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張曼娟

【預購】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張曼娟

平常價 $28.00
/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僅存數量 0 !
  繼《我輩中人》引起數萬讀者回響,
  張曼娟再次書寫中年的風景.幸福的原力

  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
  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
  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中年,終於長成自己的樣子;
  大人,應該是氣派又溫柔的。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以我之名》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也不只是中年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書。當我們召喚自己,一起踏上未來之途,才真正擁有了永恆的靈魂伴侶。

  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
  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張曼娟

  有一種「雋永」──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耐人尋味的言行;不追隨流行,而能標示出獨特品味。
  有一種「氣派」──欣賞他人的成就與收穫,覺得世界因此更加豐富,不必覺得不安或嫉妒。
  有一種「能量」──把自己超拔而出,不被漩渦捲進黑洞,還能將被照顧者拉出來,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
  有一種「慈悲」──試著聆聽、感受,用悲憫之心,擁抱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種「承擔」──勇敢、自信、慷慨,在必要時願意接住墜落的人。而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接住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貴重的意義,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輕安自在做大人,在中年渡口,穩當前行。

本書特色

  1.    2018年,張曼娟《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開啟華文世界「中年書寫」/「大人之學」新風潮以及社會議題關注,激起深遠回響,延續至今。沉潛構思兩年,2020年,張曼娟以全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再次深刻探索中年的覺醒、承擔、照顧,以及讓自己與他人幸福的能力。

  2.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暢銷紀錄:
  •    博客來2018年度十大新書
  •    博客來2018年度華文作家
  •    誠品書店2018年度十大新書
  •    誠品書店2018台灣十大華文作家
  •    金石堂2018十大影響力好書

  3.    華文世界代表作家張曼娟2020全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收錄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作者簡介

張曼娟


  在出版業最蓬勃的年代,
  張曼娟的《海水正藍》與其他作品,
  影響了許多世代的人。
  當物換星移,
  張曼娟體會自己的中年變化,
  真誠探究內心感受,
  思索並想像未來,
  她寫下《我輩中人》,引爆中年話題,
  並與照顧者們相濡以沫。

  她發現「我輩中人」的幸福或不幸,
  可以由自己掌握,
  只要認清了自身的獨特與價值,
  便可「以我之名」,
  開創一個完滿的小宇宙。

  FB粉絲團 | 張曼娟
 
自序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聖誕節甫過,陪伴父親去醫院回診,剛動完手術出院的他,緊緊握住我的手。我們過了馬路,坐上計程車,來到社區醫院,讓父親坐上輪椅,推著他前行。我背著雙肩背包,深吸一口氣,抬頭挺胸,步伐穩定從容。這是四年多的照顧生活鍛鍊的結果,不再緊張促迫、手足無措,我學會安撫父母,也安撫自己。

  醫院大廳裝飾閃亮的聖誕樹很漂亮,我默默數著:「一、二、三、四、五。」這是成為照顧者以來,看見的第五次聖誕樹呢,感到被鼓舞。

  自從照顧者的身分變得鮮明,便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邀約,其中一家媒體的採訪邀約,令人印象最深刻。「我們除了訪問還要拍一些照片或是影片,像是陪爸爸去醫院,或是爸爸躺在病床上,握著爸爸的手。反正就是那些照顧的細節,都要拍起來,看起來才會有真實感。」記者亢奮的說著,幾乎可以感覺到他的眉飛色舞。

  一定要把自己的照顧細節展現在世人面前,才會有真實感嗎?做為一個照顧者,不需要他人認同或肯定,更不是一場表演。我婉拒了這樣的邀約,照顧者有時候需要的是尊重與理解。

  陪父親回診之後,返回工作崗位,而後在臉書粉絲團看見一則留言:「剛剛看到你牽著父親慢慢地過馬路,畫面很感人。」

  不必特別演出,這就是照顧者最真實的日常,而我只是千千萬萬個照顧者其中之一,重複做著千千萬萬照顧者都在做的事。如此而已。

  曾有讀者對我說,在《我輩中人》裡講到照顧的故事,讓她和朋友特別有感覺,因為他們都是孤獨的照顧者,終於有人可以觸碰到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和處境,讓他們感覺被療癒了。

  「可以出一本專門談照顧的書嗎?」她這樣問。

  其實,照顧這件事從來都不專門,不僅是照料著老病的身軀,還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一切關係──過往的糾結、愛與關懷、冷遇和失落,錯綜複雜。

  被照顧者深埋在歲月裡的那許多過往,都沉積在深黝不見底的心靈中,有時竟成為吞噬一切的黑洞,將照顧者也吞噬進去。這才是照顧路途上最沉重的負擔。

  照顧者要有多大的能量,才能把自己超拔而出,不被漩渦捲進黑洞,並且還能將被照顧者拉出來,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這樣的能量從何而來?

