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兩冊不拆售)◎王德威(譯者:王德威等155位作者)
平常價 $85.00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文學史敘述。
第一本最創新, 多元,好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策畫主編
歐美、亞洲、中國大陸、香港、台灣155位學者、作家執筆,184專文探索近四百年時間軸線的歷史、文化、文學議題與現象。
/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
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55位作家學者,184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本書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這本文學史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嘩」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側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全書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
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全書涉及人物——
從徐志摩,沈從文,魯迅,張愛玲;余華,莫言,阿來,顧城到韓寒,貓膩……
從賴和,呂赫若,葉石濤,郭松棻到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齊邦媛;
從舞鶴,朱天文,朱天心,李昂,李永平,張貴興到夏宇,邱妙津,駱以軍,吳明益,夏曼藍波安……
從李安,覃樟柯,蔡明亮,鄧麗君,羅大佑,崔健到李小龍,梅蘭芳,三毛,金庸……
本書探討類型——
小說,詩,評論,報導文學,環保生態文學,左翼文學,馬華文學;圖文書,成長小說,方言小說,羅曼史,武俠小說,推理科幻奇幻文學;演說文章,墓碣文,國文教科書,網路詩歌;文明戲,地方戲,黃梅戲,先鋒戲劇,話劇;翻譯,印刷術,木刻藝術,電影,報紙……
本書涉及事件——
五四白話文運動,晚清維新,太平天國之亂,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殺,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大躍進,文革,香港回歸……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豐富畫卷。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
相關著作:《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下)》《華麗島的冒險》
譯者簡介
王德威等155位作者
本書作者(依姓氏筆劃排序,作者簡介請見書末)
方秀潔(Grace S. Fong),王仁強(Richard King),王安憶,王宏志,王敖,王斑,王智明,王蒙,王德威,王曉玨,王璞,王麗麗,古艾玲(Alison M. Groppe),古柏(Paize Keulemans),田曉菲,白安卓(Andrea Bachner),白睿文(Michael Berry),石井剛(Ishii Tsuyoshi),石靜遠(Jing Tsu),伊維德(Wilt L. Idema),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安敏軒(Nick Admussen),安德魯 F. 瓊斯(Andrew F. Jones),朱天心,江克平(John A. Crespi),何曼,佘仁強(Kyle Shernuk),余華,吳文思(John B. Weinstein),吳盛青,吳漠汀(Martin Woesler),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宋明煒,宋偉杰,李如茹,李娟,李浴洋,李海燕,李惠儀,李雯心(Casey Lee),李奭學,李歐梵,李潔,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杜愛梅(Amy Dooling),汪暉,沈雙,阮斐娜,周文龍(Joseph R. Allen),周成蔭,周慧玲,周蕾,林姵吟,林培瑞(Perry Link),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金環,哈金,姚錚(Steven Yao),施開揚(Brian Skerratt),柏右銘(Yomi Braester),柯夏志(Lucas Klein),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洪子誠,胡志德(Theodore Huters),胡纓,若岸舟(Andy Rodekohr),唐小兵,唐麗園(Karen L. Thornber),夏曉虹,奚密,孫康宜,徐蘭君,殷海潔(Heather Inwood),涂航,班傑明.艾爾曼 (Benjamin A. Elman),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高嘉謙,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張建德(Stephen Teo),張英進,張誦聖,莊華興(Chong Fah Hing),莊愛玲(Eileen J. Cheng),莫言,許潔琳(Géraldine Fiss),陳大為,陳小眉,陳平原,陳建華,陳思和,陳國球,陳婧祾,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陳毓賢(Susan Chan Egan),陳榮強(E. K. Tan),陳綾琪,陳廣琛,陳濟舟,陳麗汶(Jessica Tan),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傅朗(Nicolai Volland),勞倫.