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7307007
- A Ray
- Allen Hong等19人
- B群
- Croter
- K書
- K書:試刊號?
- 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
- Wisława Szymborska
- eL
- 一瞬二十
- 中上健次
- 仁愛路犁田
- 任明信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偽詩集
- 光天化日
- 出鬼
- 列維
- 利文祺
- 加里·吉丁斯
- 历史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志
-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
-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小令詩集3
- 夏皮南
- 夜長夢多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失去論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 娜汀·德·科尼希斯瓦特
- 媽媽+1
-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 尋歡記
- 對號入座
- 小令
- 小說
- 尹雯慧
- 布勒
- 幫我換藥
- 張詩勤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字
- 文學雜誌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文學
- 日輪之翼
- 暴民之歌
- 書
- 曹疏影
- 曾耀慶
- 會飛的手
- 林蔚昀
- 柴柏松
- 樂天島
- 歷史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沒用的東西
- 海外
- 游書珣
- 漫畫
- 潘家欣
- 潘諾妮卡·德·科尼希斯瓦特
- 無邊之城
- 爵士詩選
- 爵士詩選(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狩野岳朗
- 瞇
- 神神
- 秀陶
- 給妮卡的三個願望:300位爵士樂手,一起。
- 給我的詩
- 綿羊班女兒
- 繁體
- 给妮卡的三个愿望:300位爵士乐手,一起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華文
- 蔡仁偉
- 藝術設計
- 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
- 許赫
- 詩
- 譯者:BbSs
- 辛波絲卡
- 阿廖
- 阿米
- 阿芒
- 陳澈
- 隱匿
- 電影
- 音樂
- 顏嘉琪
- 馬尼尼為
- 鴻鴻
- 黃大旺
- 黃岡
- 黑眼睛文化

【預購】K書:試刊號?◎列維編
平常價 $2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K》,一本「不定期刊」,標舉文學世界最普世普智的現代文學符碼,彷彿淒清黯黑街巷穿梭文青的字頭密碼,刊載更長更深更硬的文學文本。首期題名《試刊號?》,以「存在之問」型構「智識之思」,探尋文學集聚之強度、文學範疇之邊界、文學對話之可能,邀集陳克華、駱以軍、成英姝、白靈、蕭蕭、靈歌、葉莎、王德威、鴻鴻、章緣、童偉格、伊格言、李焯雄、黃以曦、林奕華等頂尖作者,提出最新創作意見,達至共響文學華彩。更邀請著名導演、攝影師陳懷恩,開闢影像專欄,將多年攝影秘辛,以與文學表達交輝的方式,豐沛本刊的視象性與想像力,為一本每一期都「不一樣」的充滿「不一定」氣質刊物,打下永是變動的「試煉」之基(Groundless Ground)。
