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9570866445
- 9789570866926
- 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生活,甚至是世界? The Age of A.I. : And Our Human Future
- D2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aily Rituals: Women at Work
- Daniel Huttenlocher
- Eric Schmidt
- Find Inspiration
- Henry A. Kissinger
- Herman Melville
- Mason Currey
- Neil MacGregor
- Reading Sexualities: The Many Faces of Gendered Literature in Taiwan
- Serhii Plokhy
- and Get to Work
- moby dick
- 一個人開書店
- 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
- 上海
- 中國
- 丹尼爾.哈騰洛赫
- 于是
- 亨利季辛吉
- 人工智能
- 人文社科
- 余淑慧
- 佛教
-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元釋無聞思聰禪師
- 其他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勵志
- 古典
- 古典小說
- 台灣
- 史書美
- 同志
- 命子
- 因為風的緣故
- 困難
- 國文超驚典
- 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 圖解詩經
- 她們的創作日常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 姜學豪
- 孫松榮
- 孫筑瑾
- 宇田智子
- 宗教
- 寇致銘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小說
- 尼爾·麥葛瑞格
- 山海經
- 巫術掌紋
- 巫術掌紋:陳大為詩選1992-2013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貴興
- 張雅婷
- 彭明輝
- 心
- 心經
- 性別島讀
-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 性別研究
- 愛妻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
- 戴樂為
- 批判思考
-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學理論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集
- 新神
- 於是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書
- 曾毅
- 朴民根
- 杉澤
- 李喜明
- 李歐梵
- 李育霖
- 林建國
- 查無此人
- 柯瑋妮
- 梁超
- 梅森·柯瑞
- 梅森‧柯瑞
- 楊翠
- 機器
- 武漢封城日記
- 歷史
- 永發街事
- 洛夫
- 海外
- 烏克蘭
-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 無量壽經
- 猴杯
- 王德威
- 王聰威
- 王鈺婷
- 王鼎鈞
- 白鯨記
- 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祁立峰
- 科學
- 編輯樣
- 編輯樣Ⅱ
- 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
- 繁体
- 繁體
- 羅鵬
- 翻譯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聯經出版公司
- 臺灣的勝算
-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 色戒
- 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
- 艾力克.施密特
- 莊安祺
- 華文
- 華文文學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 葉月瑜
- 董啟章
- 蔡耀緯
- 蘇文瑜
- 袁育媗
- 觀山海
- 許維賢
- 評論
- 詩
- 詩經
- 詩集
- 論小說與小說家
- 論文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 諸神的起源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Living with the Gods: On Beliefs and People)
- 謝爾希·浦洛基
- 譯者: 葉妍伶
- 讀古文撞到鄉民
- 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
- 賴俊雄
- 賴永海
- 赫曼·梅爾維爾
- 邱常婷
- 郭晶
- 金剛經
- 金剛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大)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小)
- 陳大為
- 陳榮強
- 陳榮彬
- 陳濟舟
- 陳相因
- 電子科技
- 電影
- 靈感
- 香港
- 馬來西亞
- 高儕鶴
- 黃亞歷
- 黃淑嫻
- 黃莞婷
【預購】命子◎董啟章
平常價 $24.00 寫給爸爸、寫給兒子、寫給自己,建構三代人,一個完美,有溫度,香港人的故事三稜鏡,書展大獎得主董啟章最新長篇小說大突破!
這是爸爸的孫子,也是他兒子的書,又成了關於他兒子的父親,也即是他自己的書。
繼《心》、《神》、《愛妻》後,董啟章最平易近人、溫暖、笑中帶淚的作品。
繼《愛妻》探究兩性關係與夫妻婚姻中的愛慾本質及可能,董啟章又一人性關懷力作,從父子相處著眼,書寫父母與子女的角力與期望。
《命子》以父親的角度,進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兒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憶錄/生活散文形式,寫父子的相處日常和兩人之間的相互「忍讓」,寫兒子果之執著,為人父母之甜蜜無奈,讀來生動幽默。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則是沒有女兒的作者,透過虛構笛卡兒的人物傳記,想像一個有女兒的人生。第三部分〈命子:花〉則虛構另一個不存在的兒子花的書信,試圖作為真實兒子的對照,也帶入自己孩提時的記憶,作為另一種隱性式父對子的期待。
透過寫實、虛構、再虛構的書寫策略和角度,熔散文和小說於一爐,讓父與子在最想不到的地方接通。
董啟章:關於兒子,我寫的時候極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樣措辭,怎樣挑選,怎樣剪裁,或採用怎樣的語調和角度,以呈現一個既真實但又於他無損的形象。就算我是父親,又是一個作家,我也沒有權隨意取用自己兒子的人生,作為我的寫作材料。……我給兒子親自過目……他並不介意,似乎深明寫作的本質。總體來說,他的評語是:寫得幾好笑。我認為,這是我從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評價。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 施耐庵文學獎。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2017年《心》榮獲「第十屆香港書獎」。2018年《神》榮獲「第十一屆香港書獎」。2019年以《愛妻》獲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
著有《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紀念冊》、《小冬校園》、《家課冊》、《說書人》、《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講話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同代人》、《貝貝的文字冒險》、《練習簿》、《第一千零二夜》、《體育時期》、《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對角藝術》、《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學習年代》、《致同代人》、《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I》、《董啟章卷》、《心》、《神》、《愛妻》、《命子》等。
