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7532790012
- 9789864061419
- 9789864061617
- 9789864062973
- 9789864063222
- 9789864063345
- 9789864063352
- 9789864063574
- 9789864063604
- 9789864063727
- 9789864063758
- 9789864063819
- Anne Carson
- Doris Lessing
- Jack Gilbert
- Jamais vu
- LP小說選
- Louise Glück
- Manuel J. Smith Ph.D.
- Margaret Atwood
- Mr. Adult
- Nelly Sach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Short Talks
- The Long Goodbye
- The Wild Iris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islawa Szymborska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minBunun
- 三个深呼吸
- 三個深呼吸
- 不說話的孩子
- 个人成长
- 中國大陸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五一三
- 人人皆撒旦
- 人工少女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似陌生感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生
- 余生:黎紫书微型小说自选集
-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 你好,我是接體員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你背負了誰的傷
-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做工的人
- 偽博物誌
- 偽魚販指南
- 傑克‧紀伯特
- 像那天
- 兒童繪本
- 兩性關係
- 其他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分開旅行
- 分開旅行 The Long Goodbye
- 別人怎麼對你
- 劉秀枝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灣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周慕姿
- 周若鵬
- 喪禮上的故事
- 在逃詩人
- 壞小孩
- 夏雪
- 多麗絲‧萊辛
- 夜光拼圖
- 大人先生
- 大師兄
- 大象席地而坐
- 天河繚亂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 失智
- 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 奈莉·沙克絲
- 好黑
- 如此人生
- 姜泰宇
- 婀薄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孝子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卡森
- 宋怡慧
- 宝瓶文化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寻找米兰·昆德拉
- 尋找米蘭·昆德拉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寧
- 小說
- 尖叫連線
- 崎雲
- 崔舜華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廖偉棠
- 張芬齡
- 張錦忠
- 待續
- 徐思寧
- 徐正雄
- 微型小說
- 心理
- 心理励志
- 心理勵志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思辨
- 愛特伍
- 成為男人的方法
- 成為真正的人
- 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
- 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飄浪之女
- 戒斷曖昧
- 推理小說
- 撕掉羞恥印記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敷米漿
- 文化研究
