-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黃道明
平常價 $31.00本書以文化研究為路徑,在同性戀、公權力風化管制、女性主義政治這三塊論述場域中,刻畫「性」在這些不同但卻互相交疊的面向上是如何鑲嵌在台灣國族打造的現代化進程中,並深究這 之中的權力布局效應和抵禦政略。作者的歷史研究顯示,公權力藉賣淫禁制所建立起的一套性秩序,是冷戰時期國家懲戒男同性戀、管制女性情慾以及建構正規國族主體的主要規訓力道。白先勇著名小說《孽子》是這個歷史脈絡的產物,但其所描述的男妓文化卻始終被同志運動所忽略,而與賣淫連結的性汙名更被晚近的反娼主流婦運所高舉的單偶理想所強化。作者因而提出了一個性異議的酷兒政治來批判國家與女性主義所豎立的新道德秩序。
作者簡介
黃道明
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英國Sussex University媒體研究博士,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成員。

【預購】直男愛出櫃:簡直地獄!我的一年反恐同任務(The cross in the closet: one man’s abominable quest to find Jesus in the margins)◎提摩西·柯瑞可(Timothy Kurek)(譯者:陳婉容)
平常價 $28.00「讓你去過過他們那種生活也好。你就不會像個混帳一樣欺負他們。」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榮譽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讚譽:「《直男愛出櫃》是上帝賜予世人的禮物。」
★不分直、同,贊助集氣:為推廣此部作品,作者於知名大眾募資平台「Indiegogo」,十一天內籌足八千美金,創下驚人紀錄。
撒旦不只是謊言之父,他還是標籤之父。
我:二十歲、直男、單身、宗教偏執狂。
為了體驗同志們所遭遇的恐懼跟被歧視,我出櫃了。
不僅跟親友決裂,獨自到Gay Bar探險,去同志咖啡館打工。
甚至還交了一個男友……
一切都算順利吧,只是失去了幾個朋友和經常上的教會。
可是一年之後還得告訴他們:我說了謊,我不是同志。
──我得再次出櫃。
我必須以同志的身分出櫃。這項實驗就是我需要背負的十字架,就是我學習推己及人的契機。每個人生來就有一個使命要擔、一把十字架要背,只是我從沒料到會在衣櫃裡發現我這一把。──提摩西‧柯瑞可
偽裝成同志的那一年,簡直就是地獄之旅!
名人推薦
直女 黃麗群 x 同志 歐陽文風 x 直男 朱約信
──要出來嗎還是要進去 推薦
神學博士 歐陽文風牧師
許多異性戀者只能想像同性戀者,充滿偏見。本書作者偽裝同性戀者經歷許多同志基督徒因教會自以為是而被誤解與迫害的痛苦,這是一本異男基督徒對男同基督徒外在經驗的反思,他做到了!他唯一做不到的是他到底不是男同,所以始終無法深刻體會許多同志基督徒因為迷信傳統信仰而自己追殺自己的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將這外在經驗的痛苦乘以十,或許就接近事實了!
提摩西.柯瑞可(Timothy Kurek)
處理現今許多告急議題。總是毫無保留,全心投入,充滿同理心,其感人、幽默、清新且真摯的文字,更是吸引了眾多讀者。
他的第一本書《直男愛出櫃》發行後,贏得國內外評論讚賞(現已譯為匈牙利文與中文版本,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版也著手翻譯中)。一九八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榮譽大主教杜圖對該書更稱讚有加,譽為「獻給所有人的禮物」。
提摩西‧柯瑞可同時也是廣受各國歡迎的演說家,曾出席澳洲、義大利、加拿大以及美國本土各地的學校、研討會和教會演講,並受邀至ABC、Fox News、CNN、BBC、Canal+、MSNBC、CTV、HLN、Sirius/XM……等數百個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專訪。
現居於美國奧勒岡的波特蘭,夢想是在南奧勒岡鄉間開家度假中心,款待努力改變世界的人。
www.Facebook.com/TimothyKurek
譯者簡介
陳婉容
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畢業,曾從事英文教材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波特諾伊的怨訴》、《行話:與名家談文學》(前者為合譯;以上兩本皆由書林出版社出版)、《綠野仙蹤》、《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以上兩本皆由逗點文創結社出版)。
我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走出衣櫃。是的,我是一名同志。而關於我的朋友提姆,我就曾親自見證一些人因為這項「出櫃」實驗而給予他種種正面也好、負面也好的評價──有人覺得他是英雄,我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英雄,因為他試著去理解自己一度憎惡的對象。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擁有如此器量,願意思考這項做法的可行性?又有多少人願意撒下一年的時間、聲譽、人際情感上的本錢,只為了扮演自己曾經仇視的人──只為了去理解他們?
《直男愛出櫃》潛伏著一股巨大力量,能幫助許多關注貌似「如何赦免同志的生活方式」問題的基督徒。不少教徒擔心這種生活方式會害他們同志友人的靈魂墮入無邊險境,有些教徒甚至擔心不堅守正義立場的話,自己的靈魂也將墮入地獄。
耶穌曾叫我們遵循最偉大的律法:去愛,要愛神,也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祂在講述「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 時,就清楚描繪了何謂盡心盡意的愛神之人,而虔誠的信徒不會任由遭受社會遺棄的敵人就這麼失血倒在路邊,奄奄一息。耶穌准允我們去愛社會的棄兒。祂用這則故事叫世人去關懷、照應這些社會的棄兒,而這則故事的英雄,正是奉行此道的撒馬利亞人。
若你正為「同志的二三事」懊惱不已,讀讀這本書吧。請藉這雙已學會去愛過往仇敵之眼,去看那群上帝鍾愛的子女,那群「死同性戀」。終有一天,我們得給那群人一個交代──我們得解釋當初為何會任由他們就這麼失血倒在路邊,奄奄一息。
然後,今年說不定就由你踏上生活與愛的危厄之旅了。一如提摩西走過的那年,一如耶穌走過的那段歲月。
──《與上帝同言同語》(Gay Conversations with God)作者詹姆斯•亞歷山大•蘭區克斯(James Alexander Langteaux)
作者的話
若我這短短的一生曾在這顆星球上學到了什麼,那就是人都有缺陷,而這其中的道理是誰都琢磨不透的。人都有缺陷,書也並非本本都完美。這本書就不完美。這書內容雜亂無章、格局狹小,一如我紊亂的內心狀態和過窄的眼界。因此,為避免各位讀者錯將書中的瑕疵當作通篇要旨,請容我在進入正文之前釐清幾點不盡完美之處。
這本書談論的是非常敏感的議題,說是當今被炒得最熱的社會議題也不為過。且讓我聲明一下,我並非女同、男同、雙性戀或跨性別者研究領域的專家,也從未投入多年時間埋首專書,細細鑽研每一筆LGBT 的文化、歷史或社群等資料。我既非學院教授、神學家,亦非任何涉足這趟生命旅程之外的專業人士。我只是從個人的際遇裡學到了好多東西。如果讀者期待接下來的內容能精闢、詳實地解答您在LGBT議題上的知識性疑難,不妨就此打住,另尋專書。比我有資格談論這項議題的專家大有人在。
嚴格說來,我也經常誤用術語。舉個例子:要指稱「同志社群」,就得將某個區域裡的全體居民貶為單一性質的整體存在,而我所謂的「異性戀社群」同樣犯了技術上的謬誤。人和社群團體的組成自然是各形各色、多元多樣,還請諸位看到這些專有名詞時不要咂嘴發怒。我有時也會用「同志」代稱LGBT,理由同上。LGBT一詞的涵義就跟其他術語一樣包容了許多性質,就跟「基督教族群」一樣。請各位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不要忘了這個多樣性。
我還想強調一點:這本書不是在寫我當同志的經過。我根本沒有資格書寫這樣的主題。本書在討論「同志」這只標籤,以及這只標籤形塑了怎樣的我,又如何改變了我的人生。
說穿了,這本書寫的是偏見──說得更具體一點,我的偏見。傳統的正統基督教已經能接受只要懺悔,便可能得到救贖的說法。所謂懺悔,即是背離那些罪,而要懺悔我先前所造之罪,就得知悉那些罪的根源。我已盡可能毫不保留地去挖,挖出了自己過往的醜態也不刻意粉飾。有位作家朋友曾建議我寫下自己的恐懼;這本書便由那句睿智忠告而生。
希望這本書能傳遞我想分享的訊息。謝謝你們拾起這本書、閱讀這本書。不管你們信仰的是什麼,請知道我愛你們。

【預購】女人與女孩的原罪:以滿口髒話、粗魯行為訴諸憤怒,是女性可以擁有的嗎?(The seven necessary sins for women and girls: A manifesto for disrupting, disobeying and defying patriarchy)◎莫娜·艾塔哈維 (Mona Eltahawy)(譯者:聞翊均)
平常價 $28.00
【預購】是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The New Victorians: A Young Woman’s Challenge to the Old Feminist Order)◎蕾妮·丹菲爾德(Rene Denfeld)(譯者:劉泗翰)
平常價 $34.00正值而立之年的蕾妮‧丹菲爾德,是美國最重要的八位新女性主義者之一。她在《是誰背叛了女牲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一書中,深入檢視、批判女性主義的思潮和流變,發現到七○年代婦女運動在政經層面嬴得輝煌的戰果後,卻逐漸偏離了大多數女性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少數人共有的世界觀。而位居主流的婦運領袖竟走回頭路,以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掀起了一場道德聖戰,形塑出一個如夢似幻、無法讓女性產生共鳴的烏托邦。
拋棄了僵化的意識型態和教條,蕾妮‧丹菲爾德為第一代獲得機會和教育平等的年輕女性發聲︰我們要回歸足以代表大多數婦女的運動,理直氣壯地收復女性主義。本書有她鞭辟入裡的剖析,非常值得關心和參與台灣婦運的人借鏡。
蕾妮‧丹菲爾德(Rene Denfeld)
是一位自由撰稿記者,幾篇針砭婦女運動的作品已經在美國引起極大的爭議。她也是一位業餘拳擊好手,曾獲得Tacoma金手套獎,目前定居奧諯岡州波特蘭市。
譯者簡介
劉泗翰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近二十年,譯作有《天無絕人之路》、《飛越雲端—衝破親情的迷霧》等三十餘本。
聯絡信箱:felizminna@hotmail.com
一九六六年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Woman,簡稱NOW)成立,而我在一年之後才呱呱墜地。在我小的時候許多爭取婦女權益的運動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但是我和這一代多數的女性一樣,對於墮胎還是非法行為的那個年代早已不復記憶。我也不記得還有這麼一個年代——儘管母親一再對我說那些都是真的——婦女上大學只是為了釣金龜婿,而不是為了攻讚學位;職業婦女的工作領域只能侷限在女服務生這一類的「粉領階級」;女性不但無法獲得避孕知識,對自已的身體和性也全然無知。這樣的年代描繪出一個簡單而可怕的景象;年輕婦女因為不知道如何避孕,最後死在非法墮胎的手術檯上;大學畢業的女生,無論學問如何高深,最後也只能進人大公司,在打字機前終老一生;而十歲的小女孩希望和男生一起上採買課程只是為了學會如何管理家計、做果凍或擺設銀器餐具。我們現在也很難相信,在那個年代「性別歧視」根本不是問題,甚至還是一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的際遇比母親那一代要好得多了。墮胎已經在一九七三年合法化;平權憲法修正案(ERA)也在審議中,雖然距離立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甚至可能不會通過,但是至少男女平權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此外,在一九六○年代,還陸續成立了NOW和「婦女平權行動聯盟」(Woman Equity Action League)等團體,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職場和學校裡性別歧視的情況已經大有玫善。在婦女健康的進展上則出版了《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已》(Our Bodies, Ourselves)一書,通過了強暴受害者保護法(改善過去無限制探索受害者性生活史的情況)也成立了受虐婦女保護之家。在工商界、法律界和政治界,傑出的婦女人才輩出,包括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葛蘿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貝拉.艾柏查格(Bella Abzug)、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和凱特.米蕾(Kate Millet)等等,這些都是第二波女性主義潮流中的佼佼者,對女性的未來影響深遠。
然而,對我們這一代的女性來說女權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儘管社會上還是難免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但是至少在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太多桎梏。我們是第一代獲得平等機會和平等教育的女性,也擁有絕對的自由可以表達對性的看法。這些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其實與過去社會上根深柢固的偏見南轅北轍,因此,女權運動者必須以非常的手段,迫使社會接受這個男女平等的新觀念,而表現這個信念的形式,可能是女性追求自己的事業,或要求男性尊重自己對生兒育女的抉擇等等——換句話說,我們這一代的女性相信,我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這些權益都是女性主義為我們爭取來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和我年齡相仿的婦女會拒絕加人女權運動呢?為什麼我們會斷然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呢?