後記
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孩
二○一八年八月至十二月,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駐校作家。教學工作並不辛苦,學生非常認真,堂上練習和回家的功課都做得十分用心。要求作家參與的演講和活動也不多,我有充分的自由時間寫作和閱讀。
我住的宿舍位於「南洋谷」,離飯堂和超市很近,對於不太挑食的我,飲食的問題很容易解決。三房兩廳的單位,對獨住者來說有點太大。我把大飯桌變成我的工作桌,前面就是空蕩蕩的大廳。我從未曾在如此廣闊的空間裡寫作過。早上有鳥聲,晚上有蟲鳴,四周寧靜得像身在深山。有時一連幾天沒人打擾,從早到晚都不用說一句話。我突然尋獲了渴望已久的隱居生活。
單位在房子的三樓,景觀甚佳,對面是樹木和小山。因為較高,蟲蟻也相對較少。最常見的是一條每晚從門縫下鑽進來,沿著牆邊溜裡廚房的壁虎。壁虎行動利落,不擾人,只是經常留下糞便。美中不足的是,房子前面據說非常漂亮的藍湖和公園,因為學校的發展工程,每天都在挖掘、倒泥和架設建築物,白天有時會有點吵。不過關上窗,習慣了也沒有甚麼。在幾個月間,看著工人們每天辛勤勞動,逐漸把地形完全重塑,感覺跟寫長篇小說也有點像。
每天早上七點起來,在綠意盎然的校園,沿著那些微微高低起伏的路段步行,看著那些寄生著多種植物的熱帶巨樹,感受著早晨清涼的風和微濕的氣息,或者看著晨光在薄雲中透出,在樹冠的枝葉間散射成充滿神聖感的光柱。在經過田徑場的時候,看著每天都遇見的跑步者,或者每逢星期一至三參加足球訓練的青年(當中星期二那一組有三個女生),或者從游泳池濕漉漉地跑出來的晨泳者,感覺到時間永恆地重複,但又不斷地逝去和變化。
《命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就是在駐校期間完成的。相較於第一部分的回憶錄或生活散文的形式,完全虛構的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是一個反照。我刻意加入許多注釋,寫成好像譯自外文的人物傳記的模樣,但角度卻是主觀的,也即是一個父親的角度。在構造一個想像的女兒之後,我覺得無妨再構造一個想像的兒子,於是便有了第三部分的構思。這個不存在的兒子花,是真實的兒子果的對照。作為一個「弟弟」,我想知道「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兒子」有甚麼可能性。也許他只是作為大人的我試圖回復年輕的偽裝。
在我八月初離港之前,兒子正奮力寫作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我不知道繼兩年前的第一次認真和密集地寫文章,是甚麼契機促使他重燃寫作的熱情。今次的文集「出版」(自己打字、排版、列印和釘裝)之時,我已經身在新加坡。他在家裡搞的新書發佈會,我沒法親臨,只能在手機上看錄影片段。他印出來的成書,也要等他八月底和母親過來南大探我才拿到手中。當然免不了要付上新幣五元,即港幣三十元。雖然之前妻子已經用手機傳來了文集內容,但一書在手還是我這等老派人不能改掉的習慣。
文集今次有題目,叫做《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孩》,一看便知出自西西,但兒子其實沒有讀過原著。副題是「了解一個外來的十五歲的男孩怎樣看世界」。一打開便看到自序〈來自星星的我〉。為甚麼會把自己稱為「外來的」或者「來自星星的」?因為他很自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跟其他「地球人」不一樣。也怪我之前寫了一篇〈星之孩子〉(在本書第一部分),給他看後他深感認同,所以出現了這個念頭。自序中解釋了他再寫散文集的來由:因為他重看舊的文章,發現自己這兩年來有很大變化,所以想跟大家分享。然後便簡介了文集內的文章和分類。最後也感謝了黃念欣教授(他母親)給他的文章提供意見,以及義務幫忙校對。我並不出奇,他沒有提到我。
我曾經思考良久,要不要在本書中引述他的新作,甚至輯錄其中一些篇章。兒子自己也明白,這些不能算是文學創作,而是一個少年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的文章。雖然,他對自己中文書寫能力的進步,也是滿有自信的。老實說,對平日甚麼都不寫的兒子來說,一寫便寫出了這樣具表達力的文字,我是很驚訝的。在我心目中,這些文章寫得很好,但那個「好」不是一般的判斷文藝作品的好。它的「好」,除了語言表達清晰準確,還有的就是它的真誠。這真誠包括毫不臉紅也絕無吹噓的自我欣賞,但又同時具有自我批評和反省的自知之明。有些寫到親友間的事情,可能會說得太直白了一點,令人感到些許尷尬,但大家都會諒解他的坦白。他就是不懂得也不覺得需要隱藏甚麼的人,包括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面對這樣的人,你會很容易喜歡他,但也會被他無意間傷到。然後,又會不問因由地寬容他。
不過,為了保障他的私隱,我還是決定不引述和輯錄他的最新文章了。那些最美好或不那麼美好的東西,就留給我們自己的親人圈子吧。至於本書關於他的第一部分,我寫的時候極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樣措辭,怎樣挑選,怎樣剪裁,或採用怎樣的語調和角度,以呈現一個既真實但又於他無損的形象。就算我是父親,又是一個作家,我也沒有權隨意取用自己兒子的人生,作為我的寫作材料。這一點我是十分自覺的,但有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則依然感到有點不太踏實。這個部分的初稿,我給兒子親自過目,以他不反對為底線。他對當中一些事實作了糾正和補充,但對一些細節的改動或虛構,他並不介意,似乎深明寫作的本質。總體來說,他的評語是:寫得幾好笑。我認為,這是我從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評價。定稿之後,本來想給他再審閱一次,怎料他說:這是你的創作自由,我沒理由干預。
至於他的最新文集,我就把裡面的文章題目記錄在此,讓大家窺見一班,一個自稱來自外星的少年的思想世界吧。「思考篇:一、超強記憶;二、陰謀論;三、回憶;四、忌諱;五、鏡子(二):多面鏡」;「生活篇:一、自己也不能理解的;二、瘋笑;三、老師;四、諸事八卦;五、零彈性;六、享受;七、知錯不能改」;「校園篇:一、這個很乖的;二、團體恐懼」。
在新文集的封底,兒子用了一張他以前去行山時拍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背向鏡頭,站在一處山崖邊,面對著天空中西下的夕陽,和一片金光的大海。他張開雙臂,手心向上,站成一個十字架的剪影,像極一個吸收天地精華的神人,或者正在接收宇宙訊息的外星人。在照片下面印了一行文字:「我與萬化冥合了。」我第一次看到,心頭一震。這像一個少年的話嗎?這不就是作為父親的我所曾寫下的遺願嗎?父與子,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接通了。

【預購】因為風的緣故(附CD)◎洛夫
平常價 $26.00宏發「文學留聲」系列的製作理念,結合詩人親身朗誦的有聲CD與手寫詩句出版面向,繼?弦有聲書之後,出版洛夫專書;為一代大師留下最美好的文字與情感聲音。
由詩人挑選最喜愛的十幾首詩,並親自手寫,經過美編設計,直接製版;CD與書套裝上市。
朗誦CD除了洛夫本人親臨錄音室收音,其子莫凡(紅極一時的「凡人二重唱」成員)也主動加入背景配樂的工作,更將名詩《因為風的緣故》譜成歌,親自為敬愛的詩人父親獻唱。在悠揚楊悅耳的音樂聲中,詩與樂的合鳴,帶給聽者無限的餘韻和感動。
本書特色
1.洛夫獨特的詩風與個人魅力,在全球華詩壇被譽為「詩魔」。十幾年前,以他的詩作所舉辦的「因為風的緣故」詩歌聲光表演,在社教館擠得人山人海,盛景傲人,傳為詩壇大事。許多愛詩者在現場感受到詩魔的號召力,此次為大師留下詩歌的聲音,相信也會是文壇焦點。
2. 洛夫的詩集,各地研究不斷,加上近五年來,洛夫的書法亦辦書法展,收藏者眾。此次結合大師的聲音與手寫詩句,不僅是為文學紀錄,在質地上也具收藏價值。
3.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詩魔」一生的詩文成就,在每首詩朗誦之後,由洛夫講述每一首詩的創作背景,及評論或回響。亦可作為入門現代詩的一種重要媒介。
4. 全書結合詩人書法、筆跡、聲音、講解、音樂、編排美學,力圖推廣現代詩閱讀。
作者簡介
洛夫
