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2015
- 25週年紀念版
- 50首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islinn Emirzian
- Alvin Pang
- and Get to Work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ath Paper Press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hyNot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首詩的時間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可預期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為什麼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十首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體雕塑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光觸媒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冯啟明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創刊號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名的起源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喧囂過後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城市書房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星子
- 孤獨六講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說集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國強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草地裡的男生
- 新文潮
- 新文潮文學社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者
- 旅行的困境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代精神
- 時代精神書屋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一期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樂園輿圖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均榮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流蘇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消滅眾神
- 游俊豪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潘朵拉的任意門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狂言三國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質詩社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4期
- 第5期
- 第6期
- 第7期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期
- 第一部
- 第七期
- 第三期
- 第三部
- 第二期
- 第二緝
- 第二部
- 第五期
- 第五部
- 第六期
- 第四期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薔薇邊緣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精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語凡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赤道風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文慧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淑瑤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看小說◎西西
平常價 $24.00「我好像有個老毛病,看了好的小說,就想告訴別人,希望別人也看。」
《魔山》、《純真博物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白老虎》、《性本惡》、《包法利夫人》、《愛與黑暗的故事》、《芬尼根的守靈夜》、《我的父親母親》、《焚舟紀》……
「我的《看小說》,不是文評,真正的文評,我不會寫,我寫的,就像學生做的讀書報告。我是從看小說裡學寫小說的。寫了大半生,我仍然在學習。我看小說,一般來說,並不怎麼在意作家寫了什麼,而留神他們怎麼寫。」── 西西
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
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
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三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後記
這本書收錄了早些時寫的文字,算來五六年前吧,我在一份日報的副刊上寫作讀書專欄,每篇八百至一千字,我看的全都是小說。
我一直在看小說,看了一本又一本。看了,那就看了,完全是自己的興趣,與別人無關。可朋友邀我寫專欄,我覺得可以把看過的小說隨意講講。這倒有一個好處,寫了,對書本的印象就深刻了些。還有另外一個好處,也讓其他人多少知道有那麼一本書。我好像有個老毛病,看了好的小說,就想告訴別人,希望別人也看。寫作,畢竟是寂寞的工作,有人提起,有人看,總是高興的。以前,較年輕的時候,我也寫過些看小說的文字,出過書,自我感覺良好,難得這種感覺也有人共鳴。
以往寫那些看小說的文字時,運氣好極了,因為那是拉丁美洲文學的爆炸期,名家冒現,好看的作品多得不得了,我終日手不釋卷,一面看,一面寫,既緊張,又愉快。除了拉美的大師,當時的好作家,真是數之不盡,而且各地都有,像格拉斯、波爾、卡爾維諾、昆德拉、薩拉馬戈、魯西迪等等。當我母親還在的時候,看見我拿著書本,一會兒沉思,一會兒失笑,一定以為這是她的一個白了頭髮的獃女兒。
我的《看小說》,不是文評,真正的文評,我不會寫,我寫的,就像學生做的讀書報告。我是從看小說裏學寫小說的。寫了大半生,我仍然在學習。我看小說,一般來說,並不怎麼在意作家寫了什麼,而留神他們怎麼寫。有時候我會集中講那個寫法,但那麼一來文字會多,需要更多的篇幅,報刊也並不適宜,在限定的框框裏,我只寫一些看到什麼就算。
二十世紀過去了十來年,奇怪,世界上好像沒有那樣讀了令人激動的大師了,也大概是我的年紀大了,激情不再,那麼寫誰的作品呢?我於是轉移目標,寫些眼前所見的小說也好。我請朋友替我按曼布克獎、柑橘獎、金匠獎之類的書目找書,或看中譯,來不及了,就看英文。
就這樣,每個月寫兩篇,看的不少,多是長篇,能夠上榜的,應該總有好處,但好處我看不出來的,我就不寫了。不過內容實在太糟糕的,大概也寫過一兩篇。專欄寫了一年多。《看小說》如今收錄了五十多篇。為什麼當時沒有出書呢,很簡單,我以為字數不多,希望空閒可以再寫一些。不過我一直沒有閒下來,看小說的專欄因為約稿的老朋友退休了,我也以為自己可以休息,卻又經不起另一周刊的朋友邀約,以可附配彩圖為餌吸引,讓我寫我一直玩的玩具。歲月飛快啊,於是《看小說》一擱好些日子。
近月朋友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一個什麼的「西西書單」,把我寫的看小說上載,最令人失望的是,把我的文字截裁,只抽取結尾的一小段,有時,還加以改動。網上也有我的一些小說,同樣做過手腳。坊間流傳廁所見鬼的故事,很恐怖,廁所的門緊緊關上,如果低頭搜索,卻會看到一雙小腳,穿著大紅繡花鞋。這是我聽回來的,不是看小說。所以我快快把書編出來。
【預購】少年臺灣史(二○一九年增訂版)◎周婉窈(繪者: 許書寧)
平常價 $29.00了解台灣的歷史,必須「從頭講起」,從頭了解起,我們的視野拉長、拉廣了,然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個島嶼的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獨特,進而珍惜它的多樣性。
歷史,不僅是發生過的事而已,更是與現在和未來連續而無法分割的整體。藉著本書的插畫工作,我才開始認識許多一向視而不見、卻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流。這份成長,並不因此書的完成而結束,卻是要持續一輩子的工作。——繪者 許書寧
本書特色
1.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繼在國內暢銷10萬冊、且已被翻譯成日文及韓文的《臺灣歷史圖說》之後,為臺灣的新世代與懷有少年心的國人所寫的簡明臺灣歷史。
2.全書著重觀念的釐清,從「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臺灣給世界的禮物」,到「轉型正義和美麗新國家」,周婉窈教授秉持其一貫的優雅流暢文筆,簡明的主題,將歷史的視野拉長、拉廣,帶領讀者以思考和理解的態度,更加真切地感受這島嶼的獨特歷史。
3.繪本作家許書寧為本書繪製了三十餘幅大大小小的歷史畫作,這是許書寧的第一次嘗試,也為本書增添了柔軟的溫度與趣味。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晚報出版部,1989)、《臺灣歷史圖說》(中研院臺史所,1997;增訂本:聯經,2009)、《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3)、《海洋與殖民地臺灣史論集》(聯經,2012)等書,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並主編多種圖書。《臺灣歷史圖說》目前有韓文譯本(新丘文化,2003)和日文譯本(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3)。
史學著作之外,作者曾出版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允晨,2009),以及人物傳記《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近年來,作者和臺灣史研究生一起經營「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和同名臉書。
繪者簡介
許書寧
北港孩子,臺灣女兒,日本媳婦,旅居大阪的圖文創作者,作品曾獲臺日二地多樣獎項。
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及大阪總合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創作內容包括繪本、散文、插畫、翻譯、設計、有聲書等。
在玉山社/星月書房的主要作品為《阿ㄇㄧㄚˋ》、《穿越書本去旅行》、《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亞西西的小窮人》等。
當你拿起這本命名為《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的書,還沒翻開之前,你有怎樣的期待呢?我當然希望你翻開後有興趣讀完,而且讀完之後感覺很有收穫,更希望能引起你對臺灣歷史的興趣,激發你繼續探究的好奇心。
這本書設定的對話對象是十二歲到十八歲的少年朋友,也包括認為自己的心永遠年少的老讀者。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少年怎麼大到十八歲?在臺語(福佬話)的用法裡,「少年家」、「少年人」或「少年ê」指年輕人,等同現在的「青年」。例如,日本時代的畫家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同時入選當時臺灣最重要的美術展覽會,獲得「臺展三少年」的美稱,但他們虛歲都已經二十上下了。客家話,年輕人叫做「後生」、「後生人」或「後生仔」,也包括青年。
這本書同時也要寫給十多歲的「少年」看,雖然如此,我不認為就是要講得很簡單,那是低估少年的閱讀能力。寫得淺顯易懂是我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不想「簡化」歷史,我想把歷史的複雜面和多樣性帶進來。歷史這個學科是研究過去某個特定時空的人群活動,你想想:光是要了解你班上同學的想法和他們的家庭背景都很不容易,何況是我們完全沒生活過的時代。
我們這稱為「人類」的動物,是在「地球十二月分大年曆」中最後一天的中午才出現,當代的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最後的一秒中。為什麼這麼說,請看第一篇第一章〈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我們人類其實非常非常渺小,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是所有曾經存在過的生物中,唯一有能力了解超過自己的時空的事物,這是我們人類特殊的秉賦,也因此我們特別有責任要保護這個地球。
這樣好像講太遠了,但也未必,了解臺灣的歷史,必須「從頭講起」,從頭了解起,我們的視野拉長、拉廣了,然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個島嶼的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獨特,進而珍惜她的多樣性。
在每一單元中,除了敘述歷史之外,我也會討論一些重要的概念或爭論。歷史需要的不是記誦,而是思考和理解。記誦的歷史,考完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和理解過的歷史,成為你對過去的認識,也會幫助你了解現在、面對未來。
打開這本書,你或許會很驚訝:怎麼有些插圖畫得像繪本?是的,我們請繪本作家許書寧老師為本書畫圖。賞心悅目之餘,有點童趣,可能會吸引你的弟弟妹妹,那麼,你不正有機會講臺灣的歷史給他們聽嗎?
最後,期待各位少年、少年家、後生人閱讀愉快!
周婉窈/寫於龍坡里芬陀利室 2013年10月
繪者的話
老實說,當周婉窈老師指名要我畫這本書時,我既驚訝又不安。驚訝的是,老師竟然垂顧我這個不成熟的繪者;不安的是,我害怕自己堪當不起那份期待。
那已經是將近四年前的事了。對於「生」一本書而言,這樣的過程或許堪稱漫長,婉窈老師卻很有耐心。她並不催迫我在交稿期限內硬畫出不成熟的作品;相反地,她願意我多花時間,一邊磨練自己的畫筆、一邊多讀、多看、多走走……。
於是,這段期間,我走訪了五妃廟、芝山巖、八田與一的烏山頭、萬金天主堂、陳文成躺過的臺大校園,甚至前往李鴻章訂立馬關條約的河豚老店「春帆樓」……。這些地方,都是我的歷史,我的根。歷史,不僅是發生過的事,更是與現在和未來無法分割的整體。藉著這份工作,我才開始認識許多一向視而不見、卻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流。
於是,我慢慢明白了,原來婉窈老師等待的並不是我的「畫」,而是我的整個人。她就像一位好脾氣的園丁,耐著性子靜候種子萌芽扎根,緩緩地長成一個真正有意識的「臺灣人」。
這份成長,並不因此書的完成而結束,卻是要持續一輩子的工作。
許書寧/寫於臺灣 2014年2月
【預購】心◎董啟章
平常價 $27.00心病還需心藥醫
以寫作進行最深刻的心靈治療
從前現代到後現代
兩個時代,兩個病例,兩種焦慮和鬱悶
向一百年前夏目漱石的《心》的致意之作
自然史三部曲、V城四部曲、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
「2014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
出道以來最直接、最私密、最大膽的直面人心
從香港、日本、台灣到新加坡,跨國界最新長篇小說
你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以至於你的意識,就是我的意識。你的每一個覺受,都是我的覺受。把自己完全開放,去迎接它,感受它吧!
看清楚了嗎?那就是心之幻變。
我以種種色相來到你面前,讓你能認識我。
所以,記住了!
我和你,原是一體。
一個寒冷的冬夜,當妻子正身在異國,
一具骷髏似的女體鑽進了作家D的被窩……
一個稱為こころ的女子,強行闖進了D的生活……
一個病人,一個照顧者,角色不知不覺地逆轉……
一次突如其來的離奇遭遇,牽引出
一則《聊齋》式的詭異故事,
一段非人情的三角關係,
一場意馬心猿的身心病,
一篇私小說式的自白書。
「你這次離開了大半年,我獨自一人看家,想不到得到一個特別的機會,去認識心,面對心,了解心的秘密。由無心,到交心,到多心,到違心,結果卻變成了癡心,而不能放心,當中有許多始料未及的地方。到了此刻,坦白說,我依然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意。究竟如何做到隨心,而又不為心所困,做到順心,而又不為心所迷,我並沒有把握。幻象是心,實相也是心;萬法唯心,無法也唯心。那究竟心是誰呢?是甚麼的一樣東西呢?是人呢?還是非人呢?是物呢?還是非物呢?是我呢?還是他呢?還是非我又非他呢?我竭盡所能,試圖去了解心,但心卻始終不為我所解,這也許就是我無法捨離的原因。這樣難捨難離的局面,最終能怎樣收拾呢?我確實並不知道。」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獎。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著有《紀念冊》、《小冬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家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第一千零二夜》、《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致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體育時期(劇場版)【上、下學期】》、《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Ⅱ》、《心》。
愛人同志◎艾偉
平常價 $18.00 從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上下來,被截去下肢的戰鬥員劉亞軍在醫院療傷期間,獲得了來醫院護理英雄的師範專科學校少女張小影的愛憐和愛慕。這一「人間的愛情」被社會人為上升到政治高度之後,兩個主角從此失去自我,成為舞臺上的木偶。他們壓抑、麻木、逢迎,甚至絕望,生活得並不快樂,甚至到了互相仇視的境地。故事以劉亞軍自焚為結局,更是為張小影窮其一生未尋見那個真正的自己而發出深深的嘆息。
《愛人同誌》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萬不能摻雜入外在的、虛榮的要素,若回歸本真,在真實中互愛,才能收獲符合人性需要的快樂。
小說裡可以清晰讀見中國近三四十年的社會發展狀況。改革開放,城市土地向鄉村大規模挺進、拆遷與搬遷,愛情婚姻道德規範的沖擊和重建……迷惘和失落,尋找和重拾。這本書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生命悲劇,也是一代人尋找自我價值的艱難旅程。
作者簡介
艾偉,一九六六年生。當代作家。著有長篇《風和日麗》、《愛人有罪》、《愛人同誌》,中短篇小說集《鄉村電影》、《水中花》、《小姐們》、《水上的聲音》等。《愛人同誌》獲《當代》文學獎,《風和日麗》獲春申原創文學年度最佳小說獎,多部作品曾登中國小說學會年度小說排行榜。部分作品被譯介到國外。
【預購】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許維賢
平常價 $31.00名人推薦
本書探討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男性欲望的流變以及其歷史意義。作者以同志論述角度切入議題,探索「豔史」與「性史」的辯證關係,以及其書寫與藝術創作的呈現。從王韜到王小波,從張競生到郭沫若,全書考證細膩,議論深刻,堪稱現代中國性別研究又一重要貢獻。──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許維賢的大作《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審思男同性欲望論述從晚清至今在華語文化的發展。除了結合了淵博的全球理論和前現代中國論述外,此書的重要貢獻在於批駁一些認為酷兒理論僅為西方英語世界獨有現象的謬論,並在正值茁壯的華語學術世界裡,注入了深具生動原創性的研究和理論。──裴開瑞(Chris Berry),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系教授
從男男情感和身體欲望為主的同性戀,到社會角色和氣質展現為主的男性建構,加上以革命情操和救國大業為主的國族打造,在許維賢精闢的歷史文學分析中編織成繁複而明確的軌跡,也寫出了「同志」概念在中國風起雲湧的時代氛圍中所形成的重要凝聚意義。──何春蕤,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一份非常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獻記錄。──韓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副教授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專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通過筆試和口試考進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先後得到新加坡陳嘉庚高級學位獎學金和北京大學優秀外國留學生全額獎學金。曾赴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進行訪學和研究。曾獲台灣青年文學論文獎。客座主編台灣國立台北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論文見於《中外文學》、《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現代中國》、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和Queer Sinophone Cultures等等。與英美學者合編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 Desire, and the Ethics of Failure。業餘以筆名翁弦尉創作,著有個人短篇小說集《遊走與沉溺》和詩集《不明生物》,曾在國內外榮獲數十項文學獎項。作者電子郵件:heews2000@msn.com。
每天清晨醒來,總像一個遠遊回來的幽靈突然活過來一樣,心懷感激。我必須首先向那些活不下去的世人指出我的發現,世上縱然壞人很多,不好不壞的人更多,但好人也實在不少。在當下思想尚未完全解嚴的亞洲大陸,我們這些人能倖存下來,上蒼有好生之德,亦必須感激人類的仁慈與寬厚美德。這本書得以面世,首先要特別感激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何春蕤、丁乃非和甯應斌的啟蒙和指正、兩位匿名外審的寶貴意見、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的張翰璧和徐幸君的支持和協助,以及遠流出版公司的細心編製。
我要十分感激新加坡南大的陳金樑、劉宏、郭振羽、柯思仁、衣若芬和郭淑雲等人這些年來給予我的指點迷津和導航,能在雲南園教書和生活是充實的。北大中文系的陳曉明也是集一身美德和才識的好人,那些年在北京,如果沒有他的扶持和栽培,我不太能想像跌跌撞撞的自己還能走得多遠。我也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陳平原、戴錦華、溫儒敏、洪子誠、劉勇強、吳鷗、張頤武、李楊、曹文軒和計璧瑞等人給予我的諄諄善誘。北大教授們有些可能未必能完全苟同我那些走向偏鋒的想法,然而他們能容納或正視這些異見,非但沒有暗示我停止說下去,還激勵我什麼時候該說、怎麼說、不說、為什麼說和如何說下去的力量。我要特別感激陳平原在三次關鍵時刻,他都鼎力支持我,以及李楊對此研究議題的關照。
書稿裡的六章和部分其他內容,都曾以論文或報告在各種形式的研討會跟學界同仁討論和交流,較後發表於各學術期刊與專書。我要排名不分先後感謝美國哈佛大學的王德威、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書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韓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桑梓蘭、英國倫敦大學的賀麥曉(Michel Hockx)、台灣中研院的李有成教授和彭小妍、台灣大學的劉亮雅和朱偉誠、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的劉人鵬、台灣交通大學的陳光興和林建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的金觀濤和鄭文惠、香港中文大學的林松輝和彭麗君、香港浸會大學的羅貴祥和林幸謙、北京大學的蔣暉、北京師範大學的張檸、南京大學的周憲、沈衛威和劉俊等等,他們廣博的學識和卓見,都給予我無限的啟發和自我鞭策。
此書稿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最耗時,我要感謝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裴開瑞(Chris Berry)、台灣大學的梅家玲,以及香港大學/浸會大學的朱耀偉,他們在我訪問期間都給予我照應和支持。當年首次踏足台灣,我要特別感謝王潤華及時的援手,以及李瑞騰、封德屏和陳鵬翔等人的照應。我也要排名不分先後感謝謝靜國、顏健富、孫松榮、高嘉謙、許慧琦和呂文翠等人在我近年訪台期間給予我的協助。此外,我也要謝謝Richard、Ewan、陳松全、林鼎瀚、王思揚、饒翔、史靜、明珊珊、劉孟哲和趙振興等人在資料的收集或校閱上曾提供給予我的協助。
我要感激父母賜予我一切血液中帶來的天賦,即使是天譴,我都會時刻把它們當作天賦來領受,亦要感恩兩位大姐和大哥多年付出的辛勞。特別感激姑姑打從我童年的時候從英國匯錢支援我們在馬來西亞園丘貧困的童年,她贈給我的童話書、筆、紙和橡皮擦,是我一生中可以佩戴在身上的財富。
【預購】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謝征達
平常價 $24.00吳岸(丘立基,1935-2015),從1962年《盾上的詩篇》便開始其半個世紀的創作,在砂華文學擔任先鋒者的角色。「現實主義」與「本土性」在吳岸文學作品中是兩大無法忽視的文學特色。
本書以吳岸作為砂華文學底下的個體,從本土出發,以書寫的獨特性,展示砂華文學的自主文學場域的一種可能。吳岸創作中本土與現實主義的融合,促成思想與空間的交織,形成土地與世界兩面維度的接軌,展示具「本土世界觀點」的文學。本書將砂拉越華文文學(砂華文學)從國家文學的概念中抽離,透過作品觀察砂華文學的定位,以一個 「自成體系」的文學主體視角進行檢視。作者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更以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向讀者揭示了吳岸最全面而深入的自述。
本書特色
1.以馬來西亞砂拉越詩人吳岸其人其詩研究為主體,俯瞰整體砂華文學發展。
2.李瑞騰、游俊豪等文學研究名家,專序推薦。
3.原作論文獲臺灣第一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組三獎。
4.收錄詩人吳岸訪談實錄,揭示詩人最全面且深入的自述。
‧名家專序推薦‧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李瑞騰
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游俊豪
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
李瑞騰
從上世紀末以來,我一直關注砂拉越華文文學的發展, 進行過專題研究,去過幾趟,也寫過幾篇論文,但不足以成書,常引以為憾。對於被稱為拉讓江畔詩人的吳岸,讀了他許多作品,也曾幾次想好好討論他,卻都被諸多因素干擾而未成。
2015年8月,吳岸於北上中國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於西馬霹靂州曼絨。隔年,我曾擬妥〈古晉•砂拉越•婆羅州—吳岸詩中的鄉疇〉的寫作計畫,摘要如下:
吳岸(1937-2015)是砂拉越最具代表性的華文詩人,出生於古晉。15歲時就開始寫詩,處女詩集《盾上的詩篇》於1962年出版。1966年,吳岸因參加砂拉越獨立運動,入獄十年;後繼續創作,已出版詩集《達邦樹禮贊》、《我何曾睡著》、《旅者》、《榴連賦》、《生命存檔》、《破曉時分》及多部評論文集,在海峽兩岸都出版有詩之選集。
古晉是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首府,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島上的一個州,從古晉到砂拉越、到婆羅洲,空間不斷擴大。本文將從吳岸之書寫古晉、砂拉越、婆羅洲,來看他詩中的鄉疇,進一步看他不同層次的鄉情。
「鄉疇」具空間性,通常是足跡所至,可織綴而成一張輿圖;而個別詩文本的寫作,必有特定的時點,可連成屬於個人的詩之史脈,鄉情因之而層層疊疊。我私想,這是討論吳岸最好的方式。
我後來沒能寫成這篇論文,常感遺憾。等於說,我在吳岸的研究上一無所成,所以,當我應邀參與首屆周夢蝶詩獎的評論類決審,發現《本土的現實主義―馬來西亞砂拉越吳岸的文學理念與作品研究》時,一方面是深感慚愧,一方面則大為嘆服後生可畏。
論文的作者是來自新加坡的謝征達,他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即曾以《方修的現實主義系譜及其爭議研究》榮獲方修文學獎的文學評論獎,《本土的現實主義》是他的碩士論文,從該論文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看來,征達對於吳岸是下過工夫的,且這訪談文稿,很可能是吳岸最深入而全面的自述。
征達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 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我從這裡看到了征達的學術趣味與企圖,他把砂拉越視為一個文化空間,通過吳岸的詩之示例, 以證成砂華文學的獨特性。寫實既是態度,也是方法,其獨特性是否即他筆下所紀之所見與所在?是否即地誌與記憶之書寫?當他從觀察他者返身映照自我本土,他如何描繪這個斜斜掛在赤道上的美麗的盾?如何敘寫失所依歸的伊班等原住民族,乃至於日漸遭到破壞的雨林?
