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9716401
- 9789860647822
- 9789869594516
- 9789869934701
- Dossie Easton
- James Griffiths
- Janet W. Hardy
- Lessons from the mountains
- Open Relationships
- Serving Tea: Stories from Taipei’s Red-Light District
- 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
-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3rd Edition)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人文社科
- 兩性關係
- 其他
- 台灣
- 女性
- 山教我的事
- 張娟芬
- 性別研究
- 性工作者
- 施沛
- 書
- 朵思.伊斯頓
- 李屹
- 李玟萱
- 杨镇宇
- 楊鎮宇
- 沈恩民
- 洪承喜
- 海外
- 游擊文化
- 無障礙旅遊
- 無障礙旅遊:跟著輪椅導遊玩台灣
- 牆國誌
-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 珍妮.W.哈帝
- 珍珠家園策畫
- 生活
- 真實
- 真實故事
- 社會議題
- 糧食
- 紅線
- 繁體
- 繪畫
- 给下一代的风土备忘录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 華文
- 藝術
- 記錄
- 詹姆斯·格里菲斯
- 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第三版)
- 食农教育
- 食物
- 食農教育
- 食.农
- 食.農
- 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
- 黃欣儀

【預購】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the mountains◎沈恩民
平常價 $45.00
【預購】無障礙旅遊:跟著輪椅導遊玩台灣◎黃欣儀
平常價 $29.00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全世界有越來越多國家重視無障礙旅遊
而在台灣,也有一位輪椅導遊,默默耕耘無障礙旅遊
從一開始別人不信她做得到,如今已帶領過五十多次的輪椅旅遊團
不管是山上或是海邊,甚至去採草莓、賞蓮賞花、泡溫泉,都有她帶團的足跡
這一切都發生在她坐上輪椅之後……
二十七歲那年,紅斑性狼瘡的攻擊,使她坐上輪椅、婚姻被迫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漫長的復健生活。為了擺脫單調重複的日子,她改裝車子,開始出遊。從台灣的最北邊玩到最南點、從國內玩到國外,越玩越過癮。為了讓更多輪椅朋友一起出來玩,更想為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盡一份心力,她考取領隊與導遊,至今已有五十多次輪椅旅遊團的帶團經驗。
本書呈現作者從青春年華、生病、坐上輪椅、失婚、漫長復健到成為輪椅導遊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作者當上導遊後,如何突破障礙,帶領輪椅朋友全台玩透透,又如何在一次次出遊中,以集體的力量,改變台灣的無障礙環境。
本書精選作者帶領輪椅旅遊團的紀錄,呈現輪椅旅遊的實際情況與操作細節,包括如何採草莓、去沙灘、雪地、森林遊樂區等等,以及如何操作日本無障礙旅遊團等等。
透過帶團的實戰經驗,作者傳達了無障礙旅遊的重要概念,包括行程、景點、交通與食宿方面的安排,要如何符合輪椅使用者的需求。同時,也從帶團遇到阻礙當中,倡導通用設計,以及無障礙資訊的透明化。
本書另精選台灣25大無障礙景點,囊括台灣北中南東各個特色景點以及季節景點。每個景點都是作者實去過、玩過,確認無障礙設施適合輪椅使用者才推薦,附有交通、食、宿及無障礙設施資訊。
【全台新書分享會】
◎誠品書店花蓮遠百店
2018年12月15日(週六)下午3:00-4:00
◎誠品書店高雄大遠百店
2019年1月5日(週六)下午3:00-4:00
◎金融廣場書局(台北)
2019年1月12日(週六)下午2:30-4:00
本書特色
◎全台第一位輪椅導遊第一手實戰經驗,分享無障礙旅遊的規劃與執行經驗
◎精選台灣25大無障礙景點,附有景點的無障礙資訊。
感動推薦
◎周永暉(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廖一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副局長)
◎許朝富(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
◎林崇偉(众社會企業創辦人、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張錦錦(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無障礙旅遊推廣企劃專員)
◎劉金鐘(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理事長)
◎梁銘勳(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理事長)
◎梁統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政宏(台北慈濟醫院免疫科主任)
◎李明澔(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主任工程師)
◎許琀棋(吉象旅行社董事長)
◎許佐夫(多扶旅行社執行長)
◎邱嶼(天海旅行社副總經理)
好評推薦
這本書不僅勵志,更是一本老少咸宜非常實用的工具書。作者用自己親身走訪、帶團旅遊,鉅細靡遺記錄了每個無障礙友善小旅行的特色。——林崇偉(众社會企業創辦人、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作者的現身不僅能鼓舞其他身障者,她所分享的無障礙資訊,也對整體社會環境改變大有幫助。我認為身障者的一項義務,就是去檢驗無障礙環境,並將這些資訊分享出來。——許朝富(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
我是真的從頭到尾讀完了這本書,而且從一開始就停不下來,所有的文字描述都讓我感覺像是欣儀帶著我出去玩一樣。若真的是因為行動不便而久未出門的家庭,我非常建議您可以和家人一起閱讀這本書。椅朋友要出門旅遊真的不困難,請放心讓自己,或是放心讓家人,跟著她張開雙手一起擁抱多彩的人生。—許佐夫(多扶旅行社執行長)
