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9789570873726
- 9789864893973
- 9789864895373
- 9789864895830
- 9789864896639
- 9789864896936
- 9789864897360
- 9789864897537
- 9789864897629
- 9789864897698
- 9789864897773
- 9789864897858古文明
- 9789864897865
- 9789864897988
- 9789864898008
- 9789864898213
- 9789864899401
- 9789864899609
- 9789865671099
- 9789865671860
- 9789869324397
- A Gentleman in Moscow
-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 A Room of One’s Own
- Amor Towles
- Christian Jacq
- David Quammen
- Douwe Draaisma
- F. Scott Fitzgerald
- Jack Kerouac
- Jane Austen
- John Sutherland
- Jonathan Carroll
- Margaret Atwood
- Matt Haig
- Niall Kishtainy
- Nigel Warburton
- On the Road
- Pride and Prejudice
- Simone de Beauvoir
- The Great Gatsby
- The Land of Laughs
- The Midnight Library
- Virginia Woolf
- Why Life Speeds Up As You Get Older: How Memory Shapes Our Past
- 【寫心經隨身版套書】(三冊):一句一句慢慢寫,讓你心生歡喜,離一切煩惱
- 〔讀出歷史的內心戲3〕縱橫讀史記:挖掘《史記》的底層邏輯,學習思辨的眼光,看見世事的本質
- 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
-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
- 世界歷史
- 世界經典
- 中國文化史
- 中國歷史
- 为什么年纪愈大,时间过得愈快
- 为什么年纪愈大,时间过得愈快:从心理时间的秘密,到记忆如何形塑我们的一生
- 二戰結束
- 亞莫爾·托歐斯
- 人文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傑克·凱魯亞克
- 傲慢與偏見
- 傲慢與偏見(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 光州事件
- 克里斯提昂·賈克
- 克里斯提昂·贾克
- 其他
- 内山絢子
- 写心经随身版套书
- 别管明天,就这样爱吧!
- 動物
- 午夜圖書館
- 卓惠娟
- 台灣
- 史考特·費茲傑羅
- 吳妍儀
- 吳書榆
- 呂玉嬋
- 哲學
- 哲學的40堂公開課
-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電腦之父圖靈,與大師一起漫步的哲學小旅程
- 唐珮玲
- 圖解世界5大神話
- 圖解世界5大神話:從日本、印度、中東、希臘到北歐,65個主題解讀東西方神祇與傳說、信仰與世界觀
- 圖解犯罪心理學
- 圖解犯罪心理學:從理論到實例,讀懂難以捉摸的人心黑暗面(二版)
- 在路上【反抗文化經典】
- 在路上【反抗文化经典】 On the Road
- 大亨小傳
- 大卫·逵曼
- 大眾心理學
- 大衛·逵曼
- 失智症
- 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
- 奇幻
- 奈傑爾·沃伯頓
- 奈爾·傑斯坦尼
- 女性主义
- 她们的古埃及:从创世女神到末代女法老,古埃及三千年的女性力量
- 她們的古埃及:從創世女神到末代女法老,古埃及三千年的女性力量
- 學術
- 安石榴
- 宋偉航
- 宗教命理
- 寫.金剛經
- 小寺賢一
- 小寺贤一
- 小說
- 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
- 少年来了【新装纪念版】
- 居酒屋
- 希臘羅馬時期
- 张明明
- 弱勢人群
- 張思婷
- 張明明
- 強納森·卡洛
- 心理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經
- 愛德華多·因凡特
- 愛情的52種面貌
- 愛情的52種面貌〈中英對照賞析版〉:悸動、低泣與思念的心:西洋經典情詩選
- 我是你的觀護人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 文學研究
- 日本
- 日本飲食文化
- 書
- 曹昕玥
- 李建銓
- 李池宗展
- 李靜宜
- 杜威·德拉伊斯玛
- 杜威·德拉伊斯瑪
- 杨联陞
- 杰克·凯鲁亚克
- 林姿呈
- 林雯
- 桑山慧人
- 楊聯陞
- 歐美
- 歡笑國度
- 歷史
- 永不告別
- 汉学散论(杨联陞诞辰110周年纪念版)
- 江灝
- 法国文学
- 洪水之年(疯狂亚当三部曲II)
- 洪水之年(瘋狂亞當三部曲II)
- 济州四三事件
- 浜畠加納
- 海外
- 溫伯陵
- 漢學散論(楊聯陞誕辰110周年紀念版)
- 漫游者文化
- 漫遊者
- 漫遊者文化
- 漫遊者文化出版
- 潘寧
- 濟州四三事件
- 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從心理時間的祕密,到記憶如何形塑我們的一生
- 爱德华多·因凡特
- 王旭烽
- 玛格丽特·爱特伍
- 珍·奧斯汀
- 現代文學
- 瑪格麗特·愛特伍
- 生活
- 當代思潮
- 瘟疫
- 療愈
- 看見失智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理解記憶、五感、時空出現障礙的原因
- 社会议题
- 社會
- 社會議題
- 章晉唯
- 筧裕介
- 約翰·薩德蘭
- 素食者
-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 經典
- 經典小說
- 經典文學
- 經濟學
-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
-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 經濟學超圖解
- 維吉尼亞·吳爾芙
- 編者:蔣力
- 縱橫讀史記3
- 繁體
- 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
- 繪畫
- 织色入史笺:中国颜色的理性与感性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聯經出版公司
- 胡椒筒
- 自己的房間
- 自己的房間【作家經典圖像+譯註版]
- 自然科普
- 花岡幸子
- 英國文學
- 茶
- 茶與茶人:22則茶的故事,揭開茶的前世今生
- 莫斯科紳士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蔡承志
- 藝術
- 街头的哲学:29个熟悉的生活情境,看见每个决定背后的伦理和逻辑!
- 街頭的哲學:29個熟悉的生活情境,看見每個決定背後的倫理和邏輯!
- 西方思考
- 西蒙德波娃
- 設計
- 詩
- 論老年: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 譯者:何穎怡
- 譯者:孔令豔
- 譯者:張朝霞
- 譯者:王存誠
- 譯者:盧鴻金
- 譯者:黃新珍
- 讀出中國繪畫的內心戲:十大主題劇透時代風尚、熱議奇人軼事,解讀畫作背後的文化和美學密碼
- 论老年
- 译者:卢鸿金
- 译者:尹嘉玄
- 跟著日本人这样喝居酒屋全图解
- 跟著日本人這樣喝居酒屋全圖解
- 跟著日本人這樣喝居酒屋全圖解:酒品選擇、佐菜搭配、選店方法一次搞懂,享受最在地的小酌時光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52則變形、幻想與深情的成人童話
- 邱瑞鑾
- 醫療
- 醫療保健
- 陈鲁南
- 陳湘陽
- 陳魯南
- 韓國
- 韓國文學
- 韓江
- 韩江
- 顏色
- 飲食文化
- 魏茹冰
- 麥特·海格

【預購】在路上【反抗文化經典】On the Road◎傑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譯者:何穎怡 )
平常價 $3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用七年時間旅行,用短短三星期一氣呵成寫成的小說。
「這本書改變了所有人的生命,也包括我自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伯.狄倫
死氣沉沉的人生,再見!
我要離開這個鳥地方,把生命丟到路上流浪!
一部傳奇經典,一種新世代之聲,一本反抗文化的聖經
二次大戰後,最激動人心的文學流派「垮掉的一代」代表作。
西方旅行文學和背包客文化的聖杯、公路電影的原型。
《TIME》百大最佳英文小說(1923 ~2005年)、美國圖書館廿世紀世界百大小說
本版本特別繪製1947年—1950年凱魯亞克四趟旅行的行經路線地圖。
薩爾是位對文學、爵士樂和女人充滿好奇的年輕作家,他在紐約有一群瘋狂的波希米亞好友,成天談論文藝創作,直到富於熱情與野性的狄恩加入這個圈子,薩爾的生活也面臨轉變契機:他決定追隨狄恩「在路上」的步伐,實現西部之旅的夢想,開啟通往體驗生命以及無限可能的那扇大門。
全書以薩爾第一人稱描述,他與狄恩等人四度驅車橫跨美國大陸,展開一段段混亂而亢奮的旅程。他們漫無目的奔走,在路上體察流浪漢、農民、工人、少數族裔的生活,同時縱情於爵士樂、性愛與藥物,尋找另一種感官境界;在放蕩不安的生活基調之中,他們盡情地燃燒自我與探索世界,獲得絕對的靈魂自由。
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1951年,將近卅歲的凱魯亞克花了短短三星期時間,不眠不休地把自己七年來與友人在公路上浪蕩的故事化為文字。凱魯亞克極力在語言上實驗「自發性文體」;為了避免打斷寫作的思緒,凱魯亞克刻意在書寫時不做隔行、沒有分段,最後成品是一幅長達三十六點五公尺的捲軸。
這部作品寫成後屢遭出版社退稿,凱魯亞克自己修改過多達六種版本之後,才終於在1957年正式出版。這本小說被譽為定義了「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也成了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著無數年輕人循著他的足跡去找尋人生真義。
在路上:70年來影響所有人的反抗文化經典
作家(Hunter S. Thompson等)、演員、搖滾樂手(Bob Dylan、Jim Morrison、Tom Waits等)、攝影師(Robert Frank、Stephen Shore、森山大道等),都坦言深受Jack Kerouac影響。
垮掉的一代,開啟了六○年代的嬉皮文化與其他反文化……
媒體評論
「在任何一個以追逐浮誇為時尚,因而人們注意力破碎、敏銳性鈍化的年代,此書的藝術真誠性使它的出版得以躋身歷史事件……〔這本小說〕寫得漂亮,多年前凱魯亞克曾將他們的一代命名為『垮世代』,他就是主要化身,此書正是垮世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紐約時報》
「《在路上》於一九五七年出版後,Levi’s牛仔褲多賣了幾兆條,濃縮咖啡機也多賣了一百萬台,並把無數年輕人送上公路浪遊。……垮世代的文學運動來得正是時候……疏離、不安、不滿,早已隱伏在那裡,凱魯亞克的旅途只是將它們指出來而已。」——威廉·布洛斯(《裸體午餐》作者)
「遇見這部小說之後,我就像是車子上的車前燈,迷上了在路上的生活,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無法離開路上。」——森山大道
「這本書改變了所有人的生命,也包括我自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伯.狄倫
死氣沉沉的人生,再見!
