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7061275
- 9786267061329
- 9786267061725
- 9786267421444
- 9786267421512
- 9786267421727
- 9789865824365
- 9789868631861
- 9789869749510
- A White Summer
- Bullfrog
- Daniel Jones
- Inspiration
- Joe Fassler
- LIGHT THE DARK
- 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 Loss and Redemption)
-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 Whooli Chen
-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 born to run
- bruce springsteen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三浦しをん
- 三浦紫苑
- 丹尼爾‧瓊斯
- 人魚紀
-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 來小書廚房住一晚
- 傳記
- 像看花一樣看著你
- 動植物學史
- 動物
- 台湾文学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吳亞庭
- 吳品儒
- 吳念真
- 吳明益
- 咖啡廳
- 喬·法斯勒
- 大家さんと僕
- 大自然
- 天橋上的魔術師
- 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套書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小莊
- 小說
- 岩井俊二
-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
- 年代國際(香港)有限公司
- 廖偉棠
- 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张嘉佳
- 張嘉佳
- 張大春
- 強納森.法蘭岑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 心理勵志
- 悲情城市
- 悲情城市:經典劇照書
- 情书 30周年纪念版◎岩井俊二
- 情書 30周年紀念版
- 我的老台北
- 房東阿嬤與我
- 故事如何說再見
- 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 散文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新經典文化
- 新经典文化
- 日本
- 日本小說
- 日本文學
- 時報
- 書
- 朝井真果
- 朱天文
- 李維菁
- 来小书橱住一晚
- 林佳芳
- 柳亨奎
- 梁朝偉
- 植物
- 植物学家
- 植物學家
- 橘書
- 歷史
- 洪世民
- 海外
- 漫畫
- 無法平靜的夜晚
- 牛蛙
- 牛蛙(胡迁唯一诗集《坍塌》限定珍藏)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
- 珍藏詩集
- 現代愛情
- 現代愛情:關於愛、失去與救贖的真實故事
- 現代愛情:關於愛、失去與救贖的真實故事(Modern Love: True Stories of Love
- 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
- 生來奔跑
- 生來奔跑:「藍領搖滾教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 療愈
- 矢部太郎
- 神在的地方
-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 緋華璃
- 編舟記
- 繁體
- 繪本
- 编舟记
- 羅泰柱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聊聊
- 胡培菱
- 胡波
- 胡迁
- 胡遷
- 胡遷唯一詩集《坍塌》限定珍藏
- 自然科普
- 苦雨之地
- 荒人手記
- 荒人手记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董啟章
- 蓮見恭子
- 藍領搖滾教父
- 親子關係
- 詩
- 譯者:尹嘉玄
- 譯者:楊明綺
- 譯者:王筱玲、張苓
- 譯者:緋華璃
- 译者:尹嘉玄
- 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
- 郭騰傑
- 金智慧
- 鋼筆醫生
- 鋼筆醫生: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 钢笔医生
- 钢笔医生:将会改变你的人生
- 閱讀餐廳
- 阮光民
- 陳德政
- 韓國
- 韓國文學
- 香港
- 香港字
- 高翊峰
- 黃碧君

【預購】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Inspiration,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喬·法斯勒主編(Joe Fassler)(譯者:林佳芳、胡培菱)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讀完書,到底能得到什麼?!
