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9570866445
- 9789570866926
- 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生活,甚至是世界? The Age of A.I. : And Our Human Future
- D2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aily Rituals: Women at Work
- Daniel Huttenlocher
- Eric Schmidt
- Find Inspiration
- Henry A. Kissinger
- Herman Melville
- Mason Currey
- Neil MacGregor
- Reading Sexualities: The Many Faces of Gendered Literature in Taiwan
- Serhii Plokhy
- and Get to Work
- moby dick
- 一個人開書店
- 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
- 上海
- 中國
- 丹尼爾.哈騰洛赫
- 于是
- 亨利季辛吉
- 人工智能
- 人文社科
- 余淑慧
- 佛教
-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元釋無聞思聰禪師
- 其他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勵志
- 古典
- 古典小說
- 台灣
- 史書美
- 同志
- 命子
- 因為風的緣故
- 困難
- 國文超驚典
- 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 圖解詩經
- 她們的創作日常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 姜學豪
- 孫松榮
- 孫筑瑾
- 宇田智子
- 宗教
- 寇致銘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小說
- 尼爾·麥葛瑞格
- 山海經
- 巫術掌紋
- 巫術掌紋:陳大為詩選1992-2013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貴興
- 張雅婷
- 彭明輝
- 心
- 心經
- 性別島讀
-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 性別研究
- 愛妻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
- 戴樂為
- 批判思考
-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學理論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集
- 新神
- 於是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書
- 曾毅
- 朴民根
- 杉澤
- 李喜明
- 李歐梵
- 李育霖
- 林建國
- 查無此人
- 柯瑋妮
- 梁超
- 梅森·柯瑞
- 梅森‧柯瑞
- 楊翠
- 機器
- 武漢封城日記
- 歷史
- 永發街事
- 洛夫
- 海外
- 烏克蘭
-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 無量壽經
- 猴杯
- 王德威
- 王聰威
- 王鈺婷
- 王鼎鈞
- 白鯨記
- 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祁立峰
- 科學
- 編輯樣
- 編輯樣Ⅱ
- 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
- 繁体
- 繁體
- 羅鵬
- 翻譯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聯經出版公司
- 臺灣的勝算
-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 色戒
- 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
- 艾力克.施密特
- 莊安祺
- 華文
- 華文文學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 葉月瑜
- 董啟章
- 蔡耀緯
- 蘇文瑜
- 袁育媗
- 觀山海
- 許維賢
- 評論
- 詩
- 詩經
- 詩集
- 論小說與小說家
- 論文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 諸神的起源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Living with the Gods: On Beliefs and People)
- 謝爾希·浦洛基
- 譯者: 葉妍伶
- 讀古文撞到鄉民
- 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
- 賴俊雄
- 賴永海
- 赫曼·梅爾維爾
- 邱常婷
- 郭晶
- 金剛經
- 金剛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大)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小)
- 陳大為
- 陳榮強
- 陳榮彬
- 陳濟舟
- 陳相因
- 電子科技
- 電影
- 靈感
- 香港
- 馬來西亞
- 高儕鶴
- 黃亞歷
- 黃淑嫻
- 黃莞婷

【預購】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祁立峰(繪者:D2)
平常價 $2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讀古文撞到鄉民》古文大師兄祁立峰回來了,帶你看古人論戰、耍廢、發神文!
人生短短幾個秋,不嘴不罷休……江山美人的壯志豪情下,更多的是×話全開的歡樂日常!
讀懂古人也理解現代,文言白話一起串連,就是那麼簡單!
聽膩了正能量時,古文教你厭世哲學教你風平浪靜;
魯到懷疑人生時,古文讓你廢到極點讓你海闊天空!
古文所寫的內容,就是古代人們生活的樣貌,也是時代課題下,古人面對生存的掙扎。
厚植古文閱讀力,就更能洞悉現世的紛亂時局。跟著大師兄祁立峰,一招一招練出你的現世求生法則吧!
遍覽古文典籍,行走鍵盤江湖,古文大師兄祁立峰帶來全新的廢文招式!
‧戰國理科先生墨子,以腦補的中二力,擊退現實大軍
‧漢代樂府老司機,公開表演搭訕虧妹,竟然慘遭打臉
‧三國嘻哈俠諸葛亮,舌戰東吳群雄,成為說唱新霸主
‧魏晉肌肉美男嵇康,打鐵維生兼健身,演繹傲嬌新定義
‧南宋癡情漢陸遊,除了愛表妹愛國家,還愛一起學喵叫
人生短短幾個秋,不嘴不罷休……江山美人的壯志豪情下,更多的是×話全開的歡樂日常!
讀懂古人也理解現代,文言白話一起串連,就是那麼簡單!
聽膩了正能量時,古文教你厭世哲學教你風平浪靜;
魯到懷疑人生時,古文讓你廢到極點讓你海闊天空!
古文所寫的內容,就是古代人們生活的樣貌,也是時代課題下,古人面對生存的掙扎。
厚植古文閱讀力,就更能洞悉現世的紛亂時局。跟著大師兄祁立峰,一招一招練出你的現世求生法則吧!
遍覽古文典籍,行走鍵盤江湖,古文大師兄祁立峰帶來全新的廢文招式!