  原來,還是得從自己內在生出來,一種「大人」的能量。

  大人與年齡無關,而是自我塑造的目標。成為一個有擔當、願意付出、不忮不求的人,珍惜所有,知足常樂。所謂的大人,也許和孔子推崇的「君子」類似。

  「老師,當君子好像很可憐,只能做好事,想要任性一下都不行,當小人比較開心吧。」小學堂的孩子,有時候會這樣問。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為一個君子,內心坦然開闊,待人接物都沒有罣礙,彷彿永遠是晴天。做為一個小人,則是悽悽惶惶,成天像丟了東西一樣不安,彷彿永遠是陰天。簡而言之,君子活在善意的世界;小人活在惡意的世界。到底誰比較可憐?誰比較開心呢?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在陳國落難絕糧,跟隨他的弟子又餓又病,爬都爬不起來。一向魯莽的子路忍不住當面質問老師:「君子亦有窮乎?」做為一個君子,也會有如此窮困潦倒的境遇嗎?

  孔子是怎麼回答的呢?在他瀕臨死亡的時刻,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做為一個不茍且、不違心的君子,真的沒有遺憾嗎?

  孔子用虛弱而堅定的語氣對他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在困頓的時刻,仍然能固守自己的本心;小人遇見不如意,就會生出許多負面念頭,氾濫成災。

  那一年,孔子六十三歲了,他對於成為君子這件事,從來沒有懷疑,也沒有遺憾。

  並不是多麼高的道德標準,只是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只是與人為善,達觀謙和,當一個快樂的大人。

  中年以後,遇見人生的困頓,或是承擔起照顧的責任,也都能清楚記得自己的本心,無憂無懼。

  「我的身邊只有崩壞的成人,沒有一個像樣的『大人』,我要怎樣才能長成一個『大人』呢?」

  「如果從來沒有被愛過,又該如何去愛人?」

  在演講活動中,我常面對這樣的問題,一次又一次。也許有人聽見的是「沒有一個像樣的大人」、「從來沒有被愛過」,我聽見的卻是「我要長成一個大人」和「我想去愛人」。不管我們曾經怎樣被對待、被傷害,長大以後,都有機會翻轉自己的命運,都會有著幸福的想望。

  我遇見過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男人,從幼年到童年,遭到一群成年人的惡待,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恐怖與毀壞,而他的家人並沒有譴責或控訴,他們默許了那些暴行。小男孩長大了,他奮力掙脫噩運,與過往正面對決,雖然沒有人為他討回公道,將加害人繩之以法,他卻不再恐懼,也不再自責了,他知道自己沒有錯,那些人毀了他的前半生,不能再毀掉他的後半生。

  「你是怎麼活下來的?」我問。

  他沉吟片刻,輕聲回答:
  「我還是遇到過,一些好人;還是發生了,一些好事,我就是靠著這些,活下來的。」

  他說話的速度很慢,有點遲緩。因此,每個字都那麼深重的敲在我心上。

  不只是他,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

  我們若不曾被敲碎,是否就該成為那一抹暖色、一腔熱情與一貫的溫愛?伸出雙手,牢牢接住在絕望中不斷墜落的人。

  不曾被愛過的人,又該如何去愛呢?人生是一場學習,愛也是。

  如果我們能學習數學、天文、地理、歷史、化學、語文、哲學、藝術、音樂,為什麼不能學習愛?

  沒有被愛過,所以不能好好愛,在我看來只是藉口,因為我們都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決定未來。

  我們可以好好愛,可以好好過生活,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人生上半場,承擔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意志──以父之名、以母之名、以家族之名──我們不知不覺失去了自己的意志。

  失去自我意志的人生,充滿困惑,於是,學會了推託、尋找藉口,最終成為得過且過的中年人、怨天尤人的老年人。我們不知道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貴重的意義;我們與自己非常疏遠陌生;我們以為別人追求的就是自己的想望。許多努力都顯得徒勞;許多關係都可有可無,回首人生,只剩下虛無感傷。我們就這樣浪費了人生,虛擲了情感。

  背棄了最珍貴的,獨一無二的自己。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以我之名》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也不只是中年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書。當我們召喚自己,一起踏上未來之途,才真正擁有了永恆的靈魂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