作者們將分別就自己最近的文學創作、最新的文學感悟,以及對《K》書未來的意向與意念,展開主題發言。
作者們將分別就自己最近的文學創作、最新的文學感悟,以及對《K》書未來的意向與意念,展開主題發言。
主編簡介
列維
七年級詩人,學者,獨立文化策劃人。曾於爾雅出版社出版詩集《碧娜花園》,詩作入選《2015年臺灣年度詩選》。
列維
七年級詩人,學者,獨立文化策劃人。曾於爾雅出版社出版詩集《碧娜花園》,詩作入選《2015年臺灣年度詩選》。

【預購】爵士詩選(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鴻鴻主編
平常價 $3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透過詩人們的想像,爵士樂與圖文創作互為表裡,擴展了我們對於即興藝術的視野。
──孫秀蕙
自爵士樂誕生伊始,詩人們即積極以文字回應。二十世紀初的白人詩人卡爾.桑德堡,1920年代「哈林文藝復興」的黑人詩人藍斯頓.休斯,乃至40~50年代的垮世代,甚至影響了當前的嘻哈與「口語詩」(spoken word)。「爵士詩」Jazz Poetry大約有兩種路徑,一是內容的取材:以爵士樂的樂手、樂曲及爵士樂文化為主題的詩作;另一則是形式的取法:仿效爵士樂的節奏與聲響,在語言上作即興實驗的詩作。
這是第一本以中文創作為主軸的爵士詩選,共收錄78首作品。詩稿來自台灣、港澳、新馬、中國,難得的是,也包括音樂家的文字創作。同時也收錄了一輯文獻精選,梳理爵士詩史上重要的詩人詩作,包括美國、日本的重要詩人。書寫對象從艾靈頓公爵、路易斯阿姆斯壯、查理帕克、邁爾斯戴維斯、約翰柯川、查特貝克、史坦蓋茲、孟克到比莉哈樂戴、妮娜西蒙等偉大樂手與歌手,也包括須川展也、謝明諺等同代人。詩人崔舜華為本書特繪油畫封面,書內數十幅精印的爵士肖像則來自私房收藏的黑膠唱片,展現爵士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部份。
‧主編 鴻鴻
‧作者 陳家帶、楊澤、淮遠、廖偉棠、陳雋弘、阿芒、隱匿、曹疏影、袁紹珊、羅毓嘉、潘家欣、崔舜華、吳緯婷、徐崇育、羅思容、崔香蘭、林理惠、郭詩玲等57位詩人
‧譯者 馬世芳、黃大旺、林蔚昀、滴滴、鴻鴻
編者簡介
鴻鴻
身兼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策展人。
1964生於台南。曾獲吳三連文藝獎、2008年度詩人獎、南瀛文學獎傑出獎。出版有詩集《土製炸彈》、《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仁愛路犁田》、《暴民之歌》、《樂天島》等8種、散文《阿瓜日記──八0年代文青記事》、《晒T恤》、評論《新世紀台灣劇場》及劇本、小說等多種,及創辦的《衛生紙+》詩刊(2008-2016)。現主持「黑眼睛文化」出版社及「黑眼睛跨劇團」。
專文推薦
《爵士詩選》的價值
關於《爵士詩選》的價值,我想先從美國薩克斯風手John Zorn在台灣的兩場音樂會談起。
1995年,John Zorn受第二屆皇冠藝術節之邀,與日本的聲音表演者三塚愛進行前衛的聲音展演,《爵士詩選》裡詩人鴻鴻的作品〈約翰‧佐恩,一九九五,台北即興〉紀錄了這場特別的即興實驗。
隔年,John Zorn再度受邀來台北演出。他和小號手Dave Douglas、貝斯手Greg Cohen、鼓手Joey Baron組成「Masada」四重奏。「Masada」在皇冠小劇場連續演奏四晚,每晚演奏的曲目都不相同。樂手們當時年輕氣盛,演奏時火力全開,音樂之激昂熱烈,再次震驚了現場聽眾。