無障礙旅遊不該只靠個人勇氣,而是需要政府與民間的共同集氣,一同改善環境與提供適合的服務。不管你是要自己或是帶著長輩遊台灣,或是想要經營無障礙旅遊的景點、餐廳、住宿業者,這本書介紹了許多小秘技,無障礙旅遊從現在就開始!——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無障礙環境非一蹴可幾,需要經過不斷抗爭與反映,感謝台灣有像欣儀一樣熱心付出的朋友,才能在改進再改進的當下,成就了許多景點,讓更多不方便出門甚至害怕出門的朋友能放下心中的罣礙,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梁銘勳(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理事長)
本書的特色,如同作者在書裡說的:「與其自己克服困難,不如請求相關單位改善,反映就有改變的機會。」因為她總是用愛與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困境,願意以良善的心與人溝通,而不是用責怪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最終才得以讓很多困難獲得改善。期待欣儀能繼續分享旅遊經驗,讓行動不便的朋友能跟隨她的腳步任意遨遊。——劉金鐘(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理事長)
黃欣儀
領隊與導遊
二十七歲時,因為紅斑性狼瘡坐上輪椅,多年愛情長跑的婚姻被迫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漫長的復健生活,為了擺脫單調的醫院復建,她開始開車出遊,從都市到農村,從海邊到森林,從台灣到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峇里島、越南到德國。
為了讓更多輪椅朋友一起出來玩,更想為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盡一份心力,她考取領隊與導遊證照,蒐集全台各地的無障礙旅遊資訊,帶領過五十多次的輪椅旅遊團,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有她帶團的足跡。也曾經多次與JTB旅行社合作日本輪椅旅遊團。
從沒想過自己會當導遊,更沒想過會出書,而這一切竟然都發生在我坐上輪椅之後。
二十七歲時,我因紅斑性狼瘡的攻擊,導致腦出血中風,雖然一年多就恢復行走能力,但隨即又因為感冒引起橫斷性脊隨炎,造成兩下肢無力,需要仰賴輪椅代步。正值青春年華的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遭遇,十分痛苦,常常想要一死了之,並且陷於因做錯事而生病的自我控告之中。我的生活被層層烏雲籠罩,看不見任何一道光,但就在失去希望時,基督信仰為帶來了轉機,讓我將負面思考轉為正面的盼望。
重新看待自我的價值之後,我認真復健與面對生活。為了讓自己更有動力復健,我實驗了「旅遊復健」的模式,開著改裝車到各地遊玩。幾年下來,我發現坐輪椅出去玩,並沒有那麼困難,便立志把方便輪椅遊玩的景點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架設了「輪椅任我行」部落格。
每當自己出遊時,總會想到身障朋友如何也能夠一同出遊?最初我是開著小March,一次只能載一位朋友出遊,後來在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擔任常務理事辦活動,發現用遊覽車能讓更多朋友一同出遊,這開啟了我考導遊的念頭,希望藉此推廣無障礙旅遊。
順利考上領隊導遊後,我發現旅行社對於輪椅旅遊大多避而遠之,覺得很麻煩、吃力不討好、沒有利潤而不願意推廣。因此我便和好友相邀出遊,把這幾年來心目中最好的行程實際執行後,整理下來,以作為旅遊業者規劃輪椅旅遊的參考,也提供國內外銀髮旅遊、輪椅好友相邀出遊的路線選擇。
曾有香港出版社邀請我出書,但因為一直撥不出時間,遲遲沒有動筆,直到二○一六年八月認識了張獻忠先生,當時和他合作六十石山活動,聽我提起出書一事,就介紹我認識游擊文化的編輯李晏甄,很開心的是,晏甄可以在我口述後代為執筆,於是此書就這麼開始了。一切的一切,似乎就照著上帝的時間表一步一步前進,聖經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如此吧!
我希望這本書能鼓舞輪椅朋友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世界,讓人生有更多經驗值,不要覺得自己坐輪椅就無法旅遊了。要實現旅遊並不難,只要踏出第一步,你就會愛上它。在人生終了,你會想起你曾經去過很多地方,遇見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體驗。
透過這本書,我也希望各界能了解輪椅族的旅遊需求,期待有更多業者投入,成為無障礙旅遊的供應商。當台灣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一塊,不僅可以服務國內的行動不便者,也能迎接世界各地的無障礙旅行團來台灣遊覽,而這些經驗也能運用到世界各地,造福更多元的使用者。
這一路走來,感謝父母在經濟上的協助,讓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感謝看護阿玲陪伴我十年多,和我東奔西跑,成為我得力的助手;感謝吉象旅行社許琀棋董事長、天海旅行社邱嶼副總、多扶旅行社許佐夫執行長、日本JTB台灣世帝喜旅行社許郁琳的支持與協助,讓我在旅遊工作上能盡情發揮。
還要感謝參加行程的老朋友、新朋友,你們的參與是加速台灣環境更加友善的動力;感謝我的朋友導遊前輩賴導延昌、大學同學美雪、教會弟兄嘉良,在我需要志工時,你們的撥空出錢出力協助;也謝謝一路上幫助我們行程的業者與相關單位,尤其為我們開車操作升降機辛苦的司機們,世豪的阿松、多扶的宥賢、志遠,沒有大家的同心協力,如何有今日的成果。另外也感謝游擊文化出版社認同無障礙旅遊議題,願意出版此書,更感謝編輯晏甄兩年多來的陪伴和整理書稿。
我想將此書獻給所有參與過的你和我,願此書能幫助更多人認識無障礙旅遊,讓台灣環境更加友善,成為國際中的無障礙島。最後要將一切榮耀歸於神,祂是我向前進的力量與信心依靠的來源!
【預購】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譯者:李屹)
平常價 $37.00中國如何打造出一個受其控制、扭曲變形版本的網際網路?
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願景怎麼就失落了?
