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3610590
- 9786263611948
- 9786263612075
- 9786263612662
- 9786263612754
- 9786263614888
- 9786263614895
- 9786263616462
- 9786263617117
- 9786263618244
- 9786264180955
- 9789573253167
- 9789573255406
- 9789573270263
- 9789573279990
- 9789573282600
- 9789573286981
- 9789573293927
- 9789573297116
- 9789573297680
- 9789573298366
- 9789573299332
- 9789575609252
-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 Bill Perkins
- Die with Zero: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
- Disappearing Earth
- Elizabeth Strout
- Erich Fromm
- GANDHI: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 Hayley Campbell
- Jamie Shelman
- Julia Phillips
- LOUIS GIANNETTI
- Linda Byars Swindling
- Martin Burckhardt
-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 My Name is Lucy Barton
- rabbit44
- 丁安妮
-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 不良品
- 中國大陸
- 九歌
- 书
- 人文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間失格
- 今晚有猫伴身边(3)
- 今晚有貓伴身邊(3)
- 以脆弱冶金:楊佳嫻私房閱讀集
- 伊麗莎白·斯特勞特
-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独
-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
- 傅朝卿
- 傳記
- 其他
- 出版
-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 剛剛好的優雅
- 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
- 劇本
- 劉克襄
- 動物
- 勵志
- 匡春芝
- 南幅俊輔
- 厭世者求生指南
-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
- 台灣
- 台灣國寶
- 台灣建築史綱
- 台灣文化
- 同志
- 吳念真
- 吳琪仁
- 咕嚕Z
- 哲學
- 商業理財
- 喵德勒心理學
- 四方雲集
- 四方雲集:臺.港.中.新的繪本漫畫文圖學
- 圖文書
- 太宰治
- 如有神在
- 如有神在:杨丽花与她的时代
- 如有神在:楊麗花與她的時代
- 妻妾成群
- 姜學豪
- 宮口幸治
- 寓言
- 寵物
- 小林智洋
- 小梶沙罗
- 小梶沙羅
- 小站也有遠方
- 小說
- 山崎富榮
- 山東智紀
- 岸見一郎
- 岸见一郎
- 康學慧
- 廖瞇
- 建築設計
- 張芸
- 徐明福
- 從豔史到性史
- 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
- 德國
- 德國翻譯
- 德奧哲學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性別研究
- 悲情城市
- 我对真理的实验:甘地自传
- 我對真理的實驗:甘地自傳
- 戲劇
- 戲劇家
- 投資理財
- 敢要就是你的
- 散文
- 文化