本姓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淡水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54年與張默、?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大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歷四十餘年,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廿二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四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四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二十多年來評論不斷,其中多首為美國漢學家白芝(Birch)教授選入他主編的《中國文學選集》。《石室之死亡》英譯本已於1994年10月由美國舊金山道明出版社。1982年他的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中山文藝創作獎,1986年獲吳三連文藝獎。洛夫的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譽為「詩魔」。近年沉潛於書法之探索,不僅長於魏碑漢隸,尤精於行草,書風靈動蕭散,境界高遠,曾多次應邀在台北、菲律賓、馬來西亞、溫哥華、紐約等地展出。

【預購】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賴俊雄
平常價 $42.00「文學理論」是評價或者研究文學的各式詮釋方法。文學理論不僅是文學閱讀經驗的粹煉與論述化,更是開展文本意義與藝術品鑑的思考徑路;它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延伸,更是讓文學創作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之一。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掌握與當代文學批判相關的基礎理論與知識,並在每一章節尾聲提出幾個問題與思辨,激發讀者運用文學理論提升文學文本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賴俊雄以介紹當代各種文學理論或主義為出發點,引領讀者向外延伸,拓展至對個人生命經驗與當前現實世界與文學批判理論之間的多樣思辨。
賴俊雄
英國諾丁漢大學批判理論及英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南哲學學會會長、蘇雪林基金會總幹事以及成大思沙龍創會執行長等。研究專長為西方當代哲學、批判理論與當代英文文學。專書作品有《晚期解構主義》、《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傅柯與文學》、《列維納斯與文學》、《回應他者:列維納斯再探》、Deconstructing Boundaries: Critical Essays on Contemporary Theory等。本書為作者在高教二十年對西方當代理論研究與教學的累積成果,可搭配磨課師(MOOCs)雲端十二週課程《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閱讀。
人文宇宙,理論星子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是賴俊雄教授為華語文學界所撰寫的專著。這本書縱論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的理論現象、大師巨作,以及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方向。賴教授是台灣英美文學領軍者之一,致力理論研究多年,在新作裡他不僅介紹晚近西方學界眾聲喧譁的流派,同時思考立足臺灣的我們與世界理論對話的可能。全書分為十二章,每章包括「批判思考」單元、「問題與思辨」單元、並搭配雲端十二週MOOCs課程的QR Code動畫影片。賴教授的敘述深入淺出,論證面面俱到,所設計的問題與動畫創意十足。此書稱稱多年來僅見的大型文學理論範本。
理論作為當代文學研究的項目,可以溯及上個世紀六○年代。理論的興起,一方面代表文學研究對思想、方法的重視,一方面也與歐美學院日趨專業的取向息息相關。相對於此前文學研究以審美、歷史、或品味的追求,理論強調將文學納入廣義人文語境、社群甚至自然生態,思考種種破與立的可能。這一訴求隨著六○年代末西方學院與政治的互動不斷產生火花。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後現代、後殖民研究,性別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無不發源於此。
但理論與學院體制的關係也不無弔詭之處:理論的興起其實有批判與實踐的訴求,曾幾何時,成為學院之內的學術項目,甚至重複操作學術資本;理論的發展原本基於跨科際的憧憬,但在術業有專攻的學院體制內,每每遭遇知易行難的考驗。而理論與文學科系鉤,似乎暗示修辭、言說是其最後的歸宿。
針對這些弔詭,賴教授反覆說明理論如何擺動在思想與實踐之間,辯證其間的張力,爭取最大的爆發點。理論的越界行動也許不能為每一領域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應,但在傳播過程中,改變已經發生。而文學不應被視為理論僅有的棲居之處;恰恰相反,正因為文學包羅萬象,才成就理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的無限可能。今天社會許多朗朗上口的話題, 從 「眾聲喧譁」 到後殖民批判、性別平權,從離散、創傷、記憶到生態、唯物,無不來自文學與理論的交相為用。這些話題早已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肌理。
而文學理論必須與當代接軌,才能產生最大的辯證性。「當代」不只意味當下此刻,你我感同身受的時間現場。用阿岡本 (Giorgio Agamben) 的話來說,當代更指向我們尚未及親臨、卻已經一閃而過的時刻,或多重時間軸線錯位的交集。真正具有當代意識者拒絕視眼前的現實為當然,並不斷在其中看出裂縫與皺褶。她直視時代,穿透光明,反而看見「黑暗的光束」(beam of darkness)撲面而來。當代永遠是反當代。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全書始自形式主義及新批評及結構主義,探討四、五○年代後文學研究由批評轉換成為理論的契機。那是西方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潮最後的轉折點。之後「人」與「人文」的定義與實踐不斷受到挑戰。據此,賴教授介紹精神分析,後結構主義,解構學說,後殖民、後馬克思、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性別理論、以及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後人類研究、生態批評,以及新唯物論。賴教授出入各家學說,旁徵博引,如數家珍。不僅作出縱向考掘,也力求各章之間相互呼應。如精神分析一章介紹佛洛依德和拉岡(Jacques Lacan) 學說之間的傳承與背離,繼以紀傑克 (Slavoj Žižek)的左翼拉岡式心理分析;而紀傑克的論述又和解構學者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馬克思的幽靈」論、後馬克思主義諸家如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晚期資本主義論產生既聯合又鬥爭的關聯。又如賴教授注意當代「他者」的討論崛起,而且見仁見智、精彩紛呈,包括收編性他者(如各種身分認同)、邊緣性他者(如動物研究)、心理學他者(如拉岡的大小他者)、內在性他者(如德勒茲, Giles Deleuze)、與先驗性他者(如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等。凡此都說明當代理論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彼此之間相互串聯或逆反,形成龐大的思辨網絡。

【預購】猴杯(2019 新版)◎張貴興
平常價 $26.00書封內頁全新設計、特別收錄《野豬渡河》出版相關後記三篇!
張貴興:新版的《猴杯》,我做了一些更動……二十年前寫《猴杯》前,心裡已潛伏著一個結局。……二十年後重讀,發覺種種舖排和暗示,都指向那個結局。……新版《猴杯》恢復了這個結局!
潮濕霧鎖的雨林、原生奇詭的野獸、陰暗的家族歷史、殖民地鬥爭陰謀……一場溯流尋人之旅,掀開了殖民歷史下不堪回首的恩怨!
