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9888759507
- 9789888808168
- 9789888860418
- 9789888860425
- 9789888861248
- 9789888861941
- 9789888862313
- The Chronicle of Taiwan Island
- 《明報周刊》撰寫的專欄
- 中國大陸
- 中文
- 中華書局
- 中華書局出版
- 中華書局教育編輯部
- 人文社科
- 何福仁
- 傳說
- 可惜,葆拉
- 台湾岛史记 (典藏版)(上中下册)
- 台灣
- 台灣島史記 (典藏版)(上中下冊)
- 台灣歷史
- 台灣通史
- 妖魔鬼怪
- 左手之思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學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藝復興
- 施志明
- 昔我往矣
- 書
- 歷史
- 海外
- 港島吾愛
- 潘啟聰
- 玩具和房子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歌
- 画自己的画
- 畫自己的畫
- 白先勇
- 神秘
- 簡繁對照
- 簡繁轉換一本通
- 簡體
- 繁體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蔡正元
- 藝術
- 藝談小品
- 西西
- 詩集
- 語言
- 靈異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都市傳說大百科

【預購】可惜,葆拉◎西西(何福仁編)
平常價 $35.00本書是《畫自己的畫》的續編,延續了藝術這個主題。書中收錄西西一九七○年代在《大拇指周報》發表的文章,以及一直延伸的藝談小品,共四十九篇。題材十分廣泛,除了西方的畫家與畫作,還遍及建築、音樂、舞台表演、民間工藝、玩具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大拇指周報》時期的文章,因對象為年輕學子,文字較為淺易;後期的文章面向廣大讀者,寫法徐徐變化,淺出但深入,流動而開放,表現出西西對文學藝術的深研,以及看世相人情的通透。
西西(一九三七—二○二二)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生於上海,一九五○年定居香港。曾任教職。著作極豐,包括詩、散文、長短篇小說、書評書介、影評影論等四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屢獲獎項與表揚,包括一九八三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台灣《聯合報》第八屆短篇小說獎;一九八八年小說集《手卷》獲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小說獎;二○○五年《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一年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二○一四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之貢獻獎;二○一九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同年底瑞典「蟬文學獎」;二○二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
何福仁 編
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大學畢業。曾參與創辦並編輯《大拇指周報》、《羅盤》及《素葉文學》。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孔林裏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花草箋》;散文集:《再生樹》、《書面旅遊》、《上帝的角度》、《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評論集:《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與西西合著)、《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歷史的際會——先秦史傳散文新讀》、《李斯文章——一個讀書人的選擇》、《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與西西合著)、《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編輯:《西西卷》、《西西研究資料》;並編導電影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

【預購】左手之思◎西西(何福仁編)
平常價 $35.00本書收錄西西未結集的詩作七十二首,分為兩卷,始於她十五歲發表的第一首詩〈湖上〉,結束於八十三歲寫的最後一首詩〈疲乏〉。上卷可說是西西對詩的學習時期,充滿聲音、技巧等方面的各種嘗試,並以離別、寂寞為關鍵詞,記錄尚且淺少的人生經驗中一些深刻的體會。下卷屬中後期作品,風格樸素、天然,多以第一人稱記錄日常點滴,以至書寫年老與疾病,積極正面地看生活、看世情。書末附詩論九篇,是西西少見的談詩之作,反映她形成於青年時代、成熟而周延的詩觀。
西西(一九三七—二○二二)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生於上海,一九五○年定居香港。曾任教職。著作極豐,包括詩、散文、長短篇小說、書評書介、影評影論等四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屢獲獎項與表揚,包括一九八三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台灣《聯合報》第八屆短篇小說獎;一九八八年小說集《手卷》獲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小說獎;二○○五年《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一年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二○一四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之貢獻獎;二○一九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同年底瑞典「蟬文學獎」;二○二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
何福仁 編
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大學畢業。曾參與創辦並編輯《大拇指周報》、《羅盤》及《素葉文學》。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孔林裏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花草箋》;散文集:《再生樹》、《書面旅遊》、《上帝的角度》、《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評論集:《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與西西合著)、《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歷史的際會——先秦史傳散文新讀》、《李斯文章——一個讀書人的選擇》、《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與西西合著)、《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編輯:《西西卷》、《西西研究資料》;並編導電影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

