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7061275
- 9786267061329
- 9786267061725
- 9786267421444
- 9786267421512
- 9786267421727
- 9789865824365
- 9789868631861
- 9789869749510
- A White Summer
- Bullfrog
- Daniel Jones
- Inspiration
- Joe Fassler
- LIGHT THE DARK
- 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 Loss and Redemption)
-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 Whooli Chen
-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 born to run
- bruce springsteen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三浦しをん
- 三浦紫苑
- 丹尼爾‧瓊斯
- 人魚紀
-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 來小書廚房住一晚
- 傳記
- 像看花一樣看著你
- 動植物學史
- 動物
- 台湾文学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吳亞庭
- 吳品儒
- 吳念真
- 吳明益
- 咖啡廳
- 喬·法斯勒
- 大家さんと僕
- 大自然
- 天橋上的魔術師
- 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套書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小莊
- 小說
- 岩井俊二
-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
- 年代國際(香港)有限公司
- 廖偉棠
- 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张嘉佳
- 張嘉佳
- 張大春
- 強納森.法蘭岑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 心理勵志
- 悲情城市
- 悲情城市:經典劇照書
- 情书 30周年纪念版◎岩井俊二
- 情書 30周年紀念版
- 我的老台北
- 房東阿嬤與我
- 故事如何說再見
- 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 散文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新經典文化
- 新经典文化
- 日本
- 日本小說
- 日本文學
- 時報
- 書
- 朝井真果
- 朱天文
- 李維菁
- 来小书橱住一晚
- 林佳芳
- 柳亨奎
- 梁朝偉
- 植物
- 植物学家
- 植物學家
- 橘書
- 歷史
- 洪世民
- 海外
- 漫畫
- 無法平靜的夜晚
- 牛蛙
- 牛蛙(胡迁唯一诗集《坍塌》限定珍藏)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
- 珍藏詩集
- 現代愛情
- 現代愛情:關於愛、失去與救贖的真實故事
- 現代愛情:關於愛、失去與救贖的真實故事(Modern Love: True Stories of Love
- 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
- 生來奔跑
- 生來奔跑:「藍領搖滾教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 療愈
- 矢部太郎
- 神在的地方
-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 緋華璃
- 編舟記
- 繁體
- 繪本
- 编舟记
- 羅泰柱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聊聊
- 胡培菱
- 胡波
- 胡迁
- 胡遷
- 胡遷唯一詩集《坍塌》限定珍藏
- 自然科普
- 苦雨之地
- 荒人手記
- 荒人手记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董啟章
- 蓮見恭子
- 藍領搖滾教父
- 親子關係
- 詩
- 譯者:尹嘉玄
- 譯者:楊明綺
- 譯者:王筱玲、張苓
- 譯者:緋華璃
- 译者:尹嘉玄
- 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
- 郭騰傑
- 金智慧
- 鋼筆醫生
- 鋼筆醫生: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 钢笔医生
- 钢笔医生:将会改变你的人生
- 閱讀餐廳
- 阮光民
- 陳德政
- 韓國
- 韓國文學
- 香港
- 香港字
- 高翊峰
- 黃碧君

【預購】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譯者:洪世民)
平常價 $2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當世界頌讚的成功你不擅長,當心底沸騰的聲音與多數人不同,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面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困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家哀嘆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出的畫面,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了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系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家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家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面向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出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好評推薦
‧與書名《如何獨處》相反的是,讀者完全不會感到孤獨……這本文集凸顯了法蘭岑的優雅、敏銳,以及身為散文家的膽識,他富有才智又迷人的自我覺察力,就跟唐‧德里羅一樣傑出。——《紐約時報》
‧為什麼要獨處?為了體會閱讀的愉悅,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娛樂週刊》
‧法蘭岑以不下於他在小說裡展現的熱情批評了後現代美國的疏離效應……鞭辟入裡,針針見血……這些文章給了我們絕佳的理由關掉電視、夜裡獨坐、沉浸思緒之中。──《Time out》雜誌紐約版
‧本書重新展現小說家參與社會評論的權力。而讓法蘭岑揮灑出兼具冷靜與激昂論述的,不是犯罪學、神經醫學、郵政科學等知識,是小說家對內在混亂結構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書評版》
當摯愛與信念就要失去,你逃離的地方這輩子只能逃離——
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面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困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家哀嘆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出的畫面,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了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系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家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家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面向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出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好評推薦
‧與書名《如何獨處》相反的是,讀者完全不會感到孤獨……這本文集凸顯了法蘭岑的優雅、敏銳,以及身為散文家的膽識,他富有才智又迷人的自我覺察力,就跟唐‧德里羅一樣傑出。——《紐約時報》
‧為什麼要獨處?為了體會閱讀的愉悅,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娛樂週刊》
‧法蘭岑以不下於他在小說裡展現的熱情批評了後現代美國的疏離效應……鞭辟入裡,針針見血……這些文章給了我們絕佳的理由關掉電視、夜裡獨坐、沉浸思緒之中。──《Time out》雜誌紐約版
‧本書重新展現小說家參與社會評論的權力。而讓法蘭岑揮灑出兼具冷靜與激昂論述的,不是犯罪學、神經醫學、郵政科學等知識,是小說家對內在混亂結構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書評版》
作者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序
貫穿這本書的一句話
我耗時多年的第三本小說《修正》,出版於世界貿易中心崩塌的前一週。那似乎是我和商業都該默不作聲的時候——套用尼克‧卡羅威的話,那是「我只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的姿態。」的時刻。但公事還是得公辦。大難過後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又開始受訪了。
訪問我的人對他們稱之為「那篇《哈潑》上的文章」特別感興趣(沒有人用原標題「偶然作夢」)。採訪者大多這樣開場:「在你一九九六年那篇《哈潑》上的文章中,你保證第三本書會是一部大型社會小說,攻擊主流文化並振興美國文學,你認為《修正》實踐了這個諾言嗎?」我對後繼每一位採訪者都這麼解釋:我在那篇文章裡對我的第三本小說隻字未提,「保證」這個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是《紐約時報週日雜誌》某個編輯或標題撰寫者杜撰的;事實上,我非但沒有承諾要寫一本針砭主流的大型社會小說,反倒把那篇文章當成聲明放棄種種企圖的機會。因為多數採訪者並沒有讀過那篇文章,極少數讀過的人又似乎對它有誤解,於是我便愈來愈嫻熟於簡單扼要地反駁;當採訪來到第一百或一百一十場,也就是十一月時,我已經研擬出一套小而美的說辭以正視聽:「不,事實上,那篇《哈潑》上的文章是在講我要放棄身為小說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學習寫一本兼具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小說……」我不理解,也不只有一點委屈,文章中這麼簡單明白的意思竟沒人看得懂。這些媒體人真是笨得徹底!