在凝視空間、族群、文學的互動中,征達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吳岸被稱為拉讓江畔的詩人是有道理的,他屬於全砂拉越,北寫姆鹿山,南繪古晉和砂拉越河;他堅持本土的現實主義,以此信念並勇於實踐,征達追蹤他的體驗,抵達了砂華文學的核心地帶。
本文作者: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在場的現實
游俊豪
在南洋理工大學,我開設的華人研究與離散文學課程, 來上課的同學當中,謝征達是表現優異的一位。他願意投入原始文獻的考究,主動開拓理論與概念的學習,能夠提出創新的角度與框架。他的本科畢業論文分析馬華文學史專家方修,結果拿了「方修文學獎」評論獎。本科將要畢業的時候,有一天在人文學院走廊擦肩而過,他回頭說要修讀碩士學位,我說沒問題。當然能夠,他那樣努力認真。他跟我讀碩,選了吳岸與現實主義為課題,如期完成,也就是現在出版的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基礎,榮獲「第一屆周夢蝶詩獎」。
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比較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文學,也是如期完成。他非常善於規劃,你跟他熟絡了,就會像我一樣,不會訝異於他的按部就班,穩打穩扎。然我經常對他仍有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理念與精神,讓他致力於東南亞文學的研究,以至於學有所成?像他這樣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
東南亞場域,多元而龐雜,非當今流行的「馬華文學」、「華語語系」所能概括。在這不停變動著的空間裡, 華人與其他種族長久互動,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也構建共同的體制。按歷史脈絡來說,土著政權、歐洲殖民、外來移民、現代國族、地理政治等概念與勢力,相繼湧現,相互衝擊。如此錯綜複雜,唯有把握在場的話語,視察內部性質如何接連外部元素,研究才不偏離,立論才不偏頗。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檢閱現實主義如何落地行走,探討砂華文學如何起立發展。謝征達的論析,線條清晰,架構合理,通過整理「現實主義」的發展軌跡,採用「空間」與「地方」的審視角度,呈現兩個重要題旨。其一,現實主義傳播到砂拉越,反映「此時此地」的任務雖然不變,但再現的周圍元素已然轉向。其二,「現實主義」轉向所及,砂華文學因此而生,有別於中國文學,馬華文學。為何如此,何以如此,這本論著在理論上、實證上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Monica Ali在2003出版的著名小說Brick Lane(磚塊的巷弄),挪用後殖民的詞語,採取現實主義手法,再現孟加拉婦女在倫敦的境遇。學者Alistair Cormack 評議這部小說,指出現實主義不夠尖銳:「現實主義未必等同於文化保守主義,但它似乎阻攔更為激進的主體性概念,而這概念對後殖民的認識論事關重要。」雖然如此,卻也確認了寫實主義的價值,在於取得控制:「現實主義不只關於模擬,也關於動作與運動、歷史的進程 ……這種演進,是個別的發展 ……從歷史勢力的被動客體,轉變為在一個控制的位置上。」
謝征達《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就是將砂華文學與現實主義妥當安置,放回該放的地方,不讓它們被控制、被擺布。
──2017年9月寫於新加坡
本文作者: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後記
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論文。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按理說,出書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和膽量的事,但這次出書的決定並非早有規劃,而是一次意外驚喜。因為周夢蝶詩獎的認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將我的碩論加以修改,然後出版成書。
在以砂華詩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對於我的選擇相當不解,常聽到不同的疑問。「你確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裡嗎?」、「你一個新加坡人怎麼會想要做砂華作家啊」、「吳岸的詩歌足夠寫成碩論?」可以誠實地說,在寫說論之前,這些提問我並沒把握回答。然而,在寫到目前為止,我自己總算是對吳岸以及他身處地地方有更多的理解, 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我對砂華文學也更感興趣,也瞭解到當地仍有一批文人努力地以文字留下砂拉越的美麗事物。這層理解對我而言是個好事。
去到砂拉越是二○一二年的事。當時與魏月萍老師帶領一群師生到了古晉與詩巫,短暫地體驗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多虧了雁妮與田思先生的穿針引線,那一次的行程中也包括前往吳岸住家訪問的行程。見到吳岸先生時,他完全顛覆了我想像一位患病了的長者的形象,他見到我們聲音雄厚,也笑聲不斷,待人親切、真實。吳岸先生的訪問一共將近兩個小時,他有問必答,整個訪問輕鬆愉快,他當時雖然也有七十幾歲,但訪問過程完全不顯疲態,提起詩歌時總精神奕奕。
關於這本書的序,我邀請的兩位老師在中文學界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能夠讓他們幫忙寫序是非常榮幸的,他們的序文讓本書生色不少。勞煩兩位老師幫忙寫序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促成此書的關鍵人物。第一位是李瑞騰老師。李老師在我獲得周夢蝶文學獎以前素未謀面。然而,這一次能獲得周夢蝶詩獎的殊榮,李老師的認可對我而言至關重要。李老師對東南亞文學有長期的關注與深入的見解,這在臺灣研究者當中並不多見。此外,老師對東南亞文學的熱情與研究的深度絕對也是身為後輩的我需要加以學習的楷模。第二篇序文則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游俊豪教授。游老師在論文指導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他對我而言絕對不只是一位導師那麼簡單。第一次見到游老師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這十年來,他對於我的學術學習,甚至是人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也總在鼓勵著我,對這位老師,我很難以一段文字或謝詞來說足心中感謝。
這一路的學習上我也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的老師與朋友,許多正面的動力讓我繼續學習成為可能。學習的路途上我較為幸運,本科的指導老師魏月萍老師總能讓我了解到做學術應有的堅持與理念。在香港念書時,導師危令敦老師對我也耐心有加,更讓我認識到做研究應該有的謹慎與細膩。家人毫無疑問地是這段時間中提供最大且持久支持與援助的力量。筱雯在我這段顛簸的人生階段帶來了平靜與歡樂。
出版成書一事也逢博士論文最後截稿、口考、完成的過程,時間上相當緊湊。雖然深知碩論中仍有許多部分有待加強,但卻也在很多時候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做出細部改善。若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想,這本書記錄的是對於一位認真創作的詩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後輩研究者對前輩及其所處場域的再解析。冀望此書也能讓讀者開始對於砂拉越這塊土地、砂華文學、吳岸的詩歌等面向有所初步認識,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對砂拉越的詩歌與詩人研究上更感興趣。
──2017年12月寫於新加坡
天微明時我是詩人:潘正鐳詩集◎潘正鐳
平常價 $18.00《天微明時我是詩人》——新加坡詩人潘正鐳的最新詩集,由大家出版社出版。
不曾為真切按下真實也不是一個
敏銳記者,修兩個辭就叩響時代的聲音
我夢想我是我夢想中的主編
為城市刺繡一幅燦亮的圖文
我的腰折彎得
如一株疾風中的稻草
在假想人的虛晃下
鳥雀飛去我才生長
果腹的稻谷
我只是稍微左傾
一點右擺。風中飄揚一面咒巾
一面向生活吐展的
旗語
我渴望褪去藍色衣衫
咀嚼一朵蜜蜂傳遞給我的
胡姬。讓我在
內心築巢。每一個六角形的窩
歲藏新釀的詩蜜
天微明時我是詩人
一如日光燈下我是主編
一冊詩集
為妳裁剪一方思維的圖考
韻語精靈激發的苦澀木草香
陳瑞獻序
正鐳終於繞過一眼清泉,把他藏在秀山中的一卷詩取出付梓。多年詩作少刊,正鐳用《天微明時我是詩人》這卷詩,來證實紀亦維(E.Guillevic)寫詩是發揮高覺知來「驚嚇自己」的看法,更進一步證實大詩人以高水平來驚嚇別人的作法。在深諳美酒窖藏藝術的正鐳,深藏是為了陳化,陳化是讓一段特定歲月裏的陽光雨露土壤果實以及種植人身心的閱歷深情手藝與參與,都結合到瓶中去,好讓另一段更長的歲月,在嚴格的修飾甄選下,來決定藝術品的誕生日期。最後,才在白居易這樣的酒友已進入晚年之際,在「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邀約下,決定把瓶子打開。一片驚嘆聲中,白居易立刻在《天微明時我是詩人》這瓶佳釀上,找他心儀的一張「雁齒小虹橋」般的酒標,卻驚見一張一樣新穎可觀的現代設計:那是正鐳的「自由魚」,「在嘴周邊,凹凸的牙齒,一條拉鏈。」
【預購】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典藏版)◎夏目漱石(譯者: 劉子倩)
平常價 $33.00至於人類?此一邪惡物種大概只是我茶餘飯後的愚蠢笑料吧!
近代諷刺文學經典
創作當時,夏目漱石的心理狀態,在別人看來是瘋狂的,
但就漱石本人來說,卻是在特具意識的心理下追求真實,
這部作品不僅僅以它的玄學意味,以及其滑稽特質受人稱道,
事實上,《我是貓》被當作日本近代諷刺文學的經典類型,至今仍擁有崇高地位!
──文藝評論家 成瀨正勝
《我是貓》可說是一本「人類圖鑑」,透過貓的眼睛描寫人類各種奇妙的模樣。從「我是貓。尚無名字。」這句話開始,「貓」向讀者揭開浮世人間的種種愚昧。貓自始自終都沒有名字,不受人類馴服,與如同牡蠣般的宅男主人苦沙彌一起生活,「主人就像難纏的牡蠣緊緊吸附在書房,從不曾對外界開口。然後擺出一副只有自己最豁達的樣子真是有點可笑。」貓不只消遣自己的主人,連同時常來到屋頂長草的主人家的客人們,如美學家迷亭、物理學家寒月、詩人東風以及哲學家獨仙等,都是貓的嘲諷對象。
比嘲笑他們,我更嘲笑我自己,像我這樣嘻笑怒罵是帶有一種苦艾的餘韻的。──夏目漱石
本書於1905年起在《杜鵑》雜誌上連載,輕快逗趣的文風,迅速獲得廣大迴響。書中對話形式宛如日本傳統說唱藝術「落語」,並蘊藏了許多日本及世界文化的典故,在在顯示漱石學識之淵博。夏目漱石作為小說中貓主人苦沙彌老師的縮影,嘲笑著明治時代知識分子的無奈、迂腐、無知,卻也是漱石的自我反省。
貓族的世界與內心自白也是小說中饒富趣味之處──
「像主人這種表裡不一的人,或許有必要偷偷寫日記躲在暗室發洩自己不可告人的真面目,但我等貓族無論行住坐臥、行屎送尿皆是真正的日記,所以用不著那麼大費周章保存自己的真面目。有那個閒功夫寫日記還不如在簷廊睡大頭覺。」
「世人的評價因時因地如同我們貓族的眼珠一樣變化。我的眼珠不過忽大忽小,而人類的評說卻會在瞬間顛倒黑白。顛倒也無妨。事物皆有兩面,有兩端。敲打兩端讓同一事物身上發生黑白顛倒的變化,正是人類懂得變通的地方。」
「人類很愚蠢,只要用『貓哄聲』──貓哄聲是我對人類發出的聲音。若以我為標準來看待,那不是貓哄聲,應該是被哄聲──算了,總之人類很愚蠢,所以我只要那樣細聲細氣湊到人類的膝旁,通常他或她就會誤以為我很愛他們,不僅任我為所欲為甚至不時還會摸我的頭。」
「說到人類什麼最難看,我想莫過於張嘴酣睡的醜態。貓族終其一生也不會丟這種臉。」
貓的世界同樣反映著人類世界。漱石以反諷手法,爐火純青地刻畫人性共相,即使歷時百年,仍深受讀者喜愛,為書中貓言貓語的的犀利幽默莞爾。
本書特色
★經典中譯典藏本,資深日本文學小說譯者劉子倩融和當代與明治語言風格,完整體現「貓族」的機伶活潑。
★夏目漱石一舉成為「日本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魯迅、芥川龍之介、村上春樹等文學大家無不深受《我是貓》的深刻影響。
★兼具日本俳諧文學和西歐諷刺文學的傳統,善用辛辣諷刺的手法進行揭露和批判。
夏目漱石
本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出生於東京。1893年自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畢業。1899年赴英國留學三年,專攻十八世紀英國文學,回國後開始文學創作。1905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我是貓》,大受好評並一舉成名。
夏目漱石自幼學習漢文,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其作品風格更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代表作有《我是貓》、《三四郎》、《從此以後》、《門》、《心》、《行人》、《草枕》等。1916年因胃潰瘍惡化辭世,享年四十九歲。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包括三島由紀夫《憂國》、川端康成《伊豆之旅》、谷崎潤一郎《春琴抄》、太宰治《女生徒》、夏目漱石《門》等日本文學作品。
【預購】宇宙密碼:地球編年史第六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徐冬妲、宋易)
平常價 $35.00人類的基因裡有著與宇宙的關聯?
在本書中,西琴博士回溯蘇美的古老文獻與傳說,述說神的天命與半神的命運之差異、死亡與復活的故事,同時探究人類基因的來源、字母表的誕生過程、解開《聖經》之密碼的關鍵、聖經先知的預言與史實的對照、耶路撒冷特殊的命運,以及古代近東各國興衰起伏之命運的源頭。
◎揭開古文獻裡隱藏的密碼、神祕數字和預言
西琴博士將遺傳學的最新進展,應用到幾千年前的經文中,證明人類不僅在地球上進化,也是「星星之子」,是宇宙生命準則的產物,也受其約束。
他提出一種革命性的理論,認為阿努納奇運用「生物-數字-字母」代碼,來為祕密知識編碼。阿努納奇將這些知識傳授給以諾等被選中的少數人士,並由這些人來創建科學資料的儲存庫,在適當的時候授予人類。這些資料也構成了預言的基礎。西琴博士在預定的天命與各種可選擇的命運之間的微妙平衡中,確定了天體和地球事務的轉折點。他揭露了預言的奧祕,並掀開長期掩蓋了歷史真相的那些誤解迷霧,同時揭示將人類與宇宙連結起來的「主要密碼」。
書中重申《創世記》及其來源的《聖經》記述的完整性,以及蘇美的《創世史詩》對「生命種子」起源的描述,確認了古代蘇美宇宙學家們的斷言:從尼比魯星帶到太陽系的生命種子,實際上是在天體碰撞時期植入地球的。因而,我們(那個種子的產品)是宇宙密碼的一部分。
本書最突出的發現之一是,由二十二個希伯來字母所組成的字母表,是在模仿人類的二十二對染色體。此外,希伯來文字透過模仿組成蛋白質的三個核酸,創造出由三個字母組成的動詞結構設計。這終將讓我們明白,那些「創造」我們的神,只是從另一個空間來的、使我們和宇宙得以連結的信使。
‧蘇美王吉爾伽美什為何無法獲得永生?
‧命運與黃道星宮有何關聯?
‧木乃伊的製法真的源自埃及嗎?
‧源自父系和母系的人類基因,各有什麼重要性?
‧希伯來字母表是在模仿人類的二十二對染色體?
‧《聖經》裡的關鍵密碼其實是數字?
‧亞伯拉罕與馬杜克的命運在哈蘭城交錯?
‧耶路撒冷最初是眾神的登陸點?
本書將揭開所有的祕辛!
