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海凡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海凡

平常價 $22.00
/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內容簡介 

1976年,二十三歲的海凡加入馬共領導的武裝部隊,成為馬來亞人民軍士兵。1989年,合艾和平協議簽訂,歷經十三年遊擊生活後,海凡走出叢林。

2017年,海凡以小說集《可口的飢餓》挖掘馬共小說書寫的藏糧。而在最新散文集《喧騰的山林:一个遊擊戰士的昨日誌》裡,海凡以質樸之筆和歷史之眼重返山林,拼湊莫失莫忘的記憶碎屑,引領我們進入這場綿延了半個世紀的社會抗爭。

書分三輯,輯一〈歷史,翻到了691這一頁──馬來亞革命之聲電臺舊址紀行〉,共八篇文章、兩萬餘字,記錄1969年在中國湖南開播、1981年停播的革命之聲電臺始末。

輯二〈恍如隔世〉共二十四篇散文,描寫雨林日常,如動植物的生存習性、草藥、工具,部隊裡的崗位分工、飲食條件、精神娛樂等等。

輯三〈講話〉收錄兩篇演講文字,海凡藉此細述自己的書寫動機,思索個人經歷、文學創作、家國歷史與人性光輝的轇輵抵觸。

這些記敘從日常展開,卻又不只是個人的日常。
 
作者簡介

海凡


曾參與馬共領導的武裝部隊,是馬來亞人民軍的普通士兵。轉戰雨林十三年。1989月12月2日,隨著馬共與泰國及馬來西亞政府簽訂合艾和平協議,停止武裝鬥爭,解散部隊,得以重返社會。

早年在部隊裡已有詞作及小說發表,中輟一段時期後,近年重新執筆,書寫游擊生涯,留下一段特殊生活的悲歡記憶。曾出版文集《雨林告訴你》(2014,文運)及小說集《可口的飢餓》(2017,有人)。

後記
一起走一段發現之旅

這本文集主要收錄我於2017、18兩年間,刊載於《星洲日報》副刊的兩個專欄文章,再加上兩篇講話稿,總共三十四篇。

從第一篇文稿寫成,到這本散文集付印,倏忽間兩年餘過去,當年《星洲日報/星雲版》主編靖芬給我發來電郵:“讀到您的雨林故事,我每回都想,有些無法寫進小說裡的、零散的畫面或經驗,還能不能用別的方式記錄下來?趁着開年,我想到了專欄。不知您有沒意願,在星洲副刊的《星雲版》撰寫專欄?……內容是任何你願意寫的雨林生活經歷……”就是這個電郵催生了《恍如隔世》的二十四篇短文。

2017年5月間,我們一群朋友到了湖南長沙四方山,探訪當年“革命之聲”電台故址,回來後我在拉維和紅兵的幫助下寫了紀行(二人參與了電台工作的全過程,感謝他們助我核實文章中的細節,並提供珍藏的歷史照片;拉維還特別發給兩篇文字作為本書的附錄。),大約二萬餘字。文章不長不短,不知發去哪裡?又問了靖芬,也是在她的費心安排下,推介成為《文化空間》連載八期的專題。正因她的推動和老友們的協助,才有了這本散文集的主體部分。靖芬還答應為此書寫序。時光恍惚,舊事歷歷,思及猶感溫暖。

籌備出版之際,我想到對電台的介紹,短少了馬來語和泰米爾語播音的部分,於是邀請當年參與籌組兩個語種廣播的林雁和莎拉達前輩為書本寫序,講述舊事,補闕廣益。他們已是耄耋之年,都欣然命筆,以實際行動表示了對書本出版的支持,令我銘感於心。

就如莎拉達前輩在序文中所說:“歷史不會再現,歷史只會被回憶,被敘述。海凡先生作為親歷者,用文字把一段日子保存下來,讓我們看到雨林深處的真實。”

無論是誰,無論在哪裡,生活,生命都是不可複製的,唯一性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即是事物變動不居的狀態,也是生命的本真。而寫作有幸能使時間倒流,在記憶的某個時空重新啟動,再現歲月的縱深。這也許是為著掙脫命運的桎梏,在生活已然落幕後,試圖再造,再活一次的嘗試。

人生之旅終歸是孤獨的,寫作更是寂寞的。它不僅僅是對記憶之門的重新叩響,更因為其中有一些體驗,一些生活的、內心的體驗想與人分享,並希望能通過寫作和閱讀,與讀者一起走一段發現之旅,去探尋和審視生存的意義。

為了分享,因此寫了,發表了,再結集出版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希望我的希冀不會落空。

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