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托邦◎蔡欣洵(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6.00繼暢銷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後,作家搖身成為詩人,推出首本詩集《詩托邦》,「把詩讀到自己心裡去」,以更立體的聲音和令人動容的詩句,呈現出人間煙火裡歷練的果實。
欣洵的詩句切膚痛惜,點到即止;將體驗人生的認知、領悟與生活的對話,交換了一座「烏托邦」——一氣讀罷,使我們甘願蝸居這烏托邦國度,因為它除了深刻還有包容。
詩人確信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所有喜怒哀樂都能幻化成任何一種形式和面孔來投射種種的存在。詩人是清醒並且自由的漫遊者,引領讀者在閱讀的旅途中,感受一路生活皆是詩。
作家簡介
蔡欣洵原籍馬來西亞,現為新加坡公民,來自吉打州。著有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曾獲得2021年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以及入圍臺灣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目前為理工學院的高級講師。
內容簡介
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在這個空間裡,人生得以不同的形式投射 —— 悲痛可以長成花;渴望可以穿過任意門變成青蛙。蔡欣洵的詩集《詩托邦》,把過去幾年間對於生命的透徹、美好與不美好,歷練成冷靜卻有力量的長詩、短詩、截句等形式,呈現一幕幕視覺景象,讓人生在詩歌的時空裡構建成一座「詩托邦」。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路、宋子江、何惠祿、范俊奇、張麗珠、馮啟明、潘正鐳
蔡欣洵的詩藝成熟,風格抒情,具備良好的敘述條件,以不同的成長環境、際遇寫出了不同階段的詩作,也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在私域領航探索到的認知、領悟和冥冥中與詩結緣、滋生情感的命運,這些經歷在詩人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醞釀成豐富的詩果實,以生命的詩托邦,兌現心靈的烏托邦,只有詩才能抵達的彼岸。——方路,馬來西亞詩人、作家
蔡欣洵的詩善於捕捉日常細節繼而觀照內心,與其微言深意的散文相映成趣。難得在其現代詩質,情感表達並不濫觴,幽靜節制之下釋出哲思。讀這本詩集猶如沿著幽思小徑穿過一座詩意花園。——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
欣洵遞給我的第一張「名片」,是一首感人的詩篇〈阿爸的收藏品〉——文字的駕馭、意象的掌控,以及內容流動之外,該詩的「總體詩力」再而三地扣人心弦!在「詩」氾濫的年代,遇到一首優質詩作是一種美的邂逅,而這首詩就藏在她的新詩集裡。當我接到她的《詩托邦》的電子詩稿時,如接過一箱滿滿的珍珠!驚喜之餘,自己反而思考如何一首一首捧來欣賞?於是,我決定每次探手隨機抽取兩三首,在凌晨時刻慢慢揣摩,享受閱讀的愉悅!我答應自己在詩集付梓後,必會順序再讀一遍。如果您也是愛詩之人,這冊詩集就不容錯過了!——何惠祿,新加坡詩人
詩有時候是詩人的自畫像,描繪她生活的輪廓,勾勒她內心的線條……在《詩托邦》緊密的詩質裡,我讀到了今昔交映,蔡欣洵的詩在素雅中前進,細膩而靜謐地,召喚想象,和歲月糾纏。——范俊奇,馬來西亞作家
記憶中的欣洵,總遺留在少女時代。相隔多年再見,原來不管身在何處,處於什麼年歲,欣洵一直把詩帶在身邊,從沒停止把生活寫進詩裡。欣洵的詩,溫柔有力。行行的重心,是歷練生活裡開出的花。花有一股讓人安定下來的香味。——張麗珠,馬來西亞城視報主編、島讀書店主人