十二月時,我決定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包括〈偶然作夢〉全文,並澄清我說過和沒說過的話。但打開一九九六年四月號《哈潑》雜誌時,我卻看到一篇顯然是我寫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開場,裡頭尖叫聲之刺耳,邏輯之薄弱,連我都看不下去。五年前寫了那篇文章後,今天的我竟然忘記自己曾是一個滿肚子怒氣、滿腦子理論的人。我曾認為美國人愛看電視、不讀亨利‧詹姆斯猶如世界末日令人憂心;也曾是那種理念狂熱份子,深信世界若脫離了它獨特的信仰(就我而言,是對文學的信仰),就表示我們活在末世。我曾認為美國政治經濟是個龐大的陰謀集團,目標是阻撓我的藝術抱負、消滅文明所有令我愉快的物事,並在過程中強暴、謀害我們的星球。那篇《哈潑》上的文章前三分之一就是由這樣的憤怒和絕望寫成,在闡述理論時迸出的怨懟,自己現在看了都膽顫心驚。
的確,一九九六年時,我是打算以那篇文章記錄一位止步不前的小說家如何逃離憤怒思想的監牢。現在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現它原本的面貌――我早期狂傲的見證,但恐怕大部分讀者不會對這樣的宣言感興趣:
在我看來清楚不過的是,若有哪位商業或政府要員相信書有未來,我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瘋狂地為一條資訊公路籌募五千億美金,雖然擁護者嘴巴上在乎它對閱讀造成的蹂躪(「你得習慣在螢幕上閱讀」)但仍遮掩不了他們對這前景的無感。
這只是一小段,諸如此類的篇幅很長,於是我行使了作者的權利,把那篇文章刪去四分之一,徹底改寫(也把標題改為「自尋煩惱?」)。雖然文章依舊長,但我想現在它讀起來沒那麼累贅、費勁,也比較直截明確了。別的不提,我希望能夠指著它說:「看,這論點簡單明白,就像我之前說的。」
這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也跟《哈潑》那篇有著一樣的效用。我打算讓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成為我揮別憤怒和恐懼的紀錄,轉而接受、甚至頌揚我身為讀者和寫作者的身分。這不表示世界已經沒那麼多令人惱火和害怕的事。我們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已經造就兩個布希總統和一次醜惡的波斯灣戰爭,此刻眼看又要帶領我們沒入永無止境的中亞爭端。雖然你以為不可能,但今日美國人對美國政府的質疑,遠比一九九一年(主流媒體集體擁護武力外交政策)還少。當國會再次否決了放寬運動型休旅車的節能標準,電視廣告上可見的是福特汽車總裁憂國憂民地高呼美國人絕不可接受「任何一種設限」來捍衛他們的產品。
儘管每天都有那麼多厚顏無恥新事件上演,我仍選擇對書中其他文章做最小程度的修補。沒有世界貿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讀起來會不太一樣;〈帝國臥室〉是在約翰‧艾許克洛夫帶著他對個人自由的冷漠上台前定稿;炭疽熱令美國郵政總局雪上加霜,一如〈信件裡迷途〉所呈現的;歐普拉取消了我上她讀書俱樂部受訪的通告,讓「菁英」這個形容詞在好幾篇文章裡閃閃發亮。但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導讀
獨處如何?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帶著一本書尋找校園或城市裡的「凹槽」,一個剛剛好能容納我的憂鬱和孤癖的所在。我並不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而喜歡一種介於可能被發現,又通常不會被發現的地點看書──比方說稍稍隔開人群的校園樹林裡。這並不是真正的憂鬱與孤癖,而是渴望被詢問,卻又希望不被打擾的兩難處境。我認為這便是「閱讀」這種活動的獨特性──在閱讀中,你會有一段時間的獨處過程,它不像看電影那麼具有時間的獨占強制,而是一個你一跨步,就可以回返這個世界的專屬空間。
後來我發現寫作是另一種獨處行為,在那個過程裡沒有人掌握到你腦袋裡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創世紀」。但它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私密空間、獨處時光或許有一天會公眾化、公開化,如果你成功了,還會有一群人專門解剖那個世界的種種。文學確實是個難定義的東西,但它必然是一種心靈的傳播模式。
我一開始閱讀美國舉足輕重的中生代作家強納森‧法蘭岑時,以為他是一個擅長寫「私家族小說」的作家。因為不論是成名作《修正》(二○○一)或是備受讚譽的《自由》(二○一○),都是從一個美國社會中的尋常家庭出發,而這個家庭,多多少少藏有法蘭岑自己人生的影子。
《修正》裡的家庭產生偏移是父親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家族其中成員也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境遇裡掙扎,最終則在「最後一個全家團聚的聖誕節」重聚。在這個「自我修正」的相處過程中,他們各自領略了一些事,比方說「愛的方式並非靠近,而是保持距離」。
《自由》寫的則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柏格蘭一家的成員,進而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戀人,橫跨數十年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在這個「自由」被奉為最高精神也是口頭禪的國度裡,年紀漸長的法蘭岑詢問讀者是否發現自由這個氣球總是被綁在一條線上頭。熱愛賞鳥的法蘭岑和主人翁漸漸理解,生命的自由展示的不是全然的自我,反而是自我的有限性。人有時候像在追求自由,實際上卻是在「避免」全然地自由。我們被愛捆綁,也自願被愛綑綁。
法蘭岑有一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他也有並不順利的婚姻,但這兩部小說卻沒有像失敗的「私家族小說」那樣的沉溺於挖掘陰黯,在一個窄仄意識裡掙扎的缺點,反而有一種恢宏、充滿嘆息卻睿智的大氣。讀完《如何獨處》以後我才知道法蘭岑正藉由他的小說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獨處成果:他不只寫出了一個美國家庭,他寫出了美國。
如果你打開這本法蘭岑的散文《如何獨處》,一開始你會被整本「書」的方向感到迷惑。法蘭岑討論小說、文學,寫他父親、母親,也像庶民史家一樣討論美國的郵政史、菸草史、城市史。法蘭岑的文字一如他的小說一樣,簡明、銳利,帶著獨特的幽默,以及無與倫比的知識性與聯想力,但也讓我擔心,讀者會不會可能對美國郵政史沒有興趣,而失去閱讀一本能帶你獨處的好書的動力?