‧戰國理科先生墨子,以腦補的中二力,擊退現實大軍
‧漢代樂府老司機,公開表演搭訕虧妹,竟然慘遭打臉
‧三國嘻哈俠諸葛亮,舌戰東吳群雄,成為說唱新霸主
‧魏晉肌肉美男嵇康,打鐵維生兼健身,演繹傲嬌新定義
‧南宋癡情漢陸遊,除了愛表妹愛國家,還愛一起學喵叫
作者簡介
祁立峰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文學理論。另從事文藝創作,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讀古文撞到鄉民》、《來亂》等書。
祁立峰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文學理論。另從事文藝創作,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讀古文撞到鄉民》、《來亂》等書。
序
讀古文,就是理解古人生活樣貌
在出版了前一本古文普及書《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祕笈》之後,我除了教書、寫作、學術研究外,開始接到許多演講的工作,分享國文古文教學上的革新。事實上我對教學沒什麼研究與心得,且說來無奈,我到大學任教不過幾年,不知不覺間學會了一個老師愛用常用的詞,叫「教學現場」。每次聽到誰唸著這個詞,腦海中就會一瞬浮現戰爭前線的場景:一整個排的士兵被派到大前線,後面一群沒有參與大登陸的長官在戰情室裡,對著佈陣圖東指西點,然後給出大戰略大思維,組成審查小組,訂定出能力指標。
最後就是一幕悲劇的景象,我們上前線的大兵在硝煙迷霧裡,整個縱隊躺在血泊裡,斷肢殘臂,匍匐求生。
很多精專教學方法的老師都告訴我們,基礎教育教的是「穩定知識」。穩定反過來說可能就是僵化、死板,而所謂的穩定知識可能又不僅是文言文,還可以是三角函數,是化學元素表,是明明有了衛星遙測卻還以描圖紙畫出的等高線圖,以及「之」是當介詞等於「的」或不等於「的」、「的意思」、「的樣子」。穩定知識有時也包含、或構成年輕世代最痛恨的體制本身。
前兩年那場關於課綱裡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很多人應當還印象深刻。即便當時兩派戰到壁壘分明,對立分裂、互貼標籤,但我總覺得其間也有了一些溝通的契機與可能。如果問我的意見,我認為國文老師在面對「學國文有什麼用」(「國文」可任意代換成文言文、修辭格、字音字形、新詩……甚至是微積分、三角函數)的質疑時,其實不用急著暴怒暴走,急著要拿出浩浩湯湯幾千年傳統或文化底蘊,來回應「什麼有什麼用」。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縱深來看,就知道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創造了太多大量且無用的作品,大多的意義來自於沒有意義本身。多少作品經過無數年的傳抄,多少現代的技藝仰賴口耳相傳,如此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卻在一瞬間亡佚殆盡。換言之,追求意義本身豈不就是最沒意義的一件事?
如果大家留意課本之外的硬幣另一面,真的有太多故事被湮滅。那些猶如現代狂新聞的幹話王,在每個朝代橫行,古代做功德的實錄,古代出版業的悲哀,古代網紅與嘻哈的Battle,更何況還有好多首課本從沒選過的詩詞曲,因為寫得太厭世太變態或太寫實,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教小孩……
從更現代的視野回望──有些古人說了幹話成為經典,但反過身來,也有不少的實話就此被文學史湮滅。古人比我們想的更魯更廢更ㄎㄧㄤ也更玻璃心,而我們現在學的國文課,其實就是古代人的生活樣貌。於是乎在這個時代讀古文,就顯得意義非凡了。
在前作出版之後,還不少師友給予我正面的回饋,他們總說什麼「寓教於樂」或「引發學習動機」,其實我聽來都非常心虛。我自己寫這些專欄文章的初衷,並沒有要搞笑耍綜藝,無意讓學生認為古文等於好玩,更不是為了什麼翻轉教學、改革國文的大業使命。相反地,我認為讀古文給我自己最大的意義,在於對無知的一種抵抗,以及對幻覺的一種消解,懷抱著一種看似自娛實則深度覺察的初心。
我指的「無知」並不是知識的淵博與貧瘠而已。因為現代人會遇到的相似情節,我們都可以從古文中找到記載;當前社會遇到的難題,古人早就爭論過一遍;更進一步來說,我們今日可能面臨的各種選擇與紛擾,以及可能會浴火重生或灰飛煙滅的終局,古代早就輪播過一次又一次。若沒讀過這些古文,我們會以為自己是個發明家,是個先行者,是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的宇宙裡,如此自大又寂寞的存在。
讀古文對我而言,也就是這般的意義。我並不覺得在AI戰贏人類的時代,在一切以大數據大運算的時代,要求學生去背誦強記有什麼非如此不可的必要。但我終究慶幸自己讀過也背誦過這些古文,因為它們就是古人生活的實錄,就是古人依存的日常。理解古文是為了理解過去,理解過去也就讓我們足以認識現在、預知未來。
或許真的有一天,我們的一切記憶都會坍塌,像宇宙裡將周遭星系光線全給吸進去的黑洞,但我們也無須擔心。就像杜牧那篇著名的〈阿房宮賦〉結尾: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一切的歷史總是循環再循環,沒法給我們任何教訓,就像杜牧說的像「後人復哀後人」的悲劇;又像穿越劇裡無法改變未來的悖論。該發生的終將如此,沒什麼好懊悔,也無須去惋惜。
我覺得這也就是國文課裡最「驚典」、且最有意義之所在──它就像被機器貓藏在抽屜裡的時光機,在理解過去的同時,這才發覺原來自己並沒有想像中沒那麼孤獨。
感謝聯經出版公司辛苦的編輯同仁們,文中有一些諧音的用詞並非錯字,實為網路鄉民慣用語,至於版本解讀有時為了搞笑易讀,解釋上或有曲折超譯,此點還請讀者見諒。書中解釋絕大部份皆嚴謹有所本,不至於曲學阿世就是了。
我衷心希望更多讀者可以閱讀這本書,但卻不僅止閱讀它而已。書裡面我走馬看花介紹了好些篇經典的古文,它們自有其成為經典的原因,如果有一天各位可以親身閱讀這些篇古文,那是再好不過的了。畢竟其中隱藏了一整個隱密而浩瀚的、我無法帶給各位萬分之一的廣袤世界。
