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3150140
- 9786263150577
- 9786263150928
- 9786263151017
- 9786263151260
- 9786263151482
- 9786263152038
- 9786263152076
- 9786263152304
- 9786263152311
- 9786263152328
- 9786263152342
- 9786263152717
- 9786263153066
- 9786263153141
- 9786263153608
- 9786263155602
- 9786263155824
- 9789570850963
- 9789862357989
- 9789862358030
- 9789862359464
- A Family Tragicomic
- A Memoir
- Alison Bechdel
- Amanda Little
- Antony Penrose
- Are You My Mother?
- Arik Kershenbaum
- Art Spiegelman
- Ashley Mears
- Bill S. Hansson
- Cassandra Leah Quave
- Cynthia Barnett
- DIE NASE VORN
- Damien Rudd
- Daniel Z. Lieberman
- Elizabeth Kolbert
- Emily St. John Mandel
- Emily Willingham
- 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
- Gaston Dorren
- Guy Leschziner
- Hotter
- Howard Steven Friedman
-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 Isabel Sun Chao
- Jack Lewis
- James Griffiths
- Lewis Dartnell
- MAUS: A Survivor’s Tale
- Maus
- Michael E. Long
- Neuroscience
- 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 Sarah Knott
- Sex
- Smarter World
- Speak Not: Empire
- The Fate of Food: What We’ll Eat in a Bigger
- The Lives of Lee Miller
- 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 The Nocturnal Brain
- The Nocturnal Brain: Nightmares
- The Plant Hunter: A Scientist’s Quest for Nature’s Next Medicines
- The Rooster House: My Ukrainian Family Story
- The Science of Sin: Why We Do the Things We Know We Shouldn’t?
- The Sound of the Sea: Seashells and the Fate of the Ocean
- Ultimate Price: The Value We Place on Life
-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 Victoria Belim
- Why Animals Talk
-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Sleep
- 世界咖啡館社群
- 世界咖啡館:用對話找答案、體驗集體創造力,一本帶動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修練書◎
- 世界歷史
- 中醫
- 中醫四物所
- 丹尼爾·利伯曼
- 二十世紀傳奇女性黎·米勒的多重人生
- 亞曼達·利特
- 亞特·史畢格曼
- 人命如何定價
- 人命如何定價:從法律、商業、保險、醫療、政策、生育等切面,探究社會為人命貼上價格標籤的迷思、缺陷與不正義
- 人文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伊麗莎白·寇伯特
- 余韋達
- 你聞到了嗎
- 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 傑克·路易斯
- 兩性關係
- 公雞之家
- 公雞之家: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追溯一個烏克蘭家族的百年離合,在尋找自我的碎片中回望邊境之國的記憶與哀愁
- 其他
- 凱特琳娜·狄迪克
- 劉文
- 劉維人
- 動植物學史
- 動物
- 動物交配
- 動物研究
- 動物行為
- 動物語言
- 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
- 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綜觀世界四分之三人口聽、讀、說、寫的語言,暢遊多采多姿的文化語言學世界、挖掘日常溝通背後的歷史趣知識
- 卡珊卓‧丽雅‧奎弗
- 卡珊卓‧麗雅‧奎弗
- 历史
- 台灣
- 同志
- 听,动物在“说话”
- 吳莉君
- 哲學
- 嗅覺
- 嚴麗娟
- 圈外編輯
- 圈外编辑
- 圖鑑
- 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 墮落的人腦
- 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 夜行大腦
- 夜行大腦: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
- 大人的村上檢定:即使親密友人也無法給予又深又硬的安慰的村上春樹專門讀本
- 大衛·伊薩克
- 奇幻小說
- 女人
- 女性
- 女詩人
- 如果我们的世界消失了
-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
- 孟令函
- 安東尼·彭若斯
- 宋瑛堂
- 小說
- 尤安娜·什切斯納,林蔚昀
- 廢廢子
- 張馨方
- 心理勵志
- 心靈成長
- 性別研究
- 悲傷地形考
- 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 愛護大自然
- 我和母親之間
- 我的寻药人生:从病房到雨林岛屿,一位民族植物学家探寻自我、采集新药的不寻常之旅
- 我的尋藥人生:從病房到雨林島嶼,一位民族植物學家探尋自我、採集新藥的不尋常之旅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族群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明天吃什么:AI农地、3D列印食物、培养肉、无剩食运动……到全球食物生产最前线,看科学家、农人、环保人士在无可避免的气候灾难下,如何为人类找到粮食永续的出路
- 明天吃什麼
- 明天吃什麼:AI農地、3D列印食物、培養肉、無剩食運動……到全球食物生產最前線,看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在無可避免的氣候災難下,如何為人類找到糧食永續的出路
- 春畫
- 春畫:從源流、印刷、畫師到鑑賞,盡窺日本浮世繪的極樂世界
- 書
- 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 末日
- 村上春樹
- 柯志傑
- 柯昀青
- 楊佳嫻
- 欲望分子多巴胺
- 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 歡樂之家
- 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
- 歷史
- 歷史文化
- 母親
- 母親的歷史
- 母語
- 比爾·S·漢森
- 波蘭
- 洪慧芳
- 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博客來獨家贈年曆海報】
- 海外
- 減塑生活
- 漫畫
- 烏克蘭
- 王翎
- 生態
- 當女孩成為貨幣
- 療愈
- 直到夜色溫柔(《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 社會議題
- 種族
- 簡莉穎
- 糧食
- 紀實
- 經典
- 維多利亞‧貝林姆
- 編輯
- 編輯指導
- 繁体
- 繁體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聯經出版
- 聽,動物在「說話」
- 聽,動物在「說話」:從狼的「方言」、取「名字」的海豚,到鸚鵡的語意理解……由演化適應到動物行為學,傾聽「話中有話」的動物,揭開物種溝通的奧祕
- 脸谱
- 臉譜
- 臉譜出版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普
- 艾列克·克申鮑姆
- 艾希莉.米爾斯
- 艾略特
- 艾莉森·貝克德爾
- 艾蜜莉·孟德尔
- 艾蜜莉·孟德爾
- 艾蜜莉・威靈罕
- 莎拉.諾特
- 華妮塔·布朗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葉佳怡
- 蓋伊・萊施茨納
- 蔡青雯
- 藝術
- 藝術理論
- 藝術設計
- 蘇煒祥
- 蘇聯
- 記錄
- 詹姆斯·格里菲斯
- 語言
- 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 謝蘋
- 譯者: 蔡承志
- 譯者:吳品儒
- 譯者:王惟芬
- 譯者:王翎
- 譯者:駱香潔
- 譯者:黃鴻硯
- 请说“国语”:看语言的濒危与复兴,如何左右身份认同、文化与强权的“统一”叙事
- 賈斯頓·多倫
- 賴明珠
- 路易斯‧達奈爾
- 身份認同
- 車 浮代
- 辛波斯卡
- 辛波絲卡
-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安娜·碧孔特
- 辛西亞‧巴內特
- 達米恩·魯德
- 邊緣
- 郭庭瑄
- 都筑响一
- 都築響一
- 鄧子衿
- 鄭煥昇
- 醫療保健
- 金木水火土
- 陳栢青
- 陽具本位主義
- 雄性陰莖
- 雞雞到底神不神
- 霍華德·史蒂文·弗里德曼
- 食品科技
- 食物
- 食物生產
- 高子梅
- 麥可·隆
- 黄鸿砚
- 黎·米勒: 時尚模特、超現實攝影師、戰地記者到冠軍名廚
- 鼠族
- 鼠族(MAUS: A Survivor’s Tale)
- 鼻子
【預購】世界咖啡館:用對話找答案、體驗集體創造力,一本帶動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修練書◎ 華妮塔·布朗, 大衛·伊薩克, 世界咖啡館社群(譯者: 高子梅)
平常價 $32.00從十數人到上千人皆可適用,《第五項修練》組織學習大師彼得‧聖吉高度推崇
從真誠對話出發,一種真正能達到共識、產出集體智慧的討論方式
不論是關心社會議題的公民、帶領學生或團隊解決問題的領導者及老師,
或是公司或非營利組織的負責人,人人都該認識且學會「世界咖啡館」!
「咖啡館對話是我所見過最能幫助我們體驗集體創造力的一種方法。」──《第五項修練》作者、組織學習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
「世界咖啡館」是一種在輕鬆的氛圍中,透過彈性的小團體討論,真誠對話,產生團體智慧的討論方式。它以全新的角度把「對話」當作一個核心流程,透過匯談情境的營造,讓參與者願意打開話匣子,全心投入對話,共同探索議題,發展深層思考。在談話的過程中,參與者不僅僅是表達自己看法,更重要的是「聆聽」對方,然後透過「連結」重新組合,找到新觀點或從沒察覺到的盲點,進而形成共識與洞見,找到新的行動契機。
一九九五年,以組織和溝通見長的顧問華妮塔.布朗(Juanita Brown)、大衛.伊薩克(David Isaacs)在加州一場集會中,和與會者共同發現這種新型態的集體智慧匯集方式,後來他們稱這種方式為「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é)。此法適用於小至二十人的團體,大至數百人的組織,採用咖啡桌的形式分組,以四~五人為一桌,每一桌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各選出一位桌長及紀錄,討論一定時間後桌長保持不動,其他組員移動至各桌,由另一桌的桌長介紹前一輪的結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數回合後,參與者回到原本的桌次,觀看大家分享的內容,並整理出討論重點。
「世界咖啡館」在歐美流行多年,組織學習大師彼得.聖吉大力推崇這種新型態的學習法,用它引導過無數場重要的國際會議,美國德州坦帕灣科學工藝博物館、墨西哥公益事業全國基金會、惠普公司(HP)、全球最大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德州大學、新加坡政府等,也都曾採用此種對話方式為組織尋求最大的效益。這個集體創造力學習法也被引進到台灣,彼得.聖吉更曾親臨指導,許多關注公共議題的意見領袖、企業領導者以及非營利組織、學校、政府機構等都親身體驗過世界咖啡館的魅力。
本書蒐羅了全球各地真實的咖啡館匯談故事,以及成功設計與主持的實用技巧,將一步步引領你學會這個力量強大的團體學習法,是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最佳指引,更可能是你翻轉困境的關鍵。
▌我想進行的活動,適合運用「世界咖啡館」嗎?
如果你想舉辦的活動符合以下目的和情況,就非常適合以「世界咖啡館」進行──
˙分享知識、激發創新思維、建立社群,以及針對現實生活裡的各種議題和問題展開可能的探索。
˙針對重大的挑戰和機會點,展開深入探索。
˙讓首度碰面的人可以展開真正的對話。
˙為現存團體裡的成員們建立更好的關係,讓他們對團體的成果有認同感。
˙在演說者和聽眾之間創造有意義的互動。
˙當團體人數超過十二人以上(我們曾主持過一千兩百人的咖啡館對話),而你又希望每個人都有充分發言的機會。世界咖啡館尤其適宜結合小型團體的親密對話,與大型團體的分享學習樂趣。
˙當你至少有九十分鐘的時間可以舉辦咖啡館時(兩小時就更理想了)。有些咖啡館一辦好幾天,不然就是依附在一般會議的架構之下。
▌各界讚譽推薦
「我堅信在『世界咖啡館』這種平等、開放的平台,真誠的對話,人類的許多重要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世界咖啡館》是近年流行於國際層面的團隊學習的時髦方法,現在,到了我們華人社區,我們又用更時髦的做法讓它添增了光彩,將它的團隊學習功效又放大了若干倍。」——宋鎧,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若以東方智慧的修練精髓,揉合西方『世界如是咖啡館』集體對話的哲學,如能透析箇中奧妙,就有機會如本書所言打開群體中神秘的寶藏,迎接一種不可思議的未來與創造性。」——林金根,組織學習協會副秘書長
「《世界咖啡館》這本書道出了真相:如果你能改變對話,就能改變未來。至於方法就像書中所言,它可以激發我們從工作上和生活上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艾倫.韋伯(Alan M. Webber),《哈佛商業評論》前任總編輯、《快速企業》雜誌創辦人
「清楚易懂、力道十足、一針見血、非常具有說服力!對領導人來說……對任何一個想帶領群眾為所當為的人來說,《世界咖啡館》是不可或缺的。」——里安.崔斯特(Lynne Twist),知性科學學會副會長
「世界咖啡館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那個我們早已遺忘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我們知道只要共同交談,就能找到必要的智慧來解決問題。」——瑪格利特.惠特里(Margaret J. Wheatley),柏卡納學會會長
「只要你真的關心未來,就應該讀這本書。《世界咖啡館》準備了各種工具,可以化分析為全面的改革行動,更提供了有利結合所有精英人才的結構。」
——彼得.布拉克(Peter Block),《服務精神》(Stewardship)作者
「這本書裡的觀念簡單又實用,相信執行長們一定會為之驚豔!我強力推薦其他領導人在共同思考作業上活用這套簡單有力的辦法,才能真正改善獲益成果。」
——羅傑.賽倫特(Roger Saillant),火星塞電力公司(Plug Power, Inc.)總裁兼執行長
世界咖啡館的共同發起人。以思想夥伴和設計顧問角色自居的華妮塔曾與許多資深領導人聯手合作,共同創造和主持各種別出心裁的策略性匯談,探討重要的組織及社會議題。華妮塔的論點和研討會吸引了各領域的無數領導人,包括《財富》全球五百大企業以及美國、拉丁美洲、歐洲和太平洋沿岸等國的政府機關、保健醫療、教育及社群組織。身為MIT史隆學院組織學習中心(國際組織學習協會的前身)資深成員之一的華妮塔,曾以核心研究團隊的成員身分參與MIT匯談計畫(MIT Dialogue Project),也曾以共同會員身分參與國際組織學習協會的企業經理人精英培訓計畫(Executive Champions’ Program)。她曾在未來學會(the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擔任過研究專員,也是世界企業學會(World Business Academy)的會員之一。
相關著作:《世界咖啡館》
大衛.伊薩克David Isaacs
Clearing Communication公司的總裁,這是一家以組織和溝通策略見長的公司,合作對象遍及美國境內及國外的資深主管。大衛曾和許多企業客戶合作過,包括AlphaGraphics公司、惠普公司、英特爾公司、卡夫通用食品公司(Kraft General Foods)、北歐航空(Scandinavian Airlines Systems)、和賽諾菲安萬特製藥公司(Sanofi-Aventis)。大衛曾經為知性科學學會(Institute for Noetic Sciences)、香巴拉學會(Shambhala Institute)、國際組織學習協會,以及改善兒童生活聯盟(Alliance for Transforming the Lives of Children)義務擔任世界咖啡館匯談的主持工作。此外,也在加州綜合科學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Integral Studies)、加州聖瑪麗學院(St. Mary’s College of College),以及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商業學院(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Business School)的高階經理企管碩士班擔任副教授。
相關著作:《世界咖啡館》
世界咖啡館社群World Café Community
由組織領導人及眾多人等組織而成,他們相信可以靠「真正重要的對話」釋出力量來幫忙打造未來。全球各地企業、政府、各級學校及大專院校、醫療保健系統和社群組織的領導人,都為本書競相貢獻他們的故事及心得,以利我們彼此共同學習。現在有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經驗十足的咖啡館設計人員和主持人。社群聯絡方式:inquiry@theworldcafe.com。
相關著作:《世界咖啡館》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及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經理和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模範領導》、《你的第一份經營企畫書》、《說故事的領導》、《預見5種未來科技》、《賈伯斯在想什麼》等書。
相關著作:《世界咖啡館》
【預購】中醫四物所:淺易圖文╳趣味漫畫,從中醫知識懶人包到分析日常病痛的眉眉角角◎ 中醫四物所(繪者: 丸同連合)
平常價 $30.00▎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暨中醫外傷學科學科主任 巫漢揆 專業審訂
打通經絡、調和五臟六腑⋯⋯,這些中醫師常說的話,是不是也常常讓你覺得虛無飄渺好難懂?但其實中醫離你並不遠,從小吃店的陳年老滷,到便利商店裡的人蔘飲,處處可見中醫的影子,也因此讓許多人對中醫產生好奇。但是,中醫的歷史這麼悠久、系統又那麼龐大,還有一大堆文言文,一般人要怎麼無痛入門中醫世界呢?沒關係!
「中醫四物所」是 一個Instagram上的中醫科普平臺,如今四物所的兩位所長將經營自媒體的初衷延續到這本書裡,要帶你以簡單、趣味,甚至有點ㄎㄧㄤ的方式了解中醫,包括中醫怎麼看待人體、和西醫有什麼不同、中醫怎麼解釋日常的小病小痛……。本書也會幫你破除一些常見的中醫迷思,像是「中醫師說我腎虧,我該緊張嗎?」、「夏天喝青草茶最退火?冬天就是要吃薑母鴨?」。最後,在這本書的最後一部,也會讓你知道中醫其實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所長將帶你了解近年興起的中獸醫、中醫如何看待時下流行的健身風氣等。如果你也準備好和書中的四個主角:陰寶、陽寶、阿圓和樂咖一起了解神祕廣大的中醫世界,現在就翻開本書,跟著所長學習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智慧吧!
●為什麼命理老師說「金木水火土」,中醫卻說「木火土金水」?
●經和絡不一樣?臟和腑也不一樣?大腸和肺竟然有關係?
●醫生說我心虛、濕氣重、體質很寒,這些是什麼意思?
●為何吃中藥禁忌一大堆?水藥、科學中藥哪個好?
●狗狗貓貓可以看中醫?把脈也可以用機器取代?
●眼科醫師說乾眼症要點人工淚液,中醫師為什麼卻說要治療我的肝?
●中醫也能治療憂鬱?埋線減重真的有效嗎?
●中醫系都在學什麼?所長們的親身經驗大公開!
中醫四物所
Instagram: cminstitute
Facebook: 中醫四物所(@cminstitute2020)
【預購】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綜觀世界四分之三人口聽、讀、說、寫的語言,暢遊多采多姿的文化語言學世界、挖掘日常溝通背後的歷史趣知識◎賈斯頓·多倫 Gaston Dorren(譯者: 嚴麗娟)
平常價 $35.00 語言的稜鏡,為我們折射出多采多姿的文化光影
透過本書二十種語言,改變看世界的角度
▌荷蘭多語達人賈斯頓.多倫帶你轉動語言的萬花筒,用全球通行範圍最廣的二十種語言,
看盡各地歷史、政治、文化、價值觀、世界觀……,是如何因「語」而異!
各界好評•共感推薦
何献瑞|背包客棧站長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曾麗玲|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無國界譯師|【無國界譯師】(Facebook)
廖柏森|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智翔|二十五語達人Terry
謝靜雯|資深英文譯者
譚光磊|國際版權經紀人
本書作者賈斯頓.多倫一共懂十六種語言,並精通其中五種。
他研究語言多年,是眼界與學養俱佳的「語言學玩家」。
多倫不只學習外語,更試圖研究語言如何影響說話者所在環境中的傳統、
民情、政治、民族性乃至思考方式與普遍世界觀等文化元素。
書中囊括全球使用人口最多的前二十大語言。
若將第二語言使用者也計入,這二十語能讓你與地球總人口的75%溝通無礙。
作者挖掘語言中超乎想像多樣紛呈的文化和歷史樣貌,
每展開一個新的語言章節,讀者都能從中發現一種民族或文化別有洞天的一面。要認識世界語言文化的多元,本書是最佳起點。
作者會帶你思考:
☉實施「語言性別隔離政策」的日語,是自古就如此嗎?
