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2015
- 25週年紀念版
- 50首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islinn Emirzian
- Alvin Pang
- and Get to Work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ath Paper Press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hyNot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首詩的時間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可預期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為什麼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十首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體雕塑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光觸媒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冯啟明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創刊號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名的起源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喧囂過後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城市書房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星子
- 孤獨六講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說集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國強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草地裡的男生
- 新文潮
- 新文潮文學社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者
- 旅行的困境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代精神
- 時代精神書屋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一期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樂園輿圖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均榮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流蘇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消滅眾神
- 游俊豪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潘朵拉的任意門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狂言三國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質詩社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4期
- 第5期
- 第6期
- 第7期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期
- 第一部
- 第七期
- 第三期
- 第三部
- 第二期
- 第二緝
- 第二部
- 第五期
- 第五部
- 第六期
- 第四期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薔薇邊緣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精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語凡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赤道風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文慧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淑瑤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30歲可以是大人嗎?◎金鎮率(譯者:陳品芳)
平常價 $28.00但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常常犯錯又怎樣?闖幾次禍又怎樣?沒關係,沒關係!」______作者 金鎮率
當時不了解,
現在才明白的30歲心情。
邁入30歲之後,
發現自己笑的機會比以前少,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開心的事。
點開一部新的劇來追,
同時摸著用全世界最舒服的姿勢睡覺的狗狗麻糬的肚子,
一邊啜飲啤酒,就會讓我感到無比幸福。
從某個角度來看,30歲應該有30歲的魅力吧。
本書特色
並不是到了30歲就會突然變成大人……
本書是剛踏入30歲關頭的作者透過工作、日常、愛情和關係的四個主題,
把迷惘需要適應、似懂非懂的30歲心境藉由文字和圖畫表達出來。
★簡單、純樸的圖畫描繪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溫暖、貼切的文字描寫迷惘的30歲心情與日常
同感推薦
(依照來稿順序排序)
學會放過自己
出社會開始工作後,對於作者遇到的各種情境真的太有感觸(淚),
「放過自己」是目前我們最需要學習的課題啊……______社畜初心者 少女阿妙
享受平凡帶來的樂趣
30歲前一兩年,常覺得自己是個不及格的大人。
對工作感到疲乏、感情碰壁,心中累積很多失落⋯⋯。
「當時不了解,現在才明白的30歲心情」作者這句話,正是我的心情,
現在30好幾的我,開始能享受平凡帶來的樂趣!
作者用輕鬆的圖文點醒我,用心感受當下,請用舒服的步調過生活吧!______圖文創作者 帕帕珍
30歲的問題,留給30歲的我來煩惱
《30歲可以是大人嗎?》插畫可愛,故事也非常有趣,更體現了時下社畜的生活與煩惱。
看著會不禁思考——30歲的我會是如何呢?會因職業倦怠,亦是步入3字頭而有所改變嗎?
這問題還是留給30歲的我來煩惱吧!______圖文作家 吉娜
為什麼要在30歲時,強迫大家變成同一種人呢?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有不一樣的想法。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生活經歷、成長過程都有些許的不同,
那為什麼要在30歲時,強迫大家變成同一種人呢?
我常常腦袋混亂、壓力大時,就不會強迫自己繼續工作,
不用「今日事今日畢」,好好休息,讓明天的自己有更充沛的能量解決問題。
我想,不再被30歲的枷鎖綑綁、學會幫自己減輕壓力,
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大人,但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吧!______網路插畫家 帽帽 Hatto
金鎮率
以粗糙又簡單的圖畫,溫暖捕捉日常生活中每個剎那的插畫家兼作家。
著有《好想消失的日子》《稍微暫停一下吧》(皆由大田出版)。
本以為現在已經完全成為大人,後來才發現這是個超大的誤會,目前正隨心所欲地幸福度過3字頭的時光。
instagram.com/ninakim89
部落格
blog.naver.com/wlsthfdlfksp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接到提案說要做這本書時,剛好是我正要踏入30歲的事。
「我做得到嗎?」「我能做出一本好書嗎?」
擔憂瞬間湧上心頭,但同時也因為覺得這會是個有趣的工作而感到悸動。
因為我才剛邁入3字頭,所以也無法完整描述30多歲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情,但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大家一點安慰。
很久以前就在想像30歲的樣子,其實跟現在的我很不一樣。想像中的我是個能迅速解決所有問題的職場女性,而現在的我則是個經常失誤,對許多事仍懵懂無知的人。
就像20多歲的我一樣,邁入3字頭的我仍然是個成天幫自己找煩惱的人,會為對方的行為賦予眾多意義,也容易因此受傷,是個很敏感的人。
我喜歡有點沒品味的冷笑話,被戳中笑點的時候,會捧腹大笑到流淚不止、幾近昏厥;也會看到電影主角死掉時放聲痛哭,甚至在看不倫劇時還會緊張到屏息以待。比起自己做飯吃,更喜歡別人做飯給我吃,是一個仍然想被照顧的30歲女子。還會嚷嚷著很想念媽媽的擁抱,是個像小孩一樣的大人。
若要說有什麼不同,應該說是有了解決眼前問題的能力嗎?啊,酒量也進步了一點,而且現在也成了比較會注意健康的人了。(酒量進步但卻注意健康的人……這話聽起來很矛盾,但是是真的!)
邁入30歲之後,發現自己笑的機會比以前少,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開心的事。點開一部新的劇來追,同時摸著用全世界最舒服的姿勢睡覺的狗狗麻糬的肚子,一邊啜飲啤酒,就會讓我感到無比幸福。從某個角度來看,30歲應該有30歲的魅力吧。
所以我很期待剩下的3字頭人生。
大家也期待一下自己的3字頭吧,即將上映!
instagram.com/translate_cake
【預購】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Którędy do Yellowstone?)◎亞歷珊卓‧米契林斯卡( Aleksandra Mizielińska)、丹尼爾‧米契林斯基(Daniel Mizieliński)(譯者:林蔚昀)
平常價 $85.00全彩大開本圖鑑,從熱帶海島到寒冷北極圈、從原始森林到熱帶雨林,
感受極致的自然體驗,讓你看得過癮、學得起勁。
★臺灣獨家∥作者親自手繪中文書名,獻給臺灣讀者最特別的獨家禮
★精美跨頁∥手繪全彩超級大開本,將世界國家公園的美麗盡收眼底
★知識漫畫∥妙趣橫生的圖畫故事,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記憶與背誦
★國際素養∥啟發多元觀點反思與探究精神,必備核心素養一手掌握
★手繪圖鑑∥1:1植物圖鑑,兼顧細節與美感,用心記錄生態的奧妙
一封神祕的信,開啟了一趟精彩的冒險旅程!旅途中你還可以知道生態系與生物分類的概念、了解極晝和極夜的形成原因,以及自然界的神奇百態,快跟著野牛庫巴(Kuba)和松鼠烏拉(Ula)的腳步,造訪各大洲的國家公園吧:
◆比亞沃維耶扎國家公園(波蘭)
◆黃石國家公園(美國)
◆馬努國家公園(秘魯)
◆九寨溝國家公園(中國)
◆納米比諾克盧福國家公園(納米比亞)
◆東北格陵蘭國家公園(丹麥)
◆科莫多國家公園(印尼)
◆峽灣國家公園(紐西蘭)
本書特色
1.以故事串聯手法與趣味十足的角色設計,帶你從環遊世界八大國家公園旅程中,了解生物演化、地形演變以及生態系的美麗與奧祕。
2.精美的手繪插圖+分格漫畫,將科普知識完美結合,激發閱讀興趣,獨立閱讀與親子共讀兩相宜。
學習資訊
◎本書無注音
◎教育議題:國際觀、多元文化、自然科學、科普知識、世界地理
各界名人與教師齊聲推薦
王淑芬|兒童文學作家)
李霈瑜(大霈) |金鐘獎 《水下三十米》節目主持人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親子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書籍作者、自然觀察家
舒夢蘭|東森主播、《聚焦全世界》主持人兼製作人
楊世泰 & 戴翊庭|《山知道、步知道》 作者
廖科溢|旅遊節目主持人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謎卡|旅遊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書評
「原本擔心整本書會千篇一『綠』,但聰明的作者獻上的是各具特色的八大公園,有生機野趣、更有人文氣息。」——王淑芬(兒童文學作家)
「回顧人生,最快樂的童年就是在紐西蘭的日子。那時候無憂無慮,老師灌輸我們的觀念是這個世界的奧妙是多麼珍貴、多麼有溫度,地球比書本上的知識有份量得多,更教會我愛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們校外教學去山林裡、去海邊,用雙手環抱著大樹、撿拾果子,腳丫子泡在海裡踏著浪、去潮池裡認識一池一世界。雖然現在的我們沒有辦法出國,真正的環遊世界,但可以藉由這本書做最充足的預習!期待未來我們一起翱翔天空,自在的飛。」——李霈瑜(大霈)(金鐘獎 《水下三十米》節目主持人)
「《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的大量精緻圖片,展現了世界八大國家公園,在地理、生物、環境、生態、歷史等,都提供了最直接且立體的資料,滿足學習者好奇之外,還能透過作者編排的種種目光,看見知識的探求和熱情,跟著這本書一起被感動吧!」——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精彩的繪本,從紙上帶您壯遊全球國家公園的美景,也讓孩子們一起徜徉在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殿堂之中!」——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我深深相信閱讀是最巨大的旅行。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一樣重要,它們是腦海裡的祕密花園,在灌溉滋養下長成獨一無二的自己。翻開這本書,讓思想跟著野牛庫巴去世界旅行一趟,大自然的神秘與美麗,多元的生態與環境,都在作者栩栩如生的筆下開始飛翔,令人欲罷不能,彷彿自己也成為了一位穿梭在國家公園裡的小小探險家。」——謎卡(旅遊作家)
「面對自然,久居現代文明的你我,總有太多的不懂。透過親切、輕鬆、清晰的繪本視角,《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帶領我們進入前所未知的美麗新世界。」——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預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小)◎元釋無聞思聰禪師(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平常價 $275.00中國元朝印刷技術之先驅,世界上現存最早木刻朱墨雙色印本,經文朱印,註文墨印
珍善本佛經中之最,影響最深遠的佛教經典之一!