一部不動聲色卻令人震撼的詩集。詩集堅定不移地審視了生活裡不可思議的流逝、異化,以及逐漸不忠實的記憶。其筆觸言簡意賅、情感細膩,並在驚覺於生活中光怪陸離且令人慟容面孔與形式後,創作變得更無忌憚。如此不絕於耳,是我近十年閱讀的詩集中,最流連忘返的「詩聲」。——馮啟明博士,新加坡詩人、作家、翻譯家、學者
日常生活中,沾在一張紙巾上或混在會議記錄本裡,蔡欣洵習於利用隨身的便利留下一瞬間的詩想。猶如在風過處,伸手抓一把鳥聲蟲鳴,不去驚動誰。這「詩密」的種子, 茁長來自心靈的「聽寫」。樹未必一定要長成樹的樣子,這是創作迷人的地方。——潘正鐳,新加坡詩人
目錄
序一 把稻穗,腐化成餘生的護身符◎范俊奇
序二 樹未必一定長成樹的樣子◎潘正鐳
卷一:時間旅人
卷二:歷史學家之死
卷三:荒謬日記
後記
此生,一座孤島◎蔡欣洵
_________
ISBN:978-981-18-7142-9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9月(預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2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168頁
都市求生記——人生就是最千奇百怪的小故事◎伸懶腰小姐(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8.00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俊賢、伍政瑋、周德成
目錄
推薦序
不是現形記◎周德成
自序
我的小小說加工廠◎伸懒腰小姐
第一章:辦公室歷險記
第二章:奇緣
第三章:人生多詭異
_________
ISBN:978-981-18-7017-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分類:現代小說、新加坡文學、生活小品
系列:都會人生001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96頁(全彩)
時光碎語◎陳幹煌(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6.00作家簡介
2020年初,陳幹煌轉為維根主義者(Veganism),自認為是蔬食料理的老饕。陳出生於馬來西亞砂勞越(Sarawak)的一個市鎮詩巫(Sibu),獨中畢業後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期間,曾參與學生交換計劃到台南成功大學修讀一學期。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閱讀、寫作與舞蹈,他對於音樂、歌唱、戲劇以及游泳也略有涉獵。作品曾獲刊於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著有生活小品《蛋黃的杯盤狼藉》。
內容簡介
路過的回憶都是生命的光點,作者赤子之心的堅持,彷彿召喚那個在追逐成長又拼命淡忘過去的我們。他毫不吝嗇地掏出內心,寫了自己寫了別人;他的小小世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卻穿透了每個日常和點滴。他佇立過的每個角落,都伴著他領會每個今天都比昨天更好一些。從文字的開始到結束,每一個「隨心」的停頓,全都是「所欲」的反思。陳幹煌以輕輕的文字,在節奏極快的日子裡,拼湊成屬於自己的「時光碎語」。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文慧、司徒畢、黃文鴻、蔡欣洵
目錄
序一
文青·文清◎司徒畢
第一輯:那段讓我解憂的臭臭歲月
第二輯:劇透人生的小日子
第三輯:夢裡夢外的房間
第四輯:那些傷神又美好的二三事