- 文國士
- 文學小說
- 日本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書
- 曼紐爾·J·史密斯
- 曾翎龍
- 最後
- 最後抱他的人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宥勳
- 李佳庭
- 李奕樵
- 李崇建
- 林楷倫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格十三
- 棄子圍城
- 楊双子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樂園輿圖
- 歐陽瑾
- 歷史
- 殺鬼
-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 比句點更悲傷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求孕
- 汪用和
- 沈信宏
- 洗車人家
- 洪茲盈
- 海外
- 淺談
- 湖面如鏡
- 火來了,快跑
- 烈火
- 無人知曉的房間
- 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 照護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王意中
- 班,無處安放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甘耀明
- 生活哲學
- 男人這東西
- 畢飛宇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疗愈
- 療愈
- 療癒26顆破碎的心
- 真實人生故事
- 石雯雯
- 社工
- 社會學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神在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童書
- 简体版本
- 簡體
- 簡體版本
- 精選小說集
- 紫金陳
- 繁體
- 繪本
- 羅毓嘉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老人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職場冷暴力
- 胡遷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蛻
- 蝴蝶的重量:奈莉·沙克絲詩選
- 親子關係
- 許慧貞
- 評論
- 詩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謝曉虹
- 貓
- 貓在之地
- 貓狗撿史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走動的樹
- 走過愛的蠻荒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退化
- 遊戲自黑暗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
-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從性侵受害者到倖存者,一段陪伴者同行的創傷療癒之路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都是你教的
- 醫療
- 醫療保健
- 野鳶尾
- 開亮
- 阿丽亚娜·舍曼
- 阿姨們【首刷紙本限定羅毓嘉暖心手寫信】
- 阿布
- 阿麗亞娜·舍曼
- 陳乃菁
- 陳栢青
- 陳潔晧
- 陳育虹
- 陳黎
- 隼人
- 雪卡毒
- 雲端的丈夫
- 露伊絲‧葛綠珂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歷史
- 馮以量
- 駱以軍
- 鬼拍手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益中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书
- 黎紫書
- 黑雨將至
- 龔萬輝

【預購】野鳶尾(The Wild Iris)◎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譯者:陳育虹)
平常價 $24.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美國國家桂冠詩人/露伊絲.葛綠珂
第一本完整譯介的葛綠珂繁體中文版詩集
陳育虹/譯‧後記
本書特色
★《野鳶尾》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詩人葛綠珂普立茲文學獎獲獎作品,亦為華文文壇第一本完整譯介的葛綠珂詩集,並附英文原詩對照。