閱讀與善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學習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
對治人生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577卷,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的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僅是進入《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千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經典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痴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簡單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解釋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但是到彼岸並不是表示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岸,所以重點在於從此到彼的方法。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兩百面,經摺裝,經文大字朱印,注解雙行墨印。
‧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並附刻〈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心陀羅尼〉、〈補闕真言〉、〈普回向真言〉、〈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至元六年(1340)潛邑蚌湖市劉覺廣(當時住在中興路)跋并次年(元至正元年)劉覺廣刊經讚,〈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末有〈韋陀護法圖〉。
‧書中鈐有〈甘露記〉、〈慈航記〉二朱文長方印。(鈐印:即為印章、蓋印。鈐印,中國古代官方文件或書畫、書籍上面的印章符號。即加蓋印章。其意義在於表明所屬者對加蓋印章之物的擁有權、使用權或認可。這是書畫等作品在即將完成時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是中國獨有的特色藝術。鈐印始於北宋蘇東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本經原印刷方式
‧明代萬曆年間,大量出現套色印書,而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據以印證其淵源脈絡,是研究中國印刷史難得的一手資料。學者或認為此本係分色分版套印,與後世套色印書相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版而先墨後朱分兩次印成。印墨色者注文,印朱色者經文。印墨色時將經文遮貼,印朱色時則將注文遮貼,主要是紙張必須先後對準同版不同印色的所在,此可謂「套色」,而與後來發展的分色分版,稱為「套版」者不同。
本經開本/規格
1. 菊 32 開,高 18.7 cm × 寬7.5 cm
2. 中式經摺裝
3. 重量(本體):0.75kg;重量(含外箱):0.8kg
4. 商品本體尺寸:長 19.5 × 寬 9 × 高 6 cm
5. 包裝外箱尺寸:長 21 × 寬 10 × 高 7 cm
本經特色
1. 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至今,展現中國古代印刷技術之里程碑: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末附有朱墨套印寫經圖。經文朱印,注文墨印。中國明代以後,朱墨印刷技術逐漸成熟,如閔凌兩家刊行之套印本即為其中之代表,而朱墨套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為此印刷技術之先驅。
2. 見證佛教禪宗傳播弘法結晶:禪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元代僧眾注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僅有無聞思聰禪師所註這部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且其註經謹守禪宗立場,以禪語解經。此外,禪師於經文三十二分標題下創作的36首偈頌,更傳承北宋之文字禪傳統。
3. 傳達佛教與漢文化藝術融合:如同宋元刊印佛經,流行於經文前後加上佛說法圖與護經韋馱像,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有〈韋陀護法圖〉。另附刻朱墨雙色印〈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皆以藝術、佛像和經變為主要載體。字體端莊秀麗,色彩朱墨分明,燦爛奪目,具有高度藝術鑑賞的價值。
4 提供古籍版本鑑定研究題材:目前學界對於國家圖書館館藏,元至正元年(西元1341)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刊刻字體、裝幀形制、朱墨雙色印法、經文注解、附圖,甚至其注解之於禪宗發展源流意義,各家討論與觀點互異,顯見題材作為版本學研究之能量充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343〜413)
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夀」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摩羅什和佛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大部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傳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弘始十一年(409)8月19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荼毘:火葬的意思。)
翌日,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
【預購】2gether:只因我們天生一對(1+2集套組)◎JittiRain(譯者:梁震牧)
平常價 $51.00【預購】Hello Kitty讀尼采◎SANRIO三麗鷗(譯者:林慧雯)
平常價 $21.0019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尼采的世界!
你一定聽過尼采,
或許也聽過他的偉大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應該很好奇這本書如何能成為經典,歷久不衰,
但龐大的文字量與看似艱澀的內容總令人怯步嗎?
三麗鷗人氣角色X世界經典名著系列,
用親切好讀的方式,帶領讀者入門,
精美插畫與方便攜帶的書籍尺寸,
就隨著它一起遨遊充滿哲理的文字世界吧!
讓人堅強生存下去的重要法則
勇敢拋開別人決定的價值觀!
深入探究哲學家.尼采所闡述的「生存法則」,
從明天起,擺脫輕易嫉妒、
羨慕他人的心態,展開寬闊心胸!
也許你一聽到「哲學」二字就下意識地覺得艱澀難懂而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不過,尼采是以極為認真的心態面對「我們究竟該如何生存下去?」這個問題。因此,在他的思想當中有著非常多讓人從明天起變得更積極的啟示。
就讓我們跟著Hello Kitty一起踏上深入了解尼采思想的旅程吧!在本書中充滿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從明天起,試著接受當下最真實的自己,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各種事物!