審查機制未露絲毫敗象,反倒步步進逼,又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防火長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線上審查機制,打從網際網路傳入中國,政府便持續致力於擴張審查範圍,不出數年,當局便在思科等矽谷菁英的協助下打造出防火長城,監控與過濾國內所有線上活動,並用以對付法輪功、圖博人、維吾爾族和異議人士。
全球各地的反審查人士透過各種翻牆軟體和VPN大戰審查機器,然而有能力與管道「翻牆」的中國用戶仍屬少數,且時至今日,一批新崛起的中國科技巨擘已發展出完整的替代服務,各種國外熱門網站都有了中國式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積極配合政府的審查制度,甚至搶在政府前頭審查,並且為此獲利甚鉅。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皆曾嘗試配合中國審查制度以搶分一杯羹,然而最後全都失敗收場。
近十年來,中國開始嘗試把防火長城的影響範圍擴展到其國界之外。中國駭客透過網路釣魚郵件和惡意程式入侵目標的電腦或伺服器,受害對象包括流亡圖博人、外交官、軍官、議員、記者、外國企業,甚至是美國的政府單位;中國的外交代表則逐步滲透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點一滴削弱開放的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此外,中國也積極將強化長城的科技輸出到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和非洲大陸上所有中國的盟友。
極權國家維穩優先,科技巨擘利潤至上,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如今卻在這兩者的雙重夾殺下,失落了願景。我們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如今又該何去何從?
CNN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耗費數年進行調查,逐步拼湊出中國防火長城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機制。他將在本書中說明,中國何以打造出這部審查機器,而防火長城的觸手又是如何伸出中國,進而影響了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以及,如果我們想保護網路的自由、開放、民主與透明,又能夠怎麼做。
各方推薦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沈伯洋(撲馬)│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林昶佐│立法委員
陳柏惟(3Q)│立法委員
黃之鋒│香港眾志秘書長
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品妤│立法委員
(按姓氏筆劃排列)
「從1996年的〈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到習近平在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宣示『網絡(路)主權』。中國共產黨對網際網路的嚴審嚴控,從原本只是種維穩手段,一路上綱到幾乎等同於國家疆域的憲政高度。《牆國誌》的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把技術的發展放回歷史脈絡,清楚呈現北京政府今時今日對網路之控制的來龍去脈。此外,《牆國誌》也梳理了過去近20年來不斷嘗試突破中國『網路長城』的各種努力,包括最重要的兩股力量:法輪功組織和美國政府。在一部作品中同時記錄中國網路審查的『攻』、『防』雙方,《牆國誌》堪稱一部總結過去20年網際網路管制的珍貴作品。」——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中國的防火長城不是要控制敏感議題,而是要阻撓人民的團結。然而,心懷不軌的政治人物、俯首稱臣的科技公司,以及即將赤化的國際組織,最終都將成為破壞人與人連結的幫兇。西方世界曾經嘲笑中國網路長城是嘗試把果凍釘在牆壁上,然而,作者讓我們知道,中國不但釘住了果凍,更將其變成了藝術品。」——沈伯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相較於桑格《資訊戰爭》描繪各國駭客鬥法,以及凱瑟《操弄》解析大數據如何介入民主政治,《牆國誌》是現有的中文書籍中,唯一一本清楚記錄了中國如何從網路蠻荒之地,成為數位極權大國的作品。本書不僅釐清矽谷菁英如何協助中國建立網路,同時也詳述中國在六四、法輪功、達賴喇嘛與維吾爾等諸多戰役中,逐步累積成為數位極權革命輸出大國的過程。本書闡明,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網路管制與自由界限爭議,無能真正理解監控資本主義與數位極權國家之間的分野,遑論找到可行的解決之道。本書是所有網路烏托邦主義者的成年禮,是對於自由世界集體行動的召喚。」——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身在臺灣,位於資訊戰海嘯的搖滾區,我們對中國散布假消息、攻擊異己的手法,熟悉到不能再熟悉。2019年,行政院資通安全處長曾指出,臺灣每月受到近三千萬次的網路攻擊,是歐洲國家的千倍以上。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谷立言也表示,這類網路攻擊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詆毀民主政府,在社會種下分化的種子。比如近期武漢肺炎的疫情在全球蔓延,社群媒體平臺Facebook就查出大量網軍帳號,向臺灣民眾散播與疫情相關的假消息,很明顯是為了製造社會恐慌。以往針對選舉釋放的假消息,大多是出於政治目的,以讓特定候選人得利;但這次網軍卻利用武漢肺炎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刻意製造恐慌。而在520臺灣總統就職典禮前,針對臺灣的網路攻擊愈趨猛烈,近期總統府網路遭駭客入侵,外洩並竄改內部文件,引起各界譁然,我們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愈來愈可觀。《牆國誌》一書,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中國的網路審查與資訊操控手法,值得身在資訊戰最前線的臺灣人一讀。」——陳柏惟(立法委員)