- 文学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集
- 施如芳
- 旅遊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翻譯
- 時報
- 曲盤開出一蕊花
- 書
- 書評
- 曾經江湖:金庸,為武俠小說而生的人—金庸的武林1
- 曾经江湖:金庸,为武侠小说而生的人—金庸的武林1
- 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
- 有趣到不可思議的樹木果實圖鑑
- 有趣到不可思議的樹木果實圖鑑:300種果實驚人的機能美和造形美,前所未有的鑑賞級寫真
- 有隻兔子
- 朱天文
- 朱崇旻
- 李佳霖
- 李豪
- 杨照
- 林志玲
- 林慧雯
- 林懷民
- 林會承
- 林致維
- 果實
- 柯沛如
- 梁朝偉
- 植物
- 楊佳嫻
- 楊照
- 樹木
- 歌仔戲
- 武俠
- 歷史
- 死亡专门户
- 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
- 比爾‧柏金斯
- 水ㄤ
- 水某
- 洁咪·薛曼
- 洪愛珠
- 洪芳怡
- 海外
- 海莉·坎貝爾
- 消失的她們
- 清田予紀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潔咪·薛曼
- 濒临绝种动作图鉴:即将走入历史的100种动作
- 瀕臨絕種動作圖鑑:即將走入歷史的100種動作
- 焦雄屏
- 狂徒
- 王榆琮
- 王麗蘭
- 理財館長(陳震奇)
- 琳达‧拜尔斯‧史文德林
- 琳達‧拜爾斯‧史文德林
- 生死
- 生死醫病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活文化
- 生活風格
- 生老病死
- 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
- 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享受美食,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
- 用愛發酵
- 用愛發酵:和食物對話,從我到我們的療癒之路
- 用爱发酵
- 當代思潮
- 白蛇
- 盧姿敏
- 真想暫時變成貓
- 真想暫時變成貓:搞懂貓脾氣!韓國貓專科名醫的貓咪行為與情緒指南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穆罕達斯·卡朗昌德·甘地
- 經典導讀
- 經典小說
- 經典文學
- 編輯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繪畫
- 罕达斯·卡朗昌德·甘地
- 羅應植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年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自傳
- 自然科普
- 舞動白蛇傳
- 茱莉亞·菲利普斯
- 菜市·台南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葉佳怡
- 蔣勳
- 蔣勳精選集
- 薮本晶子(译者: 汫玲)
- 藝術設計
- 藪本晶子
- 蘇童
- 街角遇見哲學
- 街角遇見哲學:從ABC到DNA,生活中35個改變現實的偉大思想
- 衣若芬
- 解憂電影院
- 許維賢
- 認識電影(最新修訂第十版)
- 諸神復活
- 譯者:汫玲
- 譯者:王敏雯
- 譯者:陳嫺若
- 貓
- 財經
- 走路要有喵态度:沙发上的心灵大师,给人类的100则猫生哲学
- 走路要有喵態度
- 远流
- 远流出版
- 远流文化
- 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
- 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輕鬆跑贏通膨、躺著也賺的指數化投資,讓你的錢錢不縮水
- 速寫台灣
- 速寫台灣:跟著小開老師,從基礎學起,畫出你的台灣style
- 遠流
- 遠流出版
- 遠流文化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鄭開翔
