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小野
- 40
- 9786263104013
- 9786263358515
- 9786263358751
- 9786263531185
- 9786263581630
- 9786263585201
- 9786263903678
- 9786267014400
- 9786267095850
- 9786267118085
- 9786267206782
- 9786267240922
- 9786269739165
- 9786269871230
- 9789573282600
- 9789576806117
- 9789577627513
- 9789579001854
- 9789861374017
- 9789863989172
- 9789865080624
- 9789865102647
- 9789865408565
- 9789866319877
- A Life Less Throwaway:The Lost Art of Buying for Life
- A Second and A Lifetime
- Abandon Self-Control
- Alexandra Potter
- and My Other Experiments in Everyday Life
- Being at Peace: Lessons on Living and Dying
- BOTA
- Carlo Rovelli
- Carlos Bulosan
- Cass R. Sunstein
- Charles M. Schulz
- Cheng Yen
- Cleo Wade
-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 Dancing Snail
- Dinner Illustration
- DTT
- Gretchen Rubin
- Happier at Home Kiss More
- HEART TALK: Poetic Wisdom For a Better Life
- Inner Force: The Key to Achieve Infinite Success
- Julian Baggini
- Jump More
- life economics
- Linda Byars Swindling
- Little Monk Meets Yong Liu
- Malcolm Gladwell
- Manuel J. Smith Ph.D.
- Mian Sami
- Nudge
- Peter S. Fosl
- Richard H. Thaler
- Robert de Board
- Shih Cheng Yen
- SNOOPY
- Tara Button
- The Heart Is Noble Changing the World From the Inside Out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Seventeen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 Tina
- Ward Farnsworth
- 一百則旅行諺語,一百個你該旅行的理由
- 一秒钟和一辈子
- 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
- 一路向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西海岸
- 七崎良輔
- 三采
- 上誼文化公司
- 不說話的孩子
- 不辭職,就辭世!
- 不辭職,就辭世!【廢療系社畜的162個無用反擊】
- 世界歷史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亚莉珊卓‧波特
- 亞莉珊卓‧波特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人生經濟學
- 人生,不需要每一次都贏
- 今周刊
- 今天不会都是坏事
- 今天不會都是壞事:已發生的讓你牽掛、未發生的讓你擔憂?SNOOPY的定心禪智慧
- 今天的天氣適合離職
-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 任性出版
- 何桂育
- 佛教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你背負了誰的傷
-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
-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 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
- 假如我再次健全
- 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終極增訂版)
- 傑夫·約翰·羅伯茲
- 像小王子一樣反應與思考
- 克麗歐·韋德
- 內在原力
-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 兩親關係
- 其他
- 凱斯·桑思坦
- 刚刚好,就是最好:每天改变一点点,禅定养心的98个日常练习
- 初文
- 初文出版社
- 別人怎麼對你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淡泊一點也無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
- 剛剛好的優雅
- 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 劉倚帆
- 劉墉
- 劉秀枝
- 劉軒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加密貨幣之王
- 励志
- 勵志
- 十四年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罗·罗维理
- 卡羅·羅維理
- 叔本華如是說
- 叔本華如是說: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愛究竟有何意義?人類永久的大哉問,叔本華以顛覆傳統的思維來解答
- 古代
- 只為等一個你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台灣角川
- 史努比
- 史蒂芬·加尼葉
- 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高牆說不
- 吳佳璇
- 吳國卿
- 吳妍儀
- 周慕姿
- 命案現場清潔師
-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 和古代學霸擊個掌:大叔可以成偶像,小混混可以成良將,學習就是最好的翻身術
- 哲學
- 哲學家的工具箱
- 哲學家的工具箱【二十周年全新增訂版】: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 The Philosopher’ 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 商周出版
- 喵個不停
- 四十我就废
- 四十我就廢
-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
- 堡壘文化
- 塔拉·巴頓
- 塔拉·巴顿
- 墨刻
- 大塊文化
- 大好書屋
- 大師兄
- 大田
- 天下文化
- 天下雜誌
- 如此人生
- 威廉
- 娜歐蜜‧夏拉蓋
- 孩子,我们来谈钱
- 孩子,我們來談錢:從7歲開始給他零用錢,不如教他變有錢
- 學習
- 學霸
- 宋曉東
- 宗教
- 寫真
- 寶瓶文化
- 專欄
- 小怪獸和雞皮疙瘩
- 小怪獸和雞皮疙瘩:給大人、小孩面對不安的處方箋
- 小沙彌遇見劉墉
- 小王子
- 小說
- 尹嘉玄
- 岑幸富
- 崇高之心
- 崇高之心: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 布芮尼.布朗
- 幸福文化
- 幹話心理學
- 張召儀
- 張明志
- 張曼娟
- 張美惠
- 彼得·佛索
- 待在家裡也不錯 〔新版〕:快樂的家,來自一個人的內在設計
- 待在家里也不错 〔新版〕:快乐的家,来自一个人的内在设计
- 心理
- 心理勵志
- 心裡勵志
- 心靈成長
- 快乐之书:一日一新知.开启一年的美好
- 快樂之書:一日一新知.開啟一年的美好
- 快樂學
- 思辨
- 急腳大師
- 性別
- 悅知文化
- 情緒掌控
-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 愛瑞克
- 愿望
- 慈济人文出版社
- 慈濟
-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慈濟文化出版社
-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 我不是懶,而是在充電中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
- 我是遺物整理師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
- 推力: 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
- 撕掉羞恥印記
- 敢要就是你的
- 敢輸才會贏
- 散文
- 文化
- 文國士
- 新井洋行
- 新加坡
- 新樂園
- 新的一年
- 方智
- 方舟文化
- 施心慧
- 旅遊
- 日日靜好
- 日日靜好: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翻譯
- 早安財經
- 时间的秩序
- 星出版
- 星雲大師
- 春光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間的秩序
- 書
- 曼紐爾·J·史密斯
- 曾晏詩
- 最後抱他的人
- 有隻兔子
- 朱立安·巴吉尼
- 朴民根
- 朴秀真與「這裡」
- 李崇建
- 杨咏翔
- 東方哲理
- 林志玲
- 林煜軒
- 林立青
- 林裕珍
- 枡野俊明
- 查尔斯·M·舒兹
- 查爾斯·M·舒茲
- 校園
- 格十三
- 楊明綺
- 楊沐希
- 楊詠翔
- 橡實文化
- 橡樹林
- 歐陽瑾
- 歷史
- 比句點更悲傷
- 求孕
- 汪用和
- 沃德‧法恩斯沃斯
- 洪慧芳
- 洪薇
- 海外
- 游韻馨
- 漫畫
- 火來了,快跑
- 為何我們這樣相愛,那樣分手
- 為何我們這樣相愛,那樣分手:愛情心理學必修50堂課,曖昧、穩交到癒合失戀的傷
- 焦點出版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王兰芬
- 王意中
- 王蘭芬
- 理查·塞勒
- 琳达‧拜尔斯‧史文德林
- 琳達‧拜爾斯‧史文德林
- 琹涵
- 甘耀明
- 生死皆自在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活療愈
- 生活需要高級感
- 生活風格
- 田臨斌
- 男人的四個原型
- 當代思潮
- 療愈
- 白洗嬉
- 盧拉拉
- 真實故事
- 知日謙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究竟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 筆鹿工作室
- 简单心理
- 簡單心理
- 簡體
- 米安·薩米
- 米斯特miisteros
- 精准购买
- 精准购买:比“断舍离”更极简、永续的究极之道
- 精準購買
- 精準購買:比「斷捨離」更極簡、永續的究極之道
- 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 經濟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繪畫
- 羅伯·狄保德
- 羅伯特・摩爾
- 羅烈文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老黑
- 聯經
- 職場
- 職場冷暴力
- 脆弱的力量
- 自傳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普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艺术设计
- 英國文學
- 英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葛瑞琴·魯賓
- 蔡志忠
- 蔡志忠之圖繪道德經
- 蔣耀江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藝術設計
- 蘇瀅
- 蘇瀅無所畏
- 蘇瀅無所畏 敢輸才會贏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袁育媗
- 西方哲學
- 親子關係
- 解密陌生人
-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 許恬寧
- 許慧貞
- 誰都是帶著心碎前行
- 謝謝你的存在
- 謝麗華
- 證嚴法師
- 譯者:尤傳莉
- 譯者:王華懋
- 譯者:潘恩典
- 译者:潘恩典
- 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 賴小路
- 賴惠鈴
- 賴毓棻
- 走過愛的蠻荒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The Socratic Method: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 跳舞蝸牛
- 躺平,是我的权利:猫和狗的疗心话
- 躺平,是我的權利:貓和狗的療心話
- 远流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道格拉斯・吉列特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那些学霸教会我的事
- 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
- 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20位建中、北一女學霸的Z世代青春哲學,陪你在制度裡、校園外無懼前行
- 郝慧川
- 都是你教的
- 鄔金欽列多傑
- 醫療
- 采實文化
- 釋證嚴
- 野人
- 金完
- 金景喜
- 金融
- 針鋒不相對
- 銀河文化
- 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讀懂同事內心小劇場,擺脫無用情緒包袱,劃清職場與生活界線◎
- 银河文化
- 陳依萍
- 陳信宏
- 陳傳多
- 陳品芳
- 陳夏民
- 隨時放得下的功課
- 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青少年教育
- 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
- 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 韓國
- 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
- 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60萬冊暢銷增訂版】:成為有趣而不扭曲的人,過努力而不糾結的人生
- 願望
- 飲食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馮以量
- 馮燕珠
- 高寶
- 麥爾坎·葛拉威爾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煜文
- 黃益中
- 黃莞婷
- 黃薇嬪
- (圖文繪本、中英對照)
【預購】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馮以量
平常價 $27.00【預購】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周慕姿
平常價 $29.00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把傷藏得很深、藏得很好的大人。
「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
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是誰?你為誰而活?
你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刺嗎?
因為你恐懼一停下來,你就不夠有用、不夠好、不夠優秀……
8個令人泫然欲泣的真實生命故事,
溫柔提醒我們,在華人推崇努力的文化裡,
「過度努力」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它甚至被完美掩蓋在高收入與不凡成就裡。
但,每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靈魂受創、傷痕累累的大人啊。
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
因為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
而當你相信自己夠好,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
◆「心理師,你難道不能直接告訴我如何解決我的恐慌嗎?你們沒有SOP嗎?」
◆「我為了父母,已經整形到連我自己都不認得了,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要(愛)我?!」
◆「我已經好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夠?可是我已經累到要崩潰了……」
無愛碎裂暴虐的童年處境或家族不能言說的禁忌,
以無聲的方式,凌遲他們一生。
他們甩掉弱小無助的童年自己,
以不停歇、不喘息的或戰鬥或逃離的方式,面對生命。
成就與薪水、他人的讚賞與喝采是他們肩上的勳章,
但他們卻覺得生命蒼白又貧瘠,
也總在深夜裡,自我不斷被囓咬與啃噬,
甚至罹患各種上癮、恐慌、暴食、憂鬱……
為什麼他們已經如此努力,拚命讓自己有用、夠好,卻仍無法擺脫空洞人生?
慕姿心理師認為,心理師這份工作猶如擺渡人,對於書上8個彷若站在懸崖邊的個案來說,無論是在工作上只能贏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婚姻即將垮掉的工程師或在醫院崩潰的住院醫師……慕姿心理師試著接住、陪伴著持續向下墜落的他們。陪著他們,從漠視無感、抗拒防衛、輕蔑自嘲開始,努力地耐心等待、溫柔同理,以及細膩的諮商專業,妥貼地、柔軟地、呵護地回到過往可能遍體鱗傷的生命經歷,而那不過就是一個個睜大雙眼,驚恐又哭泣不停的稚嫩孩子。
本書特色
◎當我闔上這本書,除了第N度落下眼眶無法盛載的淚水,也感謝慕姿老師藉由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這個過程,提前渡了我。
如果,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
如果,也常有人對你說「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也害怕「不夠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沒用?」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想著:「我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我好不好?」
我想現在,該換你上這艘船了。──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賴芳玉(律師)
◎我們的一生總在歉疚。對不完美的自己歉疚,為了逃避歉疚,我們不斷努力,卻換來更大的歉疚,只因感覺不夠,無論做得再多,仍然不夠。我們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為了更好的自己,數度耗盡了自己。
歉疚是一個祕密的洞,我們都曾長久生活在罪疚的深淵裡。
感到歉疚,是否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日常的柔軟亦可以承接我們,我們不必挖掘祕密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沒人告訴我們,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更或許是沒人告訴我們,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陳曉唯(作家)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
而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嘿,沒有關係的,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
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
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摘自本書前言
◎本書療心話語:
‧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
‧即使你不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你仍然是被深愛、被重視的。
‧孩子,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只為了能生存下去。
‧為了生存,孩子只好內化父母的標準,變成孩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甚至變成孩子的個性之一。
‧「即使你身上有和你父母類似的特質;你個人的意志、你的選擇,都會讓你跟他們不一樣,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你不會複製,也不需要複製誰。你,就是你自己。
‧「你像爸爸,也像媽媽,你也是你自己,有他們兩個都沒有的部分。然後,你終於可以不再當爸爸的替身,不再成為媽媽的未來,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好好的,讓你自己滿意。
‧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感受為主;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
名人推薦
◎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賴芳玉(律師)、陳曉唯(作家)專文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曼娟(作家)、陶晶瑩、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泫然欲泣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預購】功勞只有你記得,老闆謝過就忘了◎黃大米
平常價 $24.00往哪裡都好,只要開始,就會抵達。
▌原地不動,你只會結凍。▌
遇到挫折,生氣只表示你無能為力,
巨嬰才會盡情哭鬧,成熟的人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你躲起來哭,那叫低潮,
你奮力一撲,就變成「機會」。
人生路上死不了人的,都是擦傷。
◆◆◆
‧許多人問我:「怎樣才能像你這樣機靈?」
──「夠窮」就可以。
我們一家五口擠在一間小雅房裡,撿市場裝水果的紙箱當衣櫃,鄰居只有「窮」、「很窮」、「非常窮」這三個等級。
但「窮」是禮物,讓我學會「懂得看人臉色」以及「能自己解決問題」。
‧高中時,我問班花:「如果你被賣到火坑,怎麼辦?怎麼逃?」
班花說:「我不逃。我要當紅牌!要逃走不容易,沒逃成還會被打,但只要當上紅牌,就能有很多自由和特殊待遇。」
「要當紅牌」是一種志氣,代表你願意積極提升實力,讓自己強大,讓自己活在被命運眷顧的一邊。
‧「這樣很不公平!×××怎能這樣?」你無語問老天。
不要用抱怨耗損你的人生和精神。接受「不公平」是常態,你才能心平氣和地去努力,爭取到更公平的對待。
在人的一生中,我認為唯一公平的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
現實走跳,並非越乖越香,黃大米就曾因死守標準而吃虧。
她透過親身經歷,揭露人性的黑白灰,幫你增強「打怪」功力,戳破你對世界不切實際的期待,讓你的玻璃心變得更耐摔。這些故事令你頓悟:所有的打擊都是祝福,困住人的是「觀念」,而不是事情本身。
所謂「命定」是「你的命運由你決定」。
每個轉身,都是生機。
◆◆◆
◎化打擊為祝福的15個紓困方案:
1.成功只有兩步:第一步,和堅持到最後一步。
2.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但你的能力可以帶著走。
3.面子是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太客氣只會害你錯過好機會。
4.所謂「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恐懼到發抖,也想這樣做。
5.你沒有比較差,你只是欠栽培──栽培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情,你不栽培自己,誰來栽培你。
6.你最常對不起的人叫做「自己」,因為你都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前面。
7.被資遣不代表你找不到工作,而是讓你更懂得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8.別人的工作永遠不會讓你失望;但別人或許也正在失望他的工作,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9.人生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你所受過的苦,有天都會成為你人生的養分,讓你笑著收成。
10.大部分的愛情都是拿來練習失戀的。唯有不期待天長地久,輕鬆以對,才能走得長久。
11.對自己的感覺負責,不因年紀與社會壓力而妥協,因為你妥協得了一時,卻妥協不了一世。
12.當你無知的時候,就會被恐懼吃掉,因為人在搞不清楚情況時,容易自己嚇自己。
13.對別人而言,你只是待辦事項。但對你而言,你是你生命裡唯一且最棒的主角,請善待自己。
14.不管當初的決定對不對,既然都做了,就要讓它變成對的。
15.夢想的路很辛苦,堅持是唯一的路,堅持的心法就是:「繼續走,賴活著,不小心就抵達了。記得,要永遠賴活著。」
本書特色
◎真誠犀利黃大米:「『你在學校有多乖巧,你到社會就有多受挫!』這是我寫這本書的核心想法。整本書記錄下那些我曾經奉為聖旨的標準,而我也因為死守標準吃了虧、上過當,在深夜哭泣,問天無語!在書裡面,我想幫你重新定義一些詞句,幫你增強打怪的功力,戳破你對世界不切實際的期待,讓你的玻璃心變得更耐摔。」
◎真心無悔黃大米:「身為一個寫作的人,我最重要的責任是讓同樣也受過苦的靈魂,可以透過我的文字得到撫慰。我寫下了我的不容易,讓更多曾經受苦或者正在受苦的粉絲得到力量,知道自己不孤單,明白一切難關都會過去,不用自己嚇自己,不要被恐懼吞噬。活著就能翻盤,活著就能否極泰來。阿米托福。」
◎教你「想轉生,先轉念」:30篇文章,30盞命運光明燈,每一道光都是助你超越關卡的強力跳板。
◎金句讓你「閃閃發功」:每篇文末的「阿米托福」,都是劃重點的關鍵語錄。
◎精采收錄【黃大米的人生相談室】Q&A,收集15個最常見粉絲提問主題,清楚解惑,歡迎來坐。
◎收錄創全台灣超過90萬次超高瀏覽率的:〈你的「生氣」值多少錢?〉一文。
名人推薦
▌侯文詠(作家)◎特別推薦
▌JoJo(「KISS RADIO電台」主持人)、沈雅琪(神老師)(作家/資深教師) 、陳重銘(《上班族的ETF賺錢術:打敗死薪水 提前財務自由》作者)、廖芳潔(三立當家主播)◎大力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黃大米
▌第一本書《若你委屈自己,任誰都能刻薄你──小資世代突破盲腸的30個人生亮點》,榮登金石堂年度百大暢銷書排行榜、博客來上半年百大暢銷書排行榜。
▌第二本書《功勞只有你記得,老闆謝過就忘了──化打擊為祝福的30個命運翻轉明燈》,以「每個轉身,都是生機」為主軸,為你、我的生命低谷,點亮那道光。
媒體記者出身並做到主管的黃大米,在複雜的電視圈翻滾多年,看盡光怪陸離,轉業至人力銀行,更深入萬般職場怪現象。關於職涯、夢想和感情的追逐,她為讀者提供跳脫了一般框架的思考觀點及實現角度,並提供實際做法和建言。
讀她的文字像在跟好朋友聊天,感覺親切、可愛又自然,拍拍你的肩,給你打氣:「人生常常都是無心插柳柳橙汁,再難的問題,時間都會解決。」
但也不時像麻吉一樣,一針見血地說實話戳戳你:「你最常對不起的人,是自己吧。」
曾任非凡電視台採訪中心副主任、東森及TVBS電視台記者、yes123求職網編輯總監。活躍於商業周刊、風傳媒、今周刊、東森新聞雲等各大網站,擔任專欄作家。
〈你的「生氣」值多少錢?〉一文,創下全台灣超過九十萬次的超高瀏覽率,並收入《功勞只有你記得,老闆謝過就忘了》書中。
大米跋
那些不容易……
距離我上一本書,已經兩年多了。第一本書暢銷後,我天真又欣喜地想要乘勝追擊,卻被生活的巨變,輾壓到無能為力。這些變化好好壞壞都有,但好好寫稿突然變得很難,造成出版日期不斷地延後。
這段日子,我最深的感觸是「禍福相依」。第一篇網路文章受歡迎後,我迎來網友的攻擊。第一本書銷售開紅盤後,我得到主管酸言、好友斷交:「你書賣這樣好,你現在不一樣了,不上班也有錢了。」「我不管,你要想辦法把我的書賣得跟你的一樣好。」「我找不到出版社願意幫我出書,你居然還可以挑。」「你必須在『大米』和公司的職位中,做出選擇。你造成我管理上的困難。」「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太紅了。」
我選擇拋下公司職位,選了「黃大米」。
工作再找就好,「黃大米」是我的小孩,我會如同每個有責任感的媽媽一樣,不會丟下剛滿一歲、稍會站立的孩子。「黃大米」的生與死在我一念之間,我要她好好長大,好好活下去。
這些風風雨雨,讓我心靈無法寧靜。我意識到我的讀者或許也正面臨職場上被打壓、被逼退、被好友背叛的種種險境,我身為一個寫作的人,我最重要的責任不是炫耀自己多高大上,日子過多爽,而是讓同樣也受過苦的靈魂,可以透過我的文字得到撫慰。
那段日子,我日日夜夜在粉絲團寫下我的痛苦,讓粉絲們更懂得職場的運行道理。在波濤洶湧的情緒下,我寫下我的不容易,讓更多曾經受苦或者正在受苦的粉絲得到力量,知道自己不孤單,明白一切難關都會過去,不用自己嚇自己,不要被恐懼吞噬。
活著就能翻盤,活著就能否極泰來。
我們都知道不論多強大的颱風,都會有遠離的一天。生命無法四季如春,但總能盼到陽光燦爛時。我現在很好。因為有你們的支持,不夠完美的我,更有勇氣用最真實的樣貌活著。
未來,我的人生依舊會喜悲交織,我會繼續在粉絲團寫下我的悲傷與快樂,用真誠的文字與你們共度每一天。
也希望當你閱讀完這本書,或者日後再次翻閱這本書時,能給你新的啟發,讓你的人生看到亮光。
【預購】了不起的中年婦女◎格十三
平常價 $27.00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預購】比句點更悲傷◎大師兄
平常價 $24.00往生者其實沒什麼好怕的,最慘也是支離破碎……
活著的人那種聲嘶力竭,比死亡更刀割。
▌哭著哭著又笑了!《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大師兄,36篇從未發表的全新神作!▌
這邊是殯儀館,不是卡通,不是遊戲,不是連續劇,
沒有重來,沒有存檔,不能起死回生。
有的是悲哀,有的是早知道,
有的是還沒說出口的愛、感謝,以及對不起。
◆◆◆
喪禮之後,那些遺憾和痛苦才真正開始……
‧孩子突然跳樓,只留下謎樣字條:「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給你們兩個自私的王八蛋!」爸媽一看,崩潰哭喊:「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是為你好呀!」
‧臥病的老父親死了,長期看護的大哥大嫂被弟弟妹妹痛罵:「都是你們害死爸的,殺人凶手!」家裡面誰最笨?付出的最笨……
‧他過世八天之後,才被發現死在自己家。居無定所、在公園往生當天就有人接走,和住在千萬的華廈裡,孤獨死了一個多禮拜才被人知,到底哪一種比較好?