★由台灣重量級詩人陳育虹翻譯,並專文撰寫譯後記。
★台灣新生代詩人波戈拉、林婉瑜、孫得欽、夏夏、崔舜華、楊佳嫻撰真情賞析,與陳育虹譯後記共同收錄於精美別冊,隨書附贈。
名人推薦
台灣新生代詩人
波戈拉
林婉瑜
孫得欽
夏夏
崔舜華
楊佳嫻
(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真情賞析
「當代少數詩人有新作問世時,讀者會搶著先睹為快;葛綠珂就列於這有限名單之首。她筆下的情感與修辭張力無可爭議;前後六部詩集,她堅持一貫的嚴謹格式,優雅的掌控力與樸直的表達,像一把解剖刀,剖開希望與痛苦之間的迷霧。」——大衛.畢思彼《華盛頓郵報》
「葛綠珂形象強烈,讓人難忘。二十年來累積了一系列醒目的著作,她的詩既不『告白』也非『智性』,與一般認知中的兩大詩類有不尋常的區隔……出現於二十世紀末,《野鳶尾》這以花的語言寫成的奇書,是一首德國藝術抒情組曲,帶著抒情曲式的哀傷節奏。它的詩能量來自那屬於古老吟遊詩人的春天意象,那聖經中的田野百合,自然的再生。」——海倫.范德樂《新共和報》
普立茲文學獎得獎作品
第一本完整譯介的葛綠珂繁體中文版詩集
陳育虹/譯‧後記
本書特色
★《野鳶尾》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詩人葛綠珂普立茲文學獎獲獎作品,亦為華文文壇第一本完整譯介的葛綠珂詩集,並附英文原詩對照。
★由台灣重量級詩人陳育虹翻譯,並專文撰寫譯後記。
★台灣新生代詩人波戈拉、林婉瑜、孫得欽、夏夏、崔舜華、楊佳嫻撰真情賞析,與陳育虹譯後記共同收錄於精美別冊,隨書附贈。
名人推薦
台灣新生代詩人
波戈拉
林婉瑜
孫得欽
夏夏
崔舜華
楊佳嫻
(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真情賞析
「當代少數詩人有新作問世時,讀者會搶著先睹為快;葛綠珂就列於這有限名單之首。她筆下的情感與修辭張力無可爭議;前後六部詩集,她堅持一貫的嚴謹格式,優雅的掌控力與樸直的表達,像一把解剖刀,剖開希望與痛苦之間的迷霧。」——大衛.畢思彼《華盛頓郵報》
「葛綠珂形象強烈,讓人難忘。二十年來累積了一系列醒目的著作,她的詩既不『告白』也非『智性』,與一般認知中的兩大詩類有不尋常的區隔……出現於二十世紀末,《野鳶尾》這以花的語言寫成的奇書,是一首德國藝術抒情組曲,帶著抒情曲式的哀傷節奏。它的詩能量來自那屬於古老吟遊詩人的春天意象,那聖經中的田野百合,自然的再生。」——海倫.范德樂《新共和報》
作者簡介
露伊絲‧葛綠珂 Louise Glück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她自幼即喜愛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
196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1999年《新生》得《紐約客雜誌》詩獎,隔年並獲頒耶魯大學博令根終身成就獎,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累積著作詩集十五本,詩論一部,並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04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
譯者簡介
陳育虹
1952年生。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畢,生於台灣高雄市。寄旅加拿大多年後,現定居台北。出版詩集《閃神》(洪範2016)、《之間》(洪範2011)、《魅》(寶瓶2007)、《索隱》(寶瓶2004)等七本;散文《2010日記∕365°斜角》(爾雅2011);譯作:凱洛‧安‧達菲詩集《癡迷Rapture》(寶瓶2010)、瑪格麗特‧艾特伍詩選《吞火Eating Fire: Selected Poetry 1965-1995》(寶瓶2015)等。2011年於日本思潮社出版日譯詩集《我告訴過你》。曾獲2004《台灣詩選》【年度詩獎】、2007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入選2008九歌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新詩30家》。
露伊絲‧葛綠珂 Louise Glück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她自幼即喜愛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