我要離開這個鳥地方,把生命丟到路上流浪!
一部傳奇經典,一種新世代之聲,一本反抗文化的聖經
二次大戰後,最激動人心的文學流派「垮掉的一代」代表作。
西方旅行文學和背包客文化的聖杯、公路電影的原型。
《TIME》百大最佳英文小說(1923 ~2005年)、美國圖書館廿世紀世界百大小說
本版本特別繪製1947年—1950年凱魯亞克四趟旅行的行經路線地圖。
薩爾是位對文學、爵士樂和女人充滿好奇的年輕作家,他在紐約有一群瘋狂的波希米亞好友,成天談論文藝創作,直到富於熱情與野性的狄恩加入這個圈子,薩爾的生活也面臨轉變契機:他決定追隨狄恩「在路上」的步伐,實現西部之旅的夢想,開啟通往體驗生命以及無限可能的那扇大門。
全書以薩爾第一人稱描述,他與狄恩等人四度驅車橫跨美國大陸,展開一段段混亂而亢奮的旅程。他們漫無目的奔走,在路上體察流浪漢、農民、工人、少數族裔的生活,同時縱情於爵士樂、性愛與藥物,尋找另一種感官境界;在放蕩不安的生活基調之中,他們盡情地燃燒自我與探索世界,獲得絕對的靈魂自由。
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1951年,將近卅歲的凱魯亞克花了短短三星期時間,不眠不休地把自己七年來與友人在公路上浪蕩的故事化為文字。凱魯亞克極力在語言上實驗「自發性文體」;為了避免打斷寫作的思緒,凱魯亞克刻意在書寫時不做隔行、沒有分段,最後成品是一幅長達三十六點五公尺的捲軸。
這部作品寫成後屢遭出版社退稿,凱魯亞克自己修改過多達六種版本之後,才終於在1957年正式出版。這本小說被譽為定義了「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也成了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著無數年輕人循著他的足跡去找尋人生真義。
在路上:70年來影響所有人的反抗文化經典
作家(Hunter S. Thompson等)、演員、搖滾樂手(Bob Dylan、Jim Morrison、Tom Waits等)、攝影師(Robert Frank、Stephen Shore、森山大道等),都坦言深受Jack Kerouac影響。
垮掉的一代,開啟了六○年代的嬉皮文化與其他反文化……
媒體評論
「在任何一個以追逐浮誇為時尚,因而人們注意力破碎、敏銳性鈍化的年代,此書的藝術真誠性使它的出版得以躋身歷史事件……〔這本小說〕寫得漂亮,多年前凱魯亞克曾將他們的一代命名為『垮世代』,他就是主要化身,此書正是垮世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紐約時報》
「《在路上》於一九五七年出版後,Levi’s牛仔褲多賣了幾兆條,濃縮咖啡機也多賣了一百萬台,並把無數年輕人送上公路浪遊。……垮世代的文學運動來得正是時候……疏離、不安、不滿,早已隱伏在那裡,凱魯亞克的旅途只是將它們指出來而已。」——威廉·布洛斯(《裸體午餐》作者)
「遇見這部小說之後,我就像是車子上的車前燈,迷上了在路上的生活,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無法離開路上。」——森山大道
作者簡介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1922-1969)
美國小說家兼詩人,擁有法裔加拿大人血統。放棄唸完哥倫比亞大學,去商船當水手,也曾加入海軍服役,但不堪忍受軍紀約束,住進精神病房並獲退伍。
他與友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巴洛茲(William Burroughs)和尼爾.卡薩迪(Neal Cassady)並列為1950年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
凱魯亞克以其自發性的書寫風格(spontaneous style)聞名,創作題材多來自他親身經驗,他的勞工家庭背景讓他對窮人特別關心,作品中也詳實記載他與朋友們追求的生活刺激及藥物經驗等。一九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城與鎮》,但直到《在路上》問世後才聲名大噪。其後出版的作品包括《達摩流浪者》、《地下室》等。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專職翻譯。翻譯作品有《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乳房的歷史》、《天真的人類學家》、《裸體午餐》、《阿宅正傳》、《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等書。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1922-1969)
美國小說家兼詩人,擁有法裔加拿大人血統。放棄唸完哥倫比亞大學,去商船當水手,也曾加入海軍服役,但不堪忍受軍紀約束,住進精神病房並獲退伍。
他與友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巴洛茲(William Burroughs)和尼爾.卡薩迪(Neal Cassady)並列為1950年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
凱魯亞克以其自發性的書寫風格(spontaneous style)聞名,創作題材多來自他親身經驗,他的勞工家庭背景讓他對窮人特別關心,作品中也詳實記載他與朋友們追求的生活刺激及藥物經驗等。一九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城與鎮》,但直到《在路上》問世後才聲名大噪。其後出版的作品包括《達摩流浪者》、《地下室》等。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專職翻譯。翻譯作品有《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乳房的歷史》、《天真的人類學家》、《裸體午餐》、《阿宅正傳》、《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等書。

【預購】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韓江(譯者:尹嘉玄)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那些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是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
也是母親在518那夜帶不走的少年;
是那些代替我們赴義的少年,
也是至今仍像影子般穿梭在你我身邊的少年。
是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
也是母親在518那夜帶不走的少年;
是那些代替我們赴義的少年,
也是至今仍像影子般穿梭在你我身邊的少年。
「在尊嚴與暴力共存的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光州。」——韓江
■「BTS防彈少年團」金南俊感動推薦!
◎2017年美國Amazon書店百大選書
◎2017年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Malaparte Prize)
◎2016年英國衛報年度選書、愛爾蘭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2014年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
◎感動全世界讀者,韓國銷售400,000冊!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房慧真(作家、記者)、黃子佼(多媒體跨界王)、陳又津(小說家)、陳雪(小說家)、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劉梓潔(作家)(依姓名筆畫序)一致推薦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作者的話】
「我無法逃避這本小說」
「我帶著受罰的心情坐在書桌前」
「如果我不把它寫出來,就到不了任何地方。」
這本書不是為我個人而寫,我想將這本書獻給我的感覺、存在,以及在光州民眾抗爭中不幸身亡者、倖存者,還有罹難者家屬。……最終,不是我幫了他們,而是他們幫了我。我什麼事也沒做,只是寫了一本書而已。 ——韓江,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得獎感言
本書特色
● 作家韓江出身光州,以父親的學生東浩為主角,蒐集資料、訪問生還者寫下的小說。
● 用小說家的眼光詮釋光州事件,探討當事者心理動機。透過不同的角色發聲,呈現出事件的殘忍、倖存者的無力與愧疚,人類內心的黑暗與暴力,以及良心、勇氣與希望。
媒體評論
● 《少年來了》確實站在小說的位置,把光州事件帶到讀者眼前⋯⋯這些角色代替沉默的生者和死者,說出他們的憤怒、悲傷、無力與尊嚴。在我們尚未能說出真話之前,先讀小說吧。當這些微小的聲音都被聽見了,那小說就自由了,才能回報我們更多的現實。——陳又津(小說家)
● 韓江的《少年來了》,一字一句如整座光州碎裂的玻璃,尖銳地點醒小說家的另一重使命:我們拿著的筆,是槍是劍,只為正義而鳴響,只為光亮而揮拔。我們拿著的筆,也是針是線,縫合那些被遺忘的模糊血肉,在歷史的傷口上繡出一朵燦爛奇花。寫下,只為被記得。——劉梓潔(作家)
● 韓江以穿越生與死的魔幻筆法,透過七人的目光、回憶、言語、疼痛與離別,全稱式地拼湊出1980年5月18日的『光州事件』。當代韓國人在韓江的筆下,尋找過往的記憶,抹平當今的傷痛,只為了走向未來的光明之途。」 ——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
