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9687299
- 9786269780815
- 丁威仁
- 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
- 中国民族主义与文化霸权
- 中國歷史
- 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
- 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增訂新版):儒教及其典籍之解構
- 中港台澳評論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余英時
- 余英時回憶錄
- 余英時談話錄
- 傳記
- 允晨文化
- 其他
- 初安民
- 台灣
- 同志小說
- 孽子
- 寂寞的十七歲
- 寫作
- 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
- 小說
- 庄万寿
- 康文炳
- 政治評論
- 散文
- 文字
- 文学与文化研究
- 文學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書
- 東方哲學思想
- 歷史文化
- 海外
- 白先勇
- 社會議題
- 編年台北
- 繁体
- 繁體
- 莊萬壽
- 華文
- 華美
- 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
- 華語語系
- 詩
- 金恒煒
- 面對獨裁
- 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修訂再版)
- 黃秀玲

【預購】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初安民
平常價 $2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思念的歲月是多麼漫漫的悠悠。沿着蜘蛛網般的石堆,漸次走向你成長世界,長廊旁是一排排鹽膚木,巢成瘤狀,彷如錯結着彼此守候凝視。我緩緩蹣跚窅窅前行,旁邊暈伸的身影,在高低迥異的地面上,不斷移動、不斷起伏、不斷沙漏般流逝,聼見一種節奏,自遠方迫逼而來......
作者簡介
初安民
一九五七年生。
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曾仼中學教員。
聯合文學雜誌與岀版社總編輯。
現任印刻文學雜誌與出版社總編輯。
著有詩集《愁心先醉》、《往往南方的路》、《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等。
職業編輯有三千餘冊出版品。
曾獲金鼎獎最佳主編獎、金石堂年度岀版風雲人物獎丶成功大學傑出校友獎等。
初安民
一九五七年生。
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曾仼中學教員。
聯合文學雜誌與岀版社總編輯。
現任印刻文學雜誌與出版社總編輯。
著有詩集《愁心先醉》、《往往南方的路》、《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等。
職業編輯有三千餘冊出版品。
曾獲金鼎獎最佳主編獎、金石堂年度岀版風雲人物獎丶成功大學傑出校友獎等。
代序
父親習慣在清晨時刻喚醒他,一同去散步,在異國的城鎮裡,沿著一條街一條街走著。年邁的父親向他述說和老家相彷的地方,譬如山色、樹顏甚或灰黃的泥土,他無法印證也無從知曉,只有初秋早開的蘆葦花絮,以及霜花,像極了父親的髮色。有時,沉默的走著。
.
約莫六十多年前,在一個仲夏夜晚,趁夜色,乘著一葉扁舟,展開了他一生的流亡生涯。而就在前夜,以及前夜的許多前夜,他流光了所有的淚水,自此,他不曾流過淚,不曾展顏;而我,直到抵達他當年的年歲時,方始明白,他整整後半世的流亡生涯,只是命運的帶孝者。
.
思念的歲月是多麼漫漫的悠悠。沿著蜘蛛網般的石堆,漸次走向你成長世界,長廊旁是一排排鹽膚木,巢成瘤狀,彷如錯結著彼此守候凝視。我緩緩蹣跚窅窅前行,旁邊暈伸的身影,在高低迥異的地面上,不斷移動、不斷起伏、不斷沙漏般流逝,聽見一種節奏,自遠方迫逼而……
.
懷著他的遺書,來到舊址,凝聚於朣仁的是淚染的蒼茫,晚秋的葦絮紛飛,佇立在望不見盡頭的長路上,想起他不曾兌現的繾綣情書,我決定,以他情書鋪排的內容,吟哦我的後半生,追憶他的青山白髮。
.
我終於躡蹀在荒蕪的門前,銹漬的門環,岌岌懸在曩昔的絳紅,遠方有雲飄過,我依猶徘徊遲疑,深秋的蕭瑟,掩至。啊!這巨大的流亡後繼返的我,以他的家書,懦懦伸手叩訪門環時,怔忡著:他愛的人,在等候嗎?
父親習慣在清晨時刻喚醒他,一同去散步,在異國的城鎮裡,沿著一條街一條街走著。年邁的父親向他述說和老家相彷的地方,譬如山色、樹顏甚或灰黃的泥土,他無法印證也無從知曉,只有初秋早開的蘆葦花絮,以及霜花,像極了父親的髮色。有時,沉默的走著。
.
約莫六十多年前,在一個仲夏夜晚,趁夜色,乘著一葉扁舟,展開了他一生的流亡生涯。而就在前夜,以及前夜的許多前夜,他流光了所有的淚水,自此,他不曾流過淚,不曾展顏;而我,直到抵達他當年的年歲時,方始明白,他整整後半世的流亡生涯,只是命運的帶孝者。
.
思念的歲月是多麼漫漫的悠悠。沿著蜘蛛網般的石堆,漸次走向你成長世界,長廊旁是一排排鹽膚木,巢成瘤狀,彷如錯結著彼此守候凝視。我緩緩蹣跚窅窅前行,旁邊暈伸的身影,在高低迥異的地面上,不斷移動、不斷起伏、不斷沙漏般流逝,聽見一種節奏,自遠方迫逼而……
.
懷著他的遺書,來到舊址,凝聚於朣仁的是淚染的蒼茫,晚秋的葦絮紛飛,佇立在望不見盡頭的長路上,想起他不曾兌現的繾綣情書,我決定,以他情書鋪排的內容,吟哦我的後半生,追憶他的青山白髮。
.
我終於躡蹀在荒蕪的門前,銹漬的門環,岌岌懸在曩昔的絳紅,遠方有雲飄過,我依猶徘徊遲疑,深秋的蕭瑟,掩至。啊!這巨大的流亡後繼返的我,以他的家書,懦懦伸手叩訪門環時,怔忡著:他愛的人,在等候嗎?