196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1999年《新生》得《紐約客雜誌》詩獎,隔年並獲頒耶魯大學博令根終身成就獎,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累積著作詩集十五本,詩論一部,並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04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
譯者簡介
陳育虹
1952年生。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畢,生於台灣高雄市。寄旅加拿大多年後,現定居台北。出版詩集《閃神》(洪範2016)、《之間》(洪範2011)、《魅》(寶瓶2007)、《索隱》(寶瓶2004)等七本;散文《2010日記∕365°斜角》(爾雅2011);譯作:凱洛‧安‧達菲詩集《癡迷Rapture》(寶瓶2010)、瑪格麗特‧艾特伍詩選《吞火Eating Fire: Selected Poetry 1965-1995》(寶瓶2015)等。2011年於日本思潮社出版日譯詩集《我告訴過你》。曾獲2004《台灣詩選》【年度詩獎】、2007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入選2008九歌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新詩30家》。
《野鳶尾》譯後記
自己的花園
◎陳育虹
*
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父親從商。她自幼即喜愛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 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大上夜間通識課,受教於前輩詩人黎歐妮.亞當斯及史坦利.庫尼茲 。青春期的特殊經驗,深刻影響了她的創作。
1968年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出版,她早熟的文字,疏離的語調,長於表達細膩情感的寫作天分,立即受到關注。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1999年《新生》得《紐約客雜誌》詩獎,隔年並獲頒耶魯大學博令郡終身成就獎,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累積著作詩集十五本,詩論一部,並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04年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其間八年並擔任「耶魯青年詩人獎」決審。
*
《野鳶尾》是葛綠珂第七本詩集,是她沉澱多年,以兩個月時間一鼓作氣完成的作品,共五十四首詩。詩中她誠實而無畏的,像精神分析師面對病患,挖掘自我內在的糾結。詩中的「我」,可能是某一株花草,可能是在花園勞作的詩人,祈禱的詩人,也可能是大自然或造物主——比如那一簇簇棉棗兒花,看透了個體生命的卑微,對詩人說:「你為甚麼還在乎╱自己的聲音,如果╱是甚麼╱幾乎等於甚麼都不是」〈棉棗兒〉;而自知「永遠無法花開二度」的紅罌粟,告訴詩人:「我有很多感覺,感覺╱統治我……我開口說話╱因為我已經碎成片片」〈紅罌粟〉。
詩人對生命盛極而衰的焦慮,讓她盼望時間能停頓:「我想停下來,像以往一樣╱靜止,因為世界從來不靜止╱不停在仲夏,而停在第一朵花╱成形之前,一切還沒過去╱那一刻——」〈門口〉;而雖然美好回憶清晰如昔:「那房間一定還在……╱一切還沒褪入空無,褪入現實……╱你臉上幾綹亂髮,濕答答,參差著赭紅╱棉麻褐,銀光閃爍。沉甸甸一整甕白牡丹」〈派斯克島〉,雖然猶在希望無窮的春天,她也預見情愛的必然幻滅:「她的手指冰冷╱沾著春雨╱稀疏的草地冒出紫色番紅花——╱就算在這裡,在這愛的起點╱她的手離開他臉龐,已然╱留下一個分手的意象」〈花園〉。
她對上蒼是有埋怨的:「現在四周只有沉默對我說話……╱當祢離開,祢離開得斷然╱決然,帶走所有可見的生命」〈晚禱〉;而上蒼呢?祂責備:「我怎能幫得了你們如果╱你們的需求各個不同╱日照,陰影,濕暗,乾熱╱你們自己聽聽……╱每個聲音都高喊著╱一些需要,一些必要╱並且藉此不斷╱相互扼殺╱在開闊的原野」〈仲夏〉;祂也提示:「不像植物╱你們的生命不循環╱你們的生命是鳥之飛翔╱始於靜止,終於靜止」〈退隱的風〉。祂點醒詩人:「如果你願意睜開眼╱就會看見我,就會看見╱天堂的空虛╱反映在大地,原野再次╱一無所有一無生息,覆蓋著雪——」〈夏末〉。是的,或許那擁有最後說話權的,正是大自然:「我已經在夏夜對你唱得夠久了╱終究我會贏得你;這世界無法給你同樣╱持久的關注╱你得學會愛我,人得學會愛上╱沉默,和黑暗」〈安眠曲〉。