又或者歷史上某個時間點造就了男女有別的說話方式?
這對當今日本人性別與身分認同政治有何影響?
☉葡萄牙、荷蘭均稱霸大航海時代,曾是強大貿易與殖民勢力,
而今歐、亞、美、非洲都還有不少人說著葡語,
荷語海外使用人口卻少之又少,差異為何如此懸殊?
☉在聲調語言(如漢語和印度、非洲的某些語言)中若以氣音耳語,
要怎麼讓人聽懂?用這些語言唱歌又是什麼狀況?
上述溝通情境下,聲調是助力或阻力?
☉本書唯一的非洲語言:斯瓦希里語在非洲大陸擁有獨特共通語地位,
會說的人很多,卻只有極少國家承認它為官方語言,是什麼原因使然?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爪哇語可能是數一數二「有禮」的語言了。
用語會按正式程度分為五階,遇到不同對象和語境,須正確從五階層中選出得體用詞──令母語人士都頭痛的系統,是否會威脅爪哇語的存續?
本書囊括了下列語言:
20 越南語 | 使用者:八千五百萬
翻越語言學大山
19韓語| 使用者:八千五百萬
理性與音性
18泰米爾語 | 使用者:九千萬
生死關頭
17土耳其語 | 使用者:九千萬
進步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16爪哇語 | 使用者:九千五百萬
禮貌用語,無禮發言
15波斯語| 使用者:一億一千萬
建造帝國的人和建築工人
14旁遮普語| 使用者:一億兩千五百萬
訊息就在聲調裡
13日語 | 使用者:一億三千萬
語言的性別隔離
12斯瓦希里語 | 使用者:一億三千五百萬
非洲的淡定多語主義
11德語 | 使用者:兩億
歐洲中部的怪東西
10法語| 使用者:兩億五千萬
不一樣,就得死!
9馬來語 | 使用者:兩億七千五百萬
勝出的一方
8俄語 | 使用者:兩億七千五百萬
印歐語系的一員
7葡萄牙語 | 使用者:兩億七千五百萬
越級較量
6孟加拉語 | 使用者:兩億七千五百萬
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母音附標文字
5阿拉伯語| 使用者:三億七千五百萬
我們的阿拉伯語簡明詞典
4印地-烏爾都語 | 使用者:五億五千萬
總有把我們分成兩半的東西
3西班牙語 | 使用者:五億七千五百萬
問題來了,¿Ser 或estar?
2漢語(國語)| 使用者:十三億
神話般的中文
2b(再論)日語
缺乏系統的書寫系統
1英語| 使用者:十三億
特別的共通語
在這本迷人且驚喜連連的語言學小書中,
可發現《希伯來聖經》記載令人類無法溝通的「巴別塔詛咒」,
都因作者細膩又不失詼諧的分析與見地化成了某種祝福,
讀者可藉語言精采紛綸的多面向,窺見各文化的細緻、幽微處。
▌海內外口碑推薦
語言與文化迷有福了!在這本亦莊亦諧的書裡,隨著賈斯頓‧多倫這位經驗豐富的語言導遊暢遊大半個世界,認識前二十大語言的亮點與文化,以及世界語言整體的興衰變遷。一起打開耳朵,傾聽世界的聲音吧。──謝靜雯/資深英文譯者
看完這本書你不只能深入認識世界上最多人說的二十種語言及其文化,也能掌握世界歷史的來龍去脈。──謝智翔/二十五語達人Terry
這是一本迷人的指南,也禮讚在英語國家內不幸常未受重視的語言多元性以及雙語能力。──《衛報》(Guardian)
本書不是討論名詞、子音這類東西的著作,而會談到各個帝國與大陸的故事。語言就是權力,有時甚至攸關生死及人類欲望。──《泰晤士報》(Times)
賈斯頓.多倫是精通十六種歐語及方言的多語達人、語言部落客,另外也為語言學期刊定期供稿。他曾在二〇一二年寫過風靡各地的探討歐洲語言之書:《外語》(暫譯,Lingo)。該作出版後躋身暢銷書之列,並譯為多種語言在各國出版。
他精通的語種包括:荷蘭語、林堡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能讀懂法語、南非荷蘭語、弗利然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加泰羅尼亞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盧森堡語和世界語。為寫作本書,還花了一年時間研究越南語,也試著學習泰文。
譯者簡介
嚴麗娟
臺大外文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語言學碩士。現任職科技業,兼職翻譯。譯作包括《料理廚藝聖經》、《你從哪裡來?一個字聽出你的故鄉》、《15分鐘越吃越精瘦》、《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清掃魔歸來》等五十餘種。
【預購】人命如何定價:從法律、商業、保險、醫療、政策、生育等切面,探究社會為人命貼上價格標籤的迷思、缺陷與不正義(Ultimate Price: The Value We Place on Life)◎霍華德·史蒂文·弗里德曼(Howard Steven Friedman)(譯者:洪慧芳)
平常價 $33.00這個社會上「人命有價」,但我們從不知道在背後撥打算盤的是誰,他們又如何盤算?
哥倫比亞大學頂尖統計學家、衛生經濟學家、聯合國首席統計模型專家弗里德曼
從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保費、生兒育女到法律獎懲、政策制定,甚至是恐怖攻擊的賠償金
探究人命究竟如何在這個社會被定價,並帶我們思辨──這樣的定價方式合理嗎?
朱家安 哲學作家
林志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
張鐵志 VERSE雜誌社長暨總編輯
馮勃翰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鄭守夏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劉致昕 報導者副總編輯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推薦
「要錢,還是要命?」這不只是一句老套的台詞,更是一個關於現代社會必要之惡的重要命題。從各種產品、服務的價格、保險費、醫療費、刑責、罰金到汙染物的政府安全標準,人命無時無刻受到估量計算,被政府、經濟學家、法律、企業、醫療體系、保險公司,甚至是人們自己定下價格,但我們卻對背後機制知之甚少。
霍華德.史蒂文.弗里德曼是當代頂尖的統計學家和衛生經濟學家,也是數據科學和成本效益分析應用方面的專家。透過本書,他為我們簡單扼要地解釋了這個社會如何為人命標價,並指出了其中的邏輯缺陷和局限性如何造成社會上的不公平、不正義,並對每個人的人生都帶來深刻的影響。例如:
◎一位嚴重精神病患在住院期間於無人看管下沐浴,癲癇發作後昏迷不醒,於一天內過世。但因她沒有任何收入損失,也被法院判定沒有承受痛苦,因此未能得到任何損害賠償金。
◎在一份美國勞工的統計生命價值研究中,不同勞工之間的生命價值相差二十倍、近三千四百萬美元;在另一份國際研究中,巴基斯坦勞工的統計生命價值竟然是臺灣的十五倍。
◎菸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委託顧問公司撰寫一份報告,透過成本效益分析主張政府應該鼓勵大家抽菸,因為抽菸者提早死亡對政府來說收入是正的。
他將從許多層面帶我們理解、思辨,包括──
▲ 保險,正是一種對人命估價的行為。除了職業、收入、年齡、健康狀況會影響保費高低,保險公司可以將種族、宗教、國籍、性別甚至基因也納入考量嗎?
▲ 當我們為醫療服務定價時,正是在為「健康」賦予價格。當成本相同,我們應該先拯救年輕人而非老人嗎?一位永久性植物人,我們應該花多少錢讓他繼續活下去?
▲ 生育與墮胎的各種決定,能讓我們窺見即將成為父母的人,如何評價不同的潛在生命。當我們對一個胎兒的評價高於另一個胎兒,會產生什麼後果?
▲ 人類生來固有的心理偏誤,如何影響我們的同理心,進而大幅左右我們對特定生命的價值判斷?
▲ 當汽車公司發現有可能導致乘客死傷的瑕疵,他們如何將人命貨幣化,分析決定要立即召回汽車修理,還是要置之不理,寧願未來再支付賠償費用?
▲ 九一一恐怖攻擊罹難者獲得的國家賠償落差將近七百萬美元,背後的公式是如何計算的?罹難者的身分又如何造成這麼大的差異?
▲ 經濟學家經常使用「統計生命價值」來代表人命價值,但其調查方法及依靠的假設有哪些問題,進而得出有缺陷的結論?
▲ 刑法與民法如何為受害者與罪犯賦予不同的生命價值?使用的方法公平嗎?兩種司法系統又有什麼差異?
▲ 政府監管機構與民間公司經常用來進行決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看似合理公平,卻有哪些容易受到操弄的陷阱?
「人命值多少錢?」這個問題或許相當現實,但忽視生命價值的衡量方式,更會使我們所有人的健康、安危、法律權利暴露在風險中。唯有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對此有基本知識,提高警覺,才能確保所有的生命都獲得公平又充分的保護。本書就將提供我們這些必要知識,身為當代公民,不可不讀。
【各界讚譽】
「一本書要討論人命值多少,確實是一大挑戰!本書從經濟與法律觀點、兼具理論與實務範例,深入淺出地說明經濟學者如何衡量人命的價值,闡述不同觀點以及由誰付錢,會造成估算結果極大的差異;書中也介紹成本效益分析、環境與行為的危險因子、醫療服務與健康保險等議題,內容相當豐富完整。當前台灣正面對人口快速老化的挑戰,消費醫療與投資健康將會是一個衛生政策的核心重點,本書值得一讀。」
──鄭守夏,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人命值多少錢?這個問題似乎令人反感。社會給的答案往往不公平,也不理性。但我們的司法體系、環保法規、產品安全、人壽保險、醫療保健、墮胎決策都需要答案。這本扣人心弦的好書是探索你想避免、卻無法迴避的議題,人人都該閱讀。」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普利茲獎得主,著有《槍炮、病菌與鋼鐵》、《動盪》等暢銷書
「這份探討社會如何評價人命的研究來得及時又寶貴,直探社會關注的核心,是不可或缺的好書。」
——肯尼斯.費恩伯格(Kenneth R. Feinberg),九一一受難者賠償基金前管理人
「這本書是探討人命如何評價。在解說這個棘手議題方面,本書堪稱典範。」
——保羅.蘇曼(Paul W. Thurman),哥倫比亞大學管理與分析學教授
「非專業人士對我們如何評價生命感興趣的話,這本書可提供詳細的解答。」
——金.史威尼(Kim Sweeny),維多利亞大學資深研究員
霍華德.史蒂文.弗里德曼Howard Steven Friedman
霍華德.史蒂文.弗里德曼是頂尖的統計學家與衛生經濟學家,是資料科學及成本效益分析應用的專家,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弗里德曼因在聯合國許多重要項目中擔任首席統計模型專家以及在統計、數據科學和衛生經濟學領域的廣泛出版物而廣為人知,前一本著作《國家的測量》(The Measure of a Nation)探討美國與世界各國的競爭力比較,也被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譽為是二〇一二年年度最佳作品。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預購】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DIE NASE VORN ◎比爾·S·漢森 Bill S. Hansson (譯者: 孟令函)
平常價 $33.00 最不引人注意卻最千變萬化、令人驚奇的感官──嗅覺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亞夫|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優聘教授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自然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書籍作者/外景節目主持人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溫佑君|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寒 波|科普作家/《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讚譽推薦
氣候變遷也改變了大氣中的氣味?
蚊子是如何聞出哪裡有鮮血的?
植物有嗅覺嗎?
魚類如何用氣味溝通?
人類的嗅覺有多敏銳?
──我們聞的不只是氣味,而是關於這世界的一切訊息。
「春意盎然,剛剛翻過土的田野散發出一股獨特又宜人的香氣。那獨一無二的氣味喚醒你大腦裡的印象,將你拉回往昔那個春意融融、農地裡的土壤透過孔隙呼吸的時刻;彷彿那段時光一直靜靜地躺在我們的腦海裡,只等待正確的氣味觸動我們,使記憶再度鮮活。」
歡迎加入嗅覺專家比爾.S.漢森的奇幻之旅!從昆蟲到人類的各種生物,都運用身體的感官系統探索環境並與同類溝通。在演化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物種也開始更加倚賴特定的感官能力來獲得外界訊息。蟋蟀與蝙蝠十分仰賴聲波,蜻蜓和人類通常最信賴視覺,蛾、豬、狗則擁有格外敏銳的嗅覺。
但人類實在太依賴視覺,以至於常常忽略了其他感官能力的存在──尤其是嗅覺!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人類不像其他物種那麼依賴嗅覺,然而如果你曾為遮掩體味而煩惱,或是曾遭受嗅覺喪失之苦(也許是感染Covid-19),就會確信嗅覺在我們生命中的許多重要層面依然扮演著關鍵角色。
透過本書,比爾.S.漢森告訴我們「嗅覺」的重要性與厲害超乎你我的想像──
● 鮭魚能夠辨識與出生的溪流完全吻合的氣味分子,藉此找到回家的路
● 為了吸引蒼蠅,死馬海芋竟完美演化出腐屍的氣味與外型
● 只有幾毫米大的蠹蟲透過氣味交流,組織摧毀了上百萬立方公尺的巨木森林
● 塑膠廢棄物在水中釋放的二甲硫醚分子,對海鳥、海豹、鯨魚與海龜來說是食物的氣味……
是時候好好認識我們和其他物種的「鼻子」了。打開這本奇幻的嗅覺之書,一起來一場大開「鼻」界之旅吧!
【各界讚譽】
「作者試圖破除一些迷思,例如鳥類其實沒什麼嗅覺能力這事,原來純粹是基於早期偏頗的觀察……也探討了我們如何能夠利用嗅覺來造福人群,讓我們不僅耳聰目明地探索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也能在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環境中怡然自得、心曠神怡。」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讀了本書,我們才明白,原來世界上各種氣味的存在,關係著各種生物的存續。如果聞不到某些味道,或是錯誤解讀某些氣味(比如無處不在的塑膠製品),許多生物很可能找不到食物,甚至難以尋覓伴侶。嗅覺的影響如此巨大,人類實在不能再把自己當作上帝,任意改變或泯滅大自然的氣味。而且,愈被人工合成的氣味包圍,對天然氣味的敏感度愈低,各種嗅覺喪失所預告的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就會埋伏在健康崩壞的路上。這本書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敲打著我們的良心,必會激盪出更多守護地球的行動力。」
──溫佑君(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身為一個近年投入動物『訊號溝通』與『行為認知』領域的研究者,我們深知人類感官世界的盲點:過度仰賴視覺與聽覺,而忽略了嗅覺與味覺的世界。確實,視覺和聽覺的能量形式,是人類最早可以用物理公式『量化』的感官;但是較難量化的嗅覺與味覺,卻抱存著更大無限的可能。本書帶您跳脫人類受限的感官世界,進入一個更廣大的認知空間。期待您也演化成一隻『嗅覺系』動物!」
──林思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優聘教授)
作者簡介
比爾.S.漢森Bill S. Hansson
1959年生,瑞典神經行為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曾在 Lund University學習生物學,1982 年獲得生物學理學學士學位。1990 年返回 Lund University擔任初級教授。1992 年,他成為副教授,2000 年至 2001 年,擔任 Lund University化學生態學教授。從 2001 年起,他擔任瑞典阿爾納普瑞典農業科學大學 (SLU) 教授和化學生態學系主任,2006 年被任命為德國耶拿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和科學成員。他是演化神經行為學系的負責人。2010 年,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任命他為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預購】公雞之家: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追溯一個烏克蘭家族的百年離合,在尋找自我的碎片中回望邊境之國的記憶與哀愁 The Rooster House: My Ukrainian Family Story, A Memoir◎維多利亞‧貝林姆 Victoria Belim(譯者: 鄭煥昇)
平常價 $37.00「我一向覺得懷舊是種病,對蘇聯的懷舊更是病入膏肓。」
一場伯侄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引領作者回到烏克蘭外婆家的櫻桃園,
牽引出一個家族橫跨四代紛雜的歷史記憶與認同
★未出版即全球銷售16國版權★
★The Bookseller 當月選書★
★《鷹與心的追尋》作者海倫.麥克唐納推薦★
吳照中|「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洪美蘭│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教授
相振為|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
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推薦
如今還在進行式的俄烏戰爭,近可回推至2014年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軍事行動,遠則可溯及俄羅斯及烏克蘭糾纏長達百年以上的歷史。也就是在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那一個歷史時刻,作者維多利亞‧貝林姆的電腦螢幕閃現著一則訊息:「我們家族應該對蘇聯感恩戴德。」而這訊息來自她曾因蒐藏披頭四唱片,在蘇聯統治烏克蘭時期鋃鐺入獄的伯父。
出生於烏克蘭的兩個世代面對同一場戰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詮釋。對作者而言,蘇聯象徵的是車諾比核災、專制統治與大饑荒。對她的伯父而言,蘇聯不僅是核工程與航空科技的先鋒,更是保護烏克蘭免於納粹統治的軍事強權。
這場由著政治立場相左的爭執,以及曾祖父日記記下的一名失蹤家族成員,帶領作者回到離開十年以上的故鄉波爾塔瓦的櫻桃園。在塵封的照片、日記及藏書中,以曾祖父母所經歷的歷史事件為本,貝林姆走訪烏克蘭社會主義時代的祕密警察單位「公雞之家」、各地檔案室、博物館及祖厝,試圖拼湊不斷消失中的家族歷史,解開四個世代面對政權轉移的立場歧異及糾結。
「哀悼一個地方,比哀悼一個人還難。」曾經對作者而言,俄軍侵略克里米亞的新聞畫面,彷彿存在於老舊電影的灰色畫面。隨著一邊協助農務一邊穿梭於以列寧命名的無數街道,在破碎凌亂的檔案與歧異紛亂的歷史認同中,作者以一個家族的故事折射出一個「邊境之國」的歷史處境,並且在進行式的戰爭中,找回未經戰火蹂躪的烏克蘭,及一個家族重新找回連結的可能。
國內外好評──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占領、頓巴斯戰爭開啟,種族問題及世代觀念上的落差,就在撕裂烏克蘭社會。而移居國外的作者,為了解開一個家族成員間難以啟齒的祕密,返回故鄉烏克蘭,踏上一段有如推理解謎般的旅程。對照身處台灣的我,因為類似緣由,也與作者有相同困擾。台灣與烏克蘭因地緣關係,有著許多難以避免的相似性。如果你也苦於台灣社會的分裂,相信作者的尋根之旅,能給你帶來不同視角的觀點。
──吳照中|「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既嚴肅又美麗地召喚出一個在危急存亡之秋的國度,也描述了作者個人如何設法尋回由家族跟國家所維護的回憶與祕密。這本書是對流亡、回歸與歸屬,乃至於對於人存在的意義,一次細緻的思索。最重要的,這本書是一首獻給希望與家的頌歌,其行文是如此地溫柔,對真實情感的堅持是如此深切,以至於對我來說,書中的字句化為了一種強悍的存在,供我擲向傷害、苦難、痛楚。這本書深得我心,它將縈繞在我的內心久久不去。
──《鷹與心的追尋》(H Is For Hawk)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
出生於烏克蘭,並於十五歲移民至芝加哥,現居比利時布魯塞爾。是記者、譯者,也是一位研究氣味的專家。曾為《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Elle》與《美麗佳人》(Marie Claire)等雜誌撰稿。
譯者簡介
鄭煥昇
與文字朝朝暮暮,在書本中進進出出的譯者。譯有《冥王星任務》、《下一個家在何方》、《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傷風敗俗文化史》、《烈日帝國》、《性的解析》、《普羅旺斯1970》、《專業之死》、《哲學不該正經學》、《萬物的價值》等書。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預購】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The Science of Sin: Why We Do the Things We Know We Shouldn’t?)◎ 傑克·路易斯(Jack Lewis)(譯者:鄧子衿)
平常價 $31.00探索大腦在人性弱點背後扮演的重要角色!