【預購】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增訂新版):儒教及其典籍之解構◎莊萬壽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本書是台灣第一本具有學術性、通俗性的破解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的專著。
本書從四個系統去解構中國民族主義:1.空間:中國在天下文化中心,而又不斷膨脹,天下一統屬於中國。2.民族:中國華夏族是最優秀的人,四方夷狄,如禽獸,必須接受教化。華夏是「黃帝」的家族形成的。3.政治:是中央集權的王朝是天朝,四夷要朝貢,天朝有征伐的權利。4.思想:是用孔子儒家及其典籍以親疏階級倫理來鞏固王權。孔子神格化不能批評。
本書有許多精闢或前人未見的論述。都是依據古典漢籍原原本本探究出來的,包括找出古代塑造的「聖」人、「兇」人,早就是華夷的種族主義,搜尋「黃帝」神話「中華民族」、「黃帝子孫」都是二十世紀排滿才出現的源頭。
口號,已成為今日中國鞏固的專制、擴張領土的工具。破解《公羊傳》「大一統」、「專討」的帝國主義霸權。尤其學術上首次提出王陽明征打中國南方原住民族與其殺人有理的屠殺哲學。並批判文化霸權的儒教思想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反儒學派,指責帝王多妻制以及台灣平埔族如何被同化而消失,台灣民間信仰為何是台灣的命題文化。——莊萬壽
莊先生這本書收集了他的十九篇文章,另加〈自序〉和〈結語〉。這本書涉及很廣,最重要的主題就如書名所標示,在檢討中國民族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關係,並對有關的觀念進行解構。在觀念和情緒的層面,中國民族主義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之一,也是東亞不穩定的最重要來源,臺灣尤其首當其衝。中國民族主義不僅存在於中國,也流行於臺灣和海外華人社群,我們有責任對其有所了解和揭示,設法弱化這個具有侵略性的不理性力量。這是莊先生這本書的重要性所在。
中國民族主義和現代的中華民族主義並不只是學術問題,它們是活生生的現實,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發生影響,需要大家了解,也需要所有相關人士一起進行省思。 ——陳弱水
本書從四個系統去解構中國民族主義:1.空間:中國在天下文化中心,而又不斷膨脹,天下一統屬於中國。2.民族:中國華夏族是最優秀的人,四方夷狄,如禽獸,必須接受教化。華夏是「黃帝」的家族形成的。3.政治:是中央集權的王朝是天朝,四夷要朝貢,天朝有征伐的權利。4.思想:是用孔子儒家及其典籍以親疏階級倫理來鞏固王權。孔子神格化不能批評。
本書有許多精闢或前人未見的論述。都是依據古典漢籍原原本本探究出來的,包括找出古代塑造的「聖」人、「兇」人,早就是華夷的種族主義,搜尋「黃帝」神話「中華民族」、「黃帝子孫」都是二十世紀排滿才出現的源頭。
口號,已成為今日中國鞏固的專制、擴張領土的工具。破解《公羊傳》「大一統」、「專討」的帝國主義霸權。尤其學術上首次提出王陽明征打中國南方原住民族與其殺人有理的屠殺哲學。並批判文化霸權的儒教思想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反儒學派,指責帝王多妻制以及台灣平埔族如何被同化而消失,台灣民間信仰為何是台灣的命題文化。——莊萬壽
莊先生這本書收集了他的十九篇文章,另加〈自序〉和〈結語〉。這本書涉及很廣,最重要的主題就如書名所標示,在檢討中國民族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關係,並對有關的觀念進行解構。在觀念和情緒的層面,中國民族主義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之一,也是東亞不穩定的最重要來源,臺灣尤其首當其衝。中國民族主義不僅存在於中國,也流行於臺灣和海外華人社群,我們有責任對其有所了解和揭示,設法弱化這個具有侵略性的不理性力量。這是莊先生這本書的重要性所在。
中國民族主義和現代的中華民族主義並不只是學術問題,它們是活生生的現實,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發生影響,需要大家了解,也需要所有相關人士一起進行省思。 ——陳弱水
作者簡介
莊萬壽
中國文化、思想研究與批判學者,台灣文化研究與運動學者。1939年生於台灣鹿港。現任長榮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學國文教科書主編。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招聘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客員教授、東京大學研究員、教育部國語會委員、教育部漢學研究指導委員會委員、報社主筆、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長期研究上古諸子、六朝思想中具批判精神的著作與作家,並涉及近代中國、台灣、東亞歷史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專題,後致力於漢學的本土化及潛心台灣文化思想的論述並建立台灣文化理論,曾創設台灣師大台文研究所與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著有《莊子學述》、《列子》、《嵇康研究及年譜》、《台灣論》、《中國論》、《莊子史論》、《道家史論》、《台灣文學》、《史通通論》、《台灣精神》等學術專書十四種,主編《台灣文化事典》等五十種專書及文、史、哲等學科論文。並設立「莊萬壽台灣精神獎」,自2021年起每年頒獎一次。
中國文化、思想研究與批判學者,台灣文化研究與運動學者。1939年生於台灣鹿港。現任長榮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學國文教科書主編。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招聘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客員教授、東京大學研究員、教育部國語會委員、教育部漢學研究指導委員會委員、報社主筆、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長期研究上古諸子、六朝思想中具批判精神的著作與作家,並涉及近代中國、台灣、東亞歷史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專題,後致力於漢學的本土化及潛心台灣文化思想的論述並建立台灣文化理論,曾創設台灣師大台文研究所與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著有《莊子學述》、《列子》、《嵇康研究及年譜》、《台灣論》、《中國論》、《莊子史論》、《道家史論》、《台灣文學》、《史通通論》、《台灣精神》等學術專書十四種,主編《台灣文化事典》等五十種專書及文、史、哲等學科論文。並設立「莊萬壽台灣精神獎」,自2021年起每年頒獎一次。

【預購】余英時談話錄◎余英時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這本《余英時談話錄》披沙揀金,把余老師對近代學術人物的觀察、個人的學思,及時代的見證,三方面有系統地整理出來。故本書價值甚高!於私而言,本書絕對是瞭解余老師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對未來研究余老師提供了極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於公而言,由於余老師本身是半世紀以來,中文學界的樞紐人物,各方交涉或互動極為豐富,本書遂成現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縮影。——中研院副院長 黃進興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余英時回憶錄》(2018)、《史學與傳統》(2021)等多種。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余英時回憶錄》(2018)、《史學與傳統》(2021)等多種。

