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笑忘書(40週年紀念版)(Kniha Smíchu a Zapomnění)◎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譯者:尉遲秀)
平常價 $27.00米蘭.昆德拉奠定大師地位的關鍵代表作!
其實所有的愛情關係都是建立在一些不成文的公約上,那是戀人們還在熱戀的最初幾星期裡,未經深思熟慮就草草擬定的公約。
那時戀人們還沉浸在夢裡,但這時候,他們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地扮演起難纏的法學家,開始逐條逐字編寫他們的愛情合約。
噢!戀人們,開頭這幾個險惡的日子裡要當心哪!如果您幫別人把早餐端到床上,您就得一輩子幫他送早餐過去,否則您就會揹上讓愛情褪色與背叛的罪名……
宛如一曲變奏,《笑忘書》收錄七個以「布拉格之春」為主調的短篇故事,故事中的人有的想留住記憶,有的想抵抗記憶,昆德拉藉此帶出微小個體與龐大歷史之間的微妙連結,並融合夢境、詩歌,雜糅以批判、敘事,用時快時慢的節奏,交織成關於笑與忘的動人樂章。
最高評價
《笑忘書》本質上是一本小說,卻是一本童話,一本文學批評,一本帶有政治味的冊子,一本音樂理論,一本具有傳記色彩的書。它可以變化成任何它想成為的一本書,整體來說,它根本是一本天才之作!──紐約時報
這本書可以很率直地自稱為一本傑出又新穎的書,它以最乾淨純粹又充滿機智的文字,邀請讀者直接進入書的核心。──【普立茲獎大師】約翰.厄普戴克
昆德拉對現代生活的譴責是宏觀的,但他對那些創作和經歷痛苦的人的關懷卻是最深沉的。──時代雜誌
這本書是一部令人眼花撩亂的娛樂,它啟發了每個政治的、知性的、情欲的,甚至是幽默的層面。──新聞周刊
米蘭.昆德拉運用解放與自由的宏觀概念開創了感性,並使用「性」作為政治事務的隱喻。──洛杉磯時報
《笑忘書》擁有豐富的故事、人物以及想像力,它為米蘭‧昆德拉帶來首次全球性的成功。──亞馬遜書店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小說的藝術》、《無知》、《不朽》、《緩慢》、《生活在他方》、《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HQ事件的真相》、《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伍勒的秘密》、《童年》等書,近年開始投入童書及人文科學類的翻譯。
【預購】生活在他方(50週年紀念版)(Život je jinde)◎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譯者:尉遲秀)
平常價 $31.00昆德拉:「我的小說是一部青春的史詩。」
★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麥迪西大獎」!
★許悔之、楊澤、蔡詩萍、駱以軍 4大名家必讀推薦!
★書封由米蘭.昆德拉親筆繪圖,最具珍藏價值!
因為真實的生活在他方。學生們挖起鋪路的石塊,掀翻汽車,築起街壘;
他們闖入這個世界的動作美麗而喧囂,
有火焰為他們照明,有催淚彈的爆炸聲和煙霧歡迎他們光臨。
他們站立在街壘後頭,拒絕與世界的舊主人們有任何妥協。
人類的解放要就是全面的,不然就不是解放。
夢就是現實,學生們如是寫在牆上,
但是看起來似乎要反過來說才是真的:
這個現實(街壘、砍斷的樹、紅色的旗子),就是夢……
「生活在他方」是十九世紀法國詩人韓波的名言,昆德拉以此為名,構築出一部關於青春的史詩。
當生活是如此地平庸無奇,當美好的理想與冰冷的現實相互衝撞,對年輕的心靈來說,真實的生活似乎總是在他方;而詩歌、愛情與革命,便成了最浪漫的反抗。昆德拉透過主角雅羅米爾的視角,在現實與夢境的交錯之中,探討究竟什麼是青春?什麼是生活的本質?不只呈現出動盪時代的樣貌,也讓我們一窺大師的內心世界。
好評推薦
除了把這本具撕裂性的書推薦給在這個艱困時代裡仍對文學保有關心的人之外,我說不出更多了。──波士頓環球報
既溫柔又慷慨……《生活在他方》是一本側寫年輕藝術家的傑出作品。──新聞周刊
一個對革命浪漫主義狡猾又無情的諷刺……自從伊夫林.沃在《一杯土》超越狄更斯之後,昆德拉便創作出了一些最有趣的文學作品。──時代周刊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小說的藝術》、《無知》、《不朽》、《緩慢》、《生活在他方》、《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HQ事件的真相》、《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伍勒的秘密》、《童年》等書,近年開始投入童書及人文科學類的翻譯。
【預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全新版)(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譯者:尉遲秀)
平常價 $26.00文壇大師昆德拉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二十世紀最動人的小說
此生必讀的文學經典
★本書曾在華文世界掀起一股昆德拉熱潮,暢銷逾百萬冊!
★全新版書封以昆德拉早期親手繪製的書中小狗「卡列寧」珍貴插畫做設計,並採用200g維納斯麗綺紙,書名燙藍,極具珍藏價值!
★改編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由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影后茱麗葉畢諾許主演!
如果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得重複無數次,我們就會像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那樣,被釘在永恆之上。在永劫回歸的世界裡,每一個動作都負荷著讓人不能承受的重責大任,但在這片背景布幕上,我們的生命依然可以在它輝煌燦爛的輕盈之中展現出來。
可「重」真是殘酷?而「輕」真是美麗?
最沉重的負擔壓垮我們,讓我們屈服,把我們壓倒在地。可是在世世代代的愛情詩篇裡,女人渴望的卻是承受男性肉體的重擔。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實現的形象。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面,生命就越寫實也越真實。
相反的,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會讓人的存在飛起,遠離地面,遠離人世的存在,變得只是似真非真,一切動作都變得自由自在,卻又無足輕重。
那麼,我們該選哪一個呢?重,還是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布拉格之春」為背景,蘇聯軍隊入侵捷克後,知識分子逃往海外。昆德拉透過一男兩女交織的愛情故事,帶出了對政治、文化、人類生命的省思與嘲諷。
托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是「重」,特麗莎不惜用盡全身全靈去愛托馬斯,她不願愛情僅限一夜,而渴望日日夜夜,但這樣的重卻反而成為托馬斯的負擔。
托馬斯和薩賓娜的關係則是「輕」,他們只願片刻歡愉,不願永世承諾。但當薩賓娜選擇離開愛情、離開祖國,一身輕盈卻也是一片空無,成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由此看來,誰還能說「重」即是殘酷,而「輕」則是美麗?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昆德拉藉由故事、夢境、散文、詩歌、歷史,以音樂般的旋律變化呈現出一齣糅合了甜美、憂傷與殘酷的生命鬧劇,也讓「輕」與「重」的辯證成為昆德拉小說中永恆的命題。
各界好評
成功地展現出勝於嘲諷的智慧與超越絕望的希望!——時代雜誌
令人驚異的是,一本與其時代背景如此緊密連結的作品,在二十年後卻依然沒有過時。僅管自從1984年以來,整個世界,特別是所謂的東歐地區,歷經了重大的改變,但是昆德拉的小說在今日讀來,卻依然和它首次出版時一樣深入人心!——衛報
一部眼界開闊又複雜細緻的作品,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慾和靈性、趣味和深度……當今寫作男女之間多樣關係的作者中,沒有人比得上昆德拉的智慧觀察。——華爾街日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一部愛情故事,也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對於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有極為嫺熟的描述。——華盛頓郵報
托馬斯與特麗莎是這本小說的兩極。我們應該選擇背負特麗莎過去肩上的重擔,她即使在「布拉格之春」發生後離開,也永遠無法捨棄捷克斯洛伐克,一如無法離開讓她飽嚐嫉妒的丈夫托馬斯,而嫉妒,或許正是讓她永遠無法滿足的原因?薩賓娜可以理解風流醫生探索女性,宛如用手術刀仔細研究物品,而我們又否該選擇托馬斯與薩賓娜體現的生命之輕?我們並不知道何種是最能讓人承受的方式,而這本小說提供了不同角色的面貌,連狗兒卡列寧都是其中一章的主題。這場無常的芭蕾混合了虛幻,以辯證形式的質問,在深思熟慮與帶有詩意的混亂中做出結論,輕與重,兩者同樣令人難以承受,也無法出自於真實的決定。——【書評家】薩娜‧唐-李歐珀‧沃蝶斯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不朽》、《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HQ事件的真相》、《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伍勒的秘密》、《童年》等書,近年開始投入童書及人文科學類的翻譯。
【預購】無知(全新版)(L’ignorance)◎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譯者:尉遲秀)
平常價 $27.00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
聯合報讀書人推薦書!誠品書店文學類年度暢銷書!
執掌潛意識和夢境的,是同一個導演。
白晝,他把洋溢著幸福光影的故國景物一幕幕送給伊蓮娜,
到了黑夜,他策畫的回歸卻令人驚惶,目的地是同樣的國度。
白晝,那遭人遺棄的美麗國度閃耀著,
到了黑夜,換成航向故國的恐怖回歸在發光。
白晝在她面前呈現的,是她失去的天堂,
夜晚所展示的,則是她逃離的地獄。
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後,伊蓮娜離開捷克,成了流亡者。直到一九八九年共產政權垮臺後,才回歸故國。沒想到,身體的回歸卻是心靈流亡的開始。伊蓮娜發現自己已經融入西方世界,和留在家鄉的人們產生了決定性的不同:不只是飲食、環境,更是價值觀上的迥異。
伊蓮娜早已忘記與昔日好友間的回憶,而他們也對她的現在不感興趣。離開的二十年彷彿被盡數否定,她感覺自己像是被人硬生生切下手腳,成了短少二十年的侏儒……
「回歸」該是流亡者最由衷的心願,米蘭‧昆德拉筆下的流亡者卻是迫於無奈。他以冷靜的筆觸,談鄉愁、談命運、談愛情。我們或許不曾經歷過《無知》裡的大時代變遷,但其中的「異鄉感」一定會與我們深深有所共鳴。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不朽》、《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HQ事件的真相》、《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伍勒的秘密》、《童年》等書,近年開始投入童書及人文科學類的翻譯。
【預購】可笑的愛(出版55週年紀念版)(SMĚŠNÉ LÁSKY)◎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譯者:邱瑞鑾)
平常價 $26.00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唯一的短篇小說集!
★書封設計採用昆德拉親手繪製的「流淚之人」珍貴插畫,象徵著愛情的神聖與美麗,同時又充滿了荒謬與偶然!
愛莉絲,到目前為止,她在他眼中看起來儘管天真,卻也是個堅定的人,有很清晰的輪廓:她的外表純真美麗,似乎反應了她的信仰單純本真,而且她單純的人生遭遇似乎是她態度如此單純的原因。到目前為止,艾德華都把她看作是一個內在非常穩定、和諧的人:他嘲笑她也沒用、咒罵她也沒用、用謊言哄騙她也沒用,他(不由自主地)實在只能尊敬她。
可是,那項錯誤的傳聞造成了一個陷阱(他事先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陷阱),破壞了她這個人的和諧性,艾德華心裡想,愛莉絲對信仰的一些想法事實上只是「鑲嵌」在她人生遭遇之外的一個東西,而她的人生遭遇只是鑲嵌在她身體之外的一個東西,而他只從她身上看到一個身體、一些想法,和一種人生遭遇的偶發聚合,一種無機的聚合,非常的隨機,而且不穩定。他想像著愛莉絲的樣子(她現在正靠在他的肩窩上深深地呼息),他看見她的身體在一邊,她的想法在另外一邊,她的身體他喜歡,她的想法他覺得荒謬可笑,這個身體和這個想法並不構成一個整體;他把她看作是一條在吸墨水紙上擴散開來的線:沒有輪廓、沒有形狀。
深陷靈肉矛盾的年輕情侶、遇見往日出軌對象的老婦人、被仰慕者苦苦糾纏的美術教授、深愛妻子卻又流連溫柔鄉的馬丁、日日夜夜飽受情慾折磨的艾德華……《可笑的愛》收錄了七則短篇故事,每篇故事各自獨立,卻又巧妙串聯出以「愛」為主軸的生命悖論。本書不僅標誌了昆德拉作為一個「小說家」的起步,也預示了昆德拉往後創作的核心主題和人物原型,堪稱昆德拉作品的全索引,也是所有書迷必讀的經典之作!
媒體好評
米蘭.昆德拉展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同情、嘲諷、譏刺與親和力,這在我們過往讀過的作品裡是無可比擬的。――芝加哥太陽時報/托瑪斯.喬伊斯
昆德拉的世界複雜無比,同時也充滿嘲弄和悖論。生活往往是殘酷並充滿羞辱的;它如此有趣、時常褻瀆神靈,也教人生氣。――克里夫蘭誠懇家日報/阿貝.C.拉維茨
輕快、荒謬與智慧的傑作!――時代雜誌/約翰.史高
技藝精湛、充滿活力!――新聞週刊/華特.克萊門斯
七篇充滿藝術性,又無比有趣的短篇小說!――寇克斯評論
昆德拉是一位偉大的短篇小說作家!――美國旅行作家、布萊克紀念獎得主/保羅.索魯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譯者簡介
邱瑞鑾
法文翻譯工作者、台灣作家,翻譯作品的讀者年齡層涵蓋3歲到99歲。除了譯有多本法國文學經典名著,包括:《第二性》、《潛水鐘與蝴蝶》、《戴眼鏡的女孩》、《種樹的男人》等,還有《世界建築自己做》、《老鼠郵差來了!》等兒童讀物,並著有《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期望能透過閱讀、翻譯、寫作,繼續為大朋友和小朋友開啟更多認識世界的窗,以及探索文字之美的機會。
【預購】不朽(出版30週年紀念版)(NESMRTELNOST)◎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譯者:尉遲秀)
平常價 $31.00★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最後一部用捷克語寫成的小說!
★奠定昆德拉晚期作品基調最重要的不朽傑作!
★書封採用昆德拉親手繪製的插畫設計,以一支遺落的高跟鞋來表現故事中人對生命意義的追索,以及最終可能的幻滅!