好評推薦
本書內容經過充分研究且具說服力……西琴為本書帶來了少見的邏輯和學術知識……他展示了既有理論中的缺陷,並揭露了一些古老的騙局。──《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地球編年史》揭示的古老密義,在第六部中得到了新的解答:宇宙的真相就藏在我們自身的DNA之中!本書再次證明,西琴有通天徹地的能力。 ──《書目雜誌》(Booklist)
西琴的研究精深,證據充分……在學識方面,他猶如眾多著名作家背景中閃亮的明星。 ——《紐約城市論壇》(New York City Tribune)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讀者也許會記得,我以對《聖經》中有關納菲力姆(Nefilim)的一段話提出疑問,做為《地球編年史》系列的開端。然後,這種探索擴展到神話、考古學、語言學、天文學、宗教學……就這樣產生了一系列的書。在這些書中,古代文獻和資料都與希伯來《聖經》相符,也與現代科學的發現相合。結果有了將《聖經》當作科學彙編的新觀點,也是對古代(在創世之初)「科學即宗教,宗教即科學」的認識。
儘管從《宇宙密碼》首次出版至今不過十年,基因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所取得的科學進步,卻是革命性的。那些改變的典範超越了生物學或醫藥學,擴展到科學的各個方面。令大多數人驚歎的是,人們在地球上發現的許多跡象,似乎與透過太空任務如射電望遠鏡在天際所發現的相符。無法預料到的是,哲學和神學已在變化的風雲中交織。突如其來地,一個有才智的設計理論引起了對進化論的新一輪挑戰。
然而,科學和宗教是相對立的,一切科學的進步都能把我們帶回整個循環的源頭(創世之初)嗎?那時,這兩個部分是硬幣的兩面。《宇宙密碼》中重申了《創世記》及其來源的《聖經》記述的完整性,以及蘇美的《創世史詩》對「生命種子」起源的描述,確認了古代蘇美宇宙學家們的斷言:從被稱為尼比魯(Nibiru)的外星球帶到太陽系的生命種子,實際上是在天體碰撞時期植入地球的。因而,我們(那個種子的產品)是宇宙密碼的一部分。
這本書最突出的發現之一是,由二十二個希伯來字母所組成的字母表,是在模仿二十二對DNA染色體。此外,希伯來文字透過模仿組成蛋白質的三個核苷酸,創造出由三個字母組成的動詞結構設計。這一發現不僅提供了語言學上的新視角,也為神學研究開闢了新途徑。它讓我們逐漸認識到,當一切都被揭曉之後,我們終將明白,那些「創造」我們的神,只是從另一個空間來的、使我們和宇宙得以連結的信使。
二○○六年十月於紐約
【預購】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軟精版)(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譯者:林俊宏)
平常價 $43.00撼動世界 哈拉瑞「人類三部曲」
連天才們都驚艷不已的曠世傑作
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柏、康納曼……全球重要意見領袖 人手一冊
《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作者
當代全球思想指標 哈拉瑞 成名代表作
《人類大歷史》為什麼能夠在國際暢銷書榜上爆衝?原因很簡單,它處理的是歷史的大問題、現代世界的大問題,而且,它的寫作風格是刻骨銘心的生動。你會愛上它!——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
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亦即明智的人種。
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慾、情慾、到物慾,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本書作者哈拉瑞希望滿足讀者的是:
「請給我單單一本書,不到五百頁的篇幅,用清晰可讀的散文,不填塞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就能涵蓋了人類如何崛起、如何被農作物綁架……乃至影響現代生活甚巨的資本主義、一神教、自由人文主義、基因工程……如何興盛的重大脈絡,讓我洞悉其中的關鍵和意涵。」
許多所謂「大歷史」書,標榜要給讀者一個完整的人類歷史輪廓,但很少成功。
通常,描寫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的專長;但是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則是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擅場。
至於如何讓這兩大段歷史之間沒有斷層,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過去幾乎沒人做得到。許多著名史家的作品,由於欠缺遺傳學或生態學的視野,很多關鍵史事的詮釋,也只是隔靴搔癢。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分成四部分來描述人類大歷史:
七萬年前的大腦認知革命(有能力談八卦,想像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我們渴求更多、生產更多,分工分職愈趨細膩)、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帶來快速進步,讓我們擁有上帝的力量,也帶來毀滅)、以及導致全球大一統、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金錢、帝國、宗教。
作者還希望這本《人類大歷史》能填補傳統史書的三個鴻溝:
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
作者認為,讀者若是錯過這樣的觀點和角度,不帶著這些疑問來思考,將會一再錯過歷史中最關鍵、最有意思的部分。
【遠見獨家專訪】
1.哈拉瑞:最大敵人非病毒,而是心中惡魔(摘自《遠見雜誌》2020年6月號)
www.gvm.com.tw/article/72907
www.gvm.com.tw/article/72908
哈拉瑞:pse.is/RBU7N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
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海法,2002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最初專研中世紀史和軍事史,發表了許多學術書籍和論文;現在專研世界史和宏觀的歷史進程,《人類大歷史》這本巨著就是最新的研究成果,2012年以希伯來文出版,在以色列成為暢銷書,陸續翻譯成23種語文,代表全球主要文明國家都看重他的作品。
最獨特的是,哈拉瑞給各國的版本都是量身訂做的,書中舉例盡可能選用當地熟悉的史實,顯示他用功之深,知識之淵博。而且,身為人文歷史學者,他也懂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等硬科學,蹲馬步的功夫非常扎實。
哈拉瑞的世界史講座系列影片,已被放上YouTube。
目前他也在《應許之地》雜誌,定期撰寫專欄文章。
譯者簡介
林俊宏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
譯有《大數據》、《英語的秘密家譜》、《建築為何重要》、《如果房子會說話》、《大科學》、《群的智慧》等書。
現就讀於師大譯研所博士班。
(距今年代)
135億年 物質和能量出現。物理學之始。
原子和分子出現。化學之始。
45億年 地球形成。
38億年 生物形成。生物學之始。
600萬年 人類和黑猩猩最後的共祖。
250萬年 非洲的人屬開始演化。出現最早的石器。
200萬年 人類由非洲傳播到歐亞大陸,演化為不同人種。
50萬年 尼安德塔人在歐洲和中東演化。
30萬年 開始日常用火。
20萬年 智人在東非演化。
7.0萬年 認知革命:出現能夠描述非現實的語言。
歷史學之始。智人傳播至非洲之外。
4.5萬年 智人抵達澳洲。澳洲巨型動物絕種。
3.0萬年 尼安德塔人絕種。
1.6萬年 智人抵達美洲。美洲巨型動物絕種。
1.3萬年 弗洛瑞斯人絕種。智人成為唯一存活的人類物種。
1.2萬年 農業革命:馴化動植物,出現永久聚落。
5000年 出現最早的王國、文字和金錢、多神教信仰。
4250年 出現最早的帝國:薩爾貢大帝的阿卡德帝國。
2500年 出現最早的硬幣——通用的貨幣。
波斯帝國:試圖建立普世的政治秩序——「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印度佛教興起:試圖建立普世的真理——「讓所有人類解脫痛苦」。
2000年 中國漢帝國。地中海羅馬帝國。基督教興起。
1400年 伊斯蘭教興起。
500年 科學革命: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開始取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歐洲人開始征服美洲和各大洋。
整個地球形成單一歷史場域。資本主義興起。
200年 工業革命。家族和地方社群被國家和市場取代。
動植物大規模絕種。
現代 人類跨出地球的疆域。
核武器威脅人類的生存。
生物逐漸由「智慧設計」形塑,而非天擇。
未來 「智慧設計」成為生命的基本原則?
智人被超人類取代?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大約在一百三十五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霹靂(Big Bang)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三十八億年前,在這顆叫做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稱為生物。生物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學」。
到了大約七萬年前,一些屬於智人(Homo sapiens)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複雜的架構,稱為文化。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歷史學」。
在人類大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七萬年前,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我們所謂的歷史正式啟動。大約一萬兩千年前,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讓歷史加速發展。到了大約不過是五百年前,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說是讓過往的歷史告一段落,而另創新局。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在描述這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周遭的生物。
事實上,人類早在史前就已存在:早在兩百五十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類似現代人類的動物。然而,即使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他們與共享棲地的其他生物相比,也沒什麼特別突出之處。
如果到兩百萬年前的東非逛一逛,你很可能會看到一群很像人類的生物:有些媽媽一邊哄著小嬰兒、一邊還得將玩瘋的小孩抓回來,忙得團團轉;有些年輕人對社會上種種規範氣憤不滿,也有些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只想圖個清靜;有肌肉猛男搥著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邊的美女能夠垂青;也有年長充滿智慧的大家長,對這一切早就習以為常。這些遠古時期的人類已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地位、奪權力。
不過,這些天性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沒什麼不同。這些遠古人類,和一般動物比起來就是沒什麼特別。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後代有某一天竟能在月亮上漫步、分裂原子、瞭解遺傳密碼,還能寫寫歷史書。說到史前人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們在當時根本無足掛齒,對環境的影響也不見得比大猩猩、螢火蟲或是水母來得多。
生物學家把所有生物劃分成不同的物種(species,簡稱種)。而所謂屬於同一物種,就是牠們會彼此交配、能夠產出有生殖力的下一代。例如馬和驢,雖然有共同的祖先、也有許多類似的身體特徵,也能夠互相交配,但牠們彼此卻是性趣缺缺,就算刻意讓牠們交配,產出的下一代會是騾,而不具有生育能力。因此,驢的DNA突變就不可能會傳給馬這個物種,馬的也不會傳給驢。於是我們認定馬和驢屬於兩個不同的物種,各有各自的演化路徑。相較之下,雖然鬥牛犬和西班牙獵犬看來天差地遠,卻屬於同一物種、有一樣的基因池。牠們很願意互相交配,而且牠們的小犬長大後,也能再和其他狗交配、子孫滿堂。
從同一祖先演化而來的不同物種,會屬於同一個屬(genus)。例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豹,雖然是不同物種,但都是「豹屬」(Panthera)。生物學家用拉丁文為生物命名,每個名字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屬名、第二個字則是種名。例如獅子就稱為Panthera leo,指的是豹屬(Panthera)的獅種(leo)。而只要沒有意外,每一位在讀這本書的讀者,應該都是一個Homo sapiens:人屬(Homo,指「人」)的人種(sapiens,指「明智」)。
許多屬還能再歸類為同一科(family),例如貓科動物(獅子、獵豹、家貓)、犬科(狼、狐狸、豺)、象科(大象、長毛象、乳齒象)。同一科的所有成員,都能追溯到某個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祖先。例如所有的貓科動物,不管是家裡喵喵叫的小貓或是草原上吼聲震天的獅子,都是來自大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某一頭祖先。
至於智人,也是屬於某個科。雖然這件事看起來再平凡不過,卻曾經是整個歷史上最大的祕密。智人一直希望自己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彷彿整個科就只有自己存在,沒有兄弟姊妹、沒有遠近親戚,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父母。但可惜這絕非事實。不論你是否接受,我們所屬的人科不僅成員眾多、而且還特別吵鬧——就是一堆大猿。與我們最相近的親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紅毛猩猩。其中,黑猩猩與我們最為接近。不過就在六百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下兩個女兒,一個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個則成了所有人類的祖奶奶。
【預購】夜長夢多◎A Ray、Croter、日安焦慮、曾耀慶、陳澈
平常價 $38.00內容簡介
如果有一天連夢境都被監控?當近未來的世界只剩下威權,會不會連身體、生命都不屬於自己?又或者,從過去到現在,威權其實根本不曾離開?五位畫家描繪各自對威權的體悟,五篇漫畫穿插攝影作品,如夢境般往返虛擬與現實間;所呈現的究竟是無止盡的噩夢,抑或是逐步逼近的現實?
日安焦慮
本名丁柏晏,1988年生。原本從事視覺藝術創作,2014開始繪畫創作之餘,以「日安焦慮」發表漫畫創作並獨立出版。2019年1月,經法國出版社Misma出版漫畫《Road to Nowhere》法文版。
曾耀慶
作品常生成於對夢的記憶,企圖以此為內核,向外層層變形、膨脹出某個與現實生活所在的「生的平面」所相依相映的鏡像空間,在此維度中實驗各種緩解存在刺痛感的可能性。近年創作以「夢、劇場、鏡像世界」為主要核心題材,從不同角度解構、詰問個體自主生存意識的界線。在漫畫作品中實驗多元媒材與技法,讓漫畫創作的表現性更為自由。為2018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參展藝術家。
A Ray
寄生在社群的網路漫畫家,以創作時事梗漫廣為人知,私底下熱愛另類漫畫,特別想創作出讓人看了不舒服的作品。短篇作品《少女》收錄於《波音漫畫誌》。
Croter
本名洪添賢,1978年生。設計師與插畫工作者,2004年開始投入獨立創作與設計,擅長使用多種插畫風格與設計結合,並且喜歡使用超現實變異的手法繪製插畫,融合神話故事與諷刺性的幽默,用天真爛漫的語氣緩緩傾訴人生與社會的現實。現居高雄,每天仍不斷在現實量尺與創作理想中,持續用畫筆奮鬥著。
陳澈
插畫、版畫、製本藝術家。2016年畢業於英國布萊頓大學插畫系。專注於探索空間、人物、記憶之間的關係,擅長以繁複線條組織細節,營造動態感,畫風極富實驗性。手繪作品常融合文字、象徵符號於畫面中,靈感來自建築史、時尚史、漫畫史。持續學習版畫、手工製書技法中,並以每年一本的速度,自費出版個人作品集《蟲洞博士》系列。
目錄
序曲Overture|昨日之夢 Dreams from Yesterday——日安焦慮Ding Pao-Yen
第一章mov.І|審判Trial ——曾耀慶Tseng Yao-Ching
第二章mov.Ⅱ |蟲Insect —— A Ray
第三章mov.Ⅲ |重新作人Starting All Over Again ——Croter
終章Final|治癒Treatment——陳澈Chen Che
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三部曲Poem Without A Hero——安娜・阿赫馬托娃Anna Akhmatova
編後跋:迎向黎明Afterword: The Coming of Dawn
作者介紹Authors
序
迎向黎明
黃珮珊
「歷史如果沒有感同身受的話,它就只是一些被操作的標籤或語言而已。」這句話是編輯本書時的一個依歸。它來自策展人鴻鴻為《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這齣沉浸式戲劇所下的一句註腳。
這齣戲由黑眼睛跨劇團製作,2018年底及2019年初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也就是過去的警總軍法處看守所,兩度實境演出。觀眾必須在演員扮演的軍官控制下,穿越一各個極權異境,親身體驗心理與生理的磨難與選擇,五感全開地聽見恐嚇、看見審判、感受壓力。這本漫畫作品則源自同樣的主題,以另一種藝術型態,演繹失去自由的經驗。作者們希望找到連結恐懼的「刺點」,讓讀者感到失去個體性,或被國家暴力侵襲的恐懼感。
這一批創作者和這本漫畫多數的潛在讀者,都生長於一個自由,且日益多元化的台灣,對於這片土地過去經歷的威權統治、白色恐怖並非無知,但確實不容易「感同深受」。然而,近年來這份自由開始受到操控或者威脅,這份「對於未來的焦慮感」便成為了個體與威權歷史的連結點。創作者們在看過演出,或翻閱過各地極權政府的迫害資料後,以恍如夢境的方式,去呈現他們各自心中的恐懼,或對極權政府的詮釋。
「夢境」是過去與未來通過人腦所產生的連結點,它是人們對過去的記憶,也是人們對未來的想像。你可以說這些作品是受害者的過去所形成的惡夢,也可以說它們是未受害者對於未來的恐懼。
Croter的作品來自他在參與《夜長夢多》劇場演出被逼供時,所體驗到的「個體脆弱性」;陳澈的作品來自資料蒐集時最有感的一句話,「極權者以弱者血肉為營養源的吃人本相至今不變」;曾耀慶的作品則強調了極權審訊的「無理性」。
這本書的編輯過程中,香港政府提交了《國歌法》條例草案,日安焦慮的故事中,主角對國歌不適所引來的監控或要成真;而當某些人以一聲聲的「曱甴」(粵語,蟑螂)來稱呼示威者,也應對了A-ray作品中「被施暴者不過被當作蟲子」的詮釋(其原始構想來自納粹集中營的海量屍體所給他的震憾)。
2019年的今日,我們或許站在一個現實與夢境、過去與未來皆逐步逼近的十字路口,我們如履薄冰,希望惡夢連連的人類長夜,早日迎來黎明。
【預購】B群◎顏嘉琪(繪者:狩野岳朗)
平常價 $24.00一群必要的營養素。流浪者、小農民、同性戀⋯⋯不普通的普通人。
吸收和消化,氧化與還原,所有的代謝都是為了維生。
第16、18屆臺北文學獎現代詩優等獎、第12屆葉紅女性詩獎得主顏嘉琪最新詩集
收錄得獎作品〈更新世〉、〈我是貓〉、〈樂園〉、〈制敵〉
特邀日本畫家狩野岳朗 主視覺跨海合作
名人推薦
吳晟、向陽、劉克襄、胡淑雯 喜悅推薦
在歷經二度政黨輪替,所有的議題都被伸張、被實踐或被背叛的台灣,文學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繼續戰鬥,我們需要的毋寧是像顏嘉琪這樣的詩人。──鴻鴻
對人情世故、社會變遷、生命哲理,有深入體會。題材多元,能夠觸及生命底層、探索情感厚度,時有令人驚喜的表現。──吳晟
顏嘉琪
1982年生,在雲林的農村長大,現居木柵。大學讀地理,研究所唸語文創作。喜歡烹飪、游泳和慢跑,最大的成就是把貓養胖。得過一些文學獎,出版過詩集《荒原之午》。
繪者簡介
狩野岳朗 Takero Kano
1975年生於群馬縣,現居東京。畫家、古道具IONIO&ETNA店主。除了定期舉辦個展、工作坊及LIVE活動外,也常與日本的時尚品牌、書籍裝幀設計師合作。主要作品有:《哲學散步》(木田元 著)、《時而晴時而陰》(川上弘美 著)。
個人官方網站www.sktec.org/
後烏托邦的時代證言
鴻鴻
讀顏嘉琪的新詩集《B群》,我幾乎一步一驚。過去十年來台灣社會引動風雲的議題:反戰、反核、環保、都更、空污、同志平權與多元成家……從台灣家園到當代世界,她幾乎全數正面迎戰,但是卻寫成了與當下反抗的聲音完全不同的詩。不斷進行反抗的詩人如我者,我的美學是賭氣式的「反美學」,希望推動這些問題趕快解決,這些詩可以被用過即棄。嘉琪則苦心經營她的美學,卻一點也不減損批判的力道,且更引人深思,讓讀者無法用過即棄。議題是即時的,詩的核心價值卻是可以延伸並持續引發共鳴的。在歷經二度政黨輪替,所有的議題都被伸張、被實踐或被背叛的台灣,文學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繼續戰鬥,我們需要的毋寧是像顏嘉琪這樣的詩人。
嘉琪的詩都不長,意象與語言卻十分紮實,情緒也相當節制,意味著她不是在利用這些題材作為渲染或鋪陳的柴薪。她有明確的、思慮周密的觀點,需要層層轉遞、反覆辯證,然後壓縮在一首三十行左右的詩裡。
按作者自陳:「B群是一群必要的營養素,以人群來說就是大多數的普通人(跟A咖相比),詩集中無論是流浪動物、農民、都市遊民、同性戀者......都是像B群一樣的存在。」而她自己就混跡其間,黑白雌雄莫辨。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是物傷其類的申辯,以及自省。
嘉琪在詩中書寫動物──無論是作為實體或比喻──之頻繁,恐怕是劉克襄以降第一人,有如都市中的自然靈媒。從白犀、紫蝶、斑馬、夜鶯,到鯨魚或蒼蠅,非僅環保關懷可以解釋,我以為那是一種視角,不是以看人的眼光來看動物,而是以看動物的眼光來看人。人類把動物關進囚籠的時候,也將自己從自然隔離出來。但嘉琪寫來可以舉重若輕。例如〈我是貓〉,有如卡夫卡《變形記》的喜劇版:都自知是貓了,還是人模人樣去上班,無人引以為異。又例如〈魯蛇〉真的是寫蛇:「每一次蛻皮都是/推翻舊的自己」、「每一次蛻皮都是/被新的自己推翻」。明明是寫在社會無處容身的處境,卻不忘在不同的位置自我檢視。視角不同,觀點自然有別於過往相關主題的書寫。
或者正是自身的動物本能在呼喚,雖身在都市底層,嘉琪沒有忘記來自鄉野的歷史。〈灶腳〉是超越潮流的鄉土文學,用飲食的滋味來追懷一個尚未被連鎖化、同一化的世界:「那時同一道菜在不同餐桌上/有千百種味道」。〈巡田水〉則用土地重劃來講述一棵樹的身世:「一棵老楊桃樹/從庭院深處遷至/馬路中間」──當然樹沒有被迫遷,是馬路開入了庭院;接著是天空的退位:「被槍聲驅逐的野鳥/帶走孩童眼睛裡/藍色的天空」。
樹走到馬路中間、野鳥帶走天空……這樣令人驚奇的詩意不是來自文字遊戲的癖好,而是一種更宏觀的座標所測量出的真實。精彩的例子不勝枚舉,最令我動容的應是〈白犀〉的結尾:「一頭白犀從電視螢幕裡走來/倒臥牛皮沙發上/等待主人/買新的玩具回家」。
人失去了野性,並不打緊。但是躺臥在自己剝下的皮上,渴望著塑膠玩具,這種無知,反諷地道出了人類如何拋棄了幸福而去追逐更昂貴的贗品。嘉琪寫所有開發迷思的議題,無不一語中的,寫幾次、動人幾次。比如寫核災後被輻射毀壞的〈樂園〉,有如怵目驚心的科幻電影:「蘆葦叢裡/一窩卵/半個世紀沒有孵化」、「人與蟲/交換基因」;當筆鋒一轉,「岸邊扶著/過衰的楊柳/河魚恢復了記憶/爭相/投奔於海」,又令我心潮澎湃,難以自已。
另一首直寫都更的〈更新世〉,猶如當代城市的小史詩。描述舊屋被摧毀成一塊塊「挖空的墳」,無殼鬧鐘喚醒無殼人,母雞變成變賣的雞母。人們就像緊偎在捷運裡的旅客,無可選擇地被載往預知的終站。「會議的錄音沒有逐字稿」、「檔案遺失」直指官方推動都更計畫的蠻橫粗暴,也寫下升斗小民抗爭無門的控訴。此詩的最後一段意象卓絕,可作為一首獨立的短詩:「遠方的噪音越來越近/機器手臂正在抽乾/比靜脈更深的地下水/此刻沒有人看見窗外/上帝端來的一盆雪」。城市的血液正被抽乾,而再美的自然世界,我們已無心領受。
〈致敵〉應該也是任何時代反戰詩中必選的一首。這首詩是寫給敵方「替我活在恐懼裡的人」:「我想起我忘了澆花/忘記把滿天星移植到山谷/讓遠方的人們抬頭就能看見/忘記把玫瑰插在胸口/讓敵人認出我/就是那個射殺他的人」。這些意象越美麗、越令人痛楚。
嘉琪的第一本詩集《荒原之午》曾於「雲林縣作家作品集」系列出版。詩人吳晟撰寫的〈評審序〉中有言:「意象鮮明而靈動;想像力縱橫奔放,時有令人驚喜的表現,足以掩蓋『後現代感』稍嫌晦澀的缺失。」雖見嘉許,然若有憾焉。三年後,嘉琪的這本新作,可以說不負詩人的期待。那種曾被稱為「後現代感」的晦澀,或者源於對議題的體會不足,又亟亟想追求文學濃度,所產生的形神支離現象。然而閱讀《B群》,此一問題蕩然無存。她經常置身暴風中心,以血肉與生命換取一句痛定思痛的詩行。一位詩人,可以是一個時代最好的證言。《B群》當之無愧。
【預購】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譯者:洪世民)
平常價 $25.00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面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困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家哀嘆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出的畫面,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了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系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家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家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面向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出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好評推薦
‧與書名《如何獨處》相反的是,讀者完全不會感到孤獨……這本文集凸顯了法蘭岑的優雅、敏銳,以及身為散文家的膽識,他富有才智又迷人的自我覺察力,就跟唐‧德里羅一樣傑出。——《紐約時報》
‧為什麼要獨處?為了體會閱讀的愉悅,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娛樂週刊》
‧法蘭岑以不下於他在小說裡展現的熱情批評了後現代美國的疏離效應……鞭辟入裡,針針見血……這些文章給了我們絕佳的理由關掉電視、夜裡獨坐、沉浸思緒之中。──《Time out》雜誌紐約版
‧本書重新展現小說家參與社會評論的權力。而讓法蘭岑揮灑出兼具冷靜與激昂論述的,不是犯罪學、神經醫學、郵政科學等知識,是小說家對內在混亂結構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書評版》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貫穿這本書的一句話
我耗時多年的第三本小說《修正》,出版於世界貿易中心崩塌的前一週。那似乎是我和商業都該默不作聲的時候——套用尼克‧卡羅威的話,那是「我只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的姿態。」的時刻。但公事還是得公辦。大難過後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又開始受訪了。
訪問我的人對他們稱之為「那篇《哈潑》上的文章」特別感興趣(沒有人用原標題「偶然作夢」)。採訪者大多這樣開場:「在你一九九六年那篇《哈潑》上的文章中,你保證第三本書會是一部大型社會小說,攻擊主流文化並振興美國文學,你認為《修正》實踐了這個諾言嗎?」我對後繼每一位採訪者都這麼解釋:我在那篇文章裡對我的第三本小說隻字未提,「保證」這個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是《紐約時報週日雜誌》某個編輯或標題撰寫者杜撰的;事實上,我非但沒有承諾要寫一本針砭主流的大型社會小說,反倒把那篇文章當成聲明放棄種種企圖的機會。因為多數採訪者並沒有讀過那篇文章,極少數讀過的人又似乎對它有誤解,於是我便愈來愈嫻熟於簡單扼要地反駁;當採訪來到第一百或一百一十場,也就是十一月時,我已經研擬出一套小而美的說辭以正視聽:「不,事實上,那篇《哈潑》上的文章是在講我要放棄身為小說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學習寫一本兼具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小說……」我不理解,也不只有一點委屈,文章中這麼簡單明白的意思竟沒人看得懂。這些媒體人真是笨得徹底!