John Zorn將樂團命名為「Masada」,其來有自。Masada是以色列死海旁一座有船形平台的小山,相傳古以色列人為了防禦羅馬人入侵,在那裡建立城堡。羅馬軍團派出一萬餘士兵進攻Masada,以色列人頑強地抗了三年,最後寡不敵眾,在集體自縊之前,發表了寧死不屈的壯烈宣言。
1990年代的臺灣才剛解嚴不久,街頭有各種示威抗議,文化與藝術的實驗也不斷進行著。當時John Zorn還沒有成立他的前衛廠牌Tzadik,Dave Douglas也尚未透過Green Leaf Music發行自己的創作。那是一個臺灣聽眾還不熟悉百年爵士風格演變與文化底蘊的年代,John Zorn就已經以猶太民謠為基礎,透過砲火猛烈的即興演奏,精神抖擻地攻擊聽眾們的耳朵。
好不容易才站穩現代主義浪頭的我們,旋即被「Masada」的疾風捲入後現代主義的大海。「Masada」的作品不是傳統定義的爵士樂,它解構了咆勃樂,沾染了自由爵士的氣息,狂野的集體即興,樂音層層相疊又粗暴擦撞,交織出既真實又恍惚的聆聽效應,是1990年代美國爵士樂的另類之音。高舉猶太人復國的民族旗幟,穿著印有大衛之星的T恤,John Zorn向臺灣聽眾示範音樂如何實踐政治,文化如何體現反抗,而那將是在這一系列的前衛演出結束之後,臺灣必然要面對的生存課題。
受到爵士藝術家的生命故事、音樂風格、專輯內涵的啟發,《爵士詩選》收錄的詩作涵蓋了各種有意思的面向。對詩人們來說,爵士樂代表著傾頹,但也極為美麗;它象徵著無垠的邊界,但也留下了具體的線索。從閱讀詩作的過程裡,我看到和聲、節奏、音色甚至音樂類型文字化的可能;疊字或許是低音貝斯單音反覆、上下部分重複的語句或許是鋼琴和聲配置的微調、大量的極短句象徵著寥寥數語,卻又能綿延不絕的即興旋律。最有趣的可能是林理惠的詩作〈我的配偶是爵士薩克斯風手謝明諺〉,除了以字體大小來指涉音量,變化字形來形容行為轉換之外,還運用了格框來表述詩中主角的CD蒐藏、樂器練習與聆聽經驗。
《爵士詩選》帶領讀者走過每位詩人心裡獨一無二的爵士風景,從〈蓋西文狂想曲〉裡美國南方的棉花田出發,穿越了小號手〈查特貝克的窗〉,驚見他意外墜落,〈聽戴女士歌唱〉,感受這位爵士女伶嗓音裡的沉重歲月,從紐約下城的小鋼琴酒館轉出來,我們躍入〈新奧爾良初夏〉,沉浸在小號喧嘩的嘉年華盛會。透過詩人們的想像,爵士樂與圖文創作互為表裡,擴展了我們對於即興藝術的視野,而這正是《爵士詩選》最可貴的價值。
孫秀蕙,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音響論壇》專欄作家
編選說明
回應爵士樂給予這世界的溫暖與酷
爵士樂源自二十世紀初,美國底層黑人的勞動歌謠、藍調、散拍樂與福音詩歌,自紐奧良的紅燈區傳布到東西兩岸。20、30年代隨著收音機與唱片的普及,而風靡全美。二戰後從搖擺樂轉型成注重個人表現的咆勃與硬咆勃,並一路衍繹出酷派、調性爵士、自由爵士、融合爵士等各種風格。經歷1960年代被搖滾樂取代的低潮期,當前又有一股復興的潮流,卻讓爵士樂從曾經的前衛衝撞,變成了復古懷舊的象徵。這演變充滿令人難以預期的轉折──從被污辱與被損害者的音樂到成為大眾娛樂、從凸顯個人意志到並蓄川流、從沒落到復興,一門堪稱偉大的藝術在幾十年間已走完一個輪迴。
伴隨這複雜跌宕的發展歷程,自爵士樂誕生伊始,詩人們即積極以文字回應。二十世紀初的白人詩人卡爾.桑德堡,1920年代「哈林文藝復興」的黑人詩人藍斯頓.休斯,乃至40~50年代的垮世代,「爵士詩」Jazz Poetry漸如爵士樂一般鬱鬱蓊蓊。