本書特色
˙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雋永的文章,轉換成好讀易懂的語錄,並在語錄下方做進一步的說明以及出處。
˙文詞簡單卻耐人尋味,有別於原作艱澀難懂的文字,讓讀者可以輕鬆理解重點,掌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精髓。
˙精選Hello Kitty圖像,圖文搭配賞心悅目,全書收錄超過100幅精美的畫作,值得Hello Kitty迷收藏。
SANRIO三麗鷗
自1960年在日本創社以來,以Social Communication為企業宗旨,透過溝通、禮物、分享,為人們創造出無數的歡樂、喜悅的Character明星。
譯者簡介
林慧雯
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全職譯者,喜歡從譯作中探索各種未知的世界。譯作有:《懷孕.生產大百科》、《平穩死:為自己寫下期望的人生結局》、《讓生活簡單快適的55個靈感》等。如有任何指教,請來信至:marchinglovetbme@gmail.com
【預購】明日之書套書(一套三冊不拆售):《什麼是民主》+《關於社會階級》+《這就是獨裁》◎育苗團隊(Equipo Plantel)(譯者:張淑英)(繪者: 瑪爾妲·碧娜(Marta Pina)、尤安·內格雷斯葛羅(Joan Negrescolor)、米格爾·卡薩爾(Mikel Casal))
平常價 $64.00什麼是民主,社會階級,獨裁
★二○一六年波隆那童書大獎★
★委內瑞拉圖書銀行文學獎★
《什麼是民主》
除了吸血鬼、怪物、夢幻的故事之外,孩子的書單中,是否也應該有一本關於「選擇權」的書!本書以淺白、生活化、幽默易懂的方式,討論民主的理念,指出民主的意義在於參與以及選擇的自由。這本書讓孩子認識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而且民主是全體民眾努力的成果。
《關於社會階級》
讀過這本書之後,你可能對於公主和王子的故事,會有不同以往的看法,因為經濟上的不平等,會讓人過著不同的生活。本書以淺白、生活化、幽默易懂的方式,讓人正視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種種差別,並且認知到這種差別,至今仍存在於我們所處的社會當中。
《這就是獨裁》
如果你身處一個獨裁國家,基本上你不太有機會看到這本書,但也請不要覺得一切與你無關,因為至今,全世界仍有許多獨裁政權存在。本書以淺白、生活化、幽默易懂的方式,介紹獨裁者的思維、執政方式,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個人勢力操控國家。
本書特色
【明日之書】套書一共三冊,是專為兒童讀者編寫的公民素養圖畫書。這套書於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首次在西班牙出版。當時西班牙在長達四十多年獨裁政權終結之後,正往自由的方向邁進,因此需要提供年輕世代關於民主,以及過往無法談論的議題的基本介紹。
書中回溯上個世紀七○年代的重大政治、社會事件,希望能開闊年輕一輩的心智,鼓勵他們以更加寬廣的眼界去思考,但時空轉換至四十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不難發現這些概念仍迫切需要被普及。在幾乎未更改文字的情況之下,由畫家重新繪製插圖,【明日之書】於二○一五再度出版,在二○一六年波隆那童書展當中,獲得最高榮譽–拉加茲童書獎 (Bologna Ragazzi Award)。
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但也常因不同意識形態相互對立,造成社會的不平靜。如何聰明思考、判斷、做出正確選擇,則須對民主、社會階級,以及對獨裁政權有基本認知,【明日之書】以淺白幽默的文字、貼近生活的描述,介紹這些重要觀念,適合兒童閱讀,是一套適合父母跟孩子討論公民素養,以及了解身處社會現況的繪本,用這一套書,幫助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名人推薦
沈雅琪 神老師&神媽咪.資深熱血教師
林蔚昀 作家.波蘭文譯者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陳正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張淑英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校長室特別顧問.譯者
葉大華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楊瓊瑩 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
(以上按姓名筆畫排序)
一致推薦
趁還有時間和可能性,我們這些大人可以、也必須為今日和明日努力。我們需要這些童書,給未來的孩子,也給過去的我們。 ——林蔚昀 波蘭文譯者.作者
用孩子的語言溝通,不用設限教育的議題,他們可以懂的成人關心的世界。——張淑英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校長室特別顧問.譯者
育苗團隊 Equipo Plantel
「育苗團隊」共有三名成員,由一對夫妻及一位年輕女孩組成。先生是經濟線記者,太太是來自阿根廷的教師,兩人婚後住在馬德里。年輕女孩是這對夫妻的好朋友,也是一名經濟系的學生。三位作者經常聚集在年輕女孩的家裡聊天發想,一起做菜,也一起寫下這三本書。1977年底,這三本書首次在西班牙出版,距離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逝世不過兩年。佛朗哥死後,四十多年來的獨裁政權終結,西班牙終於往自由的方向邁進。在此之前,想在雜誌上看到各式各樣的主題探討,以及為年輕人出版關於政治及社會問題的書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媒體及書籍出版方面,「育苗團隊」的成員有各種合作,但唯有這套書是三人以團隊之名共同出版的。
繪者簡介
瑪爾妲.碧娜 Marta Pina
瑪爾妲.碧娜經常穿梭在城市的跳蚤市場和傳統市場裡,因此發現了許多奇妙的事物:有黑白插畫的舊書報雜誌、有藝術字設計的海報、美麗的攝影照片,和許多不認識的人。
尤安.內格雷斯葛羅 Joan Negrescolor
尤安.內格雷斯葛羅是一位插畫家,他為廣告、媒體、童書或繪本甚至玩具畫圖。他畫卡通,同時也畫許多彩繪海報。
米格爾.卡薩爾 Mikel Casal
米格爾在全世界各地的報紙和雜誌上,發表插畫和漫畫,連遠在南美洲的秘魯也看得到。他是【明日之書】套書的幾位插畫家裡,唯一經歷過獨裁政權的人。雖然他不記得太多事情(因為當時他年紀還小),但是隱約注意到他生活周遭有一股悲傷的氣氛(當時他就像一個裝著天線的小孩)。他從長輩那邊知道,很多人生活在恐懼之中。
譯者簡介
張淑英
現為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校長室特別顧問(2019.08 自臺大外文系借調)。馬德里大學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博士。 2016 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 2019年起為西班牙王室索利亞伯爵基金會通訊委員。
現為《英語島》、《人間福報》定期撰文。 中譯《世界圖繪》,《佩德羅.巴拉莫》、《紙房子裡的人》等十餘部作品。
首度翻譯童書繪本,讓我想起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歲月,古今中外小說、故事,好些個講述超過五十回,如今長大成人,她們都還記得。用孩子的語言溝通,不用設限教育的議題,他們可以懂的成人關心的世界,我差一點世故老成的筆觸,在譯【明日之書】的過程中找回赤子之心。
給昨日的明日之書
林蔚昀(波蘭文譯者.作家)
第一次看到西班牙出版社的【明日之書】時,我十分驚豔。政治、社會科學主題的童書不好做,要不就是流於說教,要不就是不清不楚,說了等於沒說。【明日之書】的內容簡單明瞭,實事求是又不乏想像力和幽默,重點是,圖都很美。而且,這套書很適合拿來教小孩,因為每本都有附短文介紹,還有問答,可以讓親子/師生互動。
這套書會出現是有歷史背景的。西班牙的獨裁者佛朗哥死後,巴賽隆納的喜鵲科學出版社在1977年和1978年出了一套四本的【明日之書】,和兒童及青少年談什麼是民主、獨裁者、階級和性別(註:臺版只有出前三本)。2015年,西班牙出版社半頭牛沿用原版文字,換上新插畫,重新推出,獲得了2016年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知識類首獎。
在《這就是獨裁》中,我們彷彿偷窺到一位獨裁者的生活。他的日子充滿例行公事(出席閱兵、和名流政要見面並瓜分利益),有時看來荒謬可笑(他讀到的新聞也是審查過的)。在他的統治下,人民過得很痛苦,因為人民只能像考聽寫一樣照他的話去做,不能有自己的意見。當獨裁者死掉或被趕下臺,人們就迎向自由和民主。
獨裁結束了,不代表世界從此大同。民主社會中依然有階級、性別和種族的不平等,【明日之書】對此也沒有迴避。
「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但是,有些事情卻讓人們不平等:力氣,權力,財富,以及文化。」從這句看似中性的描述開始,《關於社會階級》為讀者拉開了兩個懸殊的世界。一個世界的嬰兒睡在自己的嬰兒床,一個世界的嬰兒和父母手足擠在一張床上。一個世界的人站在金字塔頂端俯瞰,一個世界的人在金字塔底部往上爬。人人生而平等,但人人的立足點並非平等,只要階級存在,勢必有階級的鬥爭。
民主並非從天而降,也不是一次擁有就終身保固。民主可能被濫用,可能變成民粹,人人都有投票權,不代表人人都會負責任的投票。雖然是本童書,但《什麼是民主》其實大人小孩都該讀,尤其是已經可以投票的大人。本書重點太多,只摘其中一段含金量最高的:「還有,必須由所有人來共同監督一切,而不是讓一個人來監督所有人。因為,要矇騙人民是很容易的,比方說,花言巧語、撒錢拉攏,以及,給人民一堆無法實踐的承諾。」
看起來很熟悉,不是嗎?甚至因為太熟悉而讓人心痛了。看這套書時我一直在想:如果這本書早在三十年前解嚴時就在臺灣出版,如果我們也有自己的【明日之書】,今天,或許就不會有人們坐享民主卻還在緬懷威權、想把民主拱手讓人的問題了!
但昨日無法彌補,今日尚且可追(雖然它也很快變成昨日了)。趁還有時間和可能性,我們這些大人可以、也必須為今日和明日努力。我們需要這些童書,給未來的孩子,也給過去的我們。我們要長大成人,才能趕上孩子和未來的腳步。
【預購】餐桌上的日本史(全新插畫版)◎宮崎正勝(譯者:陳心慧)
平常價 $29.00重新認識傲視亞洲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
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
竟有出人意外的關係?
從豆腐料理大變身而成的關東煮,
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
鮪魚原本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
日清戰爭帶來哪些料理,豐厚了日本飲食文化?
本書內容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讓你輕鬆了解日本的歷史與文化。
本書特色
★精美插畫搭配流暢文字,不但有助認識一些少見或特殊的食材、料理,同時也倍添閱讀的樂趣。
宮崎正勝
1942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專攻前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易博士出版社)、《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世潮)、《圖解東亞史》(易博士出版社)
譯者簡介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中國為何反日?》、《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代表的日本人》等。
【預購】羅浮宮的貓(LES CHATS DU LOUVRE)(彩色豪華版)(一套兩本不拆售)◎松本大洋(譯者:馬世儀)(繪者:伊莎貝爾·梅蕾特Isabelle Merlet)
平常價 $85.00★松本大洋中文版最新夢幻之作!童話般不可思議的世界!