44位當代文壇名家組成的夢幻寫作團隊,各自分享讀過的作品如何改變了自己,
探討創作、認同,以及故事與文學的力量。
既是私密的閱讀回憶錄,也是精闢的文學評論,更是大師級的寫作課。
強納森・法蘭岑 卡勒德・胡賽尼 尼爾・蓋曼
史蒂芬・金 大衛・米契爾 朱諾・狄亞茲
麥可・謝朋 艾瑪・唐納修 柳原漢雅 瑪麗蓮・羅賓遜
李翊雲 譚恩美 羅珊・蓋伊 伊莉莎白・吉爾伯特
44位名家寫下點亮他們的44本書 也寫下改變他們人生的關鍵話語
佳句摘要
★我得小心限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我必須確保我仍擁有屬於私底下的自我。因為這私人自我是寫作的泉源。抽離自我的次數越多,我越發只是另一只拾人牙慧的擴音器而已。──強納森.法蘭岑 Jonathan Franzen
★聽著,你不能靠著愛活下去,你也不能只靠開場白來撐起一個寫作生涯。──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世界上沒有規則。只有:你是否游刃有餘?是否泰然自若?你能獨創一格嗎?你寫得開心嗎?如果以上皆是,那麼你能拿十六世紀繪製地圖當研究主題,把一篇論文寫成短篇故事,一切仍會水到渠成。──尼爾.蓋曼 Neil Gaiman
★在讀《寵兒》之前,我絕對無法想像一本由一個被歷史所壓垮的族群寫給自己這個族群的書,居然可以進一步成為一個療癒傷口的出路。──朱諾.迪亞茲 Junot Díaz
★所以我很努力將所見一切收進眼底,看盡所有微小的細節。這個過程就是我寫作模式的縮影,一個仔細觀察、審慎端詳的過程,探索意想不到之處,並接受挖掘出來的種種。──譚恩美 Amy Tan
★世界上有好幾位厲害的作家很殘忍,拿筆下人物的弱點開刀毫不手軟。他們在面對普天人性的缺陷時也維持著一貫的冷血無情。──麥可.謝朋 Michael Chabon
★我試著盡我所能縮小我真正想說的與最後寫在書頁上的,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但中間還是有落差,永遠都有。創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會讓你學會謙卑。──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我們或許可以說,變化與不變是所有小說主題的預設值―― 伴隨著記憶和身份認同。小說內容要跟變化毫無瓜葛是不可能的任務。──大衛.米契爾 David Mitchell
★我真的很愛寫作,我不是那種視寫作為苦差事的作家。這不是說我總是能譜出優美的字句,但我很喜歡這行,可以憑空想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然後無止盡的調整文字,直到一切恰如其分。──艾瑪・唐納修 Emma Donoghue
★我們需要勇氣來正視自己,來看清世事無畏無懼,來讚嘆在生活及創作中恐嚇我們的事物。我們傾向於將能給我們安全感的事物環繞在側,但那也會讓我們成井底之蛙。──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名人推薦
台灣新生代最活躍的創作群齊聲推薦
吳妮民(作家)、邱常婷(小說家)、林孟寰(《通靈少女》共同編劇)、
游善鈞(作家、編劇)、張馨潔(作家、國文作文補習班負責人)、
郝妮爾(作家、向予書苑負責人)、馬翊航(詩人、幼獅文藝主編)、曹馭博(詩人)、
羅士庭(小說家)、鍾旻瑞(作家)、陳又津(小說家)、許閔淳(作家)
好評推薦
★這些有著不同的背景、品味和創作歷程的作者們,揭示引導他們寫作的靈感泉源;讚揚文字之美與創作奧義,同時激勵讀者。本書是文字創作者的必備寫作指南。──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Booklist)雜誌
★如同日記一樣可親的論述。──《歐普拉》(Oprah)雜誌
★探討與藝術的高強度邂逅,激發、塑造創作過程的各種方式。──《詩人與作家》(Poets & Writers)雜誌
★滿滿的好文章……這些文章的多樣性及體現出來的創作者內心與才智的結合,構成這本有價值的好書。──《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於需要創意構思的藝術家來說,這本書與上帝賜予的靈感一樣好。──《書頁》書評網站(Bookpage)
★你是否好奇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讀過、最重要的一本書是什麼?是哪本書啟發了年輕的朱諾.迪亞茲?或者,你是否需要羅珊.蓋伊的話語來激勵自己的創作?拿起這本書來讀就對了。這本書匯聚了當今世上最重要的作家們的創作軼事和良心建議,他們肯定懂你。──《Hello Giggles》時尚生活網站
★這是一本值得珍藏、一讀再讀的好書。──《匠心》文學雜誌(CRAFT)
編者簡介
喬.法斯勒 Joe Fassler