十二月時,我決定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包括〈偶然作夢〉全文,並澄清我說過和沒說過的話。但打開一九九六年四月號《哈潑》雜誌時,我卻看到一篇顯然是我寫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開場,裡頭尖叫聲之刺耳,邏輯之薄弱,連我都看不下去。五年前寫了那篇文章後,今天的我竟然忘記自己曾是一個滿肚子怒氣、滿腦子理論的人。我曾認為美國人愛看電視、不讀亨利‧詹姆斯猶如世界末日令人憂心;也曾是那種理念狂熱份子,深信世界若脫離了它獨特的信仰(就我而言,是對文學的信仰),就表示我們活在末世。我曾認為美國政治經濟是個龐大的陰謀集團,目標是阻撓我的藝術抱負、消滅文明所有令我愉快的物事,並在過程中強暴、謀害我們的星球。那篇《哈潑》上的文章前三分之一就是由這樣的憤怒和絕望寫成,在闡述理論時迸出的怨懟,自己現在看了都膽顫心驚。
的確,一九九六年時,我是打算以那篇文章記錄一位止步不前的小說家如何逃離憤怒思想的監牢。現在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現它原本的面貌――我早期狂傲的見證,但恐怕大部分讀者不會對這樣的宣言感興趣:
在我看來清楚不過的是,若有哪位商業或政府要員相信書有未來,我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瘋狂地為一條資訊公路籌募五千億美金,雖然擁護者嘴巴上在乎它對閱讀造成的蹂躪(「你得習慣在螢幕上閱讀」)但仍遮掩不了他們對這前景的無感。
這只是一小段,諸如此類的篇幅很長,於是我行使了作者的權利,把那篇文章刪去四分之一,徹底改寫(也把標題改為「自尋煩惱?」)。雖然文章依舊長,但我想現在它讀起來沒那麼累贅、費勁,也比較直截明確了。別的不提,我希望能夠指著它說:「看,這論點簡單明白,就像我之前說的。」
這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也跟《哈潑》那篇有著一樣的效用。我打算讓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成為我揮別憤怒和恐懼的紀錄,轉而接受、甚至頌揚我身為讀者和寫作者的身分。這不表示世界已經沒那麼多令人惱火和害怕的事。我們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已經造就兩個布希總統和一次醜惡的波斯灣戰爭,此刻眼看又要帶領我們沒入永無止境的中亞爭端。雖然你以為不可能,但今日美國人對美國政府的質疑,遠比一九九一年(主流媒體集體擁護武力外交政策)還少。當國會再次否決了放寬運動型休旅車的節能標準,電視廣告上可見的是福特汽車總裁憂國憂民地高呼美國人絕不可接受「任何一種設限」來捍衛他們的產品。
儘管每天都有那麼多厚顏無恥新事件上演,我仍選擇對書中其他文章做最小程度的修補。沒有世界貿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讀起來會不太一樣;〈帝國臥室〉是在約翰‧艾許克洛夫帶著他對個人自由的冷漠上台前定稿;炭疽熱令美國郵政總局雪上加霜,一如〈信件裡迷途〉所呈現的;歐普拉取消了我上她讀書俱樂部受訪的通告,讓「菁英」這個形容詞在好幾篇文章裡閃閃發亮。但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導讀
獨處如何?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帶著一本書尋找校園或城市裡的「凹槽」,一個剛剛好能容納我的憂鬱和孤癖的所在。我並不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而喜歡一種介於可能被發現,又通常不會被發現的地點看書──比方說稍稍隔開人群的校園樹林裡。這並不是真正的憂鬱與孤癖,而是渴望被詢問,卻又希望不被打擾的兩難處境。我認為這便是「閱讀」這種活動的獨特性──在閱讀中,你會有一段時間的獨處過程,它不像看電影那麼具有時間的獨占強制,而是一個你一跨步,就可以回返這個世界的專屬空間。
後來我發現寫作是另一種獨處行為,在那個過程裡沒有人掌握到你腦袋裡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創世紀」。但它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私密空間、獨處時光或許有一天會公眾化、公開化,如果你成功了,還會有一群人專門解剖那個世界的種種。文學確實是個難定義的東西,但它必然是一種心靈的傳播模式。
我一開始閱讀美國舉足輕重的中生代作家強納森‧法蘭岑時,以為他是一個擅長寫「私家族小說」的作家。因為不論是成名作《修正》(二○○一)或是備受讚譽的《自由》(二○一○),都是從一個美國社會中的尋常家庭出發,而這個家庭,多多少少藏有法蘭岑自己人生的影子。
《修正》裡的家庭產生偏移是父親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家族其中成員也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境遇裡掙扎,最終則在「最後一個全家團聚的聖誕節」重聚。在這個「自我修正」的相處過程中,他們各自領略了一些事,比方說「愛的方式並非靠近,而是保持距離」。
《自由》寫的則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柏格蘭一家的成員,進而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戀人,橫跨數十年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在這個「自由」被奉為最高精神也是口頭禪的國度裡,年紀漸長的法蘭岑詢問讀者是否發現自由這個氣球總是被綁在一條線上頭。熱愛賞鳥的法蘭岑和主人翁漸漸理解,生命的自由展示的不是全然的自我,反而是自我的有限性。人有時候像在追求自由,實際上卻是在「避免」全然地自由。我們被愛捆綁,也自願被愛綑綁。
法蘭岑有一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他也有並不順利的婚姻,但這兩部小說卻沒有像失敗的「私家族小說」那樣的沉溺於挖掘陰黯,在一個窄仄意識裡掙扎的缺點,反而有一種恢宏、充滿嘆息卻睿智的大氣。讀完《如何獨處》以後我才知道法蘭岑正藉由他的小說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獨處成果:他不只寫出了一個美國家庭,他寫出了美國。
如果你打開這本法蘭岑的散文《如何獨處》,一開始你會被整本「書」的方向感到迷惑。法蘭岑討論小說、文學,寫他父親、母親,也像庶民史家一樣討論美國的郵政史、菸草史、城市史。法蘭岑的文字一如他的小說一樣,簡明、銳利,帶著獨特的幽默,以及無與倫比的知識性與聯想力,但也讓我擔心,讀者會不會可能對美國郵政史沒有興趣,而失去閱讀一本能帶你獨處的好書的動力?
法蘭岑是在一個父母親彼此是對方不快樂根源的家庭出生,加上失敗的婚姻,可能因而讓他擁有大量的獨處時光。當然他也是一個嗜讀,以寫作做為出口的人,因此他的工作也是個獨處的職業。相對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全球最高度資本主義、擁有世界最忙亂大都會的地方。
在讀第二遍時,我就發現那些層層疊疊的,乍看之下不連貫、不相干的主題,原來就像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所說的,「人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後,還是看得到糖上布萊登的字樣。這就是人性。」法蘭岑遞給我們的,就是一根印有「alone」字樣的棒棒糖,不管他寫的是郵票、電視,還是紐約,抑或是監獄。
在這本書裡,最啟發我的是法蘭岑分析此刻文學所面對的新世界的種種問題。這個時代因電子媒體的發達,「就像照相機拿木樁釘入肖像畫的心臟,電視也殺死了實地報導社會的小說。」〔如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嚴肅文學迅速地失去他們的讀者,我們則每天在獨處時光打開電視機,以至於失去了獨處的機會。
我們幾個月裡收到厚厚的信件裡,只有一封是真的信,其它都是廣告單了;我們接受了媒體浮光掠影式的世界,不再相信小說要帶我們審視的意識之核;我們在城市裡找不到一個獨處的「凹槽」,有一天老去的時候或許還可能罹患一種記憶的疾病,「失去感受事情重複的大腦裝備」,當我們彎腰聞玫瑰花香時,卻不記得自己已經彎腰聞同一株玫瑰花聞了一整個早上。
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獨處?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跟alone有關,獨白、獨處、孤獨。這正是文學處理的人生裡,最感艱難之事。面對這個考驗的不只是美國人,也不只是美國作家。
不久前英國《衛報》報導了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的談話,恩達爾認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他的理由恰好與部分作家希望獲得補助後來寫作,或期待成為專業作家的思考方式不同,恩達爾認為,每個作家都靠補助來寫作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過去作家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為了生計他們可能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但這些自力更生的生活經驗,對寫作可能反而比上創意寫作班來得有助益得多。
身為諾貝爾獎評委的恩達爾對美國文學作家已久未獲獎,也有他的一番看法。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後來他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本意並非說美國作家缺乏價值,而是生命力萎縮。因為太少國外的作品翻譯進入美國,因此「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我同意恩達爾部分的說法,過度依賴補助反而使文學活力萎縮,美國市場確實太少翻譯非英文的作品,但我也懷疑他的看法。我比較相信的是法蘭岑引述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獨斷的評語:「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地域性的。」我比較相信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在一九六一年所說的:「如果一個小說作者感覺他不真住在自己的國家(無論從生活、或他踏出家門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定是嚴重的職業障礙。」
這正是法蘭岑寫作的關鍵語。他總是將個人經驗鑲嵌進美國社會這個巨大輪輻之中,找到一個深刻的軸心點。就像多年以來,精采美國作家諸如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唐‧德里羅(Don DeLillo)、菲利普‧羅斯、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安‧泰勒(Anne Tyler)、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一樣,那些並不是「孤立而狹隘」的作品,他們寫的看似是俄亥俄州的美國、紐約的美國、明尼蘇達的美國,事實上是一根根打印著人類心靈共相的棒棒糖。因此,並非美國人的讀者如我們,也會像鐘一樣被敲打,發出讓自己都為之震動的共鳴。
在《時代》雜誌對法蘭岑的報導裡提到:「過去十年,全球的小說都走向專精某個領域的寫法:特寫、縮影、微小世界。……小說轉向追求離奇和獨特,將題材深探到次文化中,傾聽個別聲音,接觸特殊群體……」強納森.法蘭岑卻不這麼做,「他顯然是『大論述』的信奉者,仍然想讓小說包羅萬象,描寫美國人當下的生活方式。」
這正是法蘭岑式的寫作,他自己說:「創新並不是開創一種新的、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小說形式,而是關注當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以簡單連貫的文字記錄下來」,將現實以「透明、優美、拐彎抹角」的方式,融入小說之中。
在本書那篇被登在《哈潑》雜誌上,標題從〈偶然作夢〉改成〈自尋煩惱?〉的文章裡,法蘭岑引述了一位研究閱讀行為的學者海斯所說的話。她說,寫作或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隔絕於世的獨處,反而是「叫你不要孤立自己,也叫你不要聽什麼沒有出路、沒有存在意義之類的話。意義在於持續,在持久存在的重大衝突裡。」這話講的並不只是閱讀,還是我們的人生處境,不是嗎?
所以,我忍不住對你發出邀請,此刻「獨處如何」?就從你手上的這本法蘭岑開始,就從關掉電視,重返心靈獨處的閱讀開始。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預購】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張甲麗、宋易)
平常價 $35.00西琴博士比對中南美洲史前遺蹟與編年史文獻,挖掘出它們在數千年前與蘇美、埃及文明的關聯,包括:抵達美洲的最早移民、馬雅文明與曆法的起源、馬丘比丘的古王朝、安地斯山區的蘇美印記、到中美洲尋找新天地的埃及蛇神……
新舊大陸之間,有著五千年以上的關聯
當年,西班牙人來到這片新大陸,卻意外發現此處的文明與舊大陸非常相似,而且瞭解得越深入,這些文明看起來就越像是承襲自古代的近東。到底是如何、何時,又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偉大的文明出現在新大陸上?西琴博士認為,一切都是因為地球上確實存在「那些從太空來到地球」的阿努納奇。
中南美洲看似孤立的史前文明,其實與這個星球上所有神和人的傳說源於一體。蘇美/西臺文明中的阿達德/特舒蔔,在南美文明中是以印加創造神「維拉科查」的面貌出現;蘇美/埃及文明中的寧吉什西達/圖特,則是中美洲文明中的羽蛇神「魁札爾科亞特爾」。兩者串連起來,則解開了中美洲當地充滿非洲色彩的奧爾梅克文明之謎。
‧墨西哥日月金字塔是埃及吉薩金字塔的翻版?
‧中美洲是流浪者該隱的國度?
‧埃及蛇神是馬雅曆法的傳授者?
‧的的喀喀湖是史前銅錫冶金業的首都?
‧馬丘比丘是傳說中坦普托科王朝的所在地?
‧奧蘭太坦波是阿努納奇的登陸點?
你將在本書找到答案!
好評推薦
《地球編年史》關注的焦點終於轉移到了美洲……而一切依然如此神奇!──《燈塔》季刊(The Beacon)
以高度的科學知識,完成對美洲史前文明的探索,令人難忘。──《科學與宗教新聞》雜誌(Science & Religion News)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地球編年史》系列叢書的第四部—《失落的國度》,已經成為去「新大陸」探訪前哥倫比亞文明的旅行者必備書。它之所以有如此際遇,不僅是因為它極其詳盡地描述了那裡的主要考古學遺址,更由於書中還創造性地發現並介紹了這些遺蹟與「舊大陸」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些看似孤立的史前文明其實與這個星球上所有神和人的傳說源於一體。
就像本系列叢書的其他幾部所遭遇的情形一樣,自從本書首次出版以來,新的探索發現和科學進步一直有力地支撐和增強本書的基本觀點和最終結論。關於史前時期的移民潮,人們曾經斷言,面對這麼多的不利條件,最早的移民不可能在冰河時期從北方橫跨大陸到達美洲,而只可能從南方乘船穿過太平洋到達美洲。但本書卻在一開始就把這條被人們認為不可能的移民路線視為真實事件,並指出它其源有自,是基於中美洲及南美洲古老的傳說或神話之上的。後來,那些新的科學發現更加堅定了作者這個長時間以來信奉的人類史前傳說。但這些看法或理論對其他一些學者來說,則是把它當成想像出來的神話,沒有納入學術考量,而它們實際上是真正發生過的史事,是遠古知識在今天的殘留記憶。
對於史前美洲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代而言,一些新發現肯定了它真的存在過,並為新大陸帶來了文明的曙光。同時,這些新發現也進一步支持了本書關於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有著千年以上的聯繫的結論。而且,對於眾神體系身分的重新識別,也確認了兩個世界文明的交集—蘇美/西臺文明中的阿達德/特舒蔔(Adad/Teshub),在南美文明中是以印加創造神維拉科查(Viracocha)的面貌出現;而蘇美/埃及文明中的大神寧吉什西達/圖特(Ningishzidda/Thoth),則是中美洲文明中的「羽蛇神」魁札爾科亞特爾(Quetzalcoatl)。
兩個似乎毫無關聯的事件,最終闡明了我們關於非洲-奧爾梅克(Olmec)之謎的結論的正確性。這使我得以在本書中指出:他們與圖特一起在西元前三一一三年來到中美洲。
在二○○○年,又出現了最新的證據—美國太空人高登.庫珀(“Gordo” Cooper)在他的《信仰之躍》(Leap of Faith)中,回憶了他是如何被派遣到墨西哥,以及他的團隊怎樣誤入了奧爾梅克的廢墟遺址。官方的歷史學家因此被召集。「關於廢墟的年代,」庫珀寫道,「可以肯定是西元前三○○○年。」他曾給我一段他們探訪廢墟的影片,在其中,奧爾梅克文明的年代被再次確認為西元前三○○○年。
蓄鬍人(Bearded Ones)—明顯是近東的人—的奧祕依舊難解,但他們出現在馬雅時代的結論已經被推翻。也許正是他們將亞特蘭提斯(Atlantis)的傳說帶回地中海地區。如果真是這樣,亞特蘭提斯的傳說將是人類記憶的反映,而本書也正是如此。
二○○六年十月於紐約
前言
在歐洲編年史上,新大陸的發現有著埃爾多拉多(El Dorado,黃金國)的深深印記,也就是對於黃金的瘋狂找尋。但征服者幾乎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不過是在對地球上這片「新」的土地重新進行搜索而已,因為同樣的工作在很多個世紀前早就發生過了!
然而,當新的進入者發現財寶在自己到來之前就已經被觸及,則不免沉浸於那些關於貪婪、掠奪和肆意破壞的紀錄和傳說之中。當代編年史也記錄了歐洲人在遇到與舊大陸非常相似的文明時,有多麼困惑:王國和皇宮,城市和聖域,藝術和詩歌,與天空一樣高的神廟,祭司,以及類似於十字架的象徵物和對創造神的全部信仰。最後,還有關於那些蓄鬍的白種神傳說: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承諾一定會回來。
困擾著西班牙征服者的馬雅人(Mayan)、阿茲特克人(Aztecs)、印加人(Inca)的神祕及其先祖之謎,在五百年後的今天,也依然使學者以及像我們這樣的門外漢感到困惑。
如何、何時且為什麼會有如此偉大的文明出現在新大陸上?難道這只是巧合:我們對於它們瞭解得越多,它們看起來就越像是承襲自古代近東的文明?
答案只能在那些可以被接受的事實中找尋,而不是那些所謂的神話。我們的論點是,地球上確實存在「那些從太空來到地球」的阿努納奇人(Anunnaki)。
而本書再次對此提供了證據。
【預購】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越娟、宋易)
平常價 $35.00《地球編年史系列》第三部──顛覆宇宙觀與史前文明的震撼之作
眾神曾經親臨戰場,為了地球的統治權而發動戰爭,竟然意外引發了消滅蘇美文明的核爆?