讀古文,就是理解古人生活樣貌
在出版了前一本古文普及書《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祕笈》之後,我除了教書、寫作、學術研究外,開始接到許多演講的工作,分享國文古文教學上的革新。事實上我對教學沒什麼研究與心得,且說來無奈,我到大學任教不過幾年,不知不覺間學會了一個老師愛用常用的詞,叫「教學現場」。每次聽到誰唸著這個詞,腦海中就會一瞬浮現戰爭前線的場景:一整個排的士兵被派到大前線,後面一群沒有參與大登陸的長官在戰情室裡,對著佈陣圖東指西點,然後給出大戰略大思維,組成審查小組,訂定出能力指標。
最後就是一幕悲劇的景象,我們上前線的大兵在硝煙迷霧裡,整個縱隊躺在血泊裡,斷肢殘臂,匍匐求生。
很多精專教學方法的老師都告訴我們,基礎教育教的是「穩定知識」。穩定反過來說可能就是僵化、死板,而所謂的穩定知識可能又不僅是文言文,還可以是三角函數,是化學元素表,是明明有了衛星遙測卻還以描圖紙畫出的等高線圖,以及「之」是當介詞等於「的」或不等於「的」、「的意思」、「的樣子」。穩定知識有時也包含、或構成年輕世代最痛恨的體制本身。
前兩年那場關於課綱裡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很多人應當還印象深刻。即便當時兩派戰到壁壘分明,對立分裂、互貼標籤,但我總覺得其間也有了一些溝通的契機與可能。如果問我的意見,我認為國文老師在面對「學國文有什麼用」(「國文」可任意代換成文言文、修辭格、字音字形、新詩……甚至是微積分、三角函數)的質疑時,其實不用急著暴怒暴走,急著要拿出浩浩湯湯幾千年傳統或文化底蘊,來回應「什麼有什麼用」。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縱深來看,就知道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創造了太多大量且無用的作品,大多的意義來自於沒有意義本身。多少作品經過無數年的傳抄,多少現代的技藝仰賴口耳相傳,如此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卻在一瞬間亡佚殆盡。換言之,追求意義本身豈不就是最沒意義的一件事?
如果大家留意課本之外的硬幣另一面,真的有太多故事被湮滅。那些猶如現代狂新聞的幹話王,在每個朝代橫行,古代做功德的實錄,古代出版業的悲哀,古代網紅與嘻哈的Battle,更何況還有好多首課本從沒選過的詩詞曲,因為寫得太厭世太變態或太寫實,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教小孩……
從更現代的視野回望──有些古人說了幹話成為經典,但反過身來,也有不少的實話就此被文學史湮滅。古人比我們想的更魯更廢更ㄎㄧㄤ也更玻璃心,而我們現在學的國文課,其實就是古代人的生活樣貌。於是乎在這個時代讀古文,就顯得意義非凡了。
在前作出版之後,還不少師友給予我正面的回饋,他們總說什麼「寓教於樂」或「引發學習動機」,其實我聽來都非常心虛。我自己寫這些專欄文章的初衷,並沒有要搞笑耍綜藝,無意讓學生認為古文等於好玩,更不是為了什麼翻轉教學、改革國文的大業使命。相反地,我認為讀古文給我自己最大的意義,在於對無知的一種抵抗,以及對幻覺的一種消解,懷抱著一種看似自娛實則深度覺察的初心。
我指的「無知」並不是知識的淵博與貧瘠而已。因為現代人會遇到的相似情節,我們都可以從古文中找到記載;當前社會遇到的難題,古人早就爭論過一遍;更進一步來說,我們今日可能面臨的各種選擇與紛擾,以及可能會浴火重生或灰飛煙滅的終局,古代早就輪播過一次又一次。若沒讀過這些古文,我們會以為自己是個發明家,是個先行者,是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的宇宙裡,如此自大又寂寞的存在。
讀古文對我而言,也就是這般的意義。我並不覺得在AI戰贏人類的時代,在一切以大數據大運算的時代,要求學生去背誦強記有什麼非如此不可的必要。但我終究慶幸自己讀過也背誦過這些古文,因為它們就是古人生活的實錄,就是古人依存的日常。理解古文是為了理解過去,理解過去也就讓我們足以認識現在、預知未來。
或許真的有一天,我們的一切記憶都會坍塌,像宇宙裡將周遭星系光線全給吸進去的黑洞,但我們也無須擔心。就像杜牧那篇著名的〈阿房宮賦〉結尾: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一切的歷史總是循環再循環,沒法給我們任何教訓,就像杜牧說的像「後人復哀後人」的悲劇;又像穿越劇裡無法改變未來的悖論。該發生的終將如此,沒什麼好懊悔,也無須去惋惜。
我覺得這也就是國文課裡最「驚典」、且最有意義之所在──它就像被機器貓藏在抽屜裡的時光機,在理解過去的同時,這才發覺原來自己並沒有想像中沒那麼孤獨。
感謝聯經出版公司辛苦的編輯同仁們,文中有一些諧音的用詞並非錯字,實為網路鄉民慣用語,至於版本解讀有時為了搞笑易讀,解釋上或有曲折超譯,此點還請讀者見諒。書中解釋絕大部份皆嚴謹有所本,不至於曲學阿世就是了。
我衷心希望更多讀者可以閱讀這本書,但卻不僅止閱讀它而已。書裡面我走馬看花介紹了好些篇經典的古文,它們自有其成為經典的原因,如果有一天各位可以親身閱讀這些篇古文,那是再好不過的了。畢竟其中隱藏了一整個隱密而浩瀚的、我無法帶給各位萬分之一的廣袤世界。

【預購】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祁立峰
平常價 $2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孔子壯遊團 VS. 莊子我夢到
熱門陸劇「瑯琊榜」解析者祁立峰,
在《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中,
談古論今、夾議夾敘,剖析義理、縱論世間眾生百態,
以網路鄉民的嘲諷嘻笑方式,
通過每一章的書寫把古往今來的人事物通通抓來評比,
將現實與理想、古人與今人、典籍與網路的愛恨情仇,
表現出盡付淋漓的悲傷與同情!
