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購】品味大師的簡單生活藝術指南:《閒情偶寄》──看中國戲劇理論始祖李漁,如何談戲劇、設計園林,把生活過出自己的風流◎李漁
平常價 $29.00內容簡介
⇒近四百年前,他就提倡原型食物及綠色餐飲
李漁主張無盡的口腹之慾只會激發人類的飲食慾望,將昆蟲及動物導向滅絕,並引發糧食危機。為了恢復上古民風及崇尚節儉,認為飲食應貼近自然,與其吃製作精細的肉料理不如吃普通的肉,普通的肉料理則遠不如蔬菜。
Point:還覺得蔬食是現代潮流嗎?十七世紀(!)時,李漁就提出綠色餐飲的主張,認為鮮美的蔬食,遠勝於肉食,並鉅細靡遺的分享蔬食的吃法。
⇒品味,為什麼非得花錢?用有限的預算,打造最觸動人的優雅與情趣
把房子蓋得富麗堂皇──是最沒特色的下下策。李漁認為,建造房屋最忌奢侈浪費,主張不僅平民百姓,王公貴族也應當以節儉為風尚。強調居室最可貴的是新奇雅致。
Point:而關於庭園品味,李漁在建造自家庭園時,小到支撐房屋的木條都要親自研發構思。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讓每一個進入廳堂的人,就像是讀了他的作品一樣,雖非八斗之才,但絕對能讀出另一番情趣。
⇒日子可以窮,但可不能過得隨便
雖然晚年的李漁靠借錢吃飯、租屋安家,但也堅持維持住家的整潔以及對花草竹石的熱愛。可能吃沒那麼飽,穿沒那麼暖,但還是要購買喜歡的花草竹石。除此之外,李漁還堅持對喜愛的花草竹木,作了鉅細靡遺的分析。
⇒品味大師認為:女生應該有點愛好,下棋最好!因為……
琴棋書畫都是相當重要的才藝,不過下圍棋絕對是婦人無所事事時的最佳消遣,一來避免女子群聚時有口舌之爭,二來避免孤男寡女獨處時老想著邪淫之事,為了將雜念置之度外,下棋絕對是緩兵降火的最佳方式。
世局或許紛亂,生活或許艱難。
但他依然堅持:要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他的獨特品味兼顧藝術設計及生活美學。
他對生活的看法,是富人品味的指引,也是小資生活態度的指標!
作者簡介
李漁

【預購】妖鬼仙怪起源的奇異世界:《山海經》,中國的妖鬼仙怪、奇獸精靈,與他們的起源◎劉向、劉歆編
平常價 $45.00無頭的刑天、混沌的帝江、
九首、人面、鳥身的九鳳,
叼著火團、赤腳白喙的畢方。
那個充滿神與鬼、仙怪奇獸、精靈異人的世界,
從來都只存在於傳說之中。
諸神更迭的系譜★描述萬物的經典
⇨《山海經》是什麼?是歷史書?還是神話的集大成?
雖然一般來說,多半將《山海經》視作中國遠古神話的集大成紀錄,但事實上,山海經的價值遠超出於此。古代或者有把《山海經》視作為地理典籍、或是博物誌、或創作文學‧歷史紀錄的,也有將《山海經》視作自然現象或探勘紀錄者。到了近現代,魯迅將《山海經》視作為古代祭祀儀式的紀錄;袁珂、江紹原等重要學者,則認為《山海經》應是研究民間文學、民俗學的重要史料。
所以,《山海經》,到底應該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
⇨眾神、仙怪、精靈奇獸的居住之地,妖異的起源
但對醉心於中國神話、甚至是神話系譜的人來說,《山海經》無疑描繪了一個現代人難以想像構築的神話國度。不但述說了神話時代的山脈與流水,也提到棲息於這些名山大川的眾神、仙怪,或奇獸。除了我們熟悉的女媧、伏羲、與精衛外,也讓我們對於古代的神話有更具體描述與理解。
File1:敖岸山
特徵:產紅土、黃金
居民:熏池(神)
特產:一種叫做夫諸的野獸,像白鹿但頭上有四隻角,它在哪個城邑出現,哪個城邑就會淹大水。
File2:青要山
特徵:黃帝的秘密行宮、大禹之父鯀死後所化之處、由山神武羅掌管。
居民:武羅(神)長著人一樣的臉,卻有著豹子一樣的斑紋,有著纖細的腰肢和潔白的牙齒,耳朵上戴著金屬耳飾,發出的聲音像玉石碰撞一樣。
特產:青要山非常適合女子居住。山裡面棲息著一種鳥,名字叫鴢,吃了它的肉有利於生育。山中有一種草,形狀與蘭草相似但莖幹呈方形,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實,名叫荀草,有美肌效果。
File3:首山
特徵:神靈顯應的地方,拜拜很重要。
特產:屍水可以通達天上的,要用最肥美的牲畜來祭祀,用一隻黑狗作為祭品供奉在上面,一隻母雞供在下面,殺一頭羊,獻上鮮血。
⇨完整收錄《山海經》的原文、註釋與譯文
本書完整收錄《山海經》的原文、註釋與譯文。《山海經》全書現存十八卷,其中包括〈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和〈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約三萬一千字。據統計,全書一共記載了五千三百多座山,二百五十多條河,一百二十多種動物以及五十多種植物。即使對古文沒有那麼熟的讀者,也能透過譯文與註釋,充分享受《山海經》的世界,與那個世界裡的神秘、繽紛多彩。
劉向(前七七年-前六年)