● 作者將身處在黑暗與暴力世界裡,遭受折磨、歷經傷痛的人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帶領讀者直視當年的光州,宛如身歷其境般見證那場血腥暴力的大屠殺。文中敘事者的證詞和閱讀者的想像結合出難以忘懷的懇切告白,讓我們重新切身體會那座城市的十天漫長煎熬。從水滴折射出的陽光碎片中,依舊找尋純潔雛鳥的這本小說,對我們訴說著真正需要好好擁抱的歷史記憶究竟是什麼。——文學評論家白智蓮(백지연)
● 有些題材,只要選擇了,就等於是把作者的說故事功力搬上檯面準備接受考驗,在韓國歷史中,尤其以1980年5月光州事件這個題材最為典型。只是我們迫切想知道的,不再是根據歷史事實的嚴懲與復權,而是關於傷害結構的透視與探究。這是一本唯有韓江才能超越韓江的小說。——文學評論家申亨哲(신형철)
● 情感熾烈的作品!韓江的《少年來了》捕捉人性的自相矛盾:開頭章節屍橫遍野的畫面,告訴讀者嗜血獸性是如何泯滅人性,但我們能展現博愛精神,為原則信念受苦犧牲,又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總結這種弔詭的手法很出色,本書希望將個人經歷與政治事件連結在一起,它在刻劃前者時竟有如此強大的渲染力,例如作者細膩又具體地描述一位母親對逝去兒子的思念,就跟她鋪陳這起舉世悲痛的事件一樣,充分展現駕馭文字的功力。——英國《獨立報》
● 韓江的文字清澈且含蓄內斂,她以極其溫暖的筆觸,處理令人震撼的慘烈題材。——《泰晤士報》
● 韓江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訴說南韓1980年歷時10天的光州事件,及其在韓國心理、精神、政治面掀起的陣陣漣漪,讓我洞悉光州年輕人當年受到的殘酷暴行。她的文筆質樸卻情感濃烈。——《衛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韓江這位說故事的人不可思議,她對人類的目的提出質疑,透過她筆下人物令人心碎的經歷,看到善與惡不斷緊張對立,也讓人心裡冒出很多問號。她如詩的語言,行雲流水般在不同觀點之間游移,但她也會大膽用不加修飾的樸素措辭,模擬重現歷史上那場嚴酷的衝突,和當時瀰漫的激昂情緒。以如此令人不快的方式描摹光州民主化運動,竟將讀者吸引到故事結束。——《書單》
● 美麗又殘酷……大膽檢視人性狀態,診斷結果不忍卒睹,這本看似冷酷無情的小說卻直搗讀者內心。——《愛爾蘭時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非看不可的作品,具普世性,能引起深刻的共鳴……它讓我們撕心裂肺,悸動縈繞心頭久久不去,它讓我們時而懷抱夢想,時而悲痛哀鳴……。——《紐約時報書評》
● 令人心痛……韓江的小說試圖將難以啟齒的事情用言語表達,她特別著墨於平凡面,將可怕的暴力鎮壓事件人性化,好比書中角色幫忙照料和運送受難者遺體,在事發多年後努力回歸一般生活。韓江讓讀者從東浩的家人和朋友口中,追憶東浩的點點滴滴,她賦予那些失落者發聲的權利。——《出版人週刊》
● 引人入勝……結果很折磨人但扣人心弦,冷酷地描繪死亡與痛苦,卻讓你目不轉睛……韓江她彷彿施了催眠術,將你拉進光州事件的恐怖場景,對人性提出質疑,人人都不能倖免被捲入其中,這部作品令人膽寒,直接了當到令人痛苦。——《洛杉磯時報》
● 清新質樸,鋪陳巧妙,令人肝腸寸斷……《少年來了》努力處理光州大屠殺的歷史餘波,它要問的是,人類會為何而死?倖存下來的人接著又會有什麼遭遇?韓江秉持原創且大無畏的精神,處理這些難題與無情的疑問,讓《少年來了》成了2017年必讀好書。——《芝加哥書評》
● 韓江在這部作品探討殘暴政治帶來形形色色的創傷,透過讓人難忘的細節與穿透人心的感性事實,交織出一部精采小說……一部書寫強烈、帶來衝擊與完全貼近人性的作品。——《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 韓江這部小說最突出的是對於死亡毫不退縮、不帶情緒的描述。很難想出還有什麼作品如此生動、有說服力地處理了肉體衰敗的不同階段。韓江的文字不是讓人輕鬆讀完,而是帶著對於生命最終段的洞察,這部分的描述呈現非常出色。——《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 這部故事的題材儘管駭人,文字卻十分優美,其中細緻刻劃的意象讓人無從迴避,也無法別過頭去……《少年來了》篇幅不長,卻深刻提出哲學性和精神性的探問,也沒有提供任何撫慰。故事始終是緊扣著以下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到底能忍受多少、我們能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聖路易郵訊報》(St. Louis Post-Dispatch)
● 啟發人心……故事毫無冷場……小說家最終重建出來的,不僅是優秀地記錄韓國歷史格外波動爭議的那一段,期間所發生的人民受難事件,更是用文字證明了人們願意甘冒受苦、被捕、甚至用自身性命交換,只為了信念去反抗,或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這部小說針對各種艱難問題提供了深刻與人性的回答,也是對暴行受難者致敬的一部動人故事。——《書頁》(Book Page)
● 引人入勝……韓江以說書人特有的細膩和力量,將這場衝突跳脫「歷史」的時間距離,進入每一個無可取代的獨立之人的親密空間。——《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e)
作者簡介
韓江 한강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曾任遊戲公司韓國主管隨行翻譯、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各領域。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曾任遊戲公司韓國主管隨行翻譯、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各領域。

【預購】歡笑國度 The Land of Laughs◎強納森·卡洛 Jonathan Carroll(譯者: 章晉唯)
平常價 $3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美國科奇幻出版龍頭Tor出版社列為「永不絕版」的經典
恐怖懸疑超越《逃出絕命鎮》+顫慄世界觀更勝《全面啟動》
◎全球銷量突破 2,000,000 冊!翻譯成十餘種語言!
◎文壇大師 史蒂芬.金、尼爾.蓋曼、強納森・列瑟 私心最愛的作者
◎曾獲世界奇幻獎、英倫奇幻獎、史鐸克獎、法國的幻想文學大獎!
「強納森・卡洛在書中創造了一個世界,他打開一扇窗、一扇門或魔法窗扉,向你展示那個地方。……他會把他的眼睛借給你,從此以後,你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看待世界了。」——尼爾・蓋曼(當代奇幻大師)
魔幻寫實的畫面,
懸疑翻轉的節奏,
存在主義的叩問……
離經叛道的意外結局!
湯瑪士是一個平凡的英文老師,長期活在電影巨星父親的陰影下。某天湯瑪士決定休個長假寫書,寫自己最愛的童書作家馬歇爾・法蘭斯的傳記。那是他自小以來心靈的寄託與歸宿。但法蘭斯行蹤隱密,關於他的生平大家知之甚少,而作家過世多年以來,想為之立傳的人,都被他女兒安娜轟出門外。但湯瑪士不死心,和同樣喜歡法蘭斯的新女友千里迢迢前往密蘇里州的鄉下小鎮,那裡正是作家的故鄉。
然而,當他們風塵僕僕抵達,卻發現一切都和想像的不一樣……
鎮民熱烈歡迎,安娜居然也親切接待,甚至對湯瑪士寫傳記一事興致勃勃,帶他到處走訪父親生前最愛的地點。不過,兩人在鎮上住下後,逐漸發現這裡有些不對勁……墓園裡的名字都是法蘭斯筆下人物,養的狗都是他喜歡的牛頭㹴,這個小鎮彷彿是作家的靈感來源。當安娜終於答應授權湯瑪士寫傳記後,鎮上卻接二連三發生怪事,他開始在鎮民臉上看見小說角色的面孔,有天還聽見了狗在說話……
在這個每個人都友善又快樂的神祕小鎮裡,鎮民到底在隱瞞些什麼?事實的真相令人毛骨悚然……
本書特色
(1)【深度的設定與筆法,令當代奇幻大師著迷不已】
《歡笑國度》不是一般的奇幻小說,書中探討許多經典永恆的主題:讀者對書與作者的痴迷、父親與子女間的情感角力、有形與無形的「創作」力量。後設筆法、魔幻寫實、奇幻與恐怖元素、小鎮疑雲和文學謎團都在這本完美交融。
(2)【存在主義的哲學叩問,眼見不見得為憑】
「眼前的一切是否就是真實?」
「我們真的能推斷與感知什麼是真實嗎?」
閱讀故事時,作者企圖不斷讓讀者思考這些問題,於是書中主角之一的安娜總是拿著齊克果、沙特、卡夫卡的存在主義小說;平靜純樸的小鎮看起來像插畫家筆下和樂幸福的畫作,但卻又處處透著詭異。作者營造的世界、書裡的作家營造的世界與讀者所見的世界,成為彼此關連又虛實交錯的存在。
(3)【中文版封面致敬插畫大師,完美重現書中重要場景】
本封面以乍看日常的場景,看起來像小豬一樣的微笑牛頭㹴,暗示寫作的復古打字機,搭配有奇異笑容的風箏,窗內隱約的手印……呈現平靜祥和表面下詭異奇幻的感覺。
書中提到主角心儀作家所住的小鎮,宛若20世紀藝術大師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畫作。洛克威爾是美國著名插畫家,其作品中常反映美國理想中的文化和生活,然而批評家多半覺得他的作品虛假偽善,替政府製造美好的幻影。
中文版封面企圖以相近風格向大師致敬,也呼應作者特地用洛克威爾畫作當成情節重點暗示。
名人推薦
吳定謙(演員、導演)、臥斧、葉芸(貓先生與朋友們Mr.Cat&Friends主理插畫家)、蔣亞妮(作家)、盧建彰(作家)、譚光磊(版權代理)──好評推薦
各界好評推薦
*讀者一生必看推薦!這本書不讓人睡啊!(緊緊拿著書)
●神奇、有趣,我無法放下這本書!
●極為出色的故事!能擁有這本書實在太好了!
●這絕對不是一般炫技的奇幻文學。尤其是結尾,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故事情節令人敬佩。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節奏緩慢,但隨著故事發展你會漸漸屈服!
●對書迷來說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因為故事也是始於一位書籍收藏家。非常卓越!