赤裸裸,不多加修飾,散文化,抒情的句行裡處處是矛盾,魅惑,不安,苦澀,憤懣,甚至嚴苛的質疑,辯論或控訴,抗拒那逼近的昏晦,那終不可免的,沉寂;口吻有時瑣碎家常,謙卑,沮喪,慧黠兼而有之,有時又彷彿神諭,專斷,權威,讓人不寒而慄。詩集中不同的發言者,允許詩人藉多重視角,更全面的從流動觀點表達「我」在花園變遷中的體會,省思,以及對生命的迷惘與領悟。
*
葛綠珂用字素樸,直白。「對語言的熱情,對文字的敏銳感應,是詩之為詩的標記。最簡單的字,可能蘊含最豐富的意義,最戲劇化的張力……我喜愛小小的,卻能在腦子裡膨脹的詩。」她在《詩的實證與理論》寫。在詩論或詩作中,葛綠珂經常提到voice一字:「Voice意指『思考風格』,這是『文字風格』永遠無法取代的……詩得以流傳,不因其內容,而因其思考風格。」
詩人追求的毋寧是更幽深的詩意,不是詩的表面技巧。而voice,我想,可以譯成「心聲」。
詩人批評家安德魯.江斯頓 曾說葛綠珂的詩「像幽靈,骨瘦嶙峋一襲黑衫,冷靜,清醒」。的確,詩如其人。早熟,憂鬱症,心理分析治療,失衡的親情,對孤寂的洞察,對內在黑暗的凝注,對存在與消亡的尋探……因為相似的生命履歷,葛綠珂的詩難免不讓人聯想到「告白詩派」的希薇亞.普拉斯與安.賽克絲頓 ;詩人學者史岱棻.柏特 甚至認為「普拉斯之外,葛綠珂是少數能把抑鬱和疏離感提升到美學領域的詩人」。但與早逝的兩位前輩相比,葛綠珂應該是更堅韌的。也因為跨過前輩沒跨越的關卡,葛綠珂走得更遠,視野更超脫,心思更透徹。《野鳶尾》裡迴響著的,是葛綠珂冷清的「心聲」,她思想的獨特音樂。她苦心經營的花園,她知道,最多只是一個變質的伊甸;而在無數晨禱晚禱後,她終究得到啟示,以詩安頓了自己。
詩是她抵擋厄運,痛苦與恐懼,找到生命「剎那即永恆」的意義,與之協商而得到救贖的歸依。
葛綠珂的詩,例如早期的《艾奇里斯勝利》,稍後的《牧場》或《亞維諾火山口》等,靈感廣泛取材西方童話,史詩或神話;但《野鳶尾》中提到的花果植物則多出自《聖經》:番紅花,雅各之梯,蘋果,玫瑰,無花果,水仙,雛菊,莢蒾,百合與荊棘,葡萄園……甚至兩個人名,諾亞與約翰 ,都帶著象徵,架構出一個幾可亂真,同樣也要失去的,伊甸情境。除了這些,詩集中其他的花,比如野芝麻別名「死亡蕁麻」,延齡草別名「三葉花」(表示三位一體?),各自又蘊藏了表層之外的影射。至於野鳶尾:iris,除了是意涵「希望,信仰,勇氣與智慧」的花,它同時也是眼睛瞳孔外圈的虹膜,wild iris因此是不是可能隱喻「狂野的眼色」?林林總總,「她謎樣的語言,吸引讀者參與她的故事,融入,並各自填補其中的留白,」詩評家海倫.范德樂 說。葛綠珂的敘述雖不離「我」,但那「抒情我」其實並不陷溺於主觀,也因而柔軟了主╱客體二分的對立。這不斷自我詰辯的《野鳶尾》,彷彿一個洗滌儀典,她創作的分水嶺。
*
葛綠珂的創作始終源於清明的「內視」。借用詩人自己的說法:詩是她思想風格的完整體現,她發自底層的心聲;而《野鳶尾》主題詩的結語,或許正是這說法最詩意的表達——
自我生命中央噴出
一柱泉湧,鬱鬱的深藍
投影在碧藍海藍 〈野鳶尾〉
詩人為自己建了一座花園,園裡種上比伊甸更多的花:野芝麻、罌粟、雪花蓮,甚至巫草;園裡,她聆聽幻變的風雨星辰,她祈禱,她記錄著一切,清晨以至夜深,年少以至年老,感知那繁華而迅速的春夏,以及終將到來的秋冬,靜靜的。
並且,她讓我們走進她的花園……
自己的花園
◎陳育虹
*
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父親從商。她自幼即喜愛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 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大上夜間通識課,受教於前輩詩人黎歐妮.亞當斯及史坦利.庫尼茲 。青春期的特殊經驗,深刻影響了她的創作。
1968年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出版,她早熟的文字,疏離的語調,長於表達細膩情感的寫作天分,立即受到關注。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1999年《新生》得《紐約客雜誌》詩獎,隔年並獲頒耶魯大學博令郡終身成就獎,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累積著作詩集十五本,詩論一部,並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04年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其間八年並擔任「耶魯青年詩人獎」決審。
*
《野鳶尾》是葛綠珂第七本詩集,是她沉澱多年,以兩個月時間一鼓作氣完成的作品,共五十四首詩。詩中她誠實而無畏的,像精神分析師面對病患,挖掘自我內在的糾結。詩中的「我」,可能是某一株花草,可能是在花園勞作的詩人,祈禱的詩人,也可能是大自然或造物主——比如那一簇簇棉棗兒花,看透了個體生命的卑微,對詩人說:「你為甚麼還在乎╱自己的聲音,如果╱是甚麼╱幾乎等於甚麼都不是」〈棉棗兒〉;而自知「永遠無法花開二度」的紅罌粟,告訴詩人:「我有很多感覺,感覺╱統治我……我開口說話╱因為我已經碎成片片」〈紅罌粟〉。