面對不朽,人們的態度並不相同。
我們必須區分兩種不同的不朽:
小小的不朽,是對某人的回憶,留在認識他的那些人的心裡。
還有偉大的不朽,也是對某人的回憶,但是卻留在不認識他的那些人的心裡。
有些職業會把人一下子推上偉大的不朽,
雖說不一定會如此,甚至可以說機會不高,
但這樣的可能性卻又毋庸置疑──那就是藝術家和政治家這兩種職業。
《不朽》從女主角阿涅絲在泳池畔一個不經意的手勢開始,巧妙地串連起七個看似各有主題、卻實則皆以「不朽」為核心的篇章。無論是受到往事糾纏的阿涅絲、邂逅詩人的少女貝婷娜,或是愛上姊夫的蘿拉……藉由書中不同性格的角色,進一步對生命的意義進行了強烈的質問。昆德拉也以他一貫的幽默與反諷,一針見血地戳破世俗熱切追求「不朽」的假象與迷思,反照出人在社會現實下的孤寂與荒誕的生存處境。昆德拉也以本書奠定了晚期作品的基調,堪稱他定居法國後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國外好評
這本小說激發了昆德拉最精采的想像力……一本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能吸引讀者目光的書!——克里夫蘭誠懇家日報
這本小說讓你變得更聰明,甚至成為更好的愛人,很少有小說能夠做到這一點。——《GQ》雜誌
聰明、機智、挑釁、詼諧,為讀者同時帶來閱讀的樂趣與挑戰。——華盛頓郵報
高明的諷刺……强大而迷人!——紐約時報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不朽》、《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HQ事件的真相》、《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伍勒的秘密》、《童年》等書,近年開始投入童書及人文科學類的翻譯。
【預購】消失的她們(Disappearing Earth)◎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譯者:葉佳怡)
平常價 $28.00《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年度最佳書籍︱出版不到一年,全球瘋狂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權
★葉佳怡(作家、翻譯家) 專文導讀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李欣倫(作家)、凌性傑(作家)、蔣亞妮(作家) 佳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八月的午後,遙遠的西伯利亞邊緣,一對姐妹被綁架了。
搜索行動毫無進展,然而這事件如同一陣陣漣漪,
逐漸波及鎮上的女人,層層掀開深埋在她們心底的黑洞……
在愛情裡猶豫不決的邊境執法人員、遺失愛犬的目擊者、渴望與移工有肉體接觸的新手媽媽、受到家鄉男友遠距監控的女大學生、帶著幼女返回娘家的年輕未婚媽媽、極力嚴控女兒跟閨蜜互動的母親,當然,還有四處求神問卜想尋回愛女的母親……她們都在這個事件陰影的籠罩下,意外掀開了內心真正的恐懼、不安,與瘡疤。
這是一幅小鎮女性的肖像畫,作者以精巧細膩的筆法,活現了這些需要被重新縫補的女人。隨著綁架事件的發展,她們各自用強烈或靜默的方式,凝視自己內心的黑洞——那很可能是消失了,或難以尋回的真實自我。然而,無論是面對如何不堪的過往、無法言說的恐懼與失落,她們終究找到了那奮力一擊的決心,尋得彌補生命缺塊的微光。
國內外名家、媒體好評推薦
李欣倫(作家)——
此書以兩位女童的失蹤開場,帶出一則則如血發亮的故事,彼此折射、交融並沖積出新的陸地,所有的人該如相連土地,但歧視、排擠與猜忌點滴蝕穿關係地表,幽暗之窖最適合儲放秘密、醃漬八卦。消失的不僅兩個女童,崩解的也不僅以為永恆堅實的國族、家庭和信仰。似近又遠、變動無定的關係板塊中,故事是方舟,乘載著多疑又渴愛的眾人,渡越即將從暗處如瘋狗浪撲過來的,無常變幻。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
這是一本會讓人「忘記找兇手」的懸疑小說!
受到各種聳動標題影響,再殘酷的新聞似乎都讓人麻木,但在《消失的她們》,一對姊妹花失蹤引發的漣漪卻超乎想像。我們看著悲劇發生,卻只能任由真相被書中各種角色扭曲成利己的樣子,像是以為最能理解失子痛的母親們、急尋愛犬的主人,竟只忙著較勁、甚至藉此遮掩不願面對的祕密……翻轉的人性與性別刻板印象的誤導、交織成一篇篇喚醒心中醜惡的故事,羞愧之際、根本不會記得要找兇手!
而這讓我更加羞愧。
蔣亞妮(作家)——
俄羅斯東北端堪察加半島,曾有一座小鎮,因地震而被海水淹沒。在這一個遠得像傳說的板塊與故事裡,作者以一場姊妹的失蹤與其後的創傷,成了小說壓底的亞特蘭提斯。但這本小說還有更多,它有著神話與傳說的顏色,卻不是仿舊的歷史召喚,現代半島的開放也是一種青春的開放,回不去與死亡的不只是生命,時間都成了海潮間的迷幻碎浪。無比精湛的小說敘事,與一部長篇美譯。
《出版家週刊》——
一部出色的懸疑處女作。故事從一對姐妹被人綁架事件開始,如同對當地投下巨大的漣漪……菲利普斯對於人物和景色的描寫筆法相當精湛,有其特殊的小說語言。這部小說宣告一位極具天賦作家的誕生。
《圖書館期刊》——
一部具有文學性和強烈情節的優秀……菲利普斯筆下的角色,雖生活在荒活的遠方,卻都是有溫度的人物……令人著迷的小說。
《紐約客雜誌》——
死去或失踪的女孩是犯罪小說中的常見的工具,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角色,然而茱莉亞.菲利普斯巧妙地打破慣例,帶引我們到一個火山噴發的半島上,深入她所塑造的各種女性生活……每個角色的聲音都相當獨特,是近年來少見的精采小說。
《紐約時報》書評——
相當出色的處女作!從一樁女童綁架事件揭示了堪察加半島的分裂……作者透過失去和渴望,映證了小說的力量。
《娛樂週刊》——
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的地方,很少有小說能將它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來……菲利普斯精湛的說故事技巧,令我們深陷其中。
《歐普拉雜誌》——
「菲利普斯呈現出的人物心境,讓人想到堪察加半島崎嶇不平的土地,也深掘出大眾在恐怖事件發生後所引起的集體創傷……相當好看的小說!」
《華爾街日報》——
「這部小說太迷人了!從兩個被綁架的小姐妹為起點,作者以一個章節一個月份及一個女人的故事,慢慢解開她們身上的矛盾與紐帶:一個被閨蜜冷落的女孩;得知丈夫死於山難的女人;一個在尋找走失愛犬時瀕臨絕望的女人……關於那些失落及壓抑,少有人能像作者菲利普斯一樣,說得如此獨特、動人……」
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 1989~)
大學畢業後,獲得「傅爾布萊特計畫獎助」,前往俄羅斯研究外國投資及旅遊業如何影響堪察加半島。這期間,她為《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撰文,探討該地區婦女的日常生活及遭受的危險;這些研究觀察,也形成了她第一部小說《消失的她們》的靈感。
這本小說於2019年出版,因其敘事風格獨特,手法細膩,在英美書市受到高度矚目,甚至橫跨海外,迅速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本。它也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等媒體的年度最佳書籍,更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的榮耀。
茱莉亞.菲利普斯的作品亦曾刊登於《微光列車》(Glimmer Train)季刊、《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網路雜誌《石板》(Slate)等。
她目前定居於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絕望者之歌》、《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密室犯罪之下的心靈突圍
本書譯者.作家/葉佳怡
遙遠的堪察加半島上,有分別為八歲及十一歲的兩個女孩遭到誘拐。小說《消失的她們》中,作者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以女孩失蹤的〈八月〉章節作為小說開頭,一路寫到隔年七月。除了第一章和最後兩章跟女孩有關,其他章節的女主角都和她們沒有直接關係,但又全部籠罩在這宗誘拐事件的陰影之下。讀者會不停在閱讀時尋找案件線索,又不禁受到每個生動的角色迷惑而分心,直到結尾,你才恍然大悟,明白非得從頭再讀一次,而且這次讀的心情將截然不同。
犯罪小說中消失的女孩
美國犯罪小說中,常有故事圍繞著「消失的女性」展開。二○一八年出版文集《死去的女孩:論如何從美式執念中倖存下來》(Dead Girl: Essays on Surviving an American Obsession)的美國作者愛麗絲.波林(Alice Bolin)就曾寫道,「受害者的身體是中性場域,好讓男人們藉此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比起消失的男性,人們更習慣失語的女性,並會推出一位男性偵探為她代言,他的人生也會在破案過程中出現重要的蛻變。
因此,儘管《消失的她們》風光榮獲二○一九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但這樣一個女孩失蹤的故事若要說帶有一點陳腔濫調的遺跡,也絕對合情合理。但不一樣的是,故事中的男性辦案警官始終只是關鍵性的背景角色,失蹤的女孩也沒有失去自主性,甚至是將所有女性同胞串聯起來的黏著劑。此外,當你發現這是一個出生在紐澤西的美國女作家,將背景設定於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所寫的故事,更會意識到小說中存在更多不同層次。
反映僵固人際體系的密室犯罪
當然,堪察加半島這個背景設定,作者菲利普斯也有回應犯罪小說傳統的意圖。作為一座曾經徹底對外封鎖,現今要抵達也交通不便的半島,此地可謂「密室」。許多美國犯罪小說也常將背景設定在類似的中西部小鎮,並透過一宗犯罪事件攪亂看似平靜的小鎮生活,再挖出緊密人際關係底下的一枚枚爛瘡。所謂「密室」不見得是上鎖的房間,也可以是幾乎與外界隔絕,並在缺乏多元刺激的情況下,將主流價值觀發揮到幾近極致的僵固處境。因此對菲利普斯而言,堪察加半島正是反映了人類許多共通困境的微觀世界。小說中許多想逃但又逃不走的年輕女性,也同樣象徵了這個密室的威力。
茱莉亞.菲利普斯大學時讀俄國文學,也在莫斯科讀過書,因此始終想寫一個以俄羅斯為背景的故事,而堪察加半島深深吸引著她:這座半島大約跟加州一樣大、人口稀疏、進出曾受到嚴格管制、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是軍事管制區或環境保護區、跟俄羅斯本土沒有道路相連、有城市有苔原又有火山,還常發生地震及土石流。對她來說,這裡擁有獨特的地理及歷史環境,個性鮮明,同時也是一個人「消失的理想所在」。她在堪察加半島進行了密集的研究及訪談,帶著各種素材回到美國,消化了一年多,才終於提取出適合發展的元素。而其中最關鍵的,正是在堪察加隨處可見的失蹤女孩海報,以及她無從迴避的美國觀點。
是女性困境、俄國的女性困境,還是美國的女性困境?
小說依著月份順序講了一年的故事,但除了開頭及結尾之外,所有章節的女主角幾乎都隔著一段距離觀察這起案件,但也都因此被勾起了不同的創傷及噩夢。有高中女生因為個性獨立,不把誘拐案當一回事,而被摯友母親視為可能害女兒失蹤的壞榜樣;甚至有大學女生的男友在誘拐案之後,更加發揮自己的控制慾,掌控女友所有行蹤。在男性施加於女性的暴力發生後,所有的告誡及規勸都落在女性身上,甚至藉由不同形式的男性暴力去執行,這種現象確實在美國和俄國的文化中共同存在。但關於種族及階級的描述,作者也承認確實使用了美國人的「濾鏡」。
比如,小說中有一位失蹤的原住民少女,她的母親忿忿不平,認為憑什麼俄國的「白人」女孩失蹤可以獲得大量資源,自己的女兒卻只被當作逃家少女。作者在此挪用了美國白人及印地安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但書籍出版後,有俄國的讀者反映,其實他們國家不太會使用「白人」的概念,頂多會強調「俄羅斯人」跟原住民族的差別。但這樣揉合了種族及階級意識的性別書寫,儘管出現缺陷,但也的確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菲利普斯相信普世性是基於特異性而存在,而透過不同文化揉雜而衍生的誤差,或許也能幫助讀者窺見普世性與特異性之間的層次。
(未完)
【預購】海象小姐與黑鳥先生:記得或遺忘,哪一種才是幸福?(The Reminders)◎瓦爾·艾米奇(Val Emmich)(譯者:林師祺)
平常價 $29.00美國創作才子瓦爾.艾米奇的首部小說,
結合音樂與暖暖文字,
溫柔寫下生命中最值得紀念的魔幻時刻
你曾經在最悲傷的時候,遇見奇蹟嗎?
十歲的女孩瓊恩,
擁有不尋常的超強記憶力,卻因此而困擾不已。
這年夏天,她和剛剛失去伴侶的哀傷男子蓋文偶然相遇,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這段奇蹟般的友情,以在紐澤西與紐約市為舞台,兩人最愛的披頭四音樂為伴,領著兩人走上一段充滿意外的的療癒之旅──
蓋文如何走出伴侶驟逝的傷痛?
瓊恩如何接受自己的天賦,找到面對人生的解答?