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暴怒……
雖說人非聖賢,但人性裡的這些「缺陷」到底是怎麼來的?
從腦神經科學來看,我們有戰勝它們的可能嗎?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頻道知名科普節目主持人、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博士為大眾所寫的腦科學之書
★本書獲亞馬遜書店讀者平均四點四顆星好評推薦
|專家學者.腦力全開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白明奇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暨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江安世
科普作家|張東君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祥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
你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無法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嗎?
或者職場怎麼老是有薪水小偷愛摸魚?
路上見到鬧事找碴的年輕人,是否也讓你狐疑,這些反社會行徑從哪裡來?
看到感情騙子、出軌慣犯永遠不知收斂,真想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
至於那些坐著動也不動的「沙發馬鈴薯」,他們腦袋到底跟一般人有何不同?
這些疑惑,《墮落的人腦》都能為你解開。
本書匯集神經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以闡明人性如何對抗誘惑,
並解釋我們人格上的瑕疵從何而來。
本書作者神經生物學家傑克.路易斯博士以七種性格缺陷為出發點,
探討大腦在「自制」和「沉淪」之間如何拉扯與對抗,
並提出有助於我們應對人性中那些棘手衝動的策略,以此提升健康、幸福感和生產力。
作者在本書中會探討:
▰大吃大喝能抒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腦中食欲調節機制為何也隨之失控?
▰惡名昭彰的哈維.溫斯坦把犯下獸行歸咎於「性愛成癮」,但科學界根本還未認定有這種疾病!事關基因延續大事,針對人類的好色傾向,聽聽腦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老是忍不住耍廢、厭世、懶洋洋?你的懶惰是哪一種?背後原因是認知能力出問題?又或者大腦驅動不了做事的動機?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是有科學根據的──神經科學解釋了有錢有勢者為何比社會底層人士更容易起貪念。貪財的大腦是怎麼破壞社會團結與公平正義的?
▰為什麼容易嫉妒的人,往往也更常幸災樂禍?「你落難、我鼓掌」跟「見不得別人好」有何神經科學上的連結?
▰暴怒到甚至動粗的地步,其實跟腦神經的「戰或逃」模式脫不了關係。為一點小事動肝火,是人腦哪個部位太敏感,總想惹事找麻煩?
作者兼顧腦神經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將浩繁艱澀的學術文獻化為簡潔易懂的語言,為我們揭開七種性格瑕疵背後的腦科學真相,也發現人腦仍有無可限量的潛能,得以矯正、改善這些可能會為社會帶來災難的劣根性。
人類與人性之惡的纏鬥,結果尚未分曉……
|腦力全開.推薦好評|
了解動物,了解自己。
如果你相信演化論,相信物競天擇,就更能了解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這些特性有些被解讀為十分卑劣、下流,但卻也是物種存續的關鍵因素;然而,人之所以有別於野生動物,高尚的情操、利他的德行等有違生物本能的善行,來自後天不斷的陶冶歷練,這也是成為自認優越高級哺乳類的來源。只不過,這同時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如焦慮、罪惡感,之間的拿捏,就要靠智慧了。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傲慢地以為可以貪求更多,尤其是在飲食男女方面;然後嫉妒他人、求之不得就暴怒;不想努力了開始怠惰……這些經常輪迴地折磨我們的七宗罪,無論內容、順序和前因後果有何差異,都不是好萊塢電影情節,而是大家的生活日常吧?!我們會這麼墮落,原來是人類大腦在作祟,那要如何得到救贖呢?這個各大宗教都探討過的問題,其實最好由科學來解答!讓風趣的神經科學家用這本詼諧的科普書,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性中的七大罪吧!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傑克.路易斯Jack Lewis
神經生物學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取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繼續藉由功能磁共振成像來研究人類大腦如何整合聲音和視覺;後又於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在過去十年中,他一直致力於吸引到最多的受眾來關注最新神經科學研究。路易斯曾與人合著兩本科學普及書:《解析大腦》(Sort Your Brain Out,暫譯)和《為性唱歌的老鼠》(The Mice Who Sing for Sex,暫譯);也常擔任知名電視台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頻道、獨立電視台(ITV)中,科學與知識性節目的與談人或主持人。
譯者簡介
鄧子衿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食物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翻譯獎佳作,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家地理》雜誌,近期的翻譯書籍有《生命的法則》、《群的征服》與《毒特物種》等。
【預購】夜行大腦: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The Nocturnal Brain: Nightmares, Neuroscience,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Sleep)◎蓋伊・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譯者:郭庭瑄)
平常價 $31.00★《衛報》、《週日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等外媒幽默推薦★
打蒼蠅卻突然睡著、無意識起床吃鳥飼料、夢遊騎車去兜風……以充滿張力的真實故事,從神經學開拓你對睡眠的既定印象──原來有些人的夜晚是這樣的啊!
我們總以為睡覺時應該是很安靜的,但有些人的大腦在夜晚卻特別活躍,彷彿一隻夜行性動物。
當你走進蓋伊醫師的診間,你會看見形形色色的病人:十六歲的文森每天都要「調時差」,因為他的生理時鐘有二十五小時,讓他得不斷忍受日夜顛倒的生活。賈姬從小就會夢遊,她到七十多歲時甚至還夢遊騎車出門,可怕的是她連自己有沒有戴安全帽都完全沒印象,卻能把機車完美地停回原位。湯姆則會在睡覺中突然跟莎拉求歡,但莎拉說他的動作非常笨拙,只是一味抽插,而且怎麼叫他都沒反應,像是失了神。唐是一名夜食症患者,每天早上起來都覺得肚子很脹,有一次他覺得自己前一晚可能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因為他發現一碗鳥飼料竟然被吃光了……
睡眠常被認為是寧靜安詳的活動,但對這些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夜晚可能充滿喊叫、抽搐、打鼾和痙攣。在這本書中,作者蓋伊醫師記錄他二十多年來治療各種睡眠障礙患者所聽聞的個案經歷。藉由這十幾位病人的生命故事,蓋伊醫師將帶我們探索大腦如何控制睡眠,以及當睡眠機制故障時,會引發哪些症狀:遺傳如何讓我們在睡夢中遊走、進食、性交甚至騎車?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為什麼會讓我們在開車時突然睡著?癲癇如何讓人以為自己是在睡夢中被掐住,無法呼吸?
睡眠障礙已經是現代的隱性流行病,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高達一半的男性與四分之一的女性有睡眠呼吸問題、百分之五的成人因為不寧腿症候群而無法睡著……,我們無法再忽視睡眠障礙,應該更正視睡眠問題,而閱讀本書即是為你打開一扇知識之窗,它將帶你重新理解睡眠在生理、心理與神經健康上的重要性。
⚫非二十四小時節律睡眠障礙
「基本上我的睡眠模式一直在變,身體每天都會想晚一個小時睡,」文森說。「也就是說,如果我今天晚上十點睡,隔天就會自然而然想要晚上十一點睡,以此類推。」
⚫夢遊
「妳昨晚都去哪裡了?」賈姬非常驚訝,她沒有去哪裡呀,不就上床睡覺,然後就起床了?鄰居說「妳昨晚騎著摩托車出門了!」「那我有戴安全帽嗎?」「有唷!妳離開了差不多有二十分鐘之久。」
⚫非常典型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那一次,約翰整個人貼近我睡的這一側,緊抓住我的手臂,用力到指甲都陷進肉裡。我真的很害怕,腦袋都還沒意會過來,身體就已經跳下床拼命尖叫。我這個平常根本不尖叫的人叫到頭都快爆炸了。我不停發抖,邊哭邊說,『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就是最後一根稻草。我再也受不了了。」
⚫睡眠呼吸中止症
「過去幾年我老是覺得累,」瑪麗亞說。「既沒活力又沒精神,身體也很不舒服,所以就去看了醫生。我以為可能是甲狀腺或貧血之類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抽血,做一大堆檢查。而且我體重過重,不管用什麼方法就是瘦不下來,也沒有力氣去運動。」
⚫猝睡症
「我偷偷摸摸地沿著車道走,可以看到我媽正在後花園忙東忙西,」亞卓安回憶道。「她就站在花園籬笆旁邊,我想說突然大叫猛敲籬笆應該很好玩,她一定會嚇到跳起來,然後大家就會笑成一團。每次都這樣。」事情還沒完呢。「但我完全沒料到的是,我突然跌坐在地上,只能沿著車庫門慢慢爬,最後在車道上躺了我猜大概有十五到二十秒吧,身體還微微顫抖。」
⚫不寧腿症候群
他注意到睡覺時胸口會出現一種奇怪的震動感,只要他移動身體,震動就會停止,可是一旦重新平躺,又會開始震動。此外,最近他還發現靜靜躺在床上時,右腿會有種騷動不安的感覺,他自己也會有衝動想動動腿,只要一動,問題就會立刻緩解。
……
▎國內推薦
江秉穎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德國總會 暨 台灣分會 理事長
英國創新醫療與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 共同創辦人
IMHTC亞太營運中心執行長 暨 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
科技部睡眠科技產學聯盟 主持人
歐盟先驅睡眠醫學專科醫師 (Grandparent Somnologist)
台北榮總 前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 暨 耳鼻喉部 主治醫師
美國 史丹佛大學 睡眠醫學中心 研究員 暨 台灣校友會 理事
世界睡眠醫學會(World Sleep Society)世界睡眠日委員會委員
美國 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耳鼻喉科 暨 梅約診所 睡眠中心 客座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智慧生活中心(INSIGHT) 睡眠科技研究群 主席
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 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吳家碩 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Podcast 哇賽心理學負責人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睡眠」是個非常特別、有趣且重要的狀態、時間及名詞,是每個人都有,甚至每一天都會發生的,但也是因為每天都得面對,睡眠不佳的人也就苦於每天都沒辦法逃避它。因此,有數不盡的書籍在談睡眠一事。有的是用醫學、科普、文學和臨床的立場來談論,有的則是用學術、案例、繪本,和故事性的方式來呈現。為什麼要如此多元呢?因為睡眠這迷人世界充滿了多種樣貌,甚至存在許多現今醫學界仍在探索的謎團。因此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你的睡眠,推薦你這本書。它用一則一則引人入勝的案例,以微小說般的載體來架構全書,再將實實在在的神經科學之內涵包裹在故事裡,是種輕鬆又扎實的閱讀體驗。──吳家碩 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海外推薦
「讀來頗有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的味道;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知名記者、BBC廣播節目主持人瑪莎・卡尼(Martha Kearney)
《夜行大腦》結合了兩件我最喜歡的事:人性和醫學科學。萊施茨納醫師將有趣的故事交織在一起,說明了睡眠障礙如何影響生命,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因為這本書,你我都將走向一趟神奇的睡眠科學之旅。多麼美妙啊!──梅爾·克萊格(Meir Kryger)加拿大皇家內外科醫學會醫學博士,耶魯大學教授,《睡眠的祕密》作者(The Mystery of Sleep)
揭露真相、資訊扎實……讀者將能體驗到故事中的迷人之處,並在閱讀過程中習得一些夜晚能睡得更好的小技巧。──《出版人週刊》
非常好的睡眠科普書。當睡眠障礙惡化,這本書將會提供一些有用的解方。──《科克斯書評》
萊施茨納恰如其分地掌握了故事性及科普知識之間的完美平衡,這也將影響到更廣大的讀者。──《圖書館雜誌》
無論你或你的愛人是否在生活中遭遇睡眠障礙,或者你只是單純地享受學習更多關於人類大島的新知,這本精采的書絕不會讓你無聊到睡著。──《心靈與健康》雜誌
書寫關於神經疾病的個案故事通常都很怪奇、很精采,但這本書還很特別。──《週日泰晤士報》
讀《夜行大腦》不保證能治癒你的失眠,但它可以讓你擁有趣味、發人深省的睡前閱讀時光──《衛報》
蓋伊・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
神經科主治醫師及睡眠專業醫師,現於歐洲最大的睡眠醫學服務據點之一——倫敦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睡眠中心擔任臨床部門主任。除了收治包含猝睡症、不寧腿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夜發癲癇等各種睡眠障礙患者外,他也積極參與研究和公共教育工作。他曾到BBC廣播四臺(BBC Radio 4)的節目中受訪,並開設廣播及電視節目,探討睡眠相關話題。本書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郭庭瑄
自由譯者,喜歡一邊寫稿一邊吸貓,花上大半天琢磨文字既是樂趣,也是日常。譯有《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祕密花園》、《解碼梵谷》等書。
聯絡信箱:realelise@gmail.com
根據一份未公開的調查,一半以上臺灣同胞的第一顆安眠藥都不是由醫生開出來的!
筆者二○○六年初完成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中心研究員訓練返臺時,大部分的民眾對於睡眠障礙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說重視了,不管是睡不著或睡不好便直接吞藥。但這十幾年來,經過臺灣睡眠醫學界前輩們的共同努力,大家已經慢慢知道睡著之後並不是單純把身體「關機」而已,睡夢中其實也會有睡眠障礙的存在。如果我們不去發現、重視、接受正確診斷,進而治療這些睡眠障礙,許多的慢性病就容易因而產生。現存許多不同的慢性疾病都是直接或間接導因於睡眠障礙,然而大部分的醫師因為忽略了病患睡眠時的狀態,所以他們仍不知道他們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血糖不易控制、性功能障礙……,為何無法被改善或治癒!
睡眠是一個非常深奧且有趣的領域,它跟其他西醫著重在器官/系統分類的科別不同,並非以器官為主要的關注焦點。睡眠沒有器官。睡眠就是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除了以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為主的「睡眠醫學」之外,筆者在史丹佛大學進修期間,經過長期與工程領域專家腦力激盪,也培養出定義「睡眠科技」新領域的想法。基於此,回國後二○○八年在臺灣大學智慧生活中心(iNSIGHT Center)開始發展跨領域的「睡眠科技」。二○一二年,我們主編睡眠科技領域第一本英文教科書《現代睡眠科技簡介》(Introduction to Modern Sleep Technology. Springer,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1st ed. 2012/12. https://www.springer.com/gp/book/9789400754690), 由全球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並藉此定義睡眠科技新領域。二○一二年與幾位睡眠醫學領域的國際級大師共同創辦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 (ISSTA, www.isstasleep.org)德國總會並成立各國分會,除推動全球睡眠科技產業標準制定之外,也獲得臺灣科技部支持,成立睡眠科技產學聯盟(http://sleeptechconsortium.org)。
筆者任ISSTA德國總會祕書長期間,爭取臺灣衛福部、經濟部、外交部、臺經院支持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www.apec.org)睡眠科技提案(https://www.isstasleep.org/sleep-technology-apec-agenda-englis)。二○一七年底,我們的提案正式獲得亞太經合會祕書處的支持。因為這項提案是當時睡眠醫療科技史上受到最高層級國際組織支持的案例,所以二○一八年十月,睡眠醫學界最高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 10.6)的全球知名學術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主編邀請我們針對APEC睡眠科技提案發表一篇題為〈The Importance of Sleep for Governmental Sectors,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Sleep Technology Agenda〉的文章(Letter-to-Editor)(https://www.smrv-journal.com/article/S1087-0792(18)30168-0/fulltext)。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得以理解睡眠的奧妙。從睡眠生理(sleep physiology)到睡眠病理(sleep pathology),從巨觀睡眠到微觀睡眠,從睡眠當中的夢境到意識,從睡眠醫學到睡眠科技,從睡眠科技產業到相關的法律與經濟學,加上筆者現在攻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與ISSTA(www.isstasleep.org)協會專家及同事們所努力推動的 「睡眠健康管理學」與「睡眠健康政策」等,交織成為豐富的睡眠領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如何達成睡眠健康的目標,以成為健康生活的基礎。
近幾年,坊間和睡眠有關的書籍愈來愈多,表示睡眠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書中提到,「這些(睡眠)疾病很多都不算罕見,例如十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十五分之一的成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二十分之一的成人有不寧腿症候群。」本書作者把科學與醫學的現象,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書中介紹的個案都是作者多年來在英國蓋伊醫院睡眠障礙中心和倫敦橋醫院看過的病患,從醫療專業的角度,用淺顯易懂,說故事的方式介紹睡眠醫學領域相關的問題.是一本有趣、易懂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創新醫療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亞太營運處執行長暨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
【預購】大人的村上檢定:即使親密友人也無法給予又深又硬的安慰的村上春樹專門讀本◎ 楊佳嫻,賴明珠,陳栢青等等
平常價 $25.00「不是我自誇,但我想只有不嫌麻煩地做過一次,
才能夠確認許久以來,自己心裡也莫名其妙的微小挫傷。」
來試試以下的題目吧!
1.( )19歲時到明治神宮棒球場看球賽,當美國籍球員希爾頓(Dave Hilton)擊出二壘安打時,村上突然決定開始提筆寫小說。 (為是非題)
2.( )成為台灣流行語的「小確幸」一詞,出自哪本著作? ①《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②《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③《尋找漩渦貓的方法》
3.( )以下小說中的哪個人物並非一般大眾所認知的同志?①《人造衛星情人》的小堇 ②《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紅仔 ③《海邊的卡夫卡》的大島
4.( )哪個不是《1Q84》的特徵? ①共有三冊 ②以第三人稱描寫 ③三角戀
5.( )在哪個得獎致詞中,村上春樹初次公開談到他的父親? ① 安徒生文學獎 ② 以色列耶路撒冷獎 ③ 法蘭茲卡夫卡獎
全書兩大特色
1.【全台獨家】專業檢定題目設計+村上春樹的專門讀本:
4級檢定+15位名家+29篇文章+100道題目,澈底提升你的村上力。
小說+散文+音樂+電影+雜學,100%沉浸村上春樹的青春感!
2.【全面啟動】Level 1檢定線上解答機制:
看看你是村上「迷」,還是村上「狂」!
超越平面文本的互動式閱讀,生活因為文學而變得不一樣了。
好想知道村上的一切?!
100%村上春樹教科書,離村上春樹世界最近的唯一入口!
村上初、中、中上、高級檢定特輯!成為比村上春樹還要了解村上作品的村上達人!