為什麼是活人的地方冷清,而死人的地方熱鬧呢?
做了多年照服員,照顧活著的老爺爺老奶奶,現在在殯儀館,送往迎來各式各樣的死亡,但這個問題,我怎麼也想不透,我只希望棺材裡面裝的不是我親愛的人,而是我。
死亡是句點,但在句點之前或之後籠罩在絕望下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悲傷──
就像到了月底,我口袋裡比悲劇還悲劇的空虛……
本書特色
◎只有大師兄能超越大師兄!
◎從殯儀館走向人世間,熱門的長照主題、永恆不變的親子拉扯,當然還有大師兄與同事的碎碎念,笑點與深度兼具。
◎哭著哭著又笑了!(摘自內文〈小李〉)
剛看過房裡滿是蛆的往生者,走到客廳,發現沙發上有一對無神的雙眼,看似死不瞑目,手中拿著電話,可能是在氣絕那一刻要打電話求救,看起來沒明顯外傷,嘴角還有口水沒乾,跟房裡那位應該是一前一後往生的,他還沒有屍臭。
我好奇地看一看那具遺體,突然他轉過頭來對著我們身後的警察說:「完了!承租的聯絡不到,完了!」
喔,原來是房東,坐在沙發上,一臉慘白淒苦死人臉,想嚇死誰!
名人推薦
★張大春強力推薦★
我多年以前的兩句歌詞:「寂寞只是一個句點,圍成剩下自己的圓圈。」當時為賦新詞,以為理解了人生的寂寞,殊不知對於寂寞的體會,非有對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親切的慈悲與關照不可。大師兄的書,正是出自這樣難能可貴的情懷。
作者簡介
大師兄
★殯儀館接體員,PTT媽佛版紅人。
★「接體員的大小事」系列文章原作者。
★第一本書《你好,我是接體員》已售出中國、韓國版權,另有電視劇及舞台劇都在籌備中。
我是大師兄,我是殯儀館的接體員,也是一個肥宅和單身狗。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雖然距離上本書還沒滿對年,但很開心能跟各位再相見。
曾經有人問我說:「大師兄,為什麼你有那麼多朋友,有那麼多故事呢?」我笑笑沒說話。
其實我的朋友不多,但是不會說話的他們都很有故事,也許遇到我實在不算好事,而這些衰事是一本書寫不完的,於是,我們又再次相見了。
自上本書出了之後,我的夢想越來越大,的確,未來的我一定要更肥!更宅!過著一事無成的荒謬人生,好像什麼都沒有,卻又什麼都有。
願我一生都肥宅,不帶遺憾進棺材。
★臉書:「BigBrother大師兄」
【預購】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黃啟團
平常價 $27.00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當當網暢銷TOP 1。▌
▌3千多萬用戶「壹心理」聯合創辦人、22年資歷重量級心理學導師,當頭棒喝。▌
你怨:「我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完全不領情?」
你哭:「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就是不愛我?」
你恨:「為什麼他老是針對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
你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
你從一段不順的感情換到另一段感情;
你看破了,卻又從一座寺院換到另一座寺院……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逃避模式、悲觀模式、裝忙模式、受害者模式、操控模式、焦慮模式……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內在隱藏的習慣模式影響。你哀嘆老遇上不負責的渣男?抱怨同事把你當隱形人?傷心孩子對你冷冰冰?然而,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資深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將二十多年經驗,精煉為行動智慧。他不像別的心理學大師溫和婉轉,因為好話可以安慰,但真話更有實際助益──他的話,刺中我們內心的困獸,激勵我們跳脫固舊模式,覺悟人生還有新的可能性:
▌你今天之所以要更好,並不是出於生存需要,不得不跟別人比,而是你選擇讓自己變得更好。▌
◆◆◆10個轉念,升級你的生命軟體◆◆◆
01關於追夢:「心想事成」,真的是好事嗎?
在當下視野範圍內的心想事成,基本上沒什麼意義,因為眼界決定了目標。與其盲目追夢,不如靜下來好好想想,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02關於彈性:「不吃回頭草」的馬,真的是好馬嗎?
身後的草不夠好,當然可以不回頭吃。但如果後面的草已經重新長了出來,放著更嫩、更香的草都不回頭吃,充其量只是一匹笨馬。
03關於安穩: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你這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價值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04關於衝突:「對事不對人」,就是最好的處事原則?
關係緊張,也許正因為太對事不對人,因為事情有對錯,但人沒有。事在人為,緩解緊張關係最好的辦法是從人開始,看見對方的價值、情感與需求。
05關於寬恕: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傷害過我們的人確實可恨,對他們充滿憤怒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與其責怪瘋狗,不如療癒自己的傷口,「寬恕」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與別人無關。
06關於有錢:窮不是你的錯,但如果窮得太久,也許是你的錯。
當一個人賺錢只為自己享受,不顧別人時,如何能獲得別人的支持?「人」是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07關於卡關:面對困難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解決困難。
有些困難根本無須解決。一旦清楚了想要什麼樣的結果,便去學習需要的相應能力,當能力提升了,原來的困難自然迎刃而解。
08關於討好:你誰都不敢得罪,只好得罪你自己了。
「討好」只能讓你獲得表面和諧以及短暫利益。你不願意得罪眼前人,卻很可能正在得罪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重要的人,還有你自己。
09關於當下:焦慮,其實是一份精心偽裝的「禮物」。
焦慮是把還沒發生的事放到現在來害怕。但是當你自問:「要化解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就已將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當下的行動。
10關於相愛:女性常說「若我告訴他,他才做,那就沒意思了」……
但如果你不說,那就更沒意思了!就連父母也未必知道你想什麼,何況是成長背景、性別都和你不同的人。你不跟他說,他怎麼知道你要什麼呢?
本書特色
◎不是人生困住你,是習慣的人生模式困住你。
Q:你是否曾經陷入人際關係的糾結?
Q:你是否曾經和家人、朋友、同事衝突不斷?
Q:你是否偶爾感到憤憤不平,覺得身邊的人都很難相處?
▌關係是互動出來的,有沒有可能是你把對方培養成今天這樣?▌
▌他人是一面鏡子,透過鏡子,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
其他書教你針對單一方向找問題,但是,你對各種關係的困惑、你對各類困境的提問,及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本書已售出越南版權。
名人推薦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適用於任何關係
【強力推薦】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張德芬(暢銷作家/身心靈成長導師)
【專文推薦】
◎吳曉波(知名財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著作兩度入選《亞洲週刊》年度圖書)
經濟有經濟的規律,人性也有人性的規律,對於企業家來說,心理學是對經濟學很好的補充。黃啟團的新書《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是一本關於人性規律的書,如果改變不了大的環境和格局,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看清自己和他人的處事模式,規避人際關係方面的雷區,值得商界人士閱讀。
◎周國平(作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人活在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與人交往。與人交往,包括同事、鄰里、朋友關係以及一般所謂的公共關係,也包括由性和血緣所連結的愛情、婚姻、家庭等關係。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
作者簡介
【重量級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團長)
擁有二十多年資歷的黃啟團是重量級心理學導師,人稱「團長」,為大陸知名圖書網站「當當網」的暢銷及長銷作家,投資創辦中國最大的心理學網站「壹心理」,擁有三千多萬用戶。
他專注投入應用心理學教育,將心理學理論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婚姻、家庭、親子教育等領域。開設「升級生命軟體」課程,已協助十萬名學員認清一再重複、拖累自己人生的「病毒性信念」,進而學習刪除病毒,建立嶄新信念,猶如將自我的生命軟體升級。而透過眾多個案,他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一書,甫出版便登上當當網暢銷榜TOP 1,並持續高居暢銷TOP 5,本書更售出越南版權,激勵眾多迷茫讀者,學習突破人生模式,活出全新的自己。
透過心理工作,團長見證了太多太多生命的改變,包括他自己,因此,他有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
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壹心理」www.xinli001.com
空中老爺的日常◎空中老爺
平常價 $24.00機艙內,上演著最寫實的世界縮影。
20年經驗的資深座艙長首次現身說法,
中肯道出那些不為人知的機艙潛規則。
●收錄「空中服務的延伸智慧」,提供柔軟與尊嚴獨具的服務思考。
關上機艙門之後,真實的人性,一覽無遺。
身為外國航空公司少數的台灣籍座艙長,家住台北,基地在東京,空中老爺必須趕搭飛機上下班,而他的日常飛行工作,更猶如一趟趟不可思議的跨國大奇航。
一聲「門!門!門!」,及時攔阻了暴衝的乘客硬闖駕駛艙。
旅客發酒瘋,是「黃燈閃」還是「紅燈亮」?
孕婦要求讓座,擔任座艙長的他該如何應對,做到雙贏?
一張遺照、一份沒人吃的兒童餐,不是鬧鬼,而是為了實現重要的承諾……
眼見一條生命在自己懷中逝去,卻必須強忍悲痛,繼續微笑地站上崗位──空服的專業是什麼?就是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要堅定地守護乘客!
擔任空服員二十年來,空中老爺細膩付出,溫熱了無數旅人的心。從機艙這個封閉小空間,他以超然的高度觀察,施展生動如戲的說故事本領,吸引我們走進了一齣齣光怪陸離的人間劇場,而滾滾流動於其間的,正是那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將心比心」。
本書特色
◎〈寶媽咪,飛機沒有博愛座〉一文引爆:蘋果日報、自由時報、TVBS、中天新聞、中華電視、Yahoo奇摩新聞瘋狂轉載,BabyHome、BBS討論熱潮。
◎在完全密閉的機艙空間裡,不管出了任何事都是「叫你們座艙長來!」
如今,擁有二十年豐富經歷的資深座艙長現身讀者眼前,
首度帶我們深入機艙的封閉世界,認清第一手的空中潛規則。
◎隨文收錄「空中服務的延伸智慧」,提供柔軟與尊嚴獨具的服務思考。
【預購】最後抱他的人◎許慧貞
平常價 $23.00【預購】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王意中
平常價 $22.00「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
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案例,
深刻探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專書。
你的孩子不說話嗎?
或是到某個特定環境就全身僵硬,不肯開口?
你覺得他只是太內向、害羞,
或認為他再大一些,自然就會說話。
但孩子可能正為「選擇性緘默症」所苦,急需你的接納、陪伴與協助。
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的5大迷思:
‧「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在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
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選擇性緘默症」長期被漠視或誤解,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凌駕於開口說話。在這群不說話的孩子背後,那是想說而無法說的痛苦,那是無聲的吶喊。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若老師或父母未適時察覺,予以協助,孩子可能終生都會被囚禁在「選擇性緘默症」的牢籠裡。
理解、接納以及給予孩子正向經驗的累積,是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最能開啟「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冰封內在的一把鑰匙,也是突破「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心牆的絕佳方式。書中特別細膩又完整地從父母、老師以及親師溝通的角度,提出各種協助「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早日擺脫焦慮,讓孩子融入人群與社會的方法與技巧。
本書特色
※這本書將完整的呈現,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象,以及探索存在的本質,同時,在與選緘兒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切的班級經營、輔導與教養策略、親師溝通的合作模式,以及全面了解與選擇性緘默症有關的共病,和容易混淆的障礙與疾病。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非常值得家中以及班上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父母、普通班導師、科任老師、資源班老師、心評老師、巡迴老師、特教老師、輔導老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相關治療師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醫療人員,以及任何關心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都適合閱讀。
※如何運用這本書?
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依孩子的現況與實際需求,翻閱至你所需要的章節,針對書中內容,進行概念的釐清、參考、執行與演練。
名人推薦
※王淑娟(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邱姵寧(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沈雅琪(資深國小教師/神老師)、黃晶晶(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理事長)、劉雅真(老師/FB社團「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老師的討論區」創辦人)、蘇明進(國小教師)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三百萬!
著作包括《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王意中部落格】blog.xuite.net/atozwyc/blog
【王意中的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網路讀書會】www.facebook.com/301ADHD
序
寫在前面
我為選擇性緘默症寫的一本書
我不曉得,我還有沒有那個勇氣,再等個五年,只為了聽到「再見」這兩個字。
然而,當這兩個字從女孩的口中說出來時,我一時很難形容當下的心情,直到現在,依然很是複雜。
或許是這五年來,在每一次的諮商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聲音依然沒有在我的耳畔浮現。這是一種重大的挫敗感,無論是對孩子,或是對陪伴孩子的我而言。
在這五年中,我不斷地拋出許多的自我疑問,「為什麼這孩子在我面前就是不開口?到底問題的環節出在哪裡?」我猜不透,也找不到答案。
然而,諮商關係終究有結束的時候。
「今天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用再見兩個字,作為結束。」事實上,當我告訴眼前女孩這句話,說完之後,我沒有任何的期待,也不敢指望從她的口中聽到任何的字句。
如同以往,五年來,在整個諮商過程中,無論我說了什麼話,換來的就是眼前孩子的一片寂靜。我聽到的,依然是我自己的聲音。
一切就要結束了。如同自己原先所預期的,這女孩是不會在你面前說話的。
和孩子的諮商時間已經到了,是該結束的時候了。但說真的,我依然心有不甘,但又奈何。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
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
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
「再見。」女孩說話了。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
再見,期待孩子聲音,再現。
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當孩子在班上不說話,回到家裡,並不會主動告知爸媽,自己在教室裡的緘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班級老師也沒有敏感地察覺孩子的異樣,這時,孩子在教室裡的緘默行為,很容易石沉大海而被忽略,焦慮問題就一直持續,孩子也因而受苦。
這些年來,我試著透過一篇一篇的文章,讓父母、老師、相關助人工作者,及關注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能夠敏銳地覺察、細膩地理解這一群孩子,你預期他應該開口說話的情境,例如教室,但是,孩子卻無法順利開口說話。
由於選擇性緘默症的介入,需要長期的時間,然而,目前在醫療、輔導、諮商、特教等,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能提供的資源仍然有限,因此亟需要有一本符合在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專業書籍,來讓關心選擇性緘默症的家長、老師,及助人工作者,隨時可作為參考、演練以及協助之用。
特別是在國內,這方面的書籍相對的匱乏。因此,我期待透過自己的文字與聲音,能讓更多人了解這群沒有聲音,總是被遺忘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也期待這些孩子的聲音能夠破繭而出。
這本書將完整的呈現,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象,以及探索問題存在的本質,同時,在與選緘兒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切的班級經營、輔導與教養策略、親師溝通的合作模式,以及全面了解與選擇性緘默症有關的共病,和容易混淆的障礙與疾病。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非常值得家中以及班上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父母、普通班導師、科任老師、資源班老師、心評老師、巡迴老師、特教老師、輔導老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相關治療師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醫療人員,以及任何關心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都適合閱讀。
如何運用這本書?
