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7307007
- A Ray
- Allen Hong等19人
- B群
- Croter
- K書
- K書:試刊號?
- 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
- Wisława Szymborska
- eL
- 一瞬二十
- 中上健次
- 仁愛路犁田
- 任明信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偽詩集
- 光天化日
- 出鬼
- 列維
- 利文祺
- 加里·吉丁斯
- 历史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志
-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
-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小令詩集3
- 夏皮南
- 夜長夢多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失去論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 娜汀·德·科尼希斯瓦特
- 媽媽+1
-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 尋歡記
- 對號入座
- 小令
- 小說
- 尹雯慧
- 布勒
- 幫我換藥
- 張詩勤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字
- 文學雜誌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文學
- 日輪之翼
- 暴民之歌
- 書
- 曹疏影
- 曾耀慶
- 會飛的手
- 林蔚昀
- 柴柏松
- 樂天島
- 歷史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沒用的東西
- 海外
- 游書珣
- 漫畫
- 潘家欣
- 潘諾妮卡·德·科尼希斯瓦特
- 無邊之城
- 爵士詩選
- 爵士詩選(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狩野岳朗
- 瞇
- 神神
- 秀陶
- 給妮卡的三個願望:300位爵士樂手,一起。
- 給我的詩
- 綿羊班女兒
- 繁體
- 给妮卡的三个愿望:300位爵士乐手,一起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華文
- 蔡仁偉
- 藝術設計
- 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
- 許赫
- 詩
- 譯者:BbSs
- 辛波絲卡
- 阿廖
- 阿米
- 阿芒
- 陳澈
- 隱匿
- 電影
- 音樂
- 顏嘉琪
- 馬尼尼為
- 鴻鴻
- 黃大旺
- 黃岡
- 黑眼睛文化

【預購】B群◎顏嘉琪(繪者:狩野岳朗)
平常價 $24.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B群:
一群必要的營養素。流浪者、小農民、同性戀⋯⋯不普通的普通人。
吸收和消化,氧化與還原,所有的代謝都是為了維生。
一群必要的營養素。流浪者、小農民、同性戀⋯⋯不普通的普通人。
吸收和消化,氧化與還原,所有的代謝都是為了維生。
第16、18屆臺北文學獎現代詩優等獎、第12屆葉紅女性詩獎得主顏嘉琪最新詩集