【預購】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康文炳
平常價 $30.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這本書與市面上大多數的寫作書不同之處,在於這是一本「微觀」的書。這裡面不談段落、結構、篇章,而是希望讀者能從詞語、句式、修辭格式等基本寫作要素出發,先行紮下文字的基本功;甚至可以這麼說,本書聚焦在「如何寫好一個句子」。
一個句子,就是一個意念單位,也就是一個「寫作的基本單位」。寫作者應該一個句子、一個句子明確而堅定地寫下去,把一個意念接一個意念清楚地表達出來;就像棒球投手一樣,心無旁鶩地把一個球接一個球投好。
這本書當然也不同於學院教科書。這是一本為實作準備的書,而不是一本為考試堆積知識的書;本書不僅簡化了各種語法概念定義,也摒棄了不實用的古文例句,從當代文本出發,召喚更現實的寫作語感。
可以這麼說,這本書雖是一部學習如何寫作的書,其實也是一部學習如何閱讀的書。——康文炳
作者簡介
康文炳
一九六二年生於台南七股,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曾任《30》雜誌總編輯、《今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一九八三年在台大政治系就讀期間,進入《夏潮》雜誌工作,自此開始三十多年的記者與編輯職涯;歷任《民進報》、《台灣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明日報》、《壹週刊》、《數位時代》、《商業周刊》等媒體,擁有豐富實務經驗,著有《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一次搞懂標點符號》、《回憶的敘事》。

【預購】編年台北◎丁威仁
平常價 $26.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戰後七十五年 (1945-2019)
編寫首都的日常,從
年青的滄桑一路成詩
台北城的戰後史不止
北方,彷彿島嶼的光
作為一名詩人及中文學者,我的研究領域除了現代詩外,就是中國古代詩學。歷代文人不乏以詩作記錄該時代重要的史實,譬如「詩史」杜甫的《三吏》、《三別》直接反映時事,白居易更直言「詩歌合為事而作」。他們都強調詩歌不僅可以記錄歷史現象,更能進行對於時代與社會的批判與反省,使得後人藉由這些作品鑑古知今,成就以詩寫史的文化精神。
我曾經以地誌詩作來踏查台灣,那是就「空間」來描寫我的母土。《編年台北》則以「時間」為度量,記錄台北在二戰之後的步履和事蹟。我用有意識的方式編年書寫,在詩題處即明白點出各個年份,並佐以提綱式的標題,讓讀者「按年索驥」。
這種以詩繫年寫史的方式,是我身為台灣詩人的職志。——丁威仁
年青的滄桑一路成詩
台北城的戰後史不止
北方,彷彿島嶼的光
作為一名詩人及中文學者,我的研究領域除了現代詩外,就是中國古代詩學。歷代文人不乏以詩作記錄該時代重要的史實,譬如「詩史」杜甫的《三吏》、《三別》直接反映時事,白居易更直言「詩歌合為事而作」。他們都強調詩歌不僅可以記錄歷史現象,更能進行對於時代與社會的批判與反省,使得後人藉由這些作品鑑古知今,成就以詩寫史的文化精神。
我曾經以地誌詩作來踏查台灣,那是就「空間」來描寫我的母土。《編年台北》則以「時間」為度量,記錄台北在二戰之後的步履和事蹟。我用有意識的方式編年書寫,在詩題處即明白點出各個年份,並佐以提綱式的標題,讓讀者「按年索驥」。
這種以詩繫年寫史的方式,是我身為台灣詩人的職志。——丁威仁
作者簡介
丁威仁
1974年生於基隆,現任清華大學華文所所長。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詩文理論與批評、戰後台灣現代詩、魏晉與明代文學、中國古代房中思想、數位與網路文學等。
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聯合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吳濁流文藝獎及各地方性文學獎,詩作收錄於各文學或詩選集。除《編年台北》獲第十九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入圍外,《走詩高雄》獲2015年高雄市書寫高雄創作與2017年書寫高雄出版獎助計畫。
丁威仁
1974年生於基隆,現任清華大學華文所所長。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詩文理論與批評、戰後台灣現代詩、魏晉與明代文學、中國古代房中思想、數位與網路文學等。
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聯合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吳濁流文藝獎及各地方性文學獎,詩作收錄於各文學或詩選集。除《編年台北》獲第十九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入圍外,《走詩高雄》獲2015年高雄市書寫高雄創作與2017年書寫高雄出版獎助計畫。

【預購】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全套)◎黃秀玲
平常價 $57.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作者黃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為國際著名的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柏克萊加州大學榮休教授,二○一四年榮獲亞美研究學會終身成就獎。其研究發揮中英雙語文與亞美跨文化的優勢,穿梭於文本、理論與歷史之間,不僅亞美論述發人深省,美國華文文學論述也獲華語語系研究者熱烈迴響。著作大多以英文發表,少數以中文撰寫,為與華文讀者分享多年心得,全書廣收作者一九八七至二○一四年的二十六篇論文,約五十二萬言,分上下兩冊。
編者單德興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亞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學者,出版多本論述、訪談與編著。本書是他繼《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上下冊(允晨文化,2012, 2013)之後另一大型編譯計畫,邀請二十二位相關領域學者與經驗豐富的譯者共襄盛舉。過程中作者、編者與譯者密切互動,每篇譯稿均經作者多次校讀,並附加按語說明背景與要旨。各篇依出版先後順序編排,以凸顯作者的學思歷程,輔以分類目錄,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書末特製英漢人名對照表與索引,以利檢索。
本書為太平洋兩岸學者通力合作的具體成果,一卷在握,不僅能認識一位亞美與華語語系文學研究先行者的畢生心血結晶,且對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與研究主題能有鳥瞰式的了解。