- 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
- 醫療保健
- 金庸
- 金庸墨蹟 (平裝版)
- 金庸墨迹 (平装版)◎金庸
-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
- 钱先花光,还是命先没了?:长照4个90岁老人的我,将如何面对老后生活?
- 陈采瑛
- 陳令嫻
- 陳依萍
- 陳品芳
- 陳孅孅
- 陳薔安
- 雨之玉川情死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音樂
- 領導人物
- 領袖
- 飲食文化
- 飲食札記
- 饮食文化
- 馬丁·勃克哈特
- 高靜芬
- 麥德文
- 黃道明
- (譯者:鄭寬量)

【預購】消失的她們(Disappearing Earth)◎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譯者:葉佳怡)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我們都是亂七八糟的人,
密室犯罪之下的心靈突圍
本書譯者.作家/葉佳怡
遙遠的堪察加半島上,有分別為八歲及十一歲的兩個女孩遭到誘拐。小說《消失的她們》中,作者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以女孩失蹤的〈八月〉章節作為小說開頭,一路寫到隔年七月。除了第一章和最後兩章跟女孩有關,其他章節的女主角都和她們沒有直接關係,但又全部籠罩在這宗誘拐事件的陰影之下。讀者會不停在閱讀時尋找案件線索,又不禁受到每個生動的角色迷惑而分心,直到結尾,你才恍然大悟,明白非得從頭再讀一次,而且這次讀的心情將截然不同。
犯罪小說中消失的女孩
美國犯罪小說中,常有故事圍繞著「消失的女性」展開。二○一八年出版文集《死去的女孩:論如何從美式執念中倖存下來》(Dead Girl: Essays on Surviving an American Obsession)的美國作者愛麗絲.波林(Alice Bolin)就曾寫道,「受害者的身體是中性場域,好讓男人們藉此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比起消失的男性,人們更習慣失語的女性,並會推出一位男性偵探為她代言,他的人生也會在破案過程中出現重要的蛻變。
因此,儘管《消失的她們》風光榮獲二○一九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但這樣一個女孩失蹤的故事若要說帶有一點陳腔濫調的遺跡,也絕對合情合理。但不一樣的是,故事中的男性辦案警官始終只是關鍵性的背景角色,失蹤的女孩也沒有失去自主性,甚至是將所有女性同胞串聯起來的黏著劑。此外,當你發現這是一個出生在紐澤西的美國女作家,將背景設定於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所寫的故事,更會意識到小說中存在更多不同層次。
反映僵固人際體系的密室犯罪
當然,堪察加半島這個背景設定,作者菲利普斯也有回應犯罪小說傳統的意圖。作為一座曾經徹底對外封鎖,現今要抵達也交通不便的半島,此地可謂「密室」。許多美國犯罪小說也常將背景設定在類似的中西部小鎮,並透過一宗犯罪事件攪亂看似平靜的小鎮生活,再挖出緊密人際關係底下的一枚枚爛瘡。所謂「密室」不見得是上鎖的房間,也可以是幾乎與外界隔絕,並在缺乏多元刺激的情況下,將主流價值觀發揮到幾近極致的僵固處境。因此對菲利普斯而言,堪察加半島正是反映了人類許多共通困境的微觀世界。小說中許多想逃但又逃不走的年輕女性,也同樣象徵了這個密室的威力。
茱莉亞.菲利普斯大學時讀俄國文學,也在莫斯科讀過書,因此始終想寫一個以俄羅斯為背景的故事,而堪察加半島深深吸引著她:這座半島大約跟加州一樣大、人口稀疏、進出曾受到嚴格管制、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是軍事管制區或環境保護區、跟俄羅斯本土沒有道路相連、有城市有苔原又有火山,還常發生地震及土石流。對她來說,這裡擁有獨特的地理及歷史環境,個性鮮明,同時也是一個人「消失的理想所在」。她在堪察加半島進行了密集的研究及訪談,帶著各種素材回到美國,消化了一年多,才終於提取出適合發展的元素。而其中最關鍵的,正是在堪察加隨處可見的失蹤女孩海報,以及她無從迴避的美國觀點。