★本書為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漫畫計畫「當羅浮宮遇上漫畫(BD Louvre)」邀請所繪!
★台灣版由旅日動漫達人馬世儀翻譯、漫畫家力本嘔心瀝血書法手寫字!
沒有人知道,羅浮宮美術館的閣樓頂其實住著一群貓……
一天,一隻雙眼異色的小白貓為了看畫、冒險闖入了人類的視界。
牠聽得見名畫的聲音,情急之下牠一躍而入畫中世界……
小白貓是否真是傳說中的「入畫者」?
牠不斷聽到某幅畫中神祕女孩傳來的呼喚,
難道……是羅浮宮老警衛五十多年前失蹤的姊姊?
松本大洋愛動物,尤其愛貓,這點毫無疑問。貓很早就出現在他的作品裡,《惡童當街》裡的小黑小白就被暱稱為「貓」,他幾乎每部作品都有貓(花男午睡時、《乒乓》裡的背景),到了後期,貓咪像智者一樣犀利地看著街屋和人類、下評論註腳(《竹光侍》裡黑貓聞得到血腥味……);而這次應羅浮宮漫畫計畫之邀,松本大洋首次以貓作為主角。
雖說主角雪子是隻貓,但許多畫面中,大洋將貓咪化為人形。雪子像是個長不大的、和其他人都不一樣的孩子,總是睡眼惺忪、無法融進群體、自顧自地做愛做的事(溜進人群洶湧的羅浮宮看畫聽導覽)。也因為如此,可能被罷凌,但純淨獨特的天性引人憐惜。當他人因為自己而受到傷害時,自責之情尤甚。
大洋透過雪子以及神祕的小女孩愛麗塔,描繪出對這樣特殊孩子的溫暖觀察和理解。羅浮宮名畫的世界簡直是《惡童當街》第三集中,黃鼠狼帶領小黑前往的奇異世界的延伸。另一隻黑貓「鋸子」,形象既有「蛇」的影子,幼時被拋棄的孤單身影也完全是「小黑」的再現。大洋和妻子詳細考究羅浮宮的裡外建築,挑選了1580年楓丹白露畫派法國藝術家Antoine Caron《愛的葬禮》(Les Funérailles de l'Amour)作為異世界通道,奇幻和現實並存。大洋巧妙地以羅浮宮和名畫為引,藝術品是厭倦現實的心靈之避風港——只有保有赤子之心的靈魂才能進入的夢幻世界。
《竹光侍》畫面的古典講究令人咋舌,《Sunny》和大洋其他繪本則展顯另一種魅力。《羅浮宮的貓》進而結合兩者,書中現實與夢幻之間的畫面使用了不同的技法:現實背景使用沾水筆線條和水墨渲染,畫作世界夢幻背景則是層次柔和、筆觸感更強的鉛筆。不同貓咪的各種動作、貓和狗的打架場面也令人驚嘆佩服,名畫重現的部份同樣用心。若說《羅浮宮的貓》是一則不折不扣的奇幻故事,巴黎這個背景的重責大任在於以作圖技法盡量鞏固故事的逼真感,居高臨下的城市鳥瞰風景非常細膩。
松本大洋曾多次參訪觀察羅浮宮的閉館時段,得以重建只有警衛和維護人員才能感受到的氛圍。透過光影對比的技巧,既能表現空曠展廳的莊嚴感,也描繪出閣樓貓居的私密感。
由法國藝術家Isabelle Merlet上色的全彩豪華版,畫面如同童話般,流露繪本和歐漫風情。本作同時出版【大洋原色版】,收錄松本大洋原始彩頁+黑白內頁,一樣的故事,兩個版本的畫面感截然不同。死忠粉絲一定要收藏兩版本好好比較。
「我們的每一本書都可見到冬野さほ(松本大洋的妻子兼助手)和我之間不同的合作模式誕生。但是我相信,《羅浮宮的貓》是她個人特質最明顯的一套作品,也許比我的還強烈。這是我在《Sunny》之後踏出的第一步,也想藉此徹底拋開童年的世界。在這部作品中,貓取代了童年這個主題,而我的下一部作品會脫離得更遠。」——松本大洋
「松本大洋總是能在一片污濁裡安放最澄澈的核心。『真實蘊藏於黑暗之中』——當社會被黑暗包圍,孩子便是那火光。」—— 61Chi(漫畫家)
「松本大洋以每一部作品對前一部的突破,說明了他的藝術企圖心,而他試圖用畫面來牽引作品的意圖,顯然不只是『娛樂』、『有趣』而已。藝術家在創作的歷程中,有時也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麼人生的真相,畢竟人生巨大如一面無盡的馬賽克牆,而我們不過是上頭的一片磁磚。但即便如此,優秀的藝術家會透過作品,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某個隱隱約約的全景,那『目送歸鴻』的眼光裡,人類的靈魂深處。」—— 吳明益(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松本大洋Matsumoto Taiyou
1967 年出生於東京。
1987 年以《STRAIGHT》進入講談社「Afternoon 四季賞」的秋季賞準入選,從此出道。
長篇漫畫作品包括:《STRAIGHT》、《ZERO》、《花男》、《惡童當街》、《乒乓》、《GOGO Monster》、《No. 吾》、《竹光侍》(和永福一成合著)、《Sunny》、《羅浮宮的貓》等。另著有短篇集、畫冊,以及繪本等。
其中《竹光侍》獲得第15 回手塚治虫文化賞漫畫大賞、2007年第11回日本文化廳Media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賞;《Sunny》獲得第61 回小學館漫畫賞、2017年第20回日本文化廳Media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賞。
松本大洋的作品經常改編成影視,代表作《惡童當街》曾於2006 年改編成動畫電影,獲第31回日本電影金像獎最優秀動畫片及諸多國際動畫大獎。被譽為神作的《乒乓》則分別曾於2002年改編成真人電影(曾利文彥執導、宮藤官九郎編劇,窪塚洋介主演),2014年由天才動畫師湯淺政明再度改拍成電視動畫《乒乓 THE ANIMATION》,獲2015年東京動畫獎(TAAF)年度最佳電視動畫大賞。短篇漫畫《藍色青春》(青い春)也曾於2002年拍成電影(豊田利晃導演,松田龍平主演)。
上色師簡介
伊莎貝爾・梅蕾特Isabelle Merlet
1967年生於法國默路斯(Mulhouse),是一名漫畫上色師。曾和二〇〇九年的安古蘭大獎得主、知名法國漫畫家布洛奇(Blutch)合作,也曾參與法國新浪潮名導亞倫・雷奈的喜劇電影《萊利生活》(暫譯,Aimer, boire et chanter)。
譯者簡介
馬世儀
學生時代寫過幾年動漫畫評論,退伍後幹過幾本漫畫雜誌編輯。21世紀初赴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留學。畢業後定居東京,在電車通勤的夾縫中翻了些漫畫、小說,偶爾也寫寫短文散稿餬口。文字譯作有《阪急電車》,漫畫譯作有《冥王PLUTO》、《聖堂風雲》、《星守犬/續・星守犬》、《來去澳洲!》及《犬之島》、《夢的化石:今敏全短篇》等。目前亦擔任大塊文化出版的松本大洋系列作品審譯。
【預購】野鳶尾(The Wild Iris)◎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譯者:陳育虹)
平常價 $24.00第一本完整譯介的葛綠珂繁體中文版詩集
陳育虹/譯‧後記
本書特色
★《野鳶尾》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詩人葛綠珂普立茲文學獎獲獎作品,亦為華文文壇第一本完整譯介的葛綠珂詩集,並附英文原詩對照。
★由台灣重量級詩人陳育虹翻譯,並專文撰寫譯後記。
★台灣新生代詩人波戈拉、林婉瑜、孫得欽、夏夏、崔舜華、楊佳嫻撰真情賞析,與陳育虹譯後記共同收錄於精美別冊,隨書附贈。
名人推薦
台灣新生代詩人
波戈拉
林婉瑜
孫得欽
夏夏
崔舜華
楊佳嫻
(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真情賞析
「當代少數詩人有新作問世時,讀者會搶著先睹為快;葛綠珂就列於這有限名單之首。她筆下的情感與修辭張力無可爭議;前後六部詩集,她堅持一貫的嚴謹格式,優雅的掌控力與樸直的表達,像一把解剖刀,剖開希望與痛苦之間的迷霧。」——大衛.畢思彼《華盛頓郵報》
「葛綠珂形象強烈,讓人難忘。二十年來累積了一系列醒目的著作,她的詩既不『告白』也非『智性』,與一般認知中的兩大詩類有不尋常的區隔……出現於二十世紀末,《野鳶尾》這以花的語言寫成的奇書,是一首德國藝術抒情組曲,帶著抒情曲式的哀傷節奏。它的詩能量來自那屬於古老吟遊詩人的春天意象,那聖經中的田野百合,自然的再生。」——海倫.范德樂《新共和報》
露伊絲‧葛綠珂 Louise Glück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她自幼即喜愛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
196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1999年《新生》得《紐約客雜誌》詩獎,隔年並獲頒耶魯大學博令根終身成就獎,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累積著作詩集十五本,詩論一部,並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04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
譯者簡介
陳育虹