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依孩子的現況與實際需求,翻閱至你所需要的章節,針對書中內容,進行概念的釐清、參考、執行與演練。
非常佩服寶瓶文化亞君社長的認同、支持與出版的勇氣,讓我以選擇性緘默症為主題,寫了這一本書。就現實市場來說,這議題非常非常的小眾。然而,也就是因為如此,讓我更有了動力,完成這本書。期待長期一直被隱藏在教室角落裡沉默的孩子們,聲音重現。
【預購】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李崇建、甘耀明
平常價 $24.00
一本給父母、老師「應對」自己
與孩子的心書。
繼《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對話的力量》等暢銷書後,李崇建與甘耀明2020最新作品。
薩提爾:「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個問題。」
當孩子面臨生命困境,
大人應該如何「應對」,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藉由薩提爾模式,當大人覺察、療癒自己後,
孩子也才能感受到接納、陪伴與愛,
因而長出面對生命的力量。
運用薩提爾的好奇對話,才能真正觸碰到孩子行為底下的聲音,接住孩子正在墜落的心。
當孩子犯錯或受挫,身為父母或老師的你,是否曾經:
‧指責、批評孩子?
‧對孩子說滿口大道理?
‧恐嚇孩子:「絕對不能再有下一次了……」
‧淚眼訴說:「我已為你犧牲一切。你就不能乖一點嗎?」
父母或老師的這些行為,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焦慮、生氣、害怕、痛苦,或自責、內疚等各種情緒,但是當父母或老師不自覺地落入建議者、說教者、壓迫者、指責者的角色時,這並無法真正協助孩子,只會將孩子愈推愈遠。
但孩子令人惱怒的行為,只是表象。孩子更需要被傾聽與接住的是他在乖張行為之下,那一顆以叛逆、爆衝或冷漠所包裝起來,但內在其實孤單、脆弱又惶恐的心。
運用薩提爾的好奇對話,能讓父母或老師真正觸碰到孩子行為底下的心,那也是孩子更內在、更完整、更想被傾聽的靈魂。不過,在過程中,父母及老師的內在傷痛可能會被挑起,因為在成為父母或老師之前,許多人早已是千瘡百孔,內心受傷的大人,因此,大人覺察自己,療癒與照顧自己的內在就更顯刻不容緩與重要。
李崇建與甘耀明繼《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之後,兩人再度攜手。期待這本溫暖、動人的教育新作,能讓孩子與大人都被深刻理解,並擁有愛與被愛。
本書特色
◎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撰寫動人的推薦序〈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
◎葉丙成:「看到這本書的問世,我非常高興。作為一個過去常常苦於無力改變孩子的父母、一直看著孩子受傷的老師,我一直認為要讓這些父母改變,最好的方式是要先讓他們覺知到自己的問題。而這本書內讓人感動的這些真實故事,可以讓我們許多爸媽、許多孩子,看了之後:反思自己是否有還未癒合的傷?是否也以錯誤的方式去愛孩子,而傷害了孩子?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幫助那些爸媽跟孩子們,讓他們因此愛自己,也不再以錯誤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節錄自推薦序)
◎李崇建:這兩年推動對話,邀請想要溝通的人,無論是親子、夫妻、手足、師生、同事、客戶,當遇到溝通卡住的情況,或一方有情緒、不斷爭論,又或者即將發生衝突時,只要一方先停下來,以「好奇」展開溝通方式,就能改變原有狀況:無論如何,先練習「好奇」,再練習好奇的脈絡。
只要養成好奇的習慣,溝通就能邁出第一步,教育也會變得相對容易。但是剛開始練習好奇,的確會遇到不少挫折。遇到困難,乃屬必然,但只要持續練習,就能有所成長。(節錄自自序)
◎甘耀明:這次我主寫的是〈薩提爾媽媽〉。這篇文章的主角是馬來西亞的華裔陳燕湘女士,她學得薩提爾,藉此與自閉症兒子與家人互動,有了深度連結。崇建原先計畫,由他寫主軸,我再豐富血肉。但我認為這麼迷人的故事,要是沒有親自與燕相訪談,一切感受與細節都是隔靴搔癢的副產品。二○一九年三月中旬,我前往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士乃鎮,與故事主角燕湘進行數天接觸,聽她訴說她的生命故事。至今,我認為這決定是對的。除了訪談,還跟她的家人接觸與吃飯,取得豐富細節。(節錄自自序)
作者簡介
李崇建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於體制外中學任教七年,創辦「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曙光千樹」。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在「長耳兔心靈維度」開辦工作坊。
擔任台灣曉明女中特約作家;南投佳音、溪湖佳音教育顧問;台北貞誠文理補習班教育顧問;香港自然學校顧問;馬來西亞藝樹村人本幼兒學園顧問;馬來西亞小樹成長學員顧問;馬來西亞從上從善教育中心顧問;馬來西亞耕讀軒顧問;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中心顧問;新加坡耕讀園顧問;汶萊思學坊顧問;鄭州貝斯特學校品格教育總監;西安貝曼薩提亞中心顧問。
甘耀明
曾獲國內多項的重要文學獎,目前專事寫作。
出版《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獎。而《邦查女孩》更獲2015台灣文學金典獎、「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2016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16文化部金鼎獎、2016紅樓夢決審團獎。
推薦序
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
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還記得那天,我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稿的時候,我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濕了;我腦海裡想起了教書這二十年來的好幾位學生。
教書教了二十年,除了在大學教,後來又參與了中小學生的實驗教育。在這二十年的教書生涯,我遇過許許多多的大孩子、小孩子,也輔導過好幾位。
當我們在幫助出狀況的孩子時,老師對孩子的關心、輔導,往往只能紓解孩子在那當下的情緒。往往過沒多久,孩子的行為又會開始出現狀況。這些年的經驗,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絕大多數學生之所以行為出狀況,都是因為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有問題,尤其是爸媽對孩子的態度。如果爸媽跟孩子的相處模式有問題,孩子的行為就會不斷地出現狀況。
而這當中最讓人無奈的,是這些家庭的成員之間並不是沒有「愛」。很多都是因為愛的方式不對、表達的方式不對,而造成彼此的傷口。很多很有問題的嚴厲管教,其實往往也都是爸媽對孩子的關愛,只是方式錯了。每每我們當老師的輔導了受傷的孩子,在他心中的傷口快要結疤癒合的時候,突然又被爸媽的言詞傷害;孩子心上原本快癒合的疤,又被狠狠地撕開,鮮血淋漓。讓人難過又同情的是,這些爸媽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很多也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心裡,有著過去許多年不斷被傷害的傷口,所以他們的心才會變得如此扭曲。
當老師遇到這樣的狀況,常常會陷入很深的無力感,因為我們知道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家庭裡,但我們不確定是否能跨過那個界線去介入家庭、改變家長。由於無力去輔導家長,到最後我們只能試著去幫助孩子;但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看到崇建與耀明所寫的這幾個家庭的故事,又讓我想起了過去這些年來受苦的孩子,也因此牽動了心緒,眼眶濕熱了。
這本書裡所談的真實故事,其實可以讓很多爸媽思考:是否曾經以自以為的「愛」,在無意間傷害了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思考自己為什麼會以錯誤的方式表達「愛」?自己的心是不是有過去沒癒合的傷痕,自己不知道,所以才扭曲了對孩子的愛?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有愛我們自己?
看到這本書的問世,我非常高興。作為一個過去常常苦於無力改變孩子的父母、一直看著孩子受傷的老師,我一直認為要讓這些父母改變,最好的方式是要先讓他們覺知到自己的問題。而這本書內讓人感動的這些真實故事,可以讓我們許多爸媽、許多孩子,看了之後:反思自己是否有還未癒合的傷?是否也以錯誤的方式去愛孩子,而傷害了孩子?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幫助那些爸媽跟孩子們,讓他們因此愛自己,也不再以錯誤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愛孩子的爸媽們:願我們都不會再以錯誤的方式愛孩子。
自序
從對話脈絡,到守護自己的心
李崇建
二○一九年十二月,我搭機赴馬來西亞,在桃園機場用餐,與一家庭併桌而坐。爸爸看手機吃飯,媽媽則看顧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邊吃邊玩耍。弟弟大概四歲左右,他手中的色鉛筆掉了,姐姐撿起來卻不歸還,於是弟弟又哭又鬧地追逐,媽媽既喝斥姐姐,也喝斥並安撫弟弟……
爸爸仍低頭看手機,姐姐跑到安全地帶,弟弟在原地跺腳、吵鬧,媽媽顯得手忙腳亂。媽媽的表情混合著生氣、委屈與無奈,她最後望了爸爸一眼,索性低頭吃麵。弟弟在一旁仍吵鬧著,但沒人搭理他。弟弟的抱怨成了跳針的唱片,不斷重複著同樣的詞彙,聲量一會兒大,一會兒小。
弟弟就在我的身邊,我伏低身子關心他。弟弟起初不說話,後來漸漸願意回答問題,也停止了抱怨與哭鬧。
「你怎麼啦?」
「姐姐拿了你的筆呀?」
「她怎麼會拿你的筆呢?」
「她以前拿過妳的東西嗎?」
「你有拿過她的東西嗎?」
「你拿她什麼東西呀?」
「這是誰的筆呢?」
「姐姐的筆是借給你嗎?」
……
這是我的問句。
弟弟很快就停止哭泣,還停頓了好幾秒,他既沉思,也童言童語地講述自己與姐姐的紛爭。一旁的姐姐也靠近,和我對上幾句話,後來她將筆還給弟弟。
媽媽全程看著這一幕,最後在我起身離開時,驚訝地向我打招呼,「你就是崇建老師嗎?我剛剛沒認出來。」
媽媽曾在視頻看過我演講。她知道要用好奇的對話處理孩子的紛爭,但是媽媽覺得好難。
我這兩年推動對話,邀請想要溝通的人,無論是親子、夫妻、手足、師生、同事、客戶,當遇到溝通卡住的情況,或一方有情緒、不斷爭論,又或者即將發生衝突時,只要一方先停下來,以「好奇」展開溝通方式,就能改變原有狀況:無論如何,先練習「好奇」,再練習好奇的脈絡。
我常在演講、工作坊中示範,如何應對實際的狀況,或者如機場的這一幕,在生活現場進行對話。
只要養成好奇的習慣,溝通就能邁出第一步,教育也會變得相對容易。但是剛開始練習好奇,的確會遇到不少挫折。遇到困難,乃屬必然,但只要持續練習,就能有所成長。
我告別這個家庭,搭機抵達馬來西亞。燕湘一見我來了,立刻抱著我哭了。我以為她遇到了什麼挫折。未料她告訴我,她的兒子以勤,會考全科及格,且華文作文拿到最高分,她想跟我分享這份感動。
燕湘認識我五年,她的兒子以勤是自閉症患者。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以勤不會在馬桶大便;不能好好說話,只會如火雞般咯嘍叫;有情緒障礙,會大吼大鬧;有過動症,不能好好坐著;會不斷以頭撞牆,撞擋風玻璃;在課堂上出現諸多狀況,無法專注聽課;不會寫華文作文……
燕湘憑藉毅力帶領以勤。期間,燕湘更學習對話,她每天都跟以勤對話;燕湘也以薩提爾模式為底蘊的作文,帶領以勤寫「爛作文」;燕湘更以薩提爾模式的冰山卡,引導以勤辨識情緒,並且讓以勤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期待。
以勤如今健康成長,與一般的孩子無異。燕湘也在各地分享對話,甚至現場帶領對話,引導聽眾覺察與照顧自己。
我曾經講述燕湘的故事,耀明聆聽後大受感動,後來耀明還飛去馬來西亞,寫出燕湘的故事,本書的最後一篇〈薩提爾媽媽〉即是。
從兩年前開始,我構思寫新的主題。而在「對話」主題之後,我想寫的是「應對者」的心靈。
在親子之間的教育、師生之間的引導,或者人與人的溝通,往往是「應對」出現問題,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意即「解決問題的方法成了問題。」
比如學生上課不專注,教師的控制、斥責或放任成了問題,孩子更無法專注。
先生很晚才回家,妻子控制先生行蹤,嚴格拷問與斥責是問題,先生更不願意回家。
孩子的爭搶不是問題,例如機場的姐弟爭執。父母的應對是個問題,孩子依然爭搶哭鬧。
自閉症孩子不是問題,如何面對自閉症的孩子,就是一個問題。燕湘認真實踐了各種方法,改變了以勤的狀況。
薩提爾模式將人的應對,略分為五種應對姿態,其中一致性的應對,允為最健康的應對姿態。
然而「一致性」不易理解,因此我在二○一九年五月份的全球薩提爾大會上,向我的老師貝曼報告,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推行「好奇」的對話,目的在改變四種慣性的應對姿態,再推廣生活中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內在,並且照顧內在,引導眾人理解「一致性」,以改變「應對者」的應對。
其實包括父母、教師之內的所有應對者,他們並非不想改變應對,而是內在充滿焦慮、生氣、害怕、痛苦……各種情緒。這些內在狀態驅動了行為,因此有了不健康的應對。
我著手書寫這本書,將重心拉回應對者的內在,強調覺察與照顧自己的重要,並且以幾個案例來說明,除了寫燕湘照顧自閉兒的〈薩提爾媽媽〉,還有其他三篇屬性不同的文章。
〈陪孩子走一段路〉,是寫我長年陪伴拒學的孩子。我如何讓這孩子在起伏的狀態中,覺察與回應自己,並且以長遠的脈絡來看待孩子。
〈修練最難是日常〉則是寫千樹成林的寫作班教師到新加坡帶領營隊。她們都學習薩提爾模式,但也遇到諸多困難與挑戰。我以旁觀者的觀察,說明老師的內在,以及老師的應對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思考。
〈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是學員的自省心得,這是一篇說明愛自己、守護自己之心的文章。
這本書我與耀明合作,前三篇由我主述,耀明幫我修改文字,因此可以看見我的敘述風格是主軸;〈薩提爾媽媽〉則是耀明主述,我修改行文敘述與文字,因此可見耀明的風格主導。
我很感謝耀明,仍願意持續與我合作。耀明的文字、敘述帶入書中,比我自己的行文更美好,更為我所歡喜。
回首我所寫的教育書:「體制外的教育」、「教育個案」、「作文教育」、「詩詞教育」、「閱讀教育」、「青少年心靈成長」、「對話」,大概每兩本書即有一個新方向。這本《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我從對話的脈絡上拉回,先初步談照顧者、應對者內在的覺察,喚起讀者的認識。下一本書,我將專注談自我照顧,在照顧自己、愛自己的方法上著墨,期望能與讀者一起成長。
所有的稻粒來自陽光的眷顧
甘耀明
寫序文這件事,往往比寫正文還燒腦。
腦袋盤算這件事時,我正在小旅行路途,前往台東關山與南橫霧鹿。一月的暖冬在某些時刻還真熱,中午熱力四射,櫻花與李花盛開,奼紫嫣紅,時有落花飄落和蜜蜂紛飛。這彷彿令人置身在錯置的夢境,這麼熱,卻是春季,整個焦熱夏季期待的春天仍不脫離熱焰蜃影。
只有在晨昏時刻,氣溫沁涼,帶著春煦的氣息,微微浸潤人心,心頭漾著平靜。這時花東縱谷平原的春秧插下,平靜的水田布滿綠苗,不遠處的耕耘機翻打泥壤,一群白鷺鷥跟在後頭,捕食被翻擾出來的昆蟲,飽餐一頓。眼下春景令人心境樸淡,一片美好,見山是山,吃飯有米香,在這稻米之鄉。
也只有在這時候,才感受到寫序不用如此正式,如田疇的迢迢春景,其實就在心中駐停了,意到筆隨即可。回想這番書寫《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歷經了些波折,這是在我與崇建書寫《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從未經歷的,成了難能可貴的經驗。這麼說也透露《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的寫作過程,如行雲流水般順暢,沒太多疙瘩、難關,崇建在短暫的兩個月內完成,而我也將稿件調整到理想順序。看倌沒看錯,我是輔助,可以想像一部巨大機器由我負責把螺絲拴緊之類,或畫工繁複的彩繪,由我負責整理畫具之類。
來到《薩提爾的守護之心》這本書,過程沒有如舊。這本書共四篇,其中〈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陪孩子走一段路〉兩篇,在後續的修潤過程沒有太多卡關。前者是蘭老師的日常挫折,卻引動內在波濤洶湧,細膩迷人;後者是崇建與「依蓮」的多年互動,展現醇厚的生命情感,處處可以看見他如何靈活、深化薩提爾的心法,這是難得佳作。
餘者兩篇是〈修練最難是日常〉、〈薩提爾媽媽〉。前者是兩位作文班優秀教師的營隊紀錄,看得出來非常努力經營師生關係。這篇原由楊欣蓉老師記錄,另輔以崇建現場觀點與補敘,使得初稿的時間軸有好幾條,且過於鉅細靡遺,最後在截稿的壓力下,我們痛下殺手,把旁線能砍的都砍,所謂「剪裁」的寫作功夫,往往在最後一刻才敢手起刀落。
相較於往昔合作模式是由崇建主導,這次我主寫的是〈薩提爾媽媽〉。這篇文章的主角是馬來西亞的華裔陳燕湘女士,她學得薩提爾,藉此與自閉症兒子與家人互動,有了深度連結。崇建原先計畫,由他寫主軸,我再豐富血肉。但我認為這麼迷人的故事,要是沒有親自與燕相訪談,一切感受與細節都是隔靴搔癢的副產品。二○一九年三月中旬,我前往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士乃鎮,與故事主角燕湘進行數天接觸,聽她訴說她的生命故事。至今,我認為這決定是對的。除了訪談,還跟她的家人接觸與吃飯,取得豐富細節。
兩人合寫這件事,畢竟是有挑戰。拿兩手譬喻,與其說是左右開弓,不如說是慣用左撇子或右撇子的事。這麼說來就是,我與崇建,誰先寫完了,後頭的那位通常輔佐的修稿與增潤,能動大刀較少。這可能是合寫的難處,而且我隱隱認為〈薩提爾媽媽〉的風格未必是崇建所預想的那般。最後他對文章修潤了不少地方,他同時表示,合作本來就是尊重與磨合的過程,不同風格,或許令文章有了不同視角。我想這也算是薩提爾的對話吧!最後,我把〈薩提爾的媽媽〉的二稿動刀砍去八千字,比較流暢,成了現今模樣。
種下去的文字,宛如田中秧苗,恁般隨風搖晃,但細看是各家的布局都略微不同。有的是以插秧機南北向種下,有的是東西向栽下,而有的秧苗排列略略呈現S型,各有不同,這是我在台東細看陽光穿透的雲層下的稻田風範。如果秧苗長大,蔚然成浪,這小小的不同應該最後都看不到了。相同地,讀者翻閱《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的時候,如果細細品嘗,也許看得出那些文章間的差異,但願這能幫助大家看見不同風景。所有的稻粒都是吸收陽光的證明,雖然稻葉未必能感受到此事,但它們確實都是日日參與其中的,只有人類能證明此事,因為他們專事審美。
【預購】如此人生◎林立青、賴小路
平常價 $26.00笑貧就可以不去面對社會不公,
笑娼就可以無視於結構壓迫。
這是人造的階級。如此人生,欲哭無淚。
《做工的人》林立青為邊緣勞動者發語,以金石作聲。
八大女孩、酒促小姐、夜間工人、失業廠員……
社會暗角的笑、淚與傷,以及被視而不見的一切,
說出來哀傷,卻真實存在。
.女孩穿著墊出乳溝、短裙搭超高跟鞋的酒促制服,迎向一整桌男客,人身安全只能靠老天保佑,因為醉翁當然意不在酒,更沒人在乎深夜裡,她因腳底板抽筋的啜泣。
.「好手好腳就能做工!」中年失業者帶著誤解轉行,卻因專業掛零、體力太弱,在工地窘態百出,受盡奚落,但工廠一夕關門,成為「很棒的工人」是他們最後的出路……
.清潔婦每年都得乖乖簽下自願離職單,才能繼續被雇用,那一年,她拒絕簽名,公司竟讓另一個同事「合法」代簽而解雇了她。基層勞動者,真的就只能認命嗎?