「網路自由的當代敵人,除了競逐商業利潤的市場力量,以及力求安穩統治的國家力量之外,還包括企圖以『和平崛起』、『偉大復興』之姿席捲全球的『中國模式』。北京所謂的『網路主權』,不僅限於管好『防火長城』之內的互聯網而已,其影響力實已擴及長城之外的政府、企業與公民活動,甚至致力於建構新的『網路霸權』。《牆國誌》以自由世界記者的視角,提供有關中國網路控制的豐富實例與深刻洞察,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值得關心網路自由的朋友一讀。」——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國的資訊戰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從臺灣、香港、維吾爾、圖博再到歐美各國,中國的假訊息、資訊控制和政治宣傳正在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生活愈便利,資安風險愈高,而背後都有中國老大哥的幽魂不散。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的資訊發展、網路控制以及假訊息的發展史,中國如何將這套審查機制輸出到其他國家,並利用各種政治宣傳滲透國際組織,以逐步削弱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這是身為臺灣人的我們必須要警惕的事。我們要洞悉中國的資訊操作手法,才能有效明察網路上各種氾濫的訊息,而本書正好提供給我們一個清楚的圖像。」——賴品妤(立法委員)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CNN記者兼製作人,現駐香港。曾於香港、中國、南韓、澳洲等地替《大西洋》(Atlantic)、《Vice新聞》(Vice)、《野獸日報》(Daily Beast)製作報導。亦曾任職於《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擔任記者兼助理編輯,並在該報2014年對於香港雨傘運動的獲獎報導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www.jamestgriffiths.com
譯者簡介
李屹
elek,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出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合作。
聯絡方式:
email: elek.li@gmail.com
翻譯簡歷:
elek.li/resume

【預購】紅線◎洪承喜(譯者:施沛)
平常價 $35.00我為了不再退讓而書寫,希望遇見這本書的你,也別向任何人屈服。
關於無人訴說的女性「性」事
不得不將自己鎖進單人牢房裡的每個「我」,所經歷的身體敘事。
「骯髒的女人。妓女。破麻。15歲破處後,不,早在那之前,『骯髒的存在』這個印記,就已如影隨形地跟著我。沉默是我的生存法則。然而我一開口,就讓他們感到害怕。禁錮著我的潮溼單人房,透進了陽光。我所講述的不過就只是關於我,以及這個我所待過的房間而已。那些威脅我的,都是些把人權跟民主掛在嘴邊的人,這令我既憤慨又無奈。但即便如此,我也要厚著臉皮展現這具遭烙上印記且被視作禁忌的軀體。沒錯,我就髒。又怎樣?」
《紅線:我的性紀錄》書寫了某位韓國女性近乎所有的「性」事。從關於墮胎經驗的證詞開始,到第一次性行為、第一次自慰、第一次高潮、性工作、多邊戀等經驗,以及遭受約會暴力、性騷擾、性侵害等等因太過私密而遭掩埋的故事。作者之所以將種種私密經驗公諸於世,是為了讓人們意識到禁錮自身的「紅線」,並給予人們掙脫束縛的勇氣。
「紅線」,是社會以及我們自己為女性設下的枷鎖,也是驗孕棒上的那兩條血紅劃痕。將女人的身體視為寶物、一做愛就會磨損的守貞教育;漠視女人慾望及高潮、強調支配與征服的性愛敘事;要求男人陽剛暴力、女人柔弱清純又性感的性別角色扮演;將女人視為性商品、年老色衰就大幅貶值的父權社會;質疑女性感受、要求女人別因小事而憤慨的父權告誡;期待受害者自我譴責的強暴與羞恥文化;將異性戀一對一關係及婚姻制度奉為圭臬的父權家庭神話……。桎梏女人的紅線,令人筋疲力竭。
女性光是擁有這副身軀,就注定被視為骯髒的存在。作者也曾親手替自己套上馬甲,自囚於單人牢房中,並如這個社會所期盼的,在深淵中自責,因羞恥而發顫。然而,如今她已不再被羞愧纏身,也不再囿於紅線。她擁抱自己的慾望,踩過紅線踏入禁區,動筆寫下一直以來遭噤聲的「身體」祕事。她以沾滿淚水的文字,替同樣在羞恥及恐懼中顫抖的女性發聲,只希望能夠觸及那個她。因為她的單人牢房,也曾是她們的單人牢房;她的痛苦,也是千千萬萬個「她」曾經歷且仍在經歷的痛苦;而她的故事,也是她們的故事。
各方推薦
吳曉樂│作家
張亦絢│小說家
張婉昀│床邊圖書館店長/女人迷內容主任
(按姓氏筆劃排列)
「很喜歡華莎的一首歌《Twit》,歌詞是『柔弱的沈清,環顧一下周圍吧,你就算是痛了都不知道』。投海祭神、換取盲父重見天日的沈清,長期被歌頌著。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年輕韓國人紛紛表達對此一文本的反思。憑什麼把女性的犧牲和痛苦視為理所當然呢?對我來說,洪承喜的《紅線:我的性紀錄》也在發出同樣的聲音:環顧一下周圍吧,要知道自己正在挨痛了。」——吳曉樂(作家)
「儘管作者筆下的有些事件非常慘烈,《紅線》仍讓我覺得是相當可愛的一本書。『不要讓人家覺得我們笨、不懂性或沒女性意識』——我常聽見女孩們交換這樣的悄悄話——但洪承喜很乾脆,她要說出的,就是自己怎麼『笨過、不懂性也沒有女性意識過』。我們始終需要更多的女性自畫像,來平衡既有文化的性別失準,而『性的自畫像』不但珍稀,往往也更為感人。承喜所處的社會,與劉綺芬的《逃家》、斐蘭德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與華達的《一個唱,一個不唱》都不盡相同,但在奪回詮釋權上,既相似,又有更不妥協的洞見。我最喜歡的是,承喜在對父權與自我的糾錯力上,既清晰又頑強的表現性。『直言無諱』在本書中,是風格的耀眼開拓,它帶來面對真實的凜冽感、擺脫受辱羞恥的幽默感,以及一種『以女性主義氣質,撤換女性氣質』的『新性感』。」——張亦絢(小說家)