第五輯:敲破蛋殼的聲音
_________
ISBN:978-981-18-8187-9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分類:生活小品、新加坡文學、散文
系列:文學島語0013
規格:190mm (H) x 130mm (W),136頁
【預購】錯視與幻聽◎伍政瑋
平常價 $21.00詩人簡介
伍政瑋,一九九五年,生於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藥劑系畢業。詩是安慰劑,是無法根治生活的病態,但至少能讓一切沒那麼難挨。曾獲新華青年文學獎詩歌賽優秀獎(2023),偶有詩作發表於新馬港台刊物。著有詩集《用白紙做的小孩》(2022)與《錯視與幻聽》(2024)。
內容簡介
這時代患上了「過動症」,而政瑋以詩抗衡,並在凝神思索之下,進行著一場詩與時代的深入對談。本詩集收錄了詩人更為狂放的實驗,從各種現實與虛幻交織的場景中,探討著人與自我、世界、文字和時間的關係。詩人只求一度清醒,有意識地活在這如夢似幻的人世裡。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
伸懶腰小姐、周昭亮、雨曦、陳偉哲、嚴瀚欽、蘇俊儀、蘇紹連
推薦序
詩歌作為下意識的庇護所
——代序伍政瑋詩集《錯視與幻聽》◎嚴瀚欽
「知覺的懲罰和恩澤之一是我們每天醒來都會意識到未來無法預測,意識到宇宙的根基建立在一種難以理解的逐漸遠去和消退之上,意識到迷惘、反覆無常和不可知是我們生命中最忠實的伴侶。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似乎只有通過編造故事才能繼續生活下去。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故事能一勞永逸,令人滿足……成為人就是成為不確定性。如果詩歌的目的是深化我們的人性,那麼詩歌也將是不確定的 。」——簡·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第五章:除不盡的餘數:詩歌與不確定性〉,見《十扇窗:偉大的詩歌如何改變世界》(Ten Windows: How Great Poems Transform the World)
政瑋在《錯視與幻聽》(以下簡稱《錯》)的〈自序〉自稱「九〇後的我們……是這時代的迷路者之一」。我雖非身處新加坡,但特殊時代的特殊地緣讓此句的「我們」把遠在香港的我也囊括其中——生存於大都市,初出社會,親眼見證疫情、戰爭等尚未休止的國際劇變,並且在當下選擇寫詩,這一切似乎注定了我們(至少會以文字的形式)相遇。因此我十分好奇南洋(註一)對岸這位尚未謀面的同齡寫作人,對詩歌有怎樣的理解。
於是我同時拜讀了政瑋三年前的《用白紙做的小孩》(以下簡稱《紙》)。作為首本詩集,其主題包含了求學、畢業、工作與生活日常,甚至不乏對社會的諷喻,豐富程度自不必說。此外,他還善於運用靈動俏皮的語言揭穿所洞察到的深刻世相,嘗試讓多種地道方言進入詩歌,甚至以圖像詩的形式對詩進行視覺上的實驗;作為處女作,無疑是相當精彩的結集。不負眾望的是,諸多優點成功地遺傳給了第二本詩集。在《錯》中,我們仍可以找到批判戰爭的〈憤怒體質〉,找到對現實倍感無力的〈NPC日記〉,找到諷刺房屋政策的〈自由〉,也可以找到圖像實驗的〈鏡裡的怪獸〉等。
那麼,一個尖銳嚴苛的追問便是,從第一本詩集到第二本詩集,詩人發生了哪些蛻變?他的文學身份是否更趨完善?他是不是僅僅在重複過去的自己?值得欣慰的是,我在《錯》中看到了以下的自白:
「詩從現實中提煉,濃縮了現實,有時也超越現實,把許多複雜的『當下』提煉出一個由語言、情感、思維、現實融會貫通的體系。」
「我希望我們的故事,除了社媒呈現的那個面相,也能容許這幾首詩,替我們與時代對話。」
「我生怕我們的『故事』此後會在華文詩壇中缺席。」
這看似簡單的三句自白,不經意間回答了每個詩人必須直面的三個核心問題——詩是什麼?詩對誰說話?為什麼寫詩?