西琴博士以蘇美文獻驗證《聖經》故事,重現星際眾神主掌下的地球與人類文明變化
人類的好戰本性,其實源自外星眾神?
尼比魯星的阿努納奇眾神,為了拯救母星球而來到地球淘金,同時也不斷繁衍後代。
眾神為了爭奪統治繼承權而亂倫,所造就的複雜血脈關係,又引發一連串的爭權之戰……
以「原始工人」之名被創造出來的人類,自然也被捲入其中……
西琴博士在《眾神與人類的戰爭》中,重塑了當時發生在地球和天國的所有事件,資料來源包括目擊者所紀錄的文獻,而這些故事也被記載在《聖經.創世記》中。書中講述了眾神之間的對抗和野心如何越演越烈,最後失去控制,導致了地球上第一次使用核彈──大約四千年前,一場無意中產生的巨大災難,毀滅了人類的文明。
‧埃及、希臘與印度的神譜,有哪些雷同之處?
‧在大洪水之後,為何地球的農牧業會開始繁榮發展?
‧眾神如何分配地球的領地?為何會引發一次又一次的金字塔大戰?
‧金字塔內部的密室及通道,是為何及如何建造而成的?
‧亞伯拉罕的真實身分及肩負的使命為何?
‧《聖經》裡的所多瑪和蛾摩拉遺址,就在蘇美嗎?
本書將一一解密!
好評推薦
《地球編年史》繼續其偉大的進程,為我們展開了眾神統治地球時發生的世界大戰,乃至星際大戰。這將是一部最重要,也最受爭議的史詩大作……值得一讀! ——《銳評》雜誌(Critical Review)
大洪水、特洛伊戰爭、罪惡之城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西琴全景式的還原了上古時代諸神與人類共同參與的世界大戰,其真實性令人震撼。 ——《每日鏡報》(Daily Mirror)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序
為什麼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似乎是一部描述一場又一場戰爭的書籍?為什麼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眾多戰役中,至少有一場是整個戰爭的終結,而之後的二十一世紀卻是以眾多挑戰先例的恐怖主義為開端,緊隨其後的也依舊是連綿不絕的戰爭和對核子災難的恐懼?
難道人類天生就是戰士嗎?難道他們的天性就是戰鬥和殘殺?……或者,人類早就接受過發動戰爭的專業訓練?
我們之所以研究過去,是為了對我們的現存狀態做出一個評判。《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將向讀者展示一些很久以前發生的戰爭,那時眾神也親臨戰場;而事實上,這些戰爭只是一連串眾神之戰和人類戰爭的開端。讀者將會看到,眾神之間為了爭奪地球的統治權而發動戰爭,最早的戰場是發生在他們自己的母星球。是的,不僅人類的歷史看起來是一本描述戰爭的書籍,關於來自「謎之行星」尼比魯的造物者阿努納奇眾神(Anunnaki)的傳說,同樣也是一部戰爭史。
我們重塑了當時發生在地球和天國的所有事件,其來源包括目擊者的紀錄文獻—其中一些人真實記下了眾神如何發號施令。那些故事也被記載在《聖經.創世記》裡,這顯然讓《聖經》的真實性更受到肯定,也影響了我們看待世界和生命的方法。
更具有啟示性,也讓人倍感苦惱的是,本書一步步地講述了眾神之間的對抗和野心是如何越演越烈,以至於到最後失去控制,進而導致了地球上第一次使用核彈—大約四千年前。那一場無意中產生的巨大災難,是對人類第一次文明的毀滅。
這些都是事實,並非虛構和杜撰;慶幸的是科學研究者在這本書首次出版之後,證實了我們在書中所描述的事情、它們的發生背景,以及精確的發生時間:西元前二○二四年。
現今,在西元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我們還會重複西元前二十一世紀的事件嗎?《眾神與人類的戰爭》的各個章節,將為讀者詳盡講述這些故事。
撒迦利亞.西琴
二○○六年十月於紐約
【預購】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李良波)
平常價 $35.00超越《上帝的指紋》,挑戰現存人類的生命起源論,顛覆傳統的宇宙觀。
30週年紀念版,已譯成30種語言
這部啟示性的大師級著作,將永遠改變人類的歷史觀和命運觀。
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聖城耶路撒冷……
星際旅者的太空航標,揭開人類尋找的永生祕密
自古人類一直在思考,
浩瀚宇宙中最難解的大哉問:生命……以及來世。
埃及巨大的吉薩金字塔,原來又被稱為「通往天國的階梯」?
它是法老王進入永生的門戶嗎?
還是星際旅者為了登陸地球所建的通訊基地?
地球上的人類是由「謎之行星」尼比魯的外星淘金者創造出來的,但被當成「原始工人」的人類,卻擅自摘取了「知識之果」,於是被神逐出伊甸園。自此,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生生不息,但卻失去了永生的恩寵。自古以來,人類一直想掙脫死亡的陰影,渴望有一天能重返伊甸園,或在地球上某個隱祕的角落,尋獲不老的青春之泉。
人類,如何才能重返永生的伊甸園,加入諸神的行列?
西琴博士畢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在《通往天國的階梯》中,解答了千古以來的永生之謎。從大量蘇美及近東史詩、埃及金字塔經文、希臘神話、聖經事件等等古老文獻中的線索,抽絲剝繭,揭開了金字塔與法老王永生的祕密,揭露當今埃及考古學的謬誤;帶領讀者,循著獅身人面像的凝視,探尋遠古諸神阿努納奇在地球上的太空站和登陸區。他認為,只有阿努納奇──第十二個天體上的物種,人類的創造者,才真正掌握著永生的權柄。
各界佳評
「考察全面,極有說服力……這一次,西琴把目光從蘇美轉向埃及,解開金字塔的謎團,向我們揭露古人建造金字塔的真正目的。」──《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極富挑戰和吸引力,非讀不可! 這是西琴大師充滿熱誠的研究,是繼《第十二個天體》後又一次傑出的表現,令人目不轉睛……他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棒。」──《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令人印象深刻,讓人不得不再次思考宇宙與生命的大哉問。」──美國合眾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第十二個天體》揭示一個真相:地球上的人類是由『謎之行星』尼比魯的外星淘金者創造出來的,但被當成『原始工人』的人類卻擅自摘取了『知識之果』,於是被逐出伊甸園。『知識之果』究竟蘊含什麼知識,讓『神』不願人類知道? 答案正是原始工人自我繁殖的能力。從此,人類在地球上崛起。而伊甸園還有另一種禁果:『生命之果』。此時,人類最大的夢想就是重返伊甸園,或在地球上某個隱祕的角落尋獲可讓人類永生的青春之泉。《通往天國的階梯》對這個敏感而重大的問題,有著揭開生命和來生的超級答案!不得不信,令人佩服!西琴在這本書裡,繼續他開創性的《地球編年史》奇異旅程。」──《書目雜誌》(Booklist)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20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作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三十週年紀念版序 地球人類並不孤獨!
謹以本書的這個版本獻給雙里程碑慶典的讀者。首先,它屬於《地球編年史》系列;其次,它的發行代表這套書的第一冊已經出版三十年了。
在出版史上,尤其是非文學類作品中,很少有這樣在出版界風靡多年、持續暢銷的讀物。《通往天國的階梯》做到的不僅如此,還有更大的突破:它的平裝版由美國知名出版社AVON BOOKS印了四十五刷!這是一個紀錄。此外,還有二十二種語言的譯本(編按:截至2018年,已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包括英語在內,有不同語言的硬殼精裝版、軟殼精裝版、平裝版、口袋版、光碟版,甚至是有聲書......都一再出版,使這套書已有了上千萬的讀者,並時常被引用(當然,免不了也會被錯誤的引用)。無數的書刊和媒體都稱它為「經典」。
不過,當我著手寫這本書的時候,從沒有預料過它會被放在如此炫目的高度,也沒有想過它(不,是它們),最終竟會有七本,成了厚厚的叢書。事實上,我當時也沒有意識到,我竟會在標題上加入天體(Planet)一詞。我唯一的動力和渴望,就是還原《聖經》中的真實身分。納菲力姆(Nefillm)並非《聖經》譯成的巨人,而是蘇美神話裡叫做阿努納奇(Anunnake)的天外訪客。這種全新的認識,帶給我新的思路和研究前景。最重要的突破,是來自於對蘇美以及巴比倫《創世史詩》的重新認識──它們是一份古老而精細的科學文檔。我從中得出的結論,尊重一個古老的觀點:在太陽系中,除了我們目前已知、並安居於此的天體(地球)之外,至少還有一個星球曾經可供某種生命生存,而且這個星球與我們地球有無比深刻的連結。顯然,這事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發生在遙遠過去的太空旅行。對我來說,這種認識預示了之後一系列,這些在三十年前想都想不到的科學研究,諸如太空旅行、基因研究和其他不可思議的面向。
這本書展開了演化論和《聖經》的衝突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將是持久的。我相信這一點,因為它告訴我們人類起源的真相,以及──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廣袤的宇宙多次元時空中,我們並不孤獨。
【預購】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宋易)
平常價 $37.00超越《上帝的指紋》,精通楔形文字的撒迦利亞‧西琴博士,
以《聖經》故事與蘇美文化、巴比倫泥板的古老文獻提出
無可爭辯的文獻證據:關於地球的起源和人類來自外星的祖先
看得見證據的《創世記》
伊甸園、大洪水以及《聖經》中的故事是史實而非神話
《第十二個天體》30週年紀念版,
這部啟示性的大師級著作,將永遠改變人類的歷史觀和命運觀。
「我寫作的唯一動力和渴望,就是還原《聖經》中的真實身分。」──撒迦利亞‧西琴
人類是怎麼出現的?亞當又是按照誰的形象做出來的?
近年來不斷發現的證據與資訊,向我們顯示:一個更先進的外來文明,曾經居住在我們的星球上。
西琴博士畢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他精通蘇美楔形文字、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並綜合考古、古天文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發現,在歷經三十年嚴謹的研究探索,他向世人還原《創世記》的故事是事實而非神話,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歷程,證明神祕的第十大行星「尼比魯」的存在。他揭露天界間的諸神,從地球進行太空旅行的祕密,以及神以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人類的歷史。
◎ 納菲力姆──來自遙遠外星的淘金者──是如何創造出和他們樣貌相近的地球生物的?
◎ 希臘詞彙中的人類(anthropos)的意思是「總是仰望的生物」?
◎ 源於古代蘇美的e.ri.du一詞的earth(大地、地球),本意竟是遙遠的家?
◎ 天上的「諸神」,曾在13000年前引發大洪水來毀滅人類嗎?
◎ 當「他們」的星球每3600年靠近地球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聖經》與科學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嗎?
◎ 在這浩瀚宇宙中,我們真的不是孤獨的嗎?
《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第十二個天體》,彙集《聖經》故事與蘇美文化、巴比倫泥板的古老文獻,挑戰了現存人類的生命起源論,顛覆了傳統的宇宙觀,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各界佳評
「在所有講述地球起源的書中,這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它是空前的。」──《東‧西》雜誌(East-West Magazine)
「重量級的學者組合……數千年來,祭司、詩人和科學家都曾努力解釋生命從何而來……現在,一位公認的大師,知名學者,帶著一個最為驚人的理論來到我們面前。」──美國合眾新聞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刺激……難以置信……激進主義……但你不得不相信」──《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20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作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從考古證據、字源演變及天文知識,重新發現人類的起源與創造
對一個讀者──至少是我本人──來說,這本書關於太陽系與人類歷史的知識體系,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具說服力、而且也最陌生的。它是如此恢宏、奇詭、壯麗,使我首次意識到,當我們終於有機會和能力追尋人類起源的真相時,才發現事實竟然比想像或幻想中的更加不可思議。在此之前,人類也許並不知道,其實我們一直就置身於創造的奇蹟之中,或者,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被創造的奇蹟。
我相信,大多數對人類進化有興趣的讀者,都將對這系列的圖書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同樣的,對《聖經》故事以及大洪水之前的歷史有所興趣的讀者,也可能會持有同樣的閱讀態度。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物種?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從古代的哲學家到現代的科學家,都無法完全回答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或者你是否知道,為什麼希臘詞彙anthropos(人類)的意思是總是仰望的生物?甚至連earth(大地、地球)一字都是源於古代蘇美的e.ri.du,而這個詞的本意竟是遙遠的家?
撒迦利亞‧西琴在《地球編年史》系列圖書中回答的,遠不止這些。
西琴是現今少數能真正讀懂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之一。他窮盡一生之力,探究我們的起源;當然他的研究要證明的,絕對不是一群猿猴從樹上爬下來奇蹟般的變成了人。西琴是一位當代偉大的研究者,他既運用了現代科學的技術,又從古代文獻中,窺知那些一度處於隱匿狀態的「神聖知識」。而這些神聖知識的內容,正包含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甚至,我們將往何處去?從《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十二個天體》,到第七部《末日:審判與回歸的預言》,耗時達三十年。西琴在這三十年之間得到的成果,對於全人類來說,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
他的觀點是:人類這個物種是呈跳躍式發展,導致這一切的是三十萬年前的星際旅行者,在《聖經》中叫做納菲力姆(《聖經》將其誤譯為偉人或巨人),在蘇美文獻中叫做阿努納奇。與《聖經》記載的神話式歷史不同,西琴透過分析蘇美、巴比倫、亞述的文獻,以及對比希伯來原始版本的《聖經》,替我們詳細再現了太陽系、地球和人類及其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同時也證明了伊甸園、大洪水以及《聖經》中的英雄人物是史實,而非神話。他的研究成果讓演化論與《聖經》不再相互抵牾,這一點是空前的,人們可能會從他的理論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認同感,而這樣的認同感不是演化論或《聖經》所能單獨帶來的。
西琴發現,借助現代科學方法取得的天文資料,竟與古代神話或古代文明的天文觀有著驚人的相似。令人震驚的是,數千年前蘇美文明的天文觀,甚至是近代文明遠遠不及的。哪怕是現在,雖然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十二個天體:尼比魯」的跡象,但卻無法證明它的實際存在;而位於人類文明之源的古代蘇美,卻早就有了尼比魯的詳細資料。《第十二個天體》可以說是現代科學和古代文獻之間的橋梁,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古代神話、天文學的幫助下,西琴向我們全面詮釋了太陽系、地球以及人類的歷史。
西琴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發現真正的人類只有三十萬年的歷史,而非之前認為人類有上百萬年歷史的觀點。這是基於他對最古老文獻的研讀、對最古老遺址的考察,以及對天文知識的超凡掌握。借助這些強而有力的證據,他向全世界證明,人類的出現是源於星際淘金者阿努納奇的需求。人類是諸神的造物,這一點在《第十二個天體》中有完美的科學解釋。
不過,這套曠世之作的重點並不僅止於此。筆者曾在馬雅抄本中看到,馬雅曆法中「第四個太陽紀元」的最後一天是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因此不少人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世界末日,同時也有不少人視其為謬論。事實上,馬雅曆法認為,在二〇一二年的冬至之後,人類、地球、乃至我們的整個星系,都會進入全新的「第五個太陽紀元」。在這套書中,撒迦利亞‧西琴為這個說法提出科學的論證──當然,並不是論證「末世論」。在《第十二個天體》中,我們能看到古代各文明神話中對於「神聖週期」的理解竟然出奇一致。與這個神聖週期相關的,正是太陽系的第十二個天體,叫做「第十大神祕行星」的尼比魯,也就是阿努納奇來自的地方。所謂的「末日」──就像一萬多年前的大洪水一樣──是尼比魯週期性接近地球的結果,而人類文明就是在這一次次的「末日」中走向了未來。
在筆者看來,《第十二個天體》是一部記錄地球和地球文明的史書,它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思想和觀點那麼簡單。它是一本集合了最新發現和最古老證據的嚴謹歷史書,從「只有諸神在地球上的時代」開始,講到眾神如何建立地球太空站與居住點,講到「原始工人」被創造的年代,講到他們作為人類「在大地上繁衍壯大」並如何「打擾恩利爾」,於是,到了距今一萬年前,諸神決定不告訴人類巨大潮汐波即將到來的消息。但「造人計畫」的領袖恩基,卻將其洩露給了阿特拉—雜湊斯,並指導他造了一艘潛水艇(方舟),帶上「潔淨的生物」存活了下來。
對於未來,撒迦利亞‧西琴同樣有著科學的預測。按照古代神話中神聖週期的推算,以及最新的天文學研究成果,顯示即將發生一次巨大的事件。凡接觸過各種古代神話的讀者應該不曾遺忘,諸神曾向我們許諾:「我們還會回來。」那麼,如果他們真的以某種身分存在的話,人類與造物者的再一次相會,是否就在西元二〇一二年呢?
我不禁想起十七世紀英國語言學家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創造的一個字:EVERNESS,更有力的表達「永恆」的意思。阿根廷詩人豪爾赫‧路易士‧博爾赫斯(Jorges Luis Borges)以「永恆」為名,寫下一首傑出的十四行詩,彷彿是在與西琴所關注的領域相呼應:
不存在的唯有一樣。那就是遺忘。
神保留了金屬,也保留了礦渣,
並在他預言的記憶裡寄託了
將有的和已有的月亮。
萬物存在於此刻。你的臉
在一日的晨昏之間,在鏡中
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倒影,
它們仍將會留在鏡中。
萬物都是這包羅萬象的水晶的
一部分,屬於這記憶,宇宙;
它艱難的過道沒有盡頭
當你走過,門紛紛關上;
只有在日落的另一邊
你才能看見那些原型與光輝。
《第十二個天體》──這部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的全球暢銷書──竟然在發行三十週年之後才有了中譯本。而在這三十年前,是另一個長達三十年的研究過程。也就是說,對我們來說,已經等待了半世紀以上。
三十週年紀念版序
地球人類並不孤獨!
謹以本書的這個版本獻給雙里程碑慶典的讀者。首先,它屬於《地球編年史》系列;其次,它的發行代表這套書的第一冊已經出版三十年了。
在出版史上,尤其是非文學類作品中,很少有這樣在出版界風靡多年、持續暢銷的讀物。《第十二個天體》做到的不僅如此,還有更大的突破:它的平裝版由美國知名出版社AVON BOOKS印了四十五刷!這是一個紀錄。此外,還有二十二種語言的譯本。包括英語在內,有不同語言的硬殼精裝版、軟殼精裝版、平裝版、口袋版、光碟版,甚至是有聲書......都一再出版,使這套書已有了上千萬的讀者,並時常被引用(當然,免不了也會被錯誤的引用)。無數的書刊和媒體都稱它為「經典」。
不過,當我著手寫這本書的時候,從沒有預料過它會被放在如此炫目的高度,也沒有想過它(不,是它們),最終竟會有七本,成了厚厚的叢書。事實上,我當時也沒有意識到,我竟會在標題上加入天體(Planet)一詞。我唯一的動力和渴望,就是還原《聖經》中的真實身分。納菲力姆(Nefillm)並非《聖經》譯成的巨人,而是蘇美神話裡叫做阿努納奇(Anunnake)的天外訪客。這種全新的認識,帶給我新的思路和研究前景。最重要的突破,是來自於對蘇美以及巴比倫《創世史詩》的重新認識──它們是一份古老而精細的科學文檔。我從中得出的結論,尊重一個古老的觀點:在太陽系中,除了我們目前已知、並安居於此的天體(地球)之外,至少還有一個星球曾經可供某種生命生存,而且這個星球與我們地球有無比深刻的連結。顯然,這事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發生在遙遠過去的太空旅行。對我來說,這種認識預示了之後一系列,這些在三十年前想都想不到的科學研究,諸如太空旅行、基因研究和其他不可思議的面向。
這本書展開了演化論和《聖經》的衝突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將是持久的。我相信這一點,因為它告訴我們人類起源的真相,以及──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廣袤的宇宙多次元時空中,我們並不孤獨。
撒迦利亞‧西琴,二〇〇六年十月,紐約
作者序
《聖經》的納菲力姆:從天而降的人們
《舊約》伴隨著我的童年。大約五十年前,當它的種子植入我的心靈時,我完全不知道它與演化論之間的激烈爭論。當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學生,學習希伯來語原版的《創世記》課程時,心中出現了一次和自己展開的衝突。
當時,我們閱讀到第六章,上帝打算發動大洪水消滅人類。在那個人類面臨滅頂災難的關鍵時刻之前,所謂「眾神之子」,也就是那些娶人類女兒為妻的生物,還居住在地球上。
在希伯來的古文中,稱他們為納菲力姆(Nefillm),老師解釋說,納菲力姆就是巨人的意思。但我反問:「難道納菲力姆不是應該直接解釋為『被放下的人』嗎?他們是不是曾經真的到訪過地球?」因為nfl這個動詞是降落、墮落、掉下、放下的意思,nfil是nfl衍生出來的動名詞,意思是從上往下降的人,而nflm則是它的複數形式。所以,他們不該被譯為巨人──也許他們可能真的是巨人,但「巨人」二字卻未能指出他們最重要的身分屬性:從上(天)往下(地)降的人。可見,Nefillm的正確翻譯應該是從天而降的人們。
當然,我被老師斥責了一番,他要我接受傳統的解釋。在老師看來,我不能質疑人們經年誦習的《聖經》欽定譯本的權威性,但老師這種態度反而更增加了我的疑惑。
在接下來的年月裡,由於我已經學會了古代近東地區的語言、歷史、文化和考古學,巨人/納菲力姆就成了一個長期的困擾。考古發現,以及對蘇美、巴比倫、亞述、西臺、迦南和其他一些古代文字與神話的解密,更證明了《聖經》中對王國、城市及其統治者,還有那些相關的地點、神廟、商路、人造物品、工具和當時文化風俗的描述,具有非常一致的準確性。
那麼,現在是不是時候,接受這些如此相似的古文明帶給我們的資訊,相信巨人/納菲力姆其實就是從天堂到地球來的訪客?