「爵士詩」所指到底為何?大約有兩種路徑,一是內容的取材:以爵士樂的樂手、樂器、樂曲及爵士樂文化為主題的詩作;另一則是形式的取法:仿效爵士樂的節奏與聲響,在語言上作即興實驗的詩作。後者往往伴隨樂器演出,大盛於與「咆勃」(Bebop)同期的垮世代,其影響延續到當前的嘻哈與「口語詩」(spoken word)。雖然自誕生之初,「爵士詩」即引起批評。最極端的會認為這種跨界嘗試對爵士樂與對詩本身都無所增益。但是也有人認為,忽略爵士詩,等於忽略了當代詩的一大精神面向。
Jazz一詞源自性愛的俚語,這門音樂也以其不羈動能吸引著演奏者與聆聽者。爵士樂是即興的藝術,一切在電光石火之際發生,每一次相逢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聽者遭遇的無論是錄音、是現場、或現場演出的錄音,是收音機、唱片、或網路串流,那種音階的跳躍、音色的變化、樂手的互動、情緒的激盪,都既無比真實、又不可捉摸。而文字則是符號表意的藝術,和音樂的感官性不啻南轅北轍。然而,文字又恰恰是人類文明中最精細、最具穿透力的表達工具。用文字捕捉爵士樂神韻,探索文化意涵,尤其是連結樂手與聽者的「人」的脈絡,既是莫大挑戰,也可能創造如不同樂器間彼此呼應的奇妙觸動。無論如何,爵士詩都以文學留下了這門藝術與生命交會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為何編輯一本以中文創作為主的爵士詩選?畢竟,爵士樂雖來自美國黑人的創發,卻早已成為全球音樂的資產。不但歐洲、日本早發展出自具一格的爵士傳統,即使如彈丸之地台灣,各大城市的爵士酒吧和音樂節,也經常有來自本土的高水準演出與前鋒實驗。爵士的音樂語彙既已不限語種,中文又何獨不能與之濡沫相容?為回應爵士樂給予這世界的溫暖與酷,並向曾輾轉於酗酒、毒癮、監獄、或坎坷行旅中的偉大而卑微的心靈致意,這本詩選以中文詩人的書寫參與了爵士文化,雖是空前嘗試,但望不至於絕後。
所收中文詩稿來自台灣、港澳、新馬、中國,難得的是,也包括音樂家的文字創作。概分三輯:「那些人、那些地方」直接關於樂手、場所與時代,以及聆聽或演奏音樂的個人體驗。「哦,世界如此爵士」則是從爵士樂的精神或節奏出發,據以理解並詮釋現實生活。「翻譯記憶」是一輯文獻精選,梳理爵士詩史上重要的詩人詩作,編譯而成──考量到翻譯的侷限,只能割愛那些以語言實驗為主的詩作,當然取捨間免不了編者對音樂家或詩作本身的私心偏好。
感謝詩人Sascha Feinstein在翻譯版權上的協助。他與Yusef Komunyakaa在1990年代主編的兩本The Jazz Poetry Anthology仍是這領域最重要的文獻,也是本詩選的精神標竿。感謝四方田犬彥先生推薦了來自日本的詩作,見證了爵士文化在日本的狂熱動能,也感謝音樂人黃大旺跨刀日文翻譯。英文的部分則由馬世芳、滴滴、林蔚昀和我譯出。全書註解多來自譯者,涉及的音樂家介紹則來自主編,有時也依各篇需求而有重複介紹的情況,但繁簡略有調節。詩人崔舜華為本書特繪的油畫封面,值得列入爵士藝術的美好行列。書內搭配的圖版全數來自個人收藏的黑膠唱片,從不同角度展現爵士樂文化影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選擇上希望能兼顧音樂家的個人特質與設計的藝術魅力,而封套上的二手痕跡則儘量留存──它們就像炒豆聲,是時光摩擦留下來的印記,正如這些詩作本身。最後還非常榮幸地得到孫秀蕙(小威)老師的推薦,作為台灣爵士書寫的代表人物,這本書也算是對她長期努力的延伸與回應。
許多人視爵士樂僅僅是一種慵懶的休閒音樂,一旦登堂入室,則可以無窮鑽研其嚴謹的樂理規範、合奏的巧妙互動、及自由實驗的層出機鋒,或關涉種族平權的社會與文化脈絡,甚至認為是美國自產對人類文明的最偉大貢獻。這中間還有廣袤的空間可以穿梭。如果閱讀詩選能引起進一步聆聽與理解爵士樂的興味,或甚至對文字與音樂的互文產生更多想像,這本小書的工夫就不算枉然了。
鴻鴻
【預購】給妮卡的三個願望:300位爵士樂手,一起。◎潘諾妮卡·德·科尼希斯瓦特 、娜汀·德·科尼希斯瓦特 、加里·吉丁斯(譯者:BbSs)