法蘭岑是在一個父母親彼此是對方不快樂根源的家庭出生,加上失敗的婚姻,可能因而讓他擁有大量的獨處時光。當然他也是一個嗜讀,以寫作做為出口的人,因此他的工作也是個獨處的職業。相對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全球最高度資本主義、擁有世界最忙亂大都會的地方。
在讀第二遍時,我就發現那些層層疊疊的,乍看之下不連貫、不相干的主題,原來就像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所說的,「人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後,還是看得到糖上布萊登的字樣。這就是人性。」法蘭岑遞給我們的,就是一根印有「alone」字樣的棒棒糖,不管他寫的是郵票、電視,還是紐約,抑或是監獄。
在這本書裡,最啟發我的是法蘭岑分析此刻文學所面對的新世界的種種問題。這個時代因電子媒體的發達,「就像照相機拿木樁釘入肖像畫的心臟,電視也殺死了實地報導社會的小說。」〔如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嚴肅文學迅速地失去他們的讀者,我們則每天在獨處時光打開電視機,以至於失去了獨處的機會。
我們幾個月裡收到厚厚的信件裡,只有一封是真的信,其它都是廣告單了;我們接受了媒體浮光掠影式的世界,不再相信小說要帶我們審視的意識之核;我們在城市裡找不到一個獨處的「凹槽」,有一天老去的時候或許還可能罹患一種記憶的疾病,「失去感受事情重複的大腦裝備」,當我們彎腰聞玫瑰花香時,卻不記得自己已經彎腰聞同一株玫瑰花聞了一整個早上。
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獨處?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跟alone有關,獨白、獨處、孤獨。這正是文學處理的人生裡,最感艱難之事。面對這個考驗的不只是美國人,也不只是美國作家。
不久前英國《衛報》報導了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的談話,恩達爾認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他的理由恰好與部分作家希望獲得補助後來寫作,或期待成為專業作家的思考方式不同,恩達爾認為,每個作家都靠補助來寫作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過去作家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為了生計他們可能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但這些自力更生的生活經驗,對寫作可能反而比上創意寫作班來得有助益得多。
身為諾貝爾獎評委的恩達爾對美國文學作家已久未獲獎,也有他的一番看法。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後來他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本意並非說美國作家缺乏價值,而是生命力萎縮。因為太少國外的作品翻譯進入美國,因此「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我同意恩達爾部分的說法,過度依賴補助反而使文學活力萎縮,美國市場確實太少翻譯非英文的作品,但我也懷疑他的看法。我比較相信的是法蘭岑引述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獨斷的評語:「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地域性的。」我比較相信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在一九六一年所說的:「如果一個小說作者感覺他不真住在自己的國家(無論從生活、或他踏出家門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定是嚴重的職業障礙。」
這正是法蘭岑寫作的關鍵語。他總是將個人經驗鑲嵌進美國社會這個巨大輪輻之中,找到一個深刻的軸心點。就像多年以來,精采美國作家諸如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唐‧德里羅(Don DeLillo)、菲利普‧羅斯、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安‧泰勒(Anne Tyler)、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一樣,那些並不是「孤立而狹隘」的作品,他們寫的看似是俄亥俄州的美國、紐約的美國、明尼蘇達的美國,事實上是一根根打印著人類心靈共相的棒棒糖。因此,並非美國人的讀者如我們,也會像鐘一樣被敲打,發出讓自己都為之震動的共鳴。
在《時代》雜誌對法蘭岑的報導裡提到:「過去十年,全球的小說都走向專精某個領域的寫法:特寫、縮影、微小世界。……小說轉向追求離奇和獨特,將題材深探到次文化中,傾聽個別聲音,接觸特殊群體……」強納森.法蘭岑卻不這麼做,「他顯然是『大論述』的信奉者,仍然想讓小說包羅萬象,描寫美國人當下的生活方式。」
這正是法蘭岑式的寫作,他自己說:「創新並不是開創一種新的、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小說形式,而是關注當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以簡單連貫的文字記錄下來」,將現實以「透明、優美、拐彎抹角」的方式,融入小說之中。
在本書那篇被登在《哈潑》雜誌上,標題從〈偶然作夢〉改成〈自尋煩惱?〉的文章裡,法蘭岑引述了一位研究閱讀行為的學者海斯所說的話。她說,寫作或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隔絕於世的獨處,反而是「叫你不要孤立自己,也叫你不要聽什麼沒有出路、沒有存在意義之類的話。意義在於持續,在持久存在的重大衝突裡。」這話講的並不只是閱讀,還是我們的人生處境,不是嗎?