儘管許多民意調查顯示,在美國各個年齡層的婦女都毫不猶豫地支持女性主義的理想,但是這些調查也指出,她們多半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也不參與女權運動——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有待努力。一九八九年,時代週刊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合作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婦女認為女性主義確實提升了女權;但是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婦女自認是女性主義者,百分之七十六的婦女承認很少或毫不關心女權運動。一九九二年,時代週刊又做了另一次調查,結果發現,雖然有百分之五十七的美國婦女認為強而有力的婦女運動有其必要,但是只有百分之三十九的人相信當前的婦運反映了多數女性的看法;而自視為女性主義者的人比例則降到百分之二十九。對年紀較輕的女性而言,這個數據或許還偏高了些。以大專院校學生為訴求對象的觀點雜誌(In View),一九八九年也曾經向五百名女大學生進行一項調查,結果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性別歧視仍然存在;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贊成婦女應該享有生育控制權;而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的受訪者只有百分之十六。
反挫
女權運動者和傳播媒體並沒有忽視這個趨勢。從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的暢銷書《反挫》(Backlash︰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到專欄作家琳達.艾樂比(Linda Ellerbee),以及報章雜誌上刊登的文章,對於這些「應該」是女性主義者的婦女卻對女權運動感到疏離,都有深入的討論,甚至還引發了一番論戰。
為什麼女性會拒絕女性主義呢?最盛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法露迪的「反挫」理論。反挫的基本概念是︰在文化中隱藏著各種力量侵蝕女性主義的根基,而這種反挫的力量已經跟隨女權運動長達二十年了(一九七五年九月號的仕女[Ms.]雜誌刊出了一篇書評「學院派︰反挫來了」,文中評論了三本書同時也提出反挫的概念)但是,一直到法露迪提出新的詮釋,才首度獲得廣泛的認可。反挫的概念之所以會在此時異軍突起,可能是一九七○年代時,雖然有很多抨擊女性主義的文章或書籍間世——其中不乏一些極為粗糙而不成熟的論點,相形之下,現在的批評簡直稱得上是恭維——基本上女權運動還算是一種健康的運動,婦女也很驕傲地自稱為女性主義者。
然而,今天的情況卻迥然不同。
「為什麼百分之七十二的年輕婦女認為自己不是女性主義者?」一九九○年三月號的十七歲(Seventeen)月刊提出了這個問題,而答案也很快就出現了︰「琳達.艾樂比說,那是因為她們不知道女性主義的意義何在、問題何在。」這篇文章由全國知名的專欄作家艾樂比執筆,名為「女性主義者的謬誤」(The Feminist Mistake),文中她以一貫高人一等的姿態和略帶尖酸的筆調,剖析年輕婦女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的心態。她說︰「女性主義沒錯,我說的就是這個字!先別忙著嘔吐,我知道你們不喜歡這個字眼,但是相信我,那是因為你們誤解了這個字的涵意,事實上,你們還誤解了很多事情。」艾樂比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女性會有這些誤解她只是說︰「某些人不擇手段地要你們唾棄女性主義!」
蘇珊.法露迪則明白地點破「某些人」是何許人也。她在《反挫》一書中直言不諱地說︰「反挫的公共論壇由男性一手主導……特別是支配媒體、企業和政治的男性」。她在書中說,像電視上的情境喜劇(例如特別著墨於家庭主婦的正面形象)或時裝流行(例如蕾絲內衣再度流行)等等,都是男性刻意誤導女性的陰謀。他們一方面頌揚溫暖家庭的價值、家常菜的可貴和受壓抑的美女,另一方面則故意醜化女性主義。
然而,絕大多數的女性並不相信這一套。一九八九年紐約時報的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的受訪女性認為男性「正逐漸剝奪女性在二十年來爭取到的一切」。法露迪對於這一點也有解釋。她說︰「反挫的力量都是在檯面下興風作浪,一般大眾是看不到的。」雖然大部分的婦女都不知道這個潛伏的陰謀,但是這股反對女性主義的力量還是影響深遠,「反挫的力量確實滲透到女性的思想裡,透過私下的管道傳播羞辱和責難的聲浪。」
根據法露迪的理論年輕女性正是因為聽到了這些聲音,所以才會遲疑猶豫,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
對艾樂比和法露迪這些女性主義評論家而言,如果能夠把年輕女性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歸咎於一種力量龐大卻潛伏在文化中的無形陰謀,可能是最方便的解釋。她們還能告慰自已,這並不是她們的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除了一些在大眾文化中對女性的低能描述之外,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女性角色的典範——從最高法院法官露絲.金斯柏(Ruth Bader Ginsburg)到饒舌歌合唱團「鹽和胡椒」(salt n' Pepa)——這些女性典範都豎立了獨立女性的正面形象。更何況,我們這一代的女性也沒有那麼愚蠢,會輕易地受到清潔劑廣告的影響或被內衣時尚牽著鼻子走。我們也不是呆頭鵝,隨隨便便就被一個無名無姓、不擇手段的「某人」擺布。如果我們真的這麼容易受騙上當,我們可能不只拒絕女性主義的標籤,甚至會拒絕女性主義的信念,但是我們並沒有這樣做。
一九八六年,美國教育部針對一萬名青年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不論男女——都能全心全意地接受女權的觀念。實施民意調查的六年前,正在就讀高中的受訪者(受訪當時已經在工作、扶養小孩或就讀大學),不分男女,都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同意「女性和男性一樣,都應該擁有相等的教育機會」。百分之九十的男性和百分之九十八的女性認為「女性和男性應該同工同酬」,另外有百分之九十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九十六的女性認為「在選擇決策者或政治家時,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列入考慮。」當問到誰要留在家裡帶小孩的時候,男女兩性都希望有這個機會。
這些調查數字顯示,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女權確實已經深植人心。我們堅信兩性平等,因此不會以傳統的性別角色來箝制自己的發展或彼此設限。簡而言之,我們是行動上的女性主義者,而不只是名義上的女性主義者。

【預購】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崔乘範(譯者:龔苡瑄)
平常價 $26.00且能為男性解除枷鎖、得到不亞於女性的真正自由。
所以,無論男女,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韓國江陵明倫高中有八百多名男學生,校園裡充斥著各種血氣方剛和習以為常的髒話,動不動就會聽到「幹爆」、「破處」、「吃了她」這樣的語彙。問他們為何要這樣說話,得到的都是「沒為什麼」、「好玩啊」、「聽起來很屌」之類的答案。
崔乘範是這所學校的國文老師,他十分感慨於學生們不自覺被社會型塑而成的性別觀念,如今,許多校園裡,仍流傳著「多讀十分鐘的書,就能幫老婆換張臉。」這種將女性視為獎賞的班訓。這真的沒問題嗎?
除了校園之外,崔乘範對整體社會所期望的男性形象也有很多疑問,諸如軍隊文化、暴力、淫言穢語、非得喝到爛醉才能吐真言……明知女性人生坎坷,卻終究守著窠臼過日子的男性,更是令他感到莫名其妙。然而,這些疑惑,就在他接觸女性主義思維之後,一點一滴地解開了。
本書特色
1. 作者身為男性,卻傾注心力推廣女性主義。因為他深知,女性主義強調的不是女性優越或女性霸權,而是邁向性別平權的第一步。
2. 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從原生家庭、傳統觀念下的女性宿命、男性觀點的省思、社會案件到性平教育,完整論述了女性主義在韓國社會的困境、發展和期望。
3. 故事與論述兼具,輔以統計數據參考,值得讀者深思。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宿命
若想當個帥氣的中年男子?就必須擁有妻子。少了『內人』的關心和照看,沒有幾個韓國男人能逃過襪子破洞和褲腳破掉的命運。那如果想當個瀟灑的中年女子呢?那就必須沒有丈夫。不用忙著給人準備早飯,不用費盡心力照顧誰,家事與情緒勞動的負擔減輕一半以上,過上相對滋養的生活。
多數人以為女性劣勢來自於經濟弱勢。但作者透過他的原生家庭告訴我們── 不,即使母親的收入是父親的三倍,整個社會也並不會因此降低對於女性應扮演母親、妻子的期望。在勸和不勸離的氛圍下,犧牲奉獻一切的女人,只能繼續無奈地忍受下去……
◎女性主義男子的視角與感悟
大家在只有男生的酒席上爭相地開黃腔,追問正在談戀愛的朋友「進度」如何,而朋友則意氣揚揚地「炫耀」那件事,當時的我並未認知到,這一切就是性暴力的一環,以為這個樣子才叫大人,不僅道德意識低落,甚至一點性別敏感度都沒有。
對女性品頭論足的習慣,以為只是同性之間的言論,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可你的意識型態正是從言談中形塑的。而許多性犯罪案件,便是源於扭曲的意識形態……
◎從「江南站仇女殺人案」看見的韓國社會
若以精神疾病患者的「隨機殺人」下定論,案子會以懲罰嫌犯作結,社會不用再做出其它努力,頂多只能加強管理思覺失調患者,而實際上江南站殺人案結束後便是如此。但若以「仇女殺人」結案,就會開啟無數的連鎖反應……
任何地方都存在著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觀念,但若因此而錯過了使社會超前進步十年的機會,也無所謂嗎?