收錄得獎作品〈更新世〉、〈我是貓〉、〈樂園〉、〈制敵〉
特邀日本畫家狩野岳朗 主視覺跨海合作
名人推薦
吳晟、向陽、劉克襄、胡淑雯 喜悅推薦
在歷經二度政黨輪替,所有的議題都被伸張、被實踐或被背叛的台灣,文學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繼續戰鬥,我們需要的毋寧是像顏嘉琪這樣的詩人。──鴻鴻
對人情世故、社會變遷、生命哲理,有深入體會。題材多元,能夠觸及生命底層、探索情感厚度,時有令人驚喜的表現。──吳晟
作者簡介
顏嘉琪
1982年生,在雲林的農村長大,現居木柵。大學讀地理,研究所唸語文創作。喜歡烹飪、游泳和慢跑,最大的成就是把貓養胖。得過一些文學獎,出版過詩集《荒原之午》。
繪者簡介
狩野岳朗 Takero Kano
1975年生於群馬縣,現居東京。畫家、古道具IONIO&ETNA店主。除了定期舉辦個展、工作坊及LIVE活動外,也常與日本的時尚品牌、書籍裝幀設計師合作。主要作品有:《哲學散步》(木田元 著)、《時而晴時而陰》(川上弘美 著)。
個人官方網站www.sktec.org/
顏嘉琪
1982年生,在雲林的農村長大,現居木柵。大學讀地理,研究所唸語文創作。喜歡烹飪、游泳和慢跑,最大的成就是把貓養胖。得過一些文學獎,出版過詩集《荒原之午》。
繪者簡介
狩野岳朗 Takero Kano
1975年生於群馬縣,現居東京。畫家、古道具IONIO&ETNA店主。除了定期舉辦個展、工作坊及LIVE活動外,也常與日本的時尚品牌、書籍裝幀設計師合作。主要作品有:《哲學散步》(木田元 著)、《時而晴時而陰》(川上弘美 著)。
個人官方網站www.sktec.org/
推薦序
後烏托邦的時代證言
鴻鴻
讀顏嘉琪的新詩集《B群》,我幾乎一步一驚。過去十年來台灣社會引動風雲的議題:反戰、反核、環保、都更、空污、同志平權與多元成家……從台灣家園到當代世界,她幾乎全數正面迎戰,但是卻寫成了與當下反抗的聲音完全不同的詩。不斷進行反抗的詩人如我者,我的美學是賭氣式的「反美學」,希望推動這些問題趕快解決,這些詩可以被用過即棄。嘉琪則苦心經營她的美學,卻一點也不減損批判的力道,且更引人深思,讓讀者無法用過即棄。議題是即時的,詩的核心價值卻是可以延伸並持續引發共鳴的。在歷經二度政黨輪替,所有的議題都被伸張、被實踐或被背叛的台灣,文學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繼續戰鬥,我們需要的毋寧是像顏嘉琪這樣的詩人。
嘉琪的詩都不長,意象與語言卻十分紮實,情緒也相當節制,意味著她不是在利用這些題材作為渲染或鋪陳的柴薪。她有明確的、思慮周密的觀點,需要層層轉遞、反覆辯證,然後壓縮在一首三十行左右的詩裡。
按作者自陳:「B群是一群必要的營養素,以人群來說就是大多數的普通人(跟A咖相比),詩集中無論是流浪動物、農民、都市遊民、同性戀者......都是像B群一樣的存在。」而她自己就混跡其間,黑白雌雄莫辨。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是物傷其類的申辯,以及自省。
嘉琪在詩中書寫動物──無論是作為實體或比喻──之頻繁,恐怕是劉克襄以降第一人,有如都市中的自然靈媒。從白犀、紫蝶、斑馬、夜鶯,到鯨魚或蒼蠅,非僅環保關懷可以解釋,我以為那是一種視角,不是以看人的眼光來看動物,而是以看動物的眼光來看人。人類把動物關進囚籠的時候,也將自己從自然隔離出來。但嘉琪寫來可以舉重若輕。例如〈我是貓〉,有如卡夫卡《變形記》的喜劇版:都自知是貓了,還是人模人樣去上班,無人引以為異。又例如〈魯蛇〉真的是寫蛇:「每一次蛻皮都是/推翻舊的自己」、「每一次蛻皮都是/被新的自己推翻」。明明是寫在社會無處容身的處境,卻不忘在不同的位置自我檢視。視角不同,觀點自然有別於過往相關主題的書寫。