古典時期看似遙遠,但是古人們的機鋒與嘴砲,一點也不遜於今日的網路鄉民。
我們所遭遇的困境,歷代鄉民可能早已經歷過一輪了。
他們或抵抗或妥協,歷史上有過萬人響應的壯舉,也有過無人到場的噤聲。
而我們的文明也正因如此,終於成了如今的模樣。
坊間有不少推廣古典文學的著作,但《讀古文撞到鄉民》不僅是概論的介紹。有教學的體會,有研究的心得,有近年學術界的成果,也有近年來面對時代與議題的回應。
《讀古文撞到鄉民》共分成四輯,從先秦兩漢思想家,漢魏六朝的詩人或筆記,一路談到唐詩宋詞元曲。尤其精采的是作者近年來面對小時代大議題的回應。
‧在這被鄉民悲摧戲稱的「鬼島」,讀者經歷了學運、後太陽花、覺醒青年們虎虎洶洶。世代、階級、勞資、地域,各種身分認同交混而對立,天河撩亂、光影散射。
‧書中談到了儒家對死刑存廢的看法,談江南士族面對北方強國的心態與認同,或杜甫身經喪亂後對居住正義的辯證。當代網路鄉民喜歡戰男女或戰南北,發文酸訕冷峭,但這不是鬼島鄉民特有的習性或身世。千百年來的詩人墨客早已面對過這些問題,而他們的這些作品,摒除了中學課本裡文謅謅的教材教法,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應該放進括弧裡的「經典」。
縱觀文學史流變,作者祁立峰認為可能需要一些無聊無謂的人,認真地去寫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廢文廢詩,因為雖然看似無意義,也可能真的毫無意義。然而總有一天,這些無意義將成為所有象徵的象徵。
鼎力推薦
臥斧(文字工作者)
徐國能(知名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廖玉蕙(知名作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退休教授)
謝金魚(知名作家、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
~~(排序按照姓氏筆劃)
小農文青陶淵明VS.都更覺青杜甫
宋詞溫拿 VS. 元曲魯蛇
嘴砲戰神大亂鬥,我的國文課業障重啊!
從古籍穿越網路,點評歷代聖賢,句句宅氣干雲,字字酸民本色!
一本沒有最狂只有更狂的文化基本教材!
網路熱門專欄【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結集,鄉民讀者瘋狂轉貼點閱
臥斧、徐國能、廖玉蕙、謝金魚鼎力推薦
宋詞溫拿 VS. 元曲魯蛇
嘴砲戰神大亂鬥,我的國文課業障重啊!
從古籍穿越網路,點評歷代聖賢,句句宅氣干雲,字字酸民本色!
一本沒有最狂只有更狂的文化基本教材!
網路熱門專欄【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結集,鄉民讀者瘋狂轉貼點閱
臥斧、徐國能、廖玉蕙、謝金魚鼎力推薦
熱門陸劇「瑯琊榜」解析者祁立峰,
在《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中,
談古論今、夾議夾敘,剖析義理、縱論世間眾生百態,
以網路鄉民的嘲諷嘻笑方式,
通過每一章的書寫把古往今來的人事物通通抓來評比,
將現實與理想、古人與今人、典籍與網路的愛恨情仇,
表現出盡付淋漓的悲傷與同情!
古典時期看似遙遠,但是古人們的機鋒與嘴砲,一點也不遜於今日的網路鄉民。
我們所遭遇的困境,歷代鄉民可能早已經歷過一輪了。
他們或抵抗或妥協,歷史上有過萬人響應的壯舉,也有過無人到場的噤聲。
而我們的文明也正因如此,終於成了如今的模樣。
坊間有不少推廣古典文學的著作,但《讀古文撞到鄉民》不僅是概論的介紹。有教學的體會,有研究的心得,有近年學術界的成果,也有近年來面對時代與議題的回應。
《讀古文撞到鄉民》共分成四輯,從先秦兩漢思想家,漢魏六朝的詩人或筆記,一路談到唐詩宋詞元曲。尤其精采的是作者近年來面對小時代大議題的回應。
‧在這被鄉民悲摧戲稱的「鬼島」,讀者經歷了學運、後太陽花、覺醒青年們虎虎洶洶。世代、階級、勞資、地域,各種身分認同交混而對立,天河撩亂、光影散射。
‧書中談到了儒家對死刑存廢的看法,談江南士族面對北方強國的心態與認同,或杜甫身經喪亂後對居住正義的辯證。當代網路鄉民喜歡戰男女或戰南北,發文酸訕冷峭,但這不是鬼島鄉民特有的習性或身世。千百年來的詩人墨客早已面對過這些問題,而他們的這些作品,摒除了中學課本裡文謅謅的教材教法,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應該放進括弧裡的「經典」。
縱觀文學史流變,作者祁立峰認為可能需要一些無聊無謂的人,認真地去寫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廢文廢詩,因為雖然看似無意義,也可能真的毫無意義。然而總有一天,這些無意義將成為所有象徵的象徵。
鼎力推薦
臥斧(文字工作者)
徐國能(知名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廖玉蕙(知名作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退休教授)
謝金魚(知名作家、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
~~(排序按照姓氏筆劃)
作者簡介
祁立峰
1981年生,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文學理論,著有學術論著若干。另從事文藝創作,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散文集《偏安臺北》、長篇小說《臺北逃亡地圖》,並於FHM雜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udn讀書人」以及「Readmoo閱讀最前線」擔任專欄作者。
祁立峰
1981年生,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文學理論,著有學術論著若干。另從事文藝創作,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散文集《偏安臺北》、長篇小說《臺北逃亡地圖》,並於FHM雜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udn讀書人」以及「Readmoo閱讀最前線」擔任專欄作者。