「本書作者大膽藉由露骨的性互動、如小說般熱烈的生命經驗,碰觸性別化的腳本。狠戳那些藏在日常互動之中,我們次次放過的魔鬼和幽靈。她訴說與拆解的方式,令人折服,就像有人寫出了我們的經驗那樣。閱讀過程既心痛也痛快,我多希望這是自己也有勇氣寫出的一本書。即使作為女性主義者,也能從作者的故事之中,獲得不同啟發與更寬闊的生活想像。這大概是近期我讀過,寫性別與性,寫得最大膽精彩,既動人又靈巧的一本書。我會推薦給接下來我遇到的所有人。」——張婉昀(床邊圖書館店長/女人迷內容主任)
「這本書是最私密也最具政治性的『禁書』。闔上書頁後,我不禁與作者同聲吶喊。沒錯,我就髒。又怎樣?或許有人會覺得書中內容太過聳動,或者認為一切都是女人沒管好自己才引發的問題。若能引起這樣的反應,那這本書也算盡了它的使命。因為它讓讀者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紅線。在認知的瞬間,已產生了改變。最隱密的革命正悄悄展開。」——洪承銀(《但願你依舊難受》作者)
「我相信這本書能使許多青年產生共鳴,並帶給人們細細回首自己過往人生的機會。我們需要勇氣,為了揭露,也為了面對。鍥而不捨地屬於創造自己的語言,並為了觸及那語言的聽眾而行,這是究極的政治,更是藝術行為。洪承喜透過這本書,將這般勇氣、政治性行動以及她的藝術攤開在眾人面前。」——Park-Yi Eun Sil(《雙性戀:十二則酷兒故事》作者)
「手持名為女性主義的燈火,企圖照亮晦暗汪洋的這本書,要我們將眼前的黑暗看得清清楚楚。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私密性愛』屬於『公眾革命』的領域,並道破我們對於性愛的潛意識及認知有改變的必要。洪承喜冒著被語言禁錮的風險,赤裸地迎向世界。這本書,我想推薦給往後遇見的所有人。」——Ko-Jeong Gap hee(NGA執委主席/韓信大學教授)
洪承喜(홍칼리/Hong Kali)
鍾愛歪歪扭扭、坑坑窪窪、軟軟爛爛的事物。為守護所愛的一切,於床鋪、書桌及街頭展開表演,並且作畫、書寫。
撰寫了《紅線》、《世界說我很奇怪》(세상은 내가 이상하다고 한다)、《媽媽在印度被稱作阿難》(엄마는 인도에서 아난다라고 불렸다)、《神靈正在注視》(신령님이 보고 계셔)等書。現以寫作的巫女身分活躍中。
brownieee9@gmail.com
instagram.com/kali_insight_art
youtube.com/c/홍칼리Hongkali
soundcloud.com/kaliart
譯者簡介
施沛
畢業自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兼修華語文教學學程。曾獲教育部獎學金赴韓進行語言研習。各式矛盾元素的集合體。享受獨處,也喜歡透過文字、影像、音樂等媒介走近人間百態。關注社會議題,希望盡一份心力,也希望觸及更多的你和妳。
願讀到這本書的你/妳,知道世界的某個角落曾發生也正在發生這些事,又或者感受到原來自己並不孤單。相信自己的感覺,那才是最真實的。
歡迎指教:psmkondo@gmail.com

【預購】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Serving Tea: Stories from Taipei’s Red-Light District◎李玟萱(珍珠家園策畫)
平常價 $31.00要從黑道、藥頭、地下錢莊手裡
找回遺棄在茶室角落裡的的珍珠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繼暢銷書《無家者》,傾心力作
12位萬華基層女人的故事
「她們外表雖然粗糙、充滿傷痕,內裡卻是美麗而珍貴」
本書記錄了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女性的故事
她們大多於民國四、五十年代,出生在「艱苦人」家庭
她們踏入特種行業的原因各異
有人從小被送養、遭家暴,自小就得想辦法謀生
有人被父母當搖錢樹,少女時代就被賣到妓女戶
有人懷抱歌星夢,圓夢途中卻遭性侵
有人原本生活平凡安穩,卻遇上好賭的另一半
婚後,她們為家庭付出
卻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
有些孩子接納她們的工作
有些孩子得知之後,再也不聯絡
她們承受有色的眼光,覺得是一生難以洗刷的恥辱
原本為了生活才進入這一行的她們
常常被周遭環境拉下去
染上毒癮、賭癮、疾病、欠高利貸、加入人蛇集團……
來到萬華,是她們人生的最後一站
在漫長的歲月裡,沒有人看得起她們
年老時,卻有一群熱血的人
想要讓她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
本書另收錄三位珍珠家園工作人員的故事
她們來自荷蘭、新加坡與台灣
她們遠離家鄉來到萬華
陪伴婦女人生最後一站
她們並不「偉大、有愛心」
她們也會無奈、生氣與沮喪
但她們懂得互補不足、成為彼此最好的夥伴
一起面對工作上的挑戰和內心的衝擊
一致推薦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王德頻(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會長)
任依島(《屋簷下的交會》作者)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
李桐豪(作家)
杜瑛秋(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林立青(作家)
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協會理事長)
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
連奕琦(《華燈初上》導演)
黃克先(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蔡國山(台灣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戴繼宗(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院長)
藍士博(Podcast布克新聞主持人、思享森林總監)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繁榮社會有兩種光芒,一種頌揚努力與成功,展示無塵明亮的進步;另一種則隱沒在挫折與苦難中,積滿沙塵,卻仍強韌常駐。這是由沙子堆砌成的書,採集自一群長久被汙名的茶室女性,以及她們的陪伴者。閱讀時請記得呼吸,祝福讀者最終穿越沙子的磨難與珍珠的光澤,與真實、與家園的姊妹們同在。——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作者的文字將帶你拉近茶室內,在那些被社會忽視、漠視和歧視的女性中,挖掘出真實的台灣女人命運和選擇,由她們訴說自己的人生與無奈、應對交陪和身體勞動,並且從她們的生命故事中,看見一個個台灣女人的人生、壓迫、無奈和愛,及那些僅有的選擇。——林立青(作家)