平常價 $5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一本用眼睛看的爵士樂史
爵士樂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珍貴拍立得相簿
傳奇女爵妮卡對眾多偉大爵士樂手的貼身觀察
300位樂手的許願清單,一整個世代的社會寫真
小說家/攝影家/爵士老行家 陳輝龍 熱情推薦.專文評介
潘諾妮卡.德.科尼希斯瓦特(Pannonica de Koenigswarter)
潘諾妮卡.德.科尼希斯瓦特(Pannonica de Koenigswarter)是查爾斯和蘿絲卡.羅斯柴爾德(Charles and Rozsika Rothschild)的女兒,嫁給了著名的法國抵抗運動自由鬥士朱爾斯.德.科尼希斯瓦特男爵(Jules de Koenigswarter)。後來她移居紐約,成為當時紐約爵士樂界的主要贊助人。
娜汀.德.科尼希斯瓦特(Nadine de Koenigswarter)
娜汀.德.科尼希斯瓦特(Nadine de Koenigswarter)是妮卡的曾侄孫女,男爵夫人一直稱她為孫女。她是一位視覺藝術家,擅長繪畫、紙藝、攝影和限量版書籍等多種媒材。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目前定居在法國和西非。
加里.吉丁斯(Gary Giddins)
加里.吉丁斯(Gary Giddins)是一位備受讚譽的爵士樂評論家和作家。他的作品Visions of Jazz於1998年獲得了國家圖書評論家協會的評論類獎。目前為Jazz Times撰寫有關音樂的專欄,並為《紐約太陽報》撰寫電影專欄。
譯者簡介
BbSs
小說家與飾物製作人,兩人一組的studio。
致力於陳輝龍小說創作、Sora Designs 的工藝,及爵士樂的華文化推廣。
近期爵士樂相關事務:
《給妮卡的三個願望:300個爵士樂手,一起》(譯)、 專欄《漫長的再見》、《講蜜蜜的爵士樂》(編譯)、 爵式WiJazz Records(爵士空間經營及延伸商品製作)。

【預購】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柴柏松
平常價 $26.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在那雙掌紋撫摸過的腹地底,一個新的宇宙正等待大霹靂。」
他和他裡面的她,一起啜飲草莓奶茶。
一起用詩來指認自己。
一起打破身體的規矩。
纖細剔透的字眼,像是藏在彈藥裡的吻痕。──葉覓覓
青年詩人柴柏松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個人詩文集。他的文字言詞觸摸著個人處世的經驗,指認自己的性別,去細細訴說,眼前世界的樣子。
作者簡介
柴柏松
2015-2017年間,以「like a child工作室」發行五本刊物於獨立書店寄售。
作品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奇萊文學獎、並選入《2018臺灣詩選》(二魚文化)、英譯至《The Queer Movement Anthology of Literatures》(Seagull Books)、2020駐愛爾蘭台北代表處及愛爾蘭文學館之雙十台灣選詩。
其他文章散見於《聲韻詩刊》、《文訊》、《印刻文學生活誌》、《幼獅文藝》等,並與陶藝空間長期合作,撰寫藝評、藝術家側寫。
《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黑眼睛文化)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個人詩文集。