◎給男性一個「成為女性主義者的好理由」
女性主義也受用於男性,它能幫助我們逃離狹隘的男性特質框架;它會告訴我們,男人即便愛哭、話多、力氣小也沒關係;它會讓我們知道,趕我們去當兵、讓我們有約會出錢和買房壓力、讓我們因嬌小的身高或生殖器而氣餒的人,並非「泡菜女」而是「父權制度」。當你理解這些事實後,男性的人生也能獲得自由。
父權制度下的男性,或許會因自己的性別而產生優越感,但那其實也限縮了男性特質的定義,而遭受另類的不平等。想要從狹隘的性別價值觀中解脫、好好地做自己嗎?那麼,請你也一起學習女性主義吧!
名人推薦
范情(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陳怡蓁(吾思傳媒─女人迷共同創辦人)/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許怡齡(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副教授)/彭紹宇(「韓國的筆記」版主、專欄作家)/周芷萱(女性主義者)/蘇柏昌(「政治男孩的多與雜記」版主)
崔乘範
韓國江陵明倫高中國文老師。
大學主修國文與哲學,同時熱中社會科學。受到學姐的啟發,以及反思母親的人生處境,逐步認識女性主義思維。不忍看著生活周遭的男學生,受到缺乏性別意識的父權觀念教育,他決定站出來,以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身分,為性別平權、性別平等教育盡一己之力。

【預購】愛·慾 浮世繪:日本百年極樂美學,菊與劍外最輝煌的情色藝術史(Sex and the floating world : erotic images in Japan, 1700-1820)◎提蒙·史克里奇 (Timon Screech)(譯者:郭騰傑)
平常價 $52.00《Sex and the floating world : erotic images in Japan, 1700-1820》
西方國家,研究日本浮世繪情色藝術
最暢銷、最專業、最具份量的論述
本書特色
★ 收錄多達 170幅 的珍藏浮世繪
★ 窺看令人 歎為觀止 的經典藝術
★ 最專業權威 的西方觀點與評論
春畫,到底是不是手淫書?還是一種藝術?
性器官異常放大、性交姿勢極度扭曲、偷窺者在一旁……
櫻花盛開,正是適合春色的季節;穿越屏風做愛,好刺激!
買把水仙花,象徵用錢帶性伴侶回家;菊花,總被想成肛門!
性交時照鏡子;僧侶吹奏尺八;男色,是文人藝術家的主流……
江戶時代最棒的作品,卻被排除在藝術展覽之外 !?
春畫,在浮世繪的藝術世界裡,展開了 無與倫比 的想像。
對江戶藝術家而言,春畫無疑是他們此生 最精華 的創作!
發展17、18世紀‧璀璨茁壯19、20世紀
春畫,日本當代浮世繪經典藝術中的傳奇
游移在春色、人性和幕府管制之間,極樂之美該如何拿捏?
什麼是當代人士最想傳達的?這段風俗該怎麼欣賞與解讀?
本書由日本文化專家,英國知名藝術史教授提蒙‧史克里奇,
以西方眼光切入,深度剖析、解構那段藝術史上的情色巔峰。
走入大膽香豔的日本性幻想世界,一窺春色背後的歷史與意識覺醒
細數浮世繪巨匠們最放浪與大膽的藝術經典……
奧村政信‧月岡雪鼎‧鈴木春信‧礒田湖龍齋‧勝川春章
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豐國‧歌川國貞……
提蒙‧史克里奇Timon Screech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藝術史教授,英國森寶利日本藝術研究所(Sainsbur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apanese Arts and Cultures)資深助理;是研究近代日本藝術與文化的專家,有多本和日本文化相關的作品。
譯者簡介
郭騰傑
成功大學外文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英文系碩士,荷蘭文學基金會核可譯者。文學愛好者。譯有《病玫瑰》、《信仰的未來》、《塔木德故事集》和圖像小說《梵高》等書。

【預購】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When Gay People Get Married: What Happens When Societies Legalize Same-Sex Marriage)◎李·巴吉特(M.V. Lee Badgett)(譯者:黃思瑜)
平常價 $37.00社會與人民產生了什麼思考、生活與價值;
而臺灣同婚通過後也在世界發展的脈絡中。
★本書榮獲第44屆美國心理學會傑出書籍獎!
★獨家收錄2019年臺灣版作者序!
同婚通過後,對同性伴侶們來說無疑是邁入平權的一大步,
終於是時候可以正大光明地表達兩人的「愛」與「誓約」。
但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擔心社會漸漸邁入瓦解、崩壞的年代了。
「天塌說」甚至在各地此起彼落,揚言同婚通過之後「爸爸媽媽不見了、爺爺奶奶消失了」!
同性婚姻,到底是彰顯平權的價值?抑或是殲滅家庭傳統?
同性婚姻上路之後,會帶來怎樣的生活影響??
「婚姻」的定義,會因此改變嗎?
同志是否會因為進入「婚姻」這個古老的制度,反而改變同志圈自身的特有文化呢?
臺灣身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又能透過西方國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脈絡找到什麼相似或可借鏡之處呢?
在這本理性調查與探討的書中,你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以及嶄新的理解。
為了找到同性婚姻對社會的影響,經濟學家巴吉特到了於2001年、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荷蘭。她訪問了許多對同性伴侶,找出同性婚姻通過後對他們生活上的影響。我們透過巴吉特的研究了解到,同性婚姻通過後對於伴侶之間的關係、家人、以及職場同事的影響。另外巴吉特也對於公家機關的影響特別感興趣,因為同性婚姻通過之後,公家機關要受理更廣大的群眾,這也是巴吉特積極探討的範疇。
本書將帶給讀者對於「同性婚姻」議題一個完全嶄新的面貌,針對現今同婚議題之辯論,以及對於政治、社會和個人不同觀點的啟發,給讀者一個看待同婚議題的不同視角。
各界推薦
尤美女 立法委員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李建良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林春元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林昶佐 立法委員
洪凌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徐志雲 精神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黃涵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鍾道詮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顏正芳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精神科醫師
好評推薦
「當同婚通過後,到底是「舊瓶裝新酒」、「新瓶裝舊酒」,還是一切從新開始?作者提供了種種資訊和觀點,值得一讀、多元思考!」(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
「本書介紹了同志婚姻脈絡,釐清社會大眾的誤解,能有效降低對於性少數族群污名化。」(顏正芳,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精神科醫師)
「婚姻不只表現兩個人相愛和共同生活的意願,還需要法律制度保障權利。相信《當同婚通過後》能為臺灣同婚倡議注入更多力量,讓同婚得到同志社群內外更多理解和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
「《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完整提供給美國及世界各地的正在為LGBT族群完整權益的所有強而有力的論述!」──《國際社會學人評論》(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
「可讀性高、精采度強的完整資訊、問卷、調查以及巴吉特實際的訪談!」──《逆流而上》雜誌(Against The Current)
「這是到目前為止分析同性婚姻最傑出的書!太驚艷了。」──維爾塔‧泰勒,《801歌廳的變裝女王》共同作者(Verta Taylor,co-author of Drag Queens at the 801 Cabaret)
「巴吉特的分析太具有啟發性了,對於同性婚姻有興趣的任何人都應該讀這本!」──《加州律師》雜誌(California Lawyer)
【專文導讀】
王鼎棫/網站「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東吳大學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
「婚姻平權作為同志的奮鬥寫照,凸顯出同志人權運動與各方勢力的競逐,將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同婚之路的演進,簡單來說,就是把同志進入家庭的訴求,向社會尋求支持,並透過政府公權力予以承認,走向制度化的過程。」
李‧巴吉特(M.V. Lee Badgett)
經濟學專家。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之經濟學教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廉姆斯性取向法律與公共政策研究所(Williams Institute for Sexual Orientation Law and Public Policy at UCLA)研究主任。
巴吉特擅長領域為家庭政策議題、勞工歧視議題(包含性傾向、種族與性別)、勞工經濟、同性婚姻。
譯者簡介