編者單德興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亞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學者,出版多本論述、訪談與編著。本書是他繼《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上下冊(允晨文化,2012, 2013)之後另一大型編譯計畫,邀請二十二位相關領域學者與經驗豐富的譯者共襄盛舉。過程中作者、編者與譯者密切互動,每篇譯稿均經作者多次校讀,並附加按語說明背景與要旨。各篇依出版先後順序編排,以凸顯作者的學思歷程,輔以分類目錄,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書末特製英漢人名對照表與索引,以利檢索。
本書為太平洋兩岸學者通力合作的具體成果,一卷在握,不僅能認識一位亞美與華語語系文學研究先行者的畢生心血結晶,且對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與研究主題能有鳥瞰式的了解。
作者簡介
黃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族裔研究學系亞美研究學程榮休教授,致力於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近三十年。於香港出生及就學,二十歲赴美,獲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學士、史丹福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後又得舊金山州立大學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碩士。教學、研究及著作範圍涵蓋:華美移民雙語處境及英文學習、美國多元移民語言情況、亞美意識與文學典律形成、自傳文體、女性主義、性別與種族、階級、國族與文化間之互動、英文及華文華美文學、離散與跨國、中國崛起之文化影響等。
編者簡介
單德興
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榮獲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三次),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科技部一○八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著有評論集《銘刻與再現》、《越界與創新》、《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等;訪談集《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擺渡人語》;譯作《美國夢的挑戰》、《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等;編有《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上下冊、《他者與亞美文學》、《華美的饗宴》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
黃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族裔研究學系亞美研究學程榮休教授,致力於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近三十年。於香港出生及就學,二十歲赴美,獲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學士、史丹福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後又得舊金山州立大學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碩士。教學、研究及著作範圍涵蓋:華美移民雙語處境及英文學習、美國多元移民語言情況、亞美意識與文學典律形成、自傳文體、女性主義、性別與種族、階級、國族與文化間之互動、英文及華文華美文學、離散與跨國、中國崛起之文化影響等。
編者簡介
單德興
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榮獲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三次),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科技部一○八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著有評論集《銘刻與再現》、《越界與創新》、《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等;訪談集《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擺渡人語》;譯作《美國夢的挑戰》、《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等;編有《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上下冊、《他者與亞美文學》、《華美的饗宴》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
作者序
從留學生到華美人: 我的心路與學術軌跡
黃秀玲
我是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族裔研究學系亞美研究學程(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Department of Ethn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榮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a)。過去近三十年來,我發表了好些有關華美和亞美文學的論文,其中大部份用英文撰寫;把它們翻譯成中文結集出版,是我多年的心願。今天,在編者單德興與多位慷慨的譯者熱心協助下,《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亦將很快面世。對我個人來說,這當然是很欣慰的事。對華人世界的學者,我希望藉著《華美》獻上小小的一點心意,讓更多讀者認識、欣賞和研究華美文學豐富的作品,獨特的歷史情境,與繽紛跳躍的文化內涵。
我與亞美(特別是華美)文學的關係,是我個人與專業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其中種種歷史因緣,在本文集末收錄編者與多年好友德興對我的訪談錄中已有詳述,此處不贅。簡略地說,作為一個在香港英國殖民地時代二戰後出生長大、大學來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並終於居留下來的文學教師與研究者,我曾經面對如何結合個人價值觀和專業興趣的困惑:「在地」的我,在美國是公民又是弱勢族裔的我、以教文學為生的我,怎樣看待並協商出一種不囿於緬懷過去、真正「在地」的社會身分和文化屬性?發現「亞美」這個觀念,給我很大的啟發,因為它符合歷史嬗變,承先但又前瞻,彈性而多元化,能激發新文化動力,鞏固整個亞美泛族裔社群。「亞美」屬下的「華美」,更與我息息相關。在無情的「非中即美、非美即中」兩難之下,它向我顯示了第三個可能,開展第三個空間(所謂 The Third Space),也為移民的後代指出前景寬敞的可行之路。這是本文集命名為《華美》的理由之一:向一項我對之投入了深厚感情與心力的志業致意。