1952年生。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畢,生於台灣高雄市。寄旅加拿大多年後,現定居台北。出版詩集《閃神》(洪範2016)、《之間》(洪範2011)、《魅》(寶瓶2007)、《索隱》(寶瓶2004)等七本;散文《2010日記∕365°斜角》(爾雅2011);譯作:凱洛‧安‧達菲詩集《癡迷Rapture》(寶瓶2010)、瑪格麗特‧艾特伍詩選《吞火Eating Fire: Selected Poetry 1965-1995》(寶瓶2015)等。2011年於日本思潮社出版日譯詩集《我告訴過你》。曾獲2004《台灣詩選》【年度詩獎】、2007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入選2008九歌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新詩30家》。
自己的花園
◎陳育虹
*
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父親從商。她自幼即喜愛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 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大上夜間通識課,受教於前輩詩人黎歐妮.亞當斯及史坦利.庫尼茲 。青春期的特殊經驗,深刻影響了她的創作。
1968年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出版,她早熟的文字,疏離的語調,長於表達細膩情感的寫作天分,立即受到關注。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1999年《新生》得《紐約客雜誌》詩獎,隔年並獲頒耶魯大學博令郡終身成就獎,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累積著作詩集十五本,詩論一部,並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04年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其間八年並擔任「耶魯青年詩人獎」決審。
*
《野鳶尾》是葛綠珂第七本詩集,是她沉澱多年,以兩個月時間一鼓作氣完成的作品,共五十四首詩。詩中她誠實而無畏的,像精神分析師面對病患,挖掘自我內在的糾結。詩中的「我」,可能是某一株花草,可能是在花園勞作的詩人,祈禱的詩人,也可能是大自然或造物主——比如那一簇簇棉棗兒花,看透了個體生命的卑微,對詩人說:「你為甚麼還在乎╱自己的聲音,如果╱是甚麼╱幾乎等於甚麼都不是」〈棉棗兒〉;而自知「永遠無法花開二度」的紅罌粟,告訴詩人:「我有很多感覺,感覺╱統治我……我開口說話╱因為我已經碎成片片」〈紅罌粟〉。
詩人對生命盛極而衰的焦慮,讓她盼望時間能停頓:「我想停下來,像以往一樣╱靜止,因為世界從來不靜止╱不停在仲夏,而停在第一朵花╱成形之前,一切還沒過去╱那一刻——」〈門口〉;而雖然美好回憶清晰如昔:「那房間一定還在……╱一切還沒褪入空無,褪入現實……╱你臉上幾綹亂髮,濕答答,參差著赭紅╱棉麻褐,銀光閃爍。沉甸甸一整甕白牡丹」〈派斯克島〉,雖然猶在希望無窮的春天,她也預見情愛的必然幻滅:「她的手指冰冷╱沾著春雨╱稀疏的草地冒出紫色番紅花——╱就算在這裡,在這愛的起點╱她的手離開他臉龐,已然╱留下一個分手的意象」〈花園〉。
她對上蒼是有埋怨的:「現在四周只有沉默對我說話……╱當祢離開,祢離開得斷然╱決然,帶走所有可見的生命」〈晚禱〉;而上蒼呢?祂責備:「我怎能幫得了你們如果╱你們的需求各個不同╱日照,陰影,濕暗,乾熱╱你們自己聽聽……╱每個聲音都高喊著╱一些需要,一些必要╱並且藉此不斷╱相互扼殺╱在開闊的原野」〈仲夏〉;祂也提示:「不像植物╱你們的生命不循環╱你們的生命是鳥之飛翔╱始於靜止,終於靜止」〈退隱的風〉。祂點醒詩人:「如果你願意睜開眼╱就會看見我,就會看見╱天堂的空虛╱反映在大地,原野再次╱一無所有一無生息,覆蓋著雪——」〈夏末〉。是的,或許那擁有最後說話權的,正是大自然:「我已經在夏夜對你唱得夠久了╱終究我會贏得你;這世界無法給你同樣╱持久的關注╱你得學會愛我,人得學會愛上╱沉默,和黑暗」〈安眠曲〉。
赤裸裸,不多加修飾,散文化,抒情的句行裡處處是矛盾,魅惑,不安,苦澀,憤懣,甚至嚴苛的質疑,辯論或控訴,抗拒那逼近的昏晦,那終不可免的,沉寂;口吻有時瑣碎家常,謙卑,沮喪,慧黠兼而有之,有時又彷彿神諭,專斷,權威,讓人不寒而慄。詩集中不同的發言者,允許詩人藉多重視角,更全面的從流動觀點表達「我」在花園變遷中的體會,省思,以及對生命的迷惘與領悟。
*
葛綠珂用字素樸,直白。「對語言的熱情,對文字的敏銳感應,是詩之為詩的標記。最簡單的字,可能蘊含最豐富的意義,最戲劇化的張力……我喜愛小小的,卻能在腦子裡膨脹的詩。」她在《詩的實證與理論》寫。在詩論或詩作中,葛綠珂經常提到voice一字:「Voice意指『思考風格』,這是『文字風格』永遠無法取代的……詩得以流傳,不因其內容,而因其思考風格。」
詩人追求的毋寧是更幽深的詩意,不是詩的表面技巧。而voice,我想,可以譯成「心聲」。
詩人批評家安德魯.江斯頓 曾說葛綠珂的詩「像幽靈,骨瘦嶙峋一襲黑衫,冷靜,清醒」。的確,詩如其人。早熟,憂鬱症,心理分析治療,失衡的親情,對孤寂的洞察,對內在黑暗的凝注,對存在與消亡的尋探……因為相似的生命履歷,葛綠珂的詩難免不讓人聯想到「告白詩派」的希薇亞.普拉斯與安.賽克絲頓 ;詩人學者史岱棻.柏特 甚至認為「普拉斯之外,葛綠珂是少數能把抑鬱和疏離感提升到美學領域的詩人」。但與早逝的兩位前輩相比,葛綠珂應該是更堅韌的。也因為跨過前輩沒跨越的關卡,葛綠珂走得更遠,視野更超脫,心思更透徹。《野鳶尾》裡迴響著的,是葛綠珂冷清的「心聲」,她思想的獨特音樂。她苦心經營的花園,她知道,最多只是一個變質的伊甸;而在無數晨禱晚禱後,她終究得到啟示,以詩安頓了自己。
詩是她抵擋厄運,痛苦與恐懼,找到生命「剎那即永恆」的意義,與之協商而得到救贖的歸依。
葛綠珂的詩,例如早期的《艾奇里斯勝利》,稍後的《牧場》或《亞維諾火山口》等,靈感廣泛取材西方童話,史詩或神話;但《野鳶尾》中提到的花果植物則多出自《聖經》:番紅花,雅各之梯,蘋果,玫瑰,無花果,水仙,雛菊,莢蒾,百合與荊棘,葡萄園……甚至兩個人名,諾亞與約翰 ,都帶著象徵,架構出一個幾可亂真,同樣也要失去的,伊甸情境。除了這些,詩集中其他的花,比如野芝麻別名「死亡蕁麻」,延齡草別名「三葉花」(表示三位一體?),各自又蘊藏了表層之外的影射。至於野鳶尾:iris,除了是意涵「希望,信仰,勇氣與智慧」的花,它同時也是眼睛瞳孔外圈的虹膜,wild iris因此是不是可能隱喻「狂野的眼色」?林林總總,「她謎樣的語言,吸引讀者參與她的故事,融入,並各自填補其中的留白,」詩評家海倫.范德樂 說。葛綠珂的敘述雖不離「我」,但那「抒情我」其實並不陷溺於主觀,也因而柔軟了主╱客體二分的對立。這不斷自我詰辯的《野鳶尾》,彷彿一個洗滌儀典,她創作的分水嶺。
*
葛綠珂的創作始終源於清明的「內視」。借用詩人自己的說法:詩是她思想風格的完整體現,她發自底層的心聲;而《野鳶尾》主題詩的結語,或許正是這說法最詩意的表達——
自我生命中央噴出
一柱泉湧,鬱鬱的深藍
投影在碧藍海藍 〈野鳶尾〉
詩人為自己建了一座花園,園裡種上比伊甸更多的花:野芝麻、罌粟、雪花蓮,甚至巫草;園裡,她聆聽幻變的風雨星辰,她祈禱,她記錄著一切,清晨以至夜深,年少以至年老,感知那繁華而迅速的春夏,以及終將到來的秋冬,靜靜的。
並且,她讓我們走進她的花園……
【預購】無謂的盛宴(La fête de l’insignifiance)◎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譯者:尉遲秀)
平常價 $25.00也是一場終極的如釋重負。
我們從很久以前就知道,
這個世界已經不可能推翻,不可能改造,
也不可能讓它向前的悲慘進程停下來了。
我們只有一種可能的抵抗,
就是不把它當一回事。
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存在的本質。
它隨時隨地永遠與我們同在。
就算沒有人想看到它,它也會出現:
在恐怖之中,在血腥鬥爭之中,在最不幸的厄運之中。
要在這麼悲劇性的境況裡認出它,直呼其名,
這經常需要一點勇氣。
可是我們不只要認出它,還要去愛它,
無意義,我們必須學習去愛它。
呼吸這圍繞著我們的無意義,
它是智慧的鎖鑰,它是好心情的鎖鑰……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小說的藝術》、《無知》、《不朽》、《緩慢》、《生活在他方》、《相遇》、《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等書。
【預購】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溝口彰子(譯者:黃大旺)(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平常價 $32.00第一手文化、性別研究 揭開男男魅惑人心的祕密
ˇ中村明日美子手繪唯美書衣,雙封面深情呈現
ˇ橫跨50年BL發展歷史 ˇ超過80部BL作品介紹
ˇBL名作《純情羅曼史》、《同級生》、《野性類戀人》、《東京心中》全解析徹底明白BL的魔力!