現居布魯克林的作家。他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用心」(By Heart)系列專欄中定期訪問不同的作家。他畢業於愛荷華作家寫作坊,所著小說散見於《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電子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等刊物。二〇一一年時,他為 TheAtlantic.com 所做的報導入圍「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大獎」新聞寫作獎的決選名單。目前他於「新食品經濟」(The New Food Economy)新聞室擔任資深編輯。
譯者簡介
林佳芳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現代語現代文化博士。目前從事翻譯。
胡培菱
美國羅格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於大學任教、於媒體寫文、並有譯作些許。專論當代美國文學與文化社會,評論文章見於博客來 OKAPI、開卷 Openbook 及各大報章雜誌。現定居美國。
喬.法斯勒 Joe Fassler
現居布魯克林的作家。他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用心」(By Heart)系列專欄中定期訪問不同的作家。他畢業於愛荷華作家寫作坊,所著小說散見於《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電子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等刊物。二〇一一年時,他為 TheAtlantic.com 所做的報導入圍「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大獎」新聞寫作獎的決選名單。目前他於「新食品經濟」(The New Food Economy)新聞室擔任資深編輯。
譯者簡介
林佳芳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現代語現代文化博士。目前從事翻譯。
胡培菱
美國羅格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於大學任教、於媒體寫文、並有譯作些許。專論當代美國文學與文化社會,評論文章見於博客來 OKAPI、開卷 Openbook 及各大報章雜誌。現定居美國。
編者序
主編 喬・法斯勒(Joe Fassler)
有天我讀了一本書,而我的人生就此完全改變。――奧罕・帕慕克,《新人生》(A New Life)
我得老實說:這篇序文並不是一揮而就。我搜索枯腸只寫出這些字,就是你眼前所見的這些字。這讓我感到驚訝,我早知文思泉湧不常見,但我原先真的以為寫這篇序輕而易舉。
畢竟我的目的十分直接。我只需要介紹這是一系列自二○一三年起我在《大西洋月刊》網頁版的「用心」專欄結集的文選。多年來,我已數次解釋過這套流程:我邀請專業藝術家們(其中許多是作家)挑出一段他們最欣賞的文學作品,選出他們此生閱讀所見最打動人心的幾行文字。每人仔細檢視自己選出的段落、解釋它所帶來的衝擊、說明它何以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集結之後,這些文字難能可貴地讓我們窺見創作中的頭腦如何運作--藝術家如何學習思考、如何尋找靈感、並將工作搞定。
然而,要為它們制定出單一框架,比我想像中困難得多。這些文章--起先是電話訪談或咖啡桌旁的對話,被我編輯成文字後,回寄給作家們去雕琢和完成--它們部分是自傳、部分是文學評論、部分是技術課程、部分是開放式工作室。它們一肩挑起大量重要話題:認同、逆境、道德倫理、美學。更別說每位作家各有各的人生經驗,而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也相差甚遠。《大西洋月刊》累積了超過一百五十篇訪談,加上為這本書而做的新訪談,我覺得自己像個終生學習的學生--學習科目當然包括創意寫作課和文學,但還有社會學、心理學及政治科學。每個星期我都和不同位才華洋溢的良師進行個人諮詢會談。雖然每個作家被問的都是同一個簡單問題,但似乎沒有單一論點能一舉囊括他們的答案的豐富多樣性。想要找到這樣的框架難如登天--幾乎--和從你心愛的段落中選出最愛的一句一樣難。
然後就發生了一件事。這是那些作家們常提起的,我注意到特別是在遇上棘手狀況時會有的經驗:我從另一本書那裡,找到了繼續前進的解答。
這一次,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的小說《新人生》給我的答案。它有一句美妙的開場白:「有天我讀了一本書,而我的人生就此完全改變。」這句開頭多麼棒!帕慕克虛擬了陷入狂喜的閱讀經驗,來應付我們對故事開頭所懷抱的期待:來,讓我感到驚奇吧!隨著敘事者深入閱讀,他的頭顱似乎越來越漂離自己的肩膀了。書的紙張本身竟也透出刺目的光芒。在那一刻他意識到一件事:在此之後,他再也不會和過去一樣了。
我從書架上隨機地取下這本書,讀到這些文字時感到不可置信--彷彿它們是專門寫給我的。因為它們說的完全正中本書的精髓,讀著讀著,我該前往的方向突然明朗了起來。