所以,我忍不住對你發出邀請,此刻「獨處如何」?就從你手上的這本法蘭岑開始,就從關掉電視,重返心靈獨處的閱讀開始。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貫穿這本書的一句話
我耗時多年的第三本小說《修正》,出版於世界貿易中心崩塌的前一週。那似乎是我和商業都該默不作聲的時候——套用尼克‧卡羅威的話,那是「我只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的姿態。」的時刻。但公事還是得公辦。大難過後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又開始受訪了。
訪問我的人對他們稱之為「那篇《哈潑》上的文章」特別感興趣(沒有人用原標題「偶然作夢」)。採訪者大多這樣開場:「在你一九九六年那篇《哈潑》上的文章中,你保證第三本書會是一部大型社會小說,攻擊主流文化並振興美國文學,你認為《修正》實踐了這個諾言嗎?」我對後繼每一位採訪者都這麼解釋:我在那篇文章裡對我的第三本小說隻字未提,「保證」這個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是《紐約時報週日雜誌》某個編輯或標題撰寫者杜撰的;事實上,我非但沒有承諾要寫一本針砭主流的大型社會小說,反倒把那篇文章當成聲明放棄種種企圖的機會。因為多數採訪者並沒有讀過那篇文章,極少數讀過的人又似乎對它有誤解,於是我便愈來愈嫻熟於簡單扼要地反駁;當採訪來到第一百或一百一十場,也就是十一月時,我已經研擬出一套小而美的說辭以正視聽:「不,事實上,那篇《哈潑》上的文章是在講我要放棄身為小說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學習寫一本兼具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小說……」我不理解,也不只有一點委屈,文章中這麼簡單明白的意思竟沒人看得懂。這些媒體人真是笨得徹底!
十二月時,我決定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包括〈偶然作夢〉全文,並澄清我說過和沒說過的話。但打開一九九六年四月號《哈潑》雜誌時,我卻看到一篇顯然是我寫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開場,裡頭尖叫聲之刺耳,邏輯之薄弱,連我都看不下去。五年前寫了那篇文章後,今天的我竟然忘記自己曾是一個滿肚子怒氣、滿腦子理論的人。我曾認為美國人愛看電視、不讀亨利‧詹姆斯猶如世界末日令人憂心;也曾是那種理念狂熱份子,深信世界若脫離了它獨特的信仰(就我而言,是對文學的信仰),就表示我們活在末世。我曾認為美國政治經濟是個龐大的陰謀集團,目標是阻撓我的藝術抱負、消滅文明所有令我愉快的物事,並在過程中強暴、謀害我們的星球。那篇《哈潑》上的文章前三分之一就是由這樣的憤怒和絕望寫成,在闡述理論時迸出的怨懟,自己現在看了都膽顫心驚。
的確,一九九六年時,我是打算以那篇文章記錄一位止步不前的小說家如何逃離憤怒思想的監牢。現在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現它原本的面貌――我早期狂傲的見證,但恐怕大部分讀者不會對這樣的宣言感興趣:
在我看來清楚不過的是,若有哪位商業或政府要員相信書有未來,我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瘋狂地為一條資訊公路籌募五千億美金,雖然擁護者嘴巴上在乎它對閱讀造成的蹂躪(「你得習慣在螢幕上閱讀」)但仍遮掩不了他們對這前景的無感。
這只是一小段,諸如此類的篇幅很長,於是我行使了作者的權利,把那篇文章刪去四分之一,徹底改寫(也把標題改為「自尋煩惱?」)。雖然文章依舊長,但我想現在它讀起來沒那麼累贅、費勁,也比較直截明確了。別的不提,我希望能夠指著它說:「看,這論點簡單明白,就像我之前說的。」
這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也跟《哈潑》那篇有著一樣的效用。我打算讓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成為我揮別憤怒和恐懼的紀錄,轉而接受、甚至頌揚我身為讀者和寫作者的身分。這不表示世界已經沒那麼多令人惱火和害怕的事。我們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已經造就兩個布希總統和一次醜惡的波斯灣戰爭,此刻眼看又要帶領我們沒入永無止境的中亞爭端。雖然你以為不可能,但今日美國人對美國政府的質疑,遠比一九九一年(主流媒體集體擁護武力外交政策)還少。當國會再次否決了放寬運動型休旅車的節能標準,電視廣告上可見的是福特汽車總裁憂國憂民地高呼美國人絕不可接受「任何一種設限」來捍衛他們的產品。
儘管每天都有那麼多厚顏無恥新事件上演,我仍選擇對書中其他文章做最小程度的修補。沒有世界貿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讀起來會不太一樣;〈帝國臥室〉是在約翰‧艾許克洛夫帶著他對個人自由的冷漠上台前定稿;炭疽熱令美國郵政總局雪上加霜,一如〈信件裡迷途〉所呈現的;歐普拉取消了我上她讀書俱樂部受訪的通告,讓「菁英」這個形容詞在好幾篇文章裡閃閃發亮。但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導讀
獨處如何?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帶著一本書尋找校園或城市裡的「凹槽」,一個剛剛好能容納我的憂鬱和孤癖的所在。我並不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而喜歡一種介於可能被發現,又通常不會被發現的地點看書──比方說稍稍隔開人群的校園樹林裡。這並不是真正的憂鬱與孤癖,而是渴望被詢問,卻又希望不被打擾的兩難處境。我認為這便是「閱讀」這種活動的獨特性──在閱讀中,你會有一段時間的獨處過程,它不像看電影那麼具有時間的獨占強制,而是一個你一跨步,就可以回返這個世界的專屬空間。
後來我發現寫作是另一種獨處行為,在那個過程裡沒有人掌握到你腦袋裡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創世紀」。但它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私密空間、獨處時光或許有一天會公眾化、公開化,如果你成功了,還會有一群人專門解剖那個世界的種種。文學確實是個難定義的東西,但它必然是一種心靈的傳播模式。
我一開始閱讀美國舉足輕重的中生代作家強納森‧法蘭岑時,以為他是一個擅長寫「私家族小說」的作家。因為不論是成名作《修正》(二○○一)或是備受讚譽的《自由》(二○一○),都是從一個美國社會中的尋常家庭出發,而這個家庭,多多少少藏有法蘭岑自己人生的影子。
《修正》裡的家庭產生偏移是父親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家族其中成員也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境遇裡掙扎,最終則在「最後一個全家團聚的聖誕節」重聚。在這個「自我修正」的相處過程中,他們各自領略了一些事,比方說「愛的方式並非靠近,而是保持距離」。