黃思瑜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碩士,現為自由口筆譯者。譯有《未來一百年大預測》、《只來了一半的末日》、《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等書。
自二○一九年底起,有二十八個國家(至少每個洲都有一個)准許同性伴侶結婚。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浪潮,由二○○一年的荷蘭首開先河,臺灣於二○一九年接續,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每多一個新的國家實踐婚姻平權,其他地方的人們就能把它視為一個實際目標,更加期待自己的國家也可能實現。有更多的挑戰將隨之而來,特別是受到臺灣啟發的其他亞洲國家。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身通往實踐同性伴侶平權的特殊道路,臺灣也包括在內。與此同時,正如本書所記載,我們也可以在縱觀許多國家的時候,看見更多在這條路上所產生的共同影響;我發現臺灣和其他國家至少就有兩個相似之處,可能影響著臺灣婚姻平權的未來。
首先,就像許多國家一樣,臺灣邁向准許同性伴侶結婚的步調非常緩慢,其中包括採納較受限的第一步;從二○一五年開始,有十八個縣市制定了讓同性伴侶在當地登記雙方關係的法律機制。那種身分並沒有與婚姻相同的法律和象徵價值,但確實提出了認可同性婚姻的需求,有上千對同性伴侶也註記了他們的關係。
第二,正如美國、南非和幾個拉美國家,臺灣的法律變遷也是起因於法庭裁決。二○一七年,臺灣的憲法法庭裁定,禁止同性伴侶結婚違反憲法關於婚姻自由及平權的條款。而這項裁決也產生一些爭議,尤其觸怒了保守的宗教團體(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相同狀況),反對者試圖透過二○一八年的公投阻止憲法法庭的裁決。雖然反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者(LGBT)的公投過關並未擋下法庭裁決,但公投票似乎影響了立法層面的執行。立法院並未准許同性伴侶依《民法》(規範異性伴侶婚姻的法律)結婚,卻為同性伴侶制定了一部特殊專法。
也因為這部專法,臺灣的平權之路或許未達盡頭。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二○一九年的專法讓臺灣的同性伴侶比前往縣市政府登記更加接近平權,但還不算完全平等。當前的同婚專法仍有許多重要的差距:結婚年齡設定較高,跨國伴侶結婚的權利,以及同性伴侶借助人工生殖擁有孩子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
尤其在反對派仍堅不退讓的情況之下,這些權利的差距將隨著時間演進而消失嗎?本書記錄了歐洲和美國實踐婚姻平權的初期樣貌,還有社會變遷的軌跡,更揭示臺灣將繼續邁向全然的婚姻平等。原因都很簡單,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LGBT)倡議者將繼續推動,方法也會更明顯。舉例來說,法律學者基斯.瓦迪克(Kees Waaldijk)就曾提出,為同性伴侶爭取某些權利的平權論述,會愈來愈難以合理化剩餘的差距。
本書記載了社會持續變遷的背後一項較明顯且意義深遠的原因,那就是婚姻的公共性質。婚禮儀式可以拉攏家人和朋友,即使是同性伴侶身邊原先不一定支持的親友也囊括在內;有時候來自家人的負面觀感,會在計畫婚禮的過程中改變,和兒子或女兒的同性伴侶互動,或是經歷孫子的到來也有同樣的作用。這些變革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近期的研究會把婚姻平權與社會態度相連結;隨著時間演進,實踐婚姻平權的地方對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者(LGBT)的態度改善最多。(Abou-Chadi & Finnigan, 2018; Aksoy, Carpenter, DeHaas, & Tran, 2018; Flores & Barclay, 2016)
最後,本書也談到了一項對同性伴侶結婚之影響的重要恐懼:同性戀會改變婚姻嗎?根據本書的人口及文化研究顯示,婚姻制度並沒有受到損害,接續而來的研究也證實了我的研究結果。同性伴侶也想步入婚姻,而他們同樣是為了與異性伴侶無異的象徵性和實質理由而結婚。總而言之,不分國界的證據都再再揭示,臺灣的歷程可能將是非常正面的經驗,對同性伴侶或社會來說皆然。

【預購】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牧村朝子(譯者:緋華璃)
平常價 $31.00「就算被貼上各種分類的標籤,每個人依舊擁有選擇自我認同的權利。」──牧村朝子
日本第一位出櫃女藝人,牧村朝子
最真實的自我告白。
我從沒計畫成為同志,
就如同你 從未計畫成為異男異女。
如果你……
.懷疑自己對同性特別容易出現愛慕情愫。
.不確定自己是真的跟大部分的人不同,還是只是想特立獨行。
.孩子/朋友向你出櫃,說他/她喜歡的是男生/女生。
.對性少數族群好奇,想認識他們。
.認為世界上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才是正常、天經地義。
請務必翻看這本書。
本書由四個不同性別和身份的年輕人與一位老師的共同對話構成。由老師提出問題,年輕人們思考、發表意見,碰撞彼此的人生經歷與思考邏輯;讀者可跟著年輕人們一同思考,最終從這些對話中,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另含有7篇作者的心路自述,期望能用相互理解,牽起你我畏懼的、所愛的,與所有迷惘,讓所有人都能在性別的光譜中,找到最舒適的位置。
【隨書附贈「#愛無異同」貼紙2款】
本書隨書附有平面設計師Neil Tien設計兩款 #愛無異同 貼紙,可自由貼在封面、封底或任何你想貼的地方。作者朝子老師說,只要生存在這世上,就無法避免被貼上標籤;但我們仍可選擇自己想貼上的標籤/貼紙,認同就貼上,不認同也可以撕下,毋須被社會設下的框架侷限。世界上人人不同,但愛讓我們無異同。
名人推薦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呂欣潔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Lexie Tai Youtube創作者
──一同推薦
AMAZON讀者5顆星回饋
讀者A:我曾經每天反覆問自己「我愛的到底是女人?」還是「男女都愛?」因此在讀到結尾時,我的淚水流個不停。這本書,對於難以下定決心與男性結婚、生子,為少子化做出一番貢獻,也不敢高舉彩虹旗參加同志大遊行的我來說,就像是有個朋友告訴我,「沒關係,有我在」一樣。這本書不只緩和了性少數的孤獨感,還提及了豐富的性別知識,告訴我們如何瞭解性、尊重性。
讀者B:我希望圖書館都能採購這本書,至少公立圖書館及高中以上的學校圖書館,都該收藏。不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我打從心底希望,當大家開始喜歡一個人,想和對方交往時,都應該翻閱這本書。
牧村朝子
1987年出生,2010年參加日本小姐選美比賽,並進入決選,以此為契機加入由杉本彩擔任社長的經紀公司「彩事務所」。自從在電視節目中坦承自己是女同志以後,上遍各種媒體,同時也撰寫文章。與在日本相遇的法國籍女性訂婚後,依循法國法津,辦理國際同性婚姻,目前住在東京。將來的夢想是「希望幸福洋溢的女同志都能說出『女同志又怎樣?』」假日喜歡喝酒、唱歌、做菜來吃。綽號為「牧小村(まきむぅ=Makimu)」。
twitter帳號:@makimuuuuuu
譯者簡介
緋華璃 (Hikari)
不知不覺,在全職日文翻譯這條路上踽踽獨行已十年,
未能著作等身,但求無愧於心,不負有幸相遇的每一個文字。
【緋華璃的一期一會】www.facebook.com/tsukihikari0220
大家好,我是牧村朝子。
我是個二十九歲的女性,現正從事藝人/寫作的活動。生於日本,長於日本,與心愛的妻子在法國巴黎結婚。
此時此刻,各位的腦子裡恐怕正浮現出以下的問號。
為什麼明明是女人還有「妻子」呢?
為什麼選在巴黎結婚呢?
關於這兩點,稍後會在本文寫給各位讀者的信中再做交代,首先為各位說明「這本書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女同志的書,也不是同性戀者的自傳。而是想透過「所謂女同志的概念與牧村朝子的親身經歷」帶大家從男人或女人、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御宅族或資優生、B型或AB型等許多被區隔在光譜兩端的立場來面對這個狀況。
因此,希望不是女同志的人也能看這本書,希望在子女的書櫃看到這本書的家長也不要驚慌。
言歸正傳,如今正與各位侃侃而談的我,至今有過什麼經歷呢?
十歲愛上一個女生,那是我的初戀,但是馬上就失戀了。覺得同性戀不好,為了有異性緣,努力了十二年的歲月。結果雖然有許多男性向我示愛,但我對自己愛上的男朋友卻一點性慾也沒有,認為這樣的自己是個不及格的女人。問題是一旦愛上同性,又陷入「只想利用自己是女同志的特質來突顯自己」的自我嫌惡。還曾經以為自己是不是性別認同障礙而試著女扮男裝,但我又不想變成男人,總之是苦不堪言……
在煩惱不已的情況下,我在二十六歲找到的答案是與心愛的「女性」結婚。然後如今正坐在電腦前,寫下這本想獻給各位的書。
本書將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因為即使是同一件事,只要角度不同,看法也會截然不同。收集來自各種立場的意見是很重要的,因此選擇這樣的形式。由四個年輕人與一位老師負責帶出話題,老師會問年輕人幾個問題,再由年輕人思考、深入探討。請各位務必和他們一樣,邊思考「自己是怎麼想的」邊往下閱讀。
四個年輕人與一位老師,還有各位,以及我本人。為了各自都能過上真實的人生,讓我們一起找出各自的答案吧。
【預購】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二冊)(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艾莉森·貝克德爾 (Alison Bechdel)(譯者:葉佳怡、劉文)
平常價 $53.00圖像小說/自傳書寫/同志文學的跨界當代經典
自我性向的青澀摸索,
碰撞上親代不可告人的家族祕密,
女兒的出櫃、父親的出軌、母親的覺醒,
一磚一瓦拆解疏離與壓抑堆砌出的「正常」家庭......
經過回溯成長記憶的漫漫旅程,陽光下勇敢解放衝撞的孩子,
終於轉身面對孤獨暗櫃中的父親與曾經委曲求全的母親。
我們該在何時鼓起勇氣互相擁抱、掏心傾訴,才來得及尋得和解與自由?