以「華美」而非「美華」為名,也另有深意。華美文學包含英文與中文作品,中文部份何以名之,牽涉到許多問題, 不但是近年學者爭論的焦點,最終更是地緣政治及文化認據(cultural claims)角力的場域(本文集中數篇文章會詳論)。一九八○年代早期我初入行時,居美華人作家以中文寫美國生活的作品,在美國學術界沒有什麼地位。當時一九六○年代開始興起的「留學生文學」確實在美國留學生間引起很大共鳴, 在台灣、香港都有廣大的讀者群,但獨鍾「偉大中華文化傳統」的美國漢學家對之不屑一顧;而年輕的新創學門「亞美研究」,其創始人多是美國土生土長的亞裔,當時的文化批評偏重英文書寫,華裔批評家讀得懂中文的少之又少。我開始在 美國研究華美華文文學時,前輩中只有譚雅倫(Marlon K. Hom)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並選譯早期廣東華僑的歌謠。而中國大陸在封閉的年代,文學工作者另有他們自己的關注,美國的華文作品並非優先考慮之列。粵語有句有趣的俗語─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可以借用來形容我在行內近三十年來,見證了華美華文文學地位的巨大改變。這樣說絕無居功自認先驅的意思,而是想指出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浮浮沉沉,由許多物質條件決定,並非僅取決於「文學價值」;學門的興衰與研究對象亦然,學者的求知慾畢竟大部份在社會體制內進行,因此與時俱變。在作品面世之初,或批評家研究之初,未來的局面是很難預料的。隨著美中地緣政治的演化、中國的崛起、學術界對「多元」、「駁雜」、「邊緣」文化現象的關注等等因素,這些在學術界曾經「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作品,現在成了國族論述與批評實踐「爭」的對象。在眾說紛紜、認據繁多的當下,我選擇用「華美文學」一詞,是為了強調「華」人在「美」的「在地性」、歷史性;向華美文學傳統致意;並且肯定亞美批評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發展出的傳統。
「華美」與「美華」,只是一字之差,但「美華文學」有點將之視為「中國文學眾多旁枝末節之一」的意味,如全球其他「化外」的「馬華文學」、「星華文學」等。你可能會問, 我寧取「華美」,豈不是成了「美國中心」?那又好到哪裡? 依我看來,「華美」論述與美國其他有色人種族群一樣,另有其弱勢族裔經歷的根以及論述傳統,並沒有「萬川歸源」、「百鳥朝鳳」的意味,此點與「美華」論述不一樣。當然,亞美論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自一九六○年代創立以來,已隨著同志運動、移民人口與通訊科技變化、全球化、生態/環保意識提高等許多因素一直自省、演變。即使如此,我覺得在這個歷史時刻,作為亞美論述的一部份,「華美」視角代表了某些不受各種「主旋律」重視的族群,其存在仍然有其需要,值得我們記取。華文文學所「在」之「地」,並不比華文作家在中國所「在」之「地」更狹窄或更貧乏;評估作品值得研究與否,學者的視角和理論基礎、對作品的尊重、閱讀的細緻等等都是因素。
「華美」一詞在未為學界廣泛採用時,翻譯 Chinese American 時往往把「族裔」與「國籍」分得很清楚,成為「華裔美國」。Asian American 則為「亞裔美國」。但德興二○○一年提出,單用「華美」/「亞美」,可以保留其「創造性的模糊與包容」。此言甚有見地,為《華美》這個書名增添一層豐富意義。畢竟亞美文化國族主義在一九六○、七○年代提出「亞美」這概念時,已經有「創造性的模糊與包容」的意味。正因其彈性與不確定性,才能激發和容納爭議,才能隨著社群與大環境的轉變不停產生歷史意義。
最後,「華美」有「美麗」、「華麗」的意思。我以之為書名,是想強調華美文學的豐饒內容和文采。借用我以前一本著作─《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 ─的修辭,華美文學並不只是「必須」─離散漂泊、落魄懷鄉、生活困頓、寄人籬下、身分無著等等克難情境─逼出來的悲聲,也不只是文化孤兒的粗陋嘗試(它像其他任何文學一樣有良有莠)。華美文學也是「奢侈」:它是許多經歷不同、感知各異的作家體察人情世情、關懷社會眾生、發揮才情與想像力、追求美的境界和進行自我完成的「華美」產物。
基於種種歷史因素,亞美文學以亞裔作家(包括華裔)用英文撰寫的作品為主,其有關研究已進行了半世紀。機緣巧合,我算是較早(絕不是最早)加入此一行列的學者,出過專書及論文,並主編(或合編)了一些對同行與學生有用的文集和工具書。因為職業環境的需要,這些學術著作多以英文發表。亞美文學研究近三十年來的發展,無可避免地會在我的論文的研究題材、理論基礎、分析方法等中反映出來。
至於華裔作家以華文寫美國生活的作品,一般來說在美國學術界起步則較遲,批評家數量亦較少。雖然我在一九八○年代已經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但在文學批評領域出版的第一本書─所謂「長聘著作」(tenure book),指在美國大學若要從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從而獲得終身職,除了學刊論文外,必須出版一本專書─是只聚焦於英文亞美文學作品的《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其中歷史緣由,書末的訪談錄有描述,此處不贅。但我其實一直在關注華文華美文學,尤其是取得終身職以後,陸續累積了好些分析華文作品的論文,雖散見各地學術期刊,但都圍繞某些主題和視角,並呼應及更新了我入行初期的見解。將之結集成為專書,為華美文學整體研究作一個較全面的交代,是我的心願。
不過我升等之後,行政、研究生輔導與論文指導工作增多,個人生活也出現了大改變:做了「高齡高危產婦」生下二女兒,搬了家,長時通勤令我疲於奔命。雖然勉強繼續參加專業活動和保持起碼的學刊論文出版量,但出版專書的計畫始終無力落實。美國一般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但我未到這歲數已經身心俱疲,決定在二○一○年提前退休。
就在這個當兒,「貴人」德興出現了。他是台灣引進華美與亞美文學研究的關鍵人物,著作質量、魄力與影響力都只可以用「驚人」來形容,是我非常敬佩的學者。自從一九九五年認識以後,他對我多方提攜,亦師亦友(雖然我癡長他好幾歲,但「師」是他,不是我!);二○○五至二○○六年,他在我的邀請下到柏克萊加大擔任訪問學者,訪談我時已談過出版研究華美華文文學專書的可能性。二○一四年夏,德興在柏克萊加大第二次應邀做訪問學者,感謝他的美意,一次餐聚時主動問我有沒有意願出版論文集,內容打算涵蓋英文與中文的亞/華美文學,比我原本構思的還要大規模和全面;除了幾篇不適合文集範疇的論文外,簡直就是我的全集了。
很感激德興慷慨提出自願擔任編者,提議把我多年來的論文結集,邀請台灣學者義務翻譯,並聯絡出版社付印。我當然喜出望外。我曾考慮過由自己翻譯,但自知精力已大大不如前,至於聘請專人翻譯,則缺乏財力:退休後研究經費已所剩無幾。
德興坐言起行,馬上著手安排,而各位老師也非常爽快應允,極有效率地把論文譯出。只慚愧我慢手慢腳,耽誤到現在才修訂好。李安導演的《推手》中,老父(郎雄飾)有一句形容媳婦的話:「她這人本事不多,毛病卻不少」,我一聽大笑:「這就是我了!」這幾年雖然託賴沒有大的健康問題,但隔三岔五就發些不傷要害但又耗掉許多精力與時間的小病,要不就是俗務纏身,又為了補償在職時的失衡,捨不得放棄與家人多相處的機會,修訂譯文的進度很慢。這是我要向德興、各位譯者以及允晨文化出版公司誠懇告罪的。此外,因為我退休時早已放棄出版專書的計畫,多年來搜集華美華文文學的藏書和有關資料(連同許多華美英文文學作品),也大部份通過劉葵蘭(當時在柏克萊加大當訪問學者)捐給北京外國語大學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餘下的不多,也比以前散亂。這點疏失,連累到譯者與助理們無端添了好些查考與核正的工作, 歉甚。
我知道德興在編輯《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Global Identities, Local Voices: Amerasia Journal at 40 Years)兩冊時已經筋疲力倦,預備「金盆洗手」了。今次蒙他再度慷慨承擔編輯《華美》,從策劃到與允晨文化接洽出版、從動用他的人脈和聲望邀請多位譯者到親自翻譯其中一篇論文,從收集稿件(翻譯老師們都準時交稿,要催的是我!)到校對等等,每一環節都費時費力。《全球屬性》尚有梁志英(Russell C. Leong)、唐‧中西(Don, T. Nakanishi) 二位合編,《華美》就只有他獨力推動。德興的序,是扼要、細心的導覽,將論文置入清晰的論述脈絡,推介不遺餘力。溢美之詞我固不敢當,但他的濃情厚誼,躍然紙上,實令我感激又汗顏。「大恩不言謝」,我只能用簡單的語言,向他送上由衷、至誠的感謝。