《大人的村上檢定》精選《聯合文學》雜誌自2009年以來,與村上春樹有關的作品評論、專題與散文;全書收錄並探討的村上作品有其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國境之南.太陽之西》、《1Q84》、《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短篇小說:《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村上春樹雜文、散文:《遠方的鼓聲》與隨筆《村上收音機》。
這不僅僅是一本導讀,更是一本村上教科書,看得到作家們讀村上的視角、回顧那些年閱讀村上的回憶,也有村上專家們的深度論述,隨每章節結束後附上初、中、中上與高級4級檢定題目,測驗對村上春樹的熱愛程度!因為這本而愛上(或更愛)村上春樹。
出生於一九六六年。「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咖啡館創辦人。著有《煮杯好咖啡》、《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偶爾發表一些文章。
胡晴舫
出生於台北,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戲劇學碩士。著有《旅人》、《濫情者》、《人間喜劇》、《城市的憂鬱》、《第三人》、《懸浮》等書,最新出版《無名者》。
郭正佩
台大物理系畢業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大學深造,研究數位影像內容搜尋管理。曾在法國電信公司巴黎研發中心實習,也曾在NTTDoCoMo無線通信研究所工作。著有《e貓掉進未來湯》、《絲慕巴黎》、《聖傑曼的佩──絲慕巴黎第二話》、《東京.村上春樹.旅》、《希臘‧村上春樹.貓》、《托斯卡尼.鼓聲.艷陽》等作品。
楊佳嫻
高雄人。臺大中文所博士,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九歌105年度散文選》,合編有《青春無敵早點詩:中學生新詩選》、《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港澳臺八十後詩人選集》。
高翊峰
小說家、編劇、導演。2012年由《聯合文學》雜誌評選為「20位四十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文學作品曾獲: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等等。戲劇作品曾獲:金鐘獎電視電影編劇獎。
十八年時尚雜誌工作,曾擔任《COSMOPOLITAN》台灣版雜誌副總編輯,《MAXIM》中國版雜誌編輯總監,《GQ》台灣版雜誌副總編輯,《FHM》男人幫雜誌總編輯。
個人出版品:《家,這個牢籠》、《肉身蛾》、《傷疤引子》、《奔馳在美麗的光裡》、《一公克的憂傷》、《烏鴉燒》等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出版:《幻艙》、《泡沫戰爭》。小說作品已翻譯成英文、法文。最新出版:《恍惚,靜止卻又浮現——威士忌飲者的緩慢一瞬》(聯經出版)。
陳輝龍
祖籍北京,基隆生。曾任職許多媒體,並創辦許多新媒體。現專職創作。著有小說《單人翹翹板》、《不婚夫婦戀愛事情》、《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季節》、《寫給C》、《每次三片》、《南方旅館》、《雨中的咖啡館》和《照相簿子》、《摩登原始人》、《規矩游街幫》、《情緒化的情節》、《今天天氣晴朗》等書(多已絕版)。2012年出版《目的地南方旅館》,合舊版《南方旅館》、《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季節》、《每次三片》、《寫給C》四部作品於一帙。2015年出版《不論下雨或晴天:陳老闆唱片行》一書。2017年出版《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
王丹
大陸民運人士。1989年因「六四事件」被捕入獄,1993年出獄。1995年發起參與「公民上書運動」再次被捕,1996年判處十一年徒刑。1998年以「保外就醫」名義赴美。美國哈佛大學歷史暨東亞語言學博士。近年於台灣清大、政大、東吳與成大任教。三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並獲美國民主基金會人權獎,民主教育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等。著有《王丹獄中回憶錄》、《我與深夜一起清醒》、《我聽見雨聲》、《在夜雨中素描》等書。
陳栢青
1983年台中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作品曾入選《青年散文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兩岸新銳作家精品集》,並多次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獲《聯合文學》雜誌譽為「台灣四十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小說家」。另曾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以此獲九歌兩百萬文學獎榮譽獎、第三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另出版有散文集《Mr. Adult大人先生》
伊格言
1977年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講師。《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著有《噬夢人》、《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售出日韓捷克等國版權。本篇也收入於《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16講》。
臉書: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或搜尋「伊格言」。
盛浩偉
1988年生,台北人。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台灣文學研究所,赴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交換留學。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參與編輯電子書評雜誌《秘密讀者》。曾出版《名為我之物》,合著有小說接龍《華麗島軼聞:鍵》、非虛構寫作《終戰那一天》等。
蔡雨杉
又名謝惠貞。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助理教授。昔留學東瀛,一葦浮沉。現旅居哈瑪星,觀照日本文壇大小宇宙。譯有巫永福《愛睏的春杏》。撰有博士論文《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化人的新感覺派的受容──橫光利一與楊逵‧巫永福‧翁鬧‧劉吶鷗》、〈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寓言〉,以及村上春樹等日本作家相關評論多種。
賴明珠
1947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藤井省三(FUJII Shozo)
1952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著有《魯迅事典》(三省堂)、《魯迅與日本文學──從漱石、鷗外到清張、春樹》(東京大學出版會)等書。中文出版的著作有《魯迅「故鄉」的閱讀史》(董炳月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臺灣文學這一百年》(張季琳譯.台北:麥田出版)、《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張明敏譯.台北:時報文化)、《中國語圈文學史》(賀昌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隔空觀影:藤井省三華語電影評論集》(葉雨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張明敏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哲學碩士、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外國人研究員。曾獲台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翻譯文學獎、日本交流協會獎助。著有《村上春樹文學在臺灣的翻譯與文化》等。現為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徐子怡
1985年出生於中國北京。高中時代通過《挪威的森林》成為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並從學士階段起開始鑽研有關村上春樹的研究。2016年以村上春樹在中國的受容以及中國的「村上之子」現象研究於東京大學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東京理科大學兼任講師。最近正在著手的題目是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電影在華語圈的受容。同時也開始關注村上在繪本翻譯方面的研究。
【預購】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譯者:吳品儒)
平常價 $35.00 再也沒有別的故事,能讓你讀到如此溫柔的世界末日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你會為了什麼而活下去?
「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
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
林新惠、許婷婷、陳榮彬、楊詠翔、劉芷妤、蔣雅妮——好評推薦
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馬倫巴〉
孟德爾將2022年新書《寧靜海的旅人》中作家角色奧莉芙筆下關於疫病浩劫的小說以書中書方式衍生寫為附錄短篇,與《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情節微妙呼應,中文版首度獲得授權翻譯,收錄於十週年紀念版。
故事簡介
一個平凡的夜晚,多倫多一名演員在演出《李爾王》時倒斃於舞台上,致命流感病毒蔓延各國,我們的世界就此開始消失——逃亡車潮擠滿公路,都市淪為空城,電力與資訊網路中斷,飛機航班停擺,電視訊號終止,警消軍隊解體,熟悉的文明產物再不復見。
浩劫過後二十年,只有極少數人口在荒蕪中倖存。這是一個嚴酷艱苦的世界,資源稀缺、治安敗壞、通訊困難,輕微的傷病也可能因缺乏醫療導致死亡,封閉於零星聚落中成為最安全的生活方式。然而,一小群倖存者仍組成「行者交響樂團」,巡迴表演莎士比亞戲劇和音樂,即使途中凶險四伏,他們依然希望帶著這些來自過往世界的美好事物一起活下去。
樂團中的莎劇演員克絲婷在疫病來襲時年僅八歲,她對童年與文明社會的記憶不多,卻清晰記得那個死在舞台上的《李爾王》演員,還有他隨手送給她的漫畫。如今的克絲婷一有機會就在巡迴途中的空屋搜括書籍與報刊,只為了更了解他和往昔的那個世界。
一天,樂團行經一個格外不友善的神祕小鎮,團員陸續失蹤,為了找回他們,克絲婷與僅存的夥伴必須冒險前往「文明博物館」——傳說那是個由機場改造而成的聚居地,收藏著過往世界的各種遺物。那裡令克絲婷充滿嚮往,卻也可能是樂團不曾面對過的陷阱……
故事靈巧穿梭於世界終結的「之前」與「之後」,以開頭驟逝的演員與克絲婷的短暫相遇為核心,延伸出他們身邊每個角色的人生片段,他們的堅強與脆弱、夢想與缺憾在意想不到之處互相交錯依存,彷彿串連的光點,讓故事外的讀者也為末世之中人與人的命運交織的無數種可能方式而驚豔動容。
佳評讚譽
「在後疫情時代重讀《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可能一方面不寒而慄於書中許多充滿先見之明的疫病景觀,但一方面也慶幸我們的世界並不如小說一般消失。
艾蜜莉·孟德爾勾勒的後末日景觀既詩意又哀傷:當文明消逝,殘存的一本書,竟成為存活的依憑。末日之後,所有技術物質退去,僅剩對於文學與藝術的愛,成為火炬,照亮聚落與人心。」
——林新惠(科幻小說家、研究者)
「荒蕪的末日裡,童話般的篷車搭載著文學、表演與音樂的夢想,四處巡迴;躲過世界級災難的小女孩長大,仍然演著浩劫前一刻她所演出的那一個故事,同時為生存而習於殺人,將純真寄放於兩冊除她以外沒人聽說過的漫畫。
這個末日像一個最美的惡夢,但讀者得小心艾蜜莉·孟德爾,她會讓人類文明崩毀後的世界看來無比詩意,並在你沒有防備的時候,在優雅得幾近詭譎的文字裡,暗藏心碎與危機。」
——劉芷妤(小說家)
「這部小說燦爛如煙火,結構優雅,充滿爆炸性的美麗、生命力、人性光輝,以及往日記憶的餘震。」
——《我會回來找妳》作者/羅倫·布克斯
「這樣的一本書久久才得一遇,它是你新認識的老朋友,也是你從不知道自己一直渴望的作品,讀來既熟悉,又充滿驚奇。巧妙揉合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敘事線,在人物的生死之間遊走,絕對是一本難得的獨特作品!」
——《夜行馬戲團》作者/艾琳·莫根斯坦
「小說在困頓中亦見溫柔,黑暗中充滿希望,其悲劇性之美讓人深思自己當下所珍視的一切。」
——亞馬遜書店選書推薦
「讀者勢必為作家筆下角色交織的命運與人生深深著迷,因為她將故事寫得太精采生動了!眾多引領故事情節發展的複雜線索,讓人一頁緊接著一頁,難以停下閱讀的腳步!」
——誠品書店外文館選書推薦
作者簡介
艾蜜莉·孟德爾 Emily St. John Mandel
生於加拿大,曾於多倫多舞蹈劇團研習現代舞,現居紐約全職寫作。
她的前三本小說《蒙特婁的最後一夜》、《歌手之槍》、《羅拉四重奏》由獨立出版社發行,二○一四年的《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成為她第一本跨出小眾領域的突破之作,《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也稱讚這部作品讓他「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該書並且打入美國國家書卷獎及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決選名單,勇奪英國重量級的亞瑟.克拉克小說獎,幾乎囊括了出版當年英、美兩國所有媒體的年度選書推薦,授權共三十六種外語版本,後於二○二一年改編為電視影集。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玻璃飯店》與續作《寧靜海的旅人》均由HBO Max簽下影視改編版權,並曾入選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年度推薦書單,入圍加拿大吉勒獎、美國圖書館協會卡內基小說獎等重要獎項,也是暢銷書排行榜常客。
相關著作:《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限量「世界消失中」書封)》、《玻璃飯店》、《玻璃飯店(作者親筆簽名扉頁版)》、《寧靜海的旅人》、《寧靜海的旅人(作者親筆簽名扉頁版)》。
譯者簡介
吳品儒
就讀師大翻譯所。譯有《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六根藍色魔弦》、《繼承者的婚約》等小說。
【預購】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達米恩·魯德(Damien Rudd)(譯者:吳莉君)(繪者:凱特琳娜·狄迪克)
平常價 $37.00被遺忘的(反)旅行指南,造訪世界上最悲傷的24個地方
――――――――
24幅地形圖,沿著大路小徑通往陌生陰鬱之地,穿梭於歷史事實與想像虛構的場域!
每個哀傷的地名背後,都述說著一段故事,一頁交織了神話、歷史、地景、厄運和悲劇的動人敘事!
★時而詩意時而黑色幽默,輔以烏克蘭插畫家的美麗地圖,向惆悵的文化風景致敬!
★所有地點皆搭配手繪地形圖,標記經緯度座標,紙上旅遊未竟之地!
★40幅珍貴圖版,從嶄新的不同角度閱讀地圖之上與地圖之外的故事!
★167個悲傷地名錄,世界上最讓人幻滅的地名大彙編!
▌好評讚譽×解憂推薦
王迦嵐 ∣ 健行筆記總監
李偉文 ∣ 作家
李毓中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邱翊 ∣ 島內散步執行長
洪致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翁佳音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作者
張國立 ∣ 作家
雪羊視界 ∣ 知名登山部落客
蔣竹山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
【TaiTai LIVE WILD】阿泰與呆呆
地圖上有許多令人神往的美麗地名,誘人揹起行囊踏上旅程,但世界上其實有一長串沮喪地名列表:憂鬱潭、失望灣、悲慘島、飢餓溪、惡魔撒尿地、謀殺海灘路、可疑島、折磨湖、無意義山、失敗鎮、可憐我村、放棄路、錯誤島、肯定是地獄路、心痛路、幻滅灣、受苦街、嘔吐鎮、無望大道、主啊為何是我巷……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其時其地其人的故事,那些事件的記憶往往淡去了,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本書巡遍每塊大陸,探索世界上令人憂傷之地,通往一頁頁怪異隱晦的歷史。從南冰洋的「失望島」到亞歷桑納州的「無鎮」,還可以漫步「無處可去路」,冒險精神飽滿的人不妨走一趟「瘋女溪」。
全書以優美文字和美麗地圖相互搭配,彙整豐富史料與引人入勝的紀事,並在被時間沖刷遺失的缺口處,補充地名起源的資訊。一路上,李維史陀、班雅明、愛德華•霍普和無數說故事的人引領我們前行,藉由文字與想像所描繪的景觀和經驗,行一趟穿越心靈地景的旅程,走遍全世界所有傷心的風景。
▌形塑時間×書寫記憶×再現地景,尋找世界上最令人憂傷之地和它們迷人的詞源
■ 欺騙島:從捕鯨地到荒廢的研究站,「人生就是被好好欺騙的藝術」
■世界盡頭(美國):淘金客的骸骨點綴在遼闊無情的地景上,幻滅的許諾之地
■ 憂傷群島:死者的靈魂構成的城市,地景化成故事,可以閱讀,也可以遺忘它
■ 無處可去路:看不見的防線、如世界末日的事件,幸運的是,那條路無處可去
■ 絕望山:無法穿越的液態地景終結探險的渴望,最憂鬱的未解之謎
■ 無鎮:恆久衰敗中的沙漠鬼城,體驗存在與缺席的一「無」價值
■ 小希望島:不用一分鐘就能從此岸走到彼岸,百年燈塔看守人歲月畫下句點
■ 寂寞島:比任何科幻小說更荒涼的魅影陸塊,「或許這世界是另一個星球的地獄」
■ 世界盡頭(英格蘭):粗獷主義建築與實驗性「老鼠城市」,從烏托邦天堂墜入反烏托邦地獄
■ 死之島:惡夢自由肆虐,把心智逼瘋到無法逆轉,「隔離監獄」無聲的永恆孤寂
■ 死命鎮:怪誕的奇幻城市,科幻小說的產物,設計與興建它的目的只有一個――摧毀它
■ 末日啟示峰:如啟示錄裡的四騎士,只要人類居住在這世界,就會預期世界滅亡
■ 難言島:「通往地獄之路,或許是用善意鋪成的,但很有可能,地獄本身就是模仿難言島蓋出來的」
■ 孤寂市:「喜劇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我們生存的世界」,當這座城市沉入海底,那不是悲劇,而是喜劇
■ 烏托邦:幻滅的理想主義新社區,某人的烏托邦就是另一人的反烏托邦
■ 冷酷角:「只要歐洲人踩過的地方,死神似乎都追趕著原住民」,改名擺脫黑暗過往的殺戮地
■ 屠殺島:可怕的場景、神祕的肢解裝飾,讓物種滅絕的荒謬之地
■ 悲慘村:歌德深深迷戀的溫順小村,全世界的女巫在峰頂聚會,為浮士德狂歡作樂
■ 無處鎮:記憶抹煞的非村非鎮,慢慢擴張自身的無地方性
■ 失望島:那是失望的聲音,彷彿它的名字所預言的,在這裡,每件事都令人失望
■ 自殺森林(青木原):完美死所,在那座森林漫遊之人,無論意圖為何,都無法離開
■ 饑荒港:除了不祥的沉默之外一無訊息,那些發現它的人,離開時都會染上失憶症
■ 黑暗湖:黑暗之夏讓探險家看到無盡的黑,也永久重塑了文學地景
■ 死亡村:村莊名字、郭利斯馬基電影、芬蘭探戈,超越時間和文化,生者世界與死者土地綁在一起
▌對本書的讚譽
李偉文 ∣ 作家
旅行的目的有千百種,只要出發,都會有收穫,但是假如能帶著一個問號去旅行,在心智與心靈上都能給我們帶來更深刻的體會。
《悲傷地形考》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並且省下我們長途跋涉或者案牘勞形的辛苦,帶來許多動人的故事。
李毓中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在此全球陷入疫情各國封鎖國境,人們不能再隨心所欲去旅行的此刻,居然還有這樣的一本書叫做《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真是有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反諷。雖是如此,在可能「封城」無處可行的日子裡,這本從地名學討論人類探索地理空間及製圖的小書,還是有如一個「任意門」般,讓文青們得以穿越古今,與古人共同體會地理空間如何讓人喜樂?如何讓人悲傷?在2021年5月的地球,悲傷地推薦。
邱翊 ∣ 島內散步執行長
原來探險家們的英雄事蹟,其實是更多悲傷故事堆疊而成。