「BL不斷追求和提示的,是對所有人來說自由且宜居的社會適應方式。作者懷著愛意,冷静的分析了這項事實。讀了這本書,讓我更加下定决心熱愛BL。」——三浦紫苑(直木賞得獎作家)
BL(Boy's Love),是男性與男性之間由戀愛發展出來的各種故事。從森茉莉在七○年代的美少年小說作為「BL始祖」,到現在各種漫畫、小說、動畫、電影,BL提供多重的樂趣,滿足了各式各樣的想像。
然而,喜愛BL的妳/你是否曾經想過:
為什麼BL的讀者與創作者,幾乎是異性戀女性?
BL故事中的女性為什麼反而經常缺席?
為什麼「攻」在侵犯「受」以後,「受」仍會愛上「攻」?
「我才不是同性戀,只是喜歡的人剛好是男生!」這句經典告白,其實流露出恐同意識?
甚至,曾有男同志公開批判BL愛好者,掀起一場激烈論戰?
BL研究者溝口彰子從BL的歷史說起,從耽美幻想到與現實接軌,BL創作中蘊含的性別意識,以及在社會風氣影響下的變革。也正是這些思想上的互相激盪,催生出更多不受性別規範、具包容性的作品,成為一個持續「進化」的活動!
溝口彰子 Mizoguchi Akiko
重度BL愛好者。視覺與文化研究博士。目前任教於學習院大學研究所、共立女子大學、多摩美術大學、法政大學、明治學院大學與早稻田大學等校。
溝口自大學畢業後就從事時尚、美術相關職業,同時也致力於日本LGBT族群活動,於東京中野區設立女同志/女雙性戀社團「LOUD」,並創辦東京國際同志影展。她於一九九八年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研究所進修,接觸到酷兒文化理論,決意研究BL以及女性的性別意識。
本書是溝口第一本著作,系統地回顧總結了從二十世紀六○年代起至現在的BL文化發展、創作者和受眾的意識,以及在社會中立場地位的變化。
繪者簡介
中村明日美子
二○○○年出道的漫畫家,作品多為異色魔幻風格,代表作為《同级生》、《J的故事》、《哥白尼的呼吸》等。其中,《同级生》及衍生系列數次入榜日本年度漫畫指標「這本BL不得了!」並改編為動畫電影。除了漫畫之外,中村也跨足時尚雜誌插畫,以其一貫大膽前衛的風格征服觀眾。
譯者簡介
黃大旺
先天性表演者。高雄路竹人,一九七五年生於台北市。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譯著包括關谷英里子《商務英語不NG:關鍵單字這樣用就對了》系列(博碩)、大竹昭子《日本寫真50年》、藤原新也《東京漂流》、平野甲賀《我的手繪字》(臉譜出版source書系)、飯澤耕太郎《私寫真論》(田園城市)等。
【預購】生如夏花·泰戈爾新月集&漂鳥集【中英對照|絕美精裝版】:復刻印度名家彩色插畫|譯者導讀泰戈爾生平與作品(Stray birds & The Crescent Moon)◎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譯者:鄭振鐸)
平常價 $26.00看一朵花,懂一個道理,
解救一顆乾涸的心。
泰戈爾畢生都透過文學創作探討人與上帝、自然、時間與宇宙的相互關係,浪漫的情感及真摯的孩童之情也是他筆下常出現的主題。他的詩充滿深刻激情的生之嚮往,也有沉鬱幽深的天命依歸;他用清新的筆觸演繹花草蟲魚的喃喃細語,用母親殷殷的勸慰與孩童稚氣的童言描繪人間溫情。一切平凡事物,都透過詩人的慧眼匠心,化為詩意的存在。
▎自然生死 ▎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愛戀纏綿 ▎
★世界對著它的情人,揭下浩瀚的面具。
它縮小,小如一首歌,小如一枚永恆的吻。
▎哲思天命 ▎
★我們錯看世界,反說它欺騙我們
▎世間孤寂 ▎
★人走進喧囂的人群,只為淹沒他沉默的呼喊。
▎燦爛人生 ▎
★我們熱愛世界時便活在這世界上。
泰戈爾的詩是奉獻給神的禮物。
全書中英對照,一本詩集,兩種感悟。
冰心:「(泰戈爾的)作品感情充沛,語調明快,用辭華美。格調也更天真,更歡暢,更富神秘色彩。」
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1861.5.7-1941.8.7)
印度詩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文豪,印度及孟加拉國歌的歌詞作者。。出身貴族,文學創作範圍廣大,除詩歌之外,也寫了許多小說、劇本、散文……等,代表作有《新月集》、《漂鳥集》、《吉檀迦利》、《流螢集》、《園丁集》。
譯者簡介
鄭振鐸(1898.12.19-1958.10.17)
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作家,文學史家,著名學者,五四運動時,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他所翻譯的《新月集》與《漂鳥集》是「五四運動」後,以白話文翻譯外國詩歌的經典。
【預購】完結日·善惡大決戰與回歸的預言:地球編年史第七部(全新校譯版)◎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龔力、洪禎璐)
平常價 $35.00完結日從何時開始計時?又落在哪一天呢?
串聯前6部精要內容,加上30年的廣泛研究,解開所有懸而未決的謎團
以神之名義的宗教戰爭、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真相、尼比魯星與阿努納奇眾神的回歸、主之日與午時的黑暗、火星照片與火衛一事件……
◎未來的祕密,根植於過去
四千年前,近東地區目擊了神和他的兒子所許諾的人間天堂;三千多年前,埃及的國王與人民渴求一個彌賽亞時間(messianic time);兩千年前,猶大的人們想知道救世主是否會出現;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為這些謎團所困惑。預言會成真嗎?
在本書中,西琴博士將處理這些疑問,解答古代的謎團,說明十字架、雙魚宮和聖杯等象徵物的起源與意義;描繪太空站相關地點在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呈現為什麼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正好彙聚到耶路撒冷這個「天地紐帶」(Bond Heaven- Earth)之地。歷史本身在重演嗎?是否一切都被彌賽亞時鐘(Messianic Clock)所指引?
三百多年前,知名的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爵士闡明了天體運動的祕密,也寫過關於《舊約‧但以理書》和《新約‧啟示錄》的論文。最近人們發現了牛頓對於完結日(末日)的計算手稿,本書也將分析這份資料。
‧以色列子民留在埃及的原因為何?