*重量媒體入魔好評!這本書的手法太邪惡啦!(讚嘆)
●遇到困難時,如果你相信自己最愛的書會是個避難所,這本《歡笑國度》正適合你!――當代奇幻大師尼爾.蓋曼(Neil Gaiman)
●卡洛那些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小說,就如同奧斯卡最佳導演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電影,一幕幕地揭開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和阿根廷作家科塔薩(Julio Cortázar)的故事結構核心。――小說家強納森.列瑟(Jonathan Lethem),《布魯克林孤兒》作者
●卡洛即將成為受人熱烈追捧膜拜的偶像。――美國暢銷小說家派特.康洛伊(Pat Conroy)
●卡洛的作品相當與眾不同。當你開始閱讀他的小說時,你的每一個直覺都會引導你到一個錯誤的方向――反正啊,他的小說遲早會把你的腦筋搞糊塗,並且讓你喘不過氣。」――美國恐怖小說家彼得.史超(Peter Straub)
●我超愛卡洛的小說。它的故事像是可愛的羅威納小狗,令人感到驚喜和愉悅,同時也會反咬你一口。――美國作家奧黛麗.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時空旅人之妻》作者
●我羨慕那些還沒看過性感迷人、詭異、令人上癮的卡洛小說的人。這本故事猶如一道美味的佳餚,但內餡有著惡魔般的詭計。――《華盛頓郵報》
●獻給所有曾經珍視某位作家及其作品的人。如果你曾經著了魔想透過手中的鏡子或其他可以穿越時空的方式,去到《魔戒》的中土世界或是《綠野仙蹤》的奧茲國,你將會非常喜愛這本書。――《洛杉磯時報》
●卡洛非常擅長整合富有情感的現實主義與不同程度的奇幻點子。沒有作家跟卡洛一樣,他的小說能夠帶給讀者最難得的閱讀體驗:貨真價實的驚喜、充滿想像力,輕易改變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他的小說關鍵特點是,你會在故事中體驗到強烈的同理心。――《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
●我很少讀到能如此優雅地融合荒誕古怪和令人發寒的書。――知名編輯絲隆(Michelle Slung),《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讓人欲罷不能、讀到半夜……這個故事的力量精準地達成它的目的。――《克利夫蘭誠懇家日報》
——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單行本!
這個小鎮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樂土」,
但是想進入這裡,你必須相信文字的力量……
這個小鎮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樂土」,
但是想進入這裡,你必須相信文字的力量……
恐怖懸疑超越《逃出絕命鎮》+顫慄世界觀更勝《全面啟動》
◎全球銷量突破 2,000,000 冊!翻譯成十餘種語言!
◎文壇大師 史蒂芬.金、尼爾.蓋曼、強納森・列瑟 私心最愛的作者
◎曾獲世界奇幻獎、英倫奇幻獎、史鐸克獎、法國的幻想文學大獎!
「強納森・卡洛在書中創造了一個世界,他打開一扇窗、一扇門或魔法窗扉,向你展示那個地方。……他會把他的眼睛借給你,從此以後,你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看待世界了。」——尼爾・蓋曼(當代奇幻大師)
魔幻寫實的畫面,
懸疑翻轉的節奏,
存在主義的叩問……
離經叛道的意外結局!
湯瑪士是一個平凡的英文老師,長期活在電影巨星父親的陰影下。某天湯瑪士決定休個長假寫書,寫自己最愛的童書作家馬歇爾・法蘭斯的傳記。那是他自小以來心靈的寄託與歸宿。但法蘭斯行蹤隱密,關於他的生平大家知之甚少,而作家過世多年以來,想為之立傳的人,都被他女兒安娜轟出門外。但湯瑪士不死心,和同樣喜歡法蘭斯的新女友千里迢迢前往密蘇里州的鄉下小鎮,那裡正是作家的故鄉。
然而,當他們風塵僕僕抵達,卻發現一切都和想像的不一樣……
鎮民熱烈歡迎,安娜居然也親切接待,甚至對湯瑪士寫傳記一事興致勃勃,帶他到處走訪父親生前最愛的地點。不過,兩人在鎮上住下後,逐漸發現這裡有些不對勁……墓園裡的名字都是法蘭斯筆下人物,養的狗都是他喜歡的牛頭㹴,這個小鎮彷彿是作家的靈感來源。當安娜終於答應授權湯瑪士寫傳記後,鎮上卻接二連三發生怪事,他開始在鎮民臉上看見小說角色的面孔,有天還聽見了狗在說話……
在這個每個人都友善又快樂的神祕小鎮裡,鎮民到底在隱瞞些什麼?事實的真相令人毛骨悚然……
本書特色
(1)【深度的設定與筆法,令當代奇幻大師著迷不已】
《歡笑國度》不是一般的奇幻小說,書中探討許多經典永恆的主題:讀者對書與作者的痴迷、父親與子女間的情感角力、有形與無形的「創作」力量。後設筆法、魔幻寫實、奇幻與恐怖元素、小鎮疑雲和文學謎團都在這本完美交融。
(2)【存在主義的哲學叩問,眼見不見得為憑】
「眼前的一切是否就是真實?」
「我們真的能推斷與感知什麼是真實嗎?」
閱讀故事時,作者企圖不斷讓讀者思考這些問題,於是書中主角之一的安娜總是拿著齊克果、沙特、卡夫卡的存在主義小說;平靜純樸的小鎮看起來像插畫家筆下和樂幸福的畫作,但卻又處處透著詭異。作者營造的世界、書裡的作家營造的世界與讀者所見的世界,成為彼此關連又虛實交錯的存在。
(3)【中文版封面致敬插畫大師,完美重現書中重要場景】
本封面以乍看日常的場景,看起來像小豬一樣的微笑牛頭㹴,暗示寫作的復古打字機,搭配有奇異笑容的風箏,窗內隱約的手印……呈現平靜祥和表面下詭異奇幻的感覺。
書中提到主角心儀作家所住的小鎮,宛若20世紀藝術大師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畫作。洛克威爾是美國著名插畫家,其作品中常反映美國理想中的文化和生活,然而批評家多半覺得他的作品虛假偽善,替政府製造美好的幻影。
中文版封面企圖以相近風格向大師致敬,也呼應作者特地用洛克威爾畫作當成情節重點暗示。
名人推薦
吳定謙(演員、導演)、臥斧、葉芸(貓先生與朋友們Mr.Cat&Friends主理插畫家)、蔣亞妮(作家)、盧建彰(作家)、譚光磊(版權代理)──好評推薦
各界好評推薦
*讀者一生必看推薦!這本書不讓人睡啊!(緊緊拿著書)
●神奇、有趣,我無法放下這本書!
●極為出色的故事!能擁有這本書實在太好了!
●這絕對不是一般炫技的奇幻文學。尤其是結尾,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故事情節令人敬佩。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節奏緩慢,但隨著故事發展你會漸漸屈服!
●對書迷來說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因為故事也是始於一位書籍收藏家。非常卓越!
*重量媒體入魔好評!這本書的手法太邪惡啦!(讚嘆)
●遇到困難時,如果你相信自己最愛的書會是個避難所,這本《歡笑國度》正適合你!――當代奇幻大師尼爾.蓋曼(Neil Gaiman)
●卡洛那些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小說,就如同奧斯卡最佳導演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電影,一幕幕地揭開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和阿根廷作家科塔薩(Julio Cortázar)的故事結構核心。――小說家強納森.列瑟(Jonathan Lethem),《布魯克林孤兒》作者
●卡洛即將成為受人熱烈追捧膜拜的偶像。――美國暢銷小說家派特.康洛伊(Pat Conroy)
●卡洛的作品相當與眾不同。當你開始閱讀他的小說時,你的每一個直覺都會引導你到一個錯誤的方向――反正啊,他的小說遲早會把你的腦筋搞糊塗,並且讓你喘不過氣。」――美國恐怖小說家彼得.史超(Peter Straub)
●我超愛卡洛的小說。它的故事像是可愛的羅威納小狗,令人感到驚喜和愉悅,同時也會反咬你一口。――美國作家奧黛麗.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時空旅人之妻》作者
●我羨慕那些還沒看過性感迷人、詭異、令人上癮的卡洛小說的人。這本故事猶如一道美味的佳餚,但內餡有著惡魔般的詭計。――《華盛頓郵報》
●獻給所有曾經珍視某位作家及其作品的人。如果你曾經著了魔想透過手中的鏡子或其他可以穿越時空的方式,去到《魔戒》的中土世界或是《綠野仙蹤》的奧茲國,你將會非常喜愛這本書。――《洛杉磯時報》
●卡洛非常擅長整合富有情感的現實主義與不同程度的奇幻點子。沒有作家跟卡洛一樣,他的小說能夠帶給讀者最難得的閱讀體驗:貨真價實的驚喜、充滿想像力,輕易改變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他的小說關鍵特點是,你會在故事中體驗到強烈的同理心。――《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
●我很少讀到能如此優雅地融合荒誕古怪和令人發寒的書。――知名編輯絲隆(Michelle Slung),《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讓人欲罷不能、讀到半夜……這個故事的力量精準地達成它的目的。――《克利夫蘭誠懇家日報》
作者簡介
強納森・卡洛(Jonathan Carroll)
生於1949年,定居維也納超過30年,教書也寫小說。
他是許多英美幻想文壇大家的私心最愛,粉絲包括史蒂芬.金、尼爾.蓋曼和強納森.列瑟等人。
他的作品有著不可思議的邏輯和世界觀,往往讓人覺得新奇且常有出人意外的情節,荒誕瘋狂卻又合情合理,最重要的是他完全靠自己構思。
虐心的愛情故事、嚇人的恐怖元素,還有腦洞超大的魔幻筆法,是卡洛作品的三大必備元素。
1980年,他以本書《歡笑國度》出道,全球賣了200萬冊,此後 40年間,他陸續出版16部長篇,外加大量短篇小說,先後斬獲世界奇幻獎、英倫奇幻獎、史鐸克獎、法國科幻小說大獎。並獲得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獎提名與英國亞瑟克拉克獎提名,在法國、波蘭、德國尤其受到歡迎。
2001年,美國奇幻與科幻文學龍頭Tor 出版社重出《歡笑國度》,將其定位成「永不絕版」的經典,連同那幾年他的幾本新作,開啟卡洛生涯新高峰。