柴柏松
2015-2017年間,以「like a child工作室」發行五本刊物於獨立書店寄售。
作品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奇萊文學獎、並選入《2018臺灣詩選》(二魚文化)、英譯至《The Queer Movement Anthology of Literatures》(Seagull Books)、2020駐愛爾蘭台北代表處及愛爾蘭文學館之雙十台灣選詩。
其他文章散見於《聲韻詩刊》、《文訊》、《印刻文學生活誌》、《幼獅文藝》等,並與陶藝空間長期合作,撰寫藝評、藝術家側寫。
《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黑眼睛文化)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個人詩文集。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小令詩集3◎小令
平常價 $26.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現實玻璃罩中的密室逃脫術
生活別無分號的殘酷劇場
發現可以像小令那樣觀看
那樣恨 那樣微笑
生活別無分號的殘酷劇場
發現可以像小令那樣觀看
那樣恨 那樣微笑
一如將垃圾丟進垃圾桶時的那一瞥,我們發現自己滑入用後即棄的話語裡。我們發現再無意義的話語也有重量。彷彿廢墟裡該有的微小生物在每日的攀爬與遊走中搭上停業樂園的種種設施。──鄒佑昇(推薦序)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一書,暗示身處的場所,不論內在、外在,皆擁有雙重性的「不淨」與「聖潔」,而所謂的「在飛的」三字,即點出主要觀者;觀者所在的固定定點,對比被觀看者(可能是抽象的回憶或幻想,也可能是飛蚊症)展現飛行權力時,產生出超越理解範圍的時空差異。
觀看,成了無法飛行的人,唯一能試圖「同行」的一種方法:眼巴巴地。
一個眼巴巴的人,於是編寫出這本描述觀看時,發生跟丟、失蹤、追逐、誘惑、跟蹤、迷路、搜尋、徘徊不去等忙裡忙外,飛速般變化萬千的錯愕與無奈。搭配如室內配線或工業配線圖,實則企圖捕捉或還原蒼蠅跟神明在飛行的可能路線圖,也期許畫作能呼應閱讀時候的情緒與情感共鳴。
全書共計40首新詩,輯一:社交就是一種腸躁症,收錄10首詩作,題材從自身身體出發,彷彿尋求填補缺憾的種種匱乏,書寫日常細微中,又要又怕的矛盾情緒,簡直就是一種社交缺乏,直到充分社交後,又迅速引發如腸躁症般,明明興奮得無法自拔,卻腹痛到翻絞要命,絲毫不知道到底吸收了多少營養或廢物,只想盡可能排出在社交與觀看之間,過多的無以名狀之物。那物,不確定聖潔或不淨,只知道似乎很多、很快、很會飛,竟如飛蚊症般隨著目光所到之處,不斷現身。
於是來到輯二: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收錄9首詩作,「用力」書寫的程度與痕跡明顯多於輯一,詩的長度以及題材意欲探討的複雜度也更多。多首詩中皆隱現死亡的氣息,或對人事物有能力作出「選擇」的自責,又同時不住流露出卑鄙的情緒;甚或借鏡家庭成員,書寫人在面對自己的獨身之時,要效法的是略帶死亡陰影的蒼蠅,繼續在生活中亂飛鬼叫,或要效法聞香就飽的神明,靜看世間一切有情無情。自省的成份一多,就容易變得對生命謙卑恭敬,簡稱怕死。於是每天都覺得還活著的自己很富裕,故輯三:富裕到再多就會短命。