【編輯的話】
「契機比什麼都重要。我那時候忽然這樣想。偶然的一致,說起來也許是到處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我們大半沒有留意到,就那樣忽略過去了。……可是如果我們有強烈追求的心願的話,那可能就會在我們的視野裡,變得可以鮮明清晰地讀出那圖形和意思來。而且我們看到那種東西時,就會驚嘆道:『啊,這種事情居然也會發生。真不可思議。』」──節錄自〈偶然的旅人〉、《東京奇譚集》,村上春樹
在編輯過程中,屢屢想起村上春樹的這段文字。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心情低落時,恰巧聽到了最喜歡的一首歌;突然想起某個朋友時,就恰巧接到對方的電話……《海象小姐與黑鳥先生》的故事,就是關於在最痛苦的時候,恰巧出現的那個人。他陪伴你度過最黑暗的一段時光,而最美好的事情是,在對方拉你一把的同時,你也同時成為了對方的力量。
這是個能讓人想起生命中散落的小小奇蹟的小說。希望看完書後,你也能低頭細看,對那些讓日子隱隱發光的神奇時刻會心一笑,甚至有機會,成為能握住他人雙手的那個人。
【關於書名】
瓊恩和蓋文決定一起搭檔寫歌,就像披頭四的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因此瓊恩幫兩人取了可愛的綽號:「海象」出自約翰‧藍儂的歌曲〈我是海象〉;「黑鳥」則出自保羅‧麥卡尼的〈黑鳥〉。
【封面設計與裝幀】
書裡十歲的瓊恩古靈精怪、可愛極了,因此以充滿童趣的插畫,帶出小說個性。「海象小姐」瓊恩聽著音樂、抱著心愛的吉他,「黑鳥先生」蓋文則輕巧地停在她的右肩上。印工上以美術紙雙特色印刷,搭配略帶玫瑰金質感的中英文書名燙金。
各界好評
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4.6星感動好評.版權銷售14國.紐約郵報必讀選書
甜美得令人心痛、出乎意料又刻畫入微……不論作者是否有意,讀完這本書之後,會讓人覺得生命本身、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比想像中更美好。——寇克斯評論
艾米奇成功捕捉了瓊恩與蓋文兩位主角的聲音。這位演員與音樂人,現在可以驕傲地為自己加上「作家」這個頭銜,這本古靈精怪又十足感人的小說,令人忍不住一直讀下去。——圖書館期刊
迷人的出道作……艾米奇令人聯想起尼克・宏比,避免了虛假的夢幻甜蜜,成功道出了一段不可思議友情之間的魔幻時刻。——國家圖書評論
這本溫暖又成功的小說,艾米奇成功展現出創意的魔法。——赫芬頓郵報
迷人、原創、充滿同理心與缺憾。讓人以全新的眼光檢視生命路程中,相遇的人們如何互相療癒、並踏出新的一步。——水瓶週報
充滿娛樂性、後座力十足的小說。——澤西期刊
這本溫暖可愛的小說令人聯想起電影《小太陽的願望》,讓你時而大笑、時而流淚,但大部分的時候,臉上都掛著理解的笑容,因為我們都懂生命中的那些起起落落,以及人類堅持不懈的美好靈魂。——亞馬遜讀者
瓦爾.艾米奇 Val Emmich
1979年生,才華洋溢,身兼演員、錄音師及作家等多重身分,曾演出由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及滾石樂團主唱米克.傑格合作的影集 《Vinyl》、美劇《如果還有明天》(The Big C)及《醜女貝蒂》(Ugly Betty)中角色。被紐約郵報譽為「文藝復興男」。
出過許多專輯,並以專業錄音師的身分獲獎肯定,被媒體譽為全紐澤西最棒的詞曲創作人之一。本書是他的第一本小說。
目前與妻子和兩個孩子定居於紐澤西州澤西市。
valemmich.com
twitter.com/valemmich
譯者簡介
林師褀
法文名是J開頭,但,約翰.藍儂不是我最愛的歌手。
政大英文系。曾任報社編譯、記者。跨入譯界以來,穿梭不同時空,體色各色人生。譯作有《後窗的女人》、《窒息過後》、《消失的夢田》、《被拒絕的勇氣》、《愛呀X美啊X人生哪》、《如何當個巴黎女人》、《史蒂芬金的十四張牌》、《男孩裡的小宇宙》、《書店怪問》、《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法國女人不會胖》等。
【預購】黑鳥不哭(Sing, Unburied, Sing)◎潔思敏‧沃德(Jesmyn Ward)(譯者:彭玲嫻)
平常價 $28.00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蔡佳瑾,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際溫柔推薦
歐巴馬│瑪格麗特‧愛特伍│馬龍‧詹姆斯│傑森‧雷諾茲│
安‧派契特│阿亞娜‧梅錫斯│喬伊斯‧卡洛‧奧茲│伍綺詩
名人好評
「這本令人痛徹心扉的小說深入挖掘美國尚未被埋葬的噩夢核心。」──瑪格麗特‧愛特伍
「震撼人心。強而有力的捕捉鬼魂,一段人物啟程後就不曾離開的公路旅程,一部刻骨銘心的偉大史詩。」──《七殺簡史》作者,馬龍‧詹姆斯
「講述愛與家庭的詩意故事,潔思敏‧沃德又一傑作。」──新任青年文學國家大使,傑森‧雷諾茲(Jason Reynolds)
「《黑鳥不哭》在昔日的不公與今日的絕境之間建立起明晰的聯繫。我是潔思敏‧沃德作品的超級粉絲,本書證實沃德果真是當今美國數一數二的作家。」──安‧派契特
「《黑鳥不哭》是一部顛覆想像的公路小說,一個炙熱的家庭故事。沃德的這本令人難忘的小說重返其處女作所刻劃的密西西比鄉間,橫跨古今,抒情而具震撼性,令人沉醉。」──《海蒂十二族》作者,阿亞娜‧梅錫斯
「閱讀《黑鳥不哭》,你會感覺到歷史的龐大重量,以及在這龐大重量面前堅持不屈所需的龐大力量。對於深信奴隸制度與種族隔離制度的陰影已然遠去,以及認定舊日的鬼魂可以輕易安撫的人,這本書絕對是刻不容緩立即閱讀的書。」──伍綺詩
「這是一部優美、動人、充滿野性而溫柔的小說。」──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得主,喬伊斯‧卡洛‧奧茲(Joyce Carol Oates)
國際評論
「《黑鳥不哭》敘述結構優美,讀來讓人心痛得屏息。這部小說透過對生者與亡者的想像,從公路通往一個更龐大的故事,即作為一位美國人生活在此刻與數十年前南方鄉間的意義。從年邁慈祥的外祖父到有靈異體質蹣跚學步的梅可娜,無論生者或亡者皆面臨著種族主義、希望和歷史的永久印痕。」──美國國家圖書獎評審評語
「在令人窒息的貧困、種族主義、毒癮和監禁構成的淒涼景象中,沃德抓住了那些美麗、溫柔和頑強的時刻。」──麥克阿瑟天才獎評語
「沃德以華麗的語言肌理挖掘歷史的層次,最後終結於不尋常的合聲。」──BBC
「沃德的文風抒情,時而是公路小說,時而是鬼故事。她以詩意的方式討論美國南方尚未完成的大業。」──《大西洋月刊》
「一段看似簡單的旅程變得越來越艱難,這本書流暢地穿梭在現在和過去之間,漸進式地揭示種族差異的創傷組成了這個混血家庭。」──《時代雜誌》
「一段強勁的旅程,沃德細膩精準的掌握自然與超自然的觀察以及抒情的細節,她再次講述了一個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仔細傾聽的故事。」──《歐普拉雜誌》
「抒情又強悍,沃德精練的語言緊緊地抓住書中人物艱困的生活、彼此間問題重重的關係以及他們在精神上的深度。」──《圖書館期刊》星級評論
「《黑鳥不哭》的筆調承襲了左拉‧尼爾‧赫斯頓和福克納,以及童妮‧摩里森。」──《紐約客》雜誌
「這本書是《林肯在中陰》加上《寵兒》。」──《華盛頓郵報》
「這是繼藍肯(Claudia Rankine)的《公民:美國之歌》(Citizen: An American Lyric)之後最棒的一本小說。」──Lithub文學網站
「《黑鳥不哭》是一首充滿愛與悲傷的黑暗燦爛曲子。彷彿是奧德賽遇上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遇上威廉‧福克納和童妮‧摩里森,這些難以言喻的東西都是潔思敏‧沃德所創造。」──美國獨立書商協會
「書中每頁的文字都和鬼魂及文學緊密環繞,生死的界限像煙和沙子不斷變化。這種南方的哥德氛圍讓人想起威廉‧福克納和芙蘭納莉‧歐康納。」──《娛樂週刊》
「震撼人心……帶有童妮‧摩里森和荷馬《奧德賽》的況味。」──《波士頓環球報》
「這個家庭面對的困境與數十年來發生的犯罪及挫敗密不可分。喬喬望著院子想:『樹枝上全是滿的,滿滿的都是鬼,三三兩兩,一路到頂,到羽毛似的樹葉上。』這就是這個國家受困的自由樹。」──《華盛頓郵報》
「在這本豐富而孤寂的小說中,沃德讓死者唱歌。這是場葬禮。」──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對美國歷史最有力的詩意批判。」──《衛報》
「沃德筆下的人物擁有現實世界的複雜性,令人著迷。」──《泰晤士報》
「一部關於種族、愛與歷史的小說,讓人難以忘懷。」──《ELLE》雜誌
「《黑鳥不哭》藉由儀式和歌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填補了我們永遠無法填補的創傷,以及那些難以述說的真相。」──Buzzfeed
潔思敏‧沃德 (Jesmyn Ward)
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目前於杜蘭大學擔任創意寫作副教授,著有小說《Where the Line Bleeds》及《Salvage the Bones》,後者榮獲201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並入圍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獎及戴頓文學和平獎最後決選名單。非虛構作品包含為《紐約時報》編輯的暢銷文集《The Fire This Time : A New Generation Speaks About Race》,以及回憶錄《Men We Reaped》。《Men We Reaped》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及赫斯頓•萊特獎決選名單。2017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2018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目前與家人居住於密西西比州。
沃德是第一位獲得兩屆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女性。在頒獎典禮上,她提到自己因身為一位黑皮膚的作家,過去她的作品屢遭拒絕的理由是其故事缺乏普世性,然而,她接著說:「你看著我,以及那些我所鍾愛的人——窮人、黑人、南方的孩子們、女人與男人——你便彷彿看見了自己。你看見了你的哀傷、你的愛、你的失落、你的遺憾、你的喜悅、你的希望。」
《Salvage the Bones》及回憶錄《Men We Reaped》即將由時報出版。
譯者簡介
彭玲嫻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諾丁罕大學英語研究,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肄業,曾任前新聞局《光華畫報雜誌》(今外交部《台灣光華雜誌》)英文編輯、《解讀時代》雜誌主筆,譯有《盲目》、《同名之人》、《凜冬將至》、《大地三部曲》等書。
【預購】歡樂時光(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譯者:劉森堯)
平常價 $26.00●收錄多幀普魯斯特的影像紀錄,完整呈現其傳奇生平。
●隨書附贈經典藏書票。
意識流小說先驅、現代主義文學奠基者
普魯斯特成就巨擘前首部創作!
生命總是滿布懊悔的裂痕,
愛情的狂喜與失落,
翻騰、纏繞不止的欲念,
盡如騷動不安的無用浮沫。
唯有死亡,能為我們解除生命之重負。
青年時期的普魯斯特,尚未成就日後令他蜚聲世界文壇的《追憶似水年華》前,即已徘徊在愛欲生死的掙扎與思索。戀愛中的猜疑、妒忌與占有,是愛情的恩賜還是詛咒?
面對死亡,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活著,又該如何看待那即將被死亡接引的人們?生命中的愛欲、追悔、嗔恨,在死亡面前都如遠去的浪花,終歸平息消逝。
那麼,死亡或許正是為靈魂帶來平靜的恩典?
本書收錄了普魯斯特青年時期創作的短篇小說、隨筆,與詩篇;主題皆圍繞著對生命的不滿與懊悔,不可信任的愛情,以及死亡的迷惑。悔恨、愛、死亡等貫串他日後偉大巨著的核心題旨,盡皆在此書中浮現、萌芽。
本書不僅是普魯斯特的少年首作,更是星辰即將綻出光芒的前刻,夜空為之豁然璀璨的瞬間。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
譯者簡介
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並於法國波特爾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天光雲影共徘徊》,譯有《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威瑪文化》、《啟蒙運動: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閒暇》、《歡樂時光》等。
本書獻給我的朋友威利.希斯(Willie Heath),他於一八九三年十月三日逝於巴黎。
(你已躺在上蒼的懷裡……告訴我死亡的世界像什麼,不要讓我感到害怕,最好讓我喜歡上它。)
古代希臘人會給死去的親人獻上糕點、牛奶和酒,但我們今天的做法,看似虛幻,如果不是更聰明,卻可能更文雅,我們給死者獻上花和書。我今天給你帶來的就是一本有許多圖畫的書,書中有許多的傳奇故事,要是不讀文字,看看圖畫也行,因為許多偉大藝術的愛好者也喜歡這些圖畫,就是因為這個單純的特質,這個禮物因而顯得高貴。我們可以這麼認為,其中所表現的單純,如同大仲馬所說:「以上帝之名,它創造了最美的玫瑰。」詩人羅貝爾.德.孟德斯鳩也寫過詩(未發表)來禮讚這個,這些詩寫得充滿創意,既優美又充滿活力,令人聯想十七世紀,他這樣描寫花:
為您的畫筆擺姿態開出花朵,
……
您是它們的守護神,您是花朵,
您讓它們死而復生!
他的崇拜者都是一群菁英分子,他們在前面看到的這個名字(威利.希斯),他們可能沒有機會認識,但我希望他們會喜歡這個人。至於我自己,親愛的朋友,我和你認識的時間並不長,最初我經常在早上的時候在布龍森林看到你,你總是站在樹下,在休息的樣子,看起來很像范.戴克畫中的貴族人物,一副優雅沉思的模樣。你的優雅和畫中人物很像,並非來自你們所穿的衣服,而是來自衣服底下的身體,還有身體內在的靈魂:這是一種道德的優雅。你們還有一點很像,那就是憂鬱的氣質,你們的優雅更增加了你們憂鬱氣質的相似性,好比那樹蔭的葉子最深層的陰暗部分,范.戴克就常停在類似樹蔭底下的國王大道上,為他的模特兒畫像。你當時離死期已經不遠,和畫裡的模特兒一樣,我們可以在你們的眼神裡看到陰暗的預感和預備要離去的溫和亮光互相交替著。如果說你那孤絕的傲氣直接屬於范.戴克的藝術,事實上絕不僅於此,你那豐富神祕的內在精神層次更高,應該屬於達文西。我常常看到你的手指舉起,你那謎一般的臉上的眼神和微笑深不可測,而且一語不發,我覺得你看起來就像聖.尚—巴布帝斯特.李奧納。我們當時夢想著,甚至已經開始計畫,去加入一群菁英男女的團體,生活在他們流氣的庇蔭底下,遠離愚蠢和邪惡。
你的生活,你所想要的生活,就像是需要高度靈感之激發的藝術精品,像信念和才華,那樣的生活我們只能在愛裡尋得,如今死亡卻要把你帶走,帶走你的生活,帶走你的一切。死亡隱藏著一股強大力量和神祕,以及生命裡所沒有的「恩典」。像情人要開始戀愛那樣,也像詩人要開始下筆那一刻,病人只有在開始生病那一刻才感覺最接近他的靈魂。生命是一團粗糙的東西,如影隨行緊緊逼壓著我們,不斷戳傷我們的靈魂,當我們和生命的連結一旦解除,會立即感受到一股明亮的溫暖,如釋重負。我小時候讀《聖經》故事,發現沒有一個人物像諾亞的命運那麼乖戾悲慘,由於大洪水的關係,他必須關在方舟裡四十天。不久之後,我經常生病,經常連續好幾天被關在我的「方舟」裡,苦不堪言,就像諾亞被關在方舟裡一樣,看不到方舟以外的世界,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後來我的病情漸漸好轉,我的母親原來日夜都守在我旁邊,這時就「打開方舟的大門」,出去了,像鴿子一樣,「她晚上又回來了」,不久我完全痊癒了,又像鴿子一樣,「她再也不回來了」。我必須重新生活,不必有母親在旁邊,我要隨時隨地聽到比我母親更嚴厲的說話聲音,還有她旁邊的人,原來我生病時都對我很好,現在態度也都跟著改變了,我的母親告訴我,她們有各自艱困的生活和責任要面對,我不能怪她們。這隻大洪水的溫馴鴿子,眼看著你離開,自己從方舟走出來,帶著重見天日的喜悅之餘,難道不會因再也見不到你而夾雜著一股濃濃的憂愁嗎?生命的暫時停頓是很棒的,好像「上帝的暫時停工」,暫停工作的繼續進行,也藉機消除不良的欲望,病痛的「恩典」將我們帶往超越在死亡之外的現實世界—還有死亡的恩典,我們不必再理會「身上無用的累贅」,不必老是伸手去整理你那「老是合攏不起來的頭髮」,還有母親的溫柔呵護和朋友的熱切關心,我在最虛弱和最憂愁的時候,你們來到我身邊,可一旦我的病情好轉起來,你們再也不跨過門檻過來了,我會為你們的遠離而感到痛苦,你們所有的人再也不理會困在方舟裡的鴿子了。還有親愛的威利,他不認識你們,但在這個時刻,他會多麼想和你們在一起,你們一生所從事的事情,他要在一小時之內全部抬起,承擔不了,最後只好轉身面向墳墓,他們稱之為死亡,「死亡,專門來幫助那些注定無法自我完成的人」。可是如果死亡能夠為我們解除生命重負,卻不能為我們解除我們自己身上的重負,除非我們首先自己活得有價值。
你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嚴肅,但同時也比我們任何人都要稚氣,不僅因為你心地純潔善良,同時也因為你的心胸開朗樂觀。我初中時代的同學夏勒.德.格蘭西伯爵,他有一種本事很令我羨慕,那就是他隨時可以把大家逗笑,笑個不停,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這本書的大多數篇章都是寫於我二十三歲的時候,但有幾篇寫得更早,二十歲的時候(比如〈奧薇蘭特或世俗生活〉或〈義大利喜劇片段〉的大部分,等等)。幾乎都是我騷動不安的生命所激起的無用泡沫,當然現在都已經平靜了下來。日後有機會回頭看這些東西時,我們的繆思可能會覺得索然無味而嗤之以鼻,以輕蔑的眼光去凝視,但人們會在這裡面看到反映在紙上的微笑和舞蹈。
我把這本書獻給你,你是我的朋友裡頭唯一一個不怕批評家的人,我很自信書中也沒有什麼地方的自由語調會驚嚇到你,也並未描繪任何棘手人物的不道德心性,我只想一切求好,可能力有未逮,至於壞的方面,我無法身處其中而仍能優游自在,我只知道如何逆來順受,忍受痛苦的煎熬。在這本小書裡,我只能以真誠的憐憫筆調來呈現我的人物。有一些好朋友,文壇的前輩以及一些愛我的人,他們都分別為我寫作本書提供很寶貴的養分,詩或音樂,不一而足,還有偉大哲學家達魯先生帶有激勵性質的哲學,我認為他的言論將比任何文學作品更能持久,他的思想不僅對我,還有其他許多人,都很有激勵作用,我如今透過這本小書傳遞給你,這是我所能給你的最後的情感保證,做為永久紀念,對我們周圍每一個還活著的人,不管是偉大還是親密,也將會是有價值的永久紀念。
【預購】人生複本(Dark Matter)◎布萊克·克勞奇(Blake Crouch)(譯者:顏湘如)
平常價 $29.00百分百原創,雷射般精準的文句,這本小說好看到狂!
──《第43個祕密》作者哈蘭.科本
馬欣、笭菁、易智言、陳夏民、何敬堯、馮勃翰、鄭國威、張東君、懷觀、螺螄拜恩、黑咖啡聊美劇、我是查理、故事貿易公司 ──震撼推薦
《分裂》電影導演、《火星任務》《羊毛記》《神隱任務》《第43個祕密》《末日之旅》《骸骨花園》作者 ──驚悚名家聯手按贊
★狂賣三十多國版權!
