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小野
- 40
- 9786263104013
- 9786263358515
- 9786263358751
- 9786263531185
- 9786263581630
- 9786263585201
- 9786263903678
- 9786267014400
- 9786267095850
- 9786267118085
- 9786267206782
- 9786267240922
- 9786269739165
- 9786269871230
- 9789573282600
- 9789576806117
- 9789577627513
- 9789579001854
- 9789861374017
- 9789861374727
- 9789863989172
- 9789865080624
- 9789865102647
- 9789865408565
- 9789866319877
- A Life Less Throwaway:The Lost Art of Buying for Life
- A Second and A Lifetime
- Abandon Self-Control
- Alexandra Potter
- and My Other Experiments in Everyday Life
- Being at Peace: Lessons on Living and Dying
- BOTA
- Carlo Rovelli
- Carlos Bulosan
- Cass R. Sunstein
- Charles M. Schulz
- Cheng Yen
- Cleo Wade
-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 Dancing Snail
- Dinner Illustration
- DTT
- Gretchen Rubin
- Happier at Home Kiss More
- HEART TALK: Poetic Wisdom For a Better Life
- Inner Force: The Key to Achieve Infinite Success
- Julian Baggini
- Jump More
- life economics
- Linda Byars Swindling
- Little Monk Meets Yong Liu
- Malcolm Gladwell
- Manuel J. Smith Ph.D.
- Mian Sami
- Nudge
- Peter S. Fosl
- Richard H. Thaler
- Robert de Board
- Shih Cheng Yen
- SNOOPY
- Stéphane Garnier
- Tara Button
- The Heart Is Noble Changing the World From the Inside Out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Seventeen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 Tina
- Ward Farnsworth
- 一百則旅行諺語,一百個你該旅行的理由
- 一秒钟和一辈子
- 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
- 一路向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西海岸
- 七崎良輔
- 三采
- 上誼文化公司
- 不說話的孩子
- 不辭職,就辭世!
- 不辭職,就辭世!【廢療系社畜的162個無用反擊】
- 世界歷史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亚莉珊卓‧波特
- 亞莉珊卓‧波特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人生經濟學
- 人生,不需要每一次都贏
- 今周刊
- 今天不会都是坏事
- 今天不會都是壞事:已發生的讓你牽掛、未發生的讓你擔憂?SNOOPY的定心禪智慧
- 今天的天氣適合離職
-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 任性出版
- 何桂育
- 佛教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你背負了誰的傷
-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
-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 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
- 假如我再次健全
- 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終極增訂版)
- 傑夫·約翰·羅伯茲
- 像小王子一樣反應與思考
- 克麗歐·韋德
- 內在原力
-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 兩親關係
- 其他
- 凱斯·桑思坦
- 刚刚好,就是最好:每天改变一点点,禅定养心的98个日常练习
- 初文
- 初文出版社
- 別人怎麼對你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淡泊一點也無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
- 剛剛好的優雅
- 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 劉倚帆
- 劉墉
- 劉秀枝
- 劉軒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加密貨幣之王
- 励志
- 勵志
- 十四年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罗·罗维理
- 卡羅·羅維理
- 叔本華如是說
- 叔本華如是說: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愛究竟有何意義?人類永久的大哉問,叔本華以顛覆傳統的思維來解答
- 古代
- 只為等一個你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台灣角川
- 史努比
- 史蒂芬·加尼葉
- 史蒂芬·嘉涅
- 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高牆說不
- 吳佳璇
- 吳國卿
- 吳妍儀
- 周慕姿
- 命案現場清潔師
-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 和古代學霸擊個掌:大叔可以成偶像,小混混可以成良將,學習就是最好的翻身術
- 哲學
- 哲學家的工具箱
- 哲學家的工具箱【二十周年全新增訂版】: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 The Philosopher’ 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 商周出版
- 喵個不停
- 四十我就废
- 四十我就廢
-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