輯三收錄10首詩作,從肅穆嚴謹的輯二,轉進一種「已經擁有過了,之後沒有也沒關係了,因為再多也無福消受」的油條感(得了便宜還賣乖),頻頻從自省轉成欲擒故縱,復又於結尾處,回馬槍地再給自己一刀;至此,拿日常作隱身術,或許也只是受虐狂般只想給自己來上個十刀的練習回馬槍,造成蒼蠅與神明的延續之感,到此已經成為空氣中無意追逐的嗡嗡作響,或是徒留燒香過後的氣味般曖昧不明,即便仍有無常的關係變化,卻只是因為觀看的距離拉得太近,當一切都太近,看不到蒼蠅也看不到神明,只塞滿自己的時候,甚至會以為連飛蚊症都治好了;輯三充分表現出痊癒或釋懷的最大嘲諷,富裕的是蒼蠅,短命的也是。神明則無關乎短命或富裕,於是來到輯四。
輯四:摸到的是欄杆還是骨,收錄11首詩作,其中10短詩是欄杆,最後一首壓軸的長詩是骨。時空轉變且無盡奔流,或也是肉身之骨即為吾之欄杆。但也不是說如果每天掐著自己的脖子搖晃咆哮,身體裡面就有細胞知道要怎麼樣來釋放誰出去,到底會是誰啊,難道要放血嗎?最後的長詩〈小雪〉裡頭,有不斷重複的兩句:「一切都是錯的/因為太正確了」,是作者對神明和蒼蠅最大的恭維,也是在這一整本詩集裡,作為共同觀者,能夠給予自身和讀者的結語收束。
常見蒼蠅黏於骨上,搓手擦腳地品嘗,或見金身寶貴的神明,坐鎮在金屬欄杆後被穩妥地保護著。這些詩作如同穿梭在縫隙間的停頓或佇足,不淨的時候所見皆不淨,聖潔的時候所見皆聖潔,然而,不論在飛或沒在飛,不論蒼蠅或神明,不論不淨或聖潔;一切都是錯的,因為太正確了。
小令雙詩集出版計畫為國藝會補助出版計畫
名人推薦
詩人何景窗、作家李奕樵 推薦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潘家欣編
平常價 $24.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中文世界第一本媽媽詩選
獻給所有現任以及即將成為媽媽的女性
怯懦中生決心,荒蕪處生力量
為無給薪的現代奴隸爭取發言權
十位媽媽詩人
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我覺得,女人總是在覺得……
我覺得我活得就像達利的瘋狂食譜:
擁擠、持續尖叫、色彩繽紛又飄飄蕩蕩
但那本精彩萬分的食譜裡甚麼都有
卻沒有寫上我的人生。
作者群:
林婉瑜 林蔚昀 林夢媧 阿 芒 吳俞萱
曹疏影 游書珣 潘家欣 蔡宛璇 顆 粒
獻給所有現任以及即將成為媽媽的女性
怯懦中生決心,荒蕪處生力量
為無給薪的現代奴隸爭取發言權
十位媽媽詩人
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我覺得,女人總是在覺得……
我覺得我活得就像達利的瘋狂食譜:
擁擠、持續尖叫、色彩繽紛又飄飄蕩蕩
但那本精彩萬分的食譜裡甚麼都有
卻沒有寫上我的人生。
作者群:
林婉瑜 林蔚昀 林夢媧 阿 芒 吳俞萱
曹疏影 游書珣 潘家欣 蔡宛璇 顆 粒
編、繪者簡介
潘家欣
1984年生,藝術工作者,詩人。
著有剪紙詩集《妖獸》(逗點/2012)、版畫詩集《失語獸》(逗點/2016)、與詩人阿米合著《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黑眼睛文化/2013)。過30歲了還常常覺得自己是小孩子,有時摔倒,有時弄髒,但仍執著於打造美麗新世界,希望有一天,可以變成令人嚮往的大人。
裝幀設計
反覆分心 Placebo Studio
潘家欣
1984年生,藝術工作者,詩人。
著有剪紙詩集《妖獸》(逗點/2012)、版畫詩集《失語獸》(逗點/2016)、與詩人阿米合著《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黑眼睛文化/2013)。過30歲了還常常覺得自己是小孩子,有時摔倒,有時弄髒,但仍執著於打造美麗新世界,希望有一天,可以變成令人嚮往的大人。
裝幀設計
反覆分心 Placeb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