2011年,尼爾.蓋曼運用 Audible 的 ACX 有聲書媒合平台,推出一系列 Neil Gaiman Presents私房精選好書,《歡笑國度》就是打頭陣的作品,旋即入圍隔年 Audie 有聲書大獎最佳奇幻類。
他的兒子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正是「子彈筆記」的發明者。
譯者簡介
章晉唯
生於臺北,臺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業,脫口秀節目寫手,
喜愛文學、電影、街舞、單口喜劇和咖啡。
譯作包括《輕舔絲絨》、《親愛的夏吉.班恩》、《華麗的邪惡》、《指匠情挑》、《白蜂巢》、《米奇七號》、《骰子人》、《午夜圖書館》等小說。
生於1949年,定居維也納超過30年,教書也寫小說。
他是許多英美幻想文壇大家的私心最愛,粉絲包括史蒂芬.金、尼爾.蓋曼和強納森.列瑟等人。
他的作品有著不可思議的邏輯和世界觀,往往讓人覺得新奇且常有出人意外的情節,荒誕瘋狂卻又合情合理,最重要的是他完全靠自己構思。
虐心的愛情故事、嚇人的恐怖元素,還有腦洞超大的魔幻筆法,是卡洛作品的三大必備元素。
1980年,他以本書《歡笑國度》出道,全球賣了200萬冊,此後 40年間,他陸續出版16部長篇,外加大量短篇小說,先後斬獲世界奇幻獎、英倫奇幻獎、史鐸克獎、法國科幻小說大獎。並獲得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獎提名與英國亞瑟克拉克獎提名,在法國、波蘭、德國尤其受到歡迎。
2001年,美國奇幻與科幻文學龍頭Tor 出版社重出《歡笑國度》,將其定位成「永不絕版」的經典,連同那幾年他的幾本新作,開啟卡洛生涯新高峰。
2011年,尼爾.蓋曼運用 Audible 的 ACX 有聲書媒合平台,推出一系列 Neil Gaiman Presents私房精選好書,《歡笑國度》就是打頭陣的作品,旋即入圍隔年 Audie 有聲書大獎最佳奇幻類。
他的兒子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正是「子彈筆記」的發明者。
譯者簡介
章晉唯
生於臺北,臺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業,脫口秀節目寫手,
喜愛文學、電影、街舞、單口喜劇和咖啡。
譯作包括《輕舔絲絨》、《親愛的夏吉.班恩》、《華麗的邪惡》、《指匠情挑》、《白蜂巢》、《米奇七號》、《骰子人》、《午夜圖書館》等小說。

【預購】永不告別◎韓江(譯者:盧鴻金)
平常價 $3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無論是愛還是哀悼,都不會結束,也不該遺忘。
讓我們在生死攸關的痛苦中,也不說再見……
「這本小説的背景是在講述濟州四三事件的歷史悲劇……如果說寫《少年來了》時,噩夢或死亡深入我的內心經歷,那麼寫這部小說時則是自己從死亡走向生命的經歷。我認爲這本小說拯救了我。」――韓江
◆
「印象派」作家韓江,擅長用最冷靜的文字描繪出最熱切的情感,
這次她透過各種文學的象徵、隱喻和對比,結合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
直面殘酷的歷史傷痕,並從中提煉出至高無上的人類之愛。
她要告訴我們:
「記得」不只是為了伸張正義或重新開始,
歷史不會只停留在過去,
那些質問人類本性的事件儘管可怕,卻與我們的現在相連。
•••
小說家慶荷自從寫了一本描述屠殺的書之後,就開始做噩夢。她曾經計劃和攝影師朋友仁善一起拍攝和夢境有關的紀錄片,但後來仁善爲了照顧母親而回到濟州島。
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請求慶荷立即前往濟州的家裡照顧她的小鳥。慶荷在暴風雪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仁善的家,她在那裡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濟州發生的平民大屠殺:濟州四三事件。
仁善的父親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絕,但還得在監獄裡度過十五年;她的母親則同時失去父母和妹妹,連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兩個人相依爲命。在屠殺之後,仁善的母親爲了尋找哥哥的行蹤,數十年來沒有放棄進行平靜的抗爭……
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蠟燭下、在光與暗之間、在成千上萬永恆緩慢下降的雪花中,她們懇切地思念已經不在這裡的人。
「不是韓江選擇素材,而是素材選擇了韓江。」——文學評論家申炯哲
◆
只有擁抱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和傷痛――
他們說縫合部位不能結痂,要繼續出血,我必須感受到疼痛,否則被切除的神經上方就會徹底死掉。……為了不要爛掉,每三分鐘要像這樣扎一次針。
在那樣的地獄裡生存下來後,還能期待他成為有自由意志的人嗎?
隨著資料累積、輪廓逐漸變得清晰,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感覺到自己開始變得扭曲。人無論對他人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我都不會再感到驚訝……好像有什麼東西已經從心臟深處脫落,浸濕凹陷處後流出的血液不再鮮紅、不再奮力地噴出,在破爛不堪的斷面,閃爍著只有心死才能停止的疼痛……
忍耐和心死、悲傷和不完全的和解、堅韌和淒涼有時看起來十分相似。我想很難從某人的臉上和動作中分辨出這些情緒,或許連當事人也無法準確加以區分吧。
――死去的人才能被記得,才能讓他們從死亡走向永恆
得思念什麼才能堅持下去?
如果心裡沒有熊熊燃燒的烈火,
如果沒有非要回去擁抱的你。
不知道,鳥兒是如何入睡和死亡的。
當餘光消失時,生命是否也會隨之中斷?
電流般的生命會留存到凌晨嗎?
怎麽能盼望總有一天能擺脫痛苦,能與所有的痕跡輕易告別?
當雪花像是以永遠不會停止的緩慢速度從空中散落時,重要的事情和無關緊要的事情,頓時變得分明。
我記得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母愛滲入皮膚之中,刻骨銘心……那個時候才知道,愛是多麼可怕的痛苦。
◎「濟州四三事件」指的是1948年4月3日至1954年9月21日,濟州島民眾與軍警對抗的血腥鎮壓事件。包含老弱婦孺在內,死亡人數大約有三萬。
二戰結束後,六萬名濟州島民從外地回鄉,人口急遽增加引發就業困難,加上糧食欠缺、霍亂流行等問題,居民和美軍衝突日增。
1947年3月1日的「三一獨立運動日」當天,在集會遊行時,有一名幼童遭警察坐騎踢傷,引爆警民衝突,警察對示威群眾開火造成死傷,成為引爆四三事件的導火線。
憤怒的群眾在3月10日發動大規模罷工,美軍認為這些民眾是左派共產黨煽動的,於是派軍隊和極右翼組織「西北青年團」前往島上鎮壓。島上部分左翼份子成立了「武裝隊」,和政府軍組成的「討伐隊」互相對抗,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之後,總統李承晚宣布濟州戒嚴,開始對山區村落展開「焦土化」的強力鎮壓,無數居民因此犧牲。直到韓戰結束、戒嚴令也取消後才停止。
此後數十年,此事件成為無法言說的痛,直到2000年才有「四三特別法」開始調查事件真相,於2003年公布這起國家公權力不經審判就殺害無辜民眾的事件。
「四三事件」因為與台灣二二八事件時空與背景類似,常被拿來相提並論。
得獎紀錄
◎2021年韓國Yes24 網路書店暢銷榜,連續七週 Top20
◎2021年韓國阿拉丁網路書店、Yes24 網路書店年度選書
◎2022年獲得大山文學獎
◎2022年獲得金萬重文學獎
專文推薦
彭紹宇(作家、影評人)
韓國讀者好評
●歷史和現實交織,以全新的意義誕生,將生命的痛苦昇華為省察的小說。
●濟州四.三事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也是與我無關的事件。但讀完《永不告別》後,我痛苦地感覺到這個事件還是現在進行式。
●和往常一樣,在閱讀韓江的作品之前需要做好心理準備,做好盡情哭泣,熱愛,最後以幸福結尾的準備。這是今年一定要讀的書。
●這本小說在回顧濟州四.三事件,也在反問「愛」的義務。
●面對所有人都應該記住、擁抱的真相,既激動又悲傷。
●這是一本用韓江的筆觸妥善地記錄了濟州四.三事件的作品。
●韓江的文字果真是蘊含與眾不同的細緻和力量。
作者簡介
韓江 한강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盧鴻金
大學教授、韓文譯者。熱愛旅行、閲讀、譯寫。二十餘年來除從事對韓華語教學外,廣泛閲讀、翻譯韓國文學作品。著、譯有中、韓文各類書籍六十餘種,論文二十餘篇。代表譯作有金英夏《殺人的記憶法》、《光之帝國》、《猜謎秀》、《黑色花》、《讀》;朴範信《流離》;高銀《招魂》;李文烈《我們扭曲的英雄》、《問天,路怎麽走》;法頂箴言集《凡活著的,盡皆幸福》等。曾在韓國首爾交通電臺(tbs)「週末文化走廊」主講韓國文學多年。
E-mail:roctw@naver.com

【預購】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韓江(譯者:胡椒筒)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管他世界的壓迫與否定,她找到了唯一的出路:成為一株植物。
「我的身體需要澆水。」她的身上冒出枝葉,手上長出樹根……
唯有融入土壤,她才能萌芽重生。
◆
榮獲國際曼布克獎x韓江
亞洲第一位獲獎作家 探索人類內心壓抑的瘋狂與傷痕之作
◎2023年全新完整翻譯,全新封面設計,新增知名文學評論家許允溍專文導讀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排行榜、倫敦標準晚報暢銷文學小說榜
◎韓國小說文學獎、今日青年藝術家獎、李箱文學獎、東里文學獎、萬海文學獎得主
◎小說改編同名電影入圍2010年日舞影展世界劇情片
◆
我再也沒辦法忍受肉的味道。
只有植物能讓我平靜,讓我渴望。
就這樣倒立著,變成一棵樹吧……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好評推薦
《素食者》是一本會讓人一直想讀下去,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的小說。崩壞的結局在一開始似乎就若隱若現,但我們還是抱著興奮的期待和悲傷的預感繼續往前,就像人生。如果哈姆雷的問題是To be, or not to be,那在《素食者》中就是「吃,或者不吃」。雖然整體的氛圍是壓抑悲傷的,但也因為小說人物的坦率,而讓人有了一種平靜安慰、甚至愉快的感覺。——林蔚昀(作家)