哈特利(Lauran R. Hartley),彭小妍,童慶生,舒允中,費南山(Natascha Gentz),賀麥曉(Michel Hockx),賀瑞晴(Kristine Harris),黃心雅,黃淑嫻,黃愛玲,黃詩芸,黃樂嫣(Gloria Davies),楊小濱,楊海倫(Helen Praeger Young),葉月瑜,葉凱蒂(Catherine Vance Yeh),葉維廉,董啟章,廖炳惠,劉秀美,劉奕德(Petrus Liu),劉劍梅,蔡建鑫,蔣暉,蔣維國,鄧津華(Emma J. Teng),鄧騰克(Kirk A. Denton),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黎子鵬(John T. P. Lai),橋本悟,諾曼.史密斯(Norman Smith),錢理群,錢廣昌(Clint Capehart),錢穎,應磊,戴沙迪(Alexander Des Forges),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謝永平(Pheng Cheah),鍾秩維,韓子奇(Tze-ki Hon),韓南(Patrick Dewes Hanan),韓倚松(John Christopher Hamm),韓嵩文(Michael Gibbs Hill),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簡夏儀(Har Ye Kan),魏愛蓮(Ellen Widmer),魏豔,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羅鵬(Carlos Rojas),關詩佩(Uganda Sze Pui Kwan),蘇文瑜(Susan Daruvala),蘇和(Dylan Suher),蘇真(Richard Jean So)。
【預購】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王德威
平常價 $48.00只有那些倖免於肉身凌辱,尚未因種種劫難而成為行屍走肉的人,才得以在見證不義之餘,有能力想像種種恐怖並運用這可畏的想像力。這樣的想像有助於思辨政治情境,啟動政治情懷。——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王德威繼《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之後,又一本探討當代具代表性的小說家作品序論集,由此觀看當代文學的脈絡發展與時代意義。
麥田的「當代小說家」書系自一九九六年推出後,至今已超過二十五年。這一書系涵蓋兩岸四地(台、港、陸、星馬)及全球華人小說家的傑作,展現華語文學的壯觀版圖。書系主編王德威,參與選書製作,並為每一本書寫下序論,介紹作家的特色,並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生的美學關聯。二○○二年,麥田結集二十篇序論出版《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一書,討論包括朱天文,舞鶴,朱天心,李昂,施叔青,余華,王安憶,莫言,蘇童,鍾曉陽,黃碧雲,駱以軍等作家的代表作品,呈現上個世紀末中文小說的種種風華面貌。
接著從二○○二年到二○二二年,「當代小說家」書系陸續再出版了不少當時代的代表作品,如李永平《大河盡頭》、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陳冠中《盛世》、駱以軍《匡超人》、鍾文音《別送》、王安憶《一把刀,千个字》等,都曾引起廣泛討論。這些序論,連同系列以外的小說點評,編選之後共得三十一篇,即是這本書《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王德威論及——
過去二十年兩岸四地局勢波譎雲詭,世界危機重重。與此同時,數位科技爆發、環境物種嬗變——從全球暖化到生態污染——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後人類的關係。當我們汲汲於眼前的意識形態和族裔紛爭,或持續科幻化、娛樂化種種災難的可能時,敏銳的小說家卻感受到「惘惘的威脅」撲面而來。他們的作品震撼人心,不僅在於形製新穎,更在於內容的不可思議。
書名「可畏的想像力」,典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論述。在《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一書中,鄂蘭論二十世紀的暴政帶給世界種種傷害,不因某一特定政體或政權的消長而稍息。尤有甚者,暴政甚至可以最平庸無感的形式滲透到日常生活,並被視為當然,甚至膜之拜之。這是現代之「惡」最詭譎的形式。當此之際,鄂蘭呼籲我們必須鍛煉「可畏的想像力」,用以對抗歷史怪獸的無孔不入。
本書三十一位作家按出生時序排列。首篇臺靜農先生(一九○二)與末篇陳春成先生(一九九○)恰各站世紀初與世紀末一端。但時間的差距無礙他們回應「當代」問題的敏銳感和迫切性。這些作家處理各別的歷史語境,卻在本書內形成共時性的對話。
晚清文人陶佑曾(一八八六~一九二七)面對晚清變局,提倡新小說,曾有如下描述:
有一大怪物焉:不脛而走,不翼而飛,不叩而鳴;刺人腦球,驚人眼簾,暢人意界,增人智力;忽而莊,忽而諧,忽而歌,忽而哭,忽而激,忽而勸,忽而諷,忽而嘲;鬱鬱蔥蔥,兀兀矻矻,熱度驟躋極點,電光萬丈,魔力千鈞,有無量不可思議之大勢力,於文學界放一異彩,標一特色,此何物歟?則小說是。
一個世紀後的我們思考小說的「當代」意義,期待在時間的裂縫之間,虛構的敘事得以繼續發揮想像,回應歷史的匱乏。《可畏的想像力》所論的三十餘本作品雖然只是當代小說的抽樣,已經可以看出小說家的創造力未可限量。
王德威以精采的序論,將小說家的代表作,作縱深的創作精神與時代議題關懷的探討,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性的美學關聯,提供喜愛中文小說或研究中文小說的讀者,嶄新的視角,深具意義。
作者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主編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等。
【預購】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王德威, 高嘉謙
平常價 $60.00走近南洋「風土」、「人文」最重要的文學讀本