雨林自然書寫‧魔幻寫實史詩‧華文小說經典
作家張貴興奠定華文文學里程碑之代表作
得獎紀錄
本書曾獲:
‧2001年開卷十大好書獎
‧2001年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
‧2001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2001年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
名家推薦
《猴杯》追溯華人墾殖者的罪與罰,時間跨度都延伸到當代。……則從國族認同移轉到人種與人/性的辯證,藉著進出雨林演義雜種和亂倫的威脅。──王德威
閱讀《猴杯》,讓我們經歷了雨林魔幻的殘酷美學,也彷彿目睹掠食性的熱帶人文,它也讓我們逼問自己潛藏的獸是否就要甦醒,因之,也是讀者心靈溯源之旅,經由殖民情慾的挑動。──瓦歷斯‧諾幹
《猴杯》處理華人和當地土著間的剝削關係,同樣深入有權勢華人的黑暗心靈,但最亮麗的還是小說的語言,讓人與百獸草木蟲魚均立體呈現如金絲銀線錦織,建立了個人品牌。──黃錦樹
《猴杯》對我輩的小說選手而言可說是一本「鼎天之書」,某部分張貴興其實也深深影響了我。張貴興的小說寫得非常鬼氣,寫刀寫到出神入化,藏身各處細節的鳥雀、犬、蛇、鱷魚,萬物生死互纏的運鏡,其靈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議。──駱以軍
忘憂草,別名豬籠草,熱帶肉食植物,其捕蟲瓶裡的汁液,清涼可口,猴子愛喝,故稱猴杯。迷失熱帶叢林的西方探險家,恍恍惚惚、生不如死時,據說喝下豬籠草瓶子裡的汁液,可以忘卻精神和肉體的苦痛,幸運者重獲新生,不幸者快樂赴死。
雉循著河流深入雨林尋找麗妹,抵達上游內陸的濕瘴之地,探訪一棟棟土著長屋。雉與達雅克族女子亞妮妮的情愛糾葛隨之蔓生,如濃霧層層疊嶂的家族祕辛,也將一層層被撥開……
張貴興長篇小說《猴杯》裡,南國婆羅洲島密布潮濕霧鎖的雨林、日頭肥大,植物猙獰,葉子像刀劍鏢矢,花朵如血盆獸口,原生奇詭的凶猛野獸、陰暗的家族歷史、殖民地鬥爭陰謀……全書以亂針刺繡的手法,多線進行結構,催生大河盡頭,叢林深處,雨林裡欲望、性愛、屠戮、血腥、暴烈的濃稠氣息,殺戮、背德、亂倫的癲狂想像。建構出史詩格局,精緻宏偉。
作者簡介
張貴興
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婆羅洲砂拉越,1976年赴臺升學,1980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系,1981年入籍臺灣,1989年任中學英語教師。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熱帶雨林為場景,書寫南洋華人社群的生存困境、愛欲情仇和斑斑血淚,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代表作有《伏虎》、《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沙龍祖母》、《野豬渡河》等。
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選讀者票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博客來年度選書、OPENBOOK年度好書、亞洲週刊十大小說……等。
自序
飛行的叢林
故鄉羅東(Lutong),開荒前是長尾猴老巢,就像附近的豬芭(Krokop),開荒前是野豬窩寨。
上個世紀五○年代韓戰爆發,胡椒價格飆漲,母親在老家西南方栽了一座胡椒園。六○年代椒價暴跌後,椒園荒草叢生,回到墾荒時期的山芭模樣。中學時期用一支大鐮刀在椒園裡除草,驚見一片芒草叢和灌木叢中,攀緣著十多株葱綠的豬籠草捕蟲瓶,大小恰似西方人愛啃的熱狗。椒園荒廢後,季候風和鳥類帶來了樹籽,紅毛丹、楊桃樹、番石榴、桃金孃、山豬枷,四處孳長。那幾株豬籠草,可能已在椒園蔓延了十多年。
豬籠草(pitcher plants),熱帶肉食植物,俗稱猴杯(monkey cups),正式名稱忘憂草(Nepenthes)。
捕蟲瓶裡的汁液,清涼可口,猴子愛喝,故稱猴杯。紅毛猩猩喝時,為了不攪散瓶底的蟲骸,斯文秀氣,好似英國淑女細啜浸泡著檸檬片的紅茶。
荷馬史詩《奥德賽》中,海倫以一種叫作nepethe的藥物釀酒,療癒伙伴對亡魂的哀念。
希臘神話中,大地和豐饒女神狄蜜特的女兒柏瑟芬被冥神擄走後,狄蜜特痛不欲生,莊稼萎靡,旱澇肆虐,狄蜜特以nepethe釀藥,減輕思念女兒的悲慟。
希臘語中,nepethe是「忘憂」。一種說法是,nepethe就是鴉片或苦艾。
迷失熱帶叢林的西方探險家,恍恍惚惚、生不如死時,據說喝下豬籠草瓶子裡的汁液,可以忘卻精神和肉體的苦痛,幸運者重獲新生,不幸者快樂赴死。
在貧瘠的、酸性的、缺氮的、寸草不生的荒地中,豬籠草總是第一批滋長的植物。豬籠草需要氮素製造蛋白質,不慎落入豬籠草瓶子裡的獵物提供了最佳的蛋白質。
豬籠草溢出的香氣,吸引了蜜蜂、蝴蝶、螞蟻、蒼蠅、蟋蟀、蜂鳥和各種昆蟲,牠們是豬籠草的美食(巨大的豬籠草瓶子可以溺斃老鼠和小猴子),也是植物的播種者。植物學家估計,近七十種動物共生或寄生豬籠草中,包括兇猛的掠食性蜘蛛和螃蟹。當豬籠草以拓荒者姿態站穩腳步時,其他動植物就淫蕩兇猛的孳生了。
胡椒園曾經盤踞著老家,在高腳屋、雞寮鴨舍和人跡壓制下,莾叢絕跡。老家遷往旁邊一塊低窪地後,廢棄的家園被莾叢佔據。莾叢被一把火燒燬後,種了胡椒。胡椒園荒廢後,莾叢再度撲天蓋地。莾叢蔓延著灌木叢和芒草叢,野生著奇花異草,包括豬籠草。
在熱帶的蠻荒地,這批奇花異草無所不在。它們是炎熱的西南風和潮濕的東北風颳來的,也是野鳥和蝙蝠屙下的(大型的草食和肉食動物不曾到過那塊荒地)。它們是飛翔的叢林胚胎,赤道卵巢烘烤的頑種,著床在燠熱和水氣淋漓的熱帶子宮壁的野種,也是從被撕裂和蹂躪的南洋瘀血陰道匍匐而出的物種。
八十種豬籠草屬中,近一半可以在婆羅洲看到,甚至只生長在婆羅洲。豬籠草實用性驚人。莖蔓是上等的綑綁素材。葉子、枝幹、根鬚、瓶子可以用藥,止血、催吐、利尿、退燒,治療眼疾、痢疾、哮喘、消化不良、胃痛、消炎、腹瀉、燙傷、高血壓,瓶子裡的汁液可以助產,也可以減輕婦女經痛……。擅用豬籠草,就像擁有一爿藥房。
最實用的一面,就是解渴了。博物學家華勒斯(A. R. Wallace)的團隊在馬來群島做科學考察時,瓶子裡的汁液是他們最常利用的飲用水。
巨型的瓶子,可以當作烹調的鍋子。
植物學家用各種隱喻式的容器形狀,描述華麗而形狀多變的豬籠草瓶子:杯(cups),壺(jugs),聖餐杯(chalices),葫蘆(gourds),細囊(little bags),盆(pots),甕(urns),罐(jars),水桶(bucket),高腳酒杯(goblets),啤酒杯(tankards),長頸瓶(flasks),燒瓶(beakers),馬克杯(mugs),酒桶(casks)……..。有一些隱喻是活的和血淋淋的:胃,膀胱,脾臟。一個植物學家說,豬籠草瓶子總是讓他聯想到兩種最偉大的容器:大的像女人子宮,小的像陰阜。
在故鄉,豬籠草有不少傳說和迷信,有的美麗,有的恐怖。有的牽扯到生活習慣,有的遙不可及。中學在雨林露營乍見豬籠草時,伊班同學總是嚴肅的提醒我們:傾倒豬籠草瓶子裡的少量汁液,細雨綿綿;大量傾倒,大雨滂沱、雷電交加、洪水氾濫。露營遇雨最掃興,紮營時於是小心翼翼,深怕惹惱了雨神或龍王。伊班同學又告訴我們,長住在豬籠草繁茂的地方,小孩尿床,男人夢遺,女人月經失調。好像都和水有關。
故鄉從前鳥不生蛋。鳥不生蛋的好處是原始野性,像一個不諳世事、大字不識的樸素美女。鳥生蛋的壞處是蹧踏艷俗,像一個割了雙眼皮、隆了鼻、削尖了下巴、拉了皮、植了鹽水袋或果凍矽膠、定期注射肉毒桿菌的妖女。