詩人對生命盛極而衰的焦慮,讓她盼望時間能停頓:「我想停下來,像以往一樣╱靜止,因為世界從來不靜止╱不停在仲夏,而停在第一朵花╱成形之前,一切還沒過去╱那一刻——」〈門口〉;而雖然美好回憶清晰如昔:「那房間一定還在……╱一切還沒褪入空無,褪入現實……╱你臉上幾綹亂髮,濕答答,參差著赭紅╱棉麻褐,銀光閃爍。沉甸甸一整甕白牡丹」〈派斯克島〉,雖然猶在希望無窮的春天,她也預見情愛的必然幻滅:「她的手指冰冷╱沾著春雨╱稀疏的草地冒出紫色番紅花——╱就算在這裡,在這愛的起點╱她的手離開他臉龐,已然╱留下一個分手的意象」〈花園〉。
她對上蒼是有埋怨的:「現在四周只有沉默對我說話……╱當祢離開,祢離開得斷然╱決然,帶走所有可見的生命」〈晚禱〉;而上蒼呢?祂責備:「我怎能幫得了你們如果╱你們的需求各個不同╱日照,陰影,濕暗,乾熱╱你們自己聽聽……╱每個聲音都高喊著╱一些需要,一些必要╱並且藉此不斷╱相互扼殺╱在開闊的原野」〈仲夏〉;祂也提示:「不像植物╱你們的生命不循環╱你們的生命是鳥之飛翔╱始於靜止,終於靜止」〈退隱的風〉。祂點醒詩人:「如果你願意睜開眼╱就會看見我,就會看見╱天堂的空虛╱反映在大地,原野再次╱一無所有一無生息,覆蓋著雪——」〈夏末〉。是的,或許那擁有最後說話權的,正是大自然:「我已經在夏夜對你唱得夠久了╱終究我會贏得你;這世界無法給你同樣╱持久的關注╱你得學會愛我,人得學會愛上╱沉默,和黑暗」〈安眠曲〉。
赤裸裸,不多加修飾,散文化,抒情的句行裡處處是矛盾,魅惑,不安,苦澀,憤懣,甚至嚴苛的質疑,辯論或控訴,抗拒那逼近的昏晦,那終不可免的,沉寂;口吻有時瑣碎家常,謙卑,沮喪,慧黠兼而有之,有時又彷彿神諭,專斷,權威,讓人不寒而慄。詩集中不同的發言者,允許詩人藉多重視角,更全面的從流動觀點表達「我」在花園變遷中的體會,省思,以及對生命的迷惘與領悟。
*
葛綠珂用字素樸,直白。「對語言的熱情,對文字的敏銳感應,是詩之為詩的標記。最簡單的字,可能蘊含最豐富的意義,最戲劇化的張力……我喜愛小小的,卻能在腦子裡膨脹的詩。」她在《詩的實證與理論》寫。在詩論或詩作中,葛綠珂經常提到voice一字:「Voice意指『思考風格』,這是『文字風格』永遠無法取代的……詩得以流傳,不因其內容,而因其思考風格。」
詩人追求的毋寧是更幽深的詩意,不是詩的表面技巧。而voice,我想,可以譯成「心聲」。
詩人批評家安德魯.江斯頓 曾說葛綠珂的詩「像幽靈,骨瘦嶙峋一襲黑衫,冷靜,清醒」。的確,詩如其人。早熟,憂鬱症,心理分析治療,失衡的親情,對孤寂的洞察,對內在黑暗的凝注,對存在與消亡的尋探……因為相似的生命履歷,葛綠珂的詩難免不讓人聯想到「告白詩派」的希薇亞.普拉斯與安.賽克絲頓 ;詩人學者史岱棻.柏特 甚至認為「普拉斯之外,葛綠珂是少數能把抑鬱和疏離感提升到美學領域的詩人」。但與早逝的兩位前輩相比,葛綠珂應該是更堅韌的。也因為跨過前輩沒跨越的關卡,葛綠珂走得更遠,視野更超脫,心思更透徹。《野鳶尾》裡迴響著的,是葛綠珂冷清的「心聲」,她思想的獨特音樂。她苦心經營的花園,她知道,最多只是一個變質的伊甸;而在無數晨禱晚禱後,她終究得到啟示,以詩安頓了自己。
詩是她抵擋厄運,痛苦與恐懼,找到生命「剎那即永恆」的意義,與之協商而得到救贖的歸依。
葛綠珂的詩,例如早期的《艾奇里斯勝利》,稍後的《牧場》或《亞維諾火山口》等,靈感廣泛取材西方童話,史詩或神話;但《野鳶尾》中提到的花果植物則多出自《聖經》:番紅花,雅各之梯,蘋果,玫瑰,無花果,水仙,雛菊,莢蒾,百合與荊棘,葡萄園……甚至兩個人名,諾亞與約翰 ,都帶著象徵,架構出一個幾可亂真,同樣也要失去的,伊甸情境。除了這些,詩集中其他的花,比如野芝麻別名「死亡蕁麻」,延齡草別名「三葉花」(表示三位一體?),各自又蘊藏了表層之外的影射。至於野鳶尾:iris,除了是意涵「希望,信仰,勇氣與智慧」的花,它同時也是眼睛瞳孔外圈的虹膜,wild iris因此是不是可能隱喻「狂野的眼色」?林林總總,「她謎樣的語言,吸引讀者參與她的故事,融入,並各自填補其中的留白,」詩評家海倫.范德樂 說。葛綠珂的敘述雖不離「我」,但那「抒情我」其實並不陷溺於主觀,也因而柔軟了主╱客體二分的對立。這不斷自我詰辯的《野鳶尾》,彷彿一個洗滌儀典,她創作的分水嶺。
*
葛綠珂的創作始終源於清明的「內視」。借用詩人自己的說法:詩是她思想風格的完整體現,她發自底層的心聲;而《野鳶尾》主題詩的結語,或許正是這說法最詩意的表達——
自我生命中央噴出
一柱泉湧,鬱鬱的深藍
投影在碧藍海藍 〈野鳶尾〉
詩人為自己建了一座花園,園裡種上比伊甸更多的花:野芝麻、罌粟、雪花蓮,甚至巫草;園裡,她聆聽幻變的風雨星辰,她祈禱,她記錄著一切,清晨以至夜深,年少以至年老,感知那繁華而迅速的春夏,以及終將到來的秋冬,靜靜的。
並且,她讓我們走進她的花園……
2016.12.06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