閱讀書中每一篇故事時,情緒隨著主角際遇的跌宕、轉折而起落,同時困思於父權文化、家庭環境如何扭擰每位女性的生命。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萬華長久以來涵容各種迫於現實、來此討生活的艱苦人。珍珠家園工作者的陪伴,茶室女人的「說」,以及作者用「文字」串起這些珍珠,不僅替萬華新添時代燈火,也再次照亮台北城最初的起點。——任依島(《屋簷下的交會》作者)
本書採訪了十二位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的女性,十二個不同生命成長的過程,卻有相同結果的紀錄。這種生命遭到蹂躪的悲慘事件並沒有終止,而持續在我們生活周遭出現著。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這本書瞭解她們,也可伸出我們真摯之愛的手參與珍珠家園關懷的工作,雖然不能救她們脫離現況,至少讓她們知道,她們不孤單。——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珍珠家園的姊妹們,在牧者愛的陪伴中,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成為多人的祝福,是何等的勇敢與無私。請懷著感恩的心來閱讀這本充滿愛與良善的書,這是經歷人生淬鍊後的,最純粹的美善。——王德頻(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會長)
從碼頭工人、無家者、洗頭小妹、超商店員,再談萬華茶室的姐妹們,感謝游擊文化、珍珠家園與我的朋友玟萱,讓我們看見折返於杯觥交錯的吵鬧、寂寞、汙名與無奈。——藍士博(Podcast布克新聞主持人、思享森林總監)
1977年生於高雄,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士、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寫作範圍涵蓋散文、人物採訪、歌詞、演唱會文案、影片推薦。曾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部落格:藍屋頂白牆上的陽光
工作聯絡:shine710@gmail.com
策畫者簡介
珍珠家園婦女中心
荷蘭籍宣教士林迪真2005年聖誕節開始探訪台北萬華的茶室,於2008年成立珍珠家園婦女中心。立志關懷風化場所工作者及弱勢婦女,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珍珠家園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以愛建立關懷團體,舉辦各類活動促進身心靈全人發展。透過連結社會、教會資源,希望在台灣各地設立服務據點,串起「一條珍珠項鍊」。
攝影者簡介
Zoe Chen
喜歡透過影像走進故事。攝影資歷十多年,拍攝類型廣泛,從商業攝影到紀實攝影。包括人像、美食、婚禮、旅遊攝影等。Good TV真情部落格特約平面攝影師,拍攝信仰與生命的見證,透過影像說故事。
2015年到過中緬邊境拍攝克欽難民,紀錄緬甸長期內戰對難民的衝擊
2016年到土耳其的加濟安泰普,拍攝服事敘利亞難民流離在異鄉的處境
2017年到以色列聖地影像服事
工作聯絡:313zoe@gmail.com
繪者簡介
陳珮淳
1991年出生,從小聽故事長大的女子。
非常享受目前閒不下來的斜槓生活,是一個用拼貼講故事的創作者,喜歡讓觀者從材質的使用觸碰到角色的靈魂,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喜歡關乎生命的大事和生活的小事,喜歡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的這件事,並相信「一個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世界」!著有《跑不快也沒關係》。IG: lilolives_studio

【預購】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第三版) 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Open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3rd Edition)◎珍妮.W.哈帝, 朵思.伊斯頓 Janet W. Hardy, Dossie Easton (譯者: 張娟芬)
平常價 $37.00開放關係就是劈腿偷吃?多重伴侶就是淫亂多P?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道德浪女》Q&A
Q:誰是道德浪女?
A:浪女可以是任何性別的人,只要你有勇氣以這種激進立場來歡慶性愛:性愛很好,快感對你有益。浪女可以選擇無性、選擇獨身、選擇一對一、選擇開放關係、選擇多重伴侶關係;浪女可以是異性戀、同性戀、無性戀或雙性戀,可以是激進的社運組織者,也可以是與世無爭的郊區居民。
Q:道德浪女哪裡「道德」?
A:歡慶性與愛的「道德浪女」,絕非濫交隨便、不在乎他人感受的自私鬼,真正的「道德浪女」有原則且有道德,她們重視誠實與所有參與者的意願,也會極力避免傷害他人;她們認為感情關係與「所有權」無關,沒有人能夠擁有別人;她們會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如嫉妒、恐懼、占有慾、不安、憤怒),當「自己感覺的主人」,找出這些情緒的根源,並尋求伴侶與朋友的支持,但不利用這些情緒去責怪或控制別人;她們也勇於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練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道德浪女的關係沒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她們藉由討論來訂立協議,協商出某些條件、環境與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尊重每個人的界線。
Q:新版的《道德浪女》和舊版有何不同?