社會把他們擠壓至最邊緣,連轉身的餘地都沒有,然後指責他們不夠努力。
「八大女孩」認真工作卻不受尊重,大眾一方面喜愛消費女性的青春肉體,撇過頭又輕視以此為生的人。夜間鋪路工以毒癮換取溫飽的可能,然而當工作沒了,徒留傷悲難戒。工地師傅流行傳長輩圖刷存在感,只為告訴大家「我還在」,不讓生活把自己遺棄。
階級乃人造。沒有任何人應該為自己所處的境遇背負原罪。林立青真誠、平實地道出他們的故事,但這些當然不只是故事。
是人。
本書特色
◎《做工的人》讓社會第一次聽見工地圍籬內的聲音,不卑不亢,不掙同情,觸發大眾抛開長久的偏見,學習平視地去理解。
《如此人生》則將視野移往幽微角落,「市場養大的孩子」林立青寫下邊緣勞動者受大社會的正當性所擠壓,相較之下擁有的資源極少,他們認命地承接輕視,或者他們不甘示弱地拚搏──儘管他們長久以來被視而不見。
◎林立青說:「當細節愈多時,人們愈能理解『另一個世界』的人在做什麼,也愈能夠彼此理解,進而同理對方。」所以這些故事,他要繼續說下去:
*身為邊緣勞動者,能有的選擇真的不多,能預支就預支吧,有啥能做就做吧,人生無奈,但活著總還有些希望。
*現實的歧視赤裸而明顯,社會在塑造女性的美德樣貌時,對於無力選擇的人也是一種壓迫。她們只能讓自己堅強。
*社會是殘酷的,無論對於年長或年幼者,這社會給予弱勢者的機會愈來愈少。掌握資源的人所做的永遠是把資源掌握得更牢。
*「學歷並不是唯一能讓你被看見並且認證的管道,更重要的是你的應對、能力和經驗。」這麼說著,我卻有點心虛,因為我很清楚,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理解這樣的說法。
*任何人都是靠著自己的天賦能力,或外貌、身材,或者體力、耐力,又或是聰明才智、口才、觀察力等,在社會上謀生,只是由於大眾接觸的深淺、社會對於不同職業的保障與關注,而有不同差異。自身的長處,又為什麼不能作為謀生與改善生活的方式?
名人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感動推薦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專文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立青說故事的方式與態度,讓你不只是單純聽著故事,而是隨之進入發生故事的真實場域,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在裡頭血汗交織、有淚有笑的人們。他不是記者,卻有深入淺出、挖掘真相的報導書寫技藝。他也不是研究者,卻可能比一些象牙塔裡,鎮日以理論和數據推敲社會的專家,更具有美國社會學大師米爾斯所倡言「社會學的想像」。那是一種將個人煩惱,和公共議題與歷史結構連結思考的能力。擁有如此想像和技藝的立青,透過此書,為台灣社會再次帶來巨大的撼動、細膩的反思。」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如果《做工的人》開啟了你好奇的雙眼,看盡工地圍籬內的笑與淚,那麼《如此人生》將讓你沉思:勞動與生活的價值為何。」(摘自本書的推薦序。)
作者簡介
林立青
本名林亞靖,1985年生,畢業於東南科技大學進修部土木工程系。
是景美市場養大的孩子,如同台灣人的生產履歷般,照著考出來的分數選擇學校,照著這樣的模式一路讀完了私立科大。畢業後拿著文憑進了工地,擔任監工十餘年,既是第一線管理者,也周旋於業主、雇主、公部門等各路牛鬼蛇神之間,接受了社會不公,相信法律、制度和習慣都會造成現實社會的壓迫。
由於發現「大多數的人真的不懂工地」,於是決定「寫到別人懂」,相信深刻的描述可以引人同理,進而減少誤解和歧視。
著有《做工的人》,這是第一本由現場視角為工地師傅的尊嚴發聲之作,甫出版便登上各大暢銷排行榜,引發各界熱切討論與持續關注,榮獲2017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2017Openbook好書獎「美好生活書」,以及2017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最想賣」、「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並售出簡體中文版,為新浪好書榜、中華讀書報好書榜等暢銷好書。
他會寫作的原因只是想找回真實,因為多次祈求仍不可得一個不需說謊的人生後,唯有文字是最好的卸妝品:將平日堆疊在自己和周遭人的謊言、謠言一句句抹去,留下一個完整如初,卻又無法訴說感受的現實人生。
——臉書:【林立青】
攝影者簡介
賴小路(賴啟光)
小路攝影工作室工友、《聯合文學》雜誌特約攝影、《做工的人》攝影、圖債大戶、全職爸爸與丈夫,兼職貓砂清潔工,專長為婚禮婚紗與人文攝影。
「我按一按快門,不帶走一張照片。」──賴小路
.個人網站:www.lucien.tw
推薦序
還原勞動者一個完整的人生
政策分析與擬訂,最需要的不是外國施政經驗的他山之石,也不是理性、精準的法規文字與架構,這些都是次要的技術層次。最最要緊的是對現實社會所發生問題的掌握,以及接下來關於制度性解決問題的鍥而不捨。所有的國家政策不外乎要解決社會問題與衝突,察覺人民之苦、生活之痛,才能進而引發制度改革的決心。
林立青的筆觸,猶如一個貼著地面的掃地機器人,探索到許多真實存在,但從未被書寫出來的勞動角落。他的筆所撩起的「勞工為何受到如此待遇?」的憤怒情緒,恰恰是制度改革者所需要燃燒的熱情來源。
從《做工的人》描寫營建工地圍牆內不為人知的勞動世界,林立青寫《如此人生》則隨著工地工人走出圍牆,進入他們所處社會的人生百態。不管是工地圍牆內或外,他所描寫的勞動者,不是朝九晚五在大型組織內的受雇上班族或勞工,大都是單打獨鬥的自營作業者,或是無固定薪資、高度依賴獎金抽成,而且還經常是遊走於法律邊緣,無法成為法定勞工保險保障範圍的工作者。
這些比勞動法上所定義的勞動派遣、部分工時或定期契約等「非典型勞工」,更加非典型、更加邊緣的工作者,更是無法受到既有的國家勞動法令的保障。無論是酒促小姐、按摩店小姐、八大行業的女性,還是洗路的水車工人,要進入追究雇主責任或相關勞動條件工資、工時或職災等相關勞動法律的保障,其實都有很高的難度。
對照《做工的人》,除了走出工地圍牆之外,林立青開始對他所接觸的勞動者做人生縱向的追溯、觀察,不再是橫向的工作切片式地採集,而開始進行勞動者是如何被形成、打造出來的深度挖掘,這在本書第三部分「慢性耗損」的八個故事當中,〈舉證〉、〈他們原本不會死〉這兩篇對移工遭遇的描寫可見到,筆觸逐漸拉高到對資方、國家、市場與法令的批判與控訴,也就是進入了深水區。
不過,我們當然不能過度地錯誤期待書的作者必須提出政策建議與法令解決之道,畢竟術業有專攻,人各有所長。他的敏銳觀察與文筆,已經帶領了許多人見識到他們長期以來視而未見、但卻普遍存在的,另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勞動人生,展開了消除社會歧視、開啟同理心對待的第一步認知。如果《做工的人》開啟了你好奇的雙眼,看盡工地圍籬內的笑與淚,那麼《如此人生》將讓你沉思:勞動與生活的價值為何。
支撐勞動現場的氣力,不是靠維士比或保力達給你「存便便」,事實上,必須依賴家庭親友、同事、上下游廠商,甚至顧客所形成的社會網絡,方能維持。這些社會網絡必須在檳榔攤、小吃攤、芋圓店、卡拉OK、按摩店等場域的人際互動中,透過香菸、啤酒、藥酒與檳榔為媒介所形成。《如此人生》就是在訴說台灣本地特有的勞動者「生產/再生產」的社會網絡,這樣的描述,才是還原勞動者一個完整的人生,而不僅僅只是一具勞動生產機器,
這本書所揭露在層層外包的勞動體制下,形成的大量小自營作業者,就是一幕企業不斷脫逃雇主責任的戲碼;而不幸的是,台灣所自傲的國家競爭力就是這樣被堆砌起來的,這是將各種可能的職業風險,一再轉嫁到最末端的個別勞動者的身上。
其實,整個台灣都在賭:雇主賭勞動現場不會出事,勞動者賭勞動人生不會天降人禍,國家賭即使出事也不干我的事。這是一個賭徒的社會,既然人人都是賭徒,那麼如何麻醉可能發生風險的恐懼,以及所衍生的酒醉金迷,也就成了另一種末世的繁榮。
作為一個政策體制的倡議改革者,當然是沒有麻醉自己的權利。剖析本書中的蛛絲馬跡,尋找任何可能的法令制度性破口,嘗試提出漸進的改良之道,削減現實勞動者之困境於萬一,那絕對是一種苦中作樂的快感,也是閱讀這本書之後的救贖。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預購】求孕,是一個人的戰場:十四年,只為等一個你◎汪用和
平常價 $23.00【預購】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文國士
平常價 $24.00「瘋子的小孩!」曾令他羞恥,
「我會發病嗎?」是最大恐懼。
但他翻寫了命運。他成為TFT的老師。
曾經我恨死自己為何出生,恨透這世界!
曾經我擔心,自己是不是也瘋了?
但如今明白了,
站在懸崖邊的我,只渴求有人堅定而溫柔地對我說:
「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
父母都患思覺失調症,被症狀折磨時,
跟著幻聽與妄想,混亂而狂暴。
他更一度放棄自己,吸毒、飆車,差點殺人!
寫下親身故事,像是用雙氧水洗傷口一樣灼熱而痛苦,
但,療癒從此開始……
媽媽悄悄告訴我:「你的親生父親,其實是黃義交!」
爸爸因妄想喊叫:「怎麼辦?有人要殺我!」
在我家,這叫平靜。
媽臉上有一道長長刀疤,是爸爸抓狂砍的,他硬指媽媽偷人。
奶奶曾被媽媽失心瘋地痛揍,只因我黏奶奶,不肯叫聲「媽」。
任鄰居指指點點,看著爸媽被五花大綁地押上救護車……家是避「瘋」港,在我家,這叫常態。
「爸媽都是精神病患」是跟著文國士長大的烙印,旁人的排擠、畏懼有如凌遲,羞恥感揮之不去,年少的他只能化身成張牙舞爪的獸,保護自己。
然而,正是匍匐過那片荒地,每一滴愛都彷彿甘霖,在他心靈的空洞漸漸育出沃土,幫助他成為更好的自己,並且轉化為對孩子的關注。
有人質疑他:「爸媽都有精神病,你這樣還能當老師嗎?」
但正因背著這宿命,走過惶惑,他更深刻懂得:好好長大是需要運氣的。
他但願成為孩子們的幸運。
◎【多麼艱難地走過,但他沿途種出豐美的生命智慧】
●我清楚自己或許不同,但我沒有比較差。
像我這樣背景的人沒有比較高明,也沒有比較不堪。我勇敢地抗拒旁人的異樣眼光,只為了讓自己更自由一點,更自在一些。
●那些「我都是為了你好」,而不談的事……
許多人之所以不談,是因為在「愛」裡,不知如何面對。想訴說的人擔心自己的坦誠招來廉價回應;願意聆聽的人忘了傾聽就是同在,同在就能給出力量。
●問題學生是被問題纏繞的學生,而不是問題本身。
少年時那個火爆的自己其實好怕好怕喔!在泥淖裡掙扎著,盼望身旁的大人們扶我一把,願意蹲在我旁邊,拾起我的失落,嘗試用我的視角看看這個世界。
●有妄想的爸媽讓我學會: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別人的想法是荒唐的,別人的感受是虛假的。
只要當事人這樣想、這樣感覺,哪怕在旁人眼裡無足輕重到滑稽可笑,對他自己來說都是真實存在的。
●精神病友及家屬,沒有人應該為這場病感到羞恥。
這一切,都不是誰的錯。這個生命課題確實讓全家人活在各種苦楚之中,但誰的家都有苦楚,都有辛酸處,誰的家都有對愛的期待、滿足與遺落。
●正常和瘋癲、「我們」與「他們」,沒有那麼不同。
我們可能也會排斥異己、拒絕包容,他們則也能接納多元、理解差異,我們也會思路渾沌,表現得冷漠無情,而他們也有思緒清晰、情感豐沛的時候。若撇開二分法,誠實地去諦聽這些生命,也許將進一步地發現:原來都只是自己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本書特色
◎文國士:「對我來說,『溫柔』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那是不存在於我的感受和記憶裡的東西。沒領受過的,要怎麼給?但我想是可以的,只是需要更用力地練習。我會繼續練習當個溫柔的人,因為我們都想要被溫柔地對待。」
◎媒體專訪(圖文):
‧《鏡週刊》「走過愛的蠻荒──偏鄉教師文國士」:https://reurl.cc/lbWEY
‧《風傳媒》「遭譏『你爸媽肖ㄟ』……」:https://reurl.cc/vbzyo
◎文國士相關影音:
‧《鏡人物》「走過愛的蠻荒──偏鄉教師文國士」:https://reurl.cc/j4KMn
‧《風傳媒》「投身偏鄉教育的『問題少年』」:https://reurl.cc/QlKp5
‧TFT「為台灣而教」〈【你拿幸運做什麼】快閃教室〉:https://reurl.cc/XrK6j
‧TFT「為台灣而教」〈教育的力量〉:https://reurl.cc/vbRDN
‧「從美國底層社會看台灣教育困境」講座:https://reurl.cc/ZdLQQ
台灣名人推薦
‧│專文力推│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動容強推│
王政忠(「我有一個夢」全台教師自主工作坊發起人)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李牧宜(作家 )
李崇建(作家)
許伯崧(udn鳴人堂主編)
郭彥麟(精神科醫師/作家)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親職教育專欄作家)
黃致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鄧惠文(榮格心理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盧建彰(導演)
賴芳玉(律師)
謝依婷(成大醫院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
蘇文鈺(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系教授/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理事長)
蘇明進(國小教師)
(皆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作者簡介
文國士(國國老師)
最愛pink(粉紅色),喜歡擁抱,不說「我」而老愛講「人家~」,頂個大光頭,大笑起來甚至有點三八。
但是聊到陪伴弱勢家庭孩子,這份近乎信仰的理念,眼神變得嚴肅、深刻,有時他流淚、罵髒話(在心裡),更多時刻,他為了孩子微小的進步雀躍。
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婚後生下了他。八歲以前與爸媽同住,但他倆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國軍八一八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前身),遭電療、綑綁、隔離……直到他近八歲,爸媽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的榮總花蓮玉里分院,自此沒離開。
他由奶奶撫養長大,領低收入戶補助,住過育幼院,國中念了兩間學校。從高職重考上台北市立復興高中,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
他是教育組織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第二屆教師,「陳綢兒少家園」的生活輔導老師。
從小受盡譏諷和辱罵:「那個肖仔的小孩!」
而今他說:「我要超越我的出生,活出自己的名字。」
推薦序
面對站在懸崖邊緣的人,你能夠做什麼?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其實我與文國士並不熟,除了知道他曾經念過犯罪學研究所,聽過我幾場演講外,只有一、兩次的網路交往──大約三、四年前吧,突然有位網友寫信過來,說他在屏東偏鄉擔任教職,為了能讓小朋友學習英文,需要一些電子辭典,希望我能夠上網公開募集的訊息。我覺得很有意義,於是就幫了個小忙。然後兩年前因為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事件,我與國國又有了一次交集,這次的交集,正是這篇推薦文的真正源頭──
國國給我了一篇名為〈我會發病嗎?〉的文稿,內容講述了自己的生平。雙親都是心因性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而他本人有高度的發病率,但是其實如果社會能夠對這類的精神病患多點關懷,那麼或許這些人就可以較為順暢地度過人生,而不是整日只能吃一大堆藥,最後不是毀了自己,就是毀了別人的人生。而他自己則是心懷恐懼,努力地往前走。
這篇〈我會發病嗎?〉的文稿出奇地文字通暢,字字觸動我的情緒。文中的一段話說著:
「你會發病嗎?」
當我們這樣質疑的時候,我們以為這一切只跟基因有關,認為瘋癲和正常之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而我們是站在線的這頭以關心之名,實際帶著各種推敲與臆測,在剎那的唏噓和嘆息後,回到所謂正常人的生活裡。
「我會發病嗎?」
嚴格來講,答案無論對我,或者對你,都是「我不確定」。
這個問題絕對不專屬於我,它曾經屬於那些已經發病的病友們,也屬於每一個在這個當下所謂的正常人。
這段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正常與異常間模糊的分界,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卻被大多數的人劃出了一道明顯的界線。國國隱約地描繪出現今的「知識」是如何地在活生生的人之間,劃出區隔,以及人們是如何地基於安全與恐懼的本性,做出區隔。國國不是傅柯,也不是阿甘班(Giorgio Agamben,義大利思想家),但卻正確地表達了當代偉大學者的所述。
本文在網路上公布後,立即有出版社傳訊息過來,想替這位網友出書。我與國國聯絡了,不料他回應說他已經答應別家出版社,所以只好向隅。
●
數天前,國國寄來完稿,我一口氣讀完,感受依然深刻。在與〈我會發病嗎?〉的文稿相通之處,國國寫著:
在正常和瘋癲、「我們」與「他們」的分界上,其實總可以找到彼此的疊影。我們可能也會排斥異己、拒絕包容,他們則也能接納多元、理解差異,我們也會思路混沌,表現得冷漠無情,而他們也有思緒清晰、情感豐沛的時候。
若撇開二分法,誠實地去諦聽這些生命,也許將進一步地發現原來都只是自己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我們與他們,從來就沒有那麼不同。
以上的這段話,是他的親身體驗,娓娓道來,但同時又是如此深刻。不過,真正吸引我的不是以上對於正常與異常間區隔的觀察,而是一位被社會以及自己逼到這個區隔的邊緣,充滿了不安與焦躁的個人,是如何擺脫這個桎梏而開創自己的未來,甚至將自己的人生經驗運用到與其相關的人際關係上的故事。其實,本書的後半段已經超越了一個精神病患之子是如何擺脫桎梏,尋獲生存意義的框架,而是更進一步擴及到「面對一位站在懸崖邊緣的人,你能夠做什麼」的境界。
●
於本書的後半段,國國首先談到被社會、被語言所形構出來的「愛」,其實是個沉重的負擔,過度地重視或囿陷於內,是會令人窒息的。事實上,實際體驗中的「恨」,有時可以協助個人擺脫這個桎梏,不過始終都只有「恨」的話,也無法獲得最終的解脫或昇華。所以,最後作為救贖的「放下」,與成就人生的「真愛」,才是我們賴以生存,賴以活得有意義的關鍵。