觀察華人與自然風土、地緣政治和歷史文化的互動生成,
建立認識華文文學的新框架
全書收錄80位作者,82篇文,文本包羅廣闊,文字試煉多元。
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高嘉謙(台大中文系副教授)主編
=本書特色=
★以海洋—海峽、島嶼—半島為觀照,取文學作為航道,文字貼近風土為構想,透過不同地理意義下的路徑、視角,深度閱讀近現代東南亞迥異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脈動。
★名家引導,熟悉文本脈絡:每篇文末撰述簡要題解、作者簡介,引導和方便讀者進入文本的情境脈絡。
=叩問南洋=
★南洋在哪裡?——起自明末,泛指中國南方沿海區域,以及南海區域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群島還有無數島嶼——即今日的東南亞。
★下南洋謀求生路——明代人口膨脹迅速,因此東南沿海的許多人只能持續往南、往西謀求新的耕地與住處。他們搭船到中南半島沿海、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等地經商、做工,甚至與當地人通婚、定居。
★往昔東西殖民競逐所在,今日國際政經必爭之地——直到二十一世紀,「南洋」這個區域,依然是中國與世界交鋒的核心場域,南沙海權、一帶一路、新南向等操作此起彼落。
=關於本書=
南洋曾是華人移民海外的首選,東西殖民勢力競逐的所在,海上絲路通往印歐的必經之地,革命起點或流亡的終點,華洋種族、文化交錯的舞台。
《南洋讀本》共分四輯:
半島——唐山加南洋,異國裡的中國情調
中南半島的深山、叢林與河流承載著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抗戰時期華人機工、森林裡的戰士枯骨、金三角反共救國軍基地,還有馬來膠林深處的左翼勢力。半島各處分布大大小小的華族聚落,泰國南部的最後一批馬共有家難歸。州府吉隆坡五方雜處,演繹一代移民悲歡離合……
海峽——商家、兵家的必爭之地
南洋海域航道縱橫,馬六甲海峽兩側的港口城市皆因地利之便興起,亦為華裔聚集重鎮。晚清民國人士經此流亡,都曾留下詩文。三〇到五〇年代,馬來和印尼殖民地華裔青年如王嘯平、黑嬰、韓萌經新加坡回到祖國參加革命,不同世代文人選擇在此安身立命,也是海外會黨與革命力量的發源地。
海洋——南洋風土最後的歸宿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間,海上絲路遠比陸上絲路繁忙,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中國大陸政權一帶一路計畫從而受重視。
當神州大陸不再是安身之地,文人志士四處漂泊、流寓他鄉,康有爲、丘逢甲、邱菽園、許南英、郁達夫……成爲現代中國第一批離散者,那是怎樣的情景?
島嶼——華人踏足過最遠蹤跡
南洋海上有超過兩萬五千島嶼與群島。婆羅洲是旅台馬華作家李永平和張貴興的創作原鄉;蘇門答臘島與郁達夫生死之謎畫上等號,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籍志願兵陳千武輾轉新幾內亞和爪哇,越南外海的富國島曾經收容最後一批國共戰爭撤退的孤軍,南沙群島慈母灘上被遺忘的守軍鬼聲啾啾……
「南洋」是華語世界,也是非華語的世界;是「人間」的世界,也是風與土、山與海的世界。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主編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相關著作:《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下)》《華麗島的冒險》
高嘉謙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研究成果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著有《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高嘉謙》(2019)、《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2016)、《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合編)、日本「台灣熱帶文學」書系(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2015,與黃錦樹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2016,與王德威、胡金倫合編)、《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2017)。
相關著作:《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

【預購】臺灣:從文學看歷史◎王德威
平常價 $34.00閱讀臺灣文學的最佳入門導引
中文系、歷史系、台文系所師生必讀
2005《誠品好讀》年度之最「重量出版」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
這本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凝聚與解散,應然與偶然。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藉著文學「看」歷史,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口零子,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臺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臺灣歷史的方法。
作者簡介
王德威
編選.導讀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後遺民寫作》、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200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