《自由》寫的則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柏格蘭一家的成員,進而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戀人,橫跨數十年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在這個「自由」被奉為最高精神也是口頭禪的國度裡,年紀漸長的法蘭岑詢問讀者是否發現自由這個氣球總是被綁在一條線上頭。熱愛賞鳥的法蘭岑和主人翁漸漸理解,生命的自由展示的不是全然的自我,反而是自我的有限性。人有時候像在追求自由,實際上卻是在「避免」全然地自由。我們被愛捆綁,也自願被愛綑綁。
法蘭岑有一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他也有並不順利的婚姻,但這兩部小說卻沒有像失敗的「私家族小說」那樣的沉溺於挖掘陰黯,在一個窄仄意識裡掙扎的缺點,反而有一種恢宏、充滿嘆息卻睿智的大氣。讀完《如何獨處》以後我才知道法蘭岑正藉由他的小說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獨處成果:他不只寫出了一個美國家庭,他寫出了美國。
如果你打開這本法蘭岑的散文《如何獨處》,一開始你會被整本「書」的方向感到迷惑。法蘭岑討論小說、文學,寫他父親、母親,也像庶民史家一樣討論美國的郵政史、菸草史、城市史。法蘭岑的文字一如他的小說一樣,簡明、銳利,帶著獨特的幽默,以及無與倫比的知識性與聯想力,但也讓我擔心,讀者會不會可能對美國郵政史沒有興趣,而失去閱讀一本能帶你獨處的好書的動力?
法蘭岑是在一個父母親彼此是對方不快樂根源的家庭出生,加上失敗的婚姻,可能因而讓他擁有大量的獨處時光。當然他也是一個嗜讀,以寫作做為出口的人,因此他的工作也是個獨處的職業。相對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全球最高度資本主義、擁有世界最忙亂大都會的地方。
在讀第二遍時,我就發現那些層層疊疊的,乍看之下不連貫、不相干的主題,原來就像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所說的,「人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後,還是看得到糖上布萊登的字樣。這就是人性。」法蘭岑遞給我們的,就是一根印有「alone」字樣的棒棒糖,不管他寫的是郵票、電視,還是紐約,抑或是監獄。
在這本書裡,最啟發我的是法蘭岑分析此刻文學所面對的新世界的種種問題。這個時代因電子媒體的發達,「就像照相機拿木樁釘入肖像畫的心臟,電視也殺死了實地報導社會的小說。」〔如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嚴肅文學迅速地失去他們的讀者,我們則每天在獨處時光打開電視機,以至於失去了獨處的機會。
我們幾個月裡收到厚厚的信件裡,只有一封是真的信,其它都是廣告單了;我們接受了媒體浮光掠影式的世界,不再相信小說要帶我們審視的意識之核;我們在城市裡找不到一個獨處的「凹槽」,有一天老去的時候或許還可能罹患一種記憶的疾病,「失去感受事情重複的大腦裝備」,當我們彎腰聞玫瑰花香時,卻不記得自己已經彎腰聞同一株玫瑰花聞了一整個早上。
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獨處?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跟alone有關,獨白、獨處、孤獨。這正是文學處理的人生裡,最感艱難之事。面對這個考驗的不只是美國人,也不只是美國作家。
不久前英國《衛報》報導了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的談話,恩達爾認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他的理由恰好與部分作家希望獲得補助後來寫作,或期待成為專業作家的思考方式不同,恩達爾認為,每個作家都靠補助來寫作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過去作家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為了生計他們可能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但這些自力更生的生活經驗,對寫作可能反而比上創意寫作班來得有助益得多。
身為諾貝爾獎評委的恩達爾對美國文學作家已久未獲獎,也有他的一番看法。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後來他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本意並非說美國作家缺乏價值,而是生命力萎縮。因為太少國外的作品翻譯進入美國,因此「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我同意恩達爾部分的說法,過度依賴補助反而使文學活力萎縮,美國市場確實太少翻譯非英文的作品,但我也懷疑他的看法。我比較相信的是法蘭岑引述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獨斷的評語:「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地域性的。」我比較相信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在一九六一年所說的:「如果一個小說作者感覺他不真住在自己的國家(無論從生活、或他踏出家門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定是嚴重的職業障礙。」
這正是法蘭岑寫作的關鍵語。他總是將個人經驗鑲嵌進美國社會這個巨大輪輻之中,找到一個深刻的軸心點。就像多年以來,精采美國作家諸如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唐‧德里羅(Don DeLillo)、菲利普‧羅斯、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安‧泰勒(Anne Tyler)、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一樣,那些並不是「孤立而狹隘」的作品,他們寫的看似是俄亥俄州的美國、紐約的美國、明尼蘇達的美國,事實上是一根根打印著人類心靈共相的棒棒糖。因此,並非美國人的讀者如我們,也會像鐘一樣被敲打,發出讓自己都為之震動的共鳴。
在《時代》雜誌對法蘭岑的報導裡提到:「過去十年,全球的小說都走向專精某個領域的寫法:特寫、縮影、微小世界。……小說轉向追求離奇和獨特,將題材深探到次文化中,傾聽個別聲音,接觸特殊群體……」強納森.法蘭岑卻不這麼做,「他顯然是『大論述』的信奉者,仍然想讓小說包羅萬象,描寫美國人當下的生活方式。」
這正是法蘭岑式的寫作,他自己說:「創新並不是開創一種新的、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小說形式,而是關注當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以簡單連貫的文字記錄下來」,將現實以「透明、優美、拐彎抹角」的方式,融入小說之中。
在本書那篇被登在《哈潑》雜誌上,標題從〈偶然作夢〉改成〈自尋煩惱?〉的文章裡,法蘭岑引述了一位研究閱讀行為的學者海斯所說的話。她說,寫作或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隔絕於世的獨處,反而是「叫你不要孤立自己,也叫你不要聽什麼沒有出路、沒有存在意義之類的話。意義在於持續,在持久存在的重大衝突裡。」這話講的並不只是閱讀,還是我們的人生處境,不是嗎?