★索尼影業七位數字美金搶下電影改編
★亞馬遜年度選書、4.5星好評
★長期占據《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獨立書店》《洛杉磯時報》暢銷榜
★《華爾街日報》年度殺手級熱門好書
★加拿大Indigo書店、美國獨立書店選書
★Goodreads書評網站年度最佳科幻小說決選
★美國書展、聖地牙哥與紐約動漫展關注重點
◎中文版獨家珍藏◎
1. 特色炫光書衣+人生漩渦內封
2. 作者簽名+手寫驚喜獻詞
此刻你只看了書籍網頁三秒,還在猶豫是否繼續;
另一時空的你,卻在讀了之後,驚懼懷疑起身旁的現實!
傑森不過是晚上出去跟朋友喝杯酒,不過才剛跟老婆孩子道別,還答應稍後帶冰淇淋回來享受難得的家庭之夜。但是再次轉開家門,一切都變了,沒有太太、沒有孩子,家具隔間全不是他記得的樣子,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是自己……幸好,他手指上隱約留下婚戒痕跡。對,他不是腦子壞、神智混亂,記憶造假。
可是死命追他、要抓他的人,口裡描述的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傑森,那人沒婚沒家,完全孤立,只有工作,甚至還在科學研究上拿到傑森早已放棄的大獎。這到底怎麼回事?為何應該認識他的老友,也說他醉心工作?更重要的是,那位應該是他太太的女人,為何說他們沒有孩子,而且十多年前分手後,就再不曾往來?
傑森努力想證明自己沒瘋、沒病、沒腦瘤,但一切都不合理。難道有人趁他一陣迷茫,把世界換過來了?!難道他那個有暈黃小燈透出窗外、妻兒相伴的溫暖小屋,再也回不去了?
他不認得這個世界,堅信另有一個世界才是他的歸屬,
瘋了?病了?是惡作劇,還是宇宙級的噩夢,永難逃脫?
各界好評推薦
◎燒腦神作.各界口碑肯定◎
這個故事太耀眼了!令人難忘。克勞奇開創了全新的局面。──《神隱任務》李查德
超優!如此刺激精采的冒險,講述關於愛、懊悔與量子疊加狀態的故事。好久沒有一本書能像這樣牢牢吸住我,完全停不下來,直衝結尾。──《火星任務》安迪威爾
極品!百分百原創,不落俗套。雷射般精準的文句,滿滿的科幻驚悚元素,扣人心弦之外,愛情段落千迴百轉到前所未見的高度。這本小說好看到狂!──《第43個祕密》哈蘭科本
我簡直是囫圇吞棗般讀完這書,而且忍不住要讚嘆情節緊湊精采勾人上癮,太有創意,很久沒讀到這麼燒腦的小說。──《骸骨花園》泰絲格里森
一流燒腦驚悚故事!不只讀來暢快,更挑戰人深思「第二次機會」的意義。這本精采滿點的科幻小說,保證一讀就放不下。──《末日之旅》加斯汀柯羅寧
這本小說刷新了「驚悚」的定義—超亮眼的跨類型元素、點出存在與現實的關鍵問題,深入核心竟然是一個愛的故事。──《殺人本能》喬瑟夫芬德
如果是我才不想發生《人生複本》那種事,但是作為讀者,我看得很爽。──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社長)
如果鏡中的你不是你,你願不願意成為另一個人?如果人生軌跡被偷天換日,你的愛人、家人一夕消失,你願不願意為記憶中僅存的光芒而拚搏?鬼才布萊克.克勞奇再次帶領我們闖入奇詭難料的小說冒險。──何敬堯(新銳小說家)
這本書只要翻開就會一口氣讀完。你一定想過,如果生命裡的某個關鍵點,你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人生會走向何方?主角被迫交換到平行宇宙裡的另一個世界,沒想到……作者竟能運用量子力學讓人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間移動,非常有趣!──馮勃翰(《暢銷書密碼》選書策畫)
深夜一口氣看完這部燒腦小說,我想唯一適合的推薦詞就是:「很幸運地,我活在『我看過這本小說』的世界裡,而不是活在另一個沒有看過這本小說的平行世界。」──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這本令人欲罷不能的科幻懸疑小說,讓我邊讀邊想學過的物理、薛丁格的貓、《納尼亞傳奇》系列中的《魔法師的外甥》、三面都是鏡子的電梯……然後繼續滿腦子雜念不停地看下去。真是刺激。──張東君(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
實在好喜歡這個故事,竟然把「平行宇宙」與「薛丁格的貓」兩個概念連結起來!事實上,我只花兩小時就讀完,因為太急著想知道真相了。──懷觀(《未見鍾情》作者)
閱讀本書三階段:一、不寒而慄、全身發冷。二、震驚無比,腎上腺素爆發!三、痛哭流涕之際,深感人生充滿希望(左手拉右手迎向日出)。
解藥:此症無解,只能讀它千遍不厭倦。
警告:劇情高潮迭起,難以控制閱讀時之面部表情,路人會覺得你看起來像神經病。──螺螄拜恩(暢銷書人氣作家)
要是看過影展神片《彗星來的那一夜》,就一定不能錯過《人生複本》這部新科幻經典!作者將物理學理論「薛丁格的貓」所帶來的衝擊現象,在劇情中發展到極限。當原本獨一無二的人生只是千萬機率中的一個複本,該怎樣定義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讀者可以在這部作品中體會酣暢淋漓的刺激鬥智,以及令人回味反思許久的哲學問題,趕緊打開本書,進入新的人生複本吧!──黑咖啡聊美劇(影劇觀察評論人)
暴衝型科幻驚悚……滿滿的燒腦元素,劇情出神入化,故事會誘導你跟定「傑森1號」的追尋苦旅,全方位、無限維度展開他的精采冒險。──娛樂週刊
角逐年度最佳驚悚小說的作品,竟一舉攻上世界最強顛峰。──華爾街日報
多重宇宙的科幻情節、緊迫倒數的設定,催逼主角進行搶救家庭的不可能任務。總還有一扇門會開著,也總還有一頁驚險等你經歷。──紐約時報
第一人稱快節奏故事,相對於緊張指數節節衝高,敘事口吻卻十分輕柔,不糾結,科學設定竟能以簡明易懂的情節帶領讀者逐步逼近真相……本書無疑是假期絕佳讀物、遁世必備良伴,想遠離塵囂、讓大腦漫遊另類現實,拿起這本小說就對了!──舊金山紀事報
今年最絢爛繽紛,讓人想一路衝到底的小說,結尾合情入理到難以置信的地步。──衛報
一場峰迴路轉、在平行世界穿梭的尋家之旅,一本懸疑又毫不故弄玄虛的驚悚小說,掀起超暢快又超現實的閱讀高潮。──紐約郵報
非常發人深省、重磅震撼,逼真到令人顫慄的小說。──今日美國
我橫衝直撞了二十分鐘,以光速推進到第一章結束……這本書就是這麼精采,勾你狂吞猛讀……殺手級的情節,夠黑、夠驚、夠奇異,名符其實的創意滿點。──美國國家廣播電台
克勞奇嫻熟場景調度藝術,每處逆轉都給人震撼一擊。喜歡《松林異境》的人,肯定更愛、更難以放下這本。同時推薦給那些愛玩腦內雲霄飛車的讀者。──書單雜誌星級好評
克勞奇先生,幹得好!科幻讀者肯定會愛上這本,你要是推理懸疑掛的,快跨出舒適圈,試試這本吧。我可以想像,這個新選擇會讓你異常興奮。──犯罪狂熱雜誌
燒腦揪心會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起,一直到最後一句,榨出你身上每一滴感受,闔上書你會像一條擰皺的毛巾癱軟無力……作者再次超越《松林異境》的癲狂,讓我們看到每日大小決定竟然造就我們今日的樣貌。這本小說不是用來讀的,是會快速吞食又想細品慢嘗的。選擇這本書,會是你此生最棒的決定!──美國懸疑雜誌
《人生複本》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它讓量子物理變得浪漫了。──A.V. Club影音平台
你絕沒讀過這麼新奇的故事,情節簡直像是奧林匹克長跑選手的肌肉:帶人一路直奔終點、精實且毫無贅肉。本書無疑會成為暢銷電影的原著。──Mashable科技網誌
布萊克.克勞奇 Blake Crouch
你絕猜不到克勞奇下一步要將你帶往何處。
──休豪伊,《羊毛記》作者
1978 年生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山邊小鎮,2000 年取得北卡羅萊納那大學教堂山分校的語文與創意寫作學位,直到 04、05 年才獲得出版小說的機會,其餘就只在推理雜誌發表短篇,或透過自費出版發表故事。2015年,在小說改編電視影集推波之下,克勞奇成為新一代科幻驚悚懸疑的超新星。所有早先關於驚悚故事的記憶,都在他身上復活了。不論是向《雙峰》致敬的《松林異境》系列,或是改編成懸疑影集《好行為》(Good Behavior),以及最新小說《人生複本》,都不斷引讀者重溫史蒂芬金、麥可克萊頓(著有《侏羅紀公園》)等驚悚名家營造的閱讀氛圍。而《人生複本》不但在美國書展、各大動漫展成為關注焦點,克勞奇本人也因索尼影業買下電影改編權,跨界成為電影編劇。
譯者簡介
顏湘如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著包括《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我會回來找妳》《S》《雙面陷阱》《千禧系列4:蜘蛛網中的女孩》等數十冊。
【預購】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譯者:倪安宇)
平常價 $27.00史上最有名的一本不存在的小說。
出版四十週年,首度義大利文直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伊塔羅‧卡爾維諾最受歡迎代表作
後設小說及後現代文學傳世經典
楊照/專文導讀
英國《每日電訊報》譽為「一生必讀百大經典小說」
有一天,你在書店買了一本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當你沉浸故事中,忽然間下一頁情節與前面截然不同,於是你拿著裝訂錯誤的書回去換,卻發現更換過後的書居然不是你預期的那本。就這樣,一名好奇的讀者,每踏入一個陌生的小說開頭,便失去深入故事的路徑;正當高潮,翻過去竟是兩頁空空白紙……你大崩潰,卻在回到書店時,店員指向另一個也來換書的女孩,向來一個人讀書的你大驚發現另一名「讀者」的存在。
人只有在兩地之間的旅程中,才覺得孤立。從昨天開始,事情就不一樣了。閱讀不再是一個人的事。你心裡想著此時此刻也正好翻開書的那位女讀者,於是眼前的小說與可能在生活中上演的小說合而為一。
讀者,你究竟是誰?《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不是一部小說,而是包含十部不同情節、形式、風格,甚至作者的小說,「嵌進」以第二人稱敘事進行的閱讀旅程,組合成一座文字迷宮,當中包羅萬象,天馬行空;此外,透過兩個「讀者」各自追逐故事下落,因為一起進行,閱讀不再是孤獨的事。對故事的追求竟開展成男讀者對另一名女讀者的追求,徹底顛覆了讀者和文本間的關係,故事的可能性也在作者筆下出乎意料神展開,寫出最受讀者歡迎的傳世經典。樹立至今無法超越的高峰,也是作者畢生在小説敍事形式上不斷開創與超越的總結。
自1979年初版問世以來,這本劃時代以讀者為主角的小說,已是後設小說的殿堂之作。卡爾維諾曾說:「文學即是遊戲,儘管是嚴肅的遊戲。」不存在的小說不能寫嗎?每一個故事都非要有個開端和結局不可嗎?從形式到內容,它別出心裁的種種設計,既吸引了讀者注意,也開拓了新的文學起點,讓讀者必須積極參與小說意義的生產。
在閱讀的旅途中。重建失去的連繫。
好評推薦
閱讀卡爾維諾,除非你從未有過他筆下的想法,否則你會不斷對已知的事物孳生新的疑問。
我已經想像得到,當義大利火山噴發,英國陷入火海,世界毀滅之際沒有更好的作家與我同在。──薩爾曼‧魯西迪
驚人的創造力。──大衛‧米契爾
卡爾維諾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寓言作家之一。──約翰‧加德納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義大利小說家。──《衛報》
這是一本「世界小說」,當你在單人沙發旅行時別忘了帶上它。──《觀察家報》
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1923-1985)
出生於古巴。
二次大戰期間他加入抗德游擊隊,1945年加入共產黨,1947年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院,並出版小說《蛛巢小徑》。
1949年短篇小說集《最後來的是烏鴉》首度由艾伊瑙迪出版社出版。
1950年代他致力於左翼文化工作,重要作品有《阿根廷螞蟻》、《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和《義大利童話》(編著)。1960年代中期起,他長住巴黎15年,與李維-史陀、羅蘭.巴特等人有密切交往;1960年代的代表作為科幻小說《宇宙連環圖》,曾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
1970年代,卡爾維諾致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陸續出版了《困難的愛故事集》、《看不見的城市》、《不存在的騎士》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並受到全義大利人的敬愛。
1984年出版《收藏沙子的人》。1985年夏,他突患腦溢血,於9月19日辭世。1986年,短篇小說集《在美洲虎太陽下》出版。1988年,未發表的演說稿《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問世。1994年,富有自傳性色彩的《巴黎隱士》結集成書。1995年出版《在你說「喂」之前》。
譯者簡介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文字工作。譯有《魔法外套》、《馬可瓦多》、《白天的貓頭鷹/一個簡單的故事》、《依隨你心》、《虛構的筆記本》、《巴黎隱士》、《在你說「喂」之前》、《跟著達爾文去旅行》、《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最後來的是烏鴉》等。
【預購】 證詞:《使女的故事》續集(The Testaments)◎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譯者:謝靜雯)
平常價 $34.00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傑作《使女的故事》已經成為現代經典,現在她在這本令人驚豔的續集裡,將這則故事帶向高潮迭起的結局。
在《使女的故事》裡的事件發生十五年以後,基列共和國這個神權政體持續緊抓權力不放,但已浮現內部開始衰敗的徵象。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裡,三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的生命彼此交會,可能引發爆炸性的結果。其中兩名年輕女子屬於在新秩序裡成年的第一個世代,分別在邊界的兩邊成長:一是在基列境內,盡享特權的大主教女兒;一人成長於加拿大,常在電視上旁觀關於基列的恐怖新聞,並參與反基列的抗議活動。而她們的證詞當中交織著第三個聲音,是這個政權的推手之一,透過祕密的無情累積與部署來施展權力的女性。埋藏許久的祕密終於讓這三個人交會在一起,迫使她們面對自己的本心,衡量自己為了信念又願意付出多少。
愛特伍在《證詞》裡娓娓道來這三個女人的故事,讓我們目睹基列最內部的運作狀況,成功揉合了引人入勝的懸疑、過人的機智以及建構世界的高超技巧。
本書特色
★《使女的故事》已是當代經典,所有讀者莫不引頸期待續集的出版。三十年後,瑪格麗特.愛特伍終於寫下續集《證詞》。
★二○一九布克獎得獎作品
★博客來二○一九年年度外文選書
★誠品選書、★博客來選書
名家推薦
「這份令人不寒而慄的邀約,凡是愛特伍的書迷都無以抗拒……《證詞》提醒我們面對邪惡時,真相所擁有的力量。」──時人雜誌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人都應該讀讀《證詞》。」──洛杉磯時報
「節奏明快、令人身歷其境的敘事,引人入勝、高潮迭起。」──紐約時報,評論家角谷美智子
「《證詞》的價值足以在文學經典名單上再添一筆,部分歸功於愛特伍創造驚奇的能力,即使我們自以為對她創作的那個宇宙瞭如指掌。」──今日美國
「基列共和國的女性前所未有地迷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沒有小說家比瑪格麗特‧愛特伍更適合探索現今時代的焦慮感。」──娛樂週刊
「強勁有力、發人深省、扣人心弦。」──波士頓環球報
「難得的精神饗宴……情節教人驚豔,逃向自由的過程令人屏息,於此臻至故事高潮。」──美國知名時事政評雜誌Slate.com,記者&書評家蘿拉‧米勒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五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於二○一七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再度掀起世界注目、回響熱烈,愛特伍並客串其中一角。她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二○一九年,再度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獲得布克獎。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謝靜雯。專職譯者。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小說譯作有:《失物之書》、《好預兆》、《夜行馬戲團》、《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沼澤新樂園》、《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綠島》等。
【預購】 使女的故事套書[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證詞(The Testaments)](一套兩本不拆售)◎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譯者:陳小慰、謝靜雯)
平常價 $60.00我的使女比拉在這裡,你可以與她同房,
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基列共和國裡,階級分明,父權主宰了這個社會的一切。女人被嚴苛的控制著,無法有自主的工作,不能擁有財產,依照剩餘價值被分配擔任不同職務。「使女」是其一,她們沒有名字,不能閱讀、與人交談,被剝奪情與慾,絕不容許隱密的慾望之花有盛開之機;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職司和社會領導者大主教交合,以便繁衍下一代。
一名在基列共和國時期擔任「使女」,馴服在權威體制裡,心靈卻自有主張,一步步挑戰禁忌……她留下的記錄,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情節之荒誕駭人,卻熟悉莫名地叫人心驚。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傑作《使女的故事》已經成為現代經典,現在她在這本令人驚艷的續集裡,將這則標誌性的故事帶向高潮迭起的結局。
《證詞》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傑作《使女的故事》已經成為現代經典,現在她在這本令人驚豔的續集裡,將這則故事帶向高潮迭起的結局。
在《使女的故事》裡的事件發生十五年以後,基列共和國這個神權政體持續緊抓權力不放,但已浮現內部開始衰敗的徵象。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裡,三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的生命彼此交會,可能引發爆炸性的結果。其中兩名年輕女子屬於在新秩序裡成年的第一個世代,分別在邊界的兩邊成長:一是在基列境內,盡享特權的大主教女兒;一人成長於加拿大,常在電視上旁觀關於基列的恐怖新聞,並參與反基列的抗議活動。而她們的證詞當中交織著第三個聲音,是這個政權的推手之一,透過祕密的無情累積與部署來施展權力的女性。埋藏許久的祕密終於讓這三個人交會在一起,迫使她們面對自己的本心,衡量自己為了信念又願意付出多少。
愛特伍在《證詞》裡娓娓道來這三個女人的故事,讓我們目睹基列最內部的運作狀況,成功揉合了引人入勝的懸疑、過人的機智以及建構世界的高超技巧。
本書特色
★《使女的故事》已是當代經典,所有讀者莫不引頸期待續集的出版。三十年後,瑪格麗特.愛特伍終於寫下續集《證詞》。
★痛訴父權社會壓迫女性的反烏托邦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因川普效應重登亞馬遜暢銷榜。
★美國網路影視平台葫蘆(Hulu)於二○一七年推出全新影集《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改編自瑪格麗特.愛特伍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使女的故事》,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展現劇集製作的精湛水準。特別是視覺效果,定會令人感到驚嘆。
★《使女的故事》是愛特伍最廣為討論的小說之一,以女性視角描寫分工嚴謹的未來社會,背後是極權統治、階級與性別主義等惡劣結構,被譽為「女性主義的反烏托邦(Dystopia)小說」。
★《使女的故事》與赫胥黎《美麗新世界》、歐威爾《一九八四》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未來小說二十世紀重要的未來小說。
★《證詞》獲得二○一九布克獎。
★《證詞》博客來二○一九年年度選書
★《證詞》二○一九年Goodreads年度最佳小說獎
得獎紀錄
《使女的故事》
★一九八五年加拿大總督文學獎
★一九八五年《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
★一九八五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一九八六年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
★一九八六年星雲獎提名
★一九八七年亞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
《證詞》
★二○一九年英國布克獎
★博客來二○一九年年度選書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五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於二○一七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再度掀起世界注目、回響熱烈,愛特伍並客串其中一角。她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二○一九年,再度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獲得布克獎。
譯者簡介
陳小慰
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翻譯與加拿大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到英國曼賈斯特大學訪學,並兩次獲加拿大政府研究獎赴加從事學術研究。此外,亦兼任中國翻譯協會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理事、福建省翻譯協會副會長。代表譯作有《使女的故事》、《十日談》等書。
謝靜雯
謝靜雯。專職譯者。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小說譯作有:《失物之書》、《好預兆》、《夜行馬戲團》、《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沼澤新樂園》、《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綠島》等。