原名更生,西漢宗室。字子政,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並編訂《戰國策》《楚辭》《山海經》。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漢高祖之弟)的玄孫,善天文星象,曾藉天災解釋當時的社會現象以勸諫漢元帝,但後來因為反對宦官亂政下獄,被免為庶人。其子為經學家劉歆。
劉歆(前五○年?-二三年)
西漢末年重要學者。西漢宗室,字子駿,後改名劉秀。協助王莽篡位後,出任新朝官員。稱國師。晚年由於喪子與誤信預言而謀反,事敗自殺。
劉歆精通經學,提倡古文經學,曾引發今古文經學之爭。與其父一同校閱宮中藏書,父子一同編有多部重要的目錄學與經學相關典籍。
註解‧郭璞(二七六年-三二四年)
兩晉時人,字景純。訓詁學家、文學家。精研方術與《遊仙詩》。郭璞曾註解《爾雅》,並針對《爾雅》中的植物多方考究;《爾雅》也因此成為日後本草的重要參考書籍。此外,郭璞亦曾註解《周易》,除家傳易學外,他也精研道教的術數學理論,是當代有名的方術士。傳說郭璞本人即擅長多種奇詭方術。現行《山海經》主要是郭璞註解的版本,共十八篇。除郭璞外,清代吳任臣、清代畢沅、郝懿行三人,與晚清吳承志等人也都是重要註解者。

【預購】極權基因:中國、北韓與俄羅斯,如何扭曲歷史,塑造統治國家的基礎?Dancing on Bones◎凱蒂·史塔拉德(譯者: 艾儒 )
平常價 $38.00挪用、竄改、扭曲歷史,不是由這些獨裁者開始,
也不會在他們的時代結束。
毛澤東說:「讓過去為現在服務。」
◎當「獨裁者」就是「受害者」?
▶普丁「侵略」克里米亞,卻說是「衛國戰爭」
▶金氏王朝致使國家極度貧窮,卻說從侵略者手中解救國民
▶「百年國恥」的屈辱,致使中國走向戰狼策略
──為什麼,獨裁者總是要先宣示自己其實是「受害者」?
事實上,這些獨裁者──或者說是極權統治者主張的歷史,並非完全不存在。但他們用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解釋,他們沒說出口的台詞是:我們才是受害者!
Point:獨裁者不會自稱「獨裁者」,獨裁者都是「民主」的
◎把「加害者」變成「受害者」的歷史課
所以,俄國需要「法西斯份子」;
所以,金氏王朝需要「美帝國主義」與「美國壟斷資本家」;
所以,中國除了需要美國這個敵人,還需要「收復台灣」這個願景。
如何說服國民開戰合理、或是應該「共體時艱」?首先,要成為「受害者」。既然已經是受害者,那麼無論是開戰或是備戰,或是侵略的願景,在這些「加害者」嘴裡,就都只是合理的反擊。
Point:單純的「侵略」是不行的,「反抗侵略」才是正解!
◎「小粉紅」是怎麼煉成的?
「小粉紅」有很多種形態──而真正的、不是反串的小粉紅,首先要具備強烈的愛國心。而這樣的愛國心,有些人稱之為被洗腦、有些人認為是被欺騙,但統治者如何打造出這樣的愛國心?
毛澤東說:「讓過去為現在服務。」
說穿了,就是用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釋歷史。用歷史形塑「國族尊嚴」,把侵略戰爭視作為維護國族尊嚴、挽回國族尊嚴的手段。遭遇反抗時呢?自然就是獨裁者疾呼「反抗侵略」的時候了。
◎對於「獨裁者」的第一手觀察!
本書作者凱蒂.史塔拉德(Katie Stallard)曾派駐俄羅斯和中國,也報導與北韓有關的衝突與政治議題。對於當前的「獨裁者」如何炮製歷史素材,他可說在第一線進行第一手觀察。而他在本書中提出的警訊,無疑也是對於民主國家的警示──這樣的警示並不限於來自獨裁國家的危害,也是民主國家應該警醒且自律的重點之一。
凱蒂.史塔拉德(Katie Stallard)
英國雜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的中國和全球事務的資深編輯,也是華盛頓特區的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的全球研究員。她曾作為英國天空新聞台(Sky News)的外國通訊員派駐俄羅斯和中國,除曾廣泛報導中、俄兩國,史塔拉德也報導北韓、南韓、緬甸、日本、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有關的衝突和自然災難新聞。並曾製作關於菲律賓的馬烏德集團(Maute group)、俄羅斯吞併半島的罪行和東烏克蘭戰爭的前線消息等。她的文章經常刊登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家》(The Diplomat)和《東亞論壇》(East Asia Forum)等報章雜誌或平台。
譯者簡介
艾儒
大學物理系畢,曾任職出版社,目前為專業譯者。譯有《扭曲的氣候危機》《鳥的生活》、《暖化尚無定論》《特種部隊專用的心智鍛鍊課》。

【預購】魯迅II:魯迅散文全集◎魯迅
平常價 $26.00
【預購】魯迅小說全集◎魯迅
平常價 $38.00他的文學,身為中國人必讀
他對中國人的洞悉,被中國奉為經典
但他的作品,也是現代中國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要了解中國、中國人
怎麼能夠不讀魯迅!?