「放下」可以讓我們不受限於過去,而「真愛」則是「放下」後或許可以得到的協助,藉此人們可擴展未來。這個「真愛」的內涵或許僅是真摯的親情或愛情,或許是個物質上的協助,但更重要的,「真愛」就僅是個羈絆,一個值得信賴的依靠而已。在一段信賴關係中,單純的一個擁抱,單純的一個輕聲安慰,對站在懸崖邊的人而言,都有可能是個重要的轉折。不需過度介入他人的人生,也不需過度地設身處地發揮同理心,一個輕輕的擁抱或安慰,都有可能會激發他人的生存欲望,促成其深深的內省。
●
國國於本書的最後,談到他在台北當補習班課輔老師,以及其後離開補習班去當「為台灣而教」TFT的老師時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面,他描述了自己以愛與羈絆替「小人類」們挪開擋路石頭的經驗。他說:「教育最美的風景,不是望子成龍的期待得以兌現,而是陪伴一個生命的蛻變。」
或許聽起來有點矯情,但我被這句話打動了。我教的是菁英中的菁英,大部分都成就非凡,所以師生間的關係難有以上的羈絆。安慰與擁抱?算了,能夠不互相嘲諷就算是不錯了。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
多年前,我還是副教授的時候,一年級的「刑法總則」班上有位女同學,很少來上課,只要出現在課堂上就是全副武裝,口罩、頭套、包覆全身的厚重衣物。我詢問之下才發現,這位同學得到遺傳性的慢性關節炎,無法長期待在課堂上,都是同學將上課的內容錄音下來帶到醫院去給她聽,同時也提供上課筆記給她複習。有次,我聯絡上在病院的她,約在我的研究室見個一面。在炎熱的夏天,她仍然全副武裝地待在研究室外頭的會客室等我。大約一個小時的會談,我知道了她是因為想替媽媽出口氣,才來台大念書的。祖父一直都在抱怨她的媽媽把遺傳性疾病帶到夫家,為了替自己與媽媽爭口氣,她想念台大法律系,好似這樣就能證明她們的存在價值。我知道台大法律的沉重課業不是她的身體可以撐得住的,但並沒有點明,也沒有讚揚她的薛西佛斯精神,而僅是輕聲道個加油,然後在期末考的時候,要求我的教學助理到台大醫院的病房用口試的方式進行考試。那個學期,她得到了全班最高分。
之後,在她第二學年時,我仍舊利用人際關係,要求其他的老師給予同樣的協助。然後就沒消息了。我大概知道結果,雖然覺得遺憾,但沒有感到後悔。我透過這個經驗,在《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理論中創造了同心圓的架構,也再度地肯認了健全成長發達的精神。真正活得有價值、活得璀璨的人,不是我,而是她。
●
讀這本書的同時,我感受到我與文國士這個人的交集,一個不是物理性而是精神上的交集。恭喜文國士寫出自己的生活經驗,也恭喜他的再生,更恭喜所有與他有關係並獲得滋養的小人類。
用生命影響生命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第一次認識國國,是透過他二○一五年報名TFT(Teach for Taiwan)計畫的申請書。在裡頭,就如同他的這本書,他幾乎毫不隱藏地,甚至是赤裸地講述自己的故事。我記得,評審們看完後既感動得熱淚盈眶,心中又有點難以描述的不安感:「『這樣的人』真的適合當老師嗎?」
等到最後一關面試,我們親眼看見他面對教室中「最不乖」的學生,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溫柔又有效地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成效。甚至,當他試教結束,評審中兩位在偏鄉學校耕耘多年的知名校長讚賞到起立鼓掌。後來,兩位校長都罕見地「奪命連環叩」,拜託我指派他去他們的學校。電話中,一位校長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真覺得慚愧,當初看到履歷時只因為他的『特殊』經歷,心中就多了標籤,讓我差點錯失這個真的可以幫助到我們的孩子的人。我面試過這麼多老師,真的很少碰到像他一樣,真正懂『這樣的孩子』的人。」
其實,我覺得幸運的是國國,也碰到了真正懂他的校長,如同他懂孩子們。即使在剛開始他種種因仍不夠有安全感或適應所產生的衝突中,校長對待他的溫柔,讓他即使一個人在海拔九百公尺的學校中,得以漸漸全心投入,用同樣的溫柔對待眼前的孩子。
在他任教近一年後,有一天,校長寫了一篇文章:
親愛的國國:
早安!那天,你開始嘗試了「全英語教學」,我跑去記錄下這歷史性的鏡頭後便離開……我想告訴你:我比不上你。這是我的肺腑之言。當年的我比不上現在的你,現在的我比不上未來的你,確實是如此。去年,我在TFT的甄選中見識到你們的「好」,而我的任務是幫孩子找到對的人,然後將你們帶來孩子的身邊。這半年,你沒讓我漏氣,你確確實實地在用生命去影響孩子的生命。我看見孩子們深深地愛上你,連同他們的家人也都不例外。我在你背後安靜地欣賞這一切,這是我所能想到、所能見到最美的姿態──愛一旦發生,一切終將變得簡單。我看見你的六個寶貝,有五位拚了命考出一百分;我看見其中一個寶貝蛋,一大早來宿舍敲門,吵著寫功課……這都是因為你啊!你走入每個孩子的家庭,你的陪伴讓孩子找到願意努力的理由……我為你們感到驕傲,為這裡的孩子們感到幸福!
國國結束TFT計畫後的某一天,寄給我一張照片,竟是他把TFT的吉祥物(黑熊)刻在自己的背上。我噗哧地笑出來,多麼國國的作風。我很感謝,這一路上能有像國國這樣的夥伴們,他們的故事極為不同,但都在TFT找到歸屬,不只影響了孩子的生命,也影響了我的生命。
講了這些,我想確保我的意思沒有被誤解──他仍然是非常不完美的凡人,有眾多我恨不得他改一改的缺點,我想他也不希望這本書反而過度美化了他。但我仍對他充滿破碎的故事滿是期盼。
期盼他的故事,幫助我們更認識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們「心中的怪獸」,進而有方法幫助他們面對。
期盼他的故事,幫助我們都練習放下預設,跳脫「善與惡」、「對與錯」的二分法。不管是「哪樣的孩子」,當我們願意看見他的「不同」而非「不足」時,他就有機會與眾不同。
期盼他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一些希望。在錯綜複雜的教育與社會問題之中,解方其實很困難,也很簡單──無條件的愛,溫柔而堅定地陪伴。即使在懸崖邊的孩子,也能因此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與光。
【預購】職場冷暴力◎林煜軒
平常價 $23.00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
或貶低、批評、羞辱,惡意操弄你……
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
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幾種?
3種慣老闆:
‧反社會型人格老闆:「做業務的就是髒。你明年業績沒180%,不用來了!」
‧狂妄型自戀人格老闆:「員工就是聽命的奴才,還肖想跟我平起平坐!」
‧強迫型人格老闆:「哪個員工比我早下班,他就絕對大有問題。」
3種豬隊友同事:
‧戲劇型人格同事:你咬牙煎熬完成的工作,功勞全被收割、掠奪。
‧依賴型人格同事:「你才剛來公司,為什麼不做以前大家都在做的事?」
‧畏避型人格同事:遇事不斷推拖閃躲飄,你一問,他還說那是你的問題。
不是你「做得不夠好」,而是你正遭受職場冷暴力的茶毒
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最大的戕害,是傷人不見血。它如冰刃,日日侵蝕著你的尊嚴,再加上是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裡,因此你開始合理化對方的冷暴力,甚至自我懷疑,苛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慣老闆或許是職場冷暴力的始作俑者,但豬隊友同事卻常成為幫兇或共犯,如豬隊友同事揣摩上意,與慣老闆沆瀣一氣,而你淪為被孤立、霸凌的對象,日日彷若坐牢。
擁有醫療界、學術界及企業界資歷的林煜軒精神科醫師,他以豐沛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的學養,犀利又細膩地分析6種人格缺陷,從冷暴力如何巧妙地如同癌症擴散、蔓延,到身為小職員的我們,該如何調適、應對,甚至若最後選擇離職,林醫師也提供最實用的轉職處方箋。
本書特色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裡,職場佔據我們非常多的時間,而也有許多人深為職場冷暴力所苦,林煜軒醫師是第一位將這這些痛苦書寫出來的醫師,所以本書既實用,也深具參考價值,而林煜軒醫師同時也是國內少數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之精神科醫師,由他來書寫《職場冷暴力》,既深刻又具說服力。
◎郭博昭(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林醫師以精神醫師的專業基礎、科學家的邏輯思考,搭配深入淺出、淚中帶笑的幽默方式,來介紹這些普遍發生在台灣各種職場,但平時忌諱談論的「職場冷暴力」。讀者一方面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療癒,但是同時也順便吸收了許多平常不易接觸到的專業硬知識,所以本書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珍貴的科普讀本。」
◎郭博昭(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撰推薦序。王浩威(精神科醫師)、呂秋遠(律師)、洪雪珍(斜槓教練)、陳純誠(傑恩生技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客座教授)、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認同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林煜軒博士/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
林煜軒博士為國內少數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的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及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林醫師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在四年住院醫師任期內,在國際期刊發表了十九篇學術論文,不但創下科內空前紀錄,也遠超過助理教授的平均學術產值,之後僅花兩年時間,即取得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創下最快拿到博士學位紀錄。
曾經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輝瑞藥廠產品醫師(醫藥學術顧問)、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譯作《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獲國健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編製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目前已翻譯為德、法、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芬蘭、葡萄牙、土耳其、印度等多國語言。
研發三款雲端服務的手機程式(App),且取得多項國內外專利。編寫國際知名網路成癮教科書中「智慧型手機成癮」章節。目前已發表三十餘篇學術論文於國際期刊。
曾獲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保羅楊森博士研究論文獎」(二○一八年、二○一六年、二○一三年)、第十一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最佳學術海報」、「青年學者旅行獎(Travel Award)」(日本京都,二○一三年)、財團法人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論文獎「優等獎」(二○○七年)、台灣睡眠醫學會大會論文獎「口頭論文優選獎」(二○○七年)。
平日熱愛古典音樂與棋藝,曾任長庚大學弦樂團小提琴首席,且為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六段棋士。
個人網頁:yuhsuanlinmd.blogspot.com/
推薦序
一本關心職場健康的好書
郭博昭(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在歷史上也扮演著西方跟東方文化交會的角色。我們有著西方社會民主與科學素養的同時,更有著東方社會的傳統儒家思維,但這所付出的代價其實很大,只是大家可能都習以為常而沒感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兩種文化互相交融與衝突的情形,譬如本書所提到的「職場冷暴力」就是一個例子。在許多職場中,一方面高層會鼓吹著民主跟科學等種種西方文化的美好,但是也希望下屬能夠具備中華文化溫良恭儉讓的美德,這真的是為難了大家。
本書分為三部分,是林煜軒醫師以三個專業的角度描繪「職場冷暴力」。煜軒是精神科專科醫師,也是我指導的陽明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特別的是,他曾有任職世界最大跨國藥廠醫藥學術顧問的職涯經驗。
本書的第一部是林醫師以精神醫學最精準的人格分析,帶大家認識職場中各種病態人格特質所帶來的冷暴力。第二部則是林醫師身為腦科學博士,融會社會學理論,分析職場冷暴力的運作。特別令人驚豔的是,林醫師將著名的神經心理學理論「多元迷走神經理論」這套研究面對生命危險的生理反應,解釋飽受冷暴力欺壓的受害者,為什麼也成為助長冷暴力氣焰的共犯。第三部是林醫師以自己在跨國企業多年的歷練,以自己的親身見聞而開出最先進的職場處方。林醫師也從各種科學證據,重新咀嚼「我們公司是個大家庭」、「一代不如一代」的迷思,以及員工尾牙表演的鬧劇。
林醫師以精神醫師的專業基礎、科學家的邏輯思考,搭配深入淺出、淚中帶笑的幽默方式,來介紹這些普遍發生在台灣各種職場,但平時忌諱談論的「職場冷暴力」。讀者一方面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療癒,但是同時也順便吸收了許多平常不易接觸到的專業硬知識,所以本書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珍貴的科普讀本。
林煜軒是一位醫師、科學家與社會關懷者,他在學生時期就表現出對醫學研究的高度興趣,因此他所進行的第一個研究題目就是探討實習醫師在初次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時,生理訊號的改變。從這個題目就可以看出林醫師的人文關懷。他做的很多研究都是發自於對同學、同事,甚至對同胞的關心。此後,林醫師完成了一系列超時輪班工作對身心健康影響的量化研究,並發表在各大知名國際期刊。而這本《職場冷暴力》是延續這分關懷職場健康的初衷,所做的深度質性探究。林醫師後來陸續在醫學中心與大藥廠就職,完成了博士訓練,具備了跨領域的素養與能力,也開創了各種豐富的職涯歷程。林醫師在本書中沒有介紹艱深的理論,反而是從職場的每個小故事中,結合了中西文化典故,貫通醫學與人文,這是非常有趣、好讀的一本書。
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林醫師關心職場健康的研究,發揮社會影響力的最新代表性傑作。
自序
職場冷暴力無所不在,卻有苦難言
我第一次暫別醫師的工作,到外商公司上班的第一個禮拜,就遇到產品經理來我的辦公室「請教」問題。我們講不到三句話便一言不合,產品經理當場拍桌子,指著我的鼻子大罵:「你來公司才不到一個禮拜,怎麼就這麼機車?」
我在跨國藥廠工作的部門,是經常需要處理衝突的學術審查。醫藥品的行銷審查,必須要嚴謹地近乎苛求,所以照規矩審查,擋到產品經理、業務代表同事們的業績獎金,幾乎是家常便飯。
有天一位同事問我:「你是精神科醫師,搞定這些人際衝突,應該特別有一套吧?」我心裡正暗自叫苦,「擋人業績獎金,如殺人父母,此仇此恨,不共戴天。」更何況在公司裡難搞的主管和同事,可不像醫院裡的病患,會讓你有輕聲細語長談的機會。
不過,這句我是精神科醫師的提醒,倒讓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在公司裡只要遇到任何的「鳥人鳥事」,我就隨手把各種咄咄逼人的信件、簡訊截圖存檔;然後重拾精神科醫師的看家本領,把這些爛人爛事分門別類,深度解析。幾個月下來,這些職場上的牛鬼蛇神,全成了各種人格分析的經典案例:有類似殺人魔反社會人格的慣老闆,也有超會推拖閃躲飄畏避型人格的豬隊友同事。
如果你覺得書裡的哪個角色和職場中的某人似曾相識,請不必懷疑,我寫的就是你心目中的那個討厭傢伙。如果你覺得這個角色好像是我們的共同朋友,也請不要想太多,這些故事裡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結合了好幾個人的特徵虛構而成的。刻劃人物,不是為了揭發某人某事的惡形惡狀;而是想要塑造你我在職場上都常常遇到的經典問題人格。所以本書的第一部,就是介紹冷暴力的基因根源──人格缺陷,希望幫你瞭解他,處理他,搞定他!
而當我從企業界回到原本熟悉的醫院,擔任主治醫師之後,我發現這些讓人有苦難言的職場冷暴力,竟然也是隨處可見。畢竟保守傳統的公家機關,和高度競爭、人才流動快速的產業界有著截然不同的組織文化。特別是外商公司的經理人,如果在一個職位上兩、三年沒有升遷,幾乎也都會被高薪挖角而跳槽;但是在公家機關裡,在一份升遷緩慢的工作做到退休,則是常態。在公家機關凡事講究以和為貴,追求長治久安的氛圍,雖然少了業界激烈競爭的衝突,但每一分權力運作的冷暴力,卻暗藏在更多傷人的體制與職場潛規則之中。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花了很多時間,鑽研那些散見在商業財金週刊的文章,就是想要趕快弄清楚那些永遠也學不完的職場潛規則。而身為醫師,我了解這種做法就像平常很喜歡搜集健康專欄或是養生偏方的民眾一樣,這些一點一滴的知識,確實對養生保健有些幫助。但如果要像醫師能鑑別診斷和對症下藥,則必須有系統地了解整個醫學的理論架構才行。這本書的第二部「冷暴力如何侵蝕與蔓延」,就是用經典的社會學理論探討冷暴力運作的方式,以及以著名的神經心理學原理,解析、助長冷暴力的集體反應。但這本書裡不會講艱深的理論,而是用每個一職場裡的小故事,依照理論架構堆砌而成,讓你從故事中,一次搞懂職場潛規則背後運作的真相。
前年,我再次轉換跑道,離開繁忙的醫學中心,在學術機構成立自己的實驗室。身為帶人主管,我也開始需要用各種手段「督促」屬下們的進度。每當開口「督促」下屬時,我就渾身不自在而且滿懷罪惡感;因為我意識到自己換了位置,必定也換了腦袋。在同事的眼中,我變成了以前自己最討厭的慣老闆;一定也天天成了被罵「慣老闆」的箭靶了!