A:2017年,在初版《道德浪女》上市二十週年之際,兩位作者推出了更新加長第三版,游擊文化所出版的《道德浪女》,便是依據2017年的最新版本進行翻譯。新版的《道德浪女》將不同種族、無性戀、無愛戀、不屬於二分性別者、身心障礙者,以及其他容易被忽略的族群納入討論,並補上幾個重要主題,如性愛中的「意願」、性創傷與性虐待、性工作者、各地浪女先驅的小故事等等,同時也提供了數十則「練習」,讓讀者能夠實際演練書中教導的各式技巧。
好評推薦
「朵思與珍妮的『浪女倫理』,核心價值就是愛與善意。主流想像中的多重關係是玩弄別人感情,或者性慾胃口奇大以致吞噬掉其他的一切;在《道德浪女》裡,完全不是。朵思與珍妮畢生的浪女實戰經驗,與美國六〇年代的反戰、反叛文化、性解放、公社等社會實踐密切交纏,性愛對她們來說,是社會連結的一種,是表達愛與善意的諸多方法之一。」——張娟芬
「曾經有個時代——或許現在還是——事物總是被兩極劃分。若非貞潔,即是浪蕩。若非『正常』,即是『非常』。然而正常豈有長久不變的道理?男女同性戀曾也一度受困於哥弟麻煩、踢婆情結,而今不分才是王道,浪也可以道德。《道德浪女》的金玉良言是非典型關係畢竟才是常態——活著就是探索自我的邊界,跨越定義,浪過高潮。我浪,我驕傲。」——羅毓嘉(詩人)
「《道德浪女》從性與親密關係的無限可能談起,但說更多的其實是自我、界線、尊重與人生的無限可能。本書所呈現的是,我們的社會反覆告訴我們不可能,但卻真真實實存在的所有渴望與生命風貌,為所有『非典型』的人指引明燈。」——西索(同志諮詢熱線「非典型親密關係工作團隊」成員)
「無論要不要進入這類非典關係,我們可能都早已在感情裡百轉千折而遍體鱗傷,過去情傷總隱隱作痛,好像再也無法安心談一場戀愛……那些嫉妒、不安、比較、占有慾不斷作祟,讓我們成為感情裡的crazy bitch,最後傷人傷己。而這正是這本書(或說這類親密關係)的主要課題:如何克服嫉妒、不安與處理衝突。……《道德浪女》是一本寫滿愛的情書,是兩位作者依照自己的信念,傳遞愛的方式,無論是否要進入非典關係,你都能在其中習得愛的訣竅與方式,並療癒過去受傷的自己。」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
「本書誠實地面對開放式關係並非特效藥的事實,在暢談開放式關係帶來的愉悅同時,也毫不避諱提醒讀者,社會大眾對此關係型態可能產生的異樣眼光,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試著讓書中的觀點與實踐經驗陪伴你,可使你的摸索之路不致太過無跡可循。」——崔妮、兔兔(《拆框工作坊》負責人及社群夥伴)
朵思是一位持有證照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專長是另類性愛與關係,她做開放關係諮商已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她另外著有四本書。自一九六九年以來,她就開始了她的道德浪女生涯。參見www.dossieeaston.com。
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
珍妮著有十二本書(含合著),她是綠意出版社(Greenery Press)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專出性愛冒險書籍的出版社。她是加州聖瑪麗學院(St. Mary’s College of California)創意寫作碩士。她在一九八七年誓言告別一對一。參見www.janetwhardy.com。
譯者簡介
張娟芬
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客座助理教授。

【預購】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楊鎮宇
平常價 $29.00臺灣歷史上幾波農民運動分別因何而起?為什麼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從米食轉變為麵食?相較於其他米食文化國家,為何臺灣的食米量最低?臺灣的小麥九成九靠進口,如何能培養出世界級的麵包大賽冠軍?夜市小吃報導繁多,「美食」的標準是什麼?臺灣的飲食文化為何?為什麼近年食安風暴頻傳?臺灣最高可達到多少比率的糧食自給率?糧食靠進口有什麼不好?臺灣農食鏈的生產—消費關係從哪裡斷裂、何時斷裂?
面臨自由貿易叩關,臺灣的農業只有休耕一途嗎?要怎麼衡量農業的「產值」?為什麼臺灣的農地不斷蓋豪宅、被污染、遭徵收?過去三十年來農地不斷流失、農業持續衰退,為何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量並未減少?為什麼通過有機驗證的耕地只佔全國耕地的一%不到?臺灣的土地能夠一直承受現在的對待方式嗎?臺灣當前的食農教育熱潮是一味跟風,抑或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臺灣推動食農教育的目的為何、欲往何處?
上述各種食農議題似近又遠、千絲萬縷,考驗著我們對臺灣飲食/農業的歷史、哲思及行動的認知,而國人對這些議題的論辯豐厚程度,也將影響我們對臺灣食物的感受體會、對臺灣農業的願景勾勒,以及在臺灣力行食農教育的方向內涵。為了回答這一連串的課題,便成為《食.農》誕生的濫觴。本書作者抽絲剝繭、細細爬梳了臺灣戰後七十年來的食農歷史紋理,並深入當前各個食農實踐場域深度採訪,不僅以文字見證了食農教育這場方興未艾的全民運動,也為臺灣的下一代留下珍貴的風土備忘錄。
身土不二.攜手推薦
翻開這本書讓我想起我的母親陳純,以及我的童稚時光。我的母親勤儉樸實,自己種菜、養雞,照顧一家老小。她也很喜歡種樹,我家後院就有好幾種果樹,龍眼、木瓜、番石榴。那裡是我和夥伴們一同玩耍,一同長大的地方。
每每提到童年便回味無窮,但我發現現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日埋首書桌學習書本知識,卻離土地越來越遠,我們好像忘了大地母親的智慧與溫暖。
種樹,是為了下一代人種,如同農業不只是糧食生產,也是延續生態環境、農藝文化的實踐。我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不只爬梳臺灣食農發展的脈絡,讓我們知道,飲食習慣和農業政策如何一步步把我們推向現代,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得好好坐下來,重新省思生命與土地的意義。
近年來農業困境以及食品安全的問題日趨嚴重,咸認非得由教育著手,難以扭轉大眾的觀念與行動,因此民間團體紛紛舉辦食農教育,農委會也看出其重要性而提供計劃支持。然而各團體對於食農教育的內涵與做法容有差異,官方與民間的目標也多少不同,並不利於食農教育的進行。楊鎮宇先生適時撰寫《食.農》一書,從戰後農業發展史推演食農教育的核心宗旨,甚具說服力,可以供各界的參考,在立法院展開食農教育立法之際,更顯得本書的重要。
這本書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思考食農教育!臺灣的農業何以走到今日的地步?臺灣人與土地的關係何以成為今日的樣貌?臺灣人的日常餐桌又是如何走過國家介入、全球競爭與島民族群互動的複雜歷史,成為今日充滿矛盾與燴雜的大拼盤?帶著歷史的縱深,作者抽絲剝繭試圖梳理臺灣農與食的問題根源,重新確認臺灣手中尚握有的資源。正如其副標題「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本書不提供答案,但提供一個重新認識母土、建構臺灣「未來飲食」的圖像。食農教育第一線工作者應該把這本書放到您的參考書目,它所提供的知識會給您更多的想法,成為實踐的力量!
