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7031780
- 9786267430163
- 9789579057561
- 9789579057875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C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ARTISTIC FELINES
- BAUHAUS WOMEN: A GLOBAL PERSPECTIVE
- Elizabeth Otto
- Nia Gould
- Patrick Rössler
- 人文社科
- 伊莉莎白·奧托
- 典藏藝術家庭
- 包浩斯的女性艺术家:45位被遗忘的女性纪录
- 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45位被遺忘的女性紀錄
- 台灣
- 哆啦A夢
- 哆啦A夢論
- 哆啦A梦论
- 女性
- 女性藝術
- 女性角色
- 妮雅古德
- 小叮噹
- 彭俊人
- 思考
- 性別認同
- 性別認同與差異
- 抵抗的原力
- 抵抗的原力: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的源起
- 文字
- 日本
- 日本翻譯
- 書
- 杉田俊介
- 派翠克·洛斯勒
- 海外
- 王文娟
- 當代思潮與哲學
- 當藝術家變成貓
- 當藝術家變成貓:藝術史上最強藝術貓的生活與時代
- 社會議題
- 空間
- 繁體
- 繪畫
- 翻譯
- 華文
- 藝術
- 蘇靖雯典藏藝術家庭
- 評論
- 高千惠

【預購】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45位被遺忘的女性紀錄 BAUHAUS WOMEN: A GLOBAL PERSPECTIVE◎伊莉莎白·奧托、派翠克·洛斯勒(Elizabeth Otto, Patrick Rössler )(譯者:蘇靖雯)
平常價 $4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淹沒於時間裡的包浩斯女力故事
「包浩斯」的故事通常侷限性較高,偏重於其創立時間、地點及少數重要的知名男性上,像是沃爾特·格羅佩斯、馬歇爾·布魯耶、保羅·克利、瓦斯里.康定斯基和拉士羅·莫歐尼·那基。《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45位被遺忘的女性紀錄》突破了狹隘的歷史觀點藩籬,揭露全新的包浩斯樣貌:被大部份歷史書毫無道理地遺忘的四十五位包浩斯女性。本書更進一步闡述包浩斯如何吸引歐洲甚至全球各地的女性前往,以及如何透過這些國際性的女性設計師、藝術家與建築師,將包浩斯訊息傳遞到全世界的愛好者。
本書除了提供對包浩斯基本的理解,也為了對在現代藝術與設計中太常被忽略重要性的女性藝術家感興趣的人,挖掘出包浩斯歷史的另一部分,使包浩斯所執行的藝術及生活方面各種實驗,和持續到今日與全世界觀賞者有共鳴的創新,產出新的體悟。
「包浩斯」的故事通常侷限性較高,偏重於其創立時間、地點及少數重要的知名男性上,像是沃爾特·格羅佩斯、馬歇爾·布魯耶、保羅·克利、瓦斯里.康定斯基和拉士羅·莫歐尼·那基。《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45位被遺忘的女性紀錄》突破了狹隘的歷史觀點藩籬,揭露全新的包浩斯樣貌:被大部份歷史書毫無道理地遺忘的四十五位包浩斯女性。本書更進一步闡述包浩斯如何吸引歐洲甚至全球各地的女性前往,以及如何透過這些國際性的女性設計師、藝術家與建築師,將包浩斯訊息傳遞到全世界的愛好者。
本書除了提供對包浩斯基本的理解,也為了對在現代藝術與設計中太常被忽略重要性的女性藝術家感興趣的人,挖掘出包浩斯歷史的另一部分,使包浩斯所執行的藝術及生活方面各種實驗,和持續到今日與全世界觀賞者有共鳴的創新,產出新的體悟。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奧托(Elizabeth Otto)
為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現代暨當代美術史教授。對1920及1930年代,特別是在包浩斯的德國視覺文化性別議題方面有大量研究著作。其著作包括:《充滿節奏的時光!瑪麗安.白蘭帝之蒙太吉照片集》(Tempo, Tempo! The Bauhaus Photomontages of Marianne Brandt)及共同編輯的作品集:《流亡之途》(Passages of Exile)、《包浩斯本質:現代主義下傳奇藝術學校內的性別、性及身體文化》(Bauhaus Bodies Gender, Sexuality, and Body Culture in Modernism’s Legendary Art School)和《國際新女性:攝影電影領域代表》(The New Woman Inter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in Photograph and Film)。
派翠克·洛斯勒(Patrick Rössler)
為德國愛爾芙特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溝通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教授。其著作及展覽包括:《報章雜誌中的包浩斯學校》(The Bauhaus at the Newsstand)、《赫爾伯特.拜爾:柏林時期,廣告中的平面設計 1928-1938》(Herbert Bayer: Die Berliner Jahre. Werbegrafik 1928-1938)、《包浩斯與公共關係:危機持久狀態下的溝通》(The Bauhaus and Public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in a Permanent State of Crisis)與《代表性雜誌:德國最受歡迎的媒體亮點 1918-1945》(Iconic Magazines: Highlights of the German Popular Press 1918-1945)。
譯者簡介
蘇靖雯
美國舊金山大學 畢業,極度享受文字翻譯的樂趣,翻譯作品持續累積中。
為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現代暨當代美術史教授。對1920及1930年代,特別是在包浩斯的德國視覺文化性別議題方面有大量研究著作。其著作包括:《充滿節奏的時光!瑪麗安.白蘭帝之蒙太吉照片集》(Tempo, Tempo! The Bauhaus Photomontages of Marianne Brandt)及共同編輯的作品集:《流亡之途》(Passages of Exile)、《包浩斯本質:現代主義下傳奇藝術學校內的性別、性及身體文化》(Bauhaus Bodies Gender, Sexuality, and Body Culture in Modernism’s Legendary Art School)和《國際新女性:攝影電影領域代表》(The New Woman Inter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in Photograph and Film)。
派翠克·洛斯勒(Patrick Rössler)
為德國愛爾芙特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溝通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教授。其著作及展覽包括:《報章雜誌中的包浩斯學校》(The Bauhaus at the Newsstand)、《赫爾伯特.拜爾:柏林時期,廣告中的平面設計 1928-1938》(Herbert Bayer: Die Berliner Jahre. Werbegrafik 1928-1938)、《包浩斯與公共關係:危機持久狀態下的溝通》(The Bauhaus and Public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in a Permanent State of Crisis)與《代表性雜誌:德國最受歡迎的媒體亮點 1918-1945》(Iconic Magazines: Highlights of the German Popular Press 1918-1945)。
譯者簡介
蘇靖雯
美國舊金山大學 畢業,極度享受文字翻譯的樂趣,翻譯作品持續累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