就在這個自我認同錯亂的時刻,寶瓶的朱亞君社長邀請我把尾牙表演的反思、如何漂亮轉職與離職的職場智慧,這一系列精神科醫師的企業筆記集結成冊。這幾篇職場的實戰祕笈,收錄在第三部「冷暴力的檢測試劑與職場處方箋」。
於是這半年來,我像是潛心悟道的修行者,每個星期固定撥出一個晚上,靜靜回顧這幾年來職場每一分的苦難與點點滴滴,隔天上午再到咖啡館中,把這些體悟構思成章。
當本書完稿的這一刻,一股強烈卻平靜的喜悅,讓我在這個坐了六個月的座位上閉目沉思了一整天,久久才起身離去。如果這一絲回顧職場苦難後的體悟,和兩千年前菩提樹下的悉達多王子有幾分相似。那這分喜悅與這本書,也同樣不會是常樂寂靜的終點,而是和大家一起解脫職場苦難的起點。
前言
幫你的職場高階健檢
我永遠記得那場等了快一個月的會議。我和同梯的菜鳥們等著主管能主持公道,好分配那些被擺爛不做的工作,但老闆只是輕描淡寫的講一句:「我們公司是個大家庭,大家一起努力,不要計較這麼多!」就散會了,最後什麼事情都沒改變,大家還是各自把任務吞下來。
新進的菜鳥做得要死要活,資深的老鳥在旁邊納涼就算了,還三不五時檢討我們這些爛草莓怎麼「一代不如一代」。好不容易把案子趕完,卻又得開始準備一年比一年浮誇、難搞定的尾牙表演。等熬到確定年終獎金進戶頭的那天,終於有機會靜下心來想想,是不是該跳槽了?但這個圈子這麼小,我們又會擔心這會不會得罪老闆?而如果走不了的話,我們會不會就永遠黑掉了?
如果這些場景你也似曾相識,那麼「職場冷暴力」已經讓你的公司亮起了紅燈。
「職場冷暴力」是職場上最可怕的癌症。癌症初期通常沒什麼症狀,所以很多人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是癌症末期了。讓我們習以為常的職場冷暴力,也像癌症一樣,如果放任不管,會擴散、會蔓延、會轉移到全身,讓整間公司爛得無可救藥。
或許你覺得公司爛沒關係,我只是要賺錢混口飯吃而已;遇到慣老闆忍個幾年,撐久了就是我的了。但現在是個人才過剩的殘酷年代,在講求績效的公司裡,有多少前輩像免洗筷一樣,價值被利用完了就丟到垃圾桶裡,連資源回收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那些原本以為拿到鐵飯碗的公務人員,退休後卻得不到國家承諾一輩子的優厚待遇。
或許你訂了好幾本財經週刊,一點一滴地探聽職場潛規則。在難得的週末裡,還花大錢去學習各種職場求生術;但一天又一天的瞎忙加班,讓自己比較好過的,卻還是「靠北老闆」和互相取暖的同溫層。這就像治療癌症一樣,除了各種管道問來的偏方、上網搜尋到的經驗談,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每年來個完整的健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這本書就是屬於你的職場高階健檢。
本書的第一部是先帶你認識職場怪咖的各種性格缺陷,讀完後,你就可以分辨出你遇到的慣老闆,是屬於哪種類型。而每種類型的慣老闆,他們的缺陷是什麼,又該如何與他們應對、相處。
第二部是分析冷暴力的各種手段,以及「豬隊友」同事的反應,這能讓你精準掌握職場冷暴力的癌症是已經惡化到第幾期了,並且瞭解職場冷暴力的三要素,分別是人格缺陷、施暴手段、應對系統之後,第三部則提供了三帖養生補品和救命處方:跳槽的考量、轉職的準備、離職的守則。
這套高階健檢和職場處方,是用我的精神醫學專業,以及多年外商顧問的經驗打造而成,但這本書不是要宣判你的職場像彷若得到癌症般被判死刑,而是要讓你擁有更高明的職場醫術,找到病因,擺脫冷暴力,成為職場的自由人。
【預購】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黃益中
平常價 $22.00「民主只要多數決,就夠了嗎?」
「如果你就是那個被犧牲的少數呢?」
從高中課堂出發,
十場關於公平正義的思辨對話!
不思辨,就不會有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
從一名買不起房的高中公民老師,到成為「巢運」發起人之一,
黃益中不僅講授課本知識,也反問學生:什麼是公平正義?
◎ 他以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的現象,說明「居住正義」的迫切性
◎ 他以樂生療養院、苗栗大埔事件,與學生討論何謂「符合公共利益」
◎ 他以全國關廠工人案、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等事件,談「勞動權益」
◎ 他從25萬人為洪仲丘上凱道,318學運和香港佔中,談「公民不服從」之必要
◎ 他從多元成家、同志婚姻議題,討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影響
作者黃益中是高中公民老師,本書重現了他最震撼人心的教學現場。他透過師生討論、激辯、對話的過程,轉化我們日日面對爆炸資訊下的「理性思辨」能力,讓近年來台灣社會最重大的人權議題、被忽略的弱勢族群,在學生的辯論中發酵,重獲關注。公民老師教什麼?黃益中以《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這本書,做扎根的工作。因為,當社會資源分配嚴重傾斜,階級不再流動,教育,是最後的希望!
名人推薦
▲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專文作序!(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學者專家一致推薦!(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王珢(宜蘭高中校長)
王榮璋(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增勇(政大社工所副教授兼所長)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吳伊婷(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
林佳範(師大公領系主任、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理事長)
花敬群(房市改革行動聯盟發起人)
周美里(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召集人)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張添唐(台南一中校長)
彭揚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馮光遠(知名作家)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管中祥(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理事長)
滕西華(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
賴振昌(立法委員、前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不管哪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為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麼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麼是真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清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絕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戛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
作者簡介
黃益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師大公訓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年資十一年。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錯誤價值,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
「我就是譁眾取寵!」他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用熱血形象打破傳統老師的刻板印象,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推薦序一
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身為軍伍同梯,我是先認識迷彩猛男黃益中,再認識熱血公民老師黃益中──這樣的順序,彷彿預告著他進入社會運動的姿態:毫不遮掩的直接。這作風,不只是跟他作對的公部門感到棘手,連社運伙伴都得費一番功夫去適應,但是這些為難和顧慮,益中沒有太過在意;推動他往前的,是始終如一的樸素正義感和說一不二的真性情。
帶著樸素正義感和真性情,在事事講究倫理、辯證和批判的社運圈裡,又要面對被法規制度、政治利益和傳統窠臼綁死的公部門,他完全是一個異數,也因此,我太習慣於原本那種一個念頭打三個結的節奏,所以益中是直來直往,我就總是直冒冷汗。後來,我看到益中的確扮演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像是對著國王新衣哈哈大笑的小孩,我愛上這一位麻吉老友兼抗爭戰友。
我們在社運場合的第一次重新邂逅,是好幾年前的同志遊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這位異男味猛男向我打招呼,我必須坦白承認,鑽進我腦子的第一個問題,是好奇於他的性傾向。我沒有問出口,因為我很快察覺到,對益中的行動來說,自身的身分和處境並沒有任何影響。等到這兩年我也跟他邏輯同步化之後,我運作他的肌肉外表和率直舉止來為性別多元議題發聲,效果十足:不管是在同志團體的小教室裡,還是馬路中間的大舞台上,他都能激勵士氣。一個大剌剌的異性戀男子,衣著除了為裸露肌肉的鋪陳之外,沒有任何裝飾作用,卻能夠用扮裝皇后那股萬夫莫敵、唯我獨尊的嗆辣氣勢,把目光聚集起來,再把能量放射出去。
我們第二個合作的運動,是居住權;益中關心高房價問題,站在買不起房子的小市民立場,而我為反迫遷而奔走,跟守護家園的住戶並肩;這也是益中之所以從聲援者進化為行動者的關鍵時刻。談這個議題,益中幾乎做到如同白居易以老嫗能解作為標準:沒有拗口的理論,只有清晰的思路。他用信函去跟公部門對話,用投書於媒體去跟大眾對話,他迎戰質疑和辯論,追擊閃躲和沉默,把一個原本只牽扯到弱勢族群的冷門話題,綁上人人無法閃躲的基本民生。這場長征的最新進度是,他從街頭和會議室,打回他的老巢,教育現場。
不管哪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為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老實說,這一拳打上去,高牆打一個洞,益中的拳指恐怕也傷得不輕,鮮血滴流的,因為他畢竟不是活在真空的人,他有他的職涯,有他的生活。無論如何,他吃下反作用,再蓄一力,再出一拳。
然而,他的樸素,並不代表簡單粗糙,他的直接,並不代表未經深思,而是一種直指核心的堅持,不會被混淆原則,不能被轉移焦點。身為公民老師的益中,對理論畢竟是不陌生的,受的思考訓練畢竟是扎實而完整的,所以我對他最新一拳打回他最熟悉的教育領域,頗有期待:在體制高牆上打幾個洞,讓青春小毛頭有機會鑽過去看新視野──總有一天,小老鼠們會把牆根拱鬆了,雞蛋也能有戰勝的機會。
推薦序二
跟孩子一起上公民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二○一三年在哲學星期五的場合中,有幸認識到一位奇特的人物:黃益中。後來,相談之下才知道他是高中公民老師。不同於我年少時對公民老師暮氣沉沉的印象,相反地,黃益中老師充滿魅力與熱情,更是頭腦清晰、口才便給。不僅於此,黃益中老師和他一群同樣為高中老師的朋友們,因為對現實不公的反省與行動,共同聚集一群有理想的人,投入到居住正義的公民運動,更是讓人佩服不已。
目前三四十歲的人,也包括年紀更大的人,對自己成長環境中的公民教育如果不是無感,就是或多或少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感,原因是,許多人長大才知道自己當時所接受的歷史、地理有許多因為政治控制而產生的虛構,而公民課程──「公民與道德」毋寧是黨國意識形態,延伸到校園中,所進行的效忠式道德規訓教育。不過目前高中的公民課程,卻因為許多熱血公民教師的介入,重新思考「何謂公民?」、「公民教育可以是……?」而有不一樣的面貌。黃益中老師就是在這幾年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的歷史時刻,寫就出充滿思辨的公民課程。
這本書生動地透過老師與學生間「對話」方式,爬梳了台灣近年公民自覺運動,既是思想性的,也是實踐性的。舉凡台灣目前高房價卻高空屋率的奇特景象,當住宅成為炒作商品,從而思考如何透過制度面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並衍生出:「社會住宅是否必要?」;藉由護家盟與同志團體之間的論爭,引導出同性婚姻的討論背後,所隱藏的偏見;在過去對於勞動權益的漠視,藉由關廠工人、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思考公平的勞動條件為何;當市場以自由競爭來合理化對勞工的剝削,以及我們自以為公平正義的社會,卻處處發生著對東南亞移工「視而不見的歧視」,從中導出多元文化以及尊重他人的價值思辨;在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爭議(反核、台東美麗灣),過於向財團傾斜的短線政策操作,影響的是後代子孫原本可以看到的山、海與自然;當然這本書也帶進了近年甚囂塵上的「公民不服從」(洪仲丘事件、三一八太陽花運動、香港佔中等)的反省,一旦政府失去了監督時,或是政府以公權力壓迫人民時,非暴力抗爭難道不是一種必要?
這些思考點都是從原生於台灣土地的情境並具有國際視野寫出的公民思辨課程,乃是透過統計數字、文章、報導等不同來源的資料,輔以漸進、引導式教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比較台灣與國際之間的連動關係,提供學生對現實反省的背景廣度,讓學生得以自主判斷,因而翻轉了我們公民課程上對下充滿說理、教條的刻板印象。原來,公民課也可以這麼上!
閱讀著黃益中老師精心安排的上課紀實,看到師生之間的對答,常常讓我掩卷大笑外,自己在閱讀書稿的期間,不由自主地回想到高中熱情青澀年代,那個希望能夠獨立思考成為大人卻又對世界充滿疑惑的時期,筆者心想,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麼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麼是真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清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絕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
這本書交代了黃益中老師在課堂上許多思想啟發,背後有一種純真與熱情的交織,以多元觀點激發學生思辨的潛能,產生對人的柔軟、對事的堅持,讓對他者的關懷成為正義感的底蘊。筆者淺見,黃益中老師不會是個異數,而可能是台灣目前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新一代公民老師,所共同有的特色:善於思考批判並且勇於行動。也是這份特質,筆者相信,不論時代如何困頓,他們將會教導著我們的孩子並守護著他們心靈中那份純真的正直。
我們不妨跟著自己的孩子上公民課,也為自己補課,喚回自己早已經被過度世俗現實感驚嚇下所逃離的正義感,也喚醒年少時心中那股追求豐富的熱情。如果我們慶幸台灣有一群傑出的公民老師在為我們的下一代默默地奉獻,而筆者自問:那我們的責任呢?
推薦序三
向下扎根的公民思辨課──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面對當前不公不義的社會,本書作者提出十個課題,形成了十堂課。原本擔心有許多課題並非屬於我個人專業,作者希望我幫忙寫推薦序,無法勝任而拒絕。但當我仔細讀完全書,看到作者的理想與熱血,這些課題除了給高中生的思辨外,更可以給社會一般人民的「公民課」,我義不容辭寫下此序。
個人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與服務三項主要工作,轉眼已有二十八年時間,過去較多心力投入在學術研究的工作,最近有機會借調到台北市政府服務,難得的人生經歷,也逐漸改變調整自己未來的工作想法,希望能投入更多心力在教學與社會服務方面。看到這本《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教學與社會服務的熱心投入,令人感佩。尤其作者更致力於改善當前台灣嚴重的居住問題,此正好和我的專業研究領域相一致,責無旁貸應予支持。
看到台灣從過去較為勤奮努力的美好樸實社會,隨著經濟成長繁榮進步卻逐漸走向政治藍綠、社會貧富、甚至不同世代彼此對立不信任的醜陋浮華社會。大家擔心與焦慮我們未來的下一代,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就從本書的「公民教育」開始吧!
本書安排了十堂課程,包括:一、公共利益,二、多元性別,三、多元文化,四、勞動權益,五、居住正義,六、社會運動,七、永續發展,八、民主參政,九、兩岸關係,十、自由貿易。每堂課都很重要,是現代公民必須認識的基本課程。
每堂課的課程教材內容安排包括了:一、摘要(課程、新聞、搭配閱讀、影片),二、課堂(背景、提問、對話、影片、結論),三、課後作業,四、後記等四部分,內容充實豐富,深入淺出,不但適合作為高中公民課的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社會大眾的公民讀本。
身為推薦者,我也必須提醒,在現代公民的成長過程中,應體認公民課程學習背後的「價值觀」才是關鍵,如何透過各方的知識數據與對話討論,以及自我的思辨,逐漸調整形成,才是成熟的現代公民。我這學期剛好在政大有門通識課「房地產正義的思辨──面對房地產的衝突與選擇」,上課的教材與討論,同樣希望學生的學習能發揮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的能力,透過如此的學習過程,建立自己的房地產價值觀。顯然讀者對本書的閱讀與學習也要抱持相同態度,本書的各種說法與觀點,需經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未必要全部認同。
看到高中公民課的教師,本書作者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
推薦序四
「師生共學」的公民課──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認識益中是在數年前一次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們舉行的研習裡。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是:不盤撋也不勾關、我行我素且有點搞孤僻的樣子。對照他書中的自敘,他當時恐應該還屬於自己顧自己,認為可以靠個人努力成為中產有殼一族的階段吧?!