- 堡壘文化
- 塔拉·巴頓
- 塔拉·巴顿
- 墨刻
- 大塊文化
- 大好書屋
- 大師兄
- 大田
- 天下文化
- 天下雜誌
- 如此人生
- 威廉
- 娜歐蜜‧夏拉蓋
- 孩子,我们来谈钱
- 孩子,我們來談錢:從7歲開始給他零用錢,不如教他變有錢
- 學習
- 學霸
- 宋曉東
- 宗教
- 寫真
- 寶瓶文化
- 專欄
- 小怪獸和雞皮疙瘩
- 小怪獸和雞皮疙瘩:給大人、小孩面對不安的處方箋
- 小沙彌遇見劉墉
- 小王子
- 小說
- 尹嘉玄
- 岑幸富
- 崇高之心
- 崇高之心: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 布芮尼.布朗
- 幸福文化
- 幹話心理學
- 張召儀
- 張明志
- 張曼娟
- 張美惠
- 彼得·佛索
- 待在家裡也不錯 〔新版〕:快樂的家,來自一個人的內在設計
- 待在家里也不错 〔新版〕:快乐的家,来自一个人的内在设计
- 心理
- 心理勵志
- 心裡勵志
- 心靈成長
- 快乐之书:一日一新知.开启一年的美好
- 快樂之書:一日一新知.開啟一年的美好
- 快樂學
- 思辨
- 急腳大師
- 性別
- 悅知文化
- 情緒掌控
-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 愛瑞克
- 愿望
- 慈济人文出版社
- 慈濟
-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慈濟文化出版社
-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 我不是懶,而是在充電中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
- 我是遺物整理師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
- 推力: 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
- 撕掉羞恥印記
- 敢要就是你的
- 敢輸才會贏
- 散文
- 文化
- 文國士
- 新井洋行
- 新加坡
- 新樂園
- 新的一年
- 方智
- 方舟文化
- 施心慧
- 旅遊
- 日日靜好
- 日日靜好: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翻譯
- 早安財經
- 时间的秩序
- 星出版
- 星雲大師
- 春光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間的秩序
- 書
- 曼紐爾·J·史密斯
- 曾晏詩
- 最後抱他的人
- 有隻兔子
- 朱立安·巴吉尼
- 朴民根
- 朴秀真與「這裡」
- 李崇建
- 杨咏翔
- 東方哲理
- 林志玲
- 林煜軒
- 林立青
- 林裕珍
- 枡野俊明
- 查尔斯·M·舒兹
- 查爾斯·M·舒茲
- 校園
- 格十三
- 楊明綺
- 楊沐希
- 楊詠翔
- 橡實文化
- 橡樹林
- 歐陽瑾
- 歷史
- 比句點更悲傷
- 求孕
- 汪用和
- 沃德‧法恩斯沃斯
- 洪慧芳
- 洪薇
- 海外
- 游韻馨
- 漫畫
- 火來了,快跑
- 為何我們這樣相愛,那樣分手
- 為何我們這樣相愛,那樣分手:愛情心理學必修50堂課,曖昧、穩交到癒合失戀的傷
- 焦點出版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猫是最好的人生教练
- 猫是最好的人生教练:掌握猫特质,让你活得自信、自由、自在
- 王兰芬
- 王意中
- 王蘭芬
- 理查·塞勒
- 琳达‧拜尔斯‧史文德林
- 琳達‧拜爾斯‧史文德林
- 琹涵
- 甘耀明
- 生死皆自在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活療愈
- 生活需要高級感
- 生活風格
- 田臨斌
- 男人的四個原型
- 當代思潮
- 療愈
- 白洗嬉
- 盧拉拉
- 真實故事
- 知日謙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究竟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 筆鹿工作室
- 简单心理
- 簡單心理
- 簡體
- 米安·薩米
- 米斯特miisteros
- 精准购买
- 精准购买:比“断舍离”更极简、永续的究极之道
- 精準購買
- 精準購買:比「斷捨離」更極簡、永續的究極之道
- 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 經濟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繪畫
- 羅伯·狄保德
- 羅伯特・摩爾
- 羅烈文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老黑
- 聯經
- 職場
- 職場冷暴力
- 脆弱的力量
- 自傳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普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艺术设计
- 英國文學
- 英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葛瑞琴·魯賓
- 蔡志忠
- 蔡志忠之圖繪道德經
- 蔣耀江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藝術設計
- 蘇瀅
- 蘇瀅無所畏
- 蘇瀅無所畏 敢輸才會贏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袁育媗
- 西方哲學
- 親子關係
- 解密陌生人
-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 許恬寧
- 許慧貞
- 誰都是帶著心碎前行
- 謝謝你的存在
- 謝麗華
- 證嚴法師
- 譯者:尤傳莉
- 譯者:王華懋
- 譯者:梁若瑜
- 譯者:潘恩典
- 译者:潘恩典
- 貓是最好的人生教練
- 貓是最好的人生教練:掌握貓特質,讓你活得自信、自由、自在
- 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 賴小路
- 賴惠鈴
- 賴毓棻
- 走過愛的蠻荒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The Socratic Method: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 跳舞蝸牛
- 躺平,是我的权利:猫和狗的疗心话
- 躺平,是我的權利:貓和狗的療心話
- 远流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道格拉斯・吉列特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那些学霸教会我的事
- 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
- 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20位建中、北一女學霸的Z世代青春哲學,陪你在制度裡、校園外無懼前行
- 郝慧川
- 都是你教的
- 鄔金欽列多傑
- 醫療
- 采實文化
- 釋證嚴
- 野人
- 金完
- 金景喜
- 金融
- 針鋒不相對
- 銀河文化