是女性困境、俄國的女性困境,還是美國的女性困境?
小說依著月份順序講了一年的故事,但除了開頭及結尾之外,所有章節的女主角幾乎都隔著一段距離觀察這起案件,但也都因此被勾起了不同的創傷及噩夢。有高中女生因為個性獨立,不把誘拐案當一回事,而被摯友母親視為可能害女兒失蹤的壞榜樣;甚至有大學女生的男友在誘拐案之後,更加發揮自己的控制慾,掌控女友所有行蹤。在男性施加於女性的暴力發生後,所有的告誡及規勸都落在女性身上,甚至藉由不同形式的男性暴力去執行,這種現象確實在美國和俄國的文化中共同存在。但關於種族及階級的描述,作者也承認確實使用了美國人的「濾鏡」。
比如,小說中有一位失蹤的原住民少女,她的母親忿忿不平,認為憑什麼俄國的「白人」女孩失蹤可以獲得大量資源,自己的女兒卻只被當作逃家少女。作者在此挪用了美國白人及印地安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但書籍出版後,有俄國的讀者反映,其實他們國家不太會使用「白人」的概念,頂多會強調「俄羅斯人」跟原住民族的差別。但這樣揉合了種族及階級意識的性別書寫,儘管出現缺陷,但也的確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菲利普斯相信普世性是基於特異性而存在,而透過不同文化揉雜而衍生的誤差,或許也能幫助讀者窺見普世性與特異性之間的層次。
(未完)
但任何失落的人生,我們都可能一起造回來!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年度最佳書籍︱出版不到一年,全球瘋狂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權
★葉佳怡(作家、翻譯家) 專文導讀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李欣倫(作家)、凌性傑(作家)、蔣亞妮(作家) 佳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八月的午後,遙遠的西伯利亞邊緣,一對姐妹被綁架了。
搜索行動毫無進展,然而這事件如同一陣陣漣漪,
逐漸波及鎮上的女人,層層掀開深埋在她們心底的黑洞……
在愛情裡猶豫不決的邊境執法人員、遺失愛犬的目擊者、渴望與移工有肉體接觸的新手媽媽、受到家鄉男友遠距監控的女大學生、帶著幼女返回娘家的年輕未婚媽媽、極力嚴控女兒跟閨蜜互動的母親,當然,還有四處求神問卜想尋回愛女的母親……她們都在這個事件陰影的籠罩下,意外掀開了內心真正的恐懼、不安,與瘡疤。
這是一幅小鎮女性的肖像畫,作者以精巧細膩的筆法,活現了這些需要被重新縫補的女人。隨著綁架事件的發展,她們各自用強烈或靜默的方式,凝視自己內心的黑洞——那很可能是消失了,或難以尋回的真實自我。然而,無論是面對如何不堪的過往、無法言說的恐懼與失落,她們終究找到了那奮力一擊的決心,尋得彌補生命缺塊的微光。
國內外名家、媒體好評推薦
李欣倫(作家)——
此書以兩位女童的失蹤開場,帶出一則則如血發亮的故事,彼此折射、交融並沖積出新的陸地,所有的人該如相連土地,但歧視、排擠與猜忌點滴蝕穿關係地表,幽暗之窖最適合儲放秘密、醃漬八卦。消失的不僅兩個女童,崩解的也不僅以為永恆堅實的國族、家庭和信仰。似近又遠、變動無定的關係板塊中,故事是方舟,乘載著多疑又渴愛的眾人,渡越即將從暗處如瘋狗浪撲過來的,無常變幻。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
這是一本會讓人「忘記找兇手」的懸疑小說!
受到各種聳動標題影響,再殘酷的新聞似乎都讓人麻木,但在《消失的她們》,一對姊妹花失蹤引發的漣漪卻超乎想像。我們看著悲劇發生,卻只能任由真相被書中各種角色扭曲成利己的樣子,像是以為最能理解失子痛的母親們、急尋愛犬的主人,竟只忙著較勁、甚至藉此遮掩不願面對的祕密……翻轉的人性與性別刻板印象的誤導、交織成一篇篇喚醒心中醜惡的故事,羞愧之際、根本不會記得要找兇手!
而這讓我更加羞愧。
蔣亞妮(作家)——
俄羅斯東北端堪察加半島,曾有一座小鎮,因地震而被海水淹沒。在這一個遠得像傳說的板塊與故事裡,作者以一場姊妹的失蹤與其後的創傷,成了小說壓底的亞特蘭提斯。但這本小說還有更多,它有著神話與傳說的顏色,卻不是仿舊的歷史召喚,現代半島的開放也是一種青春的開放,回不去與死亡的不只是生命,時間都成了海潮間的迷幻碎浪。無比精湛的小說敘事,與一部長篇美譯。