★特別設計典藏盒裝套書內含二冊: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老爸的生命終局成為我的人生開端。更精準地說,他謊言的盡頭剛好是我面對真相的起點。」
艾莉森在70年代保守的賓州小鎮上長大,家是一座華麗的哥德式翻新古宅,也是一間逐漸步入蕭條的葬儀社;爸爸是雅好文學的高中教師,也是家族事業勉為其難的繼承人,更常是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傳統嚴父。
成長過程中,她愈來愈不安於典型女孩的長髮、洋裝,倒察覺爸爸在權威外表下對精緻優美事物的執著遠勝於她。終於,在遠離家鄉的大學校園、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浪潮中,她鼓起勇氣寫信回家宣告「我是同性戀!」,卻立刻面對母親的嚴厲反對與驚人揭露:原來,父親隱藏性向的歲月,比她還長。
旋即逝世的父親不但對往事守口如瓶,連真正的死因也成謎。她於是開始細細挖掘從小到大的家庭回憶,在父親精心修繕的屋子裡、在父母熱愛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他的雙重生活留下的痕跡,《歡樂之家》這部漫畫回憶錄,就是她探尋的過程與答案,出版後不但長年暢銷、連連獲獎,甚至被改編搬上百老匯舞臺。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但是,除了壓抑同性情慾的爸爸,艾莉森悲喜交織的原生家庭裡,還有個才華洋溢卻沉默隱身的媽媽。
曾夢想成為舞臺劇演員、工詩能文的媽媽,為什麼放棄藝術生涯、屈就於假面婚姻?家庭祕密被高調公開同志身分的女兒畫成漫畫、攤在陽光下以後,她會如何面對這個外揚家醜、離經叛道的孩子?她過去靠粉飾太平所維持的家庭,又為孩子帶來什麼隱而不顯的創傷?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特色與定位★
☆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5年最受爭議的十本書,屢次引發各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查禁下架之爭。薩爾曼‧魯西迪於同年法蘭克福書展致詞時特別為此書聲援。
☆跨出同志文學/圖像小說的小眾類型界線,打進美國一流大學新生推薦閱讀書單。杜克大學發言人邁可‧尚菲爾(Michael Schoenfeld)表示:「我們選中《歡樂之家》乃因為這是一本獨特且動人的書,超越類型的限制,探討了我們的學生可能面對的議題。」
☆改編百老匯音樂劇勇奪五項東尼獎、入圍普立茲戲劇獎。
★推薦好評★
李屏瑤、林蔚昀、紀大偉、張亦絢、陳雪、番紅花、黃惠偵、黃嘉韻、聶永真 感動推薦
「如果《歡樂之家》像是有添加西方文學史作為香料的《我那賭徒阿爸》,《我和母親之間》就像是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為湯底的《日常對話》。在《歡樂之家》中,主角艾莉森還是少年/女,正要開始他/她的奧德賽之旅。而到了《我和母親之間》,則帶著成年後獲得的知識、成功、失敗、滄桑和在愛情中破碎的心回來,回到那被陰影籠罩的童年大宅,試圖釋放自己和母親。《歡樂之家》在我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時曾給予我支柱,現在寫完後再看到另一半的故事《我和母親之間》,我也像作者一樣,有了回望來時路的理解和溫柔。」──作家/林蔚昀
「人們常說,父母是同志子女最難的關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這兩部經典女同志漫畫則提醒讀者,隨著同志年紀漸長,衰老父母反過來成為中年同志心裡頭最軟的一塊肉。這兩部成人漫畫——甚至老人漫畫——《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主旨不在於再一次歌頌同志的年少輕狂,而在於直面同志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創傷、責任、療癒。對於關心同志、關心老人議題、關心精神障礙的讀者來說,這兩部書形同漫畫版本的《背離親緣》。」──《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
「貝克德爾是個冷面笑匠,這套堪稱經典的漫畫,可說是文學、性別與同志的精彩同台演出,它的深刻、細膩與莽撞,為漫畫的廣度與『不甜蜜家庭書寫』開出一片大好江山:真摯的關照與一流的敘事,以戲謔的手法,為文化與社會運動畫龍點睛。」──作家/張亦絢
「這套書的作者貝克德爾既細膩又銳利地描繪出那個我們人人都有,但向來太過容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家與家人們。在《歡樂之家》那間被鄰人稱為豪宅的家屋裡所發生的種種,讓人會心一笑(或苦笑)的段落有之,而讓人同感哀傷寂寞的畫面更多。《我和母親之間》讀來則感覺像是進行了一趟精神分析的療程,讓人看懂了心底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很感謝有這樣一位作者,畫/寫出這樣具有力量的作品。」──《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以漫畫的呈現及日記書寫交錯剖白自身經歷,令人耳目一新。貝克德爾經由樸實自然的筆法,深度探究人我與家庭關係,更自我揭露同志身分,與接受憂鬱症的過程,讓讀者一旦翻閱就欲罷不能,餘韻無窮。」──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
「貝克德爾狂熱地對抗著成長的環境與逃脫的衝動,用她筆下的圖畫與文字為自己在這個多才、博學、卻極為寂寞的家庭裡找到存在意義。我讚賞她細膩的心思與多樣的才華──兼有美妙的文字與令人驚嘆的作畫。《歡樂之家》是一則複雜精細的童年紀事。」──吉兒‧索洛威(Jill Soloway),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透明家庭》(Transparent)編劇暨製片
「讓《歡樂之家》如此出色的特質,也是它備受爭議的原因:它毫不避諱地直視性與壓抑,同時也申論了閱讀如何能救人一命。」──美國筆會
「開創性的先驅之作,為兩種文類(漫畫與回憶錄)都開展了全新的方向。一本寫給文字愛好者的漫畫書。貝克德爾結合了豐富的語言與精確的意象,創造出一部精采奪目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二十一世紀圖像小說及非文學書籍的傑作。」──《美國今日報》書評
「貝克德爾這部回憶錄的圖像敘事具有少見的豐富內涵、深度、文學共鳴,以及心理方面的複雜層次。」──《科克斯書評》
「《我和母親之間》是最具人性關懷的天才之作,勇敢地直探事物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是這樣的人?同時卻也不可思議地逗趣,在視覺上充滿震撼力,讓人上癮般的手不釋卷,並且令人心碎。」──強納森‧薩佛蘭‧佛爾,《心靈鑰匙》作者
「我已經許久沒有見過任何一本關於藝術家身分、關於母女之間苦痛糾纏的書,能像這部作品一樣迷人、深刻、充滿原創性。」──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
「富有複雜心理層次、野心與啟發性。」──《科克斯書評》
「大膽、誠實地描繪了家庭這個戰場。」──《出版人週刊》
「不管在虛構或紀實文類,作家之中的佼佼者都探究著,是什麼為我們帶來有血有肉的人性──無論好壞?貝克德爾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精神分析先驅理論家溫尼考特著作的解讀,提供了最有力的答案。」──《圖書館期刊》
★獎項與選書紀錄★
☆艾斯納獎最佳真實事件改編漫畫
☆浪達文學獎最佳女同志回憶錄/自傳
☆美國圖書館學會石牆圖書獎(非文學類書籍獎)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自傳類)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漫畫/圖像文學
☆《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舊金山記事報》年度好書
☆《時人雜誌》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推薦回憶錄類別年度十大好書
☆《沙龍雜誌》評選2000-2010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美國漫畫家,於1983年至2008年連載《小心拉子!》(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記錄了女同志社群的日常生活,其他漫畫作品散見於《紐約客》雜誌、《石板》雜誌等報刊。美國漫畫專業網站Comics Alliance將她列為當代十二位最值得受到終身成就獎肯定的女性漫畫家之一,2012年與2014年更分別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獎與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
她的作品專注處理個人生活與政治場域的交疊,以及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2006年,她的第一部長篇漫畫《歡樂之家》出版,獲得艾斯納獎、浪達文學獎、石牆圖書獎等漫畫大獎與同志文學獎項,亦受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的「年度好書」肯定。2015年,《歡樂之家》的改編音樂劇登上百老匯舞臺,不但廣受劇評欣賞,更贏得包含「最佳音樂劇」項目在內的五項東尼獎。
相關著作:《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被偷走的人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及《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劉文
作家,批判心理學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性別研究助理教授。筆名「柴」,曾出版小說《集體心碎日記》(女書文化)與《一則必要的告解》(聯合文學)。長期關注社會運動以及同志議題,柴的社會評論與酷兒文化分析常見於網路媒體與雜誌,例如《女人迷》、《關鍵評論網》與《LEZS》。現居紐約。

【預購】性的世界地圖:自由、歡愉與禁制◎娜汀·卡坦(Nadine Cattan)、史蒂芬·樂華(Stéphane Leroy)(譯者:陳郁雯)(繪者:瑟西莉·馬涵(Cécile Marin))
平常價 $28.00Atlas叢書推出15年來,深受法國讀者的歡迎,也譯成多國文字出版。如今共計有80多個定期更新的主題。作為百科全書式的科普閱讀,Atlas叢書可以讓一般讀者快速而全面的了解議題;而作為工具書,不論是對寫報告的學生或是深入報導的記者,與其在網路上耗力費事的大海撈針,Atlas叢書可以快速而精確的提供參考資料。而正因為書中清晰明瞭的內容都是來自符合嚴格學術規範的研究調查結果,更是可以用來對抗假新聞、偽科學的利器!
無境文化為切合當前社會脈動,在台灣引進Atlas叢書,並命名為【方輿】叢書。首先選擇「性」、「水資源」、「伊斯蘭」等三個議題,在今年推出中文版。本叢書希望提供一目瞭然的事實資訊,跳脫道聽塗說的刻板印象,作為現代公民進行各類討論的基礎。
【方輿】叢書001《性的世界地圖》(Atlas mondial des sexualités)
本書提供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涉及議題包括:性交易在各國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各國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在世界各地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將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最佳賣點
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議題包括:性交易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娜汀・卡坦(Nadine Cattan)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的地理研究計畫主持人,也是巴黎「 地理與城市共同研究單位」(UMR Géographie-cités)的主持人。卡坦致力於研究如何分析都會空間 的互動關係。她所推動的各項研究,目的都在了解人們的移動與交流如何改變社會與空間之關係,性 別則是一貫的觀察重點。曾出版的著作有《歐洲的城市與網絡:多中心觀點之批判取徑》(Cities and Network in Europe. A Critical Approach of Polycentrism,John Libbey Eurotex,2007)。
史蒂芬・樂華(Stéphane Leroy)
巴黎第十二大學(Paris-Est Créteil)的地理學講師,也是「都 市研究室」(Lab’URBA)的成員。樂華的專長領域是同志地理學,尤其關注男同志在都市空間與觀 光場所的行為模式,曾在法國國內及國際期刊發表多篇相關文章。2012年12月,他在巴黎第一大學 通過「研究指導資格」(HDR)答辯,論文題目為「流轉於城市間:男同志的地理學研究」(D’une ville l’autre. Approche géographique des homosexualités masculines)。
製圖者簡介
瑟西莉・馬涵 (Cécile Marin)
是一名地圖學者,她曾多次為Autrement出版社的地圖(Atlas)系列繪製圖表, 並長期與《外交世界》(Le Monde diplomatique)月刊合作。
譯者簡介
陳郁雯
臺大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碩士,曾任臺大人權與法理學研究中心專任助理,後就讀巴黎第四大學古典語文系碩士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衛城)、《不平等的經濟學》(衛城)等社會科學類書籍,兼及童書、食譜等多種類型。

【預購】美少年的腐歷史:原來我們已經腐了兩千年◎桐生操 (譯者:鍾明秀)(繪者:HAREKO)
平常價 $32.00◆在人類史上,為什麼男性之美令人如此著迷?
◆世界文壇上,有半數以上我們叫得出名字的文學家或藝術家,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
◆古希臘時代的少年愛被視為「高尚之愛」,甚至存在著同性戀軍隊?
◆米開朗基羅每次畫作中的女性身體最後都會變成男人體格?
◆莎士比亞的成名作竟是獻給俊美少年的戀愛詩!