- 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讀懂同事內心小劇場,擺脫無用情緒包袱,劃清職場與生活界線◎
- 银河文化
- 陳依萍
- 陳信宏
- 陳傳多
- 陳品芳
- 陳夏民
- 隨時放得下的功課
- 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青少年教育
- 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
- 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 韓國
- 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
- 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60萬冊暢銷增訂版】:成為有趣而不扭曲的人,過努力而不糾結的人生
- 願望
- 飲食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馮以量
- 馮燕珠
- 高寶
- 麥爾坎·葛拉威爾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煜文
- 黃益中
- 黃莞婷
- 黃薇嬪
- (圖文繪本、中英對照)

A Second and A Lifetime(《 一秒钟和一辈子 》英文版)◎Shih Cheng Yen(釋證嚴)
平常價 $34.00More than two thousand five hundred years ago, the Buddha attained enlightenment. Teaching the Dharma for forty-nine years in the world, he listened to countless afflic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told innumerable stories, and applied infinite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all in the hope that everyone would have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to listen to the Dharma and be transformed.
Master Cheng Yen has made a vow to spread the Buddha-Dharma and benefit all sentient beings. For decades, she has led Tzu Chi volunteers to walk the Bodhisattva-path joyfully, without regret. Over the years, Master Cheng Yen has gathered many stories from the Buddhist sutras as well as from real lif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and people’s capabilities, she kindly guides everyone with these stories. Each story provides teachings that illustrate the principles taught by the Buddha.
The various forms of suffering, afflictions, and joys experienced by sentient beings are all created by the mind. Thus, we must safeguard our minds at all times. We can give rise to a thought of kindness within the span of a second; if we can seize it and mindfully put it into practice, it can influence our entire lives. By upholding such kind thoughts, we can prevent ourselves from going astray on our path in life.
This book gathers many stories told by Master Cheng Yen that describe situations we may encounter in our daily life. In addition to spreading the Buddha-Dharma in the form of literature, these stories are also examples showing us how we can polish the most precious mirror of our minds so that we can all return to our pure intrinsic nature.
About Author
Dharma Master Cheng Yen was born in 1937 in a small town in Taichung County, Taiwan. When she was twenty-three years old, she left home to become a Buddhist nun, and was instructed by her mentor, Venerable Master Yin Shun, to work “for Buddha’s teachings, for sentient beings.” In 1966, she founded a charity, which later turned into the 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 to “help the poor and educate the rich”—to give material aid to the needy and inspire love and humanity in both givers and recipients.
In recent years, Master Cheng Yen’s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by the global community. In 2011, she was recognized with the Roosevelt Institute’s FDR Distinguished Public Service Award and was named to the 2011 TIME 100 list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2014, she was presented with Rotary International’s Award of Honor in recognition of her humanitarian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to world peace.