《出版家週刊》——
一部出色的懸疑處女作。故事從一對姐妹被人綁架事件開始,如同對當地投下巨大的漣漪……菲利普斯對於人物和景色的描寫筆法相當精湛,有其特殊的小說語言。這部小說宣告一位極具天賦作家的誕生。
《圖書館期刊》——
一部具有文學性和強烈情節的優秀……菲利普斯筆下的角色,雖生活在荒活的遠方,卻都是有溫度的人物……令人著迷的小說。
《紐約客雜誌》——
死去或失踪的女孩是犯罪小說中的常見的工具,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角色,然而茱莉亞.菲利普斯巧妙地打破慣例,帶引我們到一個火山噴發的半島上,深入她所塑造的各種女性生活……每個角色的聲音都相當獨特,是近年來少見的精采小說。
《紐約時報》書評——
相當出色的處女作!從一樁女童綁架事件揭示了堪察加半島的分裂……作者透過失去和渴望,映證了小說的力量。
《娛樂週刊》——
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的地方,很少有小說能將它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來……菲利普斯精湛的說故事技巧,令我們深陷其中。
《歐普拉雜誌》——
「菲利普斯呈現出的人物心境,讓人想到堪察加半島崎嶇不平的土地,也深掘出大眾在恐怖事件發生後所引起的集體創傷……相當好看的小說!」
《華爾街日報》——
「這部小說太迷人了!從兩個被綁架的小姐妹為起點,作者以一個章節一個月份及一個女人的故事,慢慢解開她們身上的矛盾與紐帶:一個被閨蜜冷落的女孩;得知丈夫死於山難的女人;一個在尋找走失愛犬時瀕臨絕望的女人……關於那些失落及壓抑,少有人能像作者菲利普斯一樣,說得如此獨特、動人……」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年度最佳書籍︱出版不到一年,全球瘋狂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權
★葉佳怡(作家、翻譯家) 專文導讀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李欣倫(作家)、凌性傑(作家)、蔣亞妮(作家) 佳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八月的午後,遙遠的西伯利亞邊緣,一對姐妹被綁架了。
搜索行動毫無進展,然而這事件如同一陣陣漣漪,
逐漸波及鎮上的女人,層層掀開深埋在她們心底的黑洞……
在愛情裡猶豫不決的邊境執法人員、遺失愛犬的目擊者、渴望與移工有肉體接觸的新手媽媽、受到家鄉男友遠距監控的女大學生、帶著幼女返回娘家的年輕未婚媽媽、極力嚴控女兒跟閨蜜互動的母親,當然,還有四處求神問卜想尋回愛女的母親……她們都在這個事件陰影的籠罩下,意外掀開了內心真正的恐懼、不安,與瘡疤。
這是一幅小鎮女性的肖像畫,作者以精巧細膩的筆法,活現了這些需要被重新縫補的女人。隨著綁架事件的發展,她們各自用強烈或靜默的方式,凝視自己內心的黑洞——那很可能是消失了,或難以尋回的真實自我。然而,無論是面對如何不堪的過往、無法言說的恐懼與失落,她們終究找到了那奮力一擊的決心,尋得彌補生命缺塊的微光。
國內外名家、媒體好評推薦
李欣倫(作家)——
此書以兩位女童的失蹤開場,帶出一則則如血發亮的故事,彼此折射、交融並沖積出新的陸地,所有的人該如相連土地,但歧視、排擠與猜忌點滴蝕穿關係地表,幽暗之窖最適合儲放秘密、醃漬八卦。消失的不僅兩個女童,崩解的也不僅以為永恆堅實的國族、家庭和信仰。似近又遠、變動無定的關係板塊中,故事是方舟,乘載著多疑又渴愛的眾人,渡越即將從暗處如瘋狗浪撲過來的,無常變幻。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
這是一本會讓人「忘記找兇手」的懸疑小說!
受到各種聳動標題影響,再殘酷的新聞似乎都讓人麻木,但在《消失的她們》,一對姊妹花失蹤引發的漣漪卻超乎想像。我們看著悲劇發生,卻只能任由真相被書中各種角色扭曲成利己的樣子,像是以為最能理解失子痛的母親們、急尋愛犬的主人,竟只忙著較勁、甚至藉此遮掩不願面對的祕密……翻轉的人性與性別刻板印象的誤導、交織成一篇篇喚醒心中醜惡的故事,羞愧之際、根本不會記得要找兇手!