本書每篇文章的核心意義,談的都是閱讀後感受到顛覆性的一刻--和一串簡短、絕妙文字的相遇,激發出改造人生的力量。不管這場關鍵的邂逅,是發生在數十年前或是上週,每人訴說的都是同一個故事的各自版本:我讀了一段文字,從此以後我就不一樣了。帕慕克的書中人一面飄浮得頭快碰到天花板、一面往下看著發光的書頁,或許乍讀很奇幻。但這本選輯裡的每位作者,就像每個自認受到藝術改造的人,知道這裡所形容的和現實經驗相差不遠。艾米.本德解釋華勒斯.史蒂文斯的字句如何使她心跳加速、腦中思緒熠熠生輝。《安娜.卡列尼娜》有一段文字強烈到讓瑪麗.蓋次基爾整個人肅立起來,無法好好坐著讀完。大衛. 米契爾以「頭殼大熔爐」(skull melter)來稱呼一首他鍾愛的詹姆斯. 萊特的詩。我很喜歡「頭殼大熔爐」這個新詞:它喚起了強光與烈火的感官,也像是熔去了桎梏頭腦的籠子,讓精神和自我奔放地和外面世界融合一起。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文字,感覺真的就像這樣。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將那難以形容的體驗訴諸筆墨,確實表達出來。
但當我們說「這本書改變了我一生」時,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在那情緒高漲、精神交會的幾分鐘裡,感覺好像我們的頭灌滿了氫氣、我們的腳尖飄離地面,而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多年來訪問作家,我覺得我能找到最簡單的回答就是:處理疑難雜症。那像是科學家們所謂的「啊哈!」茅塞頓開的一刻--當難題找到了明確解決方案的那一刻。他們的故事正視了那些興奮高漲的異樣感,充分體認到這份頓悟的重要性。然後他們如實記錄下一個念頭的誕生到它成型之間,一路上難以預料的歷程,記下那些乍現的靈光是如何具體化、成長、呈現了歷久不衰的模樣。
其中也有幾篇寫下了寫作僵局的突破過程--有時是另一本書為你指引了一條明路,像是帕慕克對這篇序文的啟發降臨在我身上一樣。比方說,從葡萄牙小說家安東尼奧.洛博.安圖內斯蜿蜒蔓延的韻律中,阮越清找到了他所需要的敘事聲音,才有辦法著手寫出關於越南戰爭的小說--那本書讓他初試啼聲便贏得了普立茲獎。隨著作家們陳述他們如何克服藝術創作的挑戰,你也會看見他們對這項藝術能力的深刻看法:這是一場關於開頭和結尾、情節和角色、聲音和韻律、尋找靈感、突破寫作僵局的大師級課程。但我得說明, 沒有一篇落入籠統又無趣的「寫作建議」窠臼。他們的助益遠超於此,還能應用到任何一種創作工作上:活生生的個人分享他們如何具體解決問題,一日接著一日、一本書接著一本書。
有些突破是屬於個人自我--有些作家說他們得到人生最根本的洞見,得以了解自己的本質及想過的人生。童妮.摩里森的《寵兒》教導了一位名為朱諾.迪亞茲的羅格斯大學憤青,雖然他的身分認同被社會上的不公義砸碎,偉大的藝術仍有辦法將它黏補回來。薛曼.亞歷斯一直到讀了一首亞德里安.C.路易斯的詩, 才明瞭不是只有喬伊斯. 基爾默和約翰.濟慈才算文學:文學也存在於孕育他的斯坡坎市印第安保留區中,並且一直等著他。並非每個人、每次都能理解得這麼清透。有時候,書讓你變得更為寬廣。它賦予你的,與其說是解答,倒不如說是更好、更透徹的提問。就像帕慕克的主人翁說的:
這是讓我能在其中重新鑄造自我的那種光芒;在這種光裡,我可能會迷失自己;由於這道光,我感受到某種陰影的存在,而那陰影是我還不認識也尚未全心接受的︙︙我一面翻開新的一頁讀新的字句,一面經歷人生的改造。
每翻一頁書,這些作家們便浸淫於那一頁的世界裡。再翻一頁,他們又投入另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裡。這些文字被寫下的樣子帶有某種力量,能讓讀者瞬間成熟一點、讓他們一窺未來必須蛻變成的模樣。
艾米. 本德探討的那首華勒斯. 史蒂文斯的詩,〈內心情人的最終獨白〉, 寫的是想像的力量足以橫掃所有阻礙。是關於我們眾人都擁有的能力,讓日子因想像力和創意而更富有朝氣。史蒂文斯認為,這份能力不亞於神力:「我們說上帝和想像力同為一體/最上頭的蠟燭照亮了黑暗,多麼的高貴」。那正是本書重複述說的體驗,腦中高舉的蠟燭發出熾熱光芒的那一刻,早先那些晦澀、神秘、為人所忽略遺忘的,都清晰了起來--黑暗被照亮了。
這也是你正在尋覓的,不是嗎?在這些文章裡描寫的靈光乍現--當寥寥幾字將你的天靈蓋掀開,讓光傾瀉而入的那一刻?我猜想,這是你至今手裡還捧著這本書的原因。一個段落、一個片語的轉折、一個一箭穿心的字眼, 都有可能改變一生。本書記述了許多靈光乍現那一刻的過程。讓我們重現你在一間用心策劃的書店閒逛的體驗,這裡所有的書都是二手的。讓你的內心漲滿期待,或許這次和你邂逅的文字能畫出一道清晰的輪廓,釐清過去和未來。你聞得到那些泛黃、多年來被拇指翻軟的書頁嗎?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指輕輕撫過書的脊背嗎?把隻字片語取下來、記起來。每一篇都有它雀屏中選的緣由。如果它改變了你的人生,你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