去年,二○一四年初,益中逐漸開始從一個彷彿事皆不關己的中學老師蛻變成為「充滿正義感」的熱血青年。他和一群同樣基於正義感的高中老師,投入街頭的「翻轉教室」行動,抗議教育部亂調課綱的黑箱作業、程序不正義。益中加入了禁食抗議的行列,同時也在一旁號召大家參與他同時跨場進行的「居住正義」行動。本書在一開始時誠實地交代了他因房地產飆漲而震驚,進而激發他一路走來成為行動派教師的歷程。
從自我冷淡而熱血澎湃轉變,很多人都經歷過從個人的「不幸」處境,從而能反省到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這在歷史與現實中都不乏案例,也讓我聯想到社會學者 C.WrightMills關於「社會學想像」中著名的「個人問題V.S公共議題」的說法。所謂個人問題,是指在日常生活情境,那些被歸當成屬於是個人層面、和公共無關的麻煩事兒。當益中開始投書並寫信給總統府時(有些天真),他所面對到的嘲諷與冷淡對待,其實就是大部分人的心裡想的問題,把「買不起」當成純屬於個人的理財不足、儲蓄不夠、時機判斷,或者是個人的夢想太不切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將這問題想成可能是政策的帶頭炒作,或者,把問題想成是房地市場的自然週期、自由機制,而非可怕的、人為的財產挪移(disposition)操縱過程。
為了突破這樣的「孤獨」,也許是不知不覺地,益中終於透過自己公民老師的專業背景,選擇抗爭行動,朝向「公共議題」之路成長。而這本書就是這樣經驗的結晶,眼前他的個人實踐總結,我的觀察就是:身為公民老師要比常人更有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的勇氣、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是為自己也為了下一代。
所謂「公共議題」,就是將原來看起來是獨立存在的很多個人的問題,系統化、公共化後並開始歸因於結構的過程,或者,是能利用個人之外的結構或者集體觀點,來分析其對個人的各種麻煩事的作用,將看來可能只是一些局部的不幸,個體的問題,連接到還有更大的、更普遍的公共議題,特別指結構不平等的問題。Mills屬於一九五○年代的美國本土左派,並不是女性主義者,不過當時他主張將「個人的麻煩」進行公共議題化的社會學想像,這和日後女性主義發展出來的「個人的即政治的」口號,實屬異曲同工。
本書各章節所反應的,可以說是依照不同的公民課主題的教學實作呈現。其中包括了例如,認識公共利益、文化的位階與不平等、社會抗議與公民不服從、性別平等、勞動者權益、永續發展乃至於程序正義等等。面對這些硬邦邦的題目,益中用個人的經驗,結合了各種社會現實案例,例如樂生、大埔、關廠工人、三一八學運以及香港佔中事件,簡直可說是近年來,包括「巢運」在內的重大社會運動的講解分析。益中運用了多種的媒體材料以及新聞報導、紀錄片與暢銷的社會科學普及書,藉以刺激學生思辨,鼓勵師生之間的討論。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戛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
現在教育理論家對於老師的期待,要求老師在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理與現實結合,例如,讓中學生也可參與公共事物的討論,藉題發展出相關的知識能力、思辨能力、移情同感能力等等,這實在構成很大的專業挑戰。如果要求每一個老師都能面面俱到,恐怕不切實際。而我也可以想像,一定有人可能會拿傳統的教育專業來挑剔這本書,就是說這些實作並沒有先寫好的劇本,教案的格式也不夠標準,而師生間的論辯天馬行空,知識內容的掌握還不夠周延等等。甚至也可能會面臨校園秩序維護者的批評,認為老師個人主導的風格,鼓勵學生行動的暗示又太強烈等。但如果我們將之看成一種接近真實的「師生共學」的經歷記錄,本書未嘗不是一種可為公共評論的「自拍」圖像。所以,當我們發現這共學的過程中,有哪些矛盾或難以自圓其說之處,或者發現有一部分是濃厚的粉妝,但也有一部分留白太多等等問題;但重要的,最後回頭看,這些問題將都無法遮掩那些學習成就感與喜悅的光。
自序
公民課,比我們想得更重要
「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正義的人。
說來慚愧,身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我,過去雖然都會關心新聞時事,雖然偶爾有空也會參與遊行,但更多時候我只是在看熱鬧,對於那些會為了不公不義上街頭抗議的人們,我大多抱持著基本同情但不關我事的態度。不要說捐款了,有時候連新聞也懶得多看幾眼(因為版面都太小或根本不登)。
直到二○一○年底,工作一段時間,錢已存得差不多,收入也相當穩定,是該開始買房準備成家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根本買不起房子!原本鎖定位在台北市中山區的中古屋,短短半年間,每坪竟然從四十六萬漲到五十六萬。不只這一間,其他區域包括新北市、桃園市,甚至全國都開始炒房瘋「鄉漲」!在看了上百間房子、接觸上百位房仲的過程中,我知道,買不起房已經不是個人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體制全面傾向既得利益與富人階級──而且根深柢固、牢不可破。
我曾天真地試著以個人力量扭轉它,我投書給媒體,我寫信到總統信箱,我盡可能希望政府聽到我的聲音,拯救我買房的夢想。投書有回應嗎?有的,我在網路論壇被公開批鬥,批評我年紀輕輕只想住在台北市是好高騖遠不自量力,批評我為什麼賺的比他們多果然當老師真是爽;總統信箱有回信嗎?有的,洋洋灑灑的制式公文回覆我差點以為是文言文閱讀測驗,所謂的民意信箱原來只是幫你把Google文章剪貼整理回覆罷了。
這一刻,我才知道我有多麼孤獨,沒有人幫助我,就如同過去我沒有幫助那些弱勢朋友一般。這次,輪到我成了不公不義體制下的受害者!人性是自私的,所謂的同理心,嘴巴上講得再多,都不如自身面對來得真實。唯有親身經歷,才知箇中辛酸。這一刻,我才知道社會運動的偉大;這一刻,我才理解街頭抗議的心酸。
這群擁有崇高心志靈魂的社會運動者,他們為了這一代的社會奉獻,他們為了下一代的幸福奮鬥,他們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一群。可悲的是,有太多太多的民眾不了解、也不願了解,民眾只看到他們不斷地抗爭,從靜坐、集會,到包圍、佔領,一遍又一遍地叫喊、一次又一次地推擠,在主流媒體鏡頭底下,新聞裡看起來就是一群吃飽太閒、不事生產的暴民畫面。你不能怪民眾無知,因為這就是教育失敗。
過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一批服膺體制、順從權威的「好」國民,所以老師講話要聽、學生上課要乖,所謂的「好」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不遲到不睡覺、頭髮剪短短、制服紮好好,反正只要考試成績高分,將來畢業考上明星學校就是傑出校友。所以國中會考放榜,校門口會貼建中幾個北一女幾個;高中學測放榜,校門口則貼台大幾個清大幾個。貼榜單沒有什麼不對,我要強調的是,就算台大畢業考上檢察官,擁有高社經地位、賺了很多錢又如何?如果你看到火車站大廳裡很多移工(外勞的不歧視用語)卻認為這樣會「有礙觀瞻、出亂子」,那我還是要說,這就是典型的教育失敗。
教育真的太重要了!這些年來,一群有識之士開始推動所謂「翻轉教育」,訴求打破老師單向授課,強調學生要主動學習發問,教室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平台。我當然認同這個理念。不過,我心目中的教育不只是如此。教育期待塑造品格,我期待的品格是「公平正義」。我們都曉得《獨立宣言》裡那句撼動人心的「人皆生而平等」,然而實際上真是這樣嗎?每個人的出生條件、背景際遇都不可能相同,我們不用去羨慕富貴人家可以含著金湯匙出生,至少我們要保護窮苦人家能擁有人性的尊嚴。「人權」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化解這些不平等,找回屬於人的基本價值。
本書是我課堂上的實際重現。我從公民課本裡,挑出十個台灣社會重要的人權議題,寫出可供教學的教案,透過時事討論、影片省思、學生分享的方式,讓這些被誤解的抗爭、被忽略的角落,得到他們應該受到的肯定。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在網站上回信給一名參與香港雨傘運動的年輕女生,他說:「你們為民主而走的路,最終絕不會白費。你們走過的路,已化作事實留下來。今後,請你們繼續努力,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世界。我仍會為你們加油。」
謝謝寶瓶文化提供我闡述理念的機會,謝謝這麼多願意推薦本書的公義人士,更謝謝書中那些默默為人權守候的社會良心。因為有你們的努力,我不會悲傷,我知道台灣未來還有希望!
所以,一起行動吧。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從教育開始。
【預購】向高牆說不◎黃益中
平常價 $22.00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
「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制度的不公不義、荒謬的歧視言論、貧窮的階級複製……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 窮人難以翻身,注定淪為階級複製下的犧牲品?
◎ 憑什麼同志的幸福權利,掌握在他人手裡?
◎ 性別歧視引來仇恨與絕望,是誰讓憾事一再發生?
◎ 別抹殺他們的教育熱忱,把勞動尊嚴還給教師們!
翻轉教育,真正要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黃益中第一本著作《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為我們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邏輯根基、喚醒人們沉睡的同理之心;這次,他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合理性、慣性思考下的盲點。面對體制的不公平、不正義,你我都有說不的權利!
本書特色
◎ 以《思辨》為根基,更深入探討各面向議題的公平正義問題,以開放性討論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溫層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為出發點,對損害學生、教師權益,最後致使惡性循環發生的制度提出質疑,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國內外統計數字,清楚說明台灣的勞動、居住處境與難題。
名人推薦
專文作序(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各界專家一致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小野(作家、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游錫堃(前行政院長)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蘇仰志(雜學校、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
顧玉玲(作家、社運工作者)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像黃益中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益中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作者簡介
黃益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師大公民訓育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十二年國教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大會委員。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刻板印象,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寶瓶文化)。現為「風傳媒」、「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會:一堂從「居住正義」談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推薦序一
當我們站在高牆前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這陣子以來,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受到國際上極大的關注,光是去年的十一、十二月,國際媒體就報導了兩百三十七則和台灣婚姻平權有關的議題,橫越了五大洲。其中有非常多的媒體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台灣為什麼有條件成為亞洲第一個在政治議程上能討論婚姻平權的國家?」
我的回答總是:「民主制度」與「性別平等教育」是兩項台灣非常重要的資產,讓我們成為亞洲進步人權議題的領頭羊。
台灣從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各種公共議題的公民團體蓬勃發展,也間接或直接地促成了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的直選,從此,讓我們走向了人人一票、票票平等的民主社會,政府不再是「官」,人民就此學著做個真正國家的主人。
而如同益中在書中所提及二○○○年的葉永鋕事件,當時的婦女團體與教改團體,共同聯手將《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過,讓今日二十世代的青年們從基礎教育中去理解性別平等,去認識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朋友們,他們可能是你的同學、親人、鄰居甚至老師,或許還是你自己。
這樣的基礎教育,創造出在當今的二十世代間,對於婚姻平權的支持率高達超過百分之八十五,同時這個世代對於兩性平等的概念也更加能夠接受。更進一步去了解,許多對於婚姻平權支持的民眾,他們並不只是支持「同志」權益,而是出生於一個民主的時代,平等、自由與包容異己根本就和陽光、空氣、水一樣的自然。
十年前,支持婚姻平權的民調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五,至今則已平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民主制度和基礎教育對於人民的影響有多深遠與重大,我想,這也是益中這些年不斷地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站出來發聲,將更多教育現場的現狀與公民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跟社會說明的重要原因。
如果在教育部編撰字典中查詢「為人師表」,你可以得到「學識品德可做為人們學習的榜樣。」這樣看起來非常傳統與制式的答案。然而,我認為教育,不只是單純的教授知識,不只是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培養下一代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與胸襟,同時協助與陪伴學生去認識自己與他人。
過去的時代,我們對老師總有一種奇妙的想像,或你也可說是一種特定的框架。益中雖然完全不符合那些傳統對老師的想像或框架,但他對於教育的投入,與以身作則鼓勵學生為自己發聲的熱情,我認為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益中做為一個異性戀者,總是不放棄任何一個為同志發聲的機會,甚至在婚禮上都趁機大力推廣婚姻平權,讓雙方親友都上了一堂火熱熱的公民課,令人敬佩。
我記得有次和益中在某個社運場合一邊抗議,一邊聊著天,我問他,像他這樣優質的男生,常常為同志發聲,難道不擔心被很多同志愛上,甚至產生性幻想嗎? 我之所以會這樣詢問,是因為在我的經驗中,非常多異性戀男性,對於男同志的「青睞」,總表現出非常抗拒或極度害怕的樣子。益中大笑著回覆我,有人表達好感對自己來說總是正向的訊息,「更何況再多的男同志示好也不會讓我愛上男人,大家都還是很好的朋友啊!」這樣健康的態度,提醒了許多的異性戀男性,性別議題不只是身為婦女或身為同志才能投入,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更是需要異性戀男性一同來打造,才能走向真正的平等。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這些年我跟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在全台灣走透透,遇到非常多不同樣貌的基層老師,其中不乏交差了事的老師,但當然也有不少希望為學生多做一點,但遭受許多「上層壓力」而左右為難的老師。過去那些「老師必須要中立」、「避免政治入侵校園」、「老師不能參加政治活動」等等的不成文規範,讓許多老師都噤了聲,失去了身為公民的權利。
當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思辨的能力,還能教育出能夠思辨的下一代嗎?
所以我在此也期許,有機會教育下一代的你,不論你的身分是老師、教授、家長,當我們比我們的下一代先一步站在高牆前的時候,我們不是選擇轉身離開,也不是選擇就地坐下等待,而是起身試著翻越高牆或讓高牆倒下,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持續地往前行。
推薦序二
高牆下,孤獨而堅毅的行者們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正義,就猶如強盜集團。」——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是非常巨大的。
認識黃益中應該是在四、五年前,我應邀到大直高中演講鄭性澤案。當時關注鄭案的人並不多,看到一群高中老師,他們非常熱切地希望學生能夠知道這樣的死刑冤錯案,並且於演講過後,許多學生還寫信給當時人在台中看守所待決的鄭性澤,鼓勵他為自己的無辜戰鬥下去。做為鄭案律師團的一員,實在有著無限的感動。
像黃益中這樣熱血的公民老師,一直讓我想起我的母校,嘉義高中公民老師——林瑞霞。我在九○年代初期念高中,在那剛解嚴不久,蔣公銅像到處林立,刑法一百條還存在的年代,林老師就在課堂講述許多關於自由民主的思想,還有二二八、白色恐怖、五二○、鄭南榕等議題,我記得每次林老師上完課,訓導主任就會來課堂上消毒,訓誡我們不要聽信林老師的話。當時才十六、七歲的我們,當然可以理解老師在學校艱難的處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華隆關廠女工抗爭的紀錄片。一群媽媽在鶯歌車站集合,為了華隆公司無預警關廠而北上抗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謂的抗爭畫面,整個紀錄片詳細記錄了這群媽媽求告無門,眼淚無處流,悲苦無依的處境。
二十年後,當我看到關廠工人被政府告,在徵求律師,腦中馬上閃過這部紀錄片,閃過我那位當時懷了雙胞胎的高中公民老師,挺著大肚子告訴大家:「看完這部片,我希望各位同學能夠體會弱勢者的辛苦。有朝一日,或許你們也可以成為這些人的依靠。」
於是我決定拿起電話,參加關廠工人案的義務律師團。
二○○九年秋天,我從德國暫時中止博士班學業,回台灣結婚。一日,載著新婚妻子到嘉義街上買麵包。我一邊吃著麵包,一邊跟太太介紹自己曾經求學的城市,剎那間,看到眼前一幕,我的眼淚馬上掉下來。太太錯愕地看著我,問道:「難道是去國多年,終於吃到台灣的麵包,太感動了?」
其實,我是看到了我的老師,林瑞霞。
我看見我的老師,一個人騎著腳踏車,上面插著她的宣傳旗,孤單卻堅定地踩著她的步伐,正在進行議員的選戰。看著老師的背影,我想到林老師身為一個現代的公民,屢屢以身作則,參與多次選舉。她一次又一次,屢敗屢戰,堅持不懈,親身實踐一個公民的權利與責任。
林老師的精神當然也深深影響了我,直接影響我二○一六年以第三勢力候選人的身分,投入新竹市立委的選舉。這當然是一場非常艱困的選戰,而本書的作者,黃益中,正是背後堅定支持著我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每到週末,黃老師便騎著他的五十CC小綿羊到我的競選辦公室,從早到晚,在新竹的大街小巷聲嘶力竭地拉票、助選。直到深夜,他才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台北。
我當然知道,他這麼做是希望能夠改變台灣的政治環境,為下一代的幸福努力。像黃益中這樣的公民老師,是許多現代台灣熱情老師的縮影。這些年,從巢運到太陽花,從洪仲丘案到軍法廢除,從司法改革到婚姻平權,我看到黃益中跟他的同事們不斷以自身的熱情與行動力,在校園內外努力地傳播公民運動的理念,也深刻地影響了台灣年輕的一代。而這本書,正是記錄這些艱辛而精彩的努力。
我知道,像黃益中這樣的老師,會像我的老師林瑞霞,在保守的教育體系內,受到許多挫折、打擊與反撲。然而,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的台灣,是堅守法治主義與民主精神,讓每個人都能活在一個更公平、更有人性尊嚴、更幸福環境中的台灣,那麼這樣的老師,以及他所傳遞的思想,就一定是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的。
我很榮幸,也非常感恩,能和這群老師生活在同一個國度裡,我也非常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黃益中《向高牆說不》這本書。
一個國家的民主能否永續,絕非依靠權威的賞賜,而是取決於公民意識是否強大。從林瑞霞到黃益中,我看到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公民老師,以他們的堅持與勇氣,勇敢地向高牆說不,讓自由的理念、人權的意識、法治的精神,深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我知道,在我們這個威權體制轉型的新興民主國家,像黃益中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
推薦序三
教育,飛越高牆的解方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很多人不知道,益中其實是我十多年交情的好友,我跟他不但是就讀師大的學長學弟關係,更是當兵時預官班的同梯弟兄。
益中是教師界「不乖」的代表,和我有著極大反差,我們共同點是公民教師,而且一樣熱血。白天,我們各在不同的學校工作;晚上,他撰寫文章、參加社會運動,為了實踐更理想的社會而努力著;我則是繼續在繁瑣的行政公務中,嘗試為學校師生創造最大的幸福。或許你跟我一樣,習慣透過各種媒體了解社會大小事,對於所謂的「公民參與」保持高度關心,卻也保持一定距離。
這幾年台灣的公民運動改變了社會脈動,從洪仲丘、大埔事件到太陽花學運,雖不若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動盪,卻也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教育現場。從「公民覺醒」到「公民不服從」,社會現象開始翻轉,最大的改變在於一般市井小民,尤其是年輕世代,更願意表達自己並參與社會。有時教育似乎背負著原罪,諸多社會問題都直指教育;然教育也被看成是無敵解方,各項重大議題都被要求從根本教育著手。身為公民教師,其實很樂見這樣的攪動,對於教育的各種可能也充滿著期待。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看似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相扣,本書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直指教育現場各種評鑑的荒謬之處,甚而發展成一種「產業」有其裙帶關係,這是不能說的祕密。學校行政大逃亡,原因從來都不是本職問題,而是過度外加與無限上綱的業務,制度的不友善迫使熱情迅速消耗殆盡。
回到學校現場,為何中學生不上哲學課? 益中和我有著同樣的疑問。究竟我們教育者有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思考並且勇於表達? 我們是否真誠地面對學生的詰問? 翻轉教育究竟翻轉了什麼? 應該不僅僅是教與學的概念,更須包括思辨與批判的自主學習力翻轉。二十多年前的四一○教改究竟改了什麼? 我們對一○七課綱是否還有期待? 偏鄉教育缺的從來不是設備,而是長期陪伴的老師。上述問題擲地有聲,不斷挑戰著讀者的思維。
文化資本的巨大差異究竟能否透過教育來抹平呢?答案顯而易見——並不容易,卻也不無可能。益中論述學生本位的教育,和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所提相呼應,即教育本身應該要有兩個階段,一是覺醒,二是實踐。透過不斷對話與聯合,讓革新變成可能,教育的具體實踐不外乎如此了。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家庭環境,卻可以透過教育給他最豐厚的資產,即思考上的啟發,從而自覺與行動。公民教育在此顯得極為重要,讓學生尊重自己的價值,也能同理不同文化脈絡底下而成的歧異性,願意溝通與包容,共同尋求一種積極改變的契機。在這樣的基礎下,城鄉的交流不會是走馬看花而是相互學習,貧富差距不會是理所當然而是服務關懷,校園生活不會是成績掛帥而是百花齊放,社會議題不會是干卿底事而是感同身受。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邪惡的平庸》揭示了教育者的責任,只要參與了執行,我們就有責任,儘管你沒有真正親手殺了人。面對校園文化或社會文化這堵隱形的高牆,傳統、威權、抗拒變革,我們需要的是解放自由的心靈,協助學生開拓視野與想像,這不正是教師的職責嗎? 如果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創意與熱情,我們是否真誠鼓勵他們展現好奇心,是否給予空間大膽嘗試與創造? 抑或是我們習慣以壓抑、貶抑的拒絕姿態,扼殺了各種可能?
保羅‧弗雷勒在《希望教育學》中即開場表述:「進步的教育實踐可說永遠都在進行揭露真相的冒險。」這幾年我深深感受到益中不斷的自我進化,關心各項公共議題,維護人的價值,在批判之外,多了份自省與內在對話,並且勇敢地身體力行著。他在公民教育的路上不也正是秉持一貫的風格前進著、冒險著? 唯有相信教育能、孩子能,他們才能往我們所相信的方向走去。我期許自己不但能向高牆說不,更能飛越它,你呢?