推薦序
以今人眼光諦視先人生活(廖玉蕙)
作者不但是學術界的新銳,也是優秀的作家。本書結合他學術研究、教學成果與文學創作經驗,用今人眼光諦視先人生活;用現代手法還原遠古情境;用嶄新思維詮釋古老思想;用過往的故事對照現代人的經驗。
作者為拓展讀者更寬廣的視野,甚至避開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內容,再披沙揀金,進行重組及再創作的工程,因此不落入俗套;因深諳新世代的語境與語彙,充分掌握普及傳播的要訣,所以不淪於深奧板滯,是一本既豐富深入、幽默有趣又容易親近的書。
和鄉民認真你就輸了(徐國能)
祁立峰馳電向你邀稿,正是秋天向晚,世局零落的時節。點開檔案,淵博而又機智的的祁立峰不改本色,全書又是古文又是鄉民的,似諛似諷之間若有深意。翻了幾篇,像觸電一樣,忽然你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大學裡念書時對知識與理論的熱切渴望,急忙從電腦前起身,從特力屋買來的資料箱裡,找到了一份竟然還沒資源回收的泛黃講義:「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啊,你想到了那是多麼遙遠的學生年代,還來不及理解《都柏林人》到《臺北人》的現代主義是怎麼一回事,「後現代」的浪潮便撲面而來。
當時你坐在兩旁都塞滿《明儒學案》、《冊府元龜》、《四庫全書薈要》、《大本原版精印四部叢刊一二三四五編》研究室,讀著夏宇拼貼而成的怪詩,想著黃凡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後設小說,試圖理解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經典究竟何謂?也思索著賴聲川《暗戀桃花源》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創作意圖。你想起當時學院氣氛,同學話頭之間是總要來點:顛覆、遊戲、拼貼、去歷史化、諧擬或解構等靈妙術語;寫報告時如果不先抄一段阿多諾、伽達默爾或德希達,簡直不知如何開始。
秋日將盡氣息讓你煩惱、困惑,你不知道這二十幾年是怎麼過去的,那些尊偉的傳統忽焉崩塌、道德離散、威權解體、價值混淆、邊陲反撲、體系瓦解……,連巴布・狄倫都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新的世界品味愈發怪異,而這不正是當年言說後現代時最想看到的情狀?當眾人合力掀翻了巴別塔,你是不是也有暗中推了一把了喜悅?但你不懂為何在君父城邦潰敗之際,自己會從法蘭克福學派又踱回《杜詩叢刊》和《清詩話續編》;不明白自己在大學講堂討論張衡〈四愁詩〉時,忽然要引出魯迅的名言:「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麼:貓頭鷹。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面對困惑的青年眼睛說這就是後現代呀!
你於是喝完一杯半冷的咖啡,回了兩則FB留言,再重新看一次祁立峰的文章,在一張論文審查意見書的背面空白處,寫下:
1.這是一本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作品
2.透過諧擬的反逆嘲諷世事
3.網路與全球化
4.後天記得小組開會要準備瓷杯不能用紙杯
5.下午需匯錢2500
6.經典導讀?
7.還書
不對不對,你心裡警覺了起來,後現代的諧擬,是透過對經典文本的遊戲仿擬,從而解構其原先的威權地位與單一意義,而使之成為更開放的文本,不過這是二十年前的筆記了,現在不知道還是不是這樣?趕快估狗一下,甚麼嘛!居然舉《大話西遊》當例子,但你心中說這也不能算錯,至少《西遊記》是一部漢人中心的經典,出了唐土盡是想吞吃唐人的妖魔鬼怪,經過周星馳這麼一攪和,至尊寶與白骨精都成了另一種經典,老西遊反而不西遊了。
然而祁立峰卻反過來,以一個研究六朝詩賦的學者來諧擬當代網路語言:
「在蕭鋼筆下的孌童還不只是小鮮肉,他眼神帶笑,玉手攀花的情態,基本上又是一個偽娘了(有點不蘇湖)。但君不見當前的演藝圈,有薰愛有鵝叔,還有什麼深蹲下去撿肥皂的,要說寫詩歌頌美少年,就是什麼情色墮落,那現代人豈不都要下地獄了?(有沒有好詩都在西斯版的八卦)」
但是在這嘻笑的筆下,他隨即正經地說:「說起來守舊與開放是一相對而變動不居的疆界,其實《禮記》裡早有疏導情慾的論述,只是爾後宋明理學的視角下編出的《四書》,將這一部份給屏蔽了。」語言就是思想,守舊和開放的變動不居,不也正是祁立峰這部書的精要所在?你這時忽然想起了「文以載道」的故事,中學時老師都說韓夫子重視道統,以弘揚道統為己任,為文宗旨在於存道;但多少年後才有人為你揭破,韓夫子文章論道,其實是想藉道存文,在道統的掩護下,讓自己的文字與聲名流傳千古,而是事實也證明韓愈這個計策成功了,就因為「傳道」一句,中學生便非得讀〈師說〉不可。
因此你明白了,祁立峰原是想透過這些滑稽的諧擬,傳達他精妙的文化解釋,可你想多少年以後,他這種富於才思的語言創造與時代腔調,也會隨著這樣深闊的文化理解而流傳下去,甚至成為未來註解這個時代重要文獻。
於是你必須新開一個word檔來為祁立峰寫下一些文字,你想寫下:這是第一本由網路語言寫作的散文集,裡面匯通古今觀念,弭平時間距離的一本超譯之作;你也想寫下這是一本純粹的文字實驗品,既已完成,又未完成的世說新語。你還想寫下,這是當代儒生的學案筆記,更幽微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處境與心思。但你更想說這是一部才子憤世淺薄的無聊搞笑之書,裡面卻夾藏著一顆惜護文化、弘揚藝境的幽心。
但你覺得這本書還有太多不可言說的妙味,語言就是思想,但語言總是無法完全表述思想,那些夾藏在鄉民語言中的憤世嫉俗、百無聊賴、自以為是與中二心態,在祁教授的諧擬下已經清楚現形,你想也許祁教授要逼你思考當代網路語言深層的心理哲學,一如《愛麗絲夢遊仙境》本來不是一本兒童文學,而是一座語言的迷宮。
也許多年後你的作品都要消失,但祁立峰的文字卻會留下來,念及此處,你不禁悲從中來,全漢賦中多殘篇,你隨手又把全部打好的字給刪除掉了。但各位讀者,你現在正讀到的又是什麼呢?