所以,我忍不住對你發出邀請,此刻「獨處如何」?就從你手上的這本法蘭岑開始,就從關掉電視,重返心靈獨處的閱讀開始。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預購】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A White Summer)◎陳德政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不是只有登頂才能成就一個人
「我們走的這條路被雪覆蓋,遼闊的雪原像一隻巨大的白色手掌,把剛踩出來的路又壓回雪中。這裡是地球上最荒涼的地方,沒有植物,沒有土壤,沒有任何足以讓人維生的條件,我們走在世界的盡頭。」――陳德政
那是世界頂尖登山好手的夢,是呂忠翰和張元植的夢。陳德政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走在他們前往夢的路上。
他們從鄉村,朝著蠻荒步行;在盛夏,沿著冰雪前進。他們一步一步,背離花草鳥鳴,文明在身後漸遠。他們一天一天,從石子路走進雪,從碎岩走上冰,抵達由黑白兩色構成的天地。
九天,從海拔三千公尺跋涉到五千。愈來愈稀薄的氧氣、愈來愈凍寒的溫度、愈來愈疲憊的身體告訴你:終於接近攀登K2的起點。如果山神眷顧,會等到雲霧散去的時刻,那近乎完美的錐體會突然現身,讓人屏息,讓人戰慄,讓人明白自己所為何來。
那是地球表面最困難的一座山,有個最冷峻又神祕的名字:K2。
「明明是從地殼隆起,卻又像從天而降,用一種莊嚴的神色說:『你,不可能跨越我。』」――陳德政
「K2 Project」是文化評論家詹偉雄為應援台灣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攀登海拔8611m的世界第二高峰K2,在2019年春天發起的募資與認識高山計畫,獲得熱烈的迴響。期間舉辦全台巡迴講座,帶給民眾更開闊、更富意義性的冒險精神與山岳故事。
同年夏天,陳德政成為隨行報導者,跟著兩人飛到巴基斯坦,歷經顛簸,抵達海拔5000m的K2山腳。他在氧氣濃度只剩海平面一半、日夜溫差五十度的基地營生活了一個月,目睹朝八千公尺「死亡地帶」奮進的身影,親見那些被刻在冰河裡的名字,體會到疑惑與勇氣如何共存,感受攀登者間命繫一繩的人情。
「為了到達那裡,我要自己變成另一個人,一個體能更好、精神更壯大,而且更有信心的人。」――陳德政
他將這趟跨越自身極限的經歷、對國際登山家與雪巴民族的近距離觀察、人類從探索荒野到征服高峰的過程,以及自己如何從一個城市青年蛻變為被自然淬鍊過的大人,在浩瀚的山谷中醒悟到神的力量,精采揉合,寫成這本動人的書。
「天色逐漸明亮起來,一望無際的山谷中相連著一整排尖峰,一尊一尊像神一樣,凝視著雪白的谷地。不是我通過了這裡,而是祂們讓我通過了,讓我看見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景象,讓人感到謙遜,覺得自己渺小。
我就坐在那片雪坡上,看著遠方的地平線,無限遠的天邊燃起一道火紅的霞光,群峰在天光裡一座接著一座甦醒過來。世間當然有神,自然是神,時間是神。」――陳德政
因為天氣因素,兩位登山家最終在距頂峰四百公尺處被迫下撤,留下懸念。但他們對攀登本質的思考,面山時的虔誠謹慎,在緊要關頭決定回頭的理智,甚至從埡口離山時陳德政身心面臨的巨大考驗,都讓我們重新思索成功的定義。
不是只有登頂才能成就一個人,登頂只是一瞬,登山不是。這是由呂忠翰、張元植拓展出的台灣攀登史新頁,也是陳德政一生一遇的歷程。
「這裡是人間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麼潔白,那麼乾淨,那麼方死方生。」――陳德政
名人推薦
詹偉雄、呂忠翰、張元植、楊大正、鄭麗君、劉克襄、鄭宗龍、劉梓潔 至情推薦
「我讀完後,內心激動不已,德政寫出的,不僅是他對生命躊躇的一種盧梭式懺悔錄,而且是一種優美的、懸思的準山岳文學,能激起讀者對地理、氣候、岩石、冰雪、人性……更恢宏的想像,同時保有神祕與敬畏,而這正是台灣非虛構文學書寫裡極度真空的一塊。能做到這裡,作家的身體得有一些詩意出竅的敏感,當然,還有碩大的K2與喀喇崑崙。」――文化評論家詹偉雄
「我看到德政對自然的謙卑,善良,與脾氣,更看到了一位宅男、書生氣息濃厚的職業作家,不被社會消磨殆盡的靈魂,保有著對天地萬物的渴望,面對著冰天雪地的徒步長征,跳脫舒適圈的節奏,重新打開對大自然的對話想像,在陡峭的山壁上,嘗試與自己的恐懼相處,又打破了對自我身體的侷限,是我喜歡看到的「人對環境的對應極限,明知困難也願意往前」,一趟從無到有的,真正的冒險勇氣。」――登山家呂忠翰(阿果)
「徒步第二日,德政頂著腳上的水泡,以及巴托羅難得的霪雨下,狼狽地走上白域營地前最後的上坡。看著表情就知道快崩潰了,但他還是一聲都沒埋怨地挺了過來。我在那天的日誌寫下『心理強度很不錯』的評語。