‧加喜特王朝的十字符號代表什麼?
‧古代的星盤裡記錄了特殊的日食事件?
‧納斯卡線是眾神離開地球時留下的痕跡?
‧亞歷山大與埃及的阿蒙神是父子關係?
‧達文西畫作〈最後的晚餐〉裡藏了什麼祕密?
‧尼比魯星的軌道週期已經改變了?
一切終將真相大白!
好評推薦
「讓人翹首以盼的撒迦利亞‧西琴經典啟示系列的最終卷!在這部花費了三十多年研究而得來的傑作中,西琴展示了「過去即是未來」這一靈性觀點引人注目的新證據:人類和地球,屬於一個早已決定好的週期性天體時間。一個偉大的循環即將來臨……」──《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反映了最高水準的科學知識。」──《科學與宗教新聞》(Science & Religion News)
「幾千年來,祭司、詩人和科學家一直試圖解釋人類是如何被創造的。現在,一個公認的學者提出了最令人驚訝的理論。」──美國合眾新聞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自從撒迦利亞‧西琴出版《第12個天體》一書已有三十多年,該書使得蘇美文明和關於阿努納奇人的記載重新復活。這些天外來客塑造了人類,並給予人類文明和宗教信仰。在這本終結之書裡,西琴向人們展示了禁錮於「開端」中的「完結」,一旦當你瞭解這個「開端」,就有可能預知「未來」。」──《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過去,未來
「他們將在何時回歸?」
我曾經被問到這個問題無數次,而這裡的「他們」,當然是指阿努納奇(Anunnaki),那些從尼比魯星來到地球的外星人,在古代被人類視為神。尼比魯星沿著長長的軌道,何時會回到離我們最近的那個點?當那一天到來時,又會發生什麼事?會出現午時的黑暗嗎?地球會被撕裂嗎?地球會獲得和平,或是發生末日善惡大決戰(Armageddon,亦常直接音譯為哈米吉多頓大戰)?會發生長達一千年的苦難與煩惱,還是彌賽亞(messianic,意思是救世主)的第二次降臨?關鍵是,這一切將發生在二○一二年嗎?或是更晚,或根本就不會發生?
這些意義深遠的問題,結合了具有宗教信仰與期待的人們最深層的希望與焦慮,同時也被混雜於當前的事件之中:戰爭在眾神與人類的事務交纏的地方爆發;核毀滅的威脅;凶猛驚人的自然災害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多年來一直不敢回答,但現在,這些回答不能夠也不可以再被推遲了。
人們應該認識到,關於「回歸」的問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就像現在一樣,它在過去也無可避免地連結到對於主之日(the Day of the Lord,編注:《和合本》稱耶和華的日子)、日子的完結(the End of Days,編注:又稱完結日,《和合本》稱末後的日子、末期等)、末日善惡大決戰的盼望與憂懼。四千年前,近東地區目擊了神和他的兒子所許諾的人間天堂;三千多年前,埃及的國王與人民渴求一個彌賽亞時間(messianic time);兩千年前,猶大的人們想知道救世主是否會出現;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為這些謎團所困惑。預言會成真嗎?
在本書中,我們將處理這些疑問,解答古代的謎團,解譯諸如十字架、雙魚宮和聖杯等象徵物的起源與意義。我們將說明太空站相關地點在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呈現為什麼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正好彙聚到耶路撒冷這個「天地紐帶」(Bond Heaven-Earth)之地。我們將思考,為什麼現在的西元二十一世紀與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如此相似?難道是歷史本身在重演?是否一切都被彌賽亞時鐘(Messianic Clock)所指引?是否那個時候即將到來?
兩千多年前,《舊約》中的但以理反覆地問天使:「何時?」何時將是日子的完結、時間的完結?三百多年前,知名的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爵士闡明了天體運動的祕密,也寫過關於《舊約.但以理書》和《新約.啟示錄》的論文。最近人們發現了牛頓對於完結日(末日)的計算手稿,我們將會同時分析這份資料,以及近期對於世界末日的預言。
希伯來《聖經》和《新約》都宣稱,未來的祕密根植於過去,地球的命運與天國相關聯,人類的事務和命運連結著上帝和眾神。在考慮將會發生什麼事情之前,我們會從歷史跨越到預言;每件事都不可能排開其他事而被單獨了解,所以我們會同時論及相關事件。我們以此為嚮導,透過過往的眼光看到未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答案必定令人驚訝。
二○○六年十一月,紐約
【預購】不期而愛‧番外(完)◎MAME(譯者:大文、左夏、一只大妖)(繪者:Hibiki-響)
平常價 $24.00★甜到牙痛,泰國校園小清新熱播BL電視劇《不期而愛》繁中原著小說
★由華文泰翻第一品牌天府泰劇重新修訂翻譯!
★Facebook知名粉絲團:腐魯同影劇
痴情草根矮攻X高富帥誘受與冰山腹黑攻X傻萌哈密瓜受的完美組合,看這本男孩與男孩的愛情多美多純多辣(多辣破折號)(住嘴)
愛上泰娛 LoveThai
喜孜孜、甜蜜蜜!平凡的愛也值得擁有幸福。
Facebook知名社團:泰劇大聯盟聯合真誠推薦。
大學校園生涯結束──
Ae成了工程師,Pete成了飯店經理人;
兩人註冊結婚,但卻得面對Pete的弟弟小Alwin的不滿。
Tin成了企業人,Can成為健身教練;
健身俱樂部學員Prim姐的各種搭訕讓Tin醋勁大發離家出走(?)。
四人巧遇暹羅水世界樂園,
侄子、姪女三人打成一團!
脫下了學校制服,這兩對相處模式南轅北轍的情侶,
婚後、同居,將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這份不期而遇,讓我們陷進了愛情中,
從今以後,我會用我一生去守護你、全心全意地愛你。
天府泰劇簡介
天府泰劇專注於泰國電視劇、綜藝、熱門短視頻的翻譯製作,曾翻譯過《為愛所困》《不一樣的美男》《一年生》《逐月之月》《不期而愛》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電視劇,也是翻譯泰國綜藝最多的字幕組《男得有情郎》《泰版變裝皇后》《泰版無限挑戰》等熱門綜藝,備受粉絲青睞的還有泰國的女性向小說《一年生》《逐月之月》《不期而愛》等。目前天府泰劇全網粉絲近900萬,是華文區粉絲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泰劇字幕組。
MAME
Just a woman who love to write.(只是個喜歡寫作的女子。)
【預購】如果我們是天生一對(What If It’s Us)◎貝琪‧艾柏塔利(Becky Albertalli)、亞當·席佛拉(Adam Silvera)(譯者: 成曼曼)
平常價 $34.00小說版權已在全球售出十多國
電影《親愛的初戀》編劇又一BL力作
兩位摯友貝琪‧艾柏塔利(Becky Albertalli)與亞當.席佛拉(Adam Silvera)聯手寫出了機智、幽默又溫馨的小說。這是關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男孩,無法判斷宇宙能量是要湊合他們──還是要分開他們的故事。
亞瑟只在紐約待一個暑假,如果他有從熱愛的百老匯裡學到東西,那就是宇宙能量會在最不預期的情況下,給你一場精采的羅曼史。
班從小在紐約長大,認為宇宙能量是個王八蛋,畢竟宇宙能量如果站在他那邊的話,他就不會需要抱著一箱前男友的東西去郵局了。
當亞瑟和班在郵局相遇的那一刻,宇宙能量又為他們準備了什麼劇本?說不定什麼都沒有,畢竟,他們後來走散了;說不定是華麗的史詩,畢竟,他們又重逢了。但如果他們重來三次都無法搞定一場約會,那又是為什麼呢?