生死皆自在◎釋證嚴
平常價 $21.00人生百年終一死,這是未生之前就已註定的自然循環,
但是面臨生離死別之際,多少人能不悲傷?多少人真能看透、放下?
若是根本不知生從何來,不知死往何去,又怎能毫無牽掛的慷慨就死。
這是一本有關生死問題的專書,也是面對生命的極佳參考,期待讀者們找到生命的解答,
清除內心對死亡不必要的錯覺與糾纏,認真地活在當下。
作者簡介
-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臺灣省臺中縣清水鎮。
- 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
- 一九六六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 一九九一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
- 二○○一年,獲頒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 二○○二年,獲頒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學名譽博士學位。
- 二○○三年,獲頒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
- 二○○四年,獲頒加州美國亞裔聯盟亞美人道關懷獎。
- 二○○七年,獲頒日本「庭野和平獎」。
慈濟世界在法師慈悲呵護下,數十年來,一步一步地堅實茁壯;發展為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以及國際賑災、環保、社區志工、骨髓捐贈八大腳印,透過親手拔除眾生的苦痛,以善與大愛膚慰人間。

針鋒不相對◎謝麗華
平常價 $23.00在有話直說、一針見血的教學現場背後,其實含藏著為人師表觀機逗教的智慧,與暗下鍼砭的一番苦心……
真正的領導,是可以影響本來跟你信念不一樣的人;懂他的心意和需要,幫助他解決問題,讓他拋棄成見、支持你。
——「啄木鳥老師」謝麗華
作者簡介
謝麗華
曾任執業律師。第一次與證嚴法師見面,領受慈悲教示,三個月後離開律師樓,投身教育工作。後接任馬來西亞韓江中學校長,因緣際會來到臺灣擔任慈濟志工,也因此留任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主任至今。著有《歡喜感恩》、《人生這條路》、《欒樹紅了》、《青年軟實力》、《青銀之間──慈懿代間教育的故事》等書。

【預購】崇高之心:由內而外改變世界(The Heart Is Noble Changing the World From the Inside Out)◎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The Seventeen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譯者:施心慧)
平常價 $29.00■有意義的人生
是什麼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樣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現在所享有的資源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嗎?還是需要靠很多人,包括地球這大地之母的提供?
■健康的人際關係
沒有了貪執與希求回報的愛,我們的人際關係還會成立嗎?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如何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性別的認同
我們可能從小就安於社會規範給我們貼上的標籤與制約,個人的無限可能性是否就這樣被侷限在特定的角色中,難以發揮?
■環保保護
我們與地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從地球恣意索取濫用的資源,其結果最終會回到我們下一代的身上。我們對這個地球之「家」,可曾付出過什麼?
■社會行動
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是否真的認識到我們與社會的關係?我們是否明白對他人的關愛並非可有可無?
■食物正義
我們的食物體系應該是讓有需要的人可以獲得食物,但是現今的食物體系,卻成了製造饑餓的原因,這是為什麼?