【預購】港島吾愛◎西西(何福仁編)
平常價 $35.00本書收錄西西的散文五十二篇,分為四卷:卷一「再看足球」,西西以熱愛足球的球迷視點,分享對球員、球證、世界盃等的想法,從運動聯繫到人生。卷二「非洲系列」述異國偉人、文化與歷史,蘊藏深厚的關懷,為讀者打開觀察世界的另一扇窗戶。卷三「小品一束」描寫鮮活的日常點滴,如製作布偶和娃娃屋、學習粵語、記生字等,趣味盎然。卷四「港島吾愛及其他」寫摯愛的父親,以及與書店、與作家的多年情誼,真切動人;往成都尋訪書店、赴美國領獎等遊記,則充滿獨特的角度與奇妙的想像。
西西(一九三七—二○二二)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生於上海,一九五○年定居香港。曾任教職。著作極豐,包括詩、散文、長短篇小說、書評書介、影評影論等四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屢獲獎項與表揚,包括一九八三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台灣《聯合報》第八屆短篇小說獎;一九八八年小說集《手卷》獲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小說獎;二○○五年《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一年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二○一四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之貢獻獎;二○一九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同年底瑞典「蟬文學獎」;二○二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
何福仁 編
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大學畢業。曾參與創辦並編輯《大拇指周報》、《羅盤》及《素葉文學》。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孔林裏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花草箋》;散文集:《再生樹》、《書面旅遊》、《上帝的角度》、《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評論集:《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與西西合著)、《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歷史的際會——先秦史傳散文新讀》、《李斯文章——一個讀書人的選擇》、《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與西西合著)、《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編輯:《西西卷》、《西西研究資料》;並編導電影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

【預購】玩具和房子◎西西(何福仁編)
平常價 $35.00本書編收西西最後在《明報周刊》撰寫的兩個專欄:先是「我的玩具」,然後是「造房子」。二○一九年,「我的玩具」部分文章曾由洪範書店出版,名為《我的玩具》。本書則收錄該專欄後期之作,以及「造房子」同樣發表而未結集的散文,共七十九篇,分為兩卷,可視為《我的玩具》一書的延續。文章內容圍繞西西的收藏和喜愛的玩具、日用品,從而帶出相關的記憶點滴、旅遊見聞、藝術知識等等。西西娓娓道來,沖淡自然,富於情趣,反映她對一切事物的關懷與尊重。
西西(一九三七—二○二二)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生於上海,一九五○年定居香港。曾任教職。著作極豐,包括詩、散文、長短篇小說、書評書介、影評影論等四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屢獲獎項與表揚,包括一九八三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台灣《聯合報》第八屆短篇小說獎;一九八八年小說集《手卷》獲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小說獎;二○○五年《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一年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二○一四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之貢獻獎;二○一九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同年底瑞典「蟬文學獎」;二○二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
何福仁 編
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大學畢業。曾參與創辦並編輯《大拇指周報》、《羅盤》及《素葉文學》。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孔林裏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花草箋》;散文集:《再生樹》、《書面旅遊》、《上帝的角度》、《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評論集:《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與西西合著)、《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歷史的際會——先秦史傳散文新讀》、《李斯文章——一個讀書人的選擇》、《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與西西合著)、《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編輯:《西西卷》、《西西研究資料》;並編導電影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

【預購】畫自己的畫◎西西(何福仁編)
平常價 $35.00本書主要收錄西西於一九六○年代寫作的談藝文章,共六十七篇。這些文章當時刊於《中國學生周報》「藝叢」版和「畫家與畫」專欄,由淺入深、有系統地向讀者細說西方藝術的發展,從埃及的文物遺產寫起,然後着力於文藝復興的藝術,最後以藝術理念收結,是西西有意識寫作的專書。述及眾多藝術家(如喬多、杜西奧、高克多)、藝術作品(如《基督誕生》、《岩間聖母》、《最後審判》)與藝術風格(如錫耶納畫派、翡冷翠畫派、哥特式建築),內容既深且廣。
西西(一九三七—二○二二)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生於上海,一九五○年定居香港。曾任教職。著作極豐,包括詩、散文、長短篇小說、書評書介、影評影論等四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屢獲獎項與表揚,包括一九八三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台灣《聯合報》第八屆短篇小說獎;一九八八年小說集《手卷》獲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小說獎;二○○五年《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一年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二○一四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之貢獻獎;二○一九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同年底瑞典「蟬文學獎」;二○二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
何福仁 編
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大學畢業。曾參與創辦並編輯《大拇指周報》、《羅盤》及《素葉文學》。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孔林裏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花草箋》;散文集:《再生樹》、《書面旅遊》、《上帝的角度》、《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評論集:《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與西西合著)、《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歷史的際會——先秦史傳散文新讀》、《李斯文章——一個讀書人的選擇》、《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與西西合著)、《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編輯:《西西卷》、《西西研究資料》;並編導電影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