而這讓我更加羞愧。
蔣亞妮(作家)——
俄羅斯東北端堪察加半島,曾有一座小鎮,因地震而被海水淹沒。在這一個遠得像傳說的板塊與故事裡,作者以一場姊妹的失蹤與其後的創傷,成了小說壓底的亞特蘭提斯。但這本小說還有更多,它有著神話與傳說的顏色,卻不是仿舊的歷史召喚,現代半島的開放也是一種青春的開放,回不去與死亡的不只是生命,時間都成了海潮間的迷幻碎浪。無比精湛的小說敘事,與一部長篇美譯。
《出版家週刊》——
一部出色的懸疑處女作。故事從一對姐妹被人綁架事件開始,如同對當地投下巨大的漣漪……菲利普斯對於人物和景色的描寫筆法相當精湛,有其特殊的小說語言。這部小說宣告一位極具天賦作家的誕生。
《圖書館期刊》——
一部具有文學性和強烈情節的優秀……菲利普斯筆下的角色,雖生活在荒活的遠方,卻都是有溫度的人物……令人著迷的小說。
《紐約客雜誌》——
死去或失踪的女孩是犯罪小說中的常見的工具,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角色,然而茱莉亞.菲利普斯巧妙地打破慣例,帶引我們到一個火山噴發的半島上,深入她所塑造的各種女性生活……每個角色的聲音都相當獨特,是近年來少見的精采小說。
《紐約時報》書評——
相當出色的處女作!從一樁女童綁架事件揭示了堪察加半島的分裂……作者透過失去和渴望,映證了小說的力量。
《娛樂週刊》——
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的地方,很少有小說能將它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來……菲利普斯精湛的說故事技巧,令我們深陷其中。
《歐普拉雜誌》——
「菲利普斯呈現出的人物心境,讓人想到堪察加半島崎嶇不平的土地,也深掘出大眾在恐怖事件發生後所引起的集體創傷……相當好看的小說!」
《華爾街日報》——
「這部小說太迷人了!從兩個被綁架的小姐妹為起點,作者以一個章節一個月份及一個女人的故事,慢慢解開她們身上的矛盾與紐帶:一個被閨蜜冷落的女孩;得知丈夫死於山難的女人;一個在尋找走失愛犬時瀕臨絕望的女人……關於那些失落及壓抑,少有人能像作者菲利普斯一樣,說得如此獨特、動人……」
作者簡介
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 1989~)
大學畢業後,獲得「傅爾布萊特計畫獎助」,前往俄羅斯研究外國投資及旅遊業如何影響堪察加半島。這期間,她為《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撰文,探討該地區婦女的日常生活及遭受的危險;這些研究觀察,也形成了她第一部小說《消失的她們》的靈感。
這本小說於2019年出版,因其敘事風格獨特,手法細膩,在英美書市受到高度矚目,甚至橫跨海外,迅速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本。它也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等媒體的年度最佳書籍,更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的榮耀。
茱莉亞.菲利普斯的作品亦曾刊登於《微光列車》(Glimmer Train)季刊、《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網路雜誌《石板》(Slate)等。
她目前定居於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絕望者之歌》、《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 1989~)
大學畢業後,獲得「傅爾布萊特計畫獎助」,前往俄羅斯研究外國投資及旅遊業如何影響堪察加半島。這期間,她為《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撰文,探討該地區婦女的日常生活及遭受的危險;這些研究觀察,也形成了她第一部小說《消失的她們》的靈感。
這本小說於2019年出版,因其敘事風格獨特,手法細膩,在英美書市受到高度矚目,甚至橫跨海外,迅速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本。它也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等媒體的年度最佳書籍,更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的榮耀。
茱莉亞.菲利普斯的作品亦曾刊登於《微光列車》(Glimmer Train)季刊、《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網路雜誌《石板》(Slate)等。