■化解衝突
小至個人之間的衝突,大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其發生的根源是什麼?要化解自己與他人的衝突,或調停他人之間的衝突,最好的立基點和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本書特色
本書所談的,並不是佛教,而是透過一位啟迪人心的藏傳佛教領袖的智慧之眼,提供我們一個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生命的觀點。噶瑪巴讓我們見到,在面臨許多挑戰時,我們仍然具有以善意和關愛來面對一切的能力。由於將我們所有人連結在一起的相互依存性,讓我們可以藉由自己的態度和行動,來改變社會和環境的問題,這是我們實際上可以透過每一天所做的選擇來進行的:要買什麼,吃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
一群美國大學生,遇上年輕卻充滿智慧的宗教領袖,激盪出本書的內容,詳細審視這個世代面臨的個人、社會,甚至整體地球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噶瑪巴指出了一個可以透過我們的努力去創造出來的世界,而我們運用的,就是自己本具的豐美資源──我們的崇高之心。
■這是心靈的分享:
本書不是在教導大家和佛教有關的知識,而是和大家分享在佛教的幫助下,作者對生活和世界有什麼樣的領會和認識。
■這是生活的邀請:
邀請我們為共同的未來一起努力。
■這是一本手冊:
書中提供了讓我們能夠藉以回歸到崇高之心,連結我們與這個世界不同而多樣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Ogyen Trinley Dorje)
西元1985年誕生於西藏東部遊牧家庭,幼年時即被認證為藏傳佛教主要教派之一的噶瑪噶舉派的精神領袖──第十七世噶瑪巴。已有九百年歷史的噶瑪巴傳承,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轉世傳承。西元2000年,14歲的噶瑪巴從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震驚世界之舉,將他推向國際舞台,成為動見觀瞻的人物。自此,噶瑪巴即以世界級精神領袖的身分,帶領為世界和平而祈願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推動環保等社會行動,並致力於保存西藏文化。西元2008年,他展開首度西方之旅,出訪美國。目前,噶瑪巴居住於北印度達蘭沙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萬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前來覲見。
作者相關中文著作(眾生出版)
《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大寶法王:千年一願》
《法王教你做菩薩》
《就在當下》
《愛的六字真言》
相關網站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www.kagyuoffice.org.tw/
噶舉大祈願法會:www.kagyumonlam.org/index.html
噶瑪巴九百年:karmapa900.org/Chinese/index.html
譯者簡介
施心慧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於劇場、電影、美編、撰稿、電視廣告製作等領域流轉多年,現專事佛法教學和英、藏文佛法翻譯,譯作有:《大寶法王:千年一願》、《噶瑪巴九百年》、《為什麼看不見》、《座墊上昇起的繁星》等。
推薦序1
法王與你交心∕林青霞
那是個難忘的經歷,令人震撼。
五年前,我有緣在印度新德里拜見大寶法王。大寶法王於1992年6月,被認證為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的最高領導者──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的轉世,成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那年他八歲。他14歲從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舉震驚世界,自此成為世界級精神領袖,帶領為世界和平而祈願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推動環保等社會行動,並致力於保存西藏文化。法王目前居住於北印度達蘭沙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萬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前去朝聖。
我們一行十多人拿著護照,通過安檢,進入法王入住的酒店套房小客廳。一進門,霎時感到有點地在動搖,又有點耳鳴。法王穿著密宗的藏紅色僧服,坐在窗前的位置上,因為背光,看起來像是一座巨大的影子,他黑白分明的雙目卻閃耀著明亮的光芒。法王為每人戴上白色的哈達以示祝福。
大夥兒蹲跪在法王跟前,這時飛來兩隻黑色的鴿子,站在窗外的欄杆上,望過去彷彿停在法王的肩頭,守護著法王。法王抬了抬眼睛,嘴裡發出一個聲音,感覺就像是龍在嘆息,彷彿有萬千的感傷和肩負著沈重的壓力。