洪致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悲傷地形考》是一本切入觀點很特別的奇書,不過如果你告訴我這本書裡面那些似乎是真真實實的憂傷故事,根本就是一場大騙局時,其實我們也很難反駁。作者在書中一開始就說,他從未真正到過這些有著憂鬱悲傷地名的地點,但是透過許多資料的整理,讓這些被其他到訪者如此命名稱呼的悲傷角落,與讀者有了一場華麗與獵奇的相遇。地名,本來就是一個因為人的識覺感官而有的產物,有時候是到訪時的心情與體驗,有時候是基於某種的傳說、故事、穿鑿附會的神話而誕生。這個被形塑的過程不全然是理性的思維,更多的是感性的浪漫想像。因此,透過這本書的視角,你看到的是,在人們的情緒光譜地圖上,那些悲傷角落的傳奇。至於這個地點真的在哪裡,或許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它可能就住在你我的心裡。
翁佳音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作者
對歷史沒啥興趣的人,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不妨從認識「地名」開始,臺灣史如此,世界史與中國史,也可如此。地名背後有人類在那片土地上的光榮或齷齪、悲哀之往事。而且,認識世界歷史,並不一定要每次出國行萬里路親履其境,本書的作者就這樣向我們證明。全球瘟疫猶未退陣之此時,不妨就閱讀本書來體驗世界曾經的悲傷故事。
蔣竹山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而是一本用二十四個地球上你一輩子可能也不會去的奇特地名及地形圖,訴說著這背後地景、歷史、想像與悲傷的故事。讓人聯想到另外一本名著, 茱迪思•夏朗斯基的《寂寞島嶼:50座你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但達米恩•魯德(Damien Rudd)的《悲傷地形考》更勝一籌,這書不僅有優美的敘事,更搭配許多美麗地圖及圖像,帶領我們隨著德梅斯特、李維史陀、傅立葉、班雅明等名人的腳步,進行了一趟趟精彩又迷人的紙上之旅,探索這地球上最悲傷的地方。
達米恩•魯德Damien Rudd
藝術家暨作家,1984年出生成長於澳洲雪梨。研讀平面設計和攝影,於挪威卑爾根藝術學院(Kunsthøgskolen)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作品以裝置、攝影和文本等形式,藉由解讀與過往事件相關的文物來調查歷史記憶。
目前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在該城研究德國歷史學家艾比•瓦堡(Aby Warburg)的拼組作品《記憶圖輯》(Mnemosyne Atlas)。
做為本書起源的悲傷地形收藏,可見於instagram.com/SadTopographies帳號。
相關著作:《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建築的法則》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繪者簡介
凱特琳娜•狄迪克Kateryna Didyk
插畫家暨版畫家,1990年出生成長於烏克蘭文尼察(Vinnytsia)。擅長蝕刻、單版畫、水彩和數位藝術。2017年畢業於基輔國立藝術與建築學院(Kyiv National Academy of Fine Art and Architecture),取得版畫和書籍插圖碩士學位。目前居住在基輔。
官網https://katedidyk.com/
【預購】我的尋藥人生:從病房到雨林島嶼,一位民族植物學家探尋自我、採集新藥的不尋常之旅 The Plant Hunter: A Scientist’s Quest for Nature’s Next Medicines◎卡珊卓‧麗雅‧奎弗( Cassandra Leah Quave)(譯者:駱香潔)
平常價 $37.00卡珊卓‧奎弗因右腿先天發育不全,三歲就接受了截肢手術,失去右膝以下的小腿,還差點因此死於嚴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由於能同理感染與疾病的痛苦,加上從科學研究培養出的興趣,使她原本立志成為一位救人的醫生。
然而,一門民族植物學的通識課卻意外引領她走入學術殿堂。這是一門研究各地人們自古以來如何食用植物,如何用植物治病、建造房屋或製作衣服等的學科。秉著對醫學的熱情與人文關懷,卡珊卓飛往亞馬遜雨林,向療癒師學習傳統用藥知識,因而看見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更發現植物的治療潛力過去被長期低估,使她決心轉而投入植物藥研究。她四處拜訪耆老,足跡遍及喬治亞州、義大利北部與阿爾巴尼亞等地。在家庭、研究工作都剛剛起步時,經濟壓力、意外與性別弱勢都曾令她喪氣憤怒,她卻總以堅強的意志力撐過挑戰,不僅成立新創公司,擁有自己的實驗室與眾多學生,也發現可以對抗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榆葉黑莓與甜栗樹葉萃取物。
近年來,醫學確實在對抗感染上有長足進步,然而現代主流的人工合成製藥產業正面臨研發速度趕不上新病原出現速度的重大危機。這或許就是人們回頭師法自然與傳統的時候!森林是一座大藥櫃,只是多年來被世人淡忘;植物的療效並不是安慰劑效應,使用植物的智慧早就存在於各地悠久的文化中。
卡珊卓‧奎弗將以她求學、科學研究與家庭生活的故事,帶你一同四處採集、冒險,並讓你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她對植物的熱愛、身為人母的溫柔、克服身障的堅毅以及投身科學研究的決心。
◾️海內外好評——
天然藥物開發是我的工作與興趣,在大學裡,我帶著學生嘗試著從臺灣森林中尋找對人類健康有幫助的植物成分,因此當我看到卡珊卓・奎弗所撰寫的《我的尋藥人生》這本書,我充滿興致,一口氣就讀完它。這本書忠實地記錄作者一生的求學歷程與在野外尋求「解方」的酸甜苦辣。我推薦您這本書,它可以帶您走進民族植物學趣味的世界。——王升陽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
在字裡行間看到類似的經驗,吸引我不斷往下閱讀。我想,對亞馬遜或民族植物有興趣的讀者,都會為了書中的描述而著迷吧!——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時感覺到卡珊卓.麗雅.奎弗幾乎貼合了我對一名當代科學家最極致的想像——作為一位心胸開放、接納各種可能的民族植物學家,她走遍世界各地、向薩滿和耆老謙遜學習植物療癒智慧;回到實驗室中,又能秉持務實態度和嚴謹的研究精神,從傳統植物應用知識找出符合當代醫療需求的新型態抗菌藥物。而這一切的起點,來自她個人出生時的嚴重腿疾。
從成長期間的醫病經驗汲取出對醫學和科學的好奇,推動她走上研究之路,而這個經歷甚至往前延伸為戰爭對環境的肆虐破壞,往後鋪陳出新冠疫情下全球科學家如何致力尋找解方……《我的尋藥人生》因此成為一本最能反映此際世局變遷的科學家傳記,而更重要的啟示在於人類終需記起:植物是這地球上一直照顧著我們的人。切莫辜負,切莫背棄它們。——鄒欣寧 植物文化採寫者
卡珊卓・奎弗帶我們踏上一段迷人而深刻的個人旅程,從植物界尋找現代藥物。作為一名科學家,她鬥志昂揚、頑強;作為一名作家,她雄辯而誠實。《樹,記得自己的童年》 的粉絲讀者們會為這位民族植物學家尋求下一種治療方法的故事津津樂道。——艾米·史都華,《醉人植物博覽會》作者
卡珊卓・奎弗是一位勇敢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女性。——天寶,葛蘭汀,《傾聽動物心語》合著作者
奎弗意志堅定、足智多謀,並且對她畢生的志業有清楚的認識。她的文字表現出深刻的人性和謙遜,這一點與她令人驚心動魄的冒險經歷激勵著讀者。最後,她成功證明了植物是一種未被充分利用的醫藥資源,她也在本書中傳達了科學家日常的樂趣和挑戰。——《科學》
奎弗這本引人入勝的回憶錄展示了她的勇氣和決心,並解釋了植物用於治療的迷人之處和關鍵用途(包括可能用於對抗具有抗生素抗藥性的細菌,甚至是 COVID-19)。——《圖書館學刊》星號書評
本書融合了(奎弗)成為科學家的過程、她對於傳統醫學的植物藥理學潛力的研究、身兼研究者與母親的挑戰,以及她與身障、感染奮鬥的精采描述。極具說服力。——《科克斯書評》
奎弗意志堅定、足智多謀,並且對她畢生的志業有清楚的認識。她的文字表現出深刻的人性和謙遜,這一點與她令人驚心動魄的冒險經歷激勵著讀者。最後,她成功證明了植物是一種未被充分利用的醫藥資源,她也在本書中傳達了科學家日常的樂趣和挑戰。——《科學》
對那些對植物的潛力感到好奇的人來說,這本書很有趣。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回憶錄,講述了奎弗如何首次涉足科學並最終沉浸於民族生物學領域。即使是對於那些不了解科學或對科學沒有好奇心的人來說,本書也非常鼓舞人心而且易讀。——《海風獨立期刊》
在抗疫之戰中,奎弗是一名勇敢的戰士,坦率的敘述風格展現了她專注的決心、令人欽佩的靈活性和頗具說服力的熱情。——《書目》
鼓舞人心、風靡全球的處女之作。 關懷自然的讀者會發現自己沉浸在奎弗優美的故事中,並從中受到啟發。——《出版者週刊》
在《我的尋藥人生》中,卡珊卓・奎弗回溯了她成為科學家與突破障礙的經歷,並帶我們穿越叢林、沼澤、沙漠和山脈,尋找最神聖的植物聖杯:明天的救命藥物。我們需要更多像 卡珊卓這樣的科學家——足智多謀、幽默風趣,並準備好解決地球上最緊迫的問題。——丹尼爾·史東,《國家地理》雜誌作家和暢銷書《食物探險家》作者
預先警告:一旦你翻開第一頁,就會無法放下這本書!這絕對是一個引人入勝且非凡的故事,講述了一位女英雄探索植物治癒能力的旅程,當中充滿了旅行、醫學知識、植物智慧和科學見解。非常好的書寫,發人深省,鼓舞人心,這是一趟最好的冒險。——羅絲瑪莉·格列斯塔 美國藥草權威
關於成為民族植物科學家的故事,從悲劇到鼓舞人心的勝利。強烈推薦!——馬克·普洛特金,保護亞馬遜雨林資源組織主席,《薩滿學徒的故事》作者
《我的尋藥人生》讓我既感動又驚奇。 卡珊卓・奎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英雄。我們看到她在艱苦的條件下追求自己的熱情,這讓我們大多數人驚訝不已,例如大學時期第一次國際研究旅行,在叢林中用熱水消毒自己發炎的肢體;進行博士研究實地考察時揹著孩子,以及,也許是最具挑戰性的,同時經營兩個實驗室、獲得研究補助、擔任教學和指導老師,以及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 這一切卡珊卓都做到了。她以幽默和優雅的方式分享了她鼓舞人心的故事。——維多利亞·強森 普立茲獎決選作家
就像一個錯縱複雜的遊戲,《我的尋藥人生》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它不僅是一本神奇的回憶錄也是一本堅強的發現之旅,一個深刻的浪漫故事以及一則激勵人心的號召。最重要的是,我們迫切需要恢復我們幾乎已經失去的知識,並紀念那些古老的智慧可能挽救我們生命的無數代人。──瑪琳·麥肯納,《大危雞》作者
在奎弗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充分展現了她對傳統療法和「科學」醫學的同等尊重。—— 強納生·德洛里 《環遊世界八十樹》作者
這本最了不起的書充滿了靈感、喜悅和冒險,卡珊卓・奎弗精采地描述了她探索自然療癒力的過程。 最重要的是,她講述了一個在生活中充滿目標、快樂和挑戰的真實個人故事,這無疑將影響一代渴望追求更大利益的年輕人,同時也提醒我們所有人,我們與地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麥可‧巴立克 《植物、人類與文化:民族植物學科學》合著作者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生物學博士。現任美國艾默利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及人類健康與皮膚病理學副教授。撰寫過六十篇學術論文、著作兩本書以及擁有三項專利。
她同時也是藥物發展公司PhytoTEK 的共同創辦人及現任執行長。該公司致力於發展對抗有抗生素抗藥性之細菌感染的植物藥品。她的研究成果曾登上紐約時報、BBC雜誌、國家地理頻道、德國著名女性雜誌、NPR等大型媒體,並皆獲得廣大迴響。
譯者簡介
駱香潔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專事中英翻譯。譯作包括《領導力腦科學》、《心情之書》、《重返自然,阿公阿嬤教你的手感生活DIY》等。
賜教信箱:judyjlo@gmail.com
【預購】明天吃什麼:AI農地、3D列印食物、培養肉、無剩食運動……到全球食物生產最前線,看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在無可避免的氣候災難下,如何為人類找到糧食永續的出路 The Fate of Food: What We’ll Eat in a Bigger, Hotter, Smarter World◎亞曼達·利特(Amanda Little)(譯者: 王翎)
平常價 $38.00☆亞馬遜書店逾兩百則評價,讀者平均四點六顆星好評推薦☆
➢➢嚴峻的氣候與環境挑戰當前,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想要繼續餵飽全世界,就得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出「第三條路」!
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余麗姿(農傳媒總編輯)
余宛如(桃園市政府資訊科技局局長)
金欣儀(直接跟農夫買社會企業創辦人)
童儀展(食力foodNEXT創辦人暨總編輯)
董時叡(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
蔡培慧(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賴青松(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
——齊聲推薦
➢➢日漸攀升的年均氣溫、不斷膨脹的全球人口、益發稀缺的天然資源,與節節下降的農地面積……
我們習以為常的餐桌風景,即將不復存在——人類的明天可否產出足夠的糧食?又能吃些什麼,以維繫文明存續?
全球的糧食生產現場向來深受氣候與環境的影響。
而近年異常的乾旱、高溫和洪澇發生頻仍,聯合國估計,
未來糧食產量可能會以每十年遞降百分之二至六的幅度,
威脅著人類賴以維生的重要命脈。這些損失會讓食物價格在二○五○年上升近兩倍;
在世界人口達到九十億之譜時,糧食引致的種種衝突與挑戰將更趨嚴重。
本書作者亞曼達.利特為了這重大且迫切的議題,
造訪了全球許多地方,如中國、肯亞、以色列、挪威以及美國許多州,
她親至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工作的各個領域,
一探他們分別拿出怎樣的應對之道,以回應全人類迫在眉睫的危機:糧食不足。
作者綜覽動植物科學、食品科學、糧食生產技術,
以及氣候與環境科學等面向,從全方位、多角度探討與食物相關的重要議題。
這是一本放眼全球、夠宏觀、可讀性也高的作品,
揭露了世界各地為了糧食供應而絞盡腦汁、尋找出路的狀況與進展。
在本書中,作者會帶我們看到——
❏挪威水產養殖業者巧妙利用人工智慧,訓練除蟲機器人在毫秒之間,以雷射光除去養殖鮭魚身上的海蝨。
此做法無須飼養除蝨用清潔魚,也能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程度。
❏美國最大垂直農場運用先進的氣耕技術,利用布片取代土壤,讓作物根系穿過布料懸於半空,
並藉著噴灑富含養料的混合溶液霧滴,取代耗水、造成汙染的灌溉與施肥,同時又能產出味道不輸傳統農法種出的蔬菜。
❏出身印度的食品研發者努力開發「實驗室培養肉」,利用動物幹細胞製作出「活的」肌肉細胞,
口味與衛生均不遜於屠宰肉品,而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傳統畜牧業也少了四分之三。
❏材料科學界經由研究蔬果外皮構造,找出方法將釀酒剩餘的葡萄皮再製為天然「密封噴劑」:
噴在蔬果上即可拉長農產品保存期限,改善市場、餐飲業者與家戶中剩食浪費的問題。
❏農田中數位工具應用的潛力日漸受到重視:裝設紅外線感測器的無人機可在田地上方來回巡視,
以監測作物吸收和反射陽光的情況,供農人從遠端即時評估作物的生長和健康情形。
❏缺水的以色列數十年來推動具前瞻性的水利工程計畫,利用數學演算法偵測並預防供水管線破管、漏水,
更回收再利用廢水,以供灌溉、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區隔開來。最終在國內淡水稀缺的條件下,依然做到了水資源自給自足。
透過作者第一手記錄的這些故事,讀者會對目前全球糧食產製的現況與燃眉之急,
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方與技術突破,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也可能在看待食物生產、食品科技應用,乃至於政府相關政策等方面,獲得更多省思的角度。
▍口碑推薦
亞曼達‧利特用《明天吃什麼》一書帶領我們暢遊未來的世界,整段旅程令人悚然、刺激無比,而最終也相當振奮人心。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本書內容充實,結合了傳統、人道、文化、環保與科技。作者各種資料引用出處詳細,同時文字風趣,非常難得。
——余淑美/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全球正在遭受COVID-19病毒肆虐的同時,氣候變異、土壤鹽化、耕地面積減少、海洋污染……嚴苛的生態失衡,威脅全球糧食生產的腳步沒有停歇,再不行動,我們將無法餵飽全世界。然而,自《寂靜的春天》問世以來,對於農糧體系的論戰逐漸變成「去發明化」與「重新發明」兩個路線,兩者難以交集跟對話。作者切入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探究科技創新如何用AI、3D列印、大數據等在世界各地,
針對基改種子、除草劑、過度捕撈、食品加工……這些當代食農體系的問題指出一條新的道路:例如一個信奉樸門農法的程式工程師,用科技來服務生態,減輕地球壓力的同時,又能餵飽全世界。所幸,就我所知,台灣也在這「第三條路」上沒有缺席。
——余宛如/桃園市政府資訊科技局局長
這是個既有旱災,又頃刻淹大水的年代,同時也是個一年之內不斷創下高溫紀錄,又被寒流威逼的世紀,這就是我們現在生存的地球。本書作者試圖探索能否以永續且公平的方式餵飽所有人的大哉問。「要麼在大自然給你重擊時順勢而為,要麼轉行去做別的」,為了人類的未來,作者選擇了第一條路去找出解決之道。然而,這類書籍往往很容易淪為說教式的論述,但作者卻可以非常生動地將每種解決方式用故事性的文字,帶領讀者從一個個故事裡的人、事、物去了解永續飲食所面臨到的問題與挑戰,也將該書的閱讀性提高到另一個層次。
——童儀展/食力foodNEXT創辦人暨總編輯
「結凍的蘋果花」故事發生在二〇一二年美國密西根州,當年的蘋果、櫻桃花全部罕見地在四月凍死、蘋果減產近九成。
美國佛羅里達州也因暖冬與低溫時數不足,造成桃子果實偏小形狀不佳,科學家推測,極端氣候所致農作物災損情況只會愈來愈頻繁……
俗話說:「呷飯皇帝大。」意思是三餐溫飽是人民最重要的事,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然災害農損,產量減少背後的意義是,我們亟須正視糧食不足的危機。以台灣來說,二〇一八年相較二〇一九年,農作物的總產量就減少百分之四.八九,這也呼應了今年缺水危機,許多農民辛苦栽種的農作物都死於乾旱的困境。作者在書中提到,比起早期人類野外採集的游牧時代,從事農耕更是勞力密集的工作。隨著非洲肯亞地區在過去二十五年的平均氣溫變化達到史上最高溫,蟲害、農作物疫情增加,
人類如何在更炎熱的氣候條件與全球人口不斷增加之下,餵飽所有人呢?若想了解過去到未來農業發展的脈絡,以及現今其他國家的糧食產製現況(諸如冷凍乾燥正餐、人造肉),這本書將會是最好的嚮導,帶我們一起用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了解全球從土地到餐桌的議題。
——蔡培慧/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在這個氣候暖化、旱澇交替、瘟疫橫行的年代,我們習以為常的小確幸還能維持多久?作者從一位關心自然保育/環境永續的消費者立場,
開始思索並面對人類可能的未來──就從每天的餐桌出發!從美國到中國,從基改作物到農業機器人,或許您未必同意作者的思考與論述,
但不得不佩服她世界走透透的超強行動力,以及以第一人稱提問與溝通的堅強意志力,明日餐桌的未來究竟何在?相信這本書會提供您許多寶貴的線索……
──賴青松/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
《能源之旅》(Power Trip;暫譯)和《平地而起》(From the Ground Up;暫譯)兩本書的作者。她的文章題材離不開環保、能源和科技等議題,作品可見於《浮華世界》、《滾石》、《連線》、《紐約》雜誌和《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刊物中。她也是Salon.com和Grist.org的聯合專欄作家,以及《紐約客》和《富比士》網路平台上的部落客。利特在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調查報導和非虛構類創意寫作課程。
譯者簡介
王翎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新近出版譯作為《歐洲中世紀城堡》和《口感科學》。期盼繼續深入書中世界徜徉探索,享受揀字選詞和推敲琢磨的樂趣。
【預購】春畫:從源流、印刷、畫師到鑑賞,盡窺日本浮世繪的極樂世界◎車 浮代 (譯者:蔡青雯)
平常價 $35.00以九十幅春畫為教材的浮世繪教室,開講!
▍「浮世」一詞與悲觀的佛教世界觀有何關係?
▍春畫是拿來鑑賞?祈福?教學?還是滿足性慾?
▍春畫裡的「陽物」為何畫得如此巨大?
▍描繪皇宮貴族與下町的春畫有何差異?
▍會畫春畫才稱得上大師?
▍菱川師宣、月岡雪鼎、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國貞,畫出春畫名作的浮世繪畫師們!