【預購】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譯者:陳小慰)
平常價 $28.00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基列共和國裡,階級分明,父權主宰了這個社會的一切。女人被嚴苛的控制著,無法有自主的工作,不能擁有財產,依照剩餘價值被分配擔任不同職務。「使女」是其一,她們沒有名字,不能閱讀、與人交談,被剝奪情與慾,絕不容許隱密的慾望之花有盛開之機;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職司和社會領導者大主教交合,以便繁衍下一代。
一名在基列共和國時期擔任「使女」,馴服在權威體制裡,心靈卻自有主張,一步步挑戰禁忌……她留下的記錄,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情節之荒誕駭人,卻熟悉莫名地叫人心驚。
本書特色
★痛訴父權社會壓迫女性的反烏托邦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因川普效應重登亞馬遜暢銷榜。
★美國網路影視平台葫蘆(Hulu)於二○一七年推出全新影集《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改編自瑪格麗特.愛特伍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使女的故事》,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展現劇集製作的精湛水準。特別是視覺效果,定會令人感到驚嘆。
★《使女的故事》是愛特伍最廣為討論的小說之一,以女性視角描寫分工嚴謹的未來社會,背後是極權統治、階級與性別主義等惡劣結構,被譽為「女性主義的反烏托邦(Dystopia)小說」。
★《使女的故事》與赫胥黎《美麗新世界》、歐威爾《一九八四》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未來小說二十世紀重要的未來小說。
得獎紀錄
★一九八五年加拿大總督文學獎
★一九八五年《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
★一九八五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一九八六年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
★一九八六年星雲獎提名
★一九八七年亞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
媒體讚譽
這本書極其巧妙地凸顯政治與性之間黑暗的連結……正如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中的世界吸引我們的想像,愛特伍《使女的故事》的世界也必緊攫住我們的心。──《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使女的故事》絕對是經典之作。──《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愛特伍掌握了當代中已然成形的趨勢,並將之延伸出符合邏輯並令人戰慄的未來……這是一本關於我們生命方向的傑出之作……趁還能讀的時候趕快讀!──《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燦爛輝煌之作。──《新聞週刊》
「有望取代 Netflix 成新時代」!演員們的表演、劇集對於小說故事的現實主義組織和建構上的表現,都讓這個「科幻故事」跳出框框,成為虛實參半的寓言,可以預見的反烏托邦未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二○一七年將會是非常特別的反烏托邦時代。──《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渥太華,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四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她也是活躍的社會運動人士,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
譯者簡介
陳小慰
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翻譯與加拿大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到英國曼賈斯特大學訪學,並兩次獲加拿大政府研究獎赴加從事學術研究。此外,亦兼任中國翻譯協會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理事、福建省翻譯協會副會長。代表譯作有《使女的故事》、《十日談》等書。
I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簡稱《使女》)是世界文壇上享有盛譽的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39-)一九八五年完成的作品。該小說為作者繼一九六六年以詩集《圈戲》(The Circle Game, 1965)第一次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於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六年再次贏得總督文學獎。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在美國連獲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及《紐約時報》一九八五年年度最佳小說兩個獎項。並獲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及阿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時至今日,該書魅力仍經久不衰,一直是國際評論界研究的熱點並成為歐美一些國家高校英語文學課的必選教材。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這部以美國麻塞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基列國的故事。在這個現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也譯「原教旨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的世界裡,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出自《聖經•創世記》中不能生子的拉結讓使女比拉與其夫雅各同房從而得子的故事)夢魘般的經歷。
在這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0、八0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強女人形象出現,一變而成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家中,即便是基列國裡地位最優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僕),(窮人家的)經濟太太,蕩婦(妓女),能夠發揮的作用除了採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配到與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去與核泄漏和核廢料打交道。而小說中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係詞Of 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如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意指“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儘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准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小說中的基列社會整個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與「KGB」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徵。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裡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於耳的只有《聖經》語錄和充當統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餘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願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高官達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徵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牆也成了死人示警的地方。
書中的未來離我們有多遠?
II
未來小說在西方文學評論界也被稱為「思辨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使女》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國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錄音帶裡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翁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翁對二十世紀八0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其寫作手法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特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
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果,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仿佛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
2. 直接引用《聖經》原文:
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裡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基要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麼可怕!
3. 製造懸疑:
懸疑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翁房間櫃子裡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翁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棱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4. 重複手法的運用:
重複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復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裡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5. 跨學科特點:
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樂學、網路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6. 辭彙創新:
在辭彙應用上作者大膽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如compucard=(computer+card 電子信用卡);compuchek=(computer+check 電子查驗器);Compucount=(computer+account 電子賬戶);Computalk=(computer+talk 電子對講機)等。其他方面的新詞還有如Econowives=(Economical+wives經濟太太);Libertheos=(liberty+theology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戰士);pornomarts=(pornographic+marts 色情商場)等。所有這些都給這部小說增加了語言上的鮮活性和新鮮感。
Ⅲ
瑪格麗特‧愛特伍曾經說過,她「試圖將文字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們分開時所做不到的事情,即儘量擴大語言的表現力」。以上所有這些藝術技巧的綜合應用,加上細緻入微的觀察、生動準確的比喻、機智幽默的語言、大膽的想象力以及哲人般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思考,使得這部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上都堪稱一流。愛特伍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為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她曾經說過,「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愛特伍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這部未來小說包含了極為深刻的現實內涵。
由於《使女》是一本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十分「後現代」的作品,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譯者則更是一種挑戰;翻譯過程就像是一個課題研究。陌生的宗教背景,為多未標明出處的《聖經》原話、歷史掌故、文學典故和內涵豐富的比喻,各種學科知識和德文、法文、拉丁文穿插其詞,大量當今美國社會生活、文化現象和事物以及作者創造的新詞等等,凡此種種,惟有靠閱讀查考有關書籍、資料,虛心請教,仔細揣摩上下文逐一解決。在本書翻譯過程中,譯者一九九二年首次訪加結識的加拿大老朋友,原布洛克大學英語系系主任Kenneth M.McKay 教授給予了巨大幫助,在此謹表示真摯感謝。另外還要感謝國際加拿大研究會的Linda M.Jones女士,她在得知譯者正在翻譯這部加拿大著名作家創作的當代名著時,通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熱心提供了有關參考書籍,並幫助譯者與作者取得聯繫,使書中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愛特伍的權威性解答。
陳小慰
【預購】再見巴黎◎馮索瓦‧史奇頓( Francois Schuiten)、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譯者:藍漢傑)
平常價 $43.00歐洲漫畫大師叩問城市未來的預言書
走訪巴黎,是為了讓旅人重新面對過去
「終於,我在航向地球的途中了。將會有什麼發現,我一無所知。既然已經抓住離開方舟的機會,無論未來如何,我都無悔……」
跟著凱靈夢遊巴黎:全景拱廊街、花神咖啡館、巴黎聖母院、塞納河、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工藝博物館、龐畢度中心、巴黎大堂、新橋……
【百年後人類城市是這樣的】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的劫難,環境污染不適人居住,於是在2051年,有六千人搭上航向遙遠之地的太空船隊「方舟」,逃離地球。在方舟生活了一百多年的方舟居民,漸漸開始想念地球的一切,為了釋出善意,於是派遣一艘太空船前往探尋……
2155年底,太空梭「迢舶號」即將啟程,少女凱靈終於得以前往地球,踏上她抱以無限綺想的巴黎,逃開限制重重的「烏托邦」。然而,巴黎卻已是座籠罩在巨大玻璃罩中的博物館,古蹟建築被拆解販賣,市民地景得以虛擬重建。凱靈開始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究竟,她追求的是巴黎,還是只是在尋找一個假想的歸屬之處?
看史奇頓與彼特的作品總會令我覺得,似乎未來與過去並存著,現實與虛擬並存著,時間不再是一條指向未來往前無限延伸的直線,反倒像是晨曦中的霧般包圍著畫中的世界。——常勝(漫畫家|2017年獲頒台灣金漫獎與日本京都國際漫畫大賞)
【一段自我追尋的奇幻旅程】
「正當我以為能回到他身邊的那一刻,卻也失去了他。一切我所渴望的都在幻滅……」
《再見巴黎》不單是一本充滿未來想像的迷人漫畫,更是一部城市的預言書。史奇頓與彼特這對組合,再度展現了他們的魅力,以濃厚的歷史人文底藴,搭佐瑰麗科幻的圖景,透過將來對往昔的懷想,讓讀者在錯綜時空之間,驚覺虛擬與現實的貼近,反思一座城市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同時,他們選擇在浩瀚架構下,聚焦於主角的心理,不斷探討人何以逃離、何以追尋、何以歸去。正因你我都曾有懷疑自己不屬於這裡的時候,看著主角凱靈的焦躁混沌,我們似乎也想起了自己,以及那段自我追尋的旅程。
書裡大量的對白,來自凱靈閱讀地球帶到方舟的古老書籍,諸如班雅明的《巴黎,19世紀之都——拱廊街之書》、羅比達《20世紀》、王爾德的《溫夫人的扇子》、奧地利維克多・法蘭可的《意義的追尋》、波特萊爾的《巴黎的憂鬱》、尼采的《善惡的彼岸》《道德系譜學》、詩人韓波《生活在他方》等,看著這些經典思考人生,搖擺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渴望追尋自我……
尼采《道德系譜學》:
「其實,離我們每一個人最遠的,是自己。」
王爾德《溫夫人的扇子》:
「生命中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不能滿足渴望,另一種是滿足了渴望。」
奧地利維克多・法蘭可《意義的追尋》:
「懂得『為什麼』而生的人,幾乎足以承擔所有的『如何』而活。」
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
「必須沉醉下去,凡事皆寓於此:太過沉重的時間,壓碎了你的雙肩,使你傾倒在地,要免於此一難題,你就必須沉醉下去,無止無息。」
名人推薦
羅智成(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
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
常勝(漫畫家)
——奇幻推薦
作者簡介
編劇: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
這對比利時X法國的創作組合,自1984合作推出「朦朧城巿 cites des obscure」後,已創作超過15本漫畫創作,得過諸多漫畫獎項。結合著展覽、影片、建築,這系列已成為某種文化現象。巴黎、布魯賽爾均各有一個地鐵站,由他們所規劃設計。巴黎是工藝博物館站(Arts et métiers),布魯賽爾是艾爾門站(Porte de Hal)。
本系列,曾由大辣出版《消逝邊境 I & II》。
簡體中文版己出版《撒瑪利亞的城牆》《巨塔》《布魯賽》《傾斜的女孩》《影子》《沙粒效應》等書。
譯者簡介
藍漢傑
巴黎第八大學碩士。曾任DJ、駐法記者、周刊主編。著有小說《偶然是個魔法師》。譯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三個陌生女子》,勒.克萊喬的《沙漠》、《偶遇》,褚威格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等文學作品,漫畫譯作有馮索瓦‧史奇頓與貝涅‧彼特的《消逝邊境》、喬安・史法與聖修伯里的《小王子》等。
善於「虛構」的高手
常勝(漫畫家)
一如《消逝邊境》中文版作者序中彼特所描述的,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與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這對搭檔早在12歲時就開始了他們的合作。1968年,年僅12歲的兩人在學校創辦了名為《Go》的小畫報,為了讓當時的中學負責人以為是一群人所為,他們虛構了一大串的筆名。之後,更利用小畫報虛構了學校的地基不穩,校旁正好有個瓦斯儲存槽,會有坍塌的危險……
不得不說,初見這段描述,我不自覺的笑出聲來,因為屬於史奇頓與彼特的虛構世界,早在他們12歲時就開始建構,那彷彿是只有史奇頓與彼特才能看見的平行世界。
20歲時彼特的第一本小說問世,寫的是法國大作家克勞德.西蒙(Claude Simon)的虛構自傳,彼特在書中宣告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十多年後,他真的獲獎。
是吧?這看來像是預言般的橋段,其實更像是虛構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實,在那個只有史奇頓與彼特才能看見的平行世界裡……
「我們想要做出一本更像我們的漫畫。」1983年開始,這對搭檔在為數甚多的合作創作中,持續不斷地建構了史奇頓與彼特式的世界觀。
我可以保證,那絕非易事,虛構的世界、架空的年代,你必須設想的夠周全,必須用盡想像一筆一筆描繪出整個世界觀。或許這虛構的世界一如月亮的背面,是隱而不見卻實際存在的世界。
未來與過去並存著
看史奇頓與彼特的作品總會令我覺得,似乎未來與過去並存著,現實與虛擬並存著,時間不再是一條指向未來往前無限延伸的直線,反倒像是晨曦中的霧般包圍著畫中的世界。
我相當著迷於書中世界觀的描繪與設計——考察團「迢舶號」的內部與各種細節,如健身室內健身器材的設計、反撲似的入侵中控系統的植物;虛擬世界中出現的造型奇特如熱氣球的飛行載具、現實世界中極簡的透明飛行載具……我確信那是透過小心翼翼的思索與考慮,因應那個年代人們不同的未來觀所設計出來的。烏托邦式的建築,未來與古典並存融合的市容,大量且繁複的場景,每一頁每一格都像是完成度極高的畫作,彷彿漫畫中破格延伸而出的世界是確實存在的。
未來與過去之女
《再見巴黎》自2155年宇宙中的太空日誌開始,展開未來少女凱靈的尋根之旅,為了解開身世之謎,一路抽絲剝繭,沿途盡是瑰麗的風景。故事用虛擬做了開場,在迢舶號尚未抵達地球前,凱靈僅能由虛擬(夢境)窺見巴黎的真實面貌,於是現實與虛擬逐漸開始變得混淆不清。
有趣的是,進入虛擬世界的凱靈,甚至想從虛擬之中偷渡一本關於巴黎的實體書,這是可行的嗎?可以與陌生人對話,能夠觸摸,我懷疑若是連味覺、嗅覺都清楚的感受,那麼或許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相較於回到地球,眼前所見現實世界巴黎的景象,如果虛擬比真實還要真,該如何分辨?