《舊約》中不斷重複說著「耶和華-天上的主」、「在天上垂聽」等等;而《新約》中也反覆說「我們在天上的父」。
但《聖經》的可信度因演化論的出現而動搖了,演化論在全世界獲得廣泛的認同。如果人類是進化來的,那麼很明顯的,他們不可能是被某位神一次性的創造出來,並如《聖經》的預謀:「我們要照我們的形像、按照我們的樣式造人。」
所有古代人都相信神靈曾經從天堂到過地球,並且他們有能力隨時升天。然而,這些神話從未被證實是可信的──被那些信奉演化論的學者視為杜撰。
古代近東的一些文本,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學知識,都非常清晰的指向一個星球,說明那些太空人和神靈都來自那裡。一百五十年前,當研究近東的學者已經辨認和解讀出那些寫在古代宇宙學清單上的天體時,當代的天文學家卻還不知道冥王星的存在(直到一九三〇年才確認)。
當時他們是如何去尊重、接受這個突然出現在我們星系的新成員?就和我們現在一樣,那時的人知道土星以外的行星,為什麼卻不接受來自古代的證據,證明第十二個天體是存在的?
當我們開始進行太空冒險,一個全新的視野出現了,對古代經文中描述的認同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現在,我們的太空人已經登陸月球,無人太空船也正在探索其他行星;這足以顯示,外太空有比我們更先進的文明,曾派遣他們的太空人登陸地球並不是不可能的。
的確,很多流行作家曾猜測古代的一些人造建築,例如金字塔或巨石陣,是在更先進文明的外星訪客指導之下完成的──古代人難道可以靠自己掌握那些科技嗎?
看看另一個例子,蘇美文明在六千年前沒有任何預兆的突然消失了。由於這些作家通常無法清楚描述這個事件發生的時間與過程,最重要的是,沒有查明那些古代的太空人是從哪裡來的,因此,他們留下了令人好奇的問題,卻沒有答案──或是對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再進一步思索。
我透過三十年的研究,回到那些古代留給我們的資訊源頭,還原它們的真實面目,並且還原一個合理、連續的史前事件編年史。所以,這本書旨在帶給讀者一個可以回答那些特殊問題的真實故事,關於時間、過程、原因──所有這一切究竟從何而來?
我的引述、列舉和證據,主要來自於那些古代的文字紀錄或圖像本身。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去破解一個古老的宇宙演化論,它的觀點似乎和現代的科學理論極為相似──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一顆外來行星進入了太陽的軌道,之後地球和其他行星也相繼出現。
我所提供的證據,包括了一幅從那顆行星──第十二個天體──飛至地球的太空地圖。然後,依次是:在納菲力姆建立了第一個地球「殖民地」之後,領導者的名字,他們的人際關係,他們的愛與嫉妒、成功和奮鬥,都被描繪下來,成為了「永恆」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目標是追溯人類被創造的重要時刻。
接著,我指出了人類和他們的創造者之間的混亂關係,並對伊甸園、巴別塔和大洪水的解讀有了新突破。
最後,在眾神離開地球之前,人類(也就是我們)的身上,那些被創造者賦予的生物特性與物質特徵被留了下來。
這本書說明,我們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這個普遍的信念,也許會在全球增強,而不是減弱。因為,如果納菲力姆創造了人類,他們只可能是在執行一項大師級的巨大計畫。
雨花雲蕊舊月落◎李天葆
平常價 $25.00浮生味
記得廚房裡總有一盒「躍進」牌乾菜筍——大概孩提時代便見識了,長方形的盒子;是雪菜乾混合了筍乾?封面分明畫得一清二楚,兩樣事物並列依偎著;是浙江余姚特產,介紹文說明是用來「燒烤麩、燒肉燉鴨、烤毛豆子……」打開來一陣甘香——但以上所述的盡是浙派菜,乾菜筍輾轉來到東南亞,怎麼是會來燒烤麩。十多年前在上海,吃過烤麩,有沒有加菜乾未必記得,豆瓣醬似乎是有的。我是麵製品的擁戴者,看王宣一寫吃,說烤麩可以家裡親手做,讀後飢火大盛。我媽是煮老人麥片時擱一些進去,那菜乾先要用水草草洗過,一下子即可,免得把咸味洗去了——煮好的一碗熱騰騰稠粥,咸香微甘,很有滋味。矯情一點,難保不會扯到嚼菜根香,領悟平淡之道。自己私下煮過一兩回,看來那菜筍乾洗得稍久,祇剩些微菜香,咸氣全失——更清淡,更像體會淡味自悠長的境界。
吃到最清淡,不過是白粥——小時候拔牙,止痛了沒多久,祇好吃粥,配醬油,還有罐頭菜心。那深褐色小瓣菜心,確實爽脆入味;祇是一想起,恐怕有臥病的錯覺——像是平日好好,自然不去碰這樣的食物。白粥單調,偶爾打一個蛋下去,趁熱吃,仿佛那種營養溫飽也來得很豐豔似的——蛋白蛋黃在碗裡開了花,粥色漸化為淺金嫩黃。後來竟然學會吃皮蛋——他們叫它松花蛋、千年蛋。醃製極其入味到家,剝殼,茶晶剔透的膠狀體,裹住了一丸灰青黏綿的「糖心」,異味愈重,那泥漿膏狀的精華更屬上等,與清湯寡粥一同吃,真的絕妙。茶樓早市的廣東粥品,大都煮得濃稠,是磨了米漿,另加味精熬煮,單點一道皮蛋粥,也是很飽肚的——某些樓面頭手毫不吝嗇,捨得放一兩個皮蛋,切一大把姜絲蔥花、麻油澆淋,坐在鬧語盈耳的一隅吃著,頗有情調。
用所謂電子慢煮鍋熬粥,倒是方便——另買一方雞胸,煮熟了,撈上來剝成絲狀,放進粥裡,成了雞絲粥。花生先浸泡,入鍋再煮——好在不必怎麼探顧火候,幾個鐘頭後,揭開厚玻璃蓋子,芳香撲鼻。祇是一大鍋,要連吃兩天,可卻不見得膩得倒胃,反正一人對付著,簡單得很。其實煮一道馬鈴薯泥也行了:一隻絳紫色深碗,加洋蔥柑欖油,油鹽酌量,攪絆即成——半中不西的沙拉,倒是懶漢的恩物。犯了那一條筋不對的時候,也會大炒特炒:一個大鍋,一隻平底鍋,爐開火熱,一把鏟子劃動得如山響,仿佛大廚。長壽麵馴服地躺在開水裡,另一盆子水等著「過冷河」——浮生多變,隨舟過渡,來不及感嘆岸邊風光,唯平常日子入口的滋味,好歹是實實在在的。
作者簡介:李天葆
祖籍廣東大埔人,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七歲開始寫作。
已出版著作包括散文《紅魚戲琉璃》、《紅燈鬧語》、《斜陽金粉》、《珠簾倒卷時光》。人物傳記《艷影天香》。小說集《桃紅鞦韆記》、《南洋遺事》、《民間傳奇》、《檳榔豔》、《盛世天光》、《綺羅香》、《浮艷誌》等。
繪著簡介:陳沛珛
插畫接案工作者。
曾出版繪本《一直一直躺著睡》。 目前也嘗試創作圖像小說。
個人網頁:www.behance.net/peihsiu
試閱
〈這個時代,我們都需要冰箱〉
買了那種酒店才有的小冰箱,就讓親人一直埋怨至今——其實也真是的,除了不佔位置之外,裡頭空間狹仄,能存放的事物實在不多。於是那些蔬菜水果稍微買多了,就挨挨擠擠的塞進去,久了,還要一樣樣掏出來辨認,確實是笑話。最早之時,不過圖個方便,做一個樣子意思,有個箱櫃擺放冷飲,看電視不愁沒有潤喉劑,作用祇是點到為止——誰耐煩要大規模的囤積居奇?但是體積稍小,還要找個矮茶几來墊放,裡面也沒有燈泡,打開來每每被誤會壞了。可是時間過了,也就習慣——它成了廚房裡一員,頂上陸續加放了雜物,比如一個紙盒,盒裡疊疊層層皆是紙包飲料,美祿好力克之類的,後來連中國玫瑰紅熱水瓶也上了架,那所謂低膽固醇雞蛋買回來,一托托纏排上去,也不怕危險。接著也沒有人覺得這冰箱怪——習慣性累積,到底逐漸認同了它的存在。
以前服務的杏壇單位茶水間有個冰箱,墨綠色,有一陣子與一個寶島太太混得熟,她每早拿蔬果存放冰箱,用以果汁機打汁,我則與之相約吃這精力湯——卻屢屢遇見這茶水間後邊休歇房裡蹣跚出來的女上司:她釵橫鬢亂,花容憔悴,手環抱枕;我大抵就認識到甚麼是特權的極致。女上司貪小便宜的習氣很重,每有研討會餐點的甜品小點,她索性拎塑膠袋子裝個夠,拿不回去就扣押在茶水間冰箱。她意欲推冰箱門而有所顧忌的神情,一直揮之不去——其大膽遠不及另一位位高權重的好姐妹:夫家經營的糧食生意,她即大剌剌地捧住一包包貨周旋辦公室,工作量小則用來頻頻開會,會議記錄丟給新人做,「新人新豬肉」,可是每人連上期會議記錄複印本都欠奉,完全省略覆准前期議案——她拿來應付上頭就夠,沒必要給大家看。政治動物無處不在,她大概就是前世便屬於史前即鍛煉好的一流品種;國家朝野政黨正需要人才,宦海廝殺用得著。時間用在何處,是看得出來的:是非人情的分派不在話下,靜觀各路人馬的來龍去脈,擇弱而噬,行事大多潛伏在背後。兜口兜臉地破功,如潑婦罵大街,破壞了她雍容堆笑的美好形像,僅此一次——元氣大傷,她午夜夢迴理應悔不當初。我與寶島太太小憩,飲著健康的綠色精力湯,講著不著邊際的閒談,眼裡看著滿樓飛飄政治異味,政治怪物嚎叫,祇能肚子裡「腹誹」,或者當作追看連續劇——事後即使是當事人也轉身化為旁觀者,滴血的心就擱在冰箱裡冷藏。
學校裡根本就是做張做致弄虛作假的好場所——「又要做人,又要演戲,很不上算」愛玲女士名句一矢中的,祇有天賦異稟者可青雲直上,不是聖人就是撈家。餘者庸庸碌碌不過為三餐溫飽,夾在多層裡充當夾心人,慣了就「死豬不怕燙」,生活安穩無波地乘舟過江,一樣的結婚生子,等退休,等發財。對於走路搖搖擺擺的未來主人翁,「上學是帶給個人平庸的第一步、明明就有許多值得教值得學的事,在學校以外的地方。」這不是我的句子,是那個肩膀站著烏鴉的男主持人說的。他「惡毒」的認為學校是「年輕人的停屍間」——這可不是巨大的冰箱麼?肉體逐日成長,餵養我們自以為重要的精神糧食,衡量過的長肉劑,計算過的營養素,思想發展即冰封在結霜的冰格裡,老早在孩提時代就昏迷,甚至死亡。
推開冰箱門,冷涼氣息撲面而來——哪有甚麼,早逝的魂魄到底遠走,活著的,其實都自認幸福的。
【預購】三體 III:死神永生◎劉慈欣
平常價 $29.00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劉慈欣,最暢銷系列作完結篇!
《三體》想像奇詭,氣勢磅礴,寄托深遠,堪稱百年中文科幻小説的首選。——王德威
二○○六年,《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連載,引起熱烈迴響;二○一○年,《三體Ⅲ:死神永生》在中國上市,首刷十萬本,甫上市立即銷售一空、緊急再刷。在台灣,《三體》第一部尚未出版,試讀迴響踴躍,也在批踢踢形成「洗版」現象。「三體」不但是華文科幻的最熱話題,劉慈欣更成為第一個被好萊塢買下電影改編權的華文科幻作家!
劉慈欣在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擁護者,王德威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三體》系列所展現的開闊格局,將華文科幻帶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劉慈欣之於科幻,如同金庸之於武俠,都將類型小說寫出了迥異於以往的恢弘格局。他筆下的許多人物角色,也深植書迷心中,令人神往。
宇宙最底層的毀滅力量即將被喚醒,誰能逃離這場慘烈的獵殺?
與三體文明的戰爭讓人類第一次看見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個恐懼的孩子,熄滅了尋友的希望,在暗夜中瑟瑟發抖。
為了與三體文明抗衡,地球文明選出了掌握全人類命運的「執劍人」。執劍人終日鎮守著一個開關——這個開關主宰了兩個世界的戰略平衡,當危機來臨時,執劍人必須毅然按下毀滅世界的按鈕,讓兩個文明同歸於盡。
第一代執劍人羅輯孤寂地堅守崗位,緊握著每一秒都一觸即發的地雷,維持著兩個世界的恐怖平衡。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過去了,羅輯終於完成他的使命,新一代的執劍人也即將誕生。然而就在此時,宇宙最底層的毀滅力量卻悄悄地被喚醒……
三體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
口碑推薦
◎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王德威
◎ 香港科幻會會長 李偉才
各界好評
《三體》想像奇詭,氣勢磅礴,寄托深遠,堪稱百年中文科幻小説的首選。劉慈欣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王德威
這不單是中文科幻的巔峰之作,就是以西方科幻的最高標準來看也是巔峰之作。劉慈欣的超凡想像力和創作力使人瞠目,知識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更令人讚嘆和折服。史詩式科幻是科幻創作中的最高境界,而這部作品則是史詩式科幻的極致。——香港科幻會會長 李偉才(李逆熵)
《三體》系列是中國新科幻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文學中罕見的史詩性作品。小說長達八十八萬字,以眾多的人物和繁複的情節,描繪出宇宙間的戰爭與和平,以及人類自身對於道德的選擇困境。劉慈欣在其中精心建構的「世界體系」充滿驚人的想像力,嚴謹的科學推理令人嘆服,而小說情節發展中高潮迭起,令人手不釋卷,而又發人深省。——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教授 宋明煒
《三體》是至今「最好看的硬派中文科幻小說」。故事中發生的事極多,不同身分背景的人物也極多;在來自宇宙的侵略下,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社會、政治、文化都隨之產生變數,所以要寫成這書,作者要具備包括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知識,也要有軍事、戰略等方面的認知,才能寫得如此詳細立體。「科幻」可以包括多麼遼闊的天地?這簡直是一本示範作。香港科普作家李偉才博士形容此書「達國際水平」,誠哉此言。——龍俊榮/倪匡科幻獎 第三屆首獎得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慈欣
是中國當代深具影 響力的科幻作家,擁有大批粉絲,書迷自稱為「磁鐵」。最新作品《三體Ⅲ:死神永生》首刷十萬冊,甫上市即搶購一空,緊急再刷,吸引力可見一斑。長篇小說 《超新星紀元》已被好萊塢買下改編權,即將開拍成電影。現為中國電力投資公司高級工程師,工作於娘子關火電站。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1999年6 月起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發表多篇科幻小說和科幻隨筆,並出版了多部長篇科幻小說,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 《球狀閃電》、《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等。
內容連載
危機紀元四年,雲天明
這是雲天明的最後一天了,他本想看出些特別之處,但沒有。他像往常一樣在早上七點醒來,一束與往常一樣的陽光投在對面牆上往常那個位置。窗外,天氣不好也不壞,天空像往常一樣的灰藍。窗前有一棵橡樹,葉子都掉光了,連最後一片也沒有留下。今天甚至早餐都像往常一樣。這一天,與已過去的二十八年十一個月零六天一樣,真的沒什麼特別。
像老李一樣,雲天明沒把安樂的事告訴家人,他本想給父親留封信,但無話可說,終於作罷。
十點整,按約定的時間,他一個人走進了安樂室,像往常每天去做檢查一樣平靜。他是本市第四個安樂的,所以沒引起什麼關注,安樂室中只有五個人,其中兩位是公證人,一位是指導,一名護士,還有一個醫院領導,張醫生沒來。看來自己可以清靜地走了。
按他的吩咐,安樂室沒有做任何裝飾布置,只是一間四壁潔白的普通病房,這也讓他感覺很舒適。
他對指導說,自己知道操作程序,不需要他了,後者點點頭,留在了玻璃窗的另一邊。在進行安樂的這一邊,公證人離開後,只有他和護士了。護士很漂亮,已沒有第一次做這事時的恐懼和緊張,把自動注射機的針頭扎進雲天明的左臂時,動作鎮定沉穩。他突然對護士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情,她畢竟是世上最後一個陪伴自己的人了。他突然想知道二十八年前給自己接生的是誰,這兩個人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真正幫過自己的人,他應該感謝他們,於是他對護士說了聲謝謝。護士對他微笑了一下,然後離開了,腳步像貓一般無聲。
安樂程序正式開始,前面上方的螢幕顯示:
你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嗎?是,請按5鍵;否,請按0鍵。
他出生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但父母都屬於社會和人際的低能者,混得很落魄。他們沒有貴族的身分,卻執意對雲天明進行貴族教育,他看的書必須是古典名著,聽的音樂必須是古典名曲,交往的人必須是他們認為有修養有層次的。他們一直告訴他周圍的人和事是多麼的庸俗,他們自己的精神品味要比普通人高出多麼大的一截。小學時雲天明還是有幾個朋友的,但他從來不敢把他們帶到家裡玩,因為父母肯定不認可他與這樣庸俗的孩子在一起。到了初中,隨著貴族教育的進一步深化,雲天明變得形單影隻了。但正是在這個時候,父母離異了。導致家庭解體的是父親的第三者,那是一個推銷保險的女孩。母親再嫁的是一位富有的建築承包商。這兩個人都是父母極力讓孩子遠離的人,所以這時他們也明白,自己再也沒有資格對孩子進行那種教育了。但貴族教育已經在雲天明的心底扎了根,他無法擺脫,就像以前的那種能上發條的手銬,愈想掙脫,它愈得愈緊。在整個中學時代,他變得愈來愈孤僻,愈來愈敏感,離人群也愈來愈遠。
童年和少年的記憶,都是灰色的。
按5。
你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嗎?是,請按2鍵;否,請按0鍵。
在他的想像中,大學是個令他不安的地方,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對他來說又是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剛進大學時,一切都與他想像中的差不多,直到他見到程心。
雲天明以前也被女孩子吸引過,但從來沒有這種感覺:他感到周圍陌生冰冷的一切突然都充滿了柔和溫暖的陽光。一開始,他甚至沒有意識到這陽光的來源,就像透過雲層的太陽,所發出的月亮般的弱光僅能顯示出圓盤的形狀,只有當它消失時,人們才意識到它是白天所有光亮的來源。雲天明的太陽在國慶長假到來時消失了,程心離校回了家,他感到周圍一下子黯淡下來。
當然,對程心,肯定不只雲天明一個人有這種感覺,但他沒有別的男生那種寢食難安的痛苦,因為他對自己完全不抱希望。他知道沒有女孩子會喜歡他這種孤僻敏感的男生,他能做的只是遠遠地看著她,沐浴在她帶給自己的陽光中,靜靜地感受著春日的美麗。
程心最初留給雲天明的印象是不愛說話,美麗而又沉默寡言的女孩比較少見,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是一個冷美人。她說話不多卻願意傾聽,帶著真誠的關切傾聽,她傾聽時那清澈沉靜的目光告訴每一個人,他們對她是很重要的。
與雲天明中學的那些美女同學不同,程心沒有忽略他的存在,每次見面時都微笑著和他打招呼。有幾次集體活動,組織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把雲天明忘了,程心都專門找到他通知他,後來,她成了同學中第一個省去姓稱呼他天明的人。在極其有限的交往中,程心給雲天明最為銘心刻骨的感覺是:她是唯一一個知道他的脆弱的人,而且好像真的擔心他可能受到的傷害。但雲天明一直保持著清醒,他知道這裡面沒有更多的東西,正如胡文所說,她對誰都好。
有一件事雲天明印象很深:就是那一次郊遊,他們正在登一座小山,程心突然停下來,彎腰從石階上小心翼翼地拿起了個什麼東西。雲天明看到那是一條醜陋的蟲子,軟乎乎溼漉漉的,在她白皙的手指間蠕動著,旁邊一個女生尖叫道:噁心死了,你碰牠幹嗎?!程心把蟲子輕輕放到旁邊的草叢中,說,牠在這裡會給踩死的。
其實雲天明跟程心的交往很少,大學四年中,他們單獨在一起交談也就兩三次。
那是一個涼爽的夏夜,雲天明來到圖書館樓頂,這是他最喜歡的地方,來的人很少,可以獨處。雨後初晴的夜空十分清澈,平時見不到的銀河也顯現出來。
「真像牛奶灑在了天上!」
雲天明循聲看去,發現程心不知什麼時候站在旁邊,夏夜的風吹拂著她的長髮,很像他夢中的景象。然後,他和程心一起仰望銀河。
「那麼多的星星,像霧似的。」雲天明感歎道。