自序
歷代的鄉民們
「讀古文撞到鄉民」原本是我在Readmoo「閱讀最前線」專欄的題目,其實接寫這專欄一切都歪打正著。印象中是2015年的凜冷寒冬,我逛書展時巧遇臉友、也是Readmoo的龐文真執行長,她說他們正在考慮推廣古籍電子書,並向我邀稿。草率談完悠忽又忙碌了大半年,遲至那年暑假我才真正將寫的幾篇稿給當時Readmoo的副總編輯臥斧,確定下這個專欄的走向。
貌似我本來取了個更高冷、假鬼假怪的專欄名稱,什麼「古典時光」還「古文時間」之類的,真的要感謝臥斧替我想了這個「讀古文撞到鄉民」如此貼切、直指肯綮的題目。
我正職在學院內任教,但寫作始終是我業餘之外、最執拗也最不忍割捨的興趣,某些程度或時空截面它甚至越界進入到我的研究領域或日常生活。一開始我在報章上寫些雜文,旁敲新聞時事或學術隨筆之礦脈,美其名曰知識型散文好了,但其實以學術圈或專業論文審查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章實在稱不上入流。
不只一次我真心想以專職寫作為業,直到我出版了長篇小說。這事說來很恥,即便我自認寫出盡所能的流暢好讀故事了,但那小說之銷量實在淒冷。當時小說的編輯、時報李國祥主編在酒筵歌席鬧著玩說:既然我專長是六朝文學,何不如交一本《六朝豔談》之類的能創造利潤的作品。惟我當時初入學術界,姑且不說此等古典文學普及著作對升等研究績效無益,一弄不好成了歪書淫書,不但不必提其他科系嚷嚷的「產學合作」、「異業結盟」,還從此貼了個不務正業之標籤。
但恐怕就在那一瞬,我有了朝向古典文學普及寫作的志向。開始專欄後,經過一年多的慢燉細熬,如今終於交出《讀古文撞到鄉民》這部作品,它或許沒那麼正經卻不完全是戲謔,沒那麼考究卻不至於在瞎掰,認真地悲傷,同情地理解,這也是我寫作之初衷。
本書共分成四輯,從先秦兩漢思想家,漢魏六朝的詩人或筆記,一路談到唐詩宋詞元曲。坊間普及推廣或概論介紹古典文學的著作很多,但本書收錄的許多篇章不僅是概論的介紹。有些我日常教學的體貼,有些我近年研究的心得,更多的是這幾年面對小時代大議題的回應。在這被鄉民悲摧戲稱的「鬼島」,我們經歷了學運、後太陽花、覺醒青年們虎虎洶洶。世代、階級、勞資、地域,各種身份認同交混而對立,天河撩亂、光影散射。所謂的古典文學——尤其是背後牽涉過度的意識形態和強國想像,到底還有沒有足以回應現代議題的可能性,是我始終在思考的。
因此,書中談到了儒家對死刑存廢的看法,談江南士族面對北方強國的心態與認同,或杜甫身經喪亂後對居住正義的辯證。當代網路鄉民喜歡戰男女或戰南北,發文酸訕冷峭,但這不是我島鄉民特有的習性或身世。千百年來的詩人墨客早已面對過這些問題,而他們的這些作品,摒除了中學課本裡文謅謅的教材教法,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應該放進括弧裡的「經典」。
從某些意識形態的對極面來看,這些古典文學作品當然可能仍然是廢文,是舊中國封建遺毒,是崇古蔑今的守舊派幽靈。但我仍希望讀者能從書中體會到一些什麼,面對一些什麼。那不一定是充滿正能量的格言。我只想告訴各位──當前我們遭遇的悖論、困境或難題,歷代的鄉民們可能早已經歷過一輪了。他們身處暴亂的年代,面對憂患的不安,或酸諷或反串,或抵抗或妥協。他們或許有異於我們的執著與風骨,也有與我們一樣的猶豫和懦弱。歷史上有過萬人響應的壯舉,也有過無人到場的噤聲。而文明正因經歷了這樣層層的演變與積累,終於成了如今的模樣。
相較其他科系領域與產業界的合作,那種將學術成果專利推廣以為幾千萬鎂,進而運用於改善人類生活與建構未來世界的革命,我覺得自己的科系同樣可以也應然如此。只是無端身是眼中人,升等與評鑑所需要的專書和論文點數,東塗西抹,又如此栩栩如真地糾纏著我輩。但我總覺得縱觀文學史流變,可能就是需要一些無聊無謂的人,認真地去寫那些看似無意義廢文廢詩的人,它們看似無意義,也可能真的毫無意義。然而總有一天,這些無意義成了所有象徵的象徵。
對我而言這只是一個開端。像元好問那首很狂的詩,蚍蜉撼樹,書生技癢,本書有些用詞乃鄉民用語,並非諧音錯字,除此外若有什麼曲解歪讀了的段落或謬誤,完全是屬於作者自己的責任。真心感謝給我這樣園地寫作專欄的Readmoo同仁。文真、臥斧,也感謝聯經出版的金倫學長、芳瑜主編,因為你們,一切的無意義在此現世之一瞬也就有了熠熠光芒。
以今人眼光諦視先人生活(廖玉蕙)
作者不但是學術界的新銳,也是優秀的作家。本書結合他學術研究、教學成果與文學創作經驗,用今人眼光諦視先人生活;用現代手法還原遠古情境;用嶄新思維詮釋古老思想;用過往的故事對照現代人的經驗。
作者為拓展讀者更寬廣的視野,甚至避開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內容,再披沙揀金,進行重組及再創作的工程,因此不落入俗套;因深諳新世代的語境與語彙,充分掌握普及傳播的要訣,所以不淪於深奧板滯,是一本既豐富深入、幽默有趣又容易親近的書。
和鄉民認真你就輸了(徐國能)