「如果妳懂得『為什麼』而生,即能承擔所有的『如何』而活。」在旅程的結尾,凱靈尋得自己身世的真相,母親是方舟考察團員(未來),父親則是身處地球的外星文明外交顧問(過去)。
我想,凱靈是「未來」與「過去」之女,這個新生命的誕生,打破時間的束縛,凱靈成了聯繫未來與過去的關鍵,只是文明與歷史加諸在自身的重擔,何其龐大。「歡迎來到倫敦」,書中結局的處理,回馬槍似的,又見到凱靈眼中虛擬的倫敦與現實的倫敦。少女凱靈是一個能夠「預見過去」的少女,是聯繫過去與未來的關鍵,另一個城市的出現,似乎意味著故事與世界觀被無限延伸了,是結局,又像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我們想要做出一本更像我們的漫畫
史奇頓與彼特這對搭擋,自1983年開始(嚴格說起來,應該是1968年12歲時就開始了),已創作超過15本漫畫創作,得過為數眾多的漫畫獎項。結合展覽,影片、不意外的還有建築,巴黎與布魯塞爾各有一處地鐵站(Arts et Métiers站與Porte de Hal 站,前者還有出現在《再見巴黎》當中),由他們規劃設計。他們無疑已經創造了史奇頓與彼特式的世界觀。欽羨於一個從小就開始的理想,可以走得如此長遠。
我常在想,創作者或可稱為創造者,那麼「創意」永遠應該凌駕在本土,在地或市場考量之上,先是創造,賦予意識,於是有了世界。現在彷彿可以聽見作者頑童似的口氣對著我說:「想像不到吧!」
故事介紹
2155年,太空梭「迢舶號」即將啟程;目的地:地球/巴黎。
凱靈(Kârinh)照料著太空梭上已進入冬眠狀態、平均年齡93歲的乘客。她沒去過地球,當然也不曾走訪巴黎;但從小即失去父母的她,有著母親留給她的遺物:一座小小的巴黎鐵塔。
凱靈看了許多關於巴黎的書,藉由藥物,她也可在迷幻中走訪書中的巴黎。那是19世紀馬車行走的城巿,那是20世紀地鐵移動的城巿,那是21世紀空中車輛飄浮移動的城巿。
然而,當凱靈搭著太空梭來到巴黎,發現這城巿已是個籠罩在巨大玻璃罩中暫停營運的博物館。其間的一磚一瓦,若出的起價錢,都可以販售;名勝古蹟亦成了檔案櫃裡的一個收藏品,全無書中的種種神采。
凱靈追尋著父親的身影,並在這旅程中遇上巴黎反抗軍,他們決定要推翻這城巿的玻璃罩,讓城巿重返可以人居的狀態。在這個革命目標未完成之前,凱靈只能隨著反抗軍前往周遭唯一有人居住的城巿:倫敦……
【預購】 1Q84:Book 3(10月-12月)(10周年紀念版)◎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
平常價 $33.00【預購】 1Q84:Book 2(7月-9月)(10周年紀念版)◎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
平常價 $28.00【預購】 1Q84:Book 1(4月-6月)(10周年紀念版)◎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
平常價 $31.00【預購】1Q84(10周年紀念套書)(一套三本不拆售)◎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
平常價 $94.00 優惠價 $92.00【預購】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珍·奧斯汀(Jane Austen)(譯者:張思婷)
平常價 $23.00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一部作品
「你的短處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伊莉莎白說。
「而妳呢,」達西笑著說,「就是喜歡誤解別人。」
然而,在愛情的面前,他們都得放下傲慢與偏見
毛姆(英國著名小說家和戲劇家)譽為「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英國圖書館員最愛的百大小說Top1
英國BBC票選對女性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Top1
英國BBC「大閱讀」(The Big Read)讀者票選世界50大小說Top2
美國《時代》雜誌票選十大浪漫小說Top1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雜誌票選百大永恆經典Top9
澳洲讀者票選史上最佳一○一本書Top1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 Mail)票選j五十本最偉大書籍之一。
挪威圖書俱樂部舉辦由百位作家票選之百大永恆經典Top8
◎愛情故事經典原型
《傲慢與偏見》雖非愛情小說的濫觴,卻是此文類的發揚與奠基者,各種經典橋段一應俱全:錯誤的第一印象,懸殊的家世背景,從中作梗的親戚,誤解引起的衝突,戲劇性的重逢場景,令感情增溫的意外事件……。無怪乎自問世以來數度被改編為影集、電影、舞台劇,許多知名作家都相繼投入各種續作、仿作,將角色原型套用到現代故事,例如暢銷書《BJ單身日記》、電影《電子情書》都是以它為本。
◎不只是愛情小說,也是本描寫人際交往和婚姻相處的妙書
珍·奧斯汀曾謙虛地說她的寫作是「在兩吋的象牙上進行雕刻……寫鄉村的幾個家庭」,然而正是這樣精細的筆觸與聚焦的寫作範圍,讓她將生活上的微小細節和種種人情世故一針見血地描寫出來。例如:
「虛榮和驕傲完全是兩回事,偏偏常常被混著用。驕傲的人不一定虛榮。驕傲關乎的是對自己的看法,虛榮則牽涉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美滿的婚姻全憑運氣。如果婚前就摸透了對方的脾氣,或是兩人的個性十分相似,都對婚姻幸福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導致婚後愈走愈遠,把該吵的都吵完了才算呢;既然是要攜手共度一生,缺點當然是知道的愈少愈好。」
「世事看得多了,不滿也就多了。我日漸相信人心善變,看來是長處的未必是長處,看來講理的未必就可靠。」
■60年來79種傲慢與偏見譯本,我該讀哪個?
本經典新譯特色:
◎以珍.奧斯汀研究中,最權威的David M. Shapard註解本為底,參考國外研究者的精心考據,務求中譯本文字之精確。
◎奠基於前人翻譯心血的全新「創作」。
◎台灣譯界新生代以前輩為師,發揮獨特感性與表演慾,創造出不同以往譯本的調性、敘事節奏與生動對白,忠實卻不古板,賦予經典嶄新的復古面貌。
名人推薦
交通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 馮品佳、中正大學外文系教授 陳國榮、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 陳超明、世新大學英語學系系主任 黃裕惠、師範大學翻譯所教授 賴慈芸 專業推薦
這本中文譯本,從一開始,譯者就緊緊抓住那幽默、輕快、又處處顯露機伶的文字風格,試圖拉近十九世紀英國與台灣讀者的距離。――陳超明(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
(譯者)思婷適時引領讀者時空穿梭,模擬兩百年前中文優雅含蓄語言世界,讓每種身分的角色按照奧斯汀調配說出妥當「時代話語」。――黃裕惠(世新大學英語學系系主任)
翻譯小說的成敗,就繫諸聲音與節奏。思婷這本譯作,節奏輕快俐落,找回了古靈精怪的珍.奧斯汀,是很精彩的一次演出。――賴慈芸(師範大學翻譯所教授)
為每一本經典,找到在當下重新閱讀的理由;
給每一本經典,內容與形式上的雙重新貌。
珍‧奧斯汀(1775~1817)
英國文學史上公認的才女,一輩子未婚,留下了六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她自小便熱愛閱讀,十二歲開始嘗試寫作,自此展露卓越的文筆和才華。奧斯汀一生幾乎都居住在平靜的鄉間,過著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其所描寫的作品,均以她所熟悉的英國鄉村社會為藍本。從平凡的生活風俗、男女交往、戀愛婚姻等題材中,以機智有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她筆下人物形象鮮明,常藉由風趣詼諧的對話來凸顯人物的性格。《傲慢與偏見》是她最為人喜愛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影集與電影,也啟發了後世許多作品。
譯者簡介
張思婷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及師大英語中心擔任講師。熱愛翻譯。譯有大亨小傳(漫遊者出版)、利器、暗處、我們不完美(以上由木馬文化出版)等書。
【預購】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出版9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譯者:張思婷)
平常價 $22.00愛情的酒精揮發後,
逗留舌尖的,
是現實的酸苦澀餘味。
劉建基(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蘇正隆(台灣翻譯學學會前理事長)專文推薦
※本書收錄譯者精心整理《大亨小傳》翻譯史
★BBC「大閱讀」讀者票選百大小說
★英國《衛報》最偉大的百大小說
★《新聞週刊》票選百大書單
★《時代》雜誌票選百大經典小說
★美國藍燈書屋世紀百大經典小說No.2
★法國《世界報》20世紀百大作品
★四度改編為電影,2013年最新電影版由《紅磨坊》大導巴茲・魯曼操刀,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大亨」蓋茲比。
換個角度看美國文學經典:
◎《大亨小傳》的主角其實不是大亨!
《大亨小傳》的故事,只是窮小子蓋茲比愛上「白富美」黛西,黛西卻嫁給「高富帥」湯姆,後來蓋茲比鹹魚翻身,找鄰居尼克策劃橫刀奪愛,處心積慮拆散湯姆和黛西這對歡喜冤家……嗎?
在這本社會小說裡,主角其實並非苦戀未果的蓋茲比。一本好的小說,主角必須在腥風血雨中歷練成長;而在這場愛情大亂鬥中,蓋茲比執迷不悔,湯姆死性不改,黛西不思改進,如何挑得起大樑?只有蓋茲比的鄰居尼克,既沉緬於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同時又能冷眼旁觀,體會燈火闌珊、酒醒人散的悵惘,看破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並將所見所聞「寫成」這本《大亨小傳》,以淒婉的豔筆刻畫戰後一代對美國夢幻滅的悲哀。
最佳男主角,尼克當之無愧。
◎《大亨小傳》描寫的不是愛情,而是社會人情!
費滋傑羅以爵士時代為經,以黛西─湯姆─蓋茲比的三角戀為緯,交織出酒食徵逐的社會風貌,刻畫出壁壘分明的階級界線,在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底下,默默上演著真實世界的人生百態,一九二○年代的紐約歷歷在目,裡頭有「一座座白色的大廈,一幢幢方糖的矮樓」,居住著「李蛭夫婦」、「竹本瓜夫婦」、「品玖嘉公子」等角色……這些人豈是二○年代紐約所獨見?