故鄉現在鳥生蛋了。建商廉價買下那片胡椒園和豬籠草的荒地,蓋起了水泥洋房,陌生的外地人大舉進駐,雖然他們花了錢,擁有合法的房契和地契,總覺得他們像小偷,愣頭呆腦的洋房就像賊寨。老家的四周,甚至出現了大盗似的大型購物場,流寇似的咖啡館、餐廳和公司行號更不消說了。政客和大官更是以梟雄的姿態和征服者的暴戾,割據那片曾經是飛禽走獸的福地。
老鷹不再盤旋天穹,大蜥蝪不再在芒草叢裡和我四目交接。長尾猴和豬尾猴留連雲霧瀰漫的樹冠層,只能從望遠鏡窺視牠們傲慢的屁股。野豬,躲到陰暗叢林去了。
充滿情慾的大番鵲歌唱,讓我不能入眠的貓頭鷹求偶聲,煙消雲散。
星星的絮語和深邃的眼眸也被光害埋葬。
比起新來乍到的賊寇,它們像天兵神將隱遁了。
午夜夢迴,故鄉面貎模糊神祕。
只有騎著那片飛行的叢林,像坐在飛氈上,才可能回到記憶中的故鄉,就像藉著東北和西南季候風往返唐山和南洋的祖先。他們搭乘的是帆船,其實是乘風而來。
記憶中的故鄉,是一片飛行的、無處著床和不存在的荒原。在綿延黏稠的記憶中,被我寫成不好看的小說,湊成幾本卑微的小書。
《猴杯》是其中一塊飛氈。
新版的《猴杯》,我做了一些更動,刪去了累贅的敘述,就像幫一個髒兮兮的孩子搓泥垢、修指甲、理髮,恢復較清晰的面貎。
二十年前寫《猴杯》前,心裡已潛伏著一個結局。接近完稿時,覺得這個結局太驚悚了。我壓抑著情緒,沒有讓這個結局浮上檯面來。二十年後重讀,發覺種種舖排和暗示,都指向那個結局。它像種子生根發芽、遍地開花,我卻放了一把野火。
新版《猴杯》恢復了這個結局。
【預購】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譯者:陳榮彬)
平常價 $36.0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
英國知名小說家暨評論家毛姆認為《白鯨記》是美國文學代表作,它的地位勝過愛倫‧坡與馬克‧吐溫的作品!
曾經影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激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創作靈魂!
知名品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更是得名於《白鯨記》中,愛喝咖啡的大副!
《白鯨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巨作;它是不朽,是文學史上的傳奇!
從今天起,你再也沒有理由不讀《白鯨記》!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史詩般的海洋文學鉅著,擁有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開場白,它不但是星巴克咖啡、《星艦迷航記》與《海賊王》等品牌及無數影視藝文創作的命名及取材靈感來源,梅爾維爾還被譽為美國「莎士比亞」!
「叫我伊什梅爾吧。」
故事以捕鯨船水手伊什梅爾這句舉世聞名的開場白作為開頭,接著開始重現「皮廓號」捕鯨船船長亞哈追捕大白鯨「莫比敵」的歷險過程。
亞哈是個聰明而意志堅定的船長,四十年的航海與捕鯨經驗讓他對各大洋的海況及鯨群分布熟悉無比。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敵的抹香鯨咬斷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敵。
主角伊什梅爾厭煩了陸地上的枯燥生活,決定到海上冒險,他在旅店中認識了來自南太平洋科科沃科島、當過捕鯨船魚叉手的食人族王子魁魁,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一起登上皮廓號。
滿心怨念的亞哈船長一心要向莫比敵復仇,他對水手承諾,最先發現那隻白鯨的人就賞一枚金幣。他的執念使他不顧大副星巴克的勸導,也無視拉結號船長驟失愛子的傷痛。
執意在滔滔巨浪中與莫比敵一決生死的亞哈,終於將一整船人帶往地獄。最終,只有伊什梅爾能夠告訴我們,這個漫長而驚險的故事:一個關於大海的故事,一個關乎人性的故事,呈現出人類以己身的力量去對抗大自然的過程。小說中的白鯨莫比敵就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大自然的生態。它呈現悲觀和神祕的情感色彩,轟動歐美文壇。
《白鯨記》結合了虛構與寫實兩種寫作手法,梅爾維爾用敏銳和感性的視角社會,通過小說來表達自己對整個社會生活和人類心靈的思考與評價。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國內各界專家學者作家齊聲推薦
王聰威(小說家)
何曼莊(作家)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馬耀民(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張惠菁(作家)
郭強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以動物為鏡》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淇華(作家)
賴慈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1819年生於美國紐約市,1837年因家境緣故自奧爾巴尼學院輟學,之後曾經務農、從事過一般職員及小學教師等工作。1841年起接續在捕鯨船與遠洋商船上擔任水手,經過數年海上漫遊返國後,1845年起投入寫作,頭五部長篇小說讓他成為頗受歡迎的冒險小說家。接著他以海上生活經驗開始構思第六部長篇《白鯨記》,這部小說花費17個月才完稿並於1851年出版,然而首刷1000本於出版後首年竟只賣出5本,其餘庫存因倉庫失火而遭焚毀。由於此後的長短篇小說銷售不佳,他於1860年代後期轉而寫詩,但已無出版商願為其詩集提供預付版稅,只能自費出版。1891年,梅爾維爾潦倒以終,逝世於紐約。
梅爾維爾的作品直至1920年代才重新喚起評論界與市場的重視,將他與愛倫‧坡及馬克‧吐溫並列為美國文學的奠基者。出版已屆70年的《白鯨記》此時方才得到應有的讚揚,被公認為偉大的美國小說,連同短篇小說《水手比利‧巴德》及《錄事巴托比》成為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的傑作。
譯者簡介
陳榮彬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50餘種,近年代表性譯作尚包括海明威經典小說《戰地鐘聲》,還有《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41屆金鼎獎評委。
導讀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白鯨記》這部著作的一般認知,大概是「人與鯨搏鬥的海上冒險故事」,或者,認為它是一部「海洋文學」經典作品。
若細讀《白鯨記》將會發現,這是一部深遠影響人類勇於向海發展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捕鯨史,更是一部關於海洋及鯨豚生態的自然書寫。
《白鯨記》作者梅爾維爾,以他兩年多職業水手及捕鯨船水手經驗,加上美國捕鯨船在南太平洋獵捕抹香鯨的種種傳說為基礎,於一八五一年寫成《白鯨記》。