我發現德政雖然渾然不似我周遭那些登山硬漢,但那種柔韌,卻是另外一種堅強。漸漸地,我跟阿果對於帶著德政從更艱苦的貢多戈羅埡口走出來,已經沒啥疑慮了。
重返文明前最後一日,是一個連續18小時,貌似永無止盡的長途苦行。近40公里,在冰磧石間穿梭後,沿著河谷走到腳沒知覺就會到了。那天因為追到早我們兩天開始走的台灣健行團友人,實在太興奮,一直忘了到營地前有個念頭:就是等德政踏進營地,我想跟他說:德政,You Rock!!!」――登山家張元植
一個城市人的轉變之書
台灣二十年來最深入、最動人的K2峰紀行
一趟以不成功丈量成功的旅程
台灣二十年來最深入、最動人的K2峰紀行
一趟以不成功丈量成功的旅程
「我們走的這條路被雪覆蓋,遼闊的雪原像一隻巨大的白色手掌,把剛踩出來的路又壓回雪中。這裡是地球上最荒涼的地方,沒有植物,沒有土壤,沒有任何足以讓人維生的條件,我們走在世界的盡頭。」――陳德政
那是世界頂尖登山好手的夢,是呂忠翰和張元植的夢。陳德政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走在他們前往夢的路上。
他們從鄉村,朝著蠻荒步行;在盛夏,沿著冰雪前進。他們一步一步,背離花草鳥鳴,文明在身後漸遠。他們一天一天,從石子路走進雪,從碎岩走上冰,抵達由黑白兩色構成的天地。
九天,從海拔三千公尺跋涉到五千。愈來愈稀薄的氧氣、愈來愈凍寒的溫度、愈來愈疲憊的身體告訴你:終於接近攀登K2的起點。如果山神眷顧,會等到雲霧散去的時刻,那近乎完美的錐體會突然現身,讓人屏息,讓人戰慄,讓人明白自己所為何來。
那是地球表面最困難的一座山,有個最冷峻又神祕的名字:K2。
「明明是從地殼隆起,卻又像從天而降,用一種莊嚴的神色說:『你,不可能跨越我。』」――陳德政
「K2 Project」是文化評論家詹偉雄為應援台灣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攀登海拔8611m的世界第二高峰K2,在2019年春天發起的募資與認識高山計畫,獲得熱烈的迴響。期間舉辦全台巡迴講座,帶給民眾更開闊、更富意義性的冒險精神與山岳故事。
同年夏天,陳德政成為隨行報導者,跟著兩人飛到巴基斯坦,歷經顛簸,抵達海拔5000m的K2山腳。他在氧氣濃度只剩海平面一半、日夜溫差五十度的基地營生活了一個月,目睹朝八千公尺「死亡地帶」奮進的身影,親見那些被刻在冰河裡的名字,體會到疑惑與勇氣如何共存,感受攀登者間命繫一繩的人情。
「為了到達那裡,我要自己變成另一個人,一個體能更好、精神更壯大,而且更有信心的人。」――陳德政
他將這趟跨越自身極限的經歷、對國際登山家與雪巴民族的近距離觀察、人類從探索荒野到征服高峰的過程,以及自己如何從一個城市青年蛻變為被自然淬鍊過的大人,在浩瀚的山谷中醒悟到神的力量,精采揉合,寫成這本動人的書。
「天色逐漸明亮起來,一望無際的山谷中相連著一整排尖峰,一尊一尊像神一樣,凝視著雪白的谷地。不是我通過了這裡,而是祂們讓我通過了,讓我看見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景象,讓人感到謙遜,覺得自己渺小。
我就坐在那片雪坡上,看著遠方的地平線,無限遠的天邊燃起一道火紅的霞光,群峰在天光裡一座接著一座甦醒過來。世間當然有神,自然是神,時間是神。」――陳德政
因為天氣因素,兩位登山家最終在距頂峰四百公尺處被迫下撤,留下懸念。但他們對攀登本質的思考,面山時的虔誠謹慎,在緊要關頭決定回頭的理智,甚至從埡口離山時陳德政身心面臨的巨大考驗,都讓我們重新思索成功的定義。
不是只有登頂才能成就一個人,登頂只是一瞬,登山不是。這是由呂忠翰、張元植拓展出的台灣攀登史新頁,也是陳德政一生一遇的歷程。
「這裡是人間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麼潔白,那麼乾淨,那麼方死方生。」――陳德政
名人推薦
詹偉雄、呂忠翰、張元植、楊大正、鄭麗君、劉克襄、鄭宗龍、劉梓潔 至情推薦
「我讀完後,內心激動不已,德政寫出的,不僅是他對生命躊躇的一種盧梭式懺悔錄,而且是一種優美的、懸思的準山岳文學,能激起讀者對地理、氣候、岩石、冰雪、人性……更恢宏的想像,同時保有神祕與敬畏,而這正是台灣非虛構文學書寫裡極度真空的一塊。能做到這裡,作家的身體得有一些詩意出竅的敏感,當然,還有碩大的K2與喀喇崑崙。」――文化評論家詹偉雄
「我看到德政對自然的謙卑,善良,與脾氣,更看到了一位宅男、書生氣息濃厚的職業作家,不被社會消磨殆盡的靈魂,保有著對天地萬物的渴望,面對著冰天雪地的徒步長征,跳脫舒適圈的節奏,重新打開對大自然的對話想像,在陡峭的山壁上,嘗試與自己的恐懼相處,又打破了對自我身體的侷限,是我喜歡看到的「人對環境的對應極限,明知困難也願意往前」,一趟從無到有的,真正的冒險勇氣。」――登山家呂忠翰(阿果)