做為浮世繪一支的「春畫」(日語稱shunga,中國稱春宮畫、祕戲圖),自2013年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春畫──日本美術中的性與歡愉」以來,不僅在日本吹起了一股鑑賞春畫的潮流,更激發了為何一直以來日本博物館不將「春畫」視為藝術品公開展覽的討論。
作者車浮代為時代小說家、江戶文化研究者。自親見浮世繪製作過程之精湛,一頭投入,踏上研究春畫之路。本書為春畫的入門指南,不僅縱向的由「浮世繪」一詞的語源、歷史,講到春畫如何由中國傳進日本,更橫向捕捉江戶時期的由春畫所展開的時代繪卷──官方禁令反而使得春畫印刷愈臻精細、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性文化的開放、展現細膩工藝與企畫巧思的畫師、雕版師傅印刷師、畫師流派的特性與差異等。
◎鑑賞春畫的要領
企畫:謎語、諧仿、裝幀設計──江戶時期的春畫出版系統
主題:男女老少、妖魔鬼怪、珍奇異獸,你能想到的全都能入畫──畫師的創意鬼才
雕工:雕毛、雕蚊帳、雕刺青──雕版師傅十年磨一劍
套色:版漸層、一字漸層、雲母套印──刷版師傅的美感品味
畫派:上方春畫、鳥居派、北尾派、歌川派、勝川派、葛飾派──稱得上浮世繪大師才能接到的春畫委託
蒐羅90幅彩色春畫,一次掌握春畫的起源、技法、畫師到鑑賞,引領讀者不僅看熱鬧也學會看門道!
車 浮代
時代小說家,江戶料理研究家。畢業於大阪藝術大學設計學科。曾於Epson擔任平面設計師,並曾師事於電影導演新藤兼人學習劇本寫作。此外,也從事浮世繪展監修、江戶文化相關講演、江戶料理教室講師等。著有小說《蔦重的啟示》、食譜《江戶小食 十二月份食譜》、《現在馬上做得出來的江戶小菜食譜》、《向江戶的餐桌學習》等。日本筆會會員、國際浮世繪學會會員。
譯者簡介
蔡青雯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美學美術史系學士。目前專職口譯與筆譯。
【預購】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路易斯‧達奈爾 Lewis Dartnell(譯者: 蔡承志)
平常價 $31.00世界毀滅,只是一瞬間的事,
突發海嘯、重量級地震、超級流感肆虐、核電廠大爆炸……
如果你所知道的文明已經不存在了,你要如何在新世界活下去?
★來自科學家的文明保存計畫,一部全景式科學簡史,一個重建文明社會的技術解決方案。
★從現象觀察到作實驗,從科學原理延伸到工業應用,明白今日科學文明的背後,科技如何建構了生活。
★書中從食、衣、住、行,農耕、水力風力發電到復興化學工業,還有如何重回電力生活,皆詳細解說,要給末日知識人最實用的建議。
你是否曾經想過:
*種子、農具及肥料哪裡來?冬天缺糧怎麼辦?
*飲用水如何過濾、消毒?沒有冰箱,食物如何在土盆中保鮮?
*為了重建家園,該怎麼從頭製造磚塊、水泥和鋼筋混凝土?
*如何利用汽車引擎和廢棄零件,組成暖爐、臨時水上發電機等維生設備?
*燃料耗竭,怎麼開車、烹飪,甚至燒製玻璃、煉鐵?
*病毒肆虐,沒有顯微鏡和藥物,怎麼對抗微生物大軍?
*欠缺電力設備,如何自行發電、製造能源?
*如何組裝、架構通訊設備,與外面世界搭上線?
*只用「公尺」就能推算出體積、容量、面積、溫度等度量衡單位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回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祕,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 如果身處戈馬克.麥卡錫《長路》世界中,你需要這本末日生存科普指南
◆ 若是不幸成為《我是傳奇》中的地球最後一人,這本所說的生存技能最好盡可能記得
◆ 不小心被捲入《瘋狂麥斯》的資源爭奪戰,除了活命還要守住機械工具和零件,保護重要的人事物……
科學家路易斯‧達奈爾探討現代文明社會的物質基礎,發現已少有人能完整掌握建構器物的技術和原理,於是從農業、建築、材料、醫學、運輸、製造、通訊等面向,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建構文明社會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在世界向人類反撲、末日來臨之前,我們要為成為「最後一個知識人」做準備,也讓你我思索:如果重新來過,科技該如何發展,世界又該演變成什麼樣貌?
人們將告別用金錢換取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來到人人都是科學家的大實驗室時代,你帶著化學及物理知識的操作手冊,四處探索,尋找能夠點石成金的物件和文明棄物,按圖索驥,學著自己過濾飲水,用廚餘製作肥料,收集罐頭,用簡易鑄鐵設備煉鐵,吹出玻璃瓶,試圖找到可種植的種子,最後開墾田地,把人集合起來變成村莊,想辦法收集所有資源,想著如何重啟第二次工業革命。達奈爾所相信的是,物質文明也許有一天將走到最後,但只要知識沒有被破壞,人類就能按部就班重建生活。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科幻、後末日的反英雄或者黑暗冒險故事,關於隕石撞地球、核子冬天、城市變廢墟的景象,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臨,也不知道是否成真。但是人們要是對現代科技麻木無感,對事物的製造過程一知半解,末日魯賓遜又該怎麼求生?反之,當人們一次次對日常、無用之物產生興趣,有一天將使科學再生!
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太空研究中心研究員,專研外太空天體生物學,及對火星上生命訊息的研究。他也是位受歡迎的科普作家,並為英國《衛報》、《泰晤士報》及《新科學人》撰寫專欄文章。還有為BBC科學紀錄片節目《地平線》、《宇宙的奧秘》、《望星台直播》、《仰望夜空》及24小時國際新聞電視台Sky News撰稿和錄影。在此之前,他寫過宇宙起源等天文科普書,在英國頗受歡迎,使他開始為人所知,而《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則開啟他在英國之外的知名度。
相關著作:《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類書譯者。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累計作品出版者近七十本。譯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漫遊者出版)榮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書翻譯金籤獎。
【預購】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Sex,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Z. Lieberman,麥可·隆Michael E. Long (譯者:劉維人 )
平常價 $33.00為什麼在得到之後,「渴望」常常變成「失望」?
又是什麼讓人類萌生許多奇思妙想,推動世界的改變?
★博客來、誠品、讀冊生活、城邦讀書花園 四大書店當月選書
★長踞亞馬遜書店認知心理學類、神經科學類 雙榜首
★獲選新世代獨立圖書獎(Next Generation Indie Award)
文森說書 YouTuber 文森說書
白明奇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謝伯讓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
充滿危險和力量的雙面分子。
不論你有多自律,你心中的小惡魔應該還是曾經成功說服你做某些事,比如放縱地吃喝玩樂、大買特買,但在享受之後,心裡油然生起的後悔和罪惡感,又讓你發誓下次要建立起鋼鐵般的意志。但當誘惑來臨,意志力再度不堪一擊⋯⋯。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由大腦分泌的賀爾蒙,會激起強烈的渴望,使我們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打破誓言,甚至鋌而走險。但是,多巴胺不是邪惡分子。由於它讓人們著眼於尚未得到的未來,因此冒險、發明和創造,也都和多巴胺有關。研究發現,祖先遷移得愈遠的人類族群,擁有多巴胺受體的基因的情況就愈普遍;移民比例較高的社會,也有較高比例的創業家、發明家,甚至諾貝爾獎得主。多巴胺讓人們不滿足於現狀,於是敢於衝破框架,使社會朝更進步的方向發展。
因此,我們不需要排斥多巴胺,而該善用它的優勢,並在創新未來與享受當下之間找到微妙平衡。本書將以科學角度,帶你了解多巴胺對人類的廣泛影響,包括情緒、行為、決策及生活,也會讓你知道該如何妥善運用它,以發揮你最大的潛力,提升工作與生活上的效率。
這些都和多巴胺有關⋯⋯
●為什麼菸癮、酒癮、毒癮那麼難戒?
●為什麼熱戀期過了之後,有些人還是能長相廝守,有些人卻沒辦法繼續愛下去?
●為什麼減肥中的人聞到漢堡的香味,即使根本不餓,還是會忍不住去吃?
●為什麼就算在飢餓和戰爭的摧殘下,有些人仍能抱持對未來的樂觀?
●為什麼科學菁英也常兼具藝術家的靈魂?又為什麼天才的人際關係總是很糟糕?
●為什麼有些人樂於追求新事物,也很容易適應新環境?
▍好評讚譽
人的行為總是很有趣,想像幾個畫面:
1. 一個青年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架上最新的蘋果手機。他刷了卡,將手機買回家,卻忽然覺得這手機也沒什麼特別的。
2. 另一天,你發現街角有對情侶正在吵架,雙方怒不可遏。但忽然間,他們又能互相諒解了。
對我來說,以上這些場景都很常見,也很矛盾。若要追根究柢,找出背後的原因,那將是一個矛盾的開始。這本書化繁為簡,試著用「多巴胺」來解釋這一切。
本書的核心概念可以說明很多事,從你為什麼會暗戀一個人,為什麼領導者要做出如此不可理喻的決定,你如何對甜食上癮,到你為什麼可以一再節食,就只為了穿上露肚上衣等等。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一扇了解人與人如何互動的窗戶。
——文森說書,YouTuber文森說書
大腦好似一套精密儀器,有著成千上萬成億的小單元(神經元),彼此之間以顯微電線聯繫;大腦也像是一個大型內分泌器官,不同的神經元生產不同的荷爾蒙,用在極為窄小的突觸隙縫間傳達訊息。
奇妙的是,荷爾蒙有時也是神經傳導物質,活化或抑制傳遞鏈中下一個腦細胞的活性,進而決定大腦所主宰的生物體的思考與行為。我們經常聽到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乙醯膽鹼、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及組織胺等,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端視作用在哪個腦區、哪種神經元受器,效果各有不同。
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多巴胺不足會造成動作障礙(如帕金森氏症)、毫無動機,或對新奇事物失去興趣;相反地,多巴胺過多則與妄想、幻覺有關(如思覺失調),也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衝動、賭博行為,甚至成癮。
人類或是動物難道就受多巴胺或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所控制,而完全沒有自由意志嗎?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未得其解的科學芒刺,更是一個嚴肅的哲學議題,值得大家來關心。
信不信?多巴胺正挑逗你的好奇心,開始來閱讀這本書吧!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學習大腦時,我們一定會遇到一位可愛又迷人,既正派又反派的重要角色,也就是本書旨在討論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它既賦予人們不斷追求的內在動力,卻也是我們可能陷入貪婪與癮頭的重要原因。就像水火一樣,對多巴胺的特質如能有更多認識,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善用它,而不是被它拉著四處跑。這本書正是你初探多巴胺的極佳入門。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本書的兩位作者完成了一項驚人的壯舉,他們將這本介紹神經傳導物質的書寫成了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一旦你了解多巴胺的力量和危險,你就會更了解人類所處的情況。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這個分子影響了人性本質的方方面面——從欲望、毒品到政治、進步。這是一部關於多巴胺的傳奇史詩,令人愛不釋手。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我從事藝術工作已經四十年,然而我對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一直感到困惑,渴望尋得答案,甚至偶爾對上天吶喊。這本書將指引那些在渴望未來和享受當下之間掙扎的人前方的道路。
——湯瑪斯・威爾遜(Thomas F. Wilson),演員
身為一個以創作音樂為生並以閱讀科學書籍為樂的人,我被這本書迷住了。作者用靈活的比喻和簡潔的篇幅闡述了多巴胺驚人且廣泛的影響。閱讀每一章時,我都感覺自己又將一把鑰匙插入一扇上鎖的門,打開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房間。
——羅比・福克斯(Robbie Fulks),葛萊美獎提名歌手
作者們用有點挑釁又能讓人信服的證據,讓我們了解多巴胺這個重要分子。這本書充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見解。
——V.S. 拉瑪錢德朗(V.S. Ramachandra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Z. Lieberman
麥可.隆Michael E. Long
獲獎編劇、劇作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演講稿撰稿人及教育家。任教於喬治城大學,教授商業寫作、講稿寫作等研究所課程。曾為國會議員、內閣祕書、州長、外交官、企業家、總統候選人撰寫過演講稿。他的多部影劇劇本曾入圍美國Slamdance電影節編劇獎。
譯者簡介
劉維人
自由譯者,譯有《大玩算數》、《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鳥蛋》等自然科普書,以及《末日》、 《後疫情效應》、《心智操控》等社科書籍。著有 《給孩子的人類大歷史》。
盧靜
自由譯者,譯有《操弄》、《末日》等社會科學書,以及《遊戲設計的藝術》。喜歡研究文化間的移植和融合。最近熱衷於和AI溝通。譯作賜教:rutkking@gmail.com。
【預購】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二冊)(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艾莉森·貝克德爾 (Alison Bechdel)(譯者:葉佳怡、劉文)
平常價 $53.00圖像小說/自傳書寫/同志文學的跨界當代經典
自我性向的青澀摸索,
碰撞上親代不可告人的家族祕密,
女兒的出櫃、父親的出軌、母親的覺醒,
一磚一瓦拆解疏離與壓抑堆砌出的「正常」家庭......
經過回溯成長記憶的漫漫旅程,陽光下勇敢解放衝撞的孩子,
終於轉身面對孤獨暗櫃中的父親與曾經委曲求全的母親。
我們該在何時鼓起勇氣互相擁抱、掏心傾訴,才來得及尋得和解與自由?
★特別設計典藏盒裝套書內含二冊: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老爸的生命終局成為我的人生開端。更精準地說,他謊言的盡頭剛好是我面對真相的起點。」
艾莉森在70年代保守的賓州小鎮上長大,家是一座華麗的哥德式翻新古宅,也是一間逐漸步入蕭條的葬儀社;爸爸是雅好文學的高中教師,也是家族事業勉為其難的繼承人,更常是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傳統嚴父。
成長過程中,她愈來愈不安於典型女孩的長髮、洋裝,倒察覺爸爸在權威外表下對精緻優美事物的執著遠勝於她。終於,在遠離家鄉的大學校園、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浪潮中,她鼓起勇氣寫信回家宣告「我是同性戀!」,卻立刻面對母親的嚴厲反對與驚人揭露:原來,父親隱藏性向的歲月,比她還長。
旋即逝世的父親不但對往事守口如瓶,連真正的死因也成謎。她於是開始細細挖掘從小到大的家庭回憶,在父親精心修繕的屋子裡、在父母熱愛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他的雙重生活留下的痕跡,《歡樂之家》這部漫畫回憶錄,就是她探尋的過程與答案,出版後不但長年暢銷、連連獲獎,甚至被改編搬上百老匯舞臺。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但是,除了壓抑同性情慾的爸爸,艾莉森悲喜交織的原生家庭裡,還有個才華洋溢卻沉默隱身的媽媽。
曾夢想成為舞臺劇演員、工詩能文的媽媽,為什麼放棄藝術生涯、屈就於假面婚姻?家庭祕密被高調公開同志身分的女兒畫成漫畫、攤在陽光下以後,她會如何面對這個外揚家醜、離經叛道的孩子?她過去靠粉飾太平所維持的家庭,又為孩子帶來什麼隱而不顯的創傷?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特色與定位★
☆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5年最受爭議的十本書,屢次引發各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查禁下架之爭。薩爾曼‧魯西迪於同年法蘭克福書展致詞時特別為此書聲援。
☆跨出同志文學/圖像小說的小眾類型界線,打進美國一流大學新生推薦閱讀書單。杜克大學發言人邁可‧尚菲爾(Michael Schoenfeld)表示:「我們選中《歡樂之家》乃因為這是一本獨特且動人的書,超越類型的限制,探討了我們的學生可能面對的議題。」
☆改編百老匯音樂劇勇奪五項東尼獎、入圍普立茲戲劇獎。
★推薦好評★
李屏瑤、林蔚昀、紀大偉、張亦絢、陳雪、番紅花、黃惠偵、黃嘉韻、聶永真 感動推薦
「如果《歡樂之家》像是有添加西方文學史作為香料的《我那賭徒阿爸》,《我和母親之間》就像是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為湯底的《日常對話》。在《歡樂之家》中,主角艾莉森還是少年/女,正要開始他/她的奧德賽之旅。而到了《我和母親之間》,則帶著成年後獲得的知識、成功、失敗、滄桑和在愛情中破碎的心回來,回到那被陰影籠罩的童年大宅,試圖釋放自己和母親。《歡樂之家》在我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時曾給予我支柱,現在寫完後再看到另一半的故事《我和母親之間》,我也像作者一樣,有了回望來時路的理解和溫柔。」──作家/林蔚昀
「人們常說,父母是同志子女最難的關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這兩部經典女同志漫畫則提醒讀者,隨著同志年紀漸長,衰老父母反過來成為中年同志心裡頭最軟的一塊肉。這兩部成人漫畫——甚至老人漫畫——《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主旨不在於再一次歌頌同志的年少輕狂,而在於直面同志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創傷、責任、療癒。對於關心同志、關心老人議題、關心精神障礙的讀者來說,這兩部書形同漫畫版本的《背離親緣》。」──《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
「貝克德爾是個冷面笑匠,這套堪稱經典的漫畫,可說是文學、性別與同志的精彩同台演出,它的深刻、細膩與莽撞,為漫畫的廣度與『不甜蜜家庭書寫』開出一片大好江山:真摯的關照與一流的敘事,以戲謔的手法,為文化與社會運動畫龍點睛。」──作家/張亦絢
「這套書的作者貝克德爾既細膩又銳利地描繪出那個我們人人都有,但向來太過容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家與家人們。在《歡樂之家》那間被鄰人稱為豪宅的家屋裡所發生的種種,讓人會心一笑(或苦笑)的段落有之,而讓人同感哀傷寂寞的畫面更多。《我和母親之間》讀來則感覺像是進行了一趟精神分析的療程,讓人看懂了心底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很感謝有這樣一位作者,畫/寫出這樣具有力量的作品。」──《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以漫畫的呈現及日記書寫交錯剖白自身經歷,令人耳目一新。貝克德爾經由樸實自然的筆法,深度探究人我與家庭關係,更自我揭露同志身分,與接受憂鬱症的過程,讓讀者一旦翻閱就欲罷不能,餘韻無窮。」──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
「貝克德爾狂熱地對抗著成長的環境與逃脫的衝動,用她筆下的圖畫與文字為自己在這個多才、博學、卻極為寂寞的家庭裡找到存在意義。我讚賞她細膩的心思與多樣的才華──兼有美妙的文字與令人驚嘆的作畫。《歡樂之家》是一則複雜精細的童年紀事。」──吉兒‧索洛威(Jill Soloway),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透明家庭》(Transparent)編劇暨製片
「讓《歡樂之家》如此出色的特質,也是它備受爭議的原因:它毫不避諱地直視性與壓抑,同時也申論了閱讀如何能救人一命。」──美國筆會
「開創性的先驅之作,為兩種文類(漫畫與回憶錄)都開展了全新的方向。一本寫給文字愛好者的漫畫書。貝克德爾結合了豐富的語言與精確的意象,創造出一部精采奪目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二十一世紀圖像小說及非文學書籍的傑作。」──《美國今日報》書評
「貝克德爾這部回憶錄的圖像敘事具有少見的豐富內涵、深度、文學共鳴,以及心理方面的複雜層次。」──《科克斯書評》
「《我和母親之間》是最具人性關懷的天才之作,勇敢地直探事物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是這樣的人?同時卻也不可思議地逗趣,在視覺上充滿震撼力,讓人上癮般的手不釋卷,並且令人心碎。」──強納森‧薩佛蘭‧佛爾,《心靈鑰匙》作者
「我已經許久沒有見過任何一本關於藝術家身分、關於母女之間苦痛糾纏的書,能像這部作品一樣迷人、深刻、充滿原創性。」──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
「富有複雜心理層次、野心與啟發性。」──《科克斯書評》
「大膽、誠實地描繪了家庭這個戰場。」──《出版人週刊》
「不管在虛構或紀實文類,作家之中的佼佼者都探究著,是什麼為我們帶來有血有肉的人性──無論好壞?貝克德爾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精神分析先驅理論家溫尼考特著作的解讀,提供了最有力的答案。」──《圖書館期刊》
★獎項與選書紀錄★
☆艾斯納獎最佳真實事件改編漫畫
☆浪達文學獎最佳女同志回憶錄/自傳
☆美國圖書館學會石牆圖書獎(非文學類書籍獎)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自傳類)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漫畫/圖像文學
☆《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舊金山記事報》年度好書
☆《時人雜誌》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推薦回憶錄類別年度十大好書
☆《沙龍雜誌》評選2000-2010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美國漫畫家,於1983年至2008年連載《小心拉子!》(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記錄了女同志社群的日常生活,其他漫畫作品散見於《紐約客》雜誌、《石板》雜誌等報刊。美國漫畫專業網站Comics Alliance將她列為當代十二位最值得受到終身成就獎肯定的女性漫畫家之一,2012年與2014年更分別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獎與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
她的作品專注處理個人生活與政治場域的交疊,以及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2006年,她的第一部長篇漫畫《歡樂之家》出版,獲得艾斯納獎、浪達文學獎、石牆圖書獎等漫畫大獎與同志文學獎項,亦受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的「年度好書」肯定。2015年,《歡樂之家》的改編音樂劇登上百老匯舞臺,不但廣受劇評欣賞,更贏得包含「最佳音樂劇」項目在內的五項東尼獎。
相關著作:《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被偷走的人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及《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劉文
作家,批判心理學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性別研究助理教授。筆名「柴」,曾出版小說《集體心碎日記》(女書文化)與《一則必要的告解》(聯合文學)。長期關注社會運動以及同志議題,柴的社會評論與酷兒文化分析常見於網路媒體與雜誌,例如《女人迷》、《關鍵評論網》與《LEZS》。現居紐約。
【預購】母親的歷史: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莎拉.諾特 Sarah Knott(譯者:王翎)
平常價 $38.00★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學者融合個人回憶錄與歷史書寫的溫柔之作
★《浮華一世情》作者艾曼達‧佛曼(Amanda Foreman)盛讚:「出版正是時候的迷人作品。」
隨著文化與社會變遷,這種特定的女性生命歷程有哪些發展或變化?生養後代的歷史為何?從計畫養兒育女、察覺身孕、承受孕期不適、胎動與分娩、哺乳與安撫、
一夜難眠、育兒與家務──不同世代為人母的經驗,在歷史上留有什麼痕跡?從中又能怎樣理解生育、發揮母性、擔綱母職等文明中的重要活動?