◆西方經典文學《追憶似水年華》,法國童話《藍鬍子》的角色原型是來自於同性戀?
◆達文西的學徒都是美少年,甚至連名畫「蒙娜麗莎」都是以少年為模特兒?
◆日本曾將同性之愛融入社會制度中,還發展成神聖的「稚兒信仰」?
◆美國原住民部落,早在被殖民之前就盛行「第三性」公關 !
◆伊達政宗對「小姓」的忘年之戀;武田信玄寫情書向春日源助賠罪?
這些真實的男男戀,有純粹的愛情交流,也有慾望和變態的控制,更有殘酷禁忌的迫害。BL在歷史上的軌跡不只帶來情欲感官上的衝擊,更深深影響著人類文化。
名人推薦
《非普通三國》作者普通人、說書「Speaking of Books」主編陳建守、基本書坊總編輯邵祺邁
基情推薦
「為你揭開三觀盡毀卻真實無比的愛。」──(《非普通三國》作者 普通人)
「在異性愛打造的歷史霸權中,同性愛如何去構築自己的社交關係呢?臺灣的腐男子和腐女子們,一起來閱讀這本書吧!」──(「說書 Speaking of Books」主編陳建守)
「本書羅列歷史上著名的男男愛篇章,甜蜜而酸澀,禁忌且殘忍。」──(男同志出版社基本書坊總編輯 邵祺邁)
桐生操
「桐生操」是堤幸子和上田加代子兩位日本女作家的共同筆名。上田加代子曾於巴黎大學、里昂大學主修法國文學與歷史,在當地結織了堤幸子女士,返回日本後,兩人開始共同創作,陸續著述各種隱藏在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而大獲好評。2003年,堤女士因腎功能不全逝世。主要作品包括《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世界惡女大全》、《世界性生活大全》、《世界情死大全》等著作。
繪者簡介
HAREKO
目前是自由插畫的工作者,偶而會做一些平面的設計
但最大的興趣還是在烹飪跟手工的事物上面。
歡迎來雷米記事的粉專玩玩。
譯者簡介
鍾明秀
文化大學推廣部中日筆譯班(29期)進修結業,因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進而自修日文,並取得JLPT日文檢定一級資格。在看了電影《模仿犯》與動畫《十二國記》之後,深深愛上日本小說與動漫。非常喜歡日本的妖怪、傳說、稗官野史,還有一切天馬行空的神奇故事。譯有多本奇幻小說、架空戀愛小說、以及BL漫畫。BL小說翻譯作品有《流浪貓理髮店》(大風文化出版)等,譯作持續增加中,賜教信箱:mingxu526@hotmail.com。
夢幻又稍縱即逝的「少年之美」
BOYS' LOVE(BL)、少年愛、YAOI、JUNE、腐女……儘管這只是一時興起的熱潮,但這些詞彙在日本的報章、書籍等各式出版中,已確實地扎下根基。
要是問少女們喜歡BL的哪一點,答案不一而足。例如,「我討厭看到喜歡的男生跟女生卿卿我我的樣子,但如果對象是男的就可以接受。」或是「為了克服困境而掙扎時,所產生的緊張感與懸念很吸引人」等等……
近年來,社會上重視公民權利的意識急遽上升。但事實上,直到數年前為止,想出櫃宣告自己是同性戀者,都還是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在西洋歷史上也一樣,自從基督教興盛之後,同性戀被視為是毫無生產力的性事,而有一段漫長且備受迫害的歷史。
不過,若再進一步探究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西洋或日本,有些時代同性戀是擁有公民權並光明正大存在的。
例如古希臘時期,少年愛被視為一種高尚的行為,並盛讚追崇年輕男子健美勻稱的體魄。如同後來的西歐文明將男女戀愛理想化一般,古希臘的人們也將同性戀視為理想的愛情形式。
而日本,在過去也將同性戀稱為「眾道」或「男色」,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社會制度中。戰國武將除了擁有眾多妻妾之外,與稱為「小姓」美少年進行性行為也是理所當然的風尚;在禁止女色的佛門寺院中,僧侶就由稱為「稚兒」或「喝食」的美少年侍奉,讓他們打點身邊瑣事,甚至做為解決性需求的對象。
當時甚至還盛行「稚兒信仰」。中世紀的日本認為「稚兒」是神佛的化身,因此人們認為與神佛化身的幼兒肉體交融,是一件很神聖的事。
不過,西歐自從基督教勢力抬頭,同性戀就被視為罪犯或病人,開啟了它的苦難歷史。之後歷經好幾個世紀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同性戀者才在現今的社會上取回他們應有的權利。
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的哪個國家,同性戀始終存在。例如,大文豪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保羅‧魏崙(Paul Verlaine)、亞瑟‧韓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尚‧考克多(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安德烈‧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尚‧惹內(Jean Genet)等名列世界文壇的大文學家,都是著名的同性戀者。
少年之美不屬於男人或女人,或許可以說,是介於兩者間的美。只要稍微偏向任何一邊,可能就會破壞其微妙的平衡,因此是一種處於邊緣上的危險之美……
此外,少年之美也可說是剎那的美。像是日本江戶時代就有這樣的說法:「小姓的壽命最長三年」;《希臘詩文選》(The Greek Anthology)中,所收錄的古希臘詩人斯特拉頓(Strato of Sardis)的詩作寫道:「十二歲如花朵般盛開的少年雖然甜美,卻不如十三歲的少年更能勾起欲望。(中略)十六歲的少年是眾神追求的對象,而十七歲的少年根本輪不到我,只有宙斯才能享受。」
這種時間短暫、如煙火般燦爛的,就是少年之美。猶如曇花一現,在須臾之間夢幻般地消逝。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人們才會將少年之美,視為既是人生的理想,也是真實的純然美麗姿態。
桐生 操
![【預購】BL進化論 [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溝口彰子(譯者:呂郁青)(繪者:中村明日美子)](http://www.seabreezebooks.com.sg/cdn/shop/products/BL_{width}x.png?v=1600508929)
【預購】BL進化論 [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溝口彰子(譯者:呂郁青)(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平常價 $38.00創作出令人著迷的BL作品,讓無數人感到興奮快樂的「創作者們」,都是如何構思出他們心目中的BL?
分析各種作品資料,搭配與創作者的訪談,徹底講解BL是如何從腐女們的妄想,進化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獨家收錄』
《無法觸碰的愛》《鳴鳥不飛》ヨネダコウ
《J的故事》《同級生》中村明日美子
《惠比壽名流紳士》《發情》岩本薰
《東京心中》トウテムポール
《魚住君》《妖琦庵系列》榎田尤利 ユウリ
《四代目‧大和辰之》《女王與裁縫師》スカーレット・ベリ子
《38度線》《波本酒與蜂蜜吐司》石原理
《黎明時的藍調》羽生山へび子
《墮落王子》C. S. 帕卡特
《昨日的美食》吉永史
『特別收錄』
千葉雅也/BOYSLAB/三浦紫苑
本書特色
☆由線條細膩獨特的中村明日美子老師繪製「相守到老」雙封面插圖
☆特邀10位日本當代知名BL創作者進行靈魂深度的訪談
☆探索當紅BL作品的幕後創作花絮!
溝口彰子 Akiko Mizoguchi
大學畢業後,從事於時尚、藝術相關行業,同時以女同性戀者的身分展開交流活動。1998年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留學,接觸了視覺與文化研究計畫的酷兒理論,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即「二四年組」的「美少年漫畫」),並以BL與女性的性別意識為題取得博士學位。不只是BL論,她也撰寫有關電影、藝術、酷兒領域研究倫理等論文與文章。在學習院大學研究所等許多大學擔任講師。著有《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麥田,2016)。
我們的愛,說不定能改變世界
BL(Boy's Love)是以男性同性的戀愛為中心,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由女性作者創作而成的故事──在年輕世代中,除了極少數人之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近年來,BL一詞的普及程度,就是會使人有這種想法。此外,雖然前面才說過這是由女性創作,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的出版類別,但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又和這說法有些矛盾:閱讀BL的男性,特別在年輕世代中是逐漸增加的。我在大學教BL論或大眾文化論時,切實地感受到這個事實。甚至連「國民級」的人氣男藝人都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中募集由自己主演的BL劇本,或是男性偶像團體也時常以接吻來表現成員之間的感情很好,做出BL的表現等等,BL似乎變成用來指稱由(異性戀)男性以言語或行為表現出的愛情場面。女性們妄想國內外的偶像或音樂人之間有戀愛關係並進行創作,即所謂「真人同人」的BL(YAOI)同人誌,一般認為從一九七〇年代就存在了,但假如今後積極表演BL的藝人繼續增加,「真人同人」的存在方式或許也會有所改變吧。
說到近年來的BL動向,BL同人誌方面不用說,是以妄想少年漫畫或動畫的角色之間有戀愛關係,將這些妄想創作出來的「二次創作」或「動漫衍生創作」為主流;至於以BL為名的商業作品,不只有漫畫與小說,還有廣播劇CD、遊戲、動畫、真人電影、舞臺劇等,如今已是一大娛樂類別。雖說男性的BL使用者正逐漸增加當中,但是漫畫家、小說家、編輯幾乎都是女性,消費者也仍然是以女性為主。可以說,BL是大眾文化中相當稀有,以女性為中心的類別。
當然,演出廣播劇CD與動畫角色的是男性配音員,遊戲的製作人員中應該也大多是男性,至於動畫或真人電影,以導演為首的製作團隊中,就算女性逐年增加,也仍然是男性占大多數。不過,正是因為商業BL業界的存在,使得每個月都有上百本由女性作者們創作的漫畫與小說,以紙本或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才有辦法像這樣發展成不同媒體,男性藝人們「表演BL給觀眾看」的事才會成立。至少在目前的時間點是可以這麼說的。
看過前作《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二〇一五,麥田)的人應該知道,我的BL史觀,廣義上是從一九六一年森茉莉所寫的短篇小說開始。過了半個世紀後的現在,就我這個重視女性經濟自主與就業率等女權主義問題的人來看,登場於一九九〇年代初期,由商業BL雜誌或出版品形成的商業BL業界,是BL的中心。因此本書的內容,是由我與十名在商業BL出版業界發表過漫畫或小說的職業作者──包含最近暫時沒有發表BL作品的作者在內──的「對談」為主。除此之外,這本「BL進化論」的第二集,還「特別收錄」了三篇與非BL作者(兩名與一組)的「對談」,以及一篇分析文、三篇全新完成的專欄文。