程心把目光從銀河收回,轉頭看著他,指著下面的校園和城市說:「你看下面也很漂亮啊,我們的生活是在這兒,可不是在那麼遠的銀河裡。」
「可我們的專業,不就是為了到地球之外去嗎?」
「那是為了這裡的生活更好,可不是為了逃離地球啊。」
雲天明當然知道程心的話是委婉地指向他的孤僻和自閉,他也只有默然以對。那是他離程心最近的一次。也許是幻想,他甚至能感覺到她的體溫,那時他真希望夜風轉個方向,那樣她的長髮就能拂到他的面龐上。
四年的大學生涯結束了,雲天明考研失敗,程心卻很輕鬆地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然後回家了。雲天明想儘量留在校內久一點,只是為了等程心開學後再看到她。宿舍很快不能住了,他就在學院附近租了間小房子,同時在市裡找工作。投出無數的簡歷,一次次面試都失敗了,假期也不知不覺過去。雲天明來到學校尋找程心的身影,但沒有見到她,小心翼翼地打聽後得知,她和導師去了本校在航太工程研究院的研究生分部,遠在上海,她將在那裡完成自己的學業。而正是這一天,雲天明居然求職成功了,這是航太系統一家航太技術轉民用的公司,由於剛剛成立而大量招人。
雲天明的太陽遠去了,帶著心中的瑟瑟寒意,他走進了社會。
按2。
你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嗎?是,請按4鍵;否,請按0鍵。
剛參加工作時,他有一陣小小的驚喜,發現與學校中那些鋒芒畢露的同齡人相比,社會上的人要隨和許多,容易交往,他甚至以為自己要走出孤僻和自閉了。但他在幫出賣自己的人數過幾次錢後,終於發現這裡的險惡,於是懷念起校園來,並再次遠離人群,更深地縮進自己的精神蝸殼裡。這對他的事業自然是災難性的,即使在這樣新興的民間企業,競爭也很激烈,不進則退。一年又一年,他的退路愈來愈少了。
這幾年間,他談過兩個女朋友,都很快分手了。這倒不是因為他的心被程心占據著,對他來說,程心永遠是雲後的太陽,他只求看著她,感受她的柔光,從來不敢夢想去縮短他們之間的距離。這些年,他沒有打聽過程心的消息,只是猜想,以她的聰慧,應該會去讀博士。至於她的生活,他不想猜。他與女孩子交往的主要障礙還是自己的孤僻性格,他也曾一心一意地試圖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但困難重重。
雲天明的問題在於他無法入世也無法出世,他沒有入世的能力也沒有出世的資本,只能痛苦地懸在半空。自己今後的人生之路怎麼走,通向哪裡,他心中一片茫然。
但這條路突然看到了盡頭。
按4。
你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嗎?是,請按1鍵;否,請按0鍵。
他的肺癌被確診時已是晚期,可能是被之前的誤診耽誤了,肺癌是擴散最快的癌症,他已時日無多。
走出醫院時,他沒有恐懼,唯一的感覺是孤獨。之前的孤獨雖在不斷鬱積中,但被一道無形的堤壩攔住,呈一種可以忍受的靜態。現在堤壩潰決了,那在以往歲月裡聚集的孤獨像黑色的狂飆自天而落,超出了他可以承受的極限。
他想見到程心。
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張機票,當天下午就飛到了上海。當他坐到出租車裡時,狂躁的心冷了一些,他告訴自己身為一個將死之人,不能去打擾她,他不會讓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只想遠遠地看她一眼,就像一個溺水者拚命升上水面吸一口氣,再沉下去也能死得平靜些。
站在航太工程研究院的大門前,他進一步冷靜下來,才發現在之前的幾個小時裡自己的確完全失去了理智。按時間算,即使程心讀博士,現在也畢業工作了,那就不一定在這裡。他去向門崗的保安打聽,人家說研究院有兩萬多名員工,他得提供具體的部門才行。他沒有同學的聯繫方式,無處進一步問詢,同時感到身體很虛弱,呼吸困難,就在大門不遠處坐了下來。
程心也有可能在這裡工作,下班的時間快到了,在門口可能等到她,於是他就等著。
大門很寬敞,伸縮柵欄旁一面黑色的矮牆上鑲刻著單位名稱的金色大字,這是原航太八所,現在規模擴大了許多。他突然想到,這麼大的單位,是不是還有別的門呢?於是艱難地起身再去問保安,得知居然還有四個門!
他慢慢走回原處,仍坐下等待著,他也只能等在這裡。
他面對著這樣一個概率:程心畢業後仍在這裡工作;今天沒有外出;今天下班會走五個門中的這一個。
這一刻很像他的一生,執著地守望著一個渺茫的希望。
下班的人開始走出來,有的步行,有的騎車或開車,人流和車流由稀變密,再由密變稀,一個小時後,只有零星的人車出入了。
沒有程心。
他確信自己不會錯過她的,即使她開車出來也一樣,那麼,她可能不在這裡工作,或在這裡工作今天不在單位,或在單位卻走了別的門。
西斜的太陽把建築和樹木的影子愈拉愈長,彷彿是許多隻向他攏抱過來的憐憫的手臂。
他仍坐在那裡,直到天完全黑下來。後來,他不記得自己是如何爬上出租車到了機場,如何飛回他生活的城市,回到棲身的單身宿舍。
他感覺自己已經死了。
按1。
你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嗎?這是最後一次提示。是,請按3鍵;否,請按0鍵。
自己的墓誌銘是什麼?事實上他不確定自己會有墓,在北京周邊買一處墓地是很貴的,即使父親想給他買,姊姊也不會同意,她會說活人還沒住處呢。自己的骨灰最大的可能也就是放在八寶山上的一個小格子裡。不過如果有墓碑,上面應該寫——
來了,愛了,給了她一顆星星,走了。
按3。
在此之前,騷動已經在玻璃窗的另一邊出現了,幾乎就在雲天明按下死亡按鈕的同時,通向安樂室的門被撞開了,一群人衝了進來。最先進來的是安樂指導,他衝到床前關閉了自動注射機的電源;隨後進來的醫院領導則乾脆從牆上拔下了電源插座;最後是那名護士,她猛扯注射機上的軟管,把它從機器上拉下來,同時也把雲天明左臂上的針頭拉了出來,使他感到左手腕一陣刺痛。然後,人們圍過來檢查軟管,他聽到一句如釋重負的話,好像是說:還好,藥液還沒出來。然後,護士才開始處理雲天明流血的左手腕。
玻璃窗另一邊只剩一個人,她卻為雲天明照亮了整個世界,她是程心。
雲天明的胸膛清晰地感覺到了程心滴到他衣服上並滲進來的眼淚,初見程心時他覺得她幾乎沒變,現在才注意到她原來的披肩髮變成了齊頸的短髮,優美地彎曲著。即便在這時,他也沒有勇氣去輕拂這曾讓他魂牽夢縈的秀髮。
他真是個廢物,不過這時,他已經在天堂裡了。
長長的沉默像天國的寧靜,雲天明願這寧靜永遠延續下去。你救不了我,他在心裡對程心說,我會聽從你的勸告放棄安樂死,但結果都一樣。你就帶著我送你的星星去尋找幸福吧。
程心似乎聽到了他心中的話,她慢慢抬起頭來,他們的目光第一次這麼近地相遇,比他夢中的還近,她那雙因淚水而格外晶瑩的美麗眼睛讓他心碎。
但接著,程心說出一句完全意外的話:「天明,知道嗎?安樂死法是為你通過的。」
【預購】三體 II:黑暗森林◎劉慈欣
平常價 $29.00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劉慈欣,最暢銷系列作推出續集!
二○○六年,《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連載,引起熱烈迴響;二○一○年,《三體Ⅲ:死神永生》在中國上市,首刷十萬本,甫上市立即銷售一空、緊急再刷。在台灣,《三體》第一部尚未出版,試讀迴響踴躍,也在批踢踢形成「洗版」現象。「三體」不但是華文科幻的最熱話題,劉慈欣更成為第一個被好萊塢買下電影改編權的華文科幻作家!
劉慈欣在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擁護者,王德威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三體》系列所展現的開闊格局,將華文科幻帶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劉慈欣之於科幻,如同金庸之於武俠,都將類型小說寫出了迥異於以往的恢弘格局。他筆下的許多人物角色,也深植書迷心中,令人神往。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
智子鎖死了地球的基礎科學,監視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龐大的三體艦隊向地球飛來,地球也建立了太空軍,建設宇宙軍備準備迎戰。
為了對抗三體文明對地球進行的封鎖與監視,地球挑出四個人,執行「面壁計畫」。面壁者一生都必須孤寂地思索戰略,他們不能向任何人洩露這些行動的動機,卻能動用地球最多的資源,進行各種配置。三體文明與地球三體組織,也挑選出「破壁人」,一一譯解面壁人的戰略。
面壁者無法與人溝通的悲哀隨著冬眠技術發達,持續了數個世紀,直到有個人向蒼穹下了一道咒語,地球與三體文明之間的局勢,終於出現大逆轉……
三體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
專家導析
◎ 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教授 宋明煒
口碑推薦
◎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王德威
◎ 香港科幻會會長 李偉才
《三體》想像奇詭,氣勢磅礴,寄托深遠,堪稱百年中文科幻小説的首選。—―王德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慈欣
劉慈欣是中國當代 深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擁有大批粉絲,書迷自稱為「磁鐵」。最新作品《三體Ⅲ:死神永生》首刷十萬冊,甫上市即搶購一空,緊急再刷,吸引力可見一斑。長篇 小說《超新星紀元》已被好萊塢買下改編權,即將開拍成電影。現為中國電力投資公司高級工程師,工作於娘子關火電站。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1999 年6月起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發表多篇科幻小說和科幻隨筆,並出版了多部長篇科幻小說,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其代表作有長篇小 說《球狀閃電》、《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等。
羅輯轉身繼續走去,在那個掛在會場出口處,能顯示地球自轉的傅立葉單擺旁,他遇到了史強和坎特,還有一群身著黑西裝的安全保衛人員。他們用詢問的目光看著他,但那目光中更多的是羅輯以前從未感受過的敬畏和崇敬,即使之前對他保持著較為自然姿態的史強和坎特,此時也毫無掩飾地把這種表情顯露出來。羅輯一言不發,從他們中間徑直穿過。他走過空曠的前廳,這裡和來時一樣,只有黑衣警衛們,同樣的,他每走過他們中的一個,那人就在對講機上低聲說一句。當羅輯來到會議中心的大門口時,史強和坎特攔住了他。
「外面可能有危險,需要安全保衛嗎?」史強問。
「不需要,走開。」羅輯兩眼看著前方回答。
「好的,我們只能照你說的做。」史強說著,和坎特讓開了路,羅輯出了門。
清涼的空氣撲面而來,天仍黑著,但燈光很亮,把外面的一切都照得很清晰。特別聯大的代表們都已乘車離去,這時廣場上稀疏的人們大多是遊客和普通市民,這次歷史性會議的新聞還沒有發布,所以他們都不認識羅輯,他的出現沒有引起任何注意。
面壁者羅輯就這樣夢遊般地走在荒誕的現實中,恍惚中喪失了一切理智的思維能力,不知自己從哪裡來,更不知要到哪裡去。不知不覺間,他走到了草坪上,來到一尊雕塑前,無意中掃了一眼,他看到那是一個男人正在用鐵錘砸一柄劍,這是前蘇聯政府送給聯合國的禮物,名叫「鑄劍為犁」。但在羅輯現在的印象中,鐵錘、強壯的男人和他下面被壓彎的劍,形成了一個極其有力的構圖,使得這個作品充滿著暴力的暗示。
果然,羅輯的胸口像被那個男人猛砸了一錘,巨大的衝擊力使他仰面倒地,甚至在身體接觸草地之前,他已經失去了知覺。但休克的時間並不長,他的意識很快在劇痛和眩暈中部分恢復了,他的眼前全是刺眼的手電筒光,只得把眼睛閉上。後來光圈從他的眼前移開了,他模糊地看到了上方的一圈人臉,在眩暈和劇痛產生的黑霧中,他認出了其中一個是史強的臉,同時也聽到了他的聲音:
「你需要安全保護嗎?我們只能照你說的做!」
羅輯無力地點點頭。然後一切都是閃電般迅速,他感到自己被抬起,好像是放到了擔架上,然後擔架被抬起來。他的周圍一直緊緊地圍著一圈人,他感到自己是處於一個由人的身體構成四壁的窄坑中,由於「坑」口上方能看到的只有黑色的夜空,他只能從圍著他的人們腿部的動作上判斷自己是在被抬著走。很快,「坑」消失了,上方的夜空也消失了,代之以亮著燈的救護車頂板。羅輯感到自己的嘴裡有血腥味,他一陣噁心翻身吐了出來,旁邊的人很專業地用一個塑膠袋接住他的嘔吐物,吐出來的除了血還有在飛機上吃進去的東西。吐過之後,有人把氧氣面罩扣在他的臉上,呼吸順暢後他感覺舒服了一些,但胸部的疼痛依舊,他感覺胸前的衣服被撕開了,驚恐地想像著那裡的傷口湧出的鮮血,但好像不是那麼回事,他們沒有進行包紮之類的處理,只是把毯子蓋到他身上。時間不長,車停了,羅輯被從車裡抬出來,向上看到夜空和醫院走廊的頂部依次移去,然後看到的是急救室的天花板,C T掃描器那道發著紅光的長縫從他的上方緩緩移過,這期間醫生和護士的臉不時在上方出現,他們在檢查和處理他的胸部時弄得他很疼。最後,當他的上方是病房的天花板時,一切都安定下來。
「有一根肋骨斷了,有輕微的內出血,但不嚴重,總之你傷得不重,但因為內出血,你現在需要休息。」一位戴眼鏡的醫生低頭看著他說。
再次醒來時,羅輯知道自己已經睡了很長時間,感到精力恢復了一些,雖然胸部的疼痛時隱時現,但他在感覺上已經確信自己確實傷得不重。他努力想坐起來,那個金髮碧眼的護士並沒有阻止他,而是把枕頭墊高幫他半躺著靠在上面。過了一會兒,史強走進了病房,在他的床前坐下。
「感覺怎麼樣?穿防彈衣中槍我有過三次,應該沒有太大的事。」史強說。
「大史,你救了我的命。」羅輯無力地說。
史強擺了下手:「出了這事,應該算是我們的失職吧,當時,我們沒有採取最有效的保衛措施,我們只能聽你的,現在沒事了。」
「他們三個呢?」羅輯問。
大史馬上就明白他指的是誰,「都很好,他們沒有你這麼輕率,一個人走到外面。」
「是E T O要殺我們嗎?」
「應該是吧,兇手已經被捕了,幸虧我們在你後面布置了蛇眼。」
「什麼?」
「一種很精密的雷達系統,能根據子彈的彈道迅速確定射手的位置。那個兇手的身分已經確定,是E T O軍事組織的遊擊戰專家。我們沒想到他居然敢在那樣的中心地帶下手,所以他這次行動幾乎是自殺性質的。」
「我想見他。」
「誰,兇手?」
羅輯點點頭。
「好的,不過這不在我的許可權內,我只負責安全保衛,我去請示一下。」史強說完,起身出去了,他現在顯得謹慎而認真,與以前那個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人很不同,一時讓羅輯有些不適應。
史強很快回來了,對羅輯說:「可以了,就在這兒見呢,還是換個地方?醫生說你起來走路沒問題的。」
羅輯本想說換個地方,並起身下床,但轉念一想,這副病厭厭的樣子更合自己的意,就又在床上躺了下來:「就在這兒吧。」
「他們正在過來,還要等一會兒,你先吃點兒東西吧,離飛機上吃飯已經過去一整天了。我先去安排一下。」史強說完,起身又出去了。
羅輯剛吃完飯,兇手就被帶了進來,他是一個年輕人,有著一副英俊的歐洲面孔,但最大的特徵是他那淡淡的微笑,那笑容像是長在他臉上似的,從不消退。他沒有戴手銬什麼的,但一進來就被兩個看上去很專業的押送者按著坐在椅子上,同時病房門口也站了兩個人,羅輯看到他們佩著的胸卡上有三個字母的部門簡寫,但既不是F B I也不是C I A。
「抱歉殺我?」羅輯從枕頭上轉頭看著兇手說。
「抱歉沒殺了您,本來我認為在這樣的會議上您是不會穿防彈衣的,沒想到您是個為了保命不拘小節的人,否則,我就會用穿甲彈,或乾脆朝您的頭部射擊,那樣的話,我完成了使命,您也從這個變態的、非正常人所能承擔的使命中解脫了。」
「我已經解脫了,我向聯合國祕書長拒絕了面壁者使命,放棄了所有的權力和責任,她也代表聯合國答應了。當然,這些你在殺我的時候一定還不知道,E T O白白浪費了一個優秀殺手。」
兇手臉上的微笑變得鮮明了,就像調高了一個顯示螢幕的亮度:「您真幽默。」
「什麼意思?我說的都是絕對真實的,不信……」
「我信,不過,您真的很幽默。」兇手說,仍保持著那鮮明的微笑,這微笑羅輯現在只是無意中淺淺地記下了,但很快它將像灼熱的鐵水一般在他的意識中烙下印記,讓他疼痛一生。
羅輯搖搖頭,長出一口氣仰面躺著,不再說話。
兇手說:「博士,我們的時間好像不多,我想您叫我來不僅僅是要開這種幼稚的玩笑吧。」
「我還是不明白你的意思。」
「要是這樣,對於一個面壁者而言,您的智力是不合格的,羅輯博士,您太不LOGIC了,看來我的生命真的是浪費了。」兇手說完抬頭看看站在他身後充滿戒備的兩個人:「先生們,我想我們可以走了。」
那兩人用詢問的目光看著羅輯,羅輯衝他們擺擺手,兇手便被帶了出去。
羅輯從床上坐起來,回味著兇手的話,有一種詭異的感覺,肯定有什麼地方不對,但他又不知道是哪裡不對。他下了床,走了兩步,除了胸部隱隱作疼外沒什麼大礙。他走到病房的門前,打開門向外看了看,門口坐著的兩個人立刻站了起來,他們都是拿著衝鋒槍的警衛,其中一人又對著肩上的對講機說了句什麼。羅輯看到明淨的走廊裡空蕩蕩的,但在盡頭也有兩個荷槍實彈的警衛。他關上門,回到窗前拉開窗簾,從這裡高高地看下去,發現醫院的門前也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警衛,還停著兩輛綠色的軍車,除了偶爾有一兩個穿白衣的醫院人員匆匆走過外,沒看到其他的人。仔細看看,還發現對面的樓頂上也有兩個人正在用望遠鏡觀察著四周,旁邊架著狙擊步槍,憑直覺,他肯定自己所在的樓頂上也布置著這樣的警衛狙擊手。這些警衛不是警方的人,看裝束都是軍人。羅輯叫來了史強。
「這醫院還處在嚴密警戒中,是嗎?」羅輯問。
「是的。」
「如果我讓你們把這些警戒撤了,會怎麼樣?」
「我們會照辦,但我建議你不要這樣做,現在很危險的。」
「你是什麼部門的?負責什麼?」
「我屬於國家地球防務安全部,負責你的安全。」
「可我現在不是面壁者了,只是一個普通公民,就算是有生命危險,也應是警方的普通事務,怎麼能享受地球防務安全部門如此級別的保衛?而且我讓撤就撤,我讓來就來,誰給我這種權力?」
「那個……坎特呢?」
「在外面。」
「叫他來!」
大史出去後,坎特很快進來了,他又恢復了聯合國官員那副彬彬有禮的表情。
「羅輯博士,我本想等您的身體恢復後再來看您。」
「你現在在這裡幹什麼?」
「我負責您與行星防禦理事會的日常聯絡。」
「可我已經不是面壁者了!」羅輯大聲說,然後問,「面壁計畫的新聞發布了嗎?」
「向全世界發布了。」
「那我拒絕做面壁者的事呢?」
「當然也在新聞裡。」
「是怎麼說的?」
「很簡單:在本屆特別聯大結束後,羅輯聲明拒絕了面壁者的身分和使命。」
「那你還在這裡幹什麼?」
「我負責您的日常聯絡。」
羅輯茫然地看著坎特,後者也像是戴著和大史一樣的橡皮面具,什麼都看不出來。
「如果沒有別的事,我走了,您好好休息吧,可以隨時叫我的。」坎特說,然後轉身走去,剛走到門口,羅輯就叫住了他。
「我要見聯合國祕書長。」
「面壁計畫的具體指揮和執行機構是行星防禦理事會,最高領導人是P D C輪值主席,聯合國祕書長對P D C沒有直接的領導關係。」
羅輯想了想說:「我還是見祕書長吧,我應該有這個權利。」
「好的,請等一下。」坎特轉身走出病房,很快回來了,他說:「祕書長在辦公室等您,我們這就動身嗎?」
聯合國祕書長的辦公室在祕書處大樓的三十四層,羅輯一路上仍處於嚴密的保護下,簡直像被裝在一個活動的保險箱中。辦公室比他想像的要小,也很簡樸,辦公桌後面豎立著的聯合國旗幟占了很大空間,薩伊從辦公桌後走出來迎接羅輯。
「薩伊女士,我是來重申我會議結束後對您的聲明的。」羅輯說。
薩伊點點頭,沒有說話。
「我要回國,如果現在我面臨危險的話,請代我向紐約警察局報案,由他們負責我的安全,我只是一個普通公民,不需要P D C來保護我。」
薩伊又點點頭:「這當然可以做到,不過我還是建議您接受現在的保護,因為比起紐約警方來,這種保護更專業更可靠一些。」
「請您誠實地回答我:我現在還是面壁者嗎?」
薩伊回到辦公桌後面,站在聯合國旗幟下,對羅輯露出微笑:「您認為呢?」同時,她對著沙發做著手勢請羅輯坐下。
羅輯發現,薩伊臉上的微笑很熟悉,這種微笑他在那個年輕的兇手臉上也見過,以後,他也將會在每一個面對他的人的臉上和目光中看到。這微笑後來被稱為「對面壁者的笑」,它將與蒙娜麗莎的微笑和柴郡貓的露齒笑一樣著名。薩伊的微笑終於讓羅輯冷靜下來,這是自她在特別聯大主席臺上對全世界宣布他成為面壁者以來,他第一次真正的冷靜。他在沙發上緩緩地坐下,剛剛坐穩,就明白了一切。
天啊!