「貴人」除了德興以外,當然就是各位義務擔任翻譯的老師,加起來共有二十多位。他們中有些是認識多年的同行好友,有些未曾深交但在專業活動見過面談過話,更有素未謀面的教授、學者,每一位都對華美/亞美/美國弱勢族裔文學建樹甚多,往往獨當一面。這些學養、文才、資歷、學界地位、翻譯經驗俱備的同行,肯在百忙中抽空為本文集無償翻譯,而我無以為報,備感惶愧,不知自己何德何能,能得到他們拔刀相助,助我圓夢?至於譯文有些改動的地方,多因我自己是作者,有時未免太拘泥於原文的說法,如有重「信/達」捨「雅」、因而辜負譯者心意之處,還望見諒。我在香港受的中文教育有限,中文的「產出性詞彙」(productive vocabulary) 比「接受性詞彙」(receptive vocabulary)小得多,只能寫出「有碗數碗,有碟話碟」水平的論述,說不上文采。翻譯老師們中英俱佳,為拙文生色不少。他們文筆風格丰采各異,並列一集而讀更見其趣。更有些老師替我加註和搜集新資料,更生並豐富了內容,實為額外的收穫。另外,有時為求全書中文詞彙比較劃一,譯者提供的翻譯可能有所改動;亦因避免註腳太繁瑣,我決定不逐一分類標明哪些是原文的註腳、我後來的補充,或是譯者的加註。此舉並無抹煞譯者心血之意。正文中若作小的改動或說明,不另與原文區分。
以下每篇論文之後有「致謝」部份,但幫助過我的人實在太多,如有遺漏,敬請原諒。此外,從個別譯者的電腦稿、到我的多個修改版本、再到清稿、付梓校樣,工序繁瑣;修訂過程中,首先要謝謝德興擱置對自己「金盆洗手」的承諾,親力親為參與,一絲不苟的精神令我動容。他幾位工作能力極高、經驗極豐富、態度極嚴謹的助理黃碧儀小姐、陳雪美小姐、張力行小姐,不厭其煩地幫助我把稿件化為資料齊全、格式劃一的成品,實在功不可沒。除了個別論文末已致謝過的人,又謝謝下面的朋友與助理有助於整冊的完成、或於「後期製作」期內不嫌通知時間急促,助我一臂之力:劉葵蘭、劉波、沈芳菲、李亞萍、鄧佩琪、石平萍、Rachel Haejin Lim。
最後,允晨文化出版公司致力台灣文化事業多年,蒙發行人廖志峰先生雖與我素未謀面,卻不嫌本文集市場價值有限, 慨然應允承擔其付印與發行,不勝感激。
多年來散見於多種學刊、文集的論文終於收歸一書,思路來龍去脈了然,有如看見散居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回家,共聚一屋簷下,我的欣喜筆墨實在難以形容。我曾經捫心自問,構思這個文集有幾分虛榮成份?最大的「孩子」都已過而立之年, 值得勞動這許多好友、同行幫忙辦「回顧展」嗎?虛心誠實反省之後,我覺得這個時刻出版《華美》,雖不敢完全排除敝帚自珍之心,但除了上述保持「華美」觀點不被消音這個意義外,也有一層歷史意義。從我入行的一九八○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紀初葉的今天,我見證了美國華美文學的演化,研究對象從早期廣東華人移民的歌謠,經二戰後唐人街左派作品以及「留學生文學」,到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後中國各地移民來美的作家,理論思考涵蓋在地文化生產、弱勢族裔意識、跨國/跨界、離散、全球化等概念,與華人移民情境平行呼應。本文集可說是一種歷史軌跡。這也是我決定不大幅修改原文的理由: 人在局中時,往往未能看清歷史脈絡,撰寫時的盲點、誤判等都是學術探索中的一部份,就讓它留下吧。
全書收集二十六篇論文,目次依最先出版日期排序,並另附原文出處。近三十年的學術歷程,自然有可循的軌跡,顯現出某些重點見解的推進、開展,但內容亦頗多交錯之處。同一篇文章,可以有數個焦點;同一個主題,可能分數篇才能充分闡明。為方便讀者查閱,避免花時間前後翻看,目次後加上一些較細的分類以作輔助。
希望《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對華美文學研究者有點用處。
從留學生到華美人: 我的心路與學術軌跡
黃秀玲
我是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族裔研究學系亞美研究學程(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Department of Ethn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榮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a)。過去近三十年來,我發表了好些有關華美和亞美文學的論文,其中大部份用英文撰寫;把它們翻譯成中文結集出版,是我多年的心願。今天,在編者單德興與多位慷慨的譯者熱心協助下,《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亦將很快面世。對我個人來說,這當然是很欣慰的事。對華人世界的學者,我希望藉著《華美》獻上小小的一點心意,讓更多讀者認識、欣賞和研究華美文學豐富的作品,獨特的歷史情境,與繽紛跳躍的文化內涵。
我與亞美(特別是華美)文學的關係,是我個人與專業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其中種種歷史因緣,在本文集末收錄編者與多年好友德興對我的訪談錄中已有詳述,此處不贅。簡略地說,作為一個在香港英國殖民地時代二戰後出生長大、大學來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並終於居留下來的文學教師與研究者,我曾經面對如何結合個人價值觀和專業興趣的困惑:「在地」的我,在美國是公民又是弱勢族裔的我、以教文學為生的我,怎樣看待並協商出一種不囿於緬懷過去、真正「在地」的社會身分和文化屬性?發現「亞美」這個觀念,給我很大的啟發,因為它符合歷史嬗變,承先但又前瞻,彈性而多元化,能激發新文化動力,鞏固整個亞美泛族裔社群。「亞美」屬下的「華美」,更與我息息相關。在無情的「非中即美、非美即中」兩難之下,它向我顯示了第三個可能,開展第三個空間(所謂 The Third Space),也為移民的後代指出前景寬敞的可行之路。這是本文集命名為《華美》的理由之一:向一項我對之投入了深厚感情與心力的志業致意。
以「華美」而非「美華」為名,也另有深意。華美文學包含英文與中文作品,中文部份何以名之,牽涉到許多問題, 不但是近年學者爭論的焦點,最終更是地緣政治及文化認據(cultural claims)角力的場域(本文集中數篇文章會詳論)。一九八○年代早期我初入行時,居美華人作家以中文寫美國生活的作品,在美國學術界沒有什麼地位。當時一九六○年代開始興起的「留學生文學」確實在美國留學生間引起很大共鳴, 在台灣、香港都有廣大的讀者群,但獨鍾「偉大中華文化傳統」的美國漢學家對之不屑一顧;而年輕的新創學門「亞美研究」,其創始人多是美國土生土長的亞裔,當時的文化批評偏重英文書寫,華裔批評家讀得懂中文的少之又少。我開始在 美國研究華美華文文學時,前輩中只有譚雅倫(Marlon K. Hom)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並選譯早期廣東華僑的歌謠。而中國大陸在封閉的年代,文學工作者另有他們自己的關注,美國的華文作品並非優先考慮之列。粵語有句有趣的俗語─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可以借用來形容我在行內近三十年來,見證了華美華文文學地位的巨大改變。這樣說絕無居功自認先驅的意思,而是想指出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浮浮沉沉,由許多物質條件決定,並非僅取決於「文學價值」;學門的興衰與研究對象亦然,學者的求知慾畢竟大部份在社會體制內進行,因此與時俱變。在作品面世之初,或批評家研究之初,未來的局面是很難預料的。隨著美中地緣政治的演化、中國的崛起、學術界對「多元」、「駁雜」、「邊緣」文化現象的關注等等因素,這些在學術界曾經「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作品,現在成了國族論述與批評實踐「爭」的對象。在眾說紛紜、認據繁多的當下,我選擇用「華美文學」一詞,是為了強調「華」人在「美」的「在地性」、歷史性;向華美文學傳統致意;並且肯定亞美批評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發展出的傳統。