大家屏住呼吸等待法王開示,法王看了看大家:「你們怎麼不說話?」我感恩的說:「法王,我們真是何其幸運,別人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我們卻能順利的與您見面。」因為我之前與朋友談到夢裡見到過世的母親,她總是鬱鬱寡歡、愁眉不展,朋友見我憂慮,提議我請教法王。由於當時感受到法王慈悲的能量,我褪下了一層層無形的武裝外衣,跟法王真心傾吐母親一生為憂鬱症所困、飽受痛苦和煎熬的情形。
法王非常關心,聽完即刻閉上眼睛,我知道他正用「心」在看。室內寂靜無聲,過了好一會兒他睜開眼睛:「你母親確實不開心。」然後他說:「你快樂,她就快樂。」我悚然一驚,眼淚不住的往下淌,母親病重時確實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房裡的人聽了也跟著飲泣。法王像哄孩子一樣:「好了,大家不要哭啦!」他要我把母親的名字給他,他將會在菩提迦耶的法會上為母親祈福。臨走的時候他跟每一個人握手,當他握住我的手、定睛的看著我時,我震住了,那眼神就像透過時光隧道貫穿著千年的智慧。那年他23歲,轉世的年齡是898歲。
今年法王28歲,轉世年齡903歲。他的新著作《祟高之心》,文字深入淺出、簡單明瞭,你絕對想像不到以他肉身的年齡,竟像智慧老人一樣,涉獵的範圍如此寬廣而有深度。他不談宗教,不以精神領袖自居,不說你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的大道理。他真心誠意的跟你交心,就像是你的朋友,跟你分享他的童年往事,他成長的經歷和從中悟到的道理。他無所不談,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心靈之道、永續的慈悲、化解衝突、保護環境、食物正義…。法王在書中說,佛陀以他自身的智慧在他自己身上探索生命的意義。他謙卑的說他是佛陀的追隨者,嚮往追隨佛陀的腳步。其實他何嘗不是以自身的智慧,在他自己身上探索生命的意義。
看完《崇高之心》,我閤上書本,心想,讀此書正是跟隨著智者的腳步。如果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失去了方向,找不到正確的價值觀,打開《崇高之心》就會找到答案,你會探索到原本已存在自己內心的慈悲,而在尋找探索的過程中,你已經不知不覺走上了智慧的旅程。
推薦序2
做地球英雄∕梁朝偉
《崇高之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價值觀和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態度,希望讀過此書的讀者,都能成為建構一個更美好地球的英雄。
導言
全球的人都深深地擔憂世界的現況,也希望做一些改變,但是很多人不確定應該怎麼做,或是從何處下手。在本書中,法王噶瑪巴引導我們朝向一個更慈悲的世界,這個目標是可以透過我們自身的努力而達成的。雖然知道這個任務有多麼艱鉅,法王依然堅信,在人類內心的基本崇高特質中,我們已經具足了創造這世界所需的一切。
本書作者探討了我們現今面臨的人際關係、社會、環境等主要議題,他指出:我們擁有的情感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去面對和處理這些艱鉅的挑戰。他敦促我們審慎地將人類的良善視為一個基礎,我們以此為出發點,為改變世界而努力。由於深刻認識到阻擋我們趨入自己內在這個良善基礎的障礙,噶瑪巴以實例說明要如何去除這些障礙。他強而有力的論證,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有關自己是誰,以及自己其實有什麼能力的自我認知。作者對於如何讓世界有顯著轉變的願景,既單純又精深,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深具挑戰性但卻又絕對可行的方式過生活。
相互依存將我們連在一起
這個高標準的樂觀態度,是建立在個人、社群、社會體系,以及環境的相互依存的真實情況上。最近數十年來,人們已經更能意識到無數微妙的連結,它們聯繫著許多不同的現象:全球暖化、移民勞工,以及國際市場等等,這一切證明了深刻的連結遍及了我們物質性和社會性的世界。雖然在許多形式的公共論述中已經越來越意識到相互依存性,但是卻幾乎尚未開始認真地思考關於它在道德上和實務上延伸出來的結果。法王噶瑪巴在這一觀點上討論到很多,他引用了佛教思想宗派的看法,這些觀點已經將相互依存的道理應用在社會和道德議題上超過兩千年的時間。
在本書中,他以相互依存性作為一個極富成效的架構,來思考身為人類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對周遭的世界有所貢獻。
「相互依存」意味著:對於我們的基本生存以及在此之上的所有一切,他人的援助是不可或缺的。這個事實在我們周遭明顯可見,在我們吃的每一餐中就可以體驗到它,因為每一餐都有無數來自他人的貢獻:其他的人、動物,以及自然環境本身。法王噶瑪巴說明了在很多不同的情況中,都有相互依存性的事實:從環境保護到社會正義和化解衝突,從健康的人際關係到性別認同。在這個過程中,他揭示了對於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的角色而言,相互依存在情感上、道德上,和實務上的含義。認知到相互依存,可以加深感恩、感同身受的愛和慈悲的情感反應。
噶瑪巴提出理由,證明以道德的角度來說,由於我們從他人那裡得到了這麼多,我們就必須負起責任,來回饋地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的眾生。我們的相互依存性也引生了大量的實際結果,由於我們必須仰賴他人和環境,為了確保我們的快樂,我們就必須關心他們是否幸福。