愛情的酒精揮發後,逗留舌尖的,是社會寫實的酸苦澀餘味。
為每一本經典,找到在當下重新閱讀的理由;
給每一本經典,內容與形式上的雙重新貌。
本經典新譯特色
奠基於前人翻譯心血的全新「創作」。
台灣譯界新生代以前輩為師,發揮獨特感性與表演慾,創造出不同以往譯本的調性、敘事節奏與生動對白,忠實卻不古板,賦予經典嶄新的復古面貌。
作者有如編劇,翻譯如同一種表演,一齣自導自演的好戲。
好戲永遠在上演。經典,是活的,是任何時代任何人都能投入其中的人間劇場,而非僅供膜拜供養的高遠殿堂。
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電影編劇、短篇小說家。「爵士時代」代表作家,更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896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1913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期間嘗試撰寫短篇小說、詩、戲劇、書評等,奠定日後成為作家的基礎,最後因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獲徵召入伍而未完成大學學業。
1920年與名門之女潔妲(Zelda Sayre)結婚,育有一女。他們足跡遍及美國與歐洲各大城市,因此結識許多同樣旅居海外的美國作家,例如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海明威等。費茲傑羅以撰寫短篇小說為生,供夫婦倆過著完全反映「爵士時代」奢華風格的生活。前三部短篇小說集《Flapper and Philosophers》(1920)、《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備獲好評。
1920年出版的《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為費茲傑羅首部長篇小說,描述生長於爵士年代的年輕人生活,彰顯其對傳統的反抗。1925年的《大亨小傳》、1934年的《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以及費茲傑羅因心臟病歿後、由作家暨評論家艾德華・威爾森(Edmund Wilson)彙集其手稿出版於1941年的《最後的影壇大亨》(The Last Tycoon),被視為費茲傑羅最好的長篇小說,以敏銳的社會觀察、細膩高雅的風格、感傷哀愁的情調著稱。
費茲傑羅在世時,文學成就褒貶不一,但自1940年代以來至今,已被視為與海明威、福克納並駕齊驅的美國先代文學先驅。
譯者簡介
張思婷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及師大英語中心擔任講師。熱愛翻譯。
幻滅的「美國夢」──永恆經典的再現與再譯: 張思婷譯的《大亨小傳》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劉建基
美國文學中以「美國夢」(American Dream)為內涵、以「樂園神話」(the Myth of Edenic Possibilities)所衍生的道德再生與光明希望為主題,是美國文學脈絡中的一條「光明」主軸。英國小説家勞倫斯(D. H. Lawrence)在其著作《美國文學名著研究》中,率先指出美國文學發展中的另一條「黑線」及其在美國文學史的「互補」價值。儘管這一條「黑線」反襯光明希望的神話,揭示「美國夢」的破碎與幻滅,勞倫斯認為它帶來「異類」、「他者」的聲音,不僅深化、豐富美國文學的內涵,且成為美國文學重要的資產。
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即是美國文學中這條「黑色」軸線的翹楚之作,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大亨小傳》講述的是關於「美國夢」幻滅的悲劇故事,不僅反映美國歷史上「爵士年代」(The Jazz Age:1918-1929)的社會奢華、道德頹廢與浮華拜金,並且刻畫人性中對「夢想」的永無止境追尋──儘管它可能不是光彩絢爛的美夢,而是一場枯萎凋謝的惡夢。書中主要人物蓋茲比,藉「綠光」寄深情,將其一生的信念寄託在黛西家的「綠燈」上,鍥而不捨地追尋其無法預知的破碎之夢,讀來令人不勝唏噓。小說結尾,敘述者尼克指出:
蓋茲比相信那盞綠燈,相信那就是他未來的高潮,而年復一年,高潮在我們眼前消退,我們撲了空,沒關係──明天再跑快一點,手再伸長一點,總有一天,我們總有一天──於是顛撲向前,逆水行舟,一次又一次,退回到過往。 (張思婷譯文p.258)
費茲傑羅被譽為「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其小說作品往往帶有詩人的感性筆觸與濃郁情感,且擅長將象徵手法與寫實細節融於一爐,對譯者而言的確是一大考驗。《大亨小傳》的中譯版在華人世界已有二十多種,其中以喬志高譯的今日世界版(1971) 最受讀者青睞。林以亮對喬志高忠實、流利、傳神的譯文讚賞有加,他指出:「費茲傑羅的詩意一發,受罪的人是譯者,那些要命的長句子,譯成中文之後,一口氣讀下來,令你覺得文理通順,真不知要花掉多少心血。」儘管喬氏譯本忠於原著,中文表達純熟道地,然而經過四十多年的歲月推移,用語顯得不夠現代,難免有年代隔閡之感。
相對於喬氏譯本,張思婷譯的漫遊者版(2013)能貼近我們這個時代的語彙,用語較為現代,口吻較為年輕,文意明快曉暢,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張譯以前人為師,儘可能準確翻譯費氏的英文原文,以期達到詞語上「信」的境界。
此外,張譯「盡量保留原文的隱喻」,以期達到意境上的「信」。以第八章中的「聖杯」(Holy Grail)意象為例,張譯不僅在詞語層次沿用原文意象,另外神來「譯」筆,將中古時期騎士文學中的亞瑟王與圓桌武士「追尋聖杯」(the Quest for the Holy Grail)的傳奇故事融入譯文,「力求不加註釋以降低閱讀干擾」,達到意境上的「信」。
原文:He had intended, probably, to take what he could and go — but now he found that he had committed himself to the following of a grail. (Chapter 8)
喬版:起初他可能只想玩玩,然後一走了事──但後來他發現他把自己奉獻給一種「理想」的追求。
張版:本來他只是想且戰且走,沒想到一回神,自己卻成了追尋聖杯的騎士。
如果費茲傑羅是《大亨小傳》文字的魔術師,那麼譯者張思婷即是一位成功的魔術師之化妝師。透過其生花妙筆的彩繪,相信讀者必能體會《大亨小傳》中「爵士年代」的社會風貌。
張思婷《大亨小傳》新譯推薦序
蘇正隆(灣翻譯學學會前理事長,教授「筆譯專業」等課程)
一九八八年Modern Library選出二十世紀一百部英文小說名著,費茲傑羅(F.S.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位居第二(名列第一的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不過這部作品一九二五年出版後並未引起太大重視,甚至有評論家把它貶為流行言情小說。經過將近二十年的考驗,才獲文壇肯定,如今公認是美國文學經典之作,已無疑義。
這部作品敘述一個對愛情極為浪漫執著的人物的故事和悲劇,手法非常寫實卻又含蓄內斂。很多細節常若無其事的輕輕一點,埋下伏筆,到後頭才又自然而然的銜接起來,對情節的細膩安排,令人嘆服。而文字方面則更是千錘百鍊,特別是描述情境時,有時如樂曲演奏,舒展自如,有時像散文詩,意象豐富。像這樣的作品,要真正讀懂,能夠辨識出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已經非常不容易,而要翻譯得好,更是極大的挑戰。
雖然這部作品一九六九年以前台灣已經有兩種譯本,但直到一九七一年今日世界出版了喬志高翻譯的《大亨小傳》,才引起廣大讀者的重視。當時我剛進外文系,對於充斥坊間的英美文學中譯本,大多頗有意見,但喬志高的翻譯,卻讓我讀來耳目一新。小說中的許多精采名句透過他的翻譯,往往能讓人琅琅上口,因此我心目中喬氏的翻譯大概就是典範,恐怕難以超越。
二○一三年《文訊》約我撰寫〈台灣的外國文學經典翻譯出版熱潮〉,我調查一下,發現《大亨小傳》台灣至少有十六種譯本,二十四家出版社出版過,其中最近一個譯本,漫遊者出版的張思婷的新譯,讓人驚豔,套句章炳麟的名言,可以說是「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她的譯本能夠將小說中許多獨具匠心的遣詞用字,很成功的傳達出來,用字非常靈活,還常有神來之筆。譬如底下幾個例子:
尼克剛到西卵不久,碰到陌生人問路,指完路後,他心裡感覺是:「He had casually conferred on me the freedom of the neighborhood.」這句話翻譯起來很不容易,因為涉及一些文化因素──授予外地人本地市民的榮譽叫confer on someone the freedom of the city,張思婷巧妙的把這句譯成:他隨口一問,倒讓我升格成為在地人。(張思婷譯p.19)
喬志高的翻譯則是:
他在無意之間使我榮任了這一帶地方的封疆大吏。(喬志高譯)
「榮任這地方的封疆大吏」也許是古代的意思。相較之下,張思婷的新譯讓人更容易理解,也更貼近原意。以下幾則也是絕妙佳譯的例子:
The lawn started at the beach and ran toward the front door for a quarter of a mile, jumping over sun-dials and brick walks and burning gardens- finally when it reached the house drifting up the side in bright vines as though from the momentum of its sun.
草坪從海灘直奔正門口,足足四百公尺,一路起伏過日晷、紅磚道和百花爭豔的花園,綠意奔到屋前煞不住,順勢化為滿牆碧綠的藤蔓。(p.22)
The exhilarating ripple of her voice was a wild tonic in the rain. I had to follow the sound of it for a moment, up and down, with my ear alone before any words came through.
她聲音裡的漣漪是雨中的美酒,聽得人飄飄欲仙,耳朵也跟著抑揚頓挫,總要隔一會兒回過神,才能細細咀嚼她說了些什麼。(p.125)
Daisy began to sing with the music in a husky, rhythmic whisper, bringing out a meaning in each word that it had never had before and would never have again. When the melody rose, her voice broke up sweetly, following it, in a way contralto voices have, and each change tipped out a little of her warm human magic upon the air.
黛西跟著屋裡的音樂,用她那富有磁性的嗓音,韻律有致地低吟起來,只把那一字一句傳唱成絕響,那意思以前不曾有,將來也不會再有了。待曲調拔高,她那副女低音的嗓子甜甜輕轉,跟著爬了上去,每一次轉音都向夜空輕灑她溫暖的魔力。(p.159)
近年來的翻譯學界常有所謂「異化」、「歸化」的討論,主張「異化」論者,反對使用中文成語,認為應儘可能保留原文的句法與意象。不過無論就出版實務或讀者反應而言,文學翻譯採用異化策略,很難成功。
最近《時代雜誌》有篇文章〈Why Europe Can’t Leave Greece Adrift〉(Time, June 25, 2015)台灣有人譯為「為什麼歐洲不能讓希臘漂流出去?」雖然adrift的本意是「在水上漂流」,但在上述語境,中文說「脫離」比較合乎習慣。有人認為這樣就犧牲了英文漂流的意象,但中文英文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文,如果中文有類似譬喻,應儘量維持原文的意象,但不能太牽強,否則就是刻舟求劍。我們再看底下一句話,裡頭也出現adrift,「Somehow it had come adrift from the wall.」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會說:「不知怎麼回事它就從牆上脫落了。」我們有可能說從牆上「漂流出去」嗎?
張思婷的新譯以新時代的語言,讓讀者細細品味費茲傑羅的生花妙筆所編織出來的一則浪漫傳奇與寓言。她對翻譯的拿捏,恰到好處。但是任何一本名著的翻譯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張譯有一些細節還有待推敲琢磨,但整體而言,這是一本相當了不起的譯本。
已成公共財產的經典名著,擁有眾多譯本並不稀奇。荷馬《伊利亞德》(The Iliad)的英譯,自一九五一年以來,至少就有二十二種(含Rieu及S.D. Andrew的原譯經後人大幅修訂者),但真正傳世的也只有Lattimore(1951)、R. Fitzgerald(1974)及Fagles(1990)三個譯本。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七○年代傾向直譯的Lattimore譯本獨占鰲頭,到了一九七○年代後期詩人Robert Fitzgerald「以詩譯詩」,成為典範,九○年代之後Fagles以鮮活的當代英語迻譯,又取而代之。平均約二十年,原來的名譯就顯得過時,讓位給更新、更好的譯本。現在《大亨小傳》已出現更新、更好的譯本,值得大家矚目。
【預購】【經典文學一套3本不拆售】:《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史考特·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珍·奧斯汀(Jane Austen),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譯者:張思婷、宋偉航)
平常價 $60.00《大亨小傳(出版9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我抹掉過去,只為了讓愛重來!
這人生,如煙花一場。
愛情的酒精揮發後,
逗留舌尖的,
是現實的酸苦澀餘味。
換個角度看美國文學經典:
◎《大亨小傳》的主角其實不是大亨!
《大亨小傳》的故事,只是窮小子蓋茲比愛上「白富美」黛西,黛西卻嫁給「高富帥」湯姆,後來蓋茲比鹹魚翻身,找鄰居尼克策劃橫刀奪愛,處心積慮拆散湯姆和黛西這對歡喜冤家……嗎?
在這本社會小說裡,主角其實並非苦戀未果的蓋茲比。一本好的小說,主角必須在腥風血雨中歷練成長;而在這場愛情大亂鬥中,蓋茲比執迷不悔,湯姆死性不改,黛西不思改進,如何挑得起大樑?只有蓋茲比的鄰居尼克,既沉緬於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同時又能冷眼旁觀,體會燈火闌珊、酒醒人散的悵惘,看破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並將所見所聞「寫成」這本《大亨小傳》,以淒婉的豔筆刻畫戰後一代對美國夢幻滅的悲哀。
最佳男主角,尼克當之無愧。
◎《大亨小傳》描寫的不是愛情,而是社會人情!
費滋傑羅以爵士時代為經,以黛西─湯姆─蓋茲比的三角戀為緯,交織出酒食徵逐的社會風貌,刻畫出壁壘分明的階級界線,在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底下,默默上演著真實世界的人生百態,一九二○年代的紐約歷歷在目,裡頭有「一座座白色的大廈,一幢幢方糖的矮樓」,居住著「李蛭夫婦」、「竹本瓜夫婦」、「品玖嘉公子」等角色……這些人豈是二○年代紐約所獨見?
愛情的酒精揮發後,逗留舌尖的,是社會寫實的酸苦澀餘味。
《傲慢與偏見(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你懂愛情!
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歡喜冤家
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一部作品
「你的短處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伊莉莎白說。
「而妳呢,」達西笑著說,「就是喜歡誤解別人。」
然而,在愛情的面前,他們都得放下傲慢與偏見
◎愛情故事經典原型
《傲慢與偏見》雖非愛情小說的濫觴,卻是此文類的發揚與奠基者,各種經典橋段一應俱全:錯誤的第一印象,懸殊的家世背景,從中作梗的親戚,誤解引起的衝突,戲劇性的重逢場景,令感情增溫的意外事件……。無怪乎自問世以來數度被改編為影集、電影、舞台劇,許多知名作家都相繼投入各種續作、仿作,將角色原型套用到現代故事,例如暢銷書《BJ單身日記》、電影《電子情書》都是以它為本。
◎不只是愛情小說,也是本描寫人際交往和婚姻相處的妙書
珍.奧斯汀曾謙虛地說她的寫作是「在兩吋的象牙上進行雕刻……寫鄉村的幾個家庭」,然而正是這樣精細的筆觸與聚焦的寫作範圍,讓她將生活上的微小細節和種種人情世故一針見血地描寫出來。例如:
「虛榮和驕傲完全是兩回事,偏偏常常被混著用。驕傲的人不一定虛榮。驕傲關乎的是對自己的看法,虛榮則牽涉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美滿的婚姻全憑運氣。如果婚前就摸透了對方的脾氣,或是兩人的個性十分相似,都對婚姻幸福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導致婚後愈走愈遠,把該吵的都吵完了才算呢;既然是要攜手共度一生,缺點當然是知道的愈少愈好。」
「世事看得多了,不滿也就多了。我日漸相信人心善變,看來是長處的未必是長處,看來講理的未必就可靠。」
《自己的房間【出版90週年全新譯註版】》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維吉尼亞.吳爾芙
Thinking is My Fighting.
吳爾芙帶領我們找回女性創作與雌雄同體的身影,
預言莎士比亞的妹妹就在你我身旁出現!
《衛報》、《時代雜誌》百大非文學作品+《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細數吳爾芙引用的文史典故,慧黠重現文學才女靈巧機敏的文筆
她的質疑為全世界女人打開了改寫歷史的空間,
並激發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熱潮。
《自己的房間》是由吳爾芙的系列演講稿匯集而成,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
1928年10月,吳爾芙受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的主題發表演說。她虛構了一位當代女子的日常遭遇,包括赴大學學院卻被斥喝遠離草坪行走,側身男性學者餐會間的被剝奪感,在大英圖書館瀏覽書架發現盡是男性作品,在倫敦公寓俯瞰街景懷想獨立女性身影等。在男性主導的文學與學術傳統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教育、經濟與社會資源,要想創作甚至在文學史上留名,實是難上加難。
吳爾芙想像,十八世紀的莎士比亞如果有位才華洋溢的詩人妹妹,她只能無名而終;而十九世紀以寫作聞名的勃朗特姊妹和喬治.艾略特,則必須以男性筆名發表,喬治.艾略特更因為與情人的關係不見容於社會,必須隱居鄉間。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呼籲,女性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繼而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降的保守氣氛中,甚至對二十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開展,都是鏗鏘有力的發聲!
作者簡介
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大亨小傳》)
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電影編劇、短篇小說家。「爵士時代」代表作家,更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896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1913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期間嘗試撰寫短篇小說、詩、戲劇、書評等,奠定日後成為作家的基礎,最後因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獲徵召入伍而未完成大學學業。
1920年與名門之女潔妲(Zelda Sayre)結婚,育有一女。他們足跡遍及美國與歐洲各大城市,因此結識許多同樣旅居海外的美國作家,例如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海明威等。費茲傑羅以撰寫短篇小說為生,供夫婦倆過著完全反映「爵士時代」奢華風格的生活。前三部短篇小說集《Flapper and Philosophers》(1920)、《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備獲好評。
1920年出版的《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為費茲傑羅首部長篇小說,描述生長於爵士年代的年輕人生活,彰顯其對傳統的反抗。1925年的《大亨小傳》、1934年的《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以及費茲傑羅因心臟病歿後、由作家暨評論家艾德華・威爾森(Edmund Wilson)彙集其手稿出版於1941年的《最後的影壇大亨》(The Last Tycoon),被視為費茲傑羅最好的長篇小說,以敏銳的社會觀察、細膩高雅的風格、感傷哀愁的情調著稱。
費茲傑羅在世時,文學成就褒貶不一,但自1940年代以來至今,已被視為與海明威、福克納並駕齊驅的美國先代文學先驅。
珍‧奧斯汀(1775~1817)(《傲慢與偏見》)
英國文學史上公認的才女,一輩子未婚,留下了六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她自小便熱愛閱讀,十二歲開始嘗試寫作,自此展露卓越的文筆和才華。奧斯汀一生幾乎都居住在平靜的鄉間,過著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其所描寫的作品,均以她所熟悉的英國鄉村社會為藍本。從平凡的生活風俗、男女交往、戀愛婚姻等題材中,以機智有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她筆下人物形象鮮明,常藉由風趣詼諧的對話來凸顯人物的性格。《傲慢與偏見》是她最為人喜愛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影集與電影,也啟發了後世許多作品。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自己的房間》)
二十世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散文家,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與倫敦文友創辦「布倫斯伯里文化圈」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
吳爾芙出版多部長篇傑作,包括《達洛維夫人》,乃至充滿詩意與高度實驗色彩的《浪潮》。她同時也著墨於文學批評、短篇故事、傳記與報導寫作,包括充滿戲謔顛覆意味的《歐蘭朵》,《自己的房間》、《三枚金幣》則是激昂的女性主義論文。
吳爾芙天性敏感,少女時因母親與姐姐離世遭受精神創痛,之後長年受憂鬱症所苦,並於六十歲時投水自盡。
譯者簡介
張思婷(《大亨小傳》、《傲慢與偏見》)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及師大英語中心擔任講師。熱愛翻譯。
宋偉航(《自己的房間》)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出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
【預購】不期而愛·第一部(上下集套書)◎MAME(譯者:天府泰劇)(繪者: Kanapy、芝士餡蛋捲)
平常價 $48.00★甜到牙痛,泰國校園小清新熱播BL電視劇《不期而愛》繁中原著小說 第一部
★由華文泰翻第一品牌天府泰劇重新修訂翻譯!