或者正是自身的動物本能在呼喚,雖身在都市底層,嘉琪沒有忘記來自鄉野的歷史。〈灶腳〉是超越潮流的鄉土文學,用飲食的滋味來追懷一個尚未被連鎖化、同一化的世界:「那時同一道菜在不同餐桌上/有千百種味道」。〈巡田水〉則用土地重劃來講述一棵樹的身世:「一棵老楊桃樹/從庭院深處遷至/馬路中間」──當然樹沒有被迫遷,是馬路開入了庭院;接著是天空的退位:「被槍聲驅逐的野鳥/帶走孩童眼睛裡/藍色的天空」。
樹走到馬路中間、野鳥帶走天空……這樣令人驚奇的詩意不是來自文字遊戲的癖好,而是一種更宏觀的座標所測量出的真實。精彩的例子不勝枚舉,最令我動容的應是〈白犀〉的結尾:「一頭白犀從電視螢幕裡走來/倒臥牛皮沙發上/等待主人/買新的玩具回家」。
人失去了野性,並不打緊。但是躺臥在自己剝下的皮上,渴望著塑膠玩具,這種無知,反諷地道出了人類如何拋棄了幸福而去追逐更昂貴的贗品。嘉琪寫所有開發迷思的議題,無不一語中的,寫幾次、動人幾次。比如寫核災後被輻射毀壞的〈樂園〉,有如怵目驚心的科幻電影:「蘆葦叢裡/一窩卵/半個世紀沒有孵化」、「人與蟲/交換基因」;當筆鋒一轉,「岸邊扶著/過衰的楊柳/河魚恢復了記憶/爭相/投奔於海」,又令我心潮澎湃,難以自已。
另一首直寫都更的〈更新世〉,猶如當代城市的小史詩。描述舊屋被摧毀成一塊塊「挖空的墳」,無殼鬧鐘喚醒無殼人,母雞變成變賣的雞母。人們就像緊偎在捷運裡的旅客,無可選擇地被載往預知的終站。「會議的錄音沒有逐字稿」、「檔案遺失」直指官方推動都更計畫的蠻橫粗暴,也寫下升斗小民抗爭無門的控訴。此詩的最後一段意象卓絕,可作為一首獨立的短詩:「遠方的噪音越來越近/機器手臂正在抽乾/比靜脈更深的地下水/此刻沒有人看見窗外/上帝端來的一盆雪」。城市的血液正被抽乾,而再美的自然世界,我們已無心領受。
〈致敵〉應該也是任何時代反戰詩中必選的一首。這首詩是寫給敵方「替我活在恐懼裡的人」:「我想起我忘了澆花/忘記把滿天星移植到山谷/讓遠方的人們抬頭就能看見/忘記把玫瑰插在胸口/讓敵人認出我/就是那個射殺他的人」。這些意象越美麗、越令人痛楚。
嘉琪的第一本詩集《荒原之午》曾於「雲林縣作家作品集」系列出版。詩人吳晟撰寫的〈評審序〉中有言:「意象鮮明而靈動;想像力縱橫奔放,時有令人驚喜的表現,足以掩蓋『後現代感』稍嫌晦澀的缺失。」雖見嘉許,然若有憾焉。三年後,嘉琪的這本新作,可以說不負詩人的期待。那種曾被稱為「後現代感」的晦澀,或者源於對議題的體會不足,又亟亟想追求文學濃度,所產生的形神支離現象。然而閱讀《B群》,此一問題蕩然無存。她經常置身暴風中心,以血肉與生命換取一句痛定思痛的詩行。一位詩人,可以是一個時代最好的證言。《B群》當之無愧。
後烏托邦的時代證言
鴻鴻
讀顏嘉琪的新詩集《B群》,我幾乎一步一驚。過去十年來台灣社會引動風雲的議題:反戰、反核、環保、都更、空污、同志平權與多元成家……從台灣家園到當代世界,她幾乎全數正面迎戰,但是卻寫成了與當下反抗的聲音完全不同的詩。不斷進行反抗的詩人如我者,我的美學是賭氣式的「反美學」,希望推動這些問題趕快解決,這些詩可以被用過即棄。嘉琪則苦心經營她的美學,卻一點也不減損批判的力道,且更引人深思,讓讀者無法用過即棄。議題是即時的,詩的核心價值卻是可以延伸並持續引發共鳴的。在歷經二度政黨輪替,所有的議題都被伸張、被實踐或被背叛的台灣,文學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繼續戰鬥,我們需要的毋寧是像顏嘉琪這樣的詩人。
嘉琪的詩都不長,意象與語言卻十分紮實,情緒也相當節制,意味著她不是在利用這些題材作為渲染或鋪陳的柴薪。她有明確的、思慮周密的觀點,需要層層轉遞、反覆辯證,然後壓縮在一首三十行左右的詩裡。