這些觀點提供了一個看這個世界的新角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創造了以新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中行動的基礎。噶瑪巴呼籲我們要行動,但是這並不是要求我們必須有戲劇性的表達方式或是高度引人注目的行動。相反地,作者讓我們看到,明智地運用我們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將我們的崇高之心做為行動的基礎,這兩者的結合如何讓微不足道的行為都能夠有長遠的影響。當慈悲的動機引導著我們所有的一舉一動時,我們的平凡生活就能變得不同凡響。
回歸自己的崇高之心
如此,法王噶瑪巴在日常生活中,為勇氣找到了展現的空間。當我們學會重視我們自己生起崇高動機的能力,我們就能夠開始運用我們接觸到的任何環境和條件,來進行英勇和崇高的努力和嘗試。他的觀點給了我們一件非凡的禮物,讓我們可以藉由我們為自己和他人創造的快樂,來衡量我們是否成功。
要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並不需要現有的狀態之外的其他東西。即使在噶瑪巴呼籲我們要去建立一個我們想要居住的世界時,他仍然不斷地提醒我們,革新的努力其實是從內在開始。他探索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見到的現實問題,包括瘋狂的消費主義、宗教偏執、世界飢餓、環境惡化等,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貪婪、瞋恨、自私等等具破壞力的情緒和習慣性的態度。透過這樣的方式,他指出了,只有在個人有所改變的情況下,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改革。
我們讀這本書,或許是想要從中學到如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很快地就會見到,改變是從自己開始──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祈願,以及我們對於想去處理的問題所產生的情感反應。
當噶瑪巴大力肯定我們想要為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努力的價值時,他溫和但又堅定地將我們帶離純然向外看的取向。為了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能,我們必須願意向內審視自心。
如果我們像作者看我們那樣來看自己,我們可能會十分吃驚:我們並非天生就貪婪或是有侵略性,相反地,我們擁有本具的良善,它就潛藏在所有讓我們見到不到這個良善的遮障之下。不過,一旦開始瞥見噶瑪巴設法要讓我們見到的,他提出的建議就變得非常可行──沒錯,這是很大的挑戰,但是它行得通,而且非常值得我們去努力。我們並不害怕會在自己心中找到什麼潛藏的東西,而是十分確信,如果探索得夠深入的話,我們將會找到回歸自己的崇高之心的道路,那時,這個崇高之心就成了我們行動的基礎。
這些關於人的本性、相互依存的事實,以及改變世界的慈悲動機的力量等等的觀點,都是在平常的經驗中開展出來的。就如法王噶瑪巴所說,他選擇以自身的經驗而不是以理論為基礎來談論這些主題,是為了確保我們可以站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來探討,這個基礎,就是人類的共同經驗以及對世界的共同關切。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會避免使用佛教術語,這和他在本書中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一致的。法王噶瑪巴希望這本書不是在教導大家和佛教有關的知識,而是和大家分享,在佛法的幫助下,他對生活和世界有什麼樣的領會和認識。
來自法王噶瑪巴的邀請
本書是從法王授予一群美國大學生的一系列課程發展出來的。噶瑪巴跨越了文化、語言和社會地位的藩籬與這群學生接觸,就像他現在與本書的讀者接觸一樣。
他所倡導的連結,或許可以被形容為某種形態的友誼,它可以改變我們對於生活在地球村的最理想狀態應該是如何的看法。這種友誼認知到了我們相互依存的事實,在這當中,每一個人的貢獻或許會不同,但是都被充分重視。就如同好朋友之間會自然發生的情況一樣,噶瑪巴雖然鼓勵我們去做不同的思維和行動,他並沒有要求我們變成一個和現在不同的自己。
這本書就等同於噶瑪巴提出的邀請。他邀請我們為共同的未來一起努力。書中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讓我們能夠藉以回歸到我們自己的崇高之心,並且建立起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同而多樣的生活方式。歡迎所有人都來探索,如何將這些工具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在這個由內而外改變世界的集體計畫中,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我們每一個人都受邀以我們原本的狀態,懷著我們自己希望世界更美好的願望,共同來參與這項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