作者莎拉.諾特在自己也將成為母親之際,開始對探索「歷史上的為人母經驗」萌生了興趣。她從不同人類社會與歷史時段各異的文獻中,蒐集到大量遺聞軼事,以勾勒過去時代人母的輪廓,以及她們於片刻不得閒的生活中肩負的大小事務。
從產檢手冊、信件、傳說、軼聞奇談、醫療偏方、私人日記、育兒指南,甚至是舊書中空白處的讀者眉批,她挖掘到可考證「母親的歷史」的吉光片羽,再透過溫暖動人、優雅流暢的行文,展現出古今為母育兒的種種光景與情態,例如──
🤱英王查理二世的情婦首次感到胎動,在席上驚呼「我完了!」,男士應聲走避,仕女則留下服侍。
古時「胎動」是確認有孕的重要跡證、身分「升格」的指標,也讓我們從中略窺懷胎觸覺史一二。
🤱在十八世紀北美切羅基族的生產小屋外,薩滿聲聲喚著「跳下來!」且手握「嚇唬」新生兒用的榆樹枝,
威脅利誘,催請駕臨。產婦或站、或坐、或跪,卻不以今日常見的躺姿分娩。
🤱一群生活於大蕭條時期墨爾本東南方城鎮的移民婦女,由於手頭困窘,也許會和前代人一樣親餵母乳,
抑或餵嬰兒牛奶葛粉餅乾:浸入滾水泡軟,再加入價格親民的煉乳;同時代上層階級母親則對煉乳不敢苟同。
🤱「太太聽到呼喊得到嬰兒房去,要不然她絕不會信寫到一半就忽然停筆。」
一位十八世紀北英格蘭的人夫因妻子被迫離開書桌照料嬰兒,幫忙「代筆」草草寫完書信。
關於「為母育兒」各種階段與親職面向,身兼史家、書寫者的作者試圖探知──
🤰古時節育觀念為何?養子、育兒,多少才算適當?生幾個小孩由什麼因素決定?
現代醫學尚未介入的時代,怎麼知道自己懷胎?甚至,要怎麼計算妊娠週數?
🤰女子分娩大事,在過去主要由「產婆」經手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情形?
古、今產子過程有哪些危險或哪些程序相同或相異?
🤰夜半哺乳、看顧小孩、安撫襁褓嬰兒啼哭……這些為人母的辛苦,
只有深沉的夜幕知道--古往今來,夜中哺育、照料孩子的母親們在方法與的心態上都一模一樣嗎?
🤰「親餵」與「聘請乳母」,孰優孰劣?今天大受推崇的親餵母乳,
在過去被投以怎樣的價值判斷?以親身養育後代這件事,在歷史上有那些演變進程?
本書熔社會史與性別書寫於一爐,拼組出全面且視角豐富的歷史斷面。作者不以宏大的敘事求得解答,反而極其仔細建構一套軼事奇聞的框架,試圖從中尋找「母親」、「母性」與「母職」在人類文化中的印痕。
書中獨特的歷史書寫體裁,是作者堆疊起取材廣度與深度兼備的史料,再雜糅她本人生子育兒的歷程紀錄,並不忘以史家獨到的分析來收束各章要旨,最終始得以成就的著述高度。
《母親的歷史》既富有親密感,探討面向又不失廣博;既有個人書寫的抒情,又不失良史行文的精準,是一部少見而珍貴的歷史詮釋之作。閱讀當下,彷彿也能共感著作者身後背負的孩子重量。
莎拉.諾特Sarah Knott
成長於英格蘭,並於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歷史學系教授及金賽研究所(Kinsey Institute)學者。著有專書《感性與美國獨立革命》(Sensibilit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暫譯)以及多篇婦女史、性別史及情感史相關文章。諾特曾擔任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旗艦級期刊《美國史學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編輯,現為英國的歷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Past and Present)編輯委員。她曾獲安德魯・美隆基金會(Andrew Mellon foundation)、牛津大學羅瑟米爾美國研究院(Rothermere American Institute)及牛津生命書寫中心(Oxford Centre for Life Writing)等多個機構頒授研究獎助。
譯者簡介
王翎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在翻譯旅途中,穿梭平行時空,開展多重視界,探索文本中的層層意義。譯作有《塵之書》、《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惡作劇女孩》、《雪山男孩與幻影巨怪》、《聽不見的聲音》、《暗黑孤兒院》等。
【預購】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辛西亞‧巴內特 Cynthia Barnett (譯者:吳莉君)
平常價 $40.00第一本關於貝殼及其製造者的迷人歷史,
揭示它們想告訴我們的故事,關於大自然、我們海洋的變遷,以及我們自身
誠品、博客來雙選書《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作者最新力作
★以貝殼和打造貝殼的軟體動物為主角,將個人故事、科學研究、歷史發展、文化影響和環境變遷巧妙融合成一本親近易讀的傑作!
★收錄16張細描插畫,更貼近貝殼的真實樣態!
★《森林祕境》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盛讚:「充滿迷人的重要故事,鮮活生動。……對地球豐富生命感興趣的讀者,絕不可錯過此書。」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 邱郁文 專業審定
夏曼‧藍波安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
——推薦
自人類黎明之初,貝殼就是最受垂涎與收藏的大自然創造物。它們是硬幣出現之前的貨幣,寶石出現之前的珠寶,畫布出現之前的藝術。
我們總試圖聆聽貝殼。而驚人的是,它們經常帶領我們在渾濁的時代找到清澈的真理。
在一個篤信上帝於同一時間創造出永恆完美的所有生靈的時代,諸如菊石這樣的陌生貝類,為人們提供了演化與滅絕的證據。山巔的海貝講述了大陸漂移、海洋升降的故事,闡述一則比聖經六千年更古老的地球歷史。貝殼在峽谷壁、懸崖邊與土地底,一層一層記錄出長達五十億年的化石日記,為地球的過往生活與全球變遷留下最完整的檔案。
正如它們在山上承載了地球的記憶,或在小杯裡盛裝了母親的記憶,貝殼是人類歷史的記錄者,比寫下歷史的人類更精準。貝塚曾在北美矗立,一如上古世界的神廟。有些早期的科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它們只是遊牧民族的垃圾堆。但貝殼──由很久以前的一雙雙人手勾勒出住家、聖所和公共建築的輪廓,或埋入古老的墳墓或貝殼細工工廠──卻在美國土地上打造出前哥倫布時期的主要城市。「偉大的貝殼城市」清楚表明,新世界一點也不新。貝殼正在世界各地校正歷史,核實勝利者。
本書由知名環境作家辛西亞•巴內特結合文化史與科學研究,追溯我們長期對海貝的熱愛,以及製造這些海貝的軟體動物的隱密生活。從一度在北美崛起的貝殼大城,到馬爾地夫的海水暖化警告以及迦納的奴隸城堡,巴內特為世上最具代表性的貝殼打造出令人難忘的描述。她從孩提時代的好奇開始,漸次鋪展出各種驚人的歷史,例如殼牌家族企業如何靠著進口貝殼發跡;並描繪出貝殼以及製造它們的軟體動物正在向科學家提出海洋暖化與酸化的警告。
從早期螺號的神祕呼聲,到脊柱與螺塔的演化奇蹟,乃至受到貝殼啟發的碳捕集現代科學,巴內特始終環繞著她的核心重點,聆聽大自然的智慧──並根據貝殼的箴言行動,關懷彼此以及我們的世界。
「本書是一本罕見的傑出之作,每一頁都令人讚嘆。從史前到今日,貝殼充斥在人類生活當中,從為古代眾神發聲到推動今日的氣候解決方案。謝謝妳,辛西亞•巴內特,因為妳榮耀了軟體動物留給我們的贈禮——例如一度用來號召信徒禮拜的海螺——也因為妳給了牠們聲音,替瀕危的海洋請命。」——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暢銷書《章魚的內心世界》(The Soul of an Octopus)作者
「充滿迷人的重要故事,鮮活生動。軟體動物的奇妙生命,以及貝殼以多種出乎意料的方式活在人類文化的核心之處,這兩點都令我著迷。對地球豐富生命感興趣的讀者,絕不可錯過此書。」——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作者
「一本期待已久的書籍。本書適時而開放,迴盪著海貝世界的奇妙之聲。她敦促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貼耳傾聽,因為在這個過渡的時代,牠們的真實就是我們的命運,牠們的智慧就是我們的答案,牠們的未來則是我們的希望。」——傑克・戴維斯(Jack E. Davis),普立茲獎得獎著作《墨西哥灣》(The Gulf)作者
「本書精緻、多腔且明亮,如同巴內特在這本跨領域書中所描述的貝類。這是一本遊記,是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漂亮控訴,是流於官腔的科學敘事的重新復活,而最令人振奮的是,貝殼以及躲在其中的軟體動物的故事,如何反映了人類的偉大獨創以及人類對自然世界同樣巨大的影響。這首糅合了讚頌與警告的歌曲,令我震悸,驚喜,開心至極。」——勞倫・格羅夫(Lauren Groff),暢銷書《佛羅里達》(Florida)作者
「秉持卡森海洋三部曲的深研傳統,巴內特以深度對談的智慧與海洋科學交織出充滿詩意的沉思。一本自然史的當下經典──洋溢著海濱恢弘的科普文學。」——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暢銷書《荒野勇士》(The Wilderness Warrior)作者
「一本精心研究、全面記錄之作,從許多不同面向涵蓋一個複雜的主題……宛如在閱讀一本迷人的冒險故事……輕鬆有趣,內容豐富。」——湯姆・艾克霍斯特(Tom Eichhorst),《美國貝類學會季刊》(American Conchologist)
「光彩奪目的沉思……巴內特這本翔實豐富的敘述,歌頌了過往我們如何珍視軟體動物,今日牠們如何受到迷戀,以及確保牠們的未來生存有多重要。」——勞倫斯・馬沙爾(Laurence A. Marschall),《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本書是貝殼和貝殼熱愛者的輝煌歷史。一部迷人的歷史,惋惜的歷史。它拓展了我們吸收新知的能力。如同它的主角一般複雜、多腔且美麗,如果巴內特能喚醒我們的驚奇感,那麼或許就有希望啟動我們對海洋與彼此的集體責任感。」——凱薩琳・諾布里(Katharine Norbury),《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巴內特的敘述會讓你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本書精彩而適切地螺旋上升,變成一本關於海洋、關於地球歷史,以及關於環境危機與保護的大故事。」——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對欣賞過這些海洋最美麗物體之人而言,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海灘讀物』,值得珍藏。」——朗・查爾斯(Ron Charles),《CBS週日早晨》(CBS Sunday Morning)
作者簡介
資深環境記者,曾報導美國蘇旺尼河和新加坡等地的水資源相關議題。著有《幻象》(Mirage)、《藍色革命》(Blue Revolution)、《雨》(Rain)等書,後者入圍國家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並進入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PEN/E. O. Wilson Award for Literary Science Writing)決選名單。她與家人住在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Gainesville),她同時也是佛羅里達大學的駐校環境記者。
歡迎造訪她的官方網站:www.cynthiabarnett.net
相關著作:《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雨》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預購】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艾希莉.米爾斯 Ashley Mears(譯者:柯昀青)
平常價 $37.00跟著社會學家臥底美女、美酒組成的「美妙」夜生活圈
看富人豪宴與奢華派對中,勞動交換、性別權力與金錢的綿密關係
如何建構出全球超富階級複雜而隱微的社交潛規則
又怎麼讓女性在其中被層層剝削而不自知,甚至樂於如此?
坎城、邁阿密等派對聖地中既高檔、又不隨便對大眾開放的夜生活狂歡現場。
無數個深夜,她隨著夜店公關入場,以派對「女孩」身分直擊富豪們鋪張的享樂活動,
並試圖理解其中金錢、權力關係與性別結構的運作。
在田野工作期間,作者見識到浪擲千金只為了富豪取樂的生日派對;法國南部海岸成排的奢華遊艇不時招攬美女登船;乃至於昂貴香檳在富人手中胡亂噴灑、浪費。
她更注意到,派對女孩把外貌當成資本,藉此換得免費餐飲、酒水,以及與權貴同樂的機會。與此同時,她們的存在拉抬了男人的地位,充實了夜店、公關與場地提供者的荷包,而女孩們卻毫無半點金錢報酬。儘管在各種由男性主導的交際場或社交圈裡,美麗女孩形同珍貴資產,但她們卻是結構中相對弱勢者,青春胴體更得任人殘酷地議論評價。
現今,高踞金字塔頂端的富人階級不斷窮盡炫耀性消費之能事,交際場內有美食、美酒之外,更少不了「美女」。看似無關緊要的派對與狂歡活動,卻充斥著金權關係、女性外貌、財富展演、地位宣示、身體剝削等因子的交互作用。作者藉著親自深入現場,將其中複雜的生態仔細進行分析與剖解。
艾希莉.米爾斯Ashley Mears
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研究重點為文化與市場的交集,也關注性別、種族、階級不平等的問題;過去曾是一名時裝模特兒,在時尚產業中一邊工作,一邊蒐集田野調查資料。她的另一本前作為《美麗的標價》(Pricing Beauty;簡體中文版書名)。米爾斯目前受聘於波士頓大學社會學系以及女性與性/別研究學程,擔任副教授。
譯者簡介
柯昀青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現任職於台灣冤獄平反協會,譯有《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一部女性主義宣言》等書。
【預購】直到夜色溫柔(《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簡莉穎, 廢廢子
平常價 $31.00X
《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新生代漫畫家 廢廢子
Mangasick
胡淑雯|作家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
揚|Sex Chat 談性說愛 podcast 主理人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推薦
廢廢子所勾勒的身體是如此流麗、軟嫩,彷彿不會被任何桎梏束縛般縱情交纏。與之對比,敘事輕盈近乎冷淡,卻四處滿溢著愛的馥郁……這場當代情慾群像劇如此豐饒、如此新穎,在我的眼底烙印了久久不能忘懷的美妙。──Mangasick
雖然性愛是本書各章的共通主題,沒有性就沒有這些故事,但每段故事到了最後還是回到角色間的互動,從彼此的傾聽、包容建立互信,才有可能往愛的方向發展。近幾年情色書寫不用再處處掛念道德,也不必只強調感官描寫,本書則更著重內心意象部分。三個人,兩個人,最後變成一個人,客觀的夜色在每個人的主觀下逐漸溫柔。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
好難過唷。
每一張圖都刺穿我的心,每一個約炮故事都像我,明明裡頭有各式各樣的人,異性戀、同性戀、跨性別、聽障者、侏儒、老年人,但每一個都是我,性與身體再怎麼不同,互動裡全是自卑與自憐。
恐性的人其實情有可原吧,我常常這樣想,因為性比什麼都誠實,要直面自己的種種,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約炮的人其實非常勇敢吧,我常常這樣想,因為性比什麼都真實,所以這樣的自己如果能被慾望,由那個剎那所生的自信都會成真,累積成愛。──揚|Sex Chat 談性說愛 podcast 主理人
不受女性歡迎的印刷廠工人、約第三者出來開房間的女同性戀、心理有缺陷的女人與她的聽障男友、練習口交的男同志侏儒、自卑胖妹與護唇膏男的僵局、互為彼此心靈支柱的老年婚外情……9段不被主流婚戀市場接受的身體及性關係,展開的是台灣當代的浮世繪卷,無數性∕愛、性別認同的困頓與可能。
新生代漫畫家廢廢子繼《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之後,首度與知名劇作家簡莉穎攜手合作,以漫畫的形式改編這篇充滿實驗性,並因大量的性愛場面與多元的身體形態難以搬上舞台之話題作。性愛不是只有唯美的場面或不斷抽插的高潮,性愛也是男男女女直面身體與親密關係的想望、羞恥、快樂及悲傷。
1984年生,彰化員林人。畢業於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現任職大慕影藝內容總監,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舞台劇編導演超過30齣。2011年4月《PAR表演藝術》雜誌選為「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選為「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著有簡莉穎劇本集《春眠》、《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相關著作:《直到夜色溫柔【限量簽名版】(《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廢廢子
1995年出生於台北。第一部漫畫作品《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是由大學的畢業製作延伸而來。創作主要根據自身的經驗,呈現女性對於性愛與情感的徬徨,以現代時空為背景,操作奇幻元素及視覺象徵,描寫失戀少女奮鬥的過程。2017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就讀於加州藝術大學(CalArts)實驗動畫研究所。《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曾於台北荒花舉辦個展、Mangasick舉辦原畫展,並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參與「台灣館新浪潮」展出。
相關著作:《直到夜色溫柔【限量簽名版】(《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預購】聽,動物在「說話」:從狼的「方言」、取「名字」的海豚,到鸚鵡的語意理解……由演化適應到動物行為學,傾聽「話中有話」的動物,揭開物種溝通的奧祕◎艾列克·克申鮑姆(Arik Kershenbaum)(譯者:王惟芬)
平常價 $37.00 人類先祖何時開始說「人類語」?