我之所以開始研究BL,是因為發現自己被BL的祖先所拯救。BL的作者與讀者大多數是異性戀女性,但我本身是女同性戀者。在對同性戀的偏見比現代嚴重許多的年代,被稱為「二四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在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發表了不少描述美少年之間親密友情與戀愛的「美少年漫畫」、「少年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美少年們大多在變成大人之前就死去,或是最後與女性在一起,成為異性戀中父權的一部分,並不會描寫成年的同性戀者(配角除外)。儘管如此,這些作品對於美貌、中性的美少年之間的愛,仍然是以正面、肯定的態度描寫。多虧了這些作品,我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當時的現實日本社會,在圖書館搜尋「同性戀」時只會找到精神病方面的書籍;演藝人員的「蕾絲邊醜聞」總是被以煽動的方式報導;包含我自己的父母在內,周圍的大人們全都公然地表現出對同性戀的歧視。但也因此在漫畫這種表象中,把同性戀描寫得很美好。我是先培養虛幻的同性戀觀點,之後才有辦法接受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的這個現實的性取向。
一九九八年秋天,我留學美國念研究所,在視覺&文化研究的學術領域接觸到以酷兒理論為首的學問,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因此開始以BL研究者兼BL愛好者的身分進行研究。在當時,匯集了「少女漫畫」以及以少年漫畫為素材的「動漫衍生創作」這兩大源流的商業BL類別,已經成立好幾年了,而且發展得相當蓬勃。我隨機找了一些商業BL作品閱讀,發現這些故事雖然都是以美男子之間的戀愛為主軸,也就是同性戀愛的故事,但是很多主角卻會強調「我才不是同性戀!」或表明自己有恐同心態(Homophobia),使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話又說回來,都以同性作為戀愛對象了,還要模仿男女的角色分成「攻」跟「受」,這種想法也太侷限於異性戀的觀念……當時的我是這麼認為的。除此之外,這些作品也經常以強暴戲作為兩名主角的邂逅情境,這部分也使我感到很困惑。在這個時期的商業BL「定型」表現中,並不在乎現實中的男同志,終究是女性讀者們為了逃避「在現實的父權制社會底下必須擔當的女性角色」並以此取樂,讓男性角色演出虛構的愛情故事,這就是BL漫畫或小說這種表象的由來。
關於九〇年代的BL定型分析,變成了我的BL研究中最早的文章(前作第二章的前身)。不過在進入二〇〇〇年代後,儘管女性把自己寄託在美男角色上,藉此享受虛構愛情與性愛的娛樂功能仍然健在,但同時,在故事中探討「假如這些主角生活在現實的日本社會中,他們就是男同志。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身為同志的他們得到幸福呢?」這類問題的作品也慢慢增加了。在這類作品中,雖然會描寫到現實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不過主角們出櫃時,周遭人們的反應,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的價值觀,都比現實的日本社會更友善。也就是說,希望主角們過得幸福快樂的作者們發揮誠實的想像力,創作出在現實中可能實現,但目前尚未實現的、對同志友善的人群與社會。我將這類作品稱為「進化型BL」。這裡的「進化」有兩種意義,一種是BL類別本身的「進化」;另一種則是給予現實中的人們與社會該如何跨越恐同心態的提示,進而推動現實出現轉變的「進化」。
除此之外,雖然BL的固定套路是在排除女性角色的空間中,讓男性角色們分別扮演「男角(攻)」與「女角(受)」,但是現在也出現了改變,那就是女性角色的再次出現。而且她們不是像定型作品中經常可見的,只是以舊情人的身分來證明男性主角們「真的是異性戀者」,她們於正在進行的故事中,在性與社會方面都是以主觀意識(主體)採取行動,或者是被描寫成糾葛於身為女性才有的困境之角色。正是因為把「女性特質」放進男性的角色(「受」)中,所以才能從世間普遍抱持的女性特質概念中,做出「這部分應該不需要」的客觀判斷吧。此外,對深度BL愛好者(包含作者在內)來說,男性主角們是她們喜愛的對象,同時也是她們的代理人。因此,在自己以男性角色活著的故事中,也比較容易產生與女性特質相對的視角。沒錯,一開始「美少年漫畫」刻劃的是在對等關係中摸索的少年,從那個時代發展到九〇年代,男性角色開始分飾「男角」與「女角」並模仿異性戀,這些定型BL作品的出現,不免讓人覺得那是依附在異性戀常規性(Heteronormativity)之下。正因為有這樣的變化,才使得具有自主意識(主體性)的女性角色得以出現,而這乃是其他類別的作品中還看不到的。這些女性角色的表象,可以使在現實中生活的女性,也就是我們,客觀地審視社會結構中的厭女情結(Misogyny),給予我們該如何跨越厭女心態的提示。就這層意義來說,近年的BL當中,「進化型」作品實有增加的趨勢。
當然,商業BL作者中,應該也有原本就意識到恐同或厭女問題的人,也才有人會在BL作品中加入該如何跨越這些問題的提示吧。不過,絕大多數的作者並沒有那麼強烈的主觀意識,只是單純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所愛的自創角色得到幸福,同時也讓讀者看得開心、喜歡上這些角色。正因為作者們很認真地創作BL這種娛樂性作品,所以才慢慢有了「進化型」作品的出現。一言以蔽之,BL在追求快樂時帶有相當積極的潛能。這是BL的強項。
本書的主要部分,就是我與具有這種認知的作者們的「對談」。因此,和一般的訪談不同,而是有如直闖後臺般,把米老鼠布偶裝的腦袋撕開,讓人看到裡面的演員。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看到那部分」,但是在看見後臺真相的情況下,思考自己的事,思考BL的事,對於如今社會認識度如此高的BL來說,應該會有正面的益處,對於喜愛BL的我們來說亦是。我如此相信著,並帶著滿心的愛、敬意與責任感,與數位BL作者展開「對談」。敬請閱讀。

【預購】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Dude, You’re a Fag: Masculinity and Sexuality in High School)◎C·J·帕斯科(C·J·Pascoe)(譯者:李屹)
平常價 $31.00更是幫助我們省思性別不平等的起跑點。
—— 本書拆解陽剛氣質的形塑與認同,從另一個角度重新理解性別平權,
讓每一個玫瑰少年,都能擁有自由自在的未來。 ——
★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
★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王宏仁專文推薦
「娘炮」是不陽剛的,是陰柔的,
就像一塊燙手山芋,每個男孩都不想要落在自己手上。
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將它烙印在別人身上,藉此證明自己是陽剛的,
於是無數的悲劇發生了,男孩也終於學會了如何壓迫他者。
► 為什麼我們動不動就愛講哪個男生很「娘」?為什麼性霸凌事件層出不窮?
► 我們的教育過程裡,不斷被教導「男生要陽剛,女生要陰柔」,這是怎麼發生的?
► 為什麼男性總愛開一些自以為幽默的「異男玩笑」,騷擾女性而樂此不疲?
► 男孩天天在「想色色的事」,這件事如何變成培養陽剛氣質的一大重點?
► 為什麼在學校裡,陽剛女孩大多比陰柔男孩讓人容易接受,甚至會廣受愛戴?
*****
「小學的時候,大家就開始叫我娘炮。」高三生瑞奇(化名)這麼說著。
他身材纖細,笑容靦腆,喜歡打扮也熱愛跳舞,本該有一段快樂的高中生活,卻只因為氣質陰柔,每天在學校必須不斷忍受同學的欺侮與羞辱……
這則故事絕非虛構,而且你我都不陌生,但我們從未真正理解,一個又一個的瑞奇為什麼被他人冠上「娘炮」之名,以及這個詞如何變成負面標籤,讓人傷痕累累,彷彿帶刺的玫瑰……
在青少年養成性別認同的過程中,學校是最關鍵的社會化機構。
長年研究性別認同的作者C.J.帕斯科教授,以陽剛氣質為核心概念,在本書描繪出一幅動態的性別認同過程,不但具有學識的原創性,也有助於我們省思以下重要議題:
◆如何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助長陽剛霸權,導致性別不平等的延續。
◆如何在家庭、校園等組織中建立一套性別友善的制度與文化,擴展性別的多元認識。
*****
在這部得獎著作中,作者以一所美國中學為研究田野,耗時十八個月,深入參與學生生活,用生動又嚴謹的文字記錄了青少年是如何崇尚陽剛氣質,又是如何將之化為每日一再上演的羞辱戲碼。
帕斯科指出,陽剛氣質是由一整套的制度章程、文化規範,與人際互動所構成的動態過程。陽剛氣質的形成即是一場一場「拒斥」與「確認」的日常儀式:男孩拒斥陰柔的一切,例如羞辱陰柔的男同學,避免娘炮標籤落到自己身上;以及確認陽剛的自我,像是以「把妹」衡量男性的陽剛程度,並將女性貶為男性的附屬品。
藉著拒絕陰柔、擁抱陽剛,男孩確保自己能長成「合乎社會期望的男性」,但在這過程裡,他們不僅造成了傷害,更將性別不平等的現狀,不斷再製、流傳。
本書特色
★出版即獲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一本嚴謹、專業,又充滿生動細節的田野研究,帶領讀者剖析陽剛文化的運作與互動。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王宏仁專文推薦。
齊聲推薦
王宏仁【專文推薦】/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
吳曉樂(作家)
張亦絢(作家)
畢恆達(臺大城鄉所教授)
盛浩偉(作家)
陳思宏(作家)
陳嘉行(知性藝人)
番紅花(親職╱飲食作家)
藍佩嘉(臺大社會系教授、《拚教養》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大家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部異國民族誌來閱讀,作者文筆非常流暢,許多場景描述就好像活生生的電影在眼前播映。透過美國文化的他者,對照我們自身對於身體、性與男子氣概的理解,我們將可以更知道台灣性別文化的特色在哪裡。」
「作者透過生動而吸引人的美國高中校園田野故事,揭露了陽剛特質、強迫異性戀機制、性別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日常互動、嘲弄、體育、遊戲等建構起來。男學生、女學生、老師都共同參與其中。這是一本精采的社會科普之作,讀者沉浸在故事情節之中的同時,理論名詞也在腦中吸收消化。然後呢,就會反思自己的校園生活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本書兼具故事的動人魅力與研究的犀利眼光,讓人能夠很具體而微地瞭解性別氣質的各個面向,並深刻體會到:性別並非只是理論,在那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高中時,有同學對我說:『你有七個姊姊?難怪這麼娘。』
『娘』是指責,但我一直不懂,像姊姊不好嗎?