祁立峰馳電向你邀稿,正是秋天向晚,世局零落的時節。點開檔案,淵博而又機智的的祁立峰不改本色,全書又是古文又是鄉民的,似諛似諷之間若有深意。翻了幾篇,像觸電一樣,忽然你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大學裡念書時對知識與理論的熱切渴望,急忙從電腦前起身,從特力屋買來的資料箱裡,找到了一份竟然還沒資源回收的泛黃講義:「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啊,你想到了那是多麼遙遠的學生年代,還來不及理解《都柏林人》到《臺北人》的現代主義是怎麼一回事,「後現代」的浪潮便撲面而來。
當時你坐在兩旁都塞滿《明儒學案》、《冊府元龜》、《四庫全書薈要》、《大本原版精印四部叢刊一二三四五編》研究室,讀著夏宇拼貼而成的怪詩,想著黃凡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後設小說,試圖理解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經典究竟何謂?也思索著賴聲川《暗戀桃花源》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創作意圖。你想起當時學院氣氛,同學話頭之間是總要來點:顛覆、遊戲、拼貼、去歷史化、諧擬或解構等靈妙術語;寫報告時如果不先抄一段阿多諾、伽達默爾或德希達,簡直不知如何開始。
秋日將盡氣息讓你煩惱、困惑,你不知道這二十幾年是怎麼過去的,那些尊偉的傳統忽焉崩塌、道德離散、威權解體、價值混淆、邊陲反撲、體系瓦解……,連巴布・狄倫都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新的世界品味愈發怪異,而這不正是當年言說後現代時最想看到的情狀?當眾人合力掀翻了巴別塔,你是不是也有暗中推了一把了喜悅?但你不懂為何在君父城邦潰敗之際,自己會從法蘭克福學派又踱回《杜詩叢刊》和《清詩話續編》;不明白自己在大學講堂討論張衡〈四愁詩〉時,忽然要引出魯迅的名言:「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麼:貓頭鷹。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面對困惑的青年眼睛說這就是後現代呀!
你於是喝完一杯半冷的咖啡,回了兩則FB留言,再重新看一次祁立峰的文章,在一張論文審查意見書的背面空白處,寫下:
1.這是一本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作品
2.透過諧擬的反逆嘲諷世事
3.網路與全球化
4.後天記得小組開會要準備瓷杯不能用紙杯
5.下午需匯錢2500
6.經典導讀?
7.還書
不對不對,你心裡警覺了起來,後現代的諧擬,是透過對經典文本的遊戲仿擬,從而解構其原先的威權地位與單一意義,而使之成為更開放的文本,不過這是二十年前的筆記了,現在不知道還是不是這樣?趕快估狗一下,甚麼嘛!居然舉《大話西遊》當例子,但你心中說這也不能算錯,至少《西遊記》是一部漢人中心的經典,出了唐土盡是想吞吃唐人的妖魔鬼怪,經過周星馳這麼一攪和,至尊寶與白骨精都成了另一種經典,老西遊反而不西遊了。
然而祁立峰卻反過來,以一個研究六朝詩賦的學者來諧擬當代網路語言:
「在蕭鋼筆下的孌童還不只是小鮮肉,他眼神帶笑,玉手攀花的情態,基本上又是一個偽娘了(有點不蘇湖)。但君不見當前的演藝圈,有薰愛有鵝叔,還有什麼深蹲下去撿肥皂的,要說寫詩歌頌美少年,就是什麼情色墮落,那現代人豈不都要下地獄了?(有沒有好詩都在西斯版的八卦)」
但是在這嘻笑的筆下,他隨即正經地說:「說起來守舊與開放是一相對而變動不居的疆界,其實《禮記》裡早有疏導情慾的論述,只是爾後宋明理學的視角下編出的《四書》,將這一部份給屏蔽了。」語言就是思想,守舊和開放的變動不居,不也正是祁立峰這部書的精要所在?你這時忽然想起了「文以載道」的故事,中學時老師都說韓夫子重視道統,以弘揚道統為己任,為文宗旨在於存道;但多少年後才有人為你揭破,韓夫子文章論道,其實是想藉道存文,在道統的掩護下,讓自己的文字與聲名流傳千古,而是事實也證明韓愈這個計策成功了,就因為「傳道」一句,中學生便非得讀〈師說〉不可。
因此你明白了,祁立峰原是想透過這些滑稽的諧擬,傳達他精妙的文化解釋,可你想多少年以後,他這種富於才思的語言創造與時代腔調,也會隨著這樣深闊的文化理解而流傳下去,甚至成為未來註解這個時代重要文獻。
於是你必須新開一個word檔來為祁立峰寫下一些文字,你想寫下:這是第一本由網路語言寫作的散文集,裡面匯通古今觀念,弭平時間距離的一本超譯之作;你也想寫下這是一本純粹的文字實驗品,既已完成,又未完成的世說新語。你還想寫下,這是當代儒生的學案筆記,更幽微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處境與心思。但你更想說這是一部才子憤世淺薄的無聊搞笑之書,裡面卻夾藏著一顆惜護文化、弘揚藝境的幽心。
但你覺得這本書還有太多不可言說的妙味,語言就是思想,但語言總是無法完全表述思想,那些夾藏在鄉民語言中的憤世嫉俗、百無聊賴、自以為是與中二心態,在祁教授的諧擬下已經清楚現形,你想也許祁教授要逼你思考當代網路語言深層的心理哲學,一如《愛麗絲夢遊仙境》本來不是一本兒童文學,而是一座語言的迷宮。
也許多年後你的作品都要消失,但祁立峰的文字卻會留下來,念及此處,你不禁悲從中來,全漢賦中多殘篇,你隨手又把全部打好的字給刪除掉了。但各位讀者,你現在正讀到的又是什麼呢?