心理疾病患者的內在存著另一個世界。某些畫面、顏色、行為完全是超現實。怎麼產生跟影響的?甚至內化成自己的生存意識,這部小說解釋了一些身為人的悲哀。家庭的暴力、旁人的沉默無援、限於壓力環境而無法脫離、讓己身逐漸平面灰化,成為最不起眼的個體。這種安全其實是欺騙。《素食者》一步步推演出精神領域的偏軌,演繹出人之所以不想為人的過程,或失控的狀態,是一部非常細膩的小說。——顏艾琳(詩人)
媒體評論
● 這個故事恐怖地描繪出身邊人的不可知,即你突然察覺你其實完全不認識身邊的某個人……作品的三段式結構很精彩,逐漸地挖出更深、更黑暗的角落;作者筆法簡潔卻讓人縈繞心頭,最令人難忘的應該是其中壓倒性的故事高潮,一個幻象似的、但情感上真實的片刻,這必然是今年最強有力的故事之一。這是部獨創、擾動人心與令人難忘的作品。——《出版人週刊》
● 這部作品以一種幾近於催眠般的寧靜氛圍,被各種超現實的意象和令人驚恐、卻可辨認出的絕望時刻打斷,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韓江的書寫,有力地展現了渴望所具有的毀滅力量,以及選擇去擁抱還是否定這樣的力量。故事用了許多幾乎是奇幻式、教人陌生的細節,深入探索一種非常人性的覺察經驗,也就是當人不再滿足於為何生命僅是如此。一部不凡與迷人的作品,筆法優雅卻強力擾動人心。——《柯克斯評論》
● 這是韓江第一部在美國問世的作品(希望未來還能引進更多新作)……小說風格是寫實、心理描述的,絕無留給讀者這是篇童話或變形神話的迴旋空間。我們都喜歡讀女孩的魚尾巴變成了人腿,或胳臂變成了樹枝的故事,但是一個人卻不可能成為一株綠色植物。主角英惠似乎沒有理解,這一切讓她變得危險與受到詛咒。——《哈潑雜誌》
● 簡潔、驚人的小說……作者以優雅準確的筆法,呈現文化壓迫之下的家庭失和,讓讀者在閱讀中變成主角的同謀。——《圖書館期刊》
● 多虧了卡夫卡,這部描述南韓女子在放棄肉食之後,身心上有了徹底轉變的故事,會讓你在閱讀過程中掩口大驚。——《歐普拉雜誌》
● 有一輩的作家,企圖探索每個人命運背後的祕密趨力、野心與苦難的故事,韓江就是其中之一……這部小說處理了暴力、精神失常、文化的侷限,和身體作為最後避難所與私人空間的價值。——《阿根廷時報》
● 這部小說裡那種近於變態的誘惑,源自字裡行間的畫面詩意。它們暴力又情色,彷彿惡夢。整部作品像是充滿了大型花卉的房間,濃濃的麝香味掐住你的喉頭。——《綠色阿姆斯特丹人雜誌》
● 黑暗夢魘、升溫中的緊張、令人戰慄的暴力……這部南韓作品真教人過癮……這是一部官能、刺激和暴力的小說,充滿了強有力的意象、駭人的色彩與讓人不安的質問……逐句讀來,這個故事精彩無比……很難有作品可與之匹敵。——《衛報》
● 這是一部奇特迷人的小說;故事裡充滿虛無,卻也有著抒情。書寫風格收斂,即使是描述最狂熱與暴力的片段亦然。這部作品有著超現實和魔法的特質,特別是在描述自然與身體景觀時,讀來是如此動人,儘管諸多磨難圍繞仍不減其美麗。——Arifa Akbar,《獨立報》
● 這部短短的小說是我讀過最駭人的作品之一……既刺激又富想像力……作者展現了在這個講究禮貌的社會中,自然、性別與藝術如何相互衝撞……那些勇於建立自己身分認同的女人都會被處死。敘事清楚地告訴我們,韓國禮教的壓力謀殺了她們……讓人坐立難安的小說。——Julia Pascal,《獨立報》
● 奇特、優雅的故事……這個後人類奇幻故事最讓人不解之處,是當身邊人都施以壓迫與否定的世界,主人翁似乎是找到了合理出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這部小說很快地以它對內心創痛的毀滅性研究,達到了黑暗、威嚇的才華,類似於天才的日本作家小川洋子……這部作品並非只是對於虐待女性的警示故事,它更是對於折磨與苦難的思索,討論躲避與一位夢想家如何逃脫。更重要的是,故事談的是空虛、所有的希望與安慰都將落空後無計可施的憤怒……探索野蠻之美和令人不安的身體。——《愛爾蘭時報》
「我的身體需要澆水。」她的身上冒出枝葉,手上長出樹根……
唯有融入土壤,她才能萌芽重生。
◆
榮獲國際曼布克獎x韓江
亞洲第一位獲獎作家 探索人類內心壓抑的瘋狂與傷痕之作
◎2023年全新完整翻譯,全新封面設計,新增知名文學評論家許允溍專文導讀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排行榜、倫敦標準晚報暢銷文學小說榜
◎韓國小說文學獎、今日青年藝術家獎、李箱文學獎、東里文學獎、萬海文學獎得主
◎小說改編同名電影入圍2010年日舞影展世界劇情片
◆
我再也沒辦法忍受肉的味道。
只有植物能讓我平靜,讓我渴望。
就這樣倒立著,變成一棵樹吧……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好評推薦
《素食者》是一本會讓人一直想讀下去,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的小說。崩壞的結局在一開始似乎就若隱若現,但我們還是抱著興奮的期待和悲傷的預感繼續往前,就像人生。如果哈姆雷的問題是To be, or not to be,那在《素食者》中就是「吃,或者不吃」。雖然整體的氛圍是壓抑悲傷的,但也因為小說人物的坦率,而讓人有了一種平靜安慰、甚至愉快的感覺。——林蔚昀(作家)
心理疾病患者的內在存著另一個世界。某些畫面、顏色、行為完全是超現實。怎麼產生跟影響的?甚至內化成自己的生存意識,這部小說解釋了一些身為人的悲哀。家庭的暴力、旁人的沉默無援、限於壓力環境而無法脫離、讓己身逐漸平面灰化,成為最不起眼的個體。這種安全其實是欺騙。《素食者》一步步推演出精神領域的偏軌,演繹出人之所以不想為人的過程,或失控的狀態,是一部非常細膩的小說。——顏艾琳(詩人)
媒體評論
● 這個故事恐怖地描繪出身邊人的不可知,即你突然察覺你其實完全不認識身邊的某個人……作品的三段式結構很精彩,逐漸地挖出更深、更黑暗的角落;作者筆法簡潔卻讓人縈繞心頭,最令人難忘的應該是其中壓倒性的故事高潮,一個幻象似的、但情感上真實的片刻,這必然是今年最強有力的故事之一。這是部獨創、擾動人心與令人難忘的作品。——《出版人週刊》
● 這部作品以一種幾近於催眠般的寧靜氛圍,被各種超現實的意象和令人驚恐、卻可辨認出的絕望時刻打斷,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韓江的書寫,有力地展現了渴望所具有的毀滅力量,以及選擇去擁抱還是否定這樣的力量。故事用了許多幾乎是奇幻式、教人陌生的細節,深入探索一種非常人性的覺察經驗,也就是當人不再滿足於為何生命僅是如此。一部不凡與迷人的作品,筆法優雅卻強力擾動人心。——《柯克斯評論》
● 這是韓江第一部在美國問世的作品(希望未來還能引進更多新作)……小說風格是寫實、心理描述的,絕無留給讀者這是篇童話或變形神話的迴旋空間。我們都喜歡讀女孩的魚尾巴變成了人腿,或胳臂變成了樹枝的故事,但是一個人卻不可能成為一株綠色植物。主角英惠似乎沒有理解,這一切讓她變得危險與受到詛咒。——《哈潑雜誌》
● 簡潔、驚人的小說……作者以優雅準確的筆法,呈現文化壓迫之下的家庭失和,讓讀者在閱讀中變成主角的同謀。——《圖書館期刊》
● 多虧了卡夫卡,這部描述南韓女子在放棄肉食之後,身心上有了徹底轉變的故事,會讓你在閱讀過程中掩口大驚。——《歐普拉雜誌》
● 有一輩的作家,企圖探索每個人命運背後的祕密趨力、野心與苦難的故事,韓江就是其中之一……這部小說處理了暴力、精神失常、文化的侷限,和身體作為最後避難所與私人空間的價值。——《阿根廷時報》
● 這部小說裡那種近於變態的誘惑,源自字裡行間的畫面詩意。它們暴力又情色,彷彿惡夢。整部作品像是充滿了大型花卉的房間,濃濃的麝香味掐住你的喉頭。——《綠色阿姆斯特丹人雜誌》
● 黑暗夢魘、升溫中的緊張、令人戰慄的暴力……這部南韓作品真教人過癮……這是一部官能、刺激和暴力的小說,充滿了強有力的意象、駭人的色彩與讓人不安的質問……逐句讀來,這個故事精彩無比……很難有作品可與之匹敵。——《衛報》
● 這是一部奇特迷人的小說;故事裡充滿虛無,卻也有著抒情。書寫風格收斂,即使是描述最狂熱與暴力的片段亦然。這部作品有著超現實和魔法的特質,特別是在描述自然與身體景觀時,讀來是如此動人,儘管諸多磨難圍繞仍不減其美麗。——Arifa Akbar,《獨立報》
● 這部短短的小說是我讀過最駭人的作品之一……既刺激又富想像力……作者展現了在這個講究禮貌的社會中,自然、性別與藝術如何相互衝撞……那些勇於建立自己身分認同的女人都會被處死。敘事清楚地告訴我們,韓國禮教的壓力謀殺了她們……讓人坐立難安的小說。——Julia Pascal,《獨立報》
● 奇特、優雅的故事……這個後人類奇幻故事最讓人不解之處,是當身邊人都施以壓迫與否定的世界,主人翁似乎是找到了合理出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這部小說很快地以它對內心創痛的毀滅性研究,達到了黑暗、威嚇的才華,類似於天才的日本作家小川洋子……這部作品並非只是對於虐待女性的警示故事,它更是對於折磨與苦難的思索,討論躲避與一位夢想家如何逃脫。更重要的是,故事談的是空虛、所有的希望與安慰都將落空後無計可施的憤怒……探索野蠻之美和令人不安的身體。——《愛爾蘭時報》
作者簡介
韓江 한강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導讀者簡介
許允溍 허윤진
韓國知名文學評論家,1980年生。2003年入選《文學與社會》新人文學獎評論部門,展開評論活動。曾任《世界文學》、《文藝中央》編委,《文學與社會》主編,哈佛大學延慶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譯者簡介
胡椒筒
專職譯者,帶著「為什麼韓劇那麼紅,韓國小說卻沒人看」的好奇心,闖進翻譯的世界。譯有《謊言》、《您已登入N號房》、《最後一個人》、《朴贊郁的蒙太奇》、《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等。
敬請賜教:hoochootong@gmail.com。Instagram:@hoochootong.translator
許允溍 허윤진
韓國知名文學評論家,1980年生。2003年入選《文學與社會》新人文學獎評論部門,展開評論活動。曾任《世界文學》、《文藝中央》編委,《文學與社會》主編,哈佛大學延慶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譯者簡介
胡椒筒
專職譯者,帶著「為什麼韓劇那麼紅,韓國小說卻沒人看」的好奇心,闖進翻譯的世界。譯有《謊言》、《您已登入N號房》、《最後一個人》、《朴贊郁的蒙太奇》、《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等。