臺灣教育歷經多年改革,可說是遍地開花,但就某些層面而言,漫無目標的探索也成了當前教育現場的普遍現象。眼看教育工作者經常身陷各種費盡心力的教學溝通及行政雜務而分身乏術,如何說服教師在繁忙教務之餘還能放下體制內的課程進度,嘗試「食育」課程,可以說是推動理想的關鍵第一歩。鎮宇的這本書給了老師們一個很好的答案──為了臺灣的未來。學科知識的學習,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致,「學會」、「能運用」都不會是樁難事。目前的臺灣無論在「食」的議題上,或「農」的課題上均面臨嚴重的斷裂,人民與土地的距離遙遠,讓民眾對於食農議題顯得事不關己。不妨翻開本書,灌溉我們錯過的那頁食與農的歷史足跡,您將明白你我在這個當下的重要性。
食農教育,是一個非常難下筆的議題,不只是因為它本身的定義和實踐哲學爭議,不只是由於它和你我的飲食、農業和土地錯綜複雜的連結,更因為它有永遠說不完,關於你我祖先和下一代,怎麼因為筷子和鋤頭牽連的故事和文化。在本書風土記憶洪流中,你會發覺沉浸於阿公田裡和阿嬤灶腳的身影故事,或者沉湎於童年面對進口蘋果和在地米香的矛盾思緒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長久以來深入農村研究、農民組織與農業議題,每當拾起一把稻子,總能使我感受到那飽滿的稻穗既是生命的起源,又同時是我們餐桌上的佳餚。農食裡展現的不只是生命的韌性,更是生生不息的循環,讓人、環境與農業都得以永續發展。
縮短從土地到餐桌的距離、確保食的安心與健康,透過廚藝展現當令食材的美味,藉由支持在地生產讓農耕與農藝得以延續、並使農村有更好的環境,我們每一個人都掌握了選擇的權力,而這些微小的積累,就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所有拿起這本書閱讀的讀者,必定能透過生活的實踐、透過多元媒介的分享,將食農的美好信念如同稻浪芬芳擴散!
從腳下這方土地出發,是《食.農》這本書的初衷。三百多頁的《食.農》,將我帶回農民貢獻的時代,也回想了在臺大農業推廣學系就讀時老師上課提到的農業政策,再走過農政機關服務時農業界的大事。我讀到了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和過程、土地極限和農村發展的困境、對臺灣農業需要什麼的哲思,以及飲食文化的轉變,和因為改變造成的斷裂,字裡行間都是作者鎮宇對臺灣農業的熱情,他用時間的軸線和農業產業串起了臺灣食農教育的過去、現在和對未來的思考。
人與土地、人與文化傳統、人與人、人與食物疏離和斷裂,是本書另一個專注焦點,看到斷裂才能決定行動的方向。值此推動食農教育之際,政府能否構築全民一起努力的願景,透過不同體系的努力和合作,修補這些斷裂和疏離,讓健康的人、永續的資源、傳承的文化、美麗的環境和品質的生活成為食育和農業的目標。《食.農》是一本從哲思到行動的書。
1982年生,新竹市香山區樹下腳出身。高中上課時常心不在焉,班導師於是勉勵:「既然你坐不住,以後去讀新聞系好了,讓你跑個夠!」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所期間,到教改團體實習,關注教育議題,之後曾任《人本教育札記》主編、《親子天下》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
目前為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以教育、農業為主要書寫題材。關心教育與社會脈動的關聯,相信教育的可能性,能創造更適於人居的社會。
策劃者簡介
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2015年,臺灣農業推廣學會邁入第六十個年頭。就在這一年,學會將食農教育視為未來整合、推動創新農業推廣工作的主軸;七月初組團到日本長野縣、群馬縣、東京都實地瞭解食農教育的做法,聽取各級政府、農協的第一手實務規劃經驗;同年底,我們集結日本行的參訪見聞,透過學術小論文擾動、翻轉農推人的舊思維。這些努力足以引發全民關注食農議題嗎?我們思索並開始尋覓一位公民寫手、一家非典型又能貼近群眾的出版社,期盼透過有溫度的筆觸將食農理念擴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2017年末,總算達標了!臺灣農業推廣學會感謝所有促成本書問世的親身參與者與支持者,謝謝您們為下一代留下食農風土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