海洋、陸地截然不同的兩片世界,若是缺乏航海經驗,很難單憑想像來描述甲板生活。這部著作證實,海洋文學果然是一種「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
「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學必要的元素之一,這樣的精神,將鼓勵陸地生活的我們,願意突圍陸域限制,到海上尋求有別於陸地的發展契機。若以「海洋精神價值」來看待《白鯨記》這部作品,它的確是鼓舞了美國社會向海探索的動能,也讓美國長期掌握絕大部分的海洋資源而成為如今全球超級強國。
《白鯨記》中的主角船,皮廓號,來自南塔克特島。這座位於美國東北方麻薩諸塞州南部、面積不到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數千人的蕞爾小島,竟然曾經是世界中心。(美國捕鯨船最多時高達七百艘,大約有一萬八千名水手,每年帶回極為可觀的鯨油產值,對全球鯨油市場形成重大影響。)
南塔克特島,是上百艘美國捕鯨船的母港,藉由這些捕鯨船,這座島嶼連接了占地球表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提供全球純淨芳香的抹香鯨油和極為珍貴的抹香鯨鯨蠟(鯨腦油)。
《白鯨記》記述了陸地資源有限的島嶼,如何往四面八方去探索、去征戰這開闊深邃的水世界。美國捕鯨船航跡遍布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如書中所形容的,「氣勢足以媲美亞歷山大大帝」。
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加上兩百多年前他們的捕鯨船已航遍全球海域,並以《白鯨記》這樣的海洋文學作品,將海洋精神內化為美國社會積極向海探索的針尖,掌握陸地資源的同時也及早掌握了大洋,奠定了強國龍頭地位。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世界,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南塔克特島居民的。海洋歸他們所有,兩世紀前,他們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海上來回耕耘。」
想想當年的情景,一趟捕鯨航程甚至長達三、四年,航途中往往有好幾年沒機會看見陸地,而且船上是重勞力的單性社會,當時的船隻藉風帆航行,船上並沒有冷凍、冷藏設備來保持食物的新鮮,船上沒有精密航儀或準確的氣象資訊來確保航行安全,除了天候海況的嚴厲考驗,還得面對海盜船的威脅。
當他們發現抹香鯨噴氣時,捕鯨船放出手划的小艇,以臂力拋擲魚叉來鏢獵體型龐大的抹香鯨。著鏢後,小艇常被獵物拉著跑,甚至整艘被拉沉,獵捕過程中他們時時得面對巨鯨的困獸之鬥。一趟捕鯨航程中,斷手殘腿不講,死掉幾個也算平常。這是個工時長且危險度極高的作業,為何還有人願意出航從事捕鯨工作?
我們也許會輕易地以「有錢能使鬼推磨」來作推想,但無論如何,捕鯨船是一艘艘海洋探索的尖兵,他們航行到天涯海角,航行到最偏遠、最不為人知的全球海域角落,捕鯨船甚至探勘了許多當年尚未被畫在地圖上的蠻荒小島。
書中寫道:「歐美多位知名的航海家,若沒有捕鯨船幫忙開拓航道,是不可能成為探險英雄被歌頌」、「真正偉大的航海家,是那沒沒無聞的南塔克特島捕鯨船船長」、「那些知名航海英雄的南太平洋冒險事蹟,不過是靠著船堅炮利去征服捕鯨船早已航遍的海域,這些英雄事蹟,若以捕鯨船標準來看,根本不值得寫進捕鯨船的航海日誌裡」。
雖是平民捕鯨事業,但這本書如實記述了他們如何開疆闢海,如何締造了人類歷史中偉大的航海精神。
《白鯨記》是史上第一本以鯨魚這種巨大生命為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可說是現代鯨豚自然寫作的濫觴。
作者是捕鯨漁人並非生物學者,但因為親臨現場,以其觀察及感想,按照鯨類體型大小,將這種海洋哺乳動物區分為大型鯨魚、中型鯨魚、小型鯨魚三大類。書中對於分類的描寫,細膩到以抹香鯨、虎鯨與鼠海豚作為這三類鯨魚的代表。
作者在鯨種名稱或鯨類生態的認知,也許與現代生物辨識及分類上有所差異,但這可是超過一個半世紀前的紀錄。當時,絕大部分人類生活腳跡還固封在陸地上,能做到這樣的鯨類觀察紀錄,生態成就已非同小可。
但作者在書中謙虛地說:「這一整章鯨類學,只是一份草稿而已。」對鯨類這種龐大神祕生命的描寫,或許是不難發揮的好題材,但若是無法親臨現場,只是憑藉想像,恐怕連具象描繪都會有很大問題。
個人多年與鯨豚接觸,了解牠們完全不會惡意攻擊船隻或攻擊人類,反而是相當友善船隻、親近人類的海洋動物。但若是受到攻擊,特別是攻擊母子對中的仔鯨,牠們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子女,這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天性,母鯨通常會因而與人類拚死一搏。看過一篇報導提及《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捕鯨船獵殺了抹香鯨的仔鯨,導致母鯨撞擊捕鯨船的意外事件。
《白鯨記》也是人類第一部以捕鯨歷史和補鯨文化撰寫成的作品。
本書不僅對當年捕鯨船的空間配置做了翔實的描寫,也對獵鯨工具、獵鯨過程、如何提煉鯨油等等,一一都做了極其細膩的介紹。
任何一項產業,自然而然都會累積形成與這領域相關的特殊文化,本書雖屬小說作品,但書中如實留下了珍貴的「島與海,人與鯨」的捕鯨文化資產。
由於生態保育及尊重生命觀念的普及,捕鯨產業將快速式微。捕鯨儘管不是現代人能普遍接受的產業,但在人類歷史上因為這產業所開創的事蹟,這本書留下了可貴的資料與線索。
閱讀這本書時,或可擺一張世界地圖,一路追索捕鯨船皮廓號的航跡。
書中寫道,皮廓號經過巽他海峽後,進入南中國海,再經由巴士海峽看見福爾摩沙,然後到達日本海這段航程。這段讀來特別有感,因個人常在花蓮海域賞鯨船上遇見太平洋抹香鯨群。
這群抹香鯨經過比對證實,有好幾頭像老朋友一樣,已好幾年好幾次來到花蓮海域。當牠們友善來到賞鯨船邊噴氣、浮窺、甩尾及舉尾深潛等水面行為,比照這本書中描寫獵殺牠們的種種慘烈畫面,我想,牠們兩百年前的祖先應該曾經與《白鯨記》所描述的來自美國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交過手吧。
聽過一位鏢船老船長的敘述:他曾經在墾丁海域刺殺大翅鯨母子對中的仔鯨,在拉拔這頭仔鯨時,發現整艘船從船底被扛起來,險些翻覆,原來是母鯨憤怒地想扛翻這艘鏢船。
幸好這些都已經過去,如今我們與太平洋鯨豚的關係,日愈親善友好。
《白鯨記》是一部以鯨類為主題的海洋小說。作者梅爾維爾除了旁徵博引善用典故,閱讀本書時也能同步感受文學修辭之美以及作者如何布局這部小說最後的悲劇高潮。
篇幅達六百多頁的長篇敘述中,對於捕鯨船皮廓號,一開始就有了這樣的形容:「這是一艘高貴的船,但不知為何充滿著濃濃的憂愁。所有高貴的事物都會給人這種感覺。」
書中形容亞哈船長:「這樣的人物就算骨子裡帶有幾分故意的病態……也絲毫不會貶損他的價值。只因病態就是任何偉大的悲劇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當他們第一次遇到白鯨莫比敵時,對尋鯨報仇者的形容是:「這個人的血已經沸騰,他的脈搏跳得讓整個甲板都跳動著。」
作者有計畫地帶引讀者的心,一波一浪痕地一起航行,一起搜尋莫比敵這頭白鯨。
海這樣寬,這樣深,要找到特定的一頭鯨,恐怕比大海撈針還要不容易。也許不少人因而質疑,書中故事的真實性?