▌他是時代的異端,即便到今天都是 ▌
魯迅活躍的時間,約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在那個傳統與現代、甚至是未來交錯碰撞的時代,他不但兼容並蓄、也從中看出矛盾與衝突,良善與醜惡。
他曾經受過古典教育,是章太炎的學生,也曾赴日求學,接觸當時最先進的各式思想。他不但兼容並蓄,也看出兩者之間的醜惡面與衝突面。中國古老的哲學、文學,在他筆下重生,重新獲得新時代的生命力。而在他毫不留情的筆鋒下,中國文明史上最醜惡的一面,也被他描寫入骨。一直到現在,他仍是近現代華文文學描寫人性的代表。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代讀魯迅?
因為在這個大外宣橫飛、中國夢滿溢的時代,魯迅的作品中,諸如:
「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
「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
這類的嘲諷與針砭,卻像是重重地打在中國政府的臉頰上。魯迅文學中的反叛精神,當然不可能跟「跟黨走」「(媒體)得姓黨」和諧共處。於是在舊中國時期屬於異端的魯迅,即便在新中國的現代,也依然是最尖銳的異端。是否繼續推崇魯迅?也成為當代中國政府的難題。
▌要懂中國,就非得讀魯迅不可! ▌
即便到現代,久受魯迅文學與思想薰陶的中國人,仍不忘拿這位國家推崇的重要作者,其重要作品中的元素來嘲諷政府。
好比說,著名的「阿Q精神」「人血饅頭」即出自魯迅文學。而在現代中國,出自《阿Q正傳》,看似平凡無奇的「趙家人」三個字,不但被中國官方下令媒體禁用,也在民間衍伸出「趙家日報」「趙府家奴」「你那(哪)裡配姓趙!」等數十種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象徵式嘲諷。
換句話說,雖然魯迅活躍的時間是在十九、二十世紀,新舊中國的交界,但在廿一世紀的中國,中國人也依然透過這位國家也無法撼動的思想家,隱密卻也尖刻表達對政府的不滿,進行微小但整個中國都可以心領神會的細緻反抗。
本書特色
魯迅金句
‧無人能及的「吃人禮教」──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點出中國的沉痾、人性的陰暗──
「啊,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
‧乍看之下,以為是現代中國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時代異端,心底也有的柔軟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
一八八一年-一九三六年,浙江紹興人,本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也被認為在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中國現代文學等領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魯迅幼時曾讀過私塾,二十歲(一九○二年)時赴日留學;他曾決意習醫,但由於學習方式以及認知到當時中國的問題並非體格,而在精神,是以在一九○六年棄醫從文。一九○九年歸國,曾在滿清、中華民國政府、北洋政府的各級教育單位任職(也曾參與注音符號制定)。一九一八年時在《新青年》刊載《狂人日記》(首篇白話文小說),並首開風氣之先,創作雜文。他的筆鋒銳利,寫小說時不但人物刻劃畫鮮明入微,對中國人「國民性」、中國弊端的描寫也被視為經典。
代表作除《狂人日記》外,尚有《阿Q正傳》《孔乙己》《故事新編》《吶喊》;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作品。此外,魯迅在學術與譯作上也多有所成,著譯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地心探險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等作品。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爲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裏,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爲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爲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爲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爲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然而我也顧不得這些事,終于到N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裏,我纔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並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了。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
因爲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裏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餘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于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衆,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衆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爲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卽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爲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爲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後,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爲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始時候旣已背時,失敗時候當然無可吿語,而其後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爲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並未產生的《新生》的結局。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後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鬭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爲寂寞。
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爲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爲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沈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後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爲我所不願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裏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會館裏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裏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裏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願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裡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
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了,因爲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的跳動。
「你鈔了這些有什麼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
「沒有什麼用。」
「那麼,你鈔他是什麼意思呢?」
「沒有什麼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旣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爲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餘篇。
在我自己,本以爲現在是已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旣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爲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爲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還能蒙着小說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徼幸的事,但徼幸雖使我不安于心,而懸揣人間暫時還有讀者,則究竟也仍然是高興的。
所以我竟將我的短篇小說結集起來,而且付印了,又因爲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爲《吶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魯迅記于北京。

【預購】魯迅雜文全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魯迅
平常價 $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