「華美」與「美華」,只是一字之差,但「美華文學」有點將之視為「中國文學眾多旁枝末節之一」的意味,如全球其他「化外」的「馬華文學」、「星華文學」等。你可能會問, 我寧取「華美」,豈不是成了「美國中心」?那又好到哪裡? 依我看來,「華美」論述與美國其他有色人種族群一樣,另有其弱勢族裔經歷的根以及論述傳統,並沒有「萬川歸源」、「百鳥朝鳳」的意味,此點與「美華」論述不一樣。當然,亞美論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自一九六○年代創立以來,已隨著同志運動、移民人口與通訊科技變化、全球化、生態/環保意識提高等許多因素一直自省、演變。即使如此,我覺得在這個歷史時刻,作為亞美論述的一部份,「華美」視角代表了某些不受各種「主旋律」重視的族群,其存在仍然有其需要,值得我們記取。華文文學所「在」之「地」,並不比華文作家在中國所「在」之「地」更狹窄或更貧乏;評估作品值得研究與否,學者的視角和理論基礎、對作品的尊重、閱讀的細緻等等都是因素。
「華美」一詞在未為學界廣泛採用時,翻譯 Chinese American 時往往把「族裔」與「國籍」分得很清楚,成為「華裔美國」。Asian American 則為「亞裔美國」。但德興二○○一年提出,單用「華美」/「亞美」,可以保留其「創造性的模糊與包容」。此言甚有見地,為《華美》這個書名增添一層豐富意義。畢竟亞美文化國族主義在一九六○、七○年代提出「亞美」這概念時,已經有「創造性的模糊與包容」的意味。正因其彈性與不確定性,才能激發和容納爭議,才能隨著社群與大環境的轉變不停產生歷史意義。
最後,「華美」有「美麗」、「華麗」的意思。我以之為書名,是想強調華美文學的豐饒內容和文采。借用我以前一本著作─《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 ─的修辭,華美文學並不只是「必須」─離散漂泊、落魄懷鄉、生活困頓、寄人籬下、身分無著等等克難情境─逼出來的悲聲,也不只是文化孤兒的粗陋嘗試(它像其他任何文學一樣有良有莠)。華美文學也是「奢侈」:它是許多經歷不同、感知各異的作家體察人情世情、關懷社會眾生、發揮才情與想像力、追求美的境界和進行自我完成的「華美」產物。
基於種種歷史因素,亞美文學以亞裔作家(包括華裔)用英文撰寫的作品為主,其有關研究已進行了半世紀。機緣巧合,我算是較早(絕不是最早)加入此一行列的學者,出過專書及論文,並主編(或合編)了一些對同行與學生有用的文集和工具書。因為職業環境的需要,這些學術著作多以英文發表。亞美文學研究近三十年來的發展,無可避免地會在我的論文的研究題材、理論基礎、分析方法等中反映出來。
至於華裔作家以華文寫美國生活的作品,一般來說在美國學術界起步則較遲,批評家數量亦較少。雖然我在一九八○年代已經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但在文學批評領域出版的第一本書─所謂「長聘著作」(tenure book),指在美國大學若要從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從而獲得終身職,除了學刊論文外,必須出版一本專書─是只聚焦於英文亞美文學作品的《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其中歷史緣由,書末的訪談錄有描述,此處不贅。但我其實一直在關注華文華美文學,尤其是取得終身職以後,陸續累積了好些分析華文作品的論文,雖散見各地學術期刊,但都圍繞某些主題和視角,並呼應及更新了我入行初期的見解。將之結集成為專書,為華美文學整體研究作一個較全面的交代,是我的心願。
不過我升等之後,行政、研究生輔導與論文指導工作增多,個人生活也出現了大改變:做了「高齡高危產婦」生下二女兒,搬了家,長時通勤令我疲於奔命。雖然勉強繼續參加專業活動和保持起碼的學刊論文出版量,但出版專書的計畫始終無力落實。美國一般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但我未到這歲數已經身心俱疲,決定在二○一○年提前退休。
就在這個當兒,「貴人」德興出現了。他是台灣引進華美與亞美文學研究的關鍵人物,著作質量、魄力與影響力都只可以用「驚人」來形容,是我非常敬佩的學者。自從一九九五年認識以後,他對我多方提攜,亦師亦友(雖然我癡長他好幾歲,但「師」是他,不是我!);二○○五至二○○六年,他在我的邀請下到柏克萊加大擔任訪問學者,訪談我時已談過出版研究華美華文文學專書的可能性。二○一四年夏,德興在柏克萊加大第二次應邀做訪問學者,感謝他的美意,一次餐聚時主動問我有沒有意願出版論文集,內容打算涵蓋英文與中文的亞/華美文學,比我原本構思的還要大規模和全面;除了幾篇不適合文集範疇的論文外,簡直就是我的全集了。
很感激德興慷慨提出自願擔任編者,提議把我多年來的論文結集,邀請台灣學者義務翻譯,並聯絡出版社付印。我當然喜出望外。我曾考慮過由自己翻譯,但自知精力已大大不如前,至於聘請專人翻譯,則缺乏財力:退休後研究經費已所剩無幾。
德興坐言起行,馬上著手安排,而各位老師也非常爽快應允,極有效率地把論文譯出。只慚愧我慢手慢腳,耽誤到現在才修訂好。李安導演的《推手》中,老父(郎雄飾)有一句形容媳婦的話:「她這人本事不多,毛病卻不少」,我一聽大笑:「這就是我了!」這幾年雖然託賴沒有大的健康問題,但隔三岔五就發些不傷要害但又耗掉許多精力與時間的小病,要不就是俗務纏身,又為了補償在職時的失衡,捨不得放棄與家人多相處的機會,修訂譯文的進度很慢。這是我要向德興、各位譯者以及允晨文化出版公司誠懇告罪的。此外,因為我退休時早已放棄出版專書的計畫,多年來搜集華美華文文學的藏書和有關資料(連同許多華美英文文學作品),也大部份通過劉葵蘭(當時在柏克萊加大當訪問學者)捐給北京外國語大學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餘下的不多,也比以前散亂。這點疏失,連累到譯者與助理們無端添了好些查考與核正的工作, 歉甚。
我知道德興在編輯《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Global Identities, Local Voices: Amerasia Journal at 40 Years)兩冊時已經筋疲力倦,預備「金盆洗手」了。今次蒙他再度慷慨承擔編輯《華美》,從策劃到與允晨文化接洽出版、從動用他的人脈和聲望邀請多位譯者到親自翻譯其中一篇論文,從收集稿件(翻譯老師們都準時交稿,要催的是我!)到校對等等,每一環節都費時費力。《全球屬性》尚有梁志英(Russell C. Leong)、唐‧中西(Don, T. Nakanishi) 二位合編,《華美》就只有他獨力推動。德興的序,是扼要、細心的導覽,將論文置入清晰的論述脈絡,推介不遺餘力。溢美之詞我固不敢當,但他的濃情厚誼,躍然紙上,實令我感激又汗顏。「大恩不言謝」,我只能用簡單的語言,向他送上由衷、至誠的感謝。
「貴人」除了德興以外,當然就是各位義務擔任翻譯的老師,加起來共有二十多位。他們中有些是認識多年的同行好友,有些未曾深交但在專業活動見過面談過話,更有素未謀面的教授、學者,每一位都對華美/亞美/美國弱勢族裔文學建樹甚多,往往獨當一面。這些學養、文才、資歷、學界地位、翻譯經驗俱備的同行,肯在百忙中抽空為本文集無償翻譯,而我無以為報,備感惶愧,不知自己何德何能,能得到他們拔刀相助,助我圓夢?至於譯文有些改動的地方,多因我自己是作者,有時未免太拘泥於原文的說法,如有重「信/達」捨「雅」、因而辜負譯者心意之處,還望見諒。我在香港受的中文教育有限,中文的「產出性詞彙」(productive vocabulary) 比「接受性詞彙」(receptive vocabulary)小得多,只能寫出「有碗數碗,有碟話碟」水平的論述,說不上文采。翻譯老師們中英俱佳,為拙文生色不少。他們文筆風格丰采各異,並列一集而讀更見其趣。更有些老師替我加註和搜集新資料,更生並豐富了內容,實為額外的收穫。另外,有時為求全書中文詞彙比較劃一,譯者提供的翻譯可能有所改動;亦因避免註腳太繁瑣,我決定不逐一分類標明哪些是原文的註腳、我後來的補充,或是譯者的加註。此舉並無抹煞譯者心血之意。正文中若作小的改動或說明,不另與原文區分。