她目前定居於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絕望者之歌》、《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導讀
密室犯罪之下的心靈突圍
本書譯者.作家/葉佳怡
遙遠的堪察加半島上,有分別為八歲及十一歲的兩個女孩遭到誘拐。小說《消失的她們》中,作者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以女孩失蹤的〈八月〉章節作為小說開頭,一路寫到隔年七月。除了第一章和最後兩章跟女孩有關,其他章節的女主角都和她們沒有直接關係,但又全部籠罩在這宗誘拐事件的陰影之下。讀者會不停在閱讀時尋找案件線索,又不禁受到每個生動的角色迷惑而分心,直到結尾,你才恍然大悟,明白非得從頭再讀一次,而且這次讀的心情將截然不同。
犯罪小說中消失的女孩
美國犯罪小說中,常有故事圍繞著「消失的女性」展開。二○一八年出版文集《死去的女孩:論如何從美式執念中倖存下來》(Dead Girl: Essays on Surviving an American Obsession)的美國作者愛麗絲.波林(Alice Bolin)就曾寫道,「受害者的身體是中性場域,好讓男人們藉此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比起消失的男性,人們更習慣失語的女性,並會推出一位男性偵探為她代言,他的人生也會在破案過程中出現重要的蛻變。
因此,儘管《消失的她們》風光榮獲二○一九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但這樣一個女孩失蹤的故事若要說帶有一點陳腔濫調的遺跡,也絕對合情合理。但不一樣的是,故事中的男性辦案警官始終只是關鍵性的背景角色,失蹤的女孩也沒有失去自主性,甚至是將所有女性同胞串聯起來的黏著劑。此外,當你發現這是一個出生在紐澤西的美國女作家,將背景設定於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所寫的故事,更會意識到小說中存在更多不同層次。
反映僵固人際體系的密室犯罪
當然,堪察加半島這個背景設定,作者菲利普斯也有回應犯罪小說傳統的意圖。作為一座曾經徹底對外封鎖,現今要抵達也交通不便的半島,此地可謂「密室」。許多美國犯罪小說也常將背景設定在類似的中西部小鎮,並透過一宗犯罪事件攪亂看似平靜的小鎮生活,再挖出緊密人際關係底下的一枚枚爛瘡。所謂「密室」不見得是上鎖的房間,也可以是幾乎與外界隔絕,並在缺乏多元刺激的情況下,將主流價值觀發揮到幾近極致的僵固處境。因此對菲利普斯而言,堪察加半島正是反映了人類許多共通困境的微觀世界。小說中許多想逃但又逃不走的年輕女性,也同樣象徵了這個密室的威力。
茱莉亞.菲利普斯大學時讀俄國文學,也在莫斯科讀過書,因此始終想寫一個以俄羅斯為背景的故事,而堪察加半島深深吸引著她:這座半島大約跟加州一樣大、人口稀疏、進出曾受到嚴格管制、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是軍事管制區或環境保護區、跟俄羅斯本土沒有道路相連、有城市有苔原又有火山,還常發生地震及土石流。對她來說,這裡擁有獨特的地理及歷史環境,個性鮮明,同時也是一個人「消失的理想所在」。她在堪察加半島進行了密集的研究及訪談,帶著各種素材回到美國,消化了一年多,才終於提取出適合發展的元素。而其中最關鍵的,正是在堪察加隨處可見的失蹤女孩海報,以及她無從迴避的美國觀點。
是女性困境、俄國的女性困境,還是美國的女性困境?
小說依著月份順序講了一年的故事,但除了開頭及結尾之外,所有章節的女主角幾乎都隔著一段距離觀察這起案件,但也都因此被勾起了不同的創傷及噩夢。有高中女生因為個性獨立,不把誘拐案當一回事,而被摯友母親視為可能害女兒失蹤的壞榜樣;甚至有大學女生的男友在誘拐案之後,更加發揮自己的控制慾,掌控女友所有行蹤。在男性施加於女性的暴力發生後,所有的告誡及規勸都落在女性身上,甚至藉由不同形式的男性暴力去執行,這種現象確實在美國和俄國的文化中共同存在。但關於種族及階級的描述,作者也承認確實使用了美國人的「濾鏡」。
比如,小說中有一位失蹤的原住民少女,她的母親忿忿不平,認為憑什麼俄國的「白人」女孩失蹤可以獲得大量資源,自己的女兒卻只被當作逃家少女。作者在此挪用了美國白人及印地安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但書籍出版後,有俄國的讀者反映,其實他們國家不太會使用「白人」的概念,頂多會強調「俄羅斯人」跟原住民族的差別。但這樣揉合了種族及階級意識的性別書寫,儘管出現缺陷,但也的確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菲利普斯相信普世性是基於特異性而存在,而透過不同文化揉雜而衍生的誤差,或許也能幫助讀者窺見普世性與特異性之間的層次。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