動物之間會說「動物話」嗎?
我們有沒有可能跨越物種藩籬,與不同動物展開「交談」?
林大利(本書審訂者)|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推薦
「人類真的是地球上唯一擁有語言的動物嗎?」
在交通噪音成為生活中沒完沒了的惱人背景音之前,地球上充滿動物聲響——蟲鳴、鳥叫、野獸咆哮。
早從史前時代起,人類就想搞懂自己所聽到這些動物聲音中的意思;也難怪放眼全世界,幾乎所有文化都有說話的動物相關的想像故事。有賴於20世紀動物行為學的發展,
今天我們突破了這些故事的框架,轉而以演化的脈絡思考動物行為,以及動物用什麼方式、又是為了什麼而相互溝通、形成社會。
本書作者艾列克·克申鮑姆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逾十年職涯以研究「動物如何透過聲音溝通」為發展重心——
🐺克申鮑姆曾前往北美與歐洲狼群出沒的荒野蹲點、側耳傾聽,發現不同地方的狼所發出的威嚴嚎叫,疑似存在「嚎腔」不盡相同的「狼方言」。
🦜在頗具規模的鳥園內,這位動物學家觀察乍看好玩的鸚鵡學舌,試圖理解鳥兒究竟聽懂多少「人話」、牠們自己又說得出多少;同時他也探索這些渾身羽毛的小傢伙有沒有類似人類「指涉」抽象概念的能力——答案可能出乎你我意料。
🐵作者還與研究團隊遠赴越南山區的偏僻叢林,考察罕見的長臂猿奇妙的歌聲:這種猿類是否可能以殊別的歌唱方式,針對諸如豹、蛇等不同天敵,發出有所區別的警告?
🐬克申鮑姆也參與訓練海豚的計畫,試著用「向動物提問」的巧妙實驗來探知海豚發出相似哨音時,是否也是要傳達相近的意思。
人類與其他動物有何不同?差異在於語言的使用嗎?或者我們只是非常聰明的猿類?誠然,人類有詩歌、戲劇、音樂、書籍,但我們獨特的語言能力,終究仍要歸功於自然界隨處可見的複雜溝通。我們的語言也許與其他動物的互動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但窮本溯源,其實都基於相同的需求:在複雜的社會中,個體之間要告知彼此許多複雜的事情。從本書探討的七個物種溝通互動的方式,讀者能看出語言在演化中發展的軌跡,繼而更加認識自己,也更理解語言的本質。
【各界好評】
《聽,動物在「說話」》的作者在引言裡明確表明:「本書幾乎完全聚焦在聲音上。」他在前六章中分別以狼、海豚、鸚鵡、蹄兔、長臂猿、黑猩猩為例,介紹了這六種動物所發出的聲音特色,以及從行為反應的觀察上去推斷,各種動物所發出的特定聲音所代表的生物意義。作者最後以諸多語言學的理論去探討「是什麼造就了語言?」有興趣想了解:(1)動物是如何使用聲音訊號進行溝通;(2)在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為何聲音會是被天擇機制青睞的主要溝通方式,這兩大議題的人們,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籍。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一本關於交流的書能夠以如此平易的方式寫成,又引人入勝,實在是再合適也不過的讀物,將會讓你以全新角度認識豐富多元的大自然。
——《恐龍一億五千萬年》(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作者史提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
以嶄新視角審視一個吸引人的主題。
——《裸猿》(The Naked Ape)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這是一趟趣味的動物交流科學之旅,帶我們進入海豚發出「喀答」響的海洋世界,也讓人了解狼的口音,同時又揭露我們自己的語言和這個世界的奧祕。
——iWeekend
作者簡介
艾列克·克申鮑姆 Arik Kershenbaum
研究動物溝通的前鋒學者,超過十年以來一直在歐洲、北美、中東和東南亞等地的荒野,致力研究動物以聲音交流的方式。於劍橋大學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擔任講師、研究員,曾發表三十多篇學術出版品,著有《銀河系動物學家指南》(The Zoologist’s Guide to the Galaxy,暫譯)一書,已售出十一國語文版權,並獲選《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2020年度最佳圖書。
譯者簡介
王惟芬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過去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偶爾還兼中文家教。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台大海洋所與台大醫學院。譯著以科普、科學史、藝術史、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為主。Email:weifen.wang@gmail.com。
【預購】雞雞到底神不神?:馬陸的步足、蛇的成對半陰莖、鴨子的螺旋陰莖……從生物千奇百怪的生殖器官,看牠們的「啪啪啪」帶給人類的啟示◎艾蜜莉・威靈罕 Emily Willingham(譯者:張馨方)
平常價 $35.00別鬧了!雞雞沒有那麼神!
讓你重新認識陰莖──這個被過度崇拜的器官
🦑《Wired》雜誌冬季年度推薦好書
🦑《我擁群像》作者艾德・楊 捧腹力讚
▎臺師大生科系生態演化組碩士 曾文宣老師 審訂
在許多語言、文化,甚至科學史中,雄性生殖器常常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崇拜的對象,甚至因此成為壓迫其他性別的武器。然而,這樣的結果究竟是大自然有意為之,還是人們習慣用有色眼鏡來看待生殖器官?天擇真的有意讓雄性占上風,而雌性就注定是弱勢嗎?
本書將透過介紹許多動物的生殖器與交配行為,讓你漸漸了解上述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書中將先討論陰莖的演化史,並且重新建構你我對雄性生殖器的定義──到底要符合什麼條件才能叫做陰莖呢?(如果生殖器本就是一對可以走路的腳,那它究竟是步足還是陰莖呢?)再透過介紹陰莖除了輸送精子以外,其實也還能用來社交、防禦等,讓我們認識到陰莖是一個多功能的器官。此外,你也將看見雄性和雌性在生殖器官的演化上,其實也可說是一場軍備競賽:雄性會耍些手段來壓制雌性,雌性卻也懂得防禦,有時也能主導交配的最終結果。
讀者將重新從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兩性在自然界中,其實沒有孰優孰劣,反倒是始終維持動態的平衡,互相牽制。你也將能透過本書,再次思考人類社會中長久以來已經有些偏頗的兩性價值觀,重新用一個更開闊的視野面對兩性議題。
🌭地表最強防禦武器!
豆娘和蜻蜓的陽具(唇舌)尾端有尖鉤狀的構造,而且形式五花八門,可以用來消滅其他求偶者的精子。
🍆皮下注射就能懷孕?
雄扁蟲的射精,是把像探針一樣的陰莖,隨意刺進伴侶體內,讓精子在雌扁蟲體內遊走,直到遇到卵子。
🌭是腳還是雞雞?
馬陸的第八對步足除了走路,竟然也可以用來交配,輸送精子?
🍆雞雞還能用來社交?
雄海豚之間會彼此交疊,進行同性之間的接觸,不只是一種感官樂趣,也是一種鞏固關係、增進感情的社交行為。
🍆耍點心機,多子多孫!
雄槍烏賊會把裝滿精子的精囊在母烏賊嘴巴附近,等精囊自己像手榴彈一樣引爆,強迫讓自己的精子和卵子結合。
🍌雌性也要反叛!
為了抵擋雄鴨霸王硬上弓,雌鴨的陰道可能呈反向螺旋,讓雄鴨不管再怎麼努力,都只是白做工。
🍌交配絕技超浮誇!
豹紋蛞蝓交配時竟然會用黏液懸吊在空中進行,而且牠們的陰莖竟然比身體還長!
🍆出生前就消失的雞雞!
其實蛇和蜥蜴還在蛋殼裡的時候,原本也有雞雞,卻總在孵化之前消失了!?
艾蜜莉・威靈罕Emily Willingham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英國文學學系畢業後,轉而攻讀該校的內分泌與生殖生物學博士,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跟隨一名泌尿外科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專精於哺乳動物的陰莖/外生殖器發育。
自研究生時期,她就對不同物種的生殖器非常感興趣,她曾說:「喜歡是沒有理由的,我認為生殖本身是件非常迷人的事情。」
她的作品散見於《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等,也是《科學美國人》的定期撰稿人。
譯者簡介
張馨方
政大阿語系畢,英國愛丁堡翻譯研究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作品包括《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漬測驗》、《脂肪的祕密生命》、《俄羅斯方塊:從誕生、版權之爭到風靡全球的故事》等。譯作賜教:nurachang@gmail.com。
【預購】黎·米勒: 時尚模特、超現實攝影師、戰地記者到冠軍名廚, 二十世紀傳奇女性黎·米勒的多重人生 The Lives of Lee Miller◎安東尼·彭若斯 Antony Penrose(譯者: 謝蘋)
平常價 $35.00──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
改編電影《Lee》即將上映
──由凱特.溫絲蕾、裘德.洛、瑪莉詠・柯蒂亞等影星主演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之一
★黎.米勒獨生子──攝影師安東尼.彭若斯親自整理第一手資料,撰寫母親波瀾壯闊的一生
★收錄116幀珍貴影像,包含黎.米勒的經典紀實、戰爭、時尚和商業攝影作品及標誌性肖像照
安東尼.彭若斯在三十歲以前大半時間都與母親交惡,而且由於母親對自己的過往絕口不提,他似乎一直以為母親只是個脾氣古怪、難以相處、和父親相比沒什麼魅力的老女人。直到母親去世後,他在自家農莊各個角落陸續翻出超過六萬件照片、手稿、底片、書信,以及在倫敦《時尚》(Vogue)雜誌總部的四萬多幅底片和相片,才驚覺母親有過波瀾壯闊的一生。
本書完整描寫了黎米勒一生的高低起落──創作才華的綻現與消逝;爭名逐利、大膽搏版面和完全隱藏否定、消融自我的低潮;容貌紅利的得意及紅利消殞的痛苦;受富商豢養有如籠中金絲雀,飽食卻失去自由的愜意和窒息;奔放恣意、一切操之在己的性自主,和懷孕生子後快感一去不返的性冷感;開放式伴侶關係的大度包容和忌恨妒意的反噬;以及墜落人生黑暗深淵中,卻再度被自身內在迸發的生命力及創造力給拯救──具有強烈張力,對人的堅強和脆弱皆誠實描繪。
4Samantha莎曼莎|攝影作家
汪正翔|《旁觀的方式》作者
房慧真|作家
許菁芳|作家
曹良賓|Lightbox攝影圖書室發起人
楊雅淳|攝影師
劉冠吟|華山文創品牌長
韓筠青|敘光室室長
──讚譽推薦
黎.米勒,1927年,紐約
她在街頭過馬路時,沒注意到有輛車正疾駛而來。千鈞一髮之際,一位路人猛烈地將她拽進懷裡。這位救命恩人就是白手起家的新興紙媒具擎──康泰.納仕(Condé Nast)。她被介紹到《時尚》雜誌當模特,迅即獲得成功。多年後,她回想起這段日子時說:「我當時實在是漂亮得過分。我美若天仙,但心如魔鬼。」
黎.米勒,1929年,巴黎
在她的模特生涯顛峰期,一張出現在全國性衛生棉廣告上的照片,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她一夜間失去所有工作機會。她將此視之為事業生涯的新起點,宣稱「我寧願拍攝照片,而不是成為一張照片。」隨後前往巴黎師從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曼.雷(Man Ray),並一起發明了著名的中途曝光(Solarization)技法。
黎.米勒,1939~1945年,歐洲
她是第一批進入剛被解放的達豪集中營的人。屠殺的規模如此巨大,堆疊如山的屍體映入眼簾,她拒絕相信眼前的景象。怒火促使她不斷按下快門,懇求世界相信、正視這項暴行。她將沾滿達豪泥濘的軍靴擺在希特勒愚蠢的腳踏墊上,在希特勒巢穴的浴缸裡洗了久違的澡。
這只是黎.米勒多重人生中的其中三個,由她的兒子安東尼.彭若斯親密記錄在此。彭若斯致敬他的母親,以誠實、生動的書寫展現了一位獨具才華的女性和她所處的動盪時代。
「超現實攝影至少有三種,一種是曼.雷跟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那類,是光學器械的超現實;一種是克勞德.卡翁(Claude Cahun),是影像內容的超現實。還有一種就是尤金.阿傑(Eugene Atget),是攝影本身的超現實。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講得超現實其實是最後這一種,它不是魔幻也不是不合邏輯,而是事物跟真實對象很像但又不是真實對象那個如夢的狀態。所以按照桑塔格的意思,一般所謂的超現實攝影是多此一舉,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是現實主義。但是私心最愛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是黎.米勒,在她最好的作品之中,荒謬與日常成為一件事。」
──汪正翔(《旁觀的方式》作者)
「黎·米勒,無畏不羈且充滿獨立自由精神的女性攝影藝術家。她的奔放和頑強展現了一生中對於挑戰傳統的勇氣,也體現了她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適應力。」
──楊雅淳(攝影師)
「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創作本能,叫做黎.米勒。從比浴室腳踏墊還小的暗房出發,一直到成為《時尚》雜誌合作攝影師,這本書將帶你走一遍傳奇人物黎.米勒令人著迷的一生,推薦給對於靈感找尋或創作有高度興趣的攝影人。」
──韓筠青(敘光室室長)
「一部分是回憶錄,一部分是攝影隨筆,一部分是尋找一個非傳統母親背後的真實生命……。應該確保黎.米勒在未來的歷史中獲得應有的地位。」──《美國藝術》( Art in America)
「彭若斯對其母親的讚美,圖文並茂,將一位獨特的天才女性和她所處的動盪年代展現在讀者面前。」──《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彭若斯充滿愛心和娛樂性地把他母親不同的線索拉到一起。」──《泰晤士報》(The Times)
「傑出的可讀性和徹底的閱讀享受」──《英國攝影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作家、攝影家、雕塑家及電影製作人。身為黎・米勒(Lee Miller)與若蘭・彭若斯爵士(Sir Roland Penrose)之子,他是黎・米勒檔案館暨彭若斯收藏(Lee Miller Archives and The Penrose Collection)的創建者與共同理事。該址原是作者父母舊居,現已成為具歷史意義的「藝術家之家」,由法麗斯故居暨美術館有限責任公司(Farleys House and Gallery Ltd.)負責營運。他有著作若干,包括《黎・米勒的戰爭》(Lee Miller’s War,暫譯),由Thames & Hudson出版。
相關著作:《黎.米勒攝影作品集》
譯者簡介
謝蘋
龜山島民,洄游北海。連絡信箱:apfel.hsieh@gmail.com
【預購】鼠族(MAUS: A Survivor’s Tale)◎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譯者:宋瑛堂)
平常價 $41.00逃得出集中營,卻走不出「家」這個迷障?
從一個家庭悲劇到一整個族裔創傷
以動物世界重現納粹種族清洗的史詩級經典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61Chi│漫畫家
小莊│導演.漫畫家
林蔚昀│作家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劉文│作家
──推薦
★全球翻譯超過30種語言
★榮獲普立茲特別褒揚獎、古根漢研究獎、安古蘭國際漫畫最佳外國漫畫、艾斯納最佳視覺文學等重要獎項
★《時代雜誌》1923-2005百大非虛構文學經典
★與《我在伊朗長大》並列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紀實漫畫
作者親自授權.完整手寫版首度面世
提到非虛構圖文書或紀實漫畫,一定會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亞特‧史畢格曼連載於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書為紀實漫畫經典,更是納粹大屠殺相關題材的破格之作,並於1991-1992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
本書細緻刻劃一位倖存者的創傷經歷,不只重現了納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進逼,更從戰後母親自殺、父親續絃、父子間的不睦……逃過大屠殺卻逃不了的家庭糾葛,向讀者展示那段歷史如何仍作用於現在。
「鼠族」一詞象徵的是希特勒與二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輕蔑與歧視,現實世界的種族清洗在作者筆下化為貓抓老鼠的比喻,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經過,則在他與父親ㄧ次又ㄧ次的長談中重現。
是怎麼樣的應變能力,讓作者父親能倖免於難,同時又讓妻子也死裡逃生?又是怎麼樣的複雜情結,讓妻子自殺、兒子與第二任妻子皆又愛又恨,卻還是無法棄之於不顧?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倖存者令人欽佩的生命力,同時也以兒子的視角,對這名神經質又吝嗇不已的父親既不耐煩又是同情。
看作者如何以漫畫重現極權政治的運作,也誠實描寫他眼中的父親如何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立體再現時代悲劇過後的歷史餘緒。
感動推薦
曾經在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參觀過「鼠族」的原稿展,作者以父親口述家族經歷為軸,記錄下納粹屠殺血淚史,破天荒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把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則畫成貓,這是我僅有的資訊,小而工整的分鏡,大量未經翻譯的文字,讓我對內容更加好奇,展區把封面那張兩隻老鼠依偎著的原稿放在某個重要的位置,一旁對照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構圖一模一樣,只是老鼠換成一對男女,穿著與原稿相同的衣服,用相同的表情看著遠處,我呆立著,久久不能自己……
──小莊│導演.漫畫家
《鼠族》是一本誠實、動人的書,明明是悲慘的事,卻又在某些地方這麼好笑……有著典型的猶太式幽默。看了這個故事,我稍微可以理解我父母和我的波蘭公婆那一代人視錢如命的習性,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猶太大屠殺,但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戰時,錢就是命。
我知道,我的理解在他們的經驗面前太渺小,作者也知道這一點,並毫不掩飾他的無知。但有些事不懂才是幸運的。我們能做的,是試圖去理解,並且盡一切努力,不要讓那樣的事重複。
──林蔚昀│作家
在轉型正義落實的過程中,「還原真相」始終是首要的工作。亞特.史畢格曼在訪談父親的過程中,重建了二次大戰時期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現場,國家機器對族群、個人的壓迫與暴力,在今日讀來也令人悚然動容。由衷盼望繁體中文版的發行,能讓更多臺灣讀者讀到鼠族的故事,反思今日的台灣。在療癒傷口之前,必須直視真相,唯有直面過往的暗影,才能看清未來要走的路。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即使當今的文化生產不乏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敘事,這則悲劇卻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完整表述的集體歷史創傷。1986年開始刊載的紀實漫畫《鼠族》,提醒了我們人類之惡所能及的暴力──人種的分化、排除與種族滅絕。
以漫畫呈現的目的,並非為了輕描淡寫大屠殺,反之,這是一個唯有藉由圖像才能表述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種族歧視的極致呈現,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奇幻想像空間。也因此,鼠族不只是猶太人的歷史,而是任何被壓迫族群的象徵。那隻追逐他們的貓,也不曾完整被推翻過。
──劉文│作家
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
亞特•史畢格曼是《紐約客》雜誌特約編輯與漫畫家,與妻合創並編輯前衛漫畫雜誌《Raw》。史畢格曼的畫作與複製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與藝廊展出。《鼠族》榮獲的殊榮包括普立茲獎與古根漢研究獎,也獲國家書評獎提名。史畢格曼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圖像文學譯作包括《薩賓娜之死》與《歡樂之家》,文學譯作有《分手去旅行》、《霧中的曼哈頓灘》、《該隱與亞伯》、《世仇的女兒》、《情,敵》、《苦甜曼哈頓》、《絕處逢山》、《消失的費茲傑羅》、《重生》三部曲、《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大騙局》、《數位密碼》、《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被消除的男孩》、《黑暗中的希望》、《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