自序
公與義的社會,從校園扎根
「教育的目的應是教我們怎麼思考,而不是該思考什麼,應是改善我們的心智,好讓我們能為自己思考,而不是將他人的想法裝在我們的記憶裡。」——約翰•杜威(John Dewey)
人生總是充滿許多的意外。
我一直都是不受老師歡迎、所謂「叛逆」的學生,當年聯考考上師大公訓系,同學們都很訝異我怎麼會去當老師? 我既沒愛心,又沒耐心,形象和「老師」壓根兒沾不上邊,也和大家普遍對老師的想像相差甚遠。
別說身邊的親朋好友,當上老師這件事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實本來我是想當記者的,考量自己可能無法適應緊湊奔波的採訪生活,便選擇一個相對穩定,又可以每天閱讀新聞時事,並與人(學生)分享的工作—公民老師。
沒想到,當初為了擁有穩定生活才選擇的工作,後來卻因買不起房而走上街頭,成了他人口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老師」,還因此出版了《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巡迴於全台。各種演講、活動、寫作,讓我跟預期的安定人生徹底絕緣。
其實我從來就不熱血,也不是什麼見義勇為之士,有的只是一些對社會議題的想法罷了。但在出書、演講的過程中,透過老師聽眾的反應,我強烈感受到了一股期待改變的力量。雖然早就知道教育現場可能遭遇的困境,但我不知道的是,原來這座高牆是如此堅不可摧、牢不可破。
記得我當年公費分發到偏鄉國中時,開學第一天就被叫去校長室約談,第一次與校長見面,他劈頭就訓了我十五分鐘,要我知道學校的規矩,「別以為沒人治得了你,像你這樣的老師我看多了。」就這樣,還沒上過課,我就已被視為不適任教師,唯一的理由,可能是當時我那「叛逆」的裝扮—留著染成黃褐色的中長髮,球鞋垮褲的外型。
老師們總在課堂上要學生們破除「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我們卻老是盯上所謂「不乖」的學生,先是對他們產生偏見,再試圖將他們「導正」到老師心目中的正軌上。
「不太乖教育節」策展團隊曾拍了一支廣告《書包裡的未來》,影片裡的老師不斷檢查著學生的書包,若書包內放的不是教科書,學生就會被叫去罰站。這情節當然有點誇大,但不可否認地,它反映出的正是某部分校園管理者的心態,認為「乖」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儘管他們不見得明說,但學生鐵定能感受到那獨尊考試升學的心態。
不只書包,服裝儀容更是師長矚目的重點,愛打扮、不合群的,更被歸類為叛逆、愛作亂的一群。「學生的本分就是唸書,其他的事等你們長大再說。」這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試問,如果大人們因為學生年紀小而拒絕與之溝通對話,你又怎能期待這些學生長大後懂得民主思辨的素養?
阻礙學生從小的多元學習,禁止學生的美感穿著,把應該主動思考的教室變成只剩馴化的監牢。校園成了一道高牆,可怕的是,這座高牆更延伸到社會,繼續形塑威權穩定的重要性,彷彿一切只需要秩序,家庭社會就能美好再也沒有歧視。那些異議者,就打為反叛者吧。
如同《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一書所言,質疑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正確的事情,發現前所未有的觀點,並建立新的價值觀與對世界的認知,正是哲學家一貫的做法。這樣的價值觀是劃時代創舉,於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很大震撼,最後留名青史。諷刺的是,我們的教育正扮演著扼殺哲學家的角色,而我們仍認為聽話才是理所當然。
過去的教改被認為失敗,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家長的觀念始終如一——仍然升學主義至上,強迫孩子違背自身意願,迎合家長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今翻轉教育盛行,老師重塑多元學習的重要性,這是新的契機,也是好的改變。但我仍要期待,真正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如果我們期待建構一個公與義的社會,那就先得打開校園的這座高牆。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曾說:「社會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深信,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能否具體實現,有賴於良好的教育實施。
校園怎麼走,社會就怎麼走。這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思辨是一種穿透的力量,要讓校園成為思考的殿堂,不只要保護學生的自主學習,更要保護老師的創意與熱情。接著才能期待某一天,我們不僅僅是說「不」,而是推倒那座隱形的高牆,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回歸教育的初衷!
【預購】我的不正經人生觀◎黃益中
平常價 $23.00不正經又怎樣?世上沒有好聽的實話!
熱血教師寫給男孩女孩們的人生必修課
▍就是曾經夠失敗,才有今天的自己。
▍從健身到斜槓人生,戀愛、聯誼,全是正經事!
你所知道的黃益中,是「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是超勤於鍛鍊體魄、長期為同志發聲的正義大直男。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曾經是個身形瘦弱、單薄的菜逼八,為單戀所苦、參加過上百場聯誼、號稱「不在把妹,就在把妹路上」的終極魯蛇……
不只在戀愛上身經百戰、愈挫愈勇,這份堅持到底的精神也是黃益中面對人生大小事的核心哲學。他以活生生、血淋淋的人生經驗寫成本書,呼籲年輕學子、善男信女們:人生要逆轉,堅持而已;多談幾場戀愛吧,這才是通往幸福的航道、不再被騙的不二法門!
▍學校不教的,我教你!不正經語錄:
●所謂的「處女情結」,是那些「不行」的男人編織出來的話術。
●肌肉很現實,不練就沒有!
●夜店是看透人性的場域、聯誼的競技場。聯誼,是讓人學會勇敢與謙卑的一課。
●太太不是夫家的財產,聘金當然也不是在買媳婦。
●餐廳打工也能悟出人生觀,被女巫店啟蒙的性別意識和掃廁所哲學。
台灣名人推薦
田定豐(種子音樂創辦人、作家)
御姊愛(作家)
黃偉雄(《men’s uno》總編輯)
崴爺(斜槓大叔、作家)
__專文狂推!
古又文(服裝設計師)
尖如Clio(前空姐、留日部落客)
艾瑞絲Aries(演員、YouTuber)
客家妹陳明珠(主持人)
夏立民(記者、主持人)
夏治平(《早安台灣》節目主持人)
陳栢青(作家)
梁書瑋(「安柏不在家」專欄作家)
黃倩萍(主播、節目主持人)
嘻小瓜(藝人、舞蹈老師)
鄭弘儀(節目主持人)
蔡詩萍(廣播電視主持人、作家)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__一致好評!
作者簡介
黃益中
1979 年生,水瓶座 A 型。他是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公民教師,是媒體塑造出的「胸肌天菜」。你不知道的是,他曾單薄瘦小,是把妹路上屢戰屢敗的魯蛇,人生都在吃土。靠著意志力自我鍛鍊,斜槓有成,現已成為臺灣最大尾、被政治耽誤的兩性網紅。
不受社會框架綑綁,硬漢外殼底下,藏有一顆熱愛 Hello Kitty 的少女心。以為人生道路愈走愈歪,其實越走越廣,真正弄大的,不只肌肉,還有整個人生。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向高牆說不》(寶瓶文化出版)。
Facebook:黃益中
Instagram:yizhong0217
推薦序一
男孩、女孩,這是你們人生最重要且必修的一堂課
◎田定豐(種子音樂創辦人、作家)
我們從小就被所謂「溫良恭儉讓」的假面道德教育,框架成一個和內心衝突的自己。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為了符合「正經」的正確人生觀,偽裝各種表面的善,但卻與人性裡的「惡」距離越來越近。
但大家所熟知的台灣熱血公民教師黃益中,卻以「思辨」的精神,教育現在的學生,身為公民,對於社會議題所該有的思考與辨識能力,而非一昧地迎合習以為常的標準認知。
這次,他的新書《我的不正經人生觀》一書中,以過來人經歷的各種故事,赤裸揭露出在社會上,男男女女面對各種情感時,一定會遇到的各種招式和問題,以及對自身困惑和所處環境應對的解答。
在給〈約會表現,決定對方看你的心態〉這篇,就是從男生到底在想什麼的角度,來讓女生們知道約會時應該有的正確心態,因為那會決定男生們從心裡面是怎麼真正在看你。
而在給〈男孩們,走出網路酸民世界吧!〉、〈公主病,是誰捧出來的?〉這兩篇裡,益中從自己上網路社群BBS的經驗,觀察這些隱藏在不為人知的帳號背後,大肆批評的酸民心態。接著,再反推回現實世界裡,帶領大家看見男孩們在情感世界裡的挫折和自卑,以及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調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讓我驚訝的是,這位大家眼中的「天菜」,竟然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參加過上百次聯誼被打槍的經驗。他在這些經驗裡,得到「聯誼是讓人學會勇敢和謙卑的一課」這樣的結論;而在我們一般人眼中,夜店只是玩樂、把妹的場所,在他的故事裡,竟也成了看透人性的場域。
他所寫到的「打工」經驗,則成為性別意識的啟蒙,造就他日後成為為「性別平權」努力的鬥士。而我們一般抱持著能混就混過的當兵經驗,也在他心態的轉換下,成了一個步入社會前,小型社會縮影的經驗模擬。
對於「朋友」,他也在多次的真心換絕情下,有了深刻的體悟,並知道怎麼去選擇和自己頻率相同的人、和這些人當朋友,互相成為彼此的貴人。
在這三十五篇故事裡,沒有大家習以為常的論理,而是黃益中從自己學生時期到步入社會,在每一個人生階段裡所遇到的真實經歷,用他細膩的觀察來和讀者們分享。
關於愛情,關於友情,關於婚姻,關於平權,關於教育,更關於人性的故事描述。他以親身的經歷和獨到的體悟,寫成這一本所有男孩女孩們,人生裡最重要且必修的一堂課。
推薦序二
人生非無菌,早點有抗體更好
◎御姊愛(作家)
在我求學的年代,曾經流行過一部由反町隆史主演的日劇《麻辣教師GTO》,痞痞的老師在教育界是個怪咖,卻最懂得如何與學生相處,因為他們的叛逆這老師也曾經有過。在我認識黃益中之前,我以為那不過就是日劇上的情節,但他活脫脫把麻辣教師這樣的角色活了出來。
說真的,如果我當年還在交友市場上打滾時遇到黃益中,我肯定一次也不會給他機會,因為他的樣兒實在太痞了。帥是帥,但就不是社會賦予乖寶寶形象那種白淨斯文書生型,所以他在書裡說他總是在聯誼場上吃鱉,我讀得哈哈大笑。是的,我也會成為拒絕他的那一個。
因為他看起來在社會上混得太深入了。
可是多年後,當我們自己在社會上踉踉蹌蹌地走了一遭,這才發現乖寶寶時常沒什麼街頭智慧(Street Smart),做著辦公室白領階級的工作又怎麼樣,回到家不懂得體貼另一半、只會追逐個人利益而不管同伴死活、覺得自己的功能就是賺錢而不管家務、一遇到裁員就自怨自艾變成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一被異性拒絕就憤而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菁英的形象只是一個人的某一面,處世的智慧往往被忽略。
是誰把我們社會對菁英的定義如此窄化?是我們自己。當整個社會都期待某一種「乖寶寶專屬的成長路線」,無疑是讓這群乖寶寶活得像無菌室裡的產品。一脫離無菌室,乖寶寶們仍然必須要自己單打獨鬥,有些乖寶寶要不敗下陣來,要不就變種成怪物。
所謂的預先打預防針,讓體內產生抗體,反而能更強大就是這個意思。無菌不能幫你更強,有點菌反而可以。
黃益中這本書是他一路怎麼產生抗體的成長過程,非常有趣。他不是典型「很乖」的孩子,比起我這種一輩子沒上過夜店的人,我很羨慕他可以在年輕的時候去多看看,看人生百態,在各種眾生相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因為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反而練就跟不同的人相處的能力。
在無菌室裡不變壞,不能保證什麼;有點菌卻不變壞,表示內心的穩定性將會更強大。至於如何在有點菌的環境裡做出對的思辨,則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論述。
推薦序三
天菜風格養成攻略
◎黃偉雄(《men’s uno》總編輯、時尚工作者)
清晰記得,第一次見到黃益中老師本人,是在二○一六年台北同志大遊行的茫茫人海裡。當時隻身穿梭在隊伍中的他,胸前揹著一台單眼相機,正專注記錄著街頭上熱情滿溢的動容時刻,雙目炯然有神,渾身散發颯爽英氣,令人油然感佩生敬。
為了深切瞭解這位向來關懷弱勢、為正義發聲的熱血教師私底下的真實性格,特別趕赴他上一本著作《向高牆說不》的首場分享會,近距離聆聽言教。一席激盪價值判斷的穿透話語,果真恍如醍醐灌頂。其後,我決心帶著攝影團隊前進校園,與他進行貼身訪問,和一群青春正盛的高中學生們,齊同上了一堂對於人格養成受益良多的公民課。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端坐在教室裡的那一刻,我親身感見益中戮力實踐著傳道授業的教師使命,不禁由衷欣喜下一代莘莘學子茁壯長成有望。
如今,有緣與益中成為現實生活裡一同吃飯出遊、無話不談的交心好友,我依然經常心存懷疑:究竟要擁有多麼堅定的意志力、對世界存有如何旺盛的求知好奇心,才能像他那樣維持每日晨起健身、閱報掌握時事、認真上課教學的規律生活習慣?有時課程結束之後,經常見他仍得騎著機車跑電視通告或出席活動、力挺朋友們的各式社交聚會,夜晚返家後甚至還繼續蒐羅新聞情報、撰寫專欄,度過豐盈充實的反覆日常。許多人或許以為那些斜槓身分下的忙碌奔波都是他自找而來,但看在身旁摯友的眼中,真切是益中對這個社會懷抱滿腔熱情、不斷努力實現自我的真情展現。這份「懂得運用時間」的嚴謹自律能力,加乘「時刻注重身心保養」的細膩品味,相當值得眾人看齊、學習。
勇氣來自於智慧,而智慧來自於閱讀。透過閱讀,不僅得與廣闊的世界接軌,更能讓我們的心靈鍛鍊得足夠寬容且堅強,去面對未知的每一天。在歷經喚醒人們對於社會各面向議題的基礎思辨能力與同理心、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慣性思考盲點之後,今回益中決定攤開自年少時期一路跌撞習得的寶貴經驗,書寫成「堅守不正經人生觀之華麗逆轉」的天菜風格養成攻略,引領男孩、女孩們逐一解決生命裡的點滴疑惑,先學會從「心」認清自己、參透人性,繼而懂得謙卑做出每個階段的人生選擇,騰飛出去外面的精采世界,勇敢實現自我,從生活細微中積累獨特風範。
青春是一首流洩理想、色彩斑斕的無悔詩句,愛情是一場永遠不褪流行的名牌追尋。潮流會更迭,夢想會變調,唯有強大的心志方能完成自我覺知,堅定不移地行走於明確中道之上。
感恩讚嘆益中無私無我地傾盡半生功力,彙集成這本人生必修課的制霸天書。且讓我們一同追隨明師寶典,潛心修習,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推薦序四
打不死的追愛鬥士──新一代兩性教主終於誕生了!
◎崴爺(斜槓大叔、作家)
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是從電視政論節目、網路媒體的報導,知道「黃益中」。認識之前,直覺他是個難親近、狂傲不羈的人……
直到去年,經由共同朋友介紹,終於見到了益中本人,之後有幸和他成為好友。在這鄭重告訴各位:「黃益中私底下根本不像電視上那樣tough啊!」
在獵豹般酷帥的外表下,他有著像Kitty貓溫順可愛的個性;驍勇的海軍陸戰隊出身,但卻情感豐沛、心思細膩,連我們朋友間一起旅遊,都是由他負責張羅交通、住宿、行程這些細節。這種「反差萌」讓他特別有魅力。
相處的過程中我還發現,政治評論根本只是黃益中的第二專長,他最擅長的其實是兩性愛情的剖析,每每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正如本書編輯所下的註解:他就是台灣最大尾,被政治耽誤的「兩性作家」呀!
有句話說:「平靜的湖面,無法鍛鍊出出眾的水手。」同樣的道理,平順的感情路,也無法造就出優秀的兩性專家。
曾經和益中聊到他學生時期的慘烈悲壯戀愛史(其實比較像是單戀史),我覺得他真的是魯蛇界的「奇葩」、打不死的追愛鬥士。從小身形單薄、個性極宅、腦袋簡單,竟然參加了上百場聯誼卻沒有一次成功,為了把妹還被學長趁火打劫……這些情節,根本可以拍成一齣八點檔。
當年拒絕他的女孩們萬萬沒想到,如今他竟變成男女通殺的超級男神,還娶到貌似許瑋甯的美麗老婆。
黃益中的感情之路猶如三藏取經一樣曲折離奇(他髮型還真的有像唐僧),一路上遇到各種妖魔鬼怪、風波災難,但憑著一股越挫越勇的「把妹精神」,不斷地在失敗中進化自己,不斷地在錯誤中領悟真正的感情之道,最後終於達陣成佛……
他,根本是兩性感情上的陸戰隊。
一段好的感情可以帶你上天堂,一段糟糕的感情會把人關進暗無天日的套房。「感情」這門學問,學校沒教,卻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
如果你正憧憬戀愛的到來,如果你正受困在渾沌不明的感情中,如果你正糾結在一段逝去的愛,無法超渡自己,那麼黃益中的這本新書絕對是能讓你開光、長眼、渡化自己的必讀佳作。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裡,黃益中把二十幾年的戀愛血淚史,化為七萬多個文字,篇篇精彩、字字珠璣,是少數不打高空、最接地氣的情感聖經。
就如益中寫的這句:「與其最後再來悔恨當初為何這麼傻,還不如先看穿這場愛情遊戲,做好心理準備再踏入。」善男信女們若能熟讀、參透,未來的感情路將會無往不利、百毒不侵;宅男腐女也能靠著這本書的調教,成功逆轉人生。
我用了兩天看完益中這本大作,心中滿滿的驚豔:台灣新一代的「兩性教主」終於誕生了!
自序
就是我曾經夠失敗,才有現在的自己
如果說,我用三個月的時間寫出《思辨》,那麼這次,我是用二十五年的人生經驗,寫成《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先說抱歉,這不是一本滿滿正能量的人生指南,你也不用期待裡頭有什麼心靈雞湯。如果我的人生一切都圓滿順遂,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
我出身平凡,家境普通,沒背景,沒靠山,長相還常被標籤為不良少年。按照社會的期待,如同絕大多數的青年朋友一樣,我原本應該安分守己地,找一份穩定(但不滿意)的工作,組一個(貌似)幸福的家庭,然後儘管有諸多怨言,也只能每天摸摸鼻子安慰、欺騙自己:「這樣很好,我做得很好。」
可是,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可是,如同算命師曾跟我講過的,偏偏我後腦勺有一塊突起的骨頭,注定了天生要反骨。與其說我叛逆,倒不如說我不服輸。總之,我不向既定命運低頭,一再給自己設定目標(把妹),而且實事求是,不打高空。我創造可負擔的壓力,用堅定的意志,在挑戰中,一次又一次地進化。
廣大的年輕朋友們,我與你分享我魯蛇的過往,只是想告訴你,人生就是這麼不公平,與其羨慕、嫉妒那些公主與王子,不如省省力氣,把自己顧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寫了很多親身經驗,有些真相聽起來或許很殘酷,特別在感情這塊,但我寧可忠言逆耳。可以的話,希望你早點認清現實,少走一點冤枉路。你也許達不到小時候作文課許下的夢想,但至少,你不枉費你的人生,有一天你可以大聲講出來:「我努力過了。」
謝謝我遇過的逆行菩薩,仇恨是成長的動力,用對地方就好。
謝謝我的同志朋友,你們是我的貴人,人生因你們而美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生要逆轉,說到底,堅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