自序
歷代的鄉民們
「讀古文撞到鄉民」原本是我在Readmoo「閱讀最前線」專欄的題目,其實接寫這專欄一切都歪打正著。印象中是2015年的凜冷寒冬,我逛書展時巧遇臉友、也是Readmoo的龐文真執行長,她說他們正在考慮推廣古籍電子書,並向我邀稿。草率談完悠忽又忙碌了大半年,遲至那年暑假我才真正將寫的幾篇稿給當時Readmoo的副總編輯臥斧,確定下這個專欄的走向。
貌似我本來取了個更高冷、假鬼假怪的專欄名稱,什麼「古典時光」還「古文時間」之類的,真的要感謝臥斧替我想了這個「讀古文撞到鄉民」如此貼切、直指肯綮的題目。
我正職在學院內任教,但寫作始終是我業餘之外、最執拗也最不忍割捨的興趣,某些程度或時空截面它甚至越界進入到我的研究領域或日常生活。一開始我在報章上寫些雜文,旁敲新聞時事或學術隨筆之礦脈,美其名曰知識型散文好了,但其實以學術圈或專業論文審查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章實在稱不上入流。
不只一次我真心想以專職寫作為業,直到我出版了長篇小說。這事說來很恥,即便我自認寫出盡所能的流暢好讀故事了,但那小說之銷量實在淒冷。當時小說的編輯、時報李國祥主編在酒筵歌席鬧著玩說:既然我專長是六朝文學,何不如交一本《六朝豔談》之類的能創造利潤的作品。惟我當時初入學術界,姑且不說此等古典文學普及著作對升等研究績效無益,一弄不好成了歪書淫書,不但不必提其他科系嚷嚷的「產學合作」、「異業結盟」,還從此貼了個不務正業之標籤。
但恐怕就在那一瞬,我有了朝向古典文學普及寫作的志向。開始專欄後,經過一年多的慢燉細熬,如今終於交出《讀古文撞到鄉民》這部作品,它或許沒那麼正經卻不完全是戲謔,沒那麼考究卻不至於在瞎掰,認真地悲傷,同情地理解,這也是我寫作之初衷。
本書共分成四輯,從先秦兩漢思想家,漢魏六朝的詩人或筆記,一路談到唐詩宋詞元曲。坊間普及推廣或概論介紹古典文學的著作很多,但本書收錄的許多篇章不僅是概論的介紹。有些我日常教學的體貼,有些我近年研究的心得,更多的是這幾年面對小時代大議題的回應。在這被鄉民悲摧戲稱的「鬼島」,我們經歷了學運、後太陽花、覺醒青年們虎虎洶洶。世代、階級、勞資、地域,各種身份認同交混而對立,天河撩亂、光影散射。所謂的古典文學——尤其是背後牽涉過度的意識形態和強國想像,到底還有沒有足以回應現代議題的可能性,是我始終在思考的。
因此,書中談到了儒家對死刑存廢的看法,談江南士族面對北方強國的心態與認同,或杜甫身經喪亂後對居住正義的辯證。當代網路鄉民喜歡戰男女或戰南北,發文酸訕冷峭,但這不是我島鄉民特有的習性或身世。千百年來的詩人墨客早已面對過這些問題,而他們的這些作品,摒除了中學課本裡文謅謅的教材教法,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應該放進括弧裡的「經典」。
從某些意識形態的對極面來看,這些古典文學作品當然可能仍然是廢文,是舊中國封建遺毒,是崇古蔑今的守舊派幽靈。但我仍希望讀者能從書中體會到一些什麼,面對一些什麼。那不一定是充滿正能量的格言。我只想告訴各位──當前我們遭遇的悖論、困境或難題,歷代的鄉民們可能早已經歷過一輪了。他們身處暴亂的年代,面對憂患的不安,或酸諷或反串,或抵抗或妥協。他們或許有異於我們的執著與風骨,也有與我們一樣的猶豫和懦弱。歷史上有過萬人響應的壯舉,也有過無人到場的噤聲。而文明正因經歷了這樣層層的演變與積累,終於成了如今的模樣。
相較其他科系領域與產業界的合作,那種將學術成果專利推廣以為幾千萬鎂,進而運用於改善人類生活與建構未來世界的革命,我覺得自己的科系同樣可以也應然如此。只是無端身是眼中人,升等與評鑑所需要的專書和論文點數,東塗西抹,又如此栩栩如真地糾纏著我輩。但我總覺得縱觀文學史流變,可能就是需要一些無聊無謂的人,認真地去寫那些看似無意義廢文廢詩的人,它們看似無意義,也可能真的毫無意義。然而總有一天,這些無意義成了所有象徵的象徵。
對我而言這只是一個開端。像元好問那首很狂的詩,蚍蜉撼樹,書生技癢,本書有些用詞乃鄉民用語,並非諧音錯字,除此外若有什麼曲解歪讀了的段落或謬誤,完全是屬於作者自己的責任。真心感謝給我這樣園地寫作專欄的Readmoo同仁。文真、臥斧,也感謝聯經出版的金倫學長、芳瑜主編,因為你們,一切的無意義在此現世之一瞬也就有了熠熠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