個人在海上尋鯨多年,認識許多位長年在海上工作的船長,他們真的如書中所形容的:「就是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前往什麼地方。」好幾次類似的經驗,船長時常毫無道理的讓船隻轉彎或掉頭離開,然後,船邊就出現難得一見的鯨種。
《白鯨記》值得用多元視角來仔細閱讀,關於遼闊的大海、神祕的巨鯨和深沉的人性。
譯後記(節錄)
Moby-Dick的前世與今生
「叫我伊什梅爾吧。」――(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在狂想中,我任由一對對鯨魚漂進我的靈魂深處,彷彿無止盡的鯨魚隊伍,其中有個戴著頭巾的龐大幽靈,像是高聳空中的雪丘。」――(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此時,皮廓號正從南方與西方海面逐漸接近福爾摩沙與巴士群島,而兩者之間就是能夠從南中國海通往太平洋的熱帶航道。」――(引自第一〇九章〈亞哈與星巴克在船艙裡〉)
「那哀愁的天空看來透明、純淨、柔和,充滿女人味,大海卻雄壯威武而陽剛,一波波劇烈長浪滔滔不盡,看似參孫睡覺時起起伏伏的胸膛。」――(引自第一三二章〈交響樂〉)
《白鯨記》的前世
一八二○年,一艘來自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艾賽克斯號(Essex)在南美西岸外海兩千哩處遭一頭八十呎長、八十噸重的超大抹香鯨猛撞後沉沒,二十名船員搭小艇逃生,在海上漂泊數個月後才獲救,最後僅八人倖存。劫後餘生的大副歐文.卻斯(Owen Chase)把船難寫成《捕鯨船艾賽克斯號遇難記》(Narrativ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nd Distressing Ship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一書,成為美國小說家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的靈感,寫出小說Moby-Dick,也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為《白鯨記》的海洋文學奇書。他在《白鯨記》第四十五章曾引用一小段卻斯大副浩劫餘生的告白,他將遭遇的白鯨描繪成「身形令人感到驚駭無比,看得出來牠充滿怨念,怒火中燒。我們衝進鯨群之後,牠從鯨群裡直接游出來,因為我們傷了牠的三個同伴,牠好像與我們有不共戴天之仇」。梅爾維爾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一頭一八三○年代晚期在智利摩卡島(Mocha)外海遭人捕獲屠戮的白鯨,據說牠身上插著二十根魚叉,不難想像牠在殉難前曾經屢屢和捕鯨船發生激烈衝突。
《白鯨記》的粉絲們
《白鯨記》作者赫曼.梅爾維爾是紐約富商之子,但父親破產後在他十二歲時即已去世,致使他年僅十五就被迫離校養家,十九歲開始當商船水手,後來在幾年的海上生涯中曾經當過四、五個月的捕鯨船魚叉手,因此他有很多小說都是根據航海以及在外國見聞而寫成的,最早的作品是一八四六年的《食人島》(Typee)。梅爾維爾在婚後三年(一八五○年)從紐約市移居麻州,成為前輩小說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鄰居,在這位前輩小說家的鼓勵與幫助下,他花了十八個月時間完成《白鯨記》,且在扉頁上指名要把小說獻給霍桑。不過,小說出版後銷路其實不好,甚至在他於一八九一年已七十二歲的年紀去世時,小說早已絕版多年,據說在這作品問世到作者去世的四十年間,只賣出三千兩百本。但《白鯨記》這本書的文學聲譽彷彿倒吃甘蔗,在他死後才受到越來越多重視,我們甚至可以說梅爾維爾為「海洋小說」奠立了典範。《海狼》(The Sea-Wolf)的作者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創作海盜小說經典《金銀島》(Treasure Island)的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Robert L. Stevenson)都對《白鯨記》推崇備至,甚至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間也有許多粉絲,像是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曾說他真希望《白鯨記》是他寫的,而巴布.狄倫(Bob Dylan)則是在領獎演說中直言,除了荷馬史詩《奧德賽》與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反戰經典小說《西線無戰事》之外,《白鯨記》是他最大的靈感來源。在我看來,這本小說最迷人的地方當然是那斷腿船長亞哈(Ahab)與大白鯨莫比敵之間那種不共戴天之仇,還有亞哈那種能夠震懾所有船員的超強氣場,但更深一層來講,應該還有亞哈與大白鯨所暗喻的人類、大自然之間永不休止的強烈衝突。
《白鯨記》的百年滄桑史
但事實上,《白鯨記》能獲得如今的文學地位,也是經過許多波折。一開始在美國反應不佳,到了作者去世時,《紐約時報》為他撰寫的訃聞甚至還把書名給拼錯了。不過,梅爾維爾在英國倒是擄獲了一小群支持者,直到十九、二十世紀交替時,英國已經有不少記者、小說家、詩人讚賞《白鯨記》與其他作品,素有「阿拉伯的勞倫斯」之稱的英國軍官兼作家T.E.勞倫斯(T. E. Lawrence)自稱書架上擺了三本不朽巨作: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另一本就是《白鯨記》。在美國方面,一九二一年是梅爾維爾鹹魚翻身的關鍵年:哥倫比亞大學英語系教授卡爾.范多倫(Carl van Doren)出版《美國小說》(The American Novel)一書,稱《白鯨記》是美國浪漫主義的巔峰,而且同系教授雷蒙.威佛(Raymond Weaver)也撰寫文學傳記《水手與神祕主義者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Mariner and Mystic)。到二○年代末期,世界各國又開始出現《白鯨記》譯本,包括芬蘭文(一九二八)、法文(節譯本,一九二八)、德文(一九二七)、俄文(一九二九)與義大利文(一九三二)。到了一九四一年,第一本《白鯨記》法文全譯本(一九三九年問世)的譯者讓.紀沃諾(Jean Giono)甚至還寫了一本小說叫做《向梅爾維爾致敬》(Pour saluer Herman Melville),透過他的想像虛構出梅爾維爾在倫敦的奇遇,還有為何他決定寫出《白鯨記》。到了一九四○年代晚期,也就是《白鯨記》問世近百年後,它才真正成為一部文學經典,進入世界各地學界的研究領域以及開給學生的指定書目中。
《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的出版背景