按作者自陳:「B群是一群必要的營養素,以人群來說就是大多數的普通人(跟A咖相比),詩集中無論是流浪動物、農民、都市遊民、同性戀者......都是像B群一樣的存在。」而她自己就混跡其間,黑白雌雄莫辨。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是物傷其類的申辯,以及自省。
嘉琪在詩中書寫動物──無論是作為實體或比喻──之頻繁,恐怕是劉克襄以降第一人,有如都市中的自然靈媒。從白犀、紫蝶、斑馬、夜鶯,到鯨魚或蒼蠅,非僅環保關懷可以解釋,我以為那是一種視角,不是以看人的眼光來看動物,而是以看動物的眼光來看人。人類把動物關進囚籠的時候,也將自己從自然隔離出來。但嘉琪寫來可以舉重若輕。例如〈我是貓〉,有如卡夫卡《變形記》的喜劇版:都自知是貓了,還是人模人樣去上班,無人引以為異。又例如〈魯蛇〉真的是寫蛇:「每一次蛻皮都是/推翻舊的自己」、「每一次蛻皮都是/被新的自己推翻」。明明是寫在社會無處容身的處境,卻不忘在不同的位置自我檢視。視角不同,觀點自然有別於過往相關主題的書寫。
或者正是自身的動物本能在呼喚,雖身在都市底層,嘉琪沒有忘記來自鄉野的歷史。〈灶腳〉是超越潮流的鄉土文學,用飲食的滋味來追懷一個尚未被連鎖化、同一化的世界:「那時同一道菜在不同餐桌上/有千百種味道」。〈巡田水〉則用土地重劃來講述一棵樹的身世:「一棵老楊桃樹/從庭院深處遷至/馬路中間」──當然樹沒有被迫遷,是馬路開入了庭院;接著是天空的退位:「被槍聲驅逐的野鳥/帶走孩童眼睛裡/藍色的天空」。
樹走到馬路中間、野鳥帶走天空……這樣令人驚奇的詩意不是來自文字遊戲的癖好,而是一種更宏觀的座標所測量出的真實。精彩的例子不勝枚舉,最令我動容的應是〈白犀〉的結尾:「一頭白犀從電視螢幕裡走來/倒臥牛皮沙發上/等待主人/買新的玩具回家」。
人失去了野性,並不打緊。但是躺臥在自己剝下的皮上,渴望著塑膠玩具,這種無知,反諷地道出了人類如何拋棄了幸福而去追逐更昂貴的贗品。嘉琪寫所有開發迷思的議題,無不一語中的,寫幾次、動人幾次。比如寫核災後被輻射毀壞的〈樂園〉,有如怵目驚心的科幻電影:「蘆葦叢裡/一窩卵/半個世紀沒有孵化」、「人與蟲/交換基因」;當筆鋒一轉,「岸邊扶著/過衰的楊柳/河魚恢復了記憶/爭相/投奔於海」,又令我心潮澎湃,難以自已。
另一首直寫都更的〈更新世〉,猶如當代城市的小史詩。描述舊屋被摧毀成一塊塊「挖空的墳」,無殼鬧鐘喚醒無殼人,母雞變成變賣的雞母。人們就像緊偎在捷運裡的旅客,無可選擇地被載往預知的終站。「會議的錄音沒有逐字稿」、「檔案遺失」直指官方推動都更計畫的蠻橫粗暴,也寫下升斗小民抗爭無門的控訴。此詩的最後一段意象卓絕,可作為一首獨立的短詩:「遠方的噪音越來越近/機器手臂正在抽乾/比靜脈更深的地下水/此刻沒有人看見窗外/上帝端來的一盆雪」。城市的血液正被抽乾,而再美的自然世界,我們已無心領受。
〈致敵〉應該也是任何時代反戰詩中必選的一首。這首詩是寫給敵方「替我活在恐懼裡的人」:「我想起我忘了澆花/忘記把滿天星移植到山谷/讓遠方的人們抬頭就能看見/忘記把玫瑰插在胸口/讓敵人認出我/就是那個射殺他的人」。這些意象越美麗、越令人痛楚。
嘉琪的第一本詩集《荒原之午》曾於「雲林縣作家作品集」系列出版。詩人吳晟撰寫的〈評審序〉中有言:「意象鮮明而靈動;想像力縱橫奔放,時有令人驚喜的表現,足以掩蓋『後現代感』稍嫌晦澀的缺失。」雖見嘉許,然若有憾焉。三年後,嘉琪的這本新作,可以說不負詩人的期待。那種曾被稱為「後現代感」的晦澀,或者源於對議題的體會不足,又亟亟想追求文學濃度,所產生的形神支離現象。然而閱讀《B群》,此一問題蕩然無存。她經常置身暴風中心,以血肉與生命換取一句痛定思痛的詩行。一位詩人,可以是一個時代最好的證言。《B群》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