「徒步第二日,德政頂著腳上的水泡,以及巴托羅難得的霪雨下,狼狽地走上白域營地前最後的上坡。看著表情就知道快崩潰了,但他還是一聲都沒埋怨地挺了過來。我在那天的日誌寫下『心理強度很不錯』的評語。
我發現德政雖然渾然不似我周遭那些登山硬漢,但那種柔韌,卻是另外一種堅強。漸漸地,我跟阿果對於帶著德政從更艱苦的貢多戈羅埡口走出來,已經沒啥疑慮了。
重返文明前最後一日,是一個連續18小時,貌似永無止盡的長途苦行。近40公里,在冰磧石間穿梭後,沿著河谷走到腳沒知覺就會到了。那天因為追到早我們兩天開始走的台灣健行團友人,實在太興奮,一直忘了到營地前有個念頭:就是等德政踏進營地,我想跟他說:德政,You Rock!!!」――登山家張元植
作者簡介
陳德政
1978年生於台南。
90年代養成的都會青年,從小透過廣播與電視對西洋流行文化耳濡目染,鍾情於搖滾樂、藝文電影和美國文學,也勾勒出他青年時代的軌跡。
就讀政大廣電系時到唱片行打工,與同學拍攝了濁水溪公社的樂團紀錄片。退伍後到紐約New School攻讀媒體研究所,闖蕩當地的次文化現場,並架設部落格「音速青春」書寫異鄉人的所見所聞。
返台後定居台北,在《破報》、《GQ》等刊物撰寫音樂專欄,陸續出版過幾本散文書,主題不脫青春、旅行與遠方。長期過著日夜顛倒、閉門寫字的生活,曾是距離山林最遙遠的人。
三十五歲那年在朋友吆喝下開始登山,漸漸喚醒另一個自己,一個更貼近身體、面對世界更從容的自己,也學習在城市與自然間維持平衡。這些年在DJ與文字工作的空閒,已探訪七十餘座台灣百岳。
2019年加入K2台灣遠征隊,人生翻過一頁,回國後寫下這一本書。
作品列表:
《爛頭殼》2001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2011
《在遠方相遇》2014
《我們告別的時刻》2018
網站:
www.sonicpulp.com
facebook.com/sonicpulp
instagram.com/sonicpulp
陳德政
1978年生於台南。
90年代養成的都會青年,從小透過廣播與電視對西洋流行文化耳濡目染,鍾情於搖滾樂、藝文電影和美國文學,也勾勒出他青年時代的軌跡。
就讀政大廣電系時到唱片行打工,與同學拍攝了濁水溪公社的樂團紀錄片。退伍後到紐約New School攻讀媒體研究所,闖蕩當地的次文化現場,並架設部落格「音速青春」書寫異鄉人的所見所聞。
返台後定居台北,在《破報》、《GQ》等刊物撰寫音樂專欄,陸續出版過幾本散文書,主題不脫青春、旅行與遠方。長期過著日夜顛倒、閉門寫字的生活,曾是距離山林最遙遠的人。
三十五歲那年在朋友吆喝下開始登山,漸漸喚醒另一個自己,一個更貼近身體、面對世界更從容的自己,也學習在城市與自然間維持平衡。這些年在DJ與文字工作的空閒,已探訪七十餘座台灣百岳。
2019年加入K2台灣遠征隊,人生翻過一頁,回國後寫下這一本書。
作品列表:
《爛頭殼》2001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2011
《在遠方相遇》2014
《我們告別的時刻》2018
網站:
www.sonicpulp.com
facebook.com/sonicpulp
instagram.com/sonicpulp

【預購】聊聊◎ 高翊峰
平常價 $26.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聊聊,需要凝視,需要傾聽
是愛,是陪伴
持續地聊,是父子之間最溫暖的心意
永遠的新手父親高翊峰
與兒子高於夏的成長對話
日子裡那些不斷發生、重複的小事,是具有微意義的日常。
關於日常,關於性,關於愛,關於死……
一邊盡力與夏聊聊,一邊鼓勵夏與自己對話
一路與子同行,
同時想像有一天,自己會從父親這個角色中,真正地長大
「制約與掌控,父子皆是彼此的偶。我與夏試著共同執行日常對話的結果,不單單是對他的捏塑,對我的反作用力,更像是黏土浸濕之後的重製。
「我的舊有思維與慣性行為,隨著夏的成長,不斷發生嫁接。夏是接穗,我是砧木。我們有各自的形成層組織,彼此接觸。父與子嫁接之後,我與夏的時光計時器,共有的與個別的,長年下來在各自的身體深處,靜默地由彼此打造著彼此。然後,我們等待,看能否生長更甜美的果實。」――高翊峰
本書文章原為聯合報家庭版「說上幾句話」專欄,經作者重新增補、調潤而成。
特別收錄:高翊峰、高於夏長篇對話〈缺席者之歌〉(原載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19年12月號)。
作者簡介
高翊峰
一位寫小說的父親。
出版長篇小說:《2069》、《泡沫戰爭》、《幻艙》;短篇集:《烏鴉燒》、《奔馳在美麗的光裡》、《傷疤引子》、《肉身蛾》等等;以及抒情長文:《恍惚,靜止卻又浮現:威士忌飲者的緩慢一瞬》。
小說已翻譯成英文、法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