僅一瞬間,羅輯就悟出了面壁者這個身分的實質。正如薩伊曾說過的,這種使命在被交付前,是不可能向要承擔它的人徵求意見的;而面壁者的使命和身分一旦被賦予,也不可能拒絕或放棄。這種不可能並非來自於誰的強制,而是一個由面壁計畫的本質所決定的冷酷邏輯,因為當一個人成為面壁者後,一層無形的不可穿透的屏障就立刻在他與普通人之間建立起來,他的一切行為就具有了面壁計畫的意義,正像那對面壁者的微笑所表達的含意:我們怎麼知道您是不是已經在工作了?
羅輯現在終於明白,面壁者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詭異的使命,它的邏輯冷酷而變態,但卻像鎖住普羅米修士的鐵環般堅固無比,這是一個不可撤銷的魔咒,面壁者根本不可能憑自身的力量打破它。不管他如何掙扎,一切的一切都在對面壁者的微笑中被賦予了面壁計畫的意義:
我們怎麼知道您是不是在工作?
【預購】創作者的日常生活(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Find Inspiration, and Get to Work)◎梅森·柯瑞(Mason Currey) (譯者:莊安祺)
平常價 $26.00
村上春樹的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
畢卡索、梵谷的名畫是怎麼畫出來的?
莫札特、貝多芬的交響樂是怎麼譜出來的?
偉大的心靈究竟如何規劃時間,創作不懈?
他們真的是天才嗎?還是具有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161位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作家、作曲家、建築師和藝術家……
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作者柯瑞一一敘述他們的日常工作習慣,
激勵你建立自己的創作儀式!
柯瑞書寫過去四百年來161位偉大創作者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
創作者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本書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現實的挑戰,說明了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知名創作者的工作習慣
例如:
只要我能讓每一個新作品都比上一個有進步,讀者就不會在乎我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型態。身為小說家,那豈不才是我的義務和我的第一優先嗎?
村上春樹在寫小說時,總是凌晨四點起床,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下午他則用來跑步或游泳(或者兩者都做)、辦雜事、閱讀、聽音樂,晚上九點上床。
你們今早來的時候先按了門鈴,但你們得等電梯,在你們來到我門口之前,已經過了幾秒鐘。而在等你們的這段時間,我就在思索我要寫的新作。
就算沒有自由的時間,安伯托‧艾可說他依舊能在一天當中的「隙縫」中,發揮生產力。
當我在寫書或故事時,總是一見黎明就立刻振筆疾書。那時沒有任何人會打擾你,天氣可能或涼或冷,而你開始工作,邊寫就邊暖和起來。
海明威成年之後,天天都很早起,早上五點半或六點,曙光一現就醒來,即使前一晚爛醉如泥依舊如此。
時間很短,我的精力有限,辦公室是一團混亂,公寓則喧鬧不休。要是我們不能輕易得到愉快的生活,那麼就只好想些巧妙的辦法迂迴前進。
1908年,卡夫卡在布拉格的勞工意外保險局找到一份差事,……但卡夫卡依舊覺得自己受到束縛。當時他和家人住在一間狹窄的公寓裡,唯有在深夜大家都熟睡之後,才能專心寫作。
規範熱情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規範時間。
詩人奧登認為像軍事行動般精準的生活,對他的創造力有其必要,是馴服他自己時間表靈感繆思的方法。
我先喝茶,然後大約十點時開始工作,一直到下午一點。接著我拜訪朋友。等到下午五點,我再回頭工作,直到九點。接續上午的工作對我毫無困難。
波娃在工作上很少有困難,恰巧相反──每當她休年假,要消磨兩三個月的假期時,卻常在放下工作幾週後,覺得無聊而不自在。
……我不用電,自己燒火開爐。到晚上,我點起舊油燈。這裡沒有自來水,我從井裡打水來用,自己砍木頭,煮食物。這些簡單的動作讓人簡單;而要簡單是多麼困難!
在整個1930年代,榮格以波林根塔樓為遠離都市塵囂的隱居之所,他在那裡過著工作狂的生活。
我一定很像咬著骨頭的狗,牠們偷偷摸摸的溜走,接著大概有半個小時,你看不到牠們的身影,然後牠們鼻子上沾著泥回來,一副不自在的模樣。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自傳中坦承,即使在她寫了十本書之後,依然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作家」。
我會吃巧克力奶昔和四、五、六、七杯咖啡──加很多糖,巧克力奶昔裡也有很多糖,是很濃的奶昔,裝在銀色的高腳杯裡。我會因為攝取這麼多糖而興奮莫名,腦中一下湧上許多點子!
大衛‧林區另一個想點子的方法是他自1973年以來天天都做的超覺靜坐。
隨著你的身心習慣每天晚上固定的睡眠──六個小時、七個小時,甚至睡滿醫師推薦的八個小時,你也同樣能訓練清醒的心智充滿創意地睡眠,並且創作出充滿想像力的清醒的夢,而那就是成功的小說作品。
史蒂芬‧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寫作,包括他的生日和假日,而且他從不讓自己在達到每天兩千字的字數限額之前停筆。
媒體推薦
本書值得推薦之處在於,它以精薄短小的傳記綱要彰顯了創意人日常作息的無限多樣、難以捉摸的愚蠢瘋狂和不變永恆。──《華爾街日報》
一頁接著一頁,我們可以由數十甚至數百年把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創意人工作習慣中,得到不少啟示……要是你對古往今來最知名的作曲家、作家,和畫家的工作習慣感到好奇,或者想要尋找方法提升你的創作習慣,那麼本書就能給你莫大的啟發。──《今日美國報》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對創意人來說,是令人鼓舞的讀物,而我們其他人,則能夠藉此一探那奧妙的創作世界。──羅娜‧布林利(Rona Brinlee),書籤書店(The BookMark),為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作評。
作者簡介
梅森‧柯瑞(Mason Currey)
生於美國賓州,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艾許維爾分校(Asheville)。是美國知名的部落格作家(dailyroutines.typepad.com)。多年來一直在自己的部落格撰寫一些近400年來知名歐美藝文人士及其他領域才華洋溢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習慣,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自2007年起,他終日埋首於網路搜索和飽讀書籍,試圖了解自己所鍾愛的藝文名人如何安排他們的生活?一天裡的哪段時間是他們的創作高峰?他們通常依循什麼樣的習慣維持創作?
他的作品也常見於《石板》(Slate)、《大都會》(Metropolis),和《印刷》(Print)等雜誌。柯瑞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大外文系畢業,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等書。
導言
一年半以來,幾乎每週一到週五的早上,我都五點半就起床,刷牙洗臉,泡杯咖啡之後,就坐下來寫過去四百年來一些偉大的心靈如何面對這時間的要務──也就是他們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他們什時候睡覺、吃飯、工作、憂慮,我希望能夠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法國美食大師布里亞‧薩瓦航(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名言,而我要說,告訴我你什麼時候吃,還有接下來睡不睡午覺。
就這方面而言,這是本看似蜻蜓點水的書,談的是創作活動的背景,而非其產品;內容是製造,而非意義。
但難以避免的是,這也是一本相當私人的書(小說家約翰‧契佛認為,即使寫一封商業書信,也不可能不流露出一點你的自我,可不是嗎?)在本書背後,我所關懷的主題正是我在自己生活中所奮鬥的問題: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是該完全把自己奉獻給某個計劃,還是每天撥出一小部分時間?要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做你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那麼你是否非得放棄一些事物(睡眠、收入、整潔的房屋),還是可以濃縮你的活動,以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物,像我爹經常訓我的「要工作得聰明一點,而不是辛苦一點」?更廣義的說,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
在下面的篇章裡,我不假裝能解答這些問題,其中有些或許根本不能回答,或者只能依不可靠的個人狀況作個別的回答。但我努力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同樣的挑戰。我希望能說明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少量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本書的書名雖然是《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但我寫作的重點其實卻在於人們工作的規矩、習慣。這樣的詞彙雖然聽來平凡,甚至缺乏思考,遵循日常的作息,就像自動駕駛一樣。但日常作息其實也是一種選擇,或者是一整體系列的選擇。如果做得對,就可以當作精確測定的機制,得以運用許多有限的資源:時間(最有限的資源)以及意志力、自我紀律、樂觀的態度。固定而實在的作息就能為人的心力刻劃出可靠的溝槽,阻擋起 伏不定的情緒。這是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最愛的主題。他認為人刻意讓部分人生成為自動駕駛模式。他說,養成好習慣就能讓我們「解放心智,達到真正有趣的行動領域。」諷刺的是,詹姆斯本人卻有拖延的毛病,永遠不能堅持規律的作息。
巧的是,正是因為一番拖延,反倒使我創作出本 書。那是2007年7月一個週日下午,我正獨自坐在我 所工作的那家小建築雜誌灰撲撲的辦公室裡,想要趕出次日截稿的稿件。只是我非但沒有全力以赴,趕緊努力,反而卻瀏覽《紐約時報》網路報,清掃我的辦公空間,在小廚房裡泡咖啡,總之就是在浪費時間。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困境,我本是「早起型」的人,在早上可以十分專注,但一過午餐時間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那天下午,為了要讓我對自己這種頗為不方便的偏好(誰會想每天大清早五點半就起床?)釋懷,我就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其他作家的工作習性,這種資料並不難找,而且非常有意思。我不禁想到該有人把這些軼事收集起來──因此當天下午我就成立了「日常作息」(Daily Routines)部落格(我那篇雜誌稿到次日早上趕在最後一分鐘驚險交卷),如今就成為這本書。
這部落格原是無心插柳;我只是把我由傳記、雜誌側寫、報紙訃聞等等文章上看來名人的作息貼在部落格上。至於本書,我搜羅了更廣泛、資料也更深入的作品,同時也儘量維持文章的簡短和多樣,以保持其吸引力。
我儘可能讓我的人物自己發言,用引述自他們的信件、日記,和訪問中的言語。我也由二手資料搜羅了他們作息的摘要,如果有別的作家精彩的說明了主題人物的習慣,那麼我就引述其大作,而不再重寫。我要在此說明的是,若非採用數百位傳記作家、新聞記者,和學者的研究與作品,本書根本無法成書。 在匯整本書的各個條目時,我也一直謹記V. S. 普瑞契特(V. S. Pritchett)在1941年寫的一段話。普瑞契特在寫到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時,提到這位偉大 史學家極其勤勉,即使在服兵役時,吉朋依舊找出時間來作學術研究,他行軍時還隨身帶著羅馬抒情詩人賀拉 斯(Horace)的作品,在帳篷裡則讀異教徒和基督教神學書籍。普瑞契特寫道:「這些偉大的人物遲早都會變成一個模樣,他們從不停止工作,絕不浪費一分鐘,這真教人沮喪。」
哪一個有抱負的作家或藝術家會沒有這樣的感慨呢?看到過往偉人的成就一方面具有啟發性,一方面卻又教人洩氣。但是當然,普瑞契特還是錯了。因為在每一位孜孜不倦、從不停止工作,也絕不自我懷疑或出現信心危機,教我們這些凡人自嘆不如的吉朋身邊,同樣也會有一個威廉‧詹姆斯或者法蘭茲‧卡夫卡這種虛擲光陰的偉大心靈,他們徒然的等待靈感降臨,體驗到瓶頸和文思枯竭的折磨,因為懷疑和不安而焦慮痛苦。在現實中,本書描繪的大部分人物則都介於其中──他們全心投入日常的工作,但卻永遠對自己的進展沒有完全的信心;永遠小心翼翼,生怕有朝一日前功盡棄。所有的人都找出時間完成他們的工作,但究竟他們怎麼架構自己的生活,達到這樣的目標,則有無盡的變化。
本書談的就是這樣的變化,而我希望各位讀者能夠覺得受到鼓舞,而非沮喪打擊。在寫作期間,我常 想到卡夫卡在1912年寫給戀人菲利絲‧包爾(Felice Bauer)信中的一段話。他對自己狹隘的居住環境和呆板的日常工作感到洩氣,不由得抱怨:「時間很短,我的精力有限,辦公室是一團混亂,公寓則喧鬧不休。要是我們不能輕易得到愉快的生活,那麼就只好想些巧妙的辦法迂迴前進。」可憐的卡夫卡!然而我們之中又有誰能期望過著輕鬆愉快的生活?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大半的時候都是寸步難行,而卡夫卡巧妙的迂迴前進與其說是破釜沉舟,不如說只是個理想。而接下來的篇章則告訴你該如何迂迴前進。
【預購】身體不知道◎黃羊川
平常價 $23.00身體不知道,身體都記得。
記得起床,記得呼吸,記得去恨一個人。
眼角游移時的這些那些
詩人黃羊川首部散文集
時光輪轉,我們用愛人紀錄當時的日常:坐在隔壁的男同學,游泳池畔遇見的少年,相約一起旅行的男生……離了散了成了腦海中沒有住址的人,但他們離開時,總在 我們身上留下深深的——「我的前臂有他的咬痕,但時間的塵埃蓋上,不一會兒,很快,就慢慢消失了。卻一直忘不了那淺淺的疼。」(摘自〈隔壁的座位〉)
「我真的很沒用,我想我一定是違反了我自己的原則才讓自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男孩與男孩之間,追索愛情的模樣。曖昧,純情,欲望,以為發現的烏托邦,其實是一張織就傷害的網。傷痕累累的,身體不知道……身體,都知道
容易害羞的詩人黃羊川,把現實生活中想說的話,像在健身房舉重一般,一個字一個字穩妥地寫下。那些愛過的男孩,那些遍體鱗傷的時刻,那些傷人自傷的場景,那些想要重溫的美好,全被他安置在文字當中——雖然還燙熱痛著——靜謐地收藏。
「我知道或許世界並不和平,我也不會假裝美好,但我知道太子爺下凡,從來不會告訴我活著家人或是我死去的家人要恨我。」(摘自〈起乩〉)
黃羊川
得說些事讓你們知道,雖然我亟欲抹除自己的痕跡,喜歡的不喜歡的,走過的路看過的物;去過的地方很多,但最喜歡待在家裡;生於高雄現住在台北,曾獲水沙連文學獎、清園文學獎、道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宗教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等;喜歡運動喜歡閱讀也喜歡打電動,認為頭腦也需要重訓,以為呼吸著對方的呼吸是今生最美的風景。
著有詩集《血比蜜甜》、《博愛座不站》
【預購】最後一堂創作課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李永平、曾珍珍、郭強生與東華創英所
平常價 $22.00最後一堂老師不在場的創作課
不打分數,沒有報告
唯一的作業:寫,繼續寫。
華人世界首間文學創作研究所「東華大學創英所」
十屆絕版後,同窗重聚,以文字回應師恩與繆思的召喚
2000年,台灣第一所專注於文學創作的研究所: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成立,培養許多青年寫作者,卻在成立十年後熄燈,自此絕版,成為華文創作教育的一則傳奇。
2017年9月、12月,創所「鐵三角」中,教學風格迥異,卻同受學生尊敬與熱愛的兩位老師:李永平、曾珍珍先後辭世。在洶湧的悲痛中,他們的學生發現:這雙手,除了可以拭淚,還能為這兩位深愛學生的創作導師,再寫一篇⋯⋯
最後一堂老師不在場的創作課,作業是一本回望中帶著積極的全新創作精選。本書涵括李永平、曾珍珍兩位老師各屆學生之詩、散文、小說等全新創作,題材囊括了師生、浪遊、武俠、女性、繆思、翻譯、原鄉、純真,到訣別懷師等。
逝者曾關切的各大主題,生者以各自繽紛風格重新詮釋:清雋詩句、流麗散文、奔騰小說。寫實虛構犀利幻想,全光譜無差別收錄!
創英所十年精銳重聚,煮酒論劍,提筆為諾:再傳奇一次!
作者簡介
李永平、曾珍珍、郭強生與東華創英所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簡稱東華創英所。
華文世界首創以文學創作為主要修習課程的研究所,2000年由詩人楊牧發起,學者、翻譯家曾珍珍、小說家李永平、劇作家郭強生共同成立;2009年熄燈,十年時光,為一群熱愛文學創作的年輕學子點起孤單寫作之路上的燈火。
李永平、曾珍珍、郭強生三位老師,為創英所創所鐵三角,本書收錄作品的其餘學生有:王志元、王金喵、尤妙君、米爾、朱國珍、何俊穆、林莫、林達陽、柯蘿緹、馬千惠、陳允石、陳啟民、陳雨汝、陳育萱、陳錫慶、張培哲、曾谷涵、黃郁純、黃柏軒、黃瑋霜、黃瑜婷、葉覓覓、詹閔旭、黎容芝、劉芷妤(依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