敬請賜教:hoochootong@gmail.com。Instagram:@hoochootong.translator
【預購】自己的房間【作家經典圖像+譯註版】A Room of One’s Own◎維吉尼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譯者:宋偉航)
平常價 $29.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維吉尼亞.吳爾芙
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藝宣言
啟發無數人走上創作之路
《衛報》、《時代雜誌》百大非文學作品+《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特別收錄:
攝影師Gisele Freund拍攝的作家經典身影X
【編輯室整理】吳爾芙生平小傳與創作故事
最完整的經典:
7萬字正文+5萬字譯註
細數吳爾芙引用的文史典故,慧黠重現文學才女靈巧機敏的文筆
最貼近吳爾芙文風的中譯: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李根芳 專文引介
她的質疑為全世界女人打開了改寫歷史的空間,
並激發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熱潮。
《自己的房間》是由吳爾芙的系列演講稿匯集而成,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
1928年10月,吳爾芙受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的主題發表演說。她虛構了一位當代女子的日常遭遇,包括赴大學學院卻被斥喝遠離草坪行走,側身男性學者餐會間的被剝奪感,在大英圖書館瀏覽書架發現盡是男性作品,在倫敦公寓俯瞰街景懷想獨立女性身影等。在男性主導的文學與學術傳統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教育、經濟與社會資源,要想創作甚至在文學史上留名,實是難上加難。
吳爾芙想像,十八世紀的莎士比亞如果有位才華洋溢的詩人妹妹,她只能無名而終;而十九世紀以寫作聞名的勃朗特姊妹和喬治.艾略特,則必須以男性筆名發表,喬治.艾略特更因為與情人的關係不見容於社會,必須隱居鄉間。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呼籲,女性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繼而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降的保守氣氛中,甚至對二十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開展,都是鏗鏘有力的發聲!
作家推薦
吳俞萱(詩人)、徐堰鈴(劇場工作者)、黃麗群(作家)、楊佳嫻(作家)、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瞿欣怡(作家)聯合推薦
在她那裡,事態無法完結。因為心緒無法。一切都在向著裡外鑿出更深刻更幽遠的裡外。她是那樣冀盼真實,等待真實,艱苦地滴出幾個字,騷動兩邊:以眼前的生活對應思想的推衍,以銳利的思想拓開生活的漫漶。她說:「窗簾一定要關緊。」不去追問自己做成了什麼,就在放下筆尖的那一刻,讓心靈退居黑暗,不再分別裡外,因為生活覆蓋思想,思想也將浸透生活。(吳俞萱,詩人)
暉麗萬有,體氣充沛,縱橫開闔,撕開它「二十世紀女性主義經典」的包裝紙,《自己的房間》完美地表現出細緻詩意與宏大知識的結合,抒情語言與哲學思路的優美鑲嵌,帶來九拐十八彎的閱讀樂趣。這樣的題名,乍聽起來,即使在今日,仍然將要被賤視為「女人就是格局不大」(當然,如果是男子寫的,「格局不大」四字就將一反被讚美為「細膩幽微」「腳踏實地」),吳爾芙偏偏證明了強健的心靈能如何地納須彌於芥子,而許多人,口中說著大時代大地理的種種大話,每一句仍是「我我我」的自戀與自我彰顯。因此不為尺寸所惑的人有福了,這樣的人,能分得出小小的鑽石與保麗龍所造的空氣樓閣之差異,這樣的人,不怕吳爾芙。(黃麗群,作家)
在學校裡開女性文學課程,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是重要起點。一百年前,一個女性寫作者必須在既定的社會性別分工裡努力騰挪出縫隙,一點一點把她的文學創建起來。吳爾芙從無數先行例子裡看到,女人要發展自己的文學生涯,必須擁有不受打擾的空間以及金錢作為後盾。
《自己的房間》為寫作的女人發聲,早六年發表的魯迅〈娜拉走後怎樣〉則是為更普遍的女人們發聲:即使逃離父權家庭,尚未改變的社會卻是更大的牢籠,如何打破?第一個要爭取的,是經濟獨立。然後,接著,娜拉會很高興能擁有自己的房間。
也就是這無數努力掙扎出來的閱讀、書寫與行動,給予我們持續開鑿的力量。(楊佳嫻,作家)
在《自己的房間》裡,機敏、聰慧、毫不矯飾的吳爾芙,彷彿小快步牽起讀者的手,在幾百年間的時光隧道穿梭奔跑,隧道裡密布著女性創作者的神祕洞穴。吳爾芙一一點亮黑暗洞穴,在幽微處,女人的寫作緩緩發芽、蔓生,最終形成一幅密密麻麻的網絡,從此密不可分。
每一個創作的女人,都來自那個洞穴。吳爾芙說,不可切斷,但也不可被牽絆。作家的心靈,一定要自由。不要為了性別而寫,要超越,要自由。要忠於自己。
除了女人與寫作外,我還多想說幾句。無論何時重讀《自己的房間》,都不會過時。特別是看吳爾芙批判男性權威,套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才華洋溢的作家,連寫酸文都好看得讓人想按一萬個讚,文末還要粗體強調「認同請分享」。(瞿欣怡,作家)
一九八七年首遇《自己的房間》,深受啟蒙。寫了個劇本段子:一個小說家的苦悶妻子歇斯底里地在牆上書寫,企圖發明自己的文字。
一九九五年創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很堅持要多用個「們」字。
一九九七年以《自己的房間》之名,編導了個作品。
二O一七年重讀此書,三十年時光倏忽而去,覺得自己仍需要「自己的房間」。(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
好評推薦
對於不熟悉吳爾芙的讀者來說,從《自己的房間》開始閱讀她的作品是一個完美起點。首先,它的篇幅很短,只有一百多頁,探討了女性、藝術、文學和經濟獨立相互交織的關係。 第二,吳爾芙不管是做為一個人或是作家,都將鼓舞你,讓你想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她深刻而美麗(嗯,充滿苦痛)的內心世界。《自己的房間》富有先見之明,歷久不衰,讓人難以相信它是在將近百年之前寫下的。——潔西卡.魯比(Jessica Ruby),TED-Ed Team
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可以聽見吳爾芙的聲音,而能更靠近她獨特的會話式寫作風格!――昆汀.貝爾,《布倫斯伯里文化圈的回憶》作者
二十世紀出自女性作家之手、最有影響力的非文學作品,就屬《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中最過人處,在於虛構出莎士比亞的妹妹,描寫她與兄長同樣才華洋溢,卻囿於時代下的性別歧見而充滿痛苦的人生,正如吳爾芙其他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寫,悲劇性地陳述女性的生活現狀,與在逃脫現實的想像裏,如何可能獲致不同的命運。――何米昂.李,英國曼布克獎評委主席
吳爾芙為女性發聲,充滿想像也富含邏輯,帶有機敏也兼及知識,展現了真正的小說家具有的想像力,而且她的發言至為精闢。……這本書是宛如結晶體的頭腦所蒸餾出來的成果,下筆歡快、新穎、且強而有力,要傳遞想法給讀者。許多最精采的論點,往往現身順帶一提之間,像是那些閃爍的洞見,點到為止的簡潔批判。這樣鮮明的筆調,總是讓人發現作家所知的事物,遠遠超過了預計要談的單一主題。――Louis Kronenberger,《紐約時報書評》
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藝宣言
啟發無數人走上創作之路
《衛報》、《時代雜誌》百大非文學作品+《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特別收錄:
攝影師Gisele Freund拍攝的作家經典身影X
【編輯室整理】吳爾芙生平小傳與創作故事
最完整的經典:
7萬字正文+5萬字譯註
細數吳爾芙引用的文史典故,慧黠重現文學才女靈巧機敏的文筆
最貼近吳爾芙文風的中譯: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李根芳 專文引介
她的質疑為全世界女人打開了改寫歷史的空間,
並激發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熱潮。
《自己的房間》是由吳爾芙的系列演講稿匯集而成,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
1928年10月,吳爾芙受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的主題發表演說。她虛構了一位當代女子的日常遭遇,包括赴大學學院卻被斥喝遠離草坪行走,側身男性學者餐會間的被剝奪感,在大英圖書館瀏覽書架發現盡是男性作品,在倫敦公寓俯瞰街景懷想獨立女性身影等。在男性主導的文學與學術傳統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教育、經濟與社會資源,要想創作甚至在文學史上留名,實是難上加難。
吳爾芙想像,十八世紀的莎士比亞如果有位才華洋溢的詩人妹妹,她只能無名而終;而十九世紀以寫作聞名的勃朗特姊妹和喬治.艾略特,則必須以男性筆名發表,喬治.艾略特更因為與情人的關係不見容於社會,必須隱居鄉間。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呼籲,女性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繼而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降的保守氣氛中,甚至對二十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開展,都是鏗鏘有力的發聲!