以下每篇論文之後有「致謝」部份,但幫助過我的人實在太多,如有遺漏,敬請原諒。此外,從個別譯者的電腦稿、到我的多個修改版本、再到清稿、付梓校樣,工序繁瑣;修訂過程中,首先要謝謝德興擱置對自己「金盆洗手」的承諾,親力親為參與,一絲不苟的精神令我動容。他幾位工作能力極高、經驗極豐富、態度極嚴謹的助理黃碧儀小姐、陳雪美小姐、張力行小姐,不厭其煩地幫助我把稿件化為資料齊全、格式劃一的成品,實在功不可沒。除了個別論文末已致謝過的人,又謝謝下面的朋友與助理有助於整冊的完成、或於「後期製作」期內不嫌通知時間急促,助我一臂之力:劉葵蘭、劉波、沈芳菲、李亞萍、鄧佩琪、石平萍、Rachel Haejin Lim。
最後,允晨文化出版公司致力台灣文化事業多年,蒙發行人廖志峰先生雖與我素未謀面,卻不嫌本文集市場價值有限, 慨然應允承擔其付印與發行,不勝感激。
多年來散見於多種學刊、文集的論文終於收歸一書,思路來龍去脈了然,有如看見散居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回家,共聚一屋簷下,我的欣喜筆墨實在難以形容。我曾經捫心自問,構思這個文集有幾分虛榮成份?最大的「孩子」都已過而立之年, 值得勞動這許多好友、同行幫忙辦「回顧展」嗎?虛心誠實反省之後,我覺得這個時刻出版《華美》,雖不敢完全排除敝帚自珍之心,但除了上述保持「華美」觀點不被消音這個意義外,也有一層歷史意義。從我入行的一九八○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紀初葉的今天,我見證了美國華美文學的演化,研究對象從早期廣東華人移民的歌謠,經二戰後唐人街左派作品以及「留學生文學」,到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後中國各地移民來美的作家,理論思考涵蓋在地文化生產、弱勢族裔意識、跨國/跨界、離散、全球化等概念,與華人移民情境平行呼應。本文集可說是一種歷史軌跡。這也是我決定不大幅修改原文的理由: 人在局中時,往往未能看清歷史脈絡,撰寫時的盲點、誤判等都是學術探索中的一部份,就讓它留下吧。
全書收集二十六篇論文,目次依最先出版日期排序,並另附原文出處。近三十年的學術歷程,自然有可循的軌跡,顯現出某些重點見解的推進、開展,但內容亦頗多交錯之處。同一篇文章,可以有數個焦點;同一個主題,可能分數篇才能充分闡明。為方便讀者查閱,避免花時間前後翻看,目次後加上一些較細的分類以作輔助。
希望《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對華美文學研究者有點用處。

【預購】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修訂再版)◎金恒煒
平常價 $42.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1955年4月,胡適在《自由中國》著文,呼籲爭取言論自由,不要學鳳凰的不說話,要學烏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名人推薦
李永熾‧周樑楷‧黃進興‧王汎森‧杜正勝‧——隆重推薦
取材有方,佈局完整,文筆流暢生動。讀來一氣呵成,毫不做作。
舉凡個人的恩怨、事理的原委、時勢的變遷,處處可見爬梳之功;加上資料搜羅完備,引證翔實,絕無憑空之言,句句可得核實,允為持平可信之論。
歷來的懸案,經他旁徵博引,抉幽發微,一一得解,讀來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
名人推薦
李永熾‧周樑楷‧黃進興‧王汎森‧杜正勝‧——隆重推薦
取材有方,佈局完整,文筆流暢生動。讀來一氣呵成,毫不做作。
舉凡個人的恩怨、事理的原委、時勢的變遷,處處可見爬梳之功;加上資料搜羅完備,引證翔實,絕無憑空之言,句句可得核實,允為持平可信之論。
歷來的懸案,經他旁徵博引,抉幽發微,一一得解,讀來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
本書焦點明確,不只有趣味性,也不乏學術的深度。舉其例,﹝下篇﹞第九章的「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的謎中謎。該文鞭辟入裡,條理清晰,極具說服力,令人頗有撥雲霧見青天的感悟,而他卓越的史識於此盡見。——黃進興
同樣的胡適,從吳國楨案到雷震案,他的自由主義者立場是否有所不同?他與殷海光為兩個世代的自由主義者代表,為何在面對蔣政權時的態度有所不同?這是這本書的切入點,也是最重要的關竅。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推行白話文運動的旗手,中央研究院在台復院的院長……,胡適在許許多多方面的歷史地位及評價,早有公斷,然而,在自由主義者的立場上,他的艱困與掙扎實況又為何?整個上世紀五○年代的台灣處境與國際現實,才是主旋律,在今天重新審視,也有鑑借的價值。——王汎森
深佩老兄不但政論筆鋒,史學考證工夫亦甚了得。
我將你的論文推薦給教史學方法的朋友。——杜正勝致金恒煒
洋洋灑灑三十萬字的鉅著,不只論述吳國楨案,討論「反攻大陸問題」,解析胡殷兩代自由主義者的論點,還詳述胡適流寓美國的苦楚,以及獲得蔣介石以美國帳戶金援的過程。想了解一九五○年代的台灣,從中也可以獲得許多知識。對政論名家的殷海光,同是政論名家的金恒煒似乎更有一分惺惺相惜之情。——李永熾
一九四九年中共席捲中國,胡適銜蔣介石之命赴美,晚年流寓紐約,在個人生活與政局激盪的交迫下,胡適的工作、經濟,甚至在美的長期居留權,全賴蔣政權提供,遂與蔣介石發展出深層的結構關係。殷海光反是,四九年七月後辭黨報《中央日報》主筆與高薪,斬斷與蔣介石政權所有臍帶關係,原本做過副教授的,寧屈就台灣大學哲學系講師,用心則在推倒專制獨裁的論述上;他的思維直接影響了彭明敏等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本書﹝卷首﹞以胡適之死展開,以殷海光的豹變做結,呈現倒敘的效果。以下各篇由遠而近,次第敘述殷海光與胡適三次錚論:以一九五四年吳國楨事件始,「容忍與自由」論戰終;最後,「雷案」爆發,反對黨夭折,《自由中國》停刊,自由主義集團悲劇結束。把胡適與殷海光的諍論當成主幹,鉤勒盤根錯節、枝枝葉葉的大大小小事件,藉以窺見流動而詭異變幻的當年歷史風景,身在局中的不可化解人物當時不見得可能「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金恒煒
恒煒書寫臺灣五○年到六○年代這段歷史,難道只是「為歷史而歷史」,僅僅比較胡適和殷海光嗎?恒煒是否也有自己的「大衛像」和「沉思者」?外省人殷海光和外省人金恒煒前後幾十年來都在自問:「我是誰?」「臺灣是誰?」「臺灣民主運動何去何從?」——周樑楷
作者簡介
金恒煒
輔仁大學歷史系
曾任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副總編輯
《當代》總編輯
《自由時報》專欄作家
凱達格蘭學校校長
著作
《趙高與浮士德》
《民主內戰的必要》
《解構「他,馬的」——爆破黨國的最後「神話」》
《我的正義法庭》
《是「史記」也是「死記」》(收入《胰臟癌探戈》)
輔仁大學歷史系
曾任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副總編輯
《當代》總編輯
《自由時報》專欄作家
凱達格蘭學校校長
著作
《趙高與浮士德》
《民主內戰的必要》
《解構「他,馬的」——爆破黨國的最後「神話」》
《我的正義法庭》
《是「史記」也是「死記」》(收入《胰臟癌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