在介紹曹庸之前,必須說明一下他的譯本的出版背景。據大陸學者鄒振環在《二十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一書中所言,一九四九年之前上海的翻譯出版活動蓬勃發展,中共掌政後於一九五○年九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出版工作會議」,隨後即將群益出版社、海燕書店、大孚出版公司合併成立公私合營的「新文藝出版社」,於一九五二年成立編輯部,五四年又有更多出版社併入。而且這樣的合併趨勢在上海持續推進,原本三百多家出版社減為十家,而且分工明確,新文藝出版社專門出版翻譯文學書籍,而且因為政治正確的問題,在中美持續交惡(當時仍在打韓戰)的情況之下,能獲得翻譯出版的美國文學作品相對較少,而且主要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徳萊塞(Theodore Dreiser)等社會問題意識較為明確的作家,因此《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在一九五七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其內容不帶種族歧視色彩(甚至反種族歧視),並且主動揭露社會壓迫的問題,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梅爾維爾筆下的皮廓號彷彿美國社會的縮影,除了船長、船副等白人角色,幾位魚叉手魁魁、塔許特哥、大狗分別是島國野人、印地安人與黑人。據統計,整本小說中三十位水手的國籍總計有十八個。所幸曹庸在一九五五年就完成譯文初稿,經過三次修訂後於一九五七年就出版。不久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活動接連席捲中國(事實上百花運動已於一九五六年展開,大批藝文界人士遭打成右派),許多知識分子都慘遭下放、批鬥,或許再晚一點他就沒機會翻譯,而《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否順利出版,也會充滿變數。
第一位中文譯者曹庸
曹庸原名胡漢亮(一九一七-一九八八),是廣東汕頭人,後來前往上海讀書與發展。中國大陸易幟後,於一九五三年獲調前往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擔任外國文學編輯,後來也擔任過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外國文學編輯,並且翻譯過許多英文文學作品像是喬治.愛略特(George Eliot)的《織工馬南傳》(Silas Marner),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殺人者〉(“Killers”)、〈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等等,不過最有名的當然是梅爾維爾Moby-Dick的第一個譯本《白鯨》。曹庸之子孫予(本名胡南榆)也是個知名譯者,譯有哈代(Thomas Hardy)的《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與綏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等等。翻譯Moby-Dick的過程中我常常有個問題浮現腦海:在前網路時代,曹庸到底是怎樣翻譯這一本充滿航海術語、《聖經》典故、哲學思考、海洋科學知識的天書?他的參考資料都是哪來的?總計翻譯了多久?曹庸已經仙逝三十一年,這些問題恐怕將會永遠成為未解之謎。
翻譯哪裡難?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我在翻譯時主要是使用美國作家Margaret Guroff所整理好的文本(以美國的初版Moby-Dick為基礎,參考後面的一些不同版本)以及注解,全都可以在Power Moby-Dick網站(http://www.powermobydick.com/)上取得;另外,美國作家Evelyn C. Leeper的網站(http://leepers.us/evelyn/mobydick.htm)所提供的注釋與詮釋也幫了我不少忙。但這些都只是知識性的難題,同樣令人為難的還包括這部小說的全部一百三十五章有長有短,短則幾十個英文字,最長則是近八千字,很難調整翻譯工作的節奏,而且小說使用了戲劇、詩歌、散文等各種文體,還有大量對話內容必須根據講話者的個性調整語氣。這本小說不只是一部文學巨著,裡面也有許多令人讚嘆的哲學思考,例如第七十三章提及:「本來皮廓號一直都是向右傾斜,因為掛著抹香鯨的頭,如今兩邊都掛上鯨頭後,船身又再次恢復了平衡。只不過,我想你應該也很清楚,船身背負的重量可不輕啊。皮廓號就像本來掛著哲學家洛克的頭,往右邊偏,現在掛上康德的頭之後,又往另一邊偏過來了。只是情況非常危急。有些人總是想要努力維持船身的平衡。噢,你們這些笨蛋!把那些鯨魚的頭、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一丟不就得了嗎?如此一來,你的船身又可以輕飄飄地保持平衡啦!」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Empiricism)的代表性人物,而康德則是歐陸理性主義(Rationalism)大家,主張先驗知識的存在,或許梅爾維爾是暗指我們必須在經驗與理性之間保持平衡?但幽默的他甚至還叫大家「把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丟」,這樣就不必煩惱啦!像這種集合了哲思、比喻、幽默等各種元素於一處的段落在書中俯拾皆是,這或許是過去一百六十八年來它能獲得許多文學名家欣賞的最大原因。
《白鯨記》的譯本
《白鯨記》的第一個日文譯本於一九四一年先有一部分問世(河出書房出版,譯為《白鯨》,且這譯名始終獲往後的譯本採用),到了一九五○年代才完整出版,收錄在知名的岩波文庫中,譯者是翻譯家阿部知二。另一位知名翻譯家田中西二郎的第一部譯作就是《白鯨記》(一九五○年),收錄在同樣也很知名的三笠書房新潮文庫。一九五○年代是《白鯨記》日譯的黃金年代,有許多譯本出現。至於中譯本,除了前述一九五七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的曹庸先生譯本《白鯨》,國內幾家出版社提供的《白鯨記》全譯本其實都是以曹庸版本為基礎去進行小幅改寫的「偽譯本」,而這也是「翻譯偵探」賴慈芸老師已經偵破的一個案子。除了曹庸之外,據我所知,中國出版界重譯Moby-Dick的風潮起始於一九九○年代,大致上都是譯為《白鯨》,由一九九六年的羅山川譯本拔得頭籌(二○○四年楊善錄與高路合作的譯本是個例外,書名是《鯨圖騰》,只因那一年稍早中國有一本暢銷小說叫做《狼圖騰》,作者是姜戎)。
只有成時、張子宏與曉牧的三個譯本,因此無法一一比對這些譯本是否有參考甚或大量抄襲曹庸譯本的痕跡。不過,當我在瀏覽這些譯本時,不免感覺到自己責任重大,自我期許必須創造出一個比曹庸譯本更為流暢好讀,而且在用語上也比上述十一個譯本更能貼近臺灣讀者日常習慣的全新譯本。
*謝辭*
最後,在此要感謝幾位讓這個譯本得以出現的人。程道民先生是當初找我翻譯Moby-Dick的編輯,只可惜我一再拖稿,沒能與他完成合作,甚為遺憾。此外,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與總編輯胡金倫兩位先生大力支持這個譯本,責任編輯張彤華小姐在我翻譯過程中屢屢提供編輯、翻譯與精神上的襄助,對此我充滿感激。更要感謝妻子郭嘉敏小姐兩年多來的督促與陪伴,否則我沒辦法完成這四十一萬字譯稿。最後要感謝作者梅爾維爾:今年八月一日是他的兩百週年冥誕,希望大家能多讀他的作品。
【延伸閱讀】
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尋找白鯨記》(In Search of Moby Dick)。
拿塔尼爾.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
埃里克.傑.多林(Eric Jay Dolin)。《利維坦:美國捕鯨史》(Leviathan: The History of Whaling in America)。

【預購】論小說與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平常價 $27.00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預購】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彭明輝
平常價 $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