或許得益於醫療工作的身份,他尤其注重文字的「藥效」。他在《紙》的〈病了要吃藥〉中提出這樣的設問:「有沒有一種藥/口服,心也服」,背後的答案想必他比任何人更清楚。在經歷了三年疫情、俄烏戰爭、國際政治氣氛緊繃、AI普及化,以及隨之加速易變的市場劇變後,他在第二本詩集中更堅定地向讀者宣稱:這種能夠治療心病的藥,就是詩歌。於是在《錯》的不少詩作中,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敘事者的形象:沉迷夜色卻為失眠所困(如〈安眠〉),關注社會卻對現實敏感(如〈口〉),有初出茅廬的稚嫩和純真卻又具備洞穿世事的成熟與老辣(如〈遊戲〉);在現實面前無限放大自己,同時又無限地壓縮自己(如〈汽水〉),因而漸漸對生活感到無力,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如〈NPC日記〉)。
但有趣的是,上述種種問題都以書寫作結,經歷現實種種拷打最終導向的,是他在詩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例如〈熱帶氣候〉的結尾是「拜託穿上/這幾行破碎的文字/織給你的薄夢」,〈手術〉的結尾是「為安全起見/一切/在詩的麻醉下進行」,〈浮游生物〉的結尾是「我吸收你的枯燥/分泌我的字/讓一切的存在/不至於結束」……這個模式亦存在於整本詩集的編排上,前面五輯羅列了他感受到的時間流變、現實落差、存在和愛情的迷惘、網絡世界的各種錯視和幻聽;在最後一輯便有了醒悟之感,於是決心用詩捕捉這種思覺和感知上的混亂,讓自己在時間的洪流中立足,得以釋懷自己和讀者。巧合的是,整本詩集的最後一首正是直接以〈醒在一首詩裡〉為題。這種導向彷彿成了政瑋的肌肉記憶,一種下意識的逃逸方向。
相較於《紙》的用文字「從日常提煉詩」(孙靖斐語),《錯》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以詩作為自己下意識的庇護場所。這是相當自給自足的寫作模式,而這正是我的一點點擔憂。借用〈手術〉裡的詩句,這種下意識固然「安全」,但我擔心的是,它畢竟容易讓作者「麻醉」。這關乎他寫作動力的來源,關乎詩在他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關乎他詩藝如何再一步精進。簡言之,若詩只停留在對來自現實傷害的療愈,那麼當無傷可療了,詩該如何繼續存在?
這斷然不是在千多字的短序裡可以解答的問題,又或者,正如政瑋在第一首詩所說的那樣,上述的一切不過也只是我(一名讀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重組成的形狀。無論如何,讀畢《錯視與幻聽》,可以確信的是,政瑋的詩藝在持續進步,創作野心和視野在持續拓張。那個習慣把傷疤淡忘在塗改液下的白紙小孩,已經能夠在現實的洪流之中,書寫出一個自己的世界。
註一
南洋:是東南亞地區的舊稱,一般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序者簡介/嚴瀚欽,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著有詩集《碎與拍打之間》(石磬文化),另有作品散見於港、台刊物。曾獲新詩獎冠軍、文學評論獎冠軍、散文獎亞軍、古典詩獎甲等獎。
目次
推薦序
詩歌作為下意識的庇護所
——代序伍政瑋詩集《錯視與幻聽》◎嚴瀚欽
自序
九〇後的我們◎伍政瑋
一、夢的前奏
手術
熱帶氣候
鏡裡的怪獸
二、活成一隻怪獸
自我的介紹
憤怒體質
自卑體質
嫉妒體質
焦躁體質
遊戲
借Beat Saber打心魔
安眠
未答
口
娛樂天地
NPC日記
雪花球
以外
離線地圖
三、結痂中的真相
英式早餐茶匯流成河
上流社會
Pulau Hantu
相對的
蠟燭圖
芝麻
時間網
充滿五秒跳過按鈕的一天
英文網絡用詞翻譯錄
進化論
集體AI化
疫苗
骨刺
米飯
我們親愛的Milo是Nutri-Grade B
無望
四、靜音模式的吶喊
守衛
X光機的視錯覺與聽診器的幻聽
告示牌🚫裡的人振振有詞
巴士Stop與站
軟性三首
Data Fields
自由
理想
咖啡遇貝果
二月十四的午夜
Class?Pass
凍齡
含羞草
汽水
暴力傾向
五、文字潛不進深淵
如果普羅米修斯偷的是文字
強迫症
手機拍攝的美學
存在
隔夜飯煲成粥
幾點幾點
阿輝
你在街道上走了又停
輕重
無時間觀念的魚
六、醒來的時候
浮游生物
九零後的孩子三十而惑
醒在一首詩裡
跋
有些事,總要有人做 ◎蘇俊儀
__________
ISBN:978-981-18-9996-6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建議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