★特別收錄:《不期而愛》作者-MAME訪談、泰國大手繪師 Kanapy 創作心情分享
★隨書贈:
1.「小鴨入浴」+「軟萌蝦蝦」閃銀星點人物特典卡2入(尺寸14.5x10cm)
2.「更衣室壁咚名場景」超大十字折雙面海報1入(尺寸26 x40cm)
霸道平民足球小子 X 靦腆害羞小少爺
一場「腳踏車」車禍;他成了他的「救命」英雄。
沒有預期的相遇,兩顆心怦然心動❤❤
他和他的故事,從那一天起,開始……
I met a super hero, I kept his name in my heart.
……forever has no end.
Pete,家世背景富有的小少爺,
Ae,無權無勢沒錢的足球少年,
身分懸殊、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人因為一場車禍遇上了彼此。
Ae成了Pete的救命恩人;Pete成 Ae掛心不已的小少爺。
校園如此之大,兩人再度不期而遇。
這次──Ae撞見了Pete被人勒索!
怒氣衝天的他衝了上去,打跑了勒索者;
而再次被Ae拯救的Pete,傷心哭泣地告訴Ae,
勒索者是他的前男友,並且用他的性向勒索他。
Pete原本以為Ae會如同以往知道他性向的人一樣厭惡他,
然而,Ae卻語出驚人──
「那以後,我來做你的保鑣吧!我要親自保護你!我不會再讓別人欺負你了!」
溫暖的言語、保護者的姿態,讓Pete的心狂亂地彷彿要跳出胸腔……
名人推薦
Facebook知名粉絲團:
腐魯同影劇
痴情草根矮攻X高富帥誘受與冰山腹黑攻X傻萌哈密瓜受的完美組合,看這本男孩與男孩的愛情多美多純多辣(多辣破折號)(住嘴)
愛上泰娛 LoveThai
喜孜孜、甜蜜蜜!平凡的愛也值得擁有幸福。
Facebook知名社團:泰劇大聯盟聯合真誠推薦。
作者簡介
Just a woman who love to write.(只是個喜歡寫作的女子。)
譯者簡介
天府泰劇
天府泰劇專注於泰國電視劇、綜藝、熱門短視頻的翻譯製作,曾翻譯過《為愛所困》《不一樣的美男》《一年生》《逐月之月》《不期而愛》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電視劇,也是翻譯泰國綜藝最多的字幕組《男得有情郎》《泰版變裝皇后》《泰版無限挑戰》等熱門綜藝,備受粉絲青睞的還有泰國的女性向小說《一年生》《逐月之月》《不期而愛》等。目前天府泰劇全網粉絲近900萬,是華文區粉絲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泰劇字幕組。
【預購】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電影書衣典藏版‧扉頁印製簽名名句紀念)(Call Me By Your Name)◎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譯者:吳妍蓉)
平常價 $24.00《池畔迷情》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艾米‧漢默、堤摩西‧查拉梅主演
☆永誌不忘經典收藏☆
絕美電影書衣╳作者手抄雋永金句╳扉頁簽名印製紀念
永誌不忘
給那一年的我和你
給所有即將成為永恆的瞬間
◆2007年《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2007年《紐約時報》注目好書
◆2007年《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美國《Future Canon》雜誌選書
◆2007年《芝加哥論壇報》最愛圖書
◆2007年《西雅圖時報》書評人厄普丘奇(Michael Upchurch)年度最愛好書
◆2007年美國AMAZON網路書店年度好書、編輯年度好書百選、最佳小說首作、最佳同志小說
內容簡介
如果我們再次相見,
請記得,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而我,也同樣會用我的名字呼喚你。
十七歲那年的夏天,艾里歐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從此一分為二,
一半是遇見奧利佛之前,另一半是在那之後。
奧利佛的來訪驚擾了小城寧靜的空氣,
他讓午後暖風更加騷動,讓每一次沉默都成為試探。
隔鄰的房間、曖昧的池畔、夜半的足音、走廊上相互追逐的眼神,
艾里歐常想,如果沒有那些刻骨銘心的夜晚,他會不會朝生命的另一條路走去?
如果兩人不曾感受過彼此,他是否永不可能成為現在的自己?
是如何突如其來又猛烈的愛,緊縛兩人的身與心⋯⋯
是如何灼燒靈魂的六個星期,在他們心裡留下一生的印記⋯⋯
▍好評推薦:這部作品是奇蹟!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要深深感動你的臟腑,喜歡勇敢、尖銳、狂喜、赤裸、殘忍、溫柔、人性與美麗的散文,那麼你找對書了。如果你無法面對這本小說即將在你內心喚起的強烈懊悔,或記起渴求某個人勝過人生任何事物所帶來的痛苦、得到或失去某樣近乎完全瞭然的東西而來的猛烈折磨,那麼請不要讀這本書。如果你喜歡經過審查的文學作品,那麼也請不要讀這本書。否則,請翻開封面,讓作者艾席蒙拉開催淚彈的保險梢。」──《愛的歷史》作者/尼可.克勞斯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本美麗與智慧兼具的書,分毫不差地以既輕盈又凝縮的謹慎,寫作其戲劇場面每一刻的精確真實。這本書將巧妙地立足於書架上介於詹姆斯.鮑德溫《喬凡尼的房間》(Giovanni’s Room)與愛德蒙.懷特《男孩故事》(A Boy’s Own Story)之間的位置。這也是一本絕佳的小說,描述地中海夏日感官的光芒,與充滿欲望的日日夜夜。艾席蒙的非小說作品一直清楚地告訴我們,有朝一日他會寫出一本很棒的小說,然而這部作品卻是奇蹟。」──《大師》作者/柯姆.托賓
「艾席蒙的散文活現了感情上的每一個迴旋與退縮處,每一個發出和撤回的信號……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每個句子、每種痛苦,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每一陣令人頭暈的激動感都流露出了真實性。」──《西雅圖時報》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很熱門。這是一個成長過程的故事,一個出櫃的故事,一個對於歲月和欲望的普魯斯特式冥想,一封情書,一種召喚魔咒以及類似墓誌銘的東西,《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本異常美的書。」──《紐約時報》書評
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
一九五一年生於埃及,在家裡說法語、義大利語、阿拉伯語等多國語言環境下成長,然而因猶太身分,雙親遭埃及政府驅逐出境,之後他們成為義大利公民,於一九六八年搬至紐約。後來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他曾於普林斯頓與紐約大學任教,現於紐約市立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普魯斯特。他的著作超過八部以上,包括改編為電影、榮獲浪達文學年度好書獎、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好書等多項大獎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獲懷丁作家獎的自傳回憶錄《Out of Egypt》,《紐約時報》書評推薦本書具有馬奎斯與契訶夫的寫作風格。
相關著作:《愛的變奏曲(《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作者最新作品.扉頁印製簽名名句典藏版)》
譯者簡介
吳妍蓉
美國天普大學傳播碩士,台大哲學碩士。譯過許多電影與影集,以及包括《胡迪尼的秘密世界》、《基督的最後七天》、《Art Nouveau世界珍品蒐藏圖鑑》、《宗教百科全書》等書。
【預購】GOTH斷掌事件【全新增訂版】:特別新增收錄番外篇〈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 乙一(譯者:陳可冉、秦剛、高詹燦)
平常價 $28.00殺人的人、被殺的人,
以及,看著他們的「我」——
七個嗜血的故事,乙一既殘酷又純淨的連作短篇集
全新增訂版新增收錄
番外篇〈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及〈番外篇後記〉
書封由設計師朱疋繪製及設計
★本格推理小說大賞
★「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年度十大推理小說第2名
★「YAHOO! JAPAN」讀者票選年度最佳推理小說第1名
★「週刊文春」年度十大推理小說
★「偵探小說研究會」年度十大推理小說
★改編同名電影和漫畫
世上如果有殺人的欲望,一定也有看人被殺的欲望——
好比說,有些人稱這類人為「GOTH」;
好比說,我和森野就是這類人。
我和森野是升上高二才認識的。
一種野性的直覺將我們帶到彼此面前,無須確認就知道我們有著同樣的癖好:
對活生生的人毫無興趣,卻對冷冰冰的屍體投注極大的熱情,
尤其是那些被冠上「獵奇」、「噁心」、「駭人」的事件,最能獲得我們的青睞。
更幸運的是,森野似乎擁有可以吸引這類事件的體質,
讓我得以多次親臨現場,近距離欣賞死亡。
只是,單純的殺與被殺的關係,想不到也存在著矛盾。
有時殺人是為了享受刺激,有時殺人卻是為了換取平靜;
有時死亡會帶來痛苦,有時反而是一種結束痛苦的方式。
一次又一次地與死相伴,我卻從中感受到無比的喜悅和安然。
儘管我和森野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有一點我們是完全不同的,
而正是這一點的不同,決定了我們究竟是不是人類。
她屬於人類,總是扮演著被殺的角色。
而我卻不一樣。
各章簡介
換上和死者類似的衣裝,模仿女高中生該有的舉止,森野就變成了一個符合殺人魔口味的獵物。──〈暗黑系 Goth〉
觸摸那些被連骨帶肉切下來的手掌,是他一生中與他人最親密的交流。──〈斷掌事件Wristcut〉
為了和她重返那個夏日午後,在橋下嬉戲的快樂時光,我磨利了牙,養尖了爪。──〈狗Dog〉
小女孩選擇的這條道路充滿了孤獨和悲壯,她必須不惜一切把它走完。──〈記憶Twins〉
一個人真的可以在孤單無助、靜靜等死的狀態下,依然相信別人嗎?──〈土Grave〉
錄音機裡傳來姊姊臨死前最後的聲音。我害怕結局,卻無法不聽。──〈聲音Voice〉
只有毫無意識的拍攝對象最接近真實的美,那麼,我只要自己做出這樣的拍攝對象就好。──〈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
乙一
1978年生於日本福岡縣,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畢業。
1996年,年僅17歲的他以《夏天.煙火.我的屍體》贏得第6屆「JUMP小說大賞」,一鳴驚人。2003年,他再以《GOTH斷掌事件》榮獲第3屆「本格推理小說大賞」,該書並被改編成電影和漫畫。
他的創作範圍極廣,多變的風格讓喜愛他的讀者將他的作品分為驚悚懸疑的「黑乙一」和悲傷療癒的「白乙一」,但作品裡往往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難以單一風格概括而論。
著有《GOTH斷掌事件》、《只有你聽到CALLING YOU》、《失蹤HOLIDAY》、《寂寞的頻率》、《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合著有《殺死瑪麗蘇》等書。
●【謎人俱樂部】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mimibearclub
●22號密室推理官網:www.crown.tw/no22
【預購】失蹤HOLIDAY【出版20週年全新修訂版】◎ 乙一(譯者:張秀強、李志穎)
平常價 $24.00人氣插畫家清原紘漫畫《失蹤HOLIDAY》原著小說
兩個關於依存的故事,乙一既心痛又療癒的白色短篇集
出版20週年全新修訂版
獨家收錄乙一繁體中文版序
書封由設計師朱疋設計
〈幸福有著小貓的形狀〉
夠了,我受夠了,我再也不要管其他人了。
我要守在借來的房子裡,和過世的前房客留下來的小貓,悄悄地過日子。
沒錯,就從現在起,我要拉上窗簾,一人一貓相依為命。
……但是睡醒後,窗簾和窗戶都被打開了。
而那隻小貓,像被看不見的東西撫摸一樣,對著空氣撒嬌……
〈失蹤HOLIDAY〉
躲進可以監視我家的隔壁小屋,
剪下雜誌上的字拼成綁架信,偷偷寄回家裡。
今天開始,母親離去的悲傷、繼母的惡言相向、父親的背叛,
還有這個少了我也能繼續運轉的家,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了。
一月四日,天氣晴,我綁架了——
我自己。
害怕被傷害,拒絕和外界接觸的少年;
害怕被忘記,執意綁架了自己的少女。
每一次屏住氣息的失蹤,
其實都是竭盡全力喊出的「我就在這裡」。
這是乙一為每位失蹤者所寫的尋人啟事,
無一處不讓人心痛,卻到最後都充滿溫柔。
所以要相信,無論藏得多隱密,
都會有人找到你。
【預購】寂寞的頻率【全新修訂版】◎ 乙一(譯者:楊爽、秦剛)
平常價 $22.00等待是寂寞,成全是寂寞。
我們會相遇,也是因為寂寞。
四個餵養「寂寞」的故事,
乙一既孤獨又深情的白色短篇集
收錄中文版讀者專屬乙一自序
書封由設計師朱疋繪製及設計
〈未來預報 希望明天是好天氣〉
自從被能看見未來的同學預言了我們將來會結婚之後,
還算聊得來的我和清水,開始若有似無地迴避對方。
原本應該是可以一笑置之的事,卻像個詛咒般糾纏著我們……
〈小偷抓住的手〉
我並不是有意看的。
只是手提包從桌上掉落,掉出了項鍊和一大疊萬圓鈔票,
讓我不得不想起我那因資金不足而被迫停止開發的手錶。
趁著房裡的人離開,我從旅館外牆鑽了個洞,伸手進去。
但抓住的,既不是項鍊也不是錢,而是另一隻手……
〈膠卷中的少女〉
該從哪裡開始向老師說明呢?
我在無人的社辦裡,聽見這捲膠卷喊著我的名字。
將膠卷放映出來,銀幕裡出現了一個背對著鏡頭的少女。
每重播一次影片,少女的臉就會轉向我一點,
我相信只要這樣重複播放下去,少女最終會和我面對面……
怎麼了,老師?從剛才開始,你的臉色就不太好。
〈失去的故事〉
那場車禍之後,我變成看不到、聽不見、發不出聲音,
全身上下只剩右手臂下半部還有知覺的,一個活生生的「死人」。
妻子用指頭在我的手上寫字,我則敲打食指來回覆,開始緩慢又笨拙的溝通。
意識到自己成了累贅,近乎失去一切的我,
只剩下唯一一個,能讓所有人都獲得幸福 的方法……
藉著若即若離的文字,乙一成了操弄距離的魔術師,
他用殊途將我們相阻,又用共感使我們相連。
關係擱淺的預言,分開彼此的牆面,
生死兩隔的銀幕,五感盡失的世界。
即使因著這些隔閡無法靠近,但當頻率對上的瞬間,
才發現我們擁有同一種寂寞。
乙一
1978年生於日本福岡縣,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畢業。
1996年,年僅17歲的他以《夏天.煙火.我的屍體》贏得第6屆「JUMP小說大賞」,一鳴驚人。2003年,他再以《GOTH斷掌事件》榮獲第3屆「本格推理小說大賞」,該書並被改編成電影和漫畫。
他的創作範圍極廣,多變的風格讓喜愛他的讀者將他的作品分為驚悚懸疑的「黑乙一」和悲傷療癒的「白乙一」,但作品裡往往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難以單一風格概括而論。
著有《GOTH斷掌事件》、《只有你聽到CALLING YOU》、《失蹤HOLIDAY》、《寂寞的頻率》、《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合著有《殺死瑪麗蘇》等書。
●【謎人俱樂部】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mimibearclub
●22號密室推理官網:www.crown.tw/no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