作家推薦
吳俞萱(詩人)、徐堰鈴(劇場工作者)、黃麗群(作家)、楊佳嫻(作家)、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瞿欣怡(作家)聯合推薦
在她那裡,事態無法完結。因為心緒無法。一切都在向著裡外鑿出更深刻更幽遠的裡外。她是那樣冀盼真實,等待真實,艱苦地滴出幾個字,騷動兩邊:以眼前的生活對應思想的推衍,以銳利的思想拓開生活的漫漶。她說:「窗簾一定要關緊。」不去追問自己做成了什麼,就在放下筆尖的那一刻,讓心靈退居黑暗,不再分別裡外,因為生活覆蓋思想,思想也將浸透生活。(吳俞萱,詩人)
暉麗萬有,體氣充沛,縱橫開闔,撕開它「二十世紀女性主義經典」的包裝紙,《自己的房間》完美地表現出細緻詩意與宏大知識的結合,抒情語言與哲學思路的優美鑲嵌,帶來九拐十八彎的閱讀樂趣。這樣的題名,乍聽起來,即使在今日,仍然將要被賤視為「女人就是格局不大」(當然,如果是男子寫的,「格局不大」四字就將一反被讚美為「細膩幽微」「腳踏實地」),吳爾芙偏偏證明了強健的心靈能如何地納須彌於芥子,而許多人,口中說著大時代大地理的種種大話,每一句仍是「我我我」的自戀與自我彰顯。因此不為尺寸所惑的人有福了,這樣的人,能分得出小小的鑽石與保麗龍所造的空氣樓閣之差異,這樣的人,不怕吳爾芙。(黃麗群,作家)
在學校裡開女性文學課程,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是重要起點。一百年前,一個女性寫作者必須在既定的社會性別分工裡努力騰挪出縫隙,一點一點把她的文學創建起來。吳爾芙從無數先行例子裡看到,女人要發展自己的文學生涯,必須擁有不受打擾的空間以及金錢作為後盾。
《自己的房間》為寫作的女人發聲,早六年發表的魯迅〈娜拉走後怎樣〉則是為更普遍的女人們發聲:即使逃離父權家庭,尚未改變的社會卻是更大的牢籠,如何打破?第一個要爭取的,是經濟獨立。然後,接著,娜拉會很高興能擁有自己的房間。
也就是這無數努力掙扎出來的閱讀、書寫與行動,給予我們持續開鑿的力量。(楊佳嫻,作家)
在《自己的房間》裡,機敏、聰慧、毫不矯飾的吳爾芙,彷彿小快步牽起讀者的手,在幾百年間的時光隧道穿梭奔跑,隧道裡密布著女性創作者的神祕洞穴。吳爾芙一一點亮黑暗洞穴,在幽微處,女人的寫作緩緩發芽、蔓生,最終形成一幅密密麻麻的網絡,從此密不可分。
每一個創作的女人,都來自那個洞穴。吳爾芙說,不可切斷,但也不可被牽絆。作家的心靈,一定要自由。不要為了性別而寫,要超越,要自由。要忠於自己。
除了女人與寫作外,我還多想說幾句。無論何時重讀《自己的房間》,都不會過時。特別是看吳爾芙批判男性權威,套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才華洋溢的作家,連寫酸文都好看得讓人想按一萬個讚,文末還要粗體強調「認同請分享」。(瞿欣怡,作家)
一九八七年首遇《自己的房間》,深受啟蒙。寫了個劇本段子:一個小說家的苦悶妻子歇斯底里地在牆上書寫,企圖發明自己的文字。
一九九五年創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很堅持要多用個「們」字。
一九九七年以《自己的房間》之名,編導了個作品。
二O一七年重讀此書,三十年時光倏忽而去,覺得自己仍需要「自己的房間」。(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
好評推薦
對於不熟悉吳爾芙的讀者來說,從《自己的房間》開始閱讀她的作品是一個完美起點。首先,它的篇幅很短,只有一百多頁,探討了女性、藝術、文學和經濟獨立相互交織的關係。 第二,吳爾芙不管是做為一個人或是作家,都將鼓舞你,讓你想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她深刻而美麗(嗯,充滿苦痛)的內心世界。《自己的房間》富有先見之明,歷久不衰,讓人難以相信它是在將近百年之前寫下的。——潔西卡.魯比(Jessica Ruby),TED-Ed Team
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可以聽見吳爾芙的聲音,而能更靠近她獨特的會話式寫作風格!――昆汀.貝爾,《布倫斯伯里文化圈的回憶》作者
二十世紀出自女性作家之手、最有影響力的非文學作品,就屬《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中最過人處,在於虛構出莎士比亞的妹妹,描寫她與兄長同樣才華洋溢,卻囿於時代下的性別歧見而充滿痛苦的人生,正如吳爾芙其他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寫,悲劇性地陳述女性的生活現狀,與在逃脫現實的想像裏,如何可能獲致不同的命運。――何米昂.李,英國曼布克獎評委主席
吳爾芙為女性發聲,充滿想像也富含邏輯,帶有機敏也兼及知識,展現了真正的小說家具有的想像力,而且她的發言至為精闢。……這本書是宛如結晶體的頭腦所蒸餾出來的成果,下筆歡快、新穎、且強而有力,要傳遞想法給讀者。許多最精采的論點,往往現身順帶一提之間,像是那些閃爍的洞見,點到為止的簡潔批判。這樣鮮明的筆調,總是讓人發現作家所知的事物,遠遠超過了預計要談的單一主題。――Louis Kronenberger,《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簡介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
二十世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散文家,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與倫敦文友創辦「布倫斯伯里文化圈」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
吳爾芙出版多部長篇傑作,包括《達洛維夫人》,乃至充滿詩意與高度實驗色彩的《浪潮》。她同時也著墨於文學批評、短篇故事、傳記與報導寫作,包括充滿戲謔顛覆意味的《歐蘭朵》,《自己的房間》、《三枚金幣》則是激昂的女性主義論文。
吳爾芙天性敏感,少女時因母親與姐姐離世遭受精神創痛,之後長年受憂鬱症所苦,並於六十歲時投水自盡。
肖像照片攝影
吉賽兒·弗羅因德(Gisèle Freund,1908-2000)
法國攝影師,被認為是20世紀最頂尖的攝影師之一,是法國龐畢度中心第一位舉行作品回顧展的攝影師。
吉賽兒·弗羅因德出生於德國柏林的一個富裕猶太家庭,大學時研究社會學和藝術史,1933年因逃避納粹移居巴黎,法國被納粹佔領後她離開歐陸,直到1953年才回巴黎定居。
她拍出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更因結交同時代傑出的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為他們拍攝生動的肖像聞名,其中包括1920、1930年代在巴黎與倫敦出沒的班傑明、喬哀思、吳爾芙、貝克特、伯納蕭,乃至她留亡阿根廷時結識的波赫士、聶魯達,以及旅行墨西哥時的芙烈達卡蘿與迪亞哥雷維拉。
評論家認為吉賽兒·弗羅因德擅長拍出人物的個性態度,特別是以手部、身體姿勢與衣著來凸顯。吉賽兒·弗羅因德則說,她為作家與藝術家拍照前會先研讀他們的作品,並且花很多時間與他們討論;這也是她能夠與他們連結、讓他們卸下心防的祕訣。
譯者簡介
宋偉航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出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
二十世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散文家,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與倫敦文友創辦「布倫斯伯里文化圈」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
吳爾芙出版多部長篇傑作,包括《達洛維夫人》,乃至充滿詩意與高度實驗色彩的《浪潮》。她同時也著墨於文學批評、短篇故事、傳記與報導寫作,包括充滿戲謔顛覆意味的《歐蘭朵》,《自己的房間》、《三枚金幣》則是激昂的女性主義論文。
吳爾芙天性敏感,少女時因母親與姐姐離世遭受精神創痛,之後長年受憂鬱症所苦,並於六十歲時投水自盡。
肖像照片攝影
吉賽兒·弗羅因德(Gisèle Freund,1908-2000)
法國攝影師,被認為是20世紀最頂尖的攝影師之一,是法國龐畢度中心第一位舉行作品回顧展的攝影師。
吉賽兒·弗羅因德出生於德國柏林的一個富裕猶太家庭,大學時研究社會學和藝術史,1933年因逃避納粹移居巴黎,法國被納粹佔領後她離開歐陸,直到1953年才回巴黎定居。
她拍出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更因結交同時代傑出的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為他們拍攝生動的肖像聞名,其中包括1920、1930年代在巴黎與倫敦出沒的班傑明、喬哀思、吳爾芙、貝克特、伯納蕭,乃至她留亡阿根廷時結識的波赫士、聶魯達,以及旅行墨西哥時的芙烈達卡蘿與迪亞哥雷維拉。
評論家認為吉賽兒·弗羅因德擅長拍出人物的個性態度,特別是以手部、身體姿勢與衣著來凸顯。吉賽兒·弗羅因德則說,她為作家與藝術家拍照前會先研讀他們的作品,並且花很多時間與他們討論;這也是她能夠與他們連結、讓他們卸下心防的祕訣。
譯者簡介
宋偉航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出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