我活下來了,接受了自己的身體,為自己的踰矩鼓掌。
但,其他受壓迫的同學呢?
本書作者的田野精采,拆解校園的性別養成,質問父權社會的掐人陽剛。
拋出問號,回到成長現場,把掐住我們的手,一指,一指,慢慢,堅定,撥開。」
「本書訴說了發人深省的高中生活故事,奠基於民族誌觀察與學生訪談,以此延展了性別與性相理論的深度。」
「突破盲點的原創研究,重新處理了校園的階級、性別、族群,以及「娘炮」的標籤。本書將恐同心態置於研究要點,是一本容易讀的必讀之作。」
「要不是帕斯科這本細心且充滿熱情的民族誌,我們永遠不會了解「性別一致」(gender comformity)是如何從羞辱、恐懼與焦慮的一灘爛泥中淬鍊而成的。男孩必須透過(實體的與隱性的)暴力,才能成為「男孩」。真是一本引發思考、處處洞見的書。」
「帕斯科為陽剛氣質、恐同心態、性相,與身體的交互作用帶來了全新觀點,促使我們重新思索性別認同的形構、集體的性別實作,以及性別不平等的再製。」
C.J.帕斯科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博士,現為奧勒岡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性與性別、教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酷兒理論、新媒體研究,並參與過由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的「數位青年計畫」(Digital Youth Project)。
研究與教學之外,帕斯科也時常針對青少年議題,如校園霸凌、性騷擾、性別不平等以及LGBTQ等主題舉辦演講。《你這個娘炮》(Dude, You’re a Fag: Masculinity and Sexuality in High School)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出版後榮獲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以及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譯者簡介
李屹
社會學出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合作。
譯作:《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商周出版)、《解套》(游擊文化)等。
elek.li@gmail.com
elek.li/resume
《你這個娘炮》的研究完成後兩年,有天我在離有川屯八十多公里的市區一家星巴克,這是另一個世界。我坐在咖啡店裡跟克雷格和他的朋友喬許聊天,兩人都是高中生,我們在聊他們怎麼用新媒體。克雷格正向我介紹他利用新媒體進行的活動,告訴我他用手機打給誰,讓我看他最愛逛的網站,展示他製作並發布在YouTube的影片,洋洋灑灑的一大堆。他一邊滑一邊笑,急著讓我看一支影片,那是他和朋友在當地的鬆餅店吃完飯時拍的。他朋友凱文吃飽飯沒錢付帳,克雷格一聽馬上掏出相機,表示借錢可以,條件是凱文要複誦一段告解詞,克雷格會錄下來上傳YouTube。影片開始,凱文頭埋在雙手裡,問道:「你要拍下來上傳YouTube對不對?」克雷格不理凱文求情,說:「隨便啦,跟著我唸。我,凱文.詹姆士.翁。」
凱文:我,凱文.詹姆士.翁。
克雷格:十七歲。
凱文(害羞咯咯笑):十七歲。
克雷格:山谷高中高四。
凱文:山谷高中高四。
克雷格:住聖塔克拉利塔。
凱文:住聖塔克拉利塔。
克雷格:現在要承認。
凱文:現在要承認。
克雷格:承認我,凱文.翁。
凱文:承認我,凱文.翁。
克雷格:是男同性戀。
凱文:是男同性戀。
他們爆笑出聲,這時喬許也閃進鏡頭裡,出現在凱文身後。
克雷格和喬許讓我看了更多短片,笑到發癲,其中一支是他們的朋友模仿肛交中的男人,中途就忍俊不住,爆出陣陣大笑。雖然眼前這個研究計畫的主軸不在於性別方面或性相(sexuality)方面的辱罵,我還是不由得暗想:「哇靠,娘炮論述上線了!」
我在川中(River High)蹲點的時候,跟我講過話的青少年裡擁有電子郵件帳號的寥寥無幾。那時YouTube還沒發明,MySpace還在襁褓中,而Facebook還在屈指可數的幾個哈佛大學生的想像裡。在那個時間點,青少年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擁有手機。二○○三年春天我結束在川中的研究,二○一一年寫下你眼前這篇文章,其間發生的事情說是一場數位革命亦不為過,就青少年文化而言更是貼切。過去這八年間,MySpace崛起又沒落,Facebook成為社群網路的首選。文字訊息超過語音通話,晉身青少年之間溝通方式的首選。研究顯示,百分之六十四的青少年在YouTube和其他網站上發布內容,輕鬆自如。目前有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有手機,百分之七十三使用社群網站。我坐在星巴克看克雷格的影片時,研究的正是上述青少年使用新媒體的種種變遷。我愈是跟克雷格以及其他青少年聊他們怎麼用新媒體,聽到的內容愈是跟川中那幾年聽到的事情交疊。男孩說給我聽的故事裡,有的是取笑其他人「不像個男人」的行為,有的是在社群網站上展示女生「性」致高昂的影像,而且引以為傲。從這些故事,我印證了娘炮論述和沉溺的異性戀(compulsive heterosexuality)並不局限在川中,或任何一所學校的圍牆內,反之,全國各地、出身各種階級和種族背景的的青少年告訴我的故事,在在指出我在川中見識到的、因性別而不同的恐同心態,還有異性戀至上的想法,已經輕易移向新媒體的環境了。
在線上環境,青少年是怎麼從性別和性相等方面糾察陽剛氣質的?崔樂有參與我的青少年新媒體研究,他跟我分享了一則故事,當例子正合適。崔樂告訴我他朋友布萊德的事。布萊德設計了一個MySpace專頁給他女友專用,還把標題命名為「珍妮超棒」,因此被崔樂形容成「女友狗」。他們是學校樂隊的成員,去音樂會的路上,布萊德給崔樂看了一張他跟珍妮在舞會拍的照片,照片背面有一行字,是珍妮寫給布萊德的:「小可愛,我愛你。」崔樂接著說,他用手機拍下那行字的照片,傳給「布萊德認識的每個人,現在我們全都叫他『小可愛』了。他因為這件事常常被嗆,我們都笑到不行。」憑藉數位科技的速度和容易複製的性質,本來只是朋友間關於布萊德陽剛氣質(或其欠缺)的玩笑,傳遍整間學校。類似的道理,沉溺的異性戀也在一些男孩的MySpace專頁上展開。舉個例子,本次研究計畫中的一個男孩,就洋洋自得地給我看他的MySpace專頁,裡頭有張圖片是公主被瑪利歐兄弟之一「占上風」,意即,從後方插入。
這兩項計畫隔了好幾年,娘炮論述和沉溺的異性戀連上線,我實在不該太驚訝。畢竟,新媒體造成的問題,尤其青少年和新媒體交織的部分,相關的報導在日復一日的新聞中比比皆是。通常這些討論會談到網路霸凌、性邀約、網路成癮、年輕人的書寫能力變差,或者感覺到他們在面對面的場合沒辦法好好把事情講清楚。近來,網路霸凌占據公眾論述的舞臺中心。百分之九十七的青少年指出,他們的線上經驗是正向的,然而,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不等的青少年回覆,他們曾經歷過某種網路霸凌。話說回來,公眾猛然一窩蜂地關注這個主題,簡直讓人以為這些行為不會在線下環境發生。此外,部分網路霸凌針對性別和性相的性質,也經常被忽略。
這些行為不是隨著新媒體崛起才出現的,《你這個娘炮》裡的事件足以說明這一點。互動媒體確實有其獨特之處,亦即它的迅速,還有它容易複製的性質。沉溺異性戀的慣常作法(practices)和娘炮論述,這類我們或許會認為是網路霸凌的行為,也會迅速地一傳十、十傳百,這些展演得以觸及更廣大的受眾,大過我當初為本書做研究的時候。在川中,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在當場才會看見這種互動,然而研究青少年怎麼用新媒體的時候,我了解到的情形是大不相同了,也就是,青少年不見得要聚在一塊兒才能見證或加入這類騷擾。這類性別和性相的糾察通常發生在線下,一旦在線上環境執行,不僅受眾更大,數位足跡也延續得更久。可見這些行為並不新,人們的關注才是新鮮事。新媒體並未造就這類型的騷擾,但肯定讓成人更容易見到了。我希望全國對網路霸凌的關注,不至於讓我們坐困愁城,或對科技的運用本身產生道德恐慌。既然匯聚了關注,何不讓我們開放地討論青少年針對性別和性相騷擾的慣常作法?

【預購】護家盟不萌?◎ 朱家安
平常價 $22.00若同性戀過得比較差
護家盟要負起部分責任
「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護家盟』已經成為網路上的流行詞彙,用來描述保守、霸道、難以溝通的人或立場。此刻撰寫這本以『護家盟們』為假想敵,討論同性婚姻的書,並不是想指責他們的不是,而是向大家推薦一套在我看來還算完整的系統,來思考和回應社會對於同性婚姻的諸多疑慮。」
「婚姻」是人權嗎?
「歧視言論」有言論自由嗎?
「宗教」可以提供道德指南嗎?
「逆向歧視」又該怎麼解決呢?
打著「都是為你好」的護家盟
容易產生滑坡謬誤
一切「愛最大」為號召的我們
也常常陷入邏輯的困境
當整個社會都在承受護家盟排放的廢氣
當某些人就是管得特別多
擁有這本書,不但可以拿來丟人
還能理性討論、霸氣回應
也將知道怎麼教小孩
不再對下一代幸福茫然
【O】異性戀作家朱家安,繼暢銷哲普書《哲學哲學雞蛋糕》後的最新力作
【O】跟恐同人士說理、跟父輩婆媽和解的必備「護家」寶典
【O】相關宗教團體抗議之前,強烈建議先讀過此書
【X】教你如何變成同志、人獸交、淫亂多P
【O】不是製造對立,而是創造對話。好家長要讀,壞孩子更要讀
多男多女,一生一世推薦
顏厥安(台大法學院法理學教授、殷海光基金會董事長)
瞿欣怡(作家、小貓流出版社總編輯)
歐陽文風(牧師、神學博士、作家、教授)
彩虹雷夢娜(中廣人來瘋同志單元來賓主持)
李屏瑤(劇作家、文字工作者)
朱頭皮(義光教會執事、搖滾老頑童)
朱家安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
●「哲學哲學雞蛋糕」站長
●「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沃草烙哲學」主編
●「Readmoo閱讀最前線」專欄作家
●「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 Anchr簡報與視覺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