在紐約這個大都會,亞瑟與班迂迴曲折的戀情是否就像是百老匯音樂劇那樣高潮迭起,充滿浪漫的情懷?如果他們就是天生一對……
得獎紀錄
★2018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最佳青少年讀物
★2018年Bustle年度最佳YA書籍
★2018年Paste Magazine年度最佳YA書籍
★2018年秋季《出版者周刊》最令人期待的青少年小說
★Indiebound 青少年獨立書店必讀選書
名人推薦
吳鈞堯(作家)
陳栢青(作家)
盛浩偉(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深受讀者喜愛的艾柏塔利以及席佛拉聯手打造了這個紐約夏日戀情,是個充滿喜感的羅曼史,有著甜蜜又有內涵的劇情。──《科克斯書評》
兩個截然不同的男孩談著迷人又甜蜜的戀愛。──《出版者週刊》
艾柏塔利與席佛拉在玩世不恭與夢幻樂觀之間取得了恰好的平衡,描寫出一段寫實又逼真的青少年戀情。帶點爽快又夾雜著不可抗力,兩位不同風格的作者合作的天衣無縫也同時吸引到新舊粉絲。──《學校圖書館學報》
兩個頂尖YA酷兒作家協力打造出一對年輕情侶,在忙碌的紐約裡甜到蛀牙的戀情。毫無疑問,這就是你期待已久的男同志愛情喜劇。──《娛樂週刊》必讀清單
讓羅曼史重新變酷的一段戀情,好的愛情喜劇就是要讓人有這種感覺。──《洛杉磯書評》
一齣開心而且幽默到讓你笑出來的愛情喜劇。──《號角圖書雜誌》
貝琪‧艾柏塔利 Becky Albertalli
是好幾本廣受好評小說的作者,《西蒙和他的出櫃日誌》(電影名稱:《親愛的初戀》)、《無回報的好處》(The Upside of Unrequited)還有Leah on the Offbeat。她也與Adam Silvera合作寫了What if it’s Us。曾為一名青少年的臨床心理學家,目前與家人一起住在亞特蘭大。她的個人官網是www.beckyalbertalli.com。
亞當.席佛拉 Adam Silvera
是多本紐約時報暢銷小說的作者,包括了THEY BOTH DIE AT THE END、《我,比不快樂更快樂》(More Happy than Not)、HISTORY IS ALL YOU LEFT ME,以及與Becky Albertalli合作寫的What if it’s Us和INFINITY SON等。他所有的著作都獲得了數個星級評論。他曾在出版社當過兒童書籍銷售員、內容構思公司的區域經理,以及兒童與青少年文學書評家。他在紐約布朗克斯區出生長大,目前居住在洛杉磯,而且他身高不知道是在高幾點的。
譯者簡介
成曼曼
美國普渡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目前為內容力特約譯者,經手過專業論文、產業報告、影集、動漫、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題材廣泛。
【預購】不期而愛‧第二部(完)(上下集套書)◎MAME(譯者:大文、左夏、一只大妖)(繪者:Kanapy、芝士餡蛋捲)
平常價 $48.00★甜到牙痛,泰國校園小清新熱播BL電視劇《不期而愛》繁中原著小說
★由華文泰翻第一品牌天府泰劇重新修訂翻譯!
★Facebook知名粉絲團:腐魯同影劇
痴情草根矮攻X高富帥誘受與冰山腹黑攻X傻萌哈密瓜受的完美組合,看這本男孩與男孩的愛情多美多純多辣(多辣破折號)(住嘴)
愛上泰娛 LoveThai
喜孜孜、甜蜜蜜!平凡的愛也值得擁有幸福。
Facebook知名社團:泰劇大聯盟聯合真誠推薦。
高冷毒舌富二代 X 單蠢貪吃哈密瓜
他,認為人類只有利益掛勾沒有真愛;
他,為了保護朋友不顧一切揮拳相向。
性格與價值觀平行線的兩人, 闖進了對方的生活,
更闖進了彼此的心裡……
-感謝這個世界讓他遇見了如此忠誠的男人,這個全世界最可愛的男人。-
You are my oxygen, saved me from the dead water.
因為家庭緣故,Tin信奉金錢至上。
金錢可以收買感情或者人心。
對於他來說,信任是個愚蠢的行為,
是日後別人背叛自己而建立起來的橋梁。
然而遇到Can這個單純多話且無條件相信朋友的熱血少年足球員,
信念不同的兩人處處針鋒相對!
Tin原本計畫著拆散Ae與Pete,向Can證明自己是對的,
卻沒想到吃了憤怒的Can的一拳!
所謂冤家路窄,校園外的相遇,
Tin的言不由衷再度激怒了Can,又被揍了第二拳!
然則隔日Tin卻收到了Can的道歉信……
以為自己不會再相信愛的Tin,滿腦子只剩瞇瞇眼少年,
化身為經常請吃飯的大少爺,
帶著美食引誘貪吃鬼哈密瓜靠近!
天府泰劇簡介
天府泰劇專注於泰國電視劇、綜藝、熱門短視頻的翻譯製作,曾翻譯過《為愛所困》《不一樣的美男》《一年生》《逐月之月》《不期而愛》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電視劇,也是翻譯泰國綜藝最多的字幕組《男得有情郎》《泰版變裝皇后》《泰版無限挑戰》等熱門綜藝,備受粉絲青睞的還有泰國的女性向小說《一年生》《逐月之月》《不期而愛》等。目前天府泰劇全網粉絲近900萬,是華文區粉絲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泰劇字幕組。
MAME
Just a woman who love to write.(只是個喜歡寫作的女子。)
【預購】乙一作品集1-4套書(全新版):《GOTH斷掌事件【全新增訂版】》、《只有你聽到 CALLING YOU【全新增訂版】》、《失蹤HOLIDAY【出版20週年全新修訂版】》、《寂寞的頻率【全新修訂版】》◎乙一(譯者:陳可冉、秦剛、高詹燦等)
平常價 $92.00在台出版9週年,乙一經典代表作,全新增訂版!
殺人的人、被殺的人,
以及,看著他們的「我」——
七個嗜血的故事,乙一既殘酷又純淨的連作短篇集
全新增訂版新增收錄
番外篇〈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及〈番外篇後記〉
書封由設計師朱疋繪製及設計
★本格推理小說大賞
★「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年度十大推理小說第2名
★「YAHOO! JAPAN」讀者票選年度最佳推理小說第1名
★「週刊文春」年度十大推理小說
★「偵探小說研究會」年度十大推理小說
★改編同名電影和漫畫
我和森野是升上高二才認識的,我們有著同樣的癖好:對活生生的人毫無興趣,卻對冷冰冰的屍體投注極大的熱情,尤其是那些被冠上「獵奇」、「噁心」、「駭人」的事件,最能獲得我們的青睞。更幸運的是,森野似乎擁有可以吸引這類事件的體質,讓我得以多次親臨現場,近距離欣賞死亡。儘管我和森野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有一點我們是完全不同的,而正是這一點的不同,決定了我們究竟是不是人類。她屬於人類,總是扮演著被殺的角色——而我卻不一樣。
《只有你聽到 CALLING YOU【全新增訂版】》
即使沒有發出聲音,
你還是聽見了我心底的悲鳴。
電影《超感應-KIDS-》、《只有你聽到》原著小說
四個帶著傷的故事,乙一既悲傷又溫暖的白色短篇集
特別新增收錄短篇小說〈假女友〉
孤零零的女孩和喜歡在垃圾場徘徊的男孩,透過「腦內手機」相會的孤單靈魂;擁有轉移傷口和疼痛能力,身上總是布滿大大小小的傷痕的小男生;微微搖晃的花蕾裡,哼唱著的少女;撒了謊虛構出來,卻彷彿真實存在的假女友……乙一將難以訴諸語言的痛楚,寫成無聲的吶喊。沒有出聲,卻用力喊進我們的心裡,產生強烈的共鳴。腦海裡呼喚彼此的鈴聲,心在嘶啞喊痛的求救訊號,低聲哼唱思念的花之歌,比誰都還要堅定的那句話,沒有人察覺,只有你聽到。
《失蹤HOLIDAY【出版20週年全新修訂版】》
失蹤,是為了
被誰找回來。
人氣插畫家清原紘漫畫《失蹤HOLIDAY》原著小說
兩個關於依存的故事,乙一既心痛又療癒的白色短篇集
出版20週年全新修訂版
獨家收錄乙一繁體中文版序
剪下雜誌上的字拼成綁架信,偷偷寄回家裡。今天開始,繼母的惡言相向、父親的背叛,還有這個少了我也能繼續運轉的家,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了。一月四日,天氣晴,我綁架了——我自己!……害怕被忘記,執意綁架了自己的少女;害怕被傷害,拒絕和外界接觸的少年。每一次屏住氣息的失蹤,其實都是竭盡全力喊出的「我就在這裡」。這是乙一為每位失蹤者所寫的尋人啟事,無一處不讓人心痛,卻到最後都充滿溫柔。所以要相信,無論藏得多隱密,都會有人找到你。
《寂寞的頻率【全新修訂版】》
錯過是寂寞,後悔是寂寞,
等待是寂寞,成全是寂寞。
我們會相遇,也是因為寂寞。
四個餵養「寂寞」的故事,
乙一既孤獨又深情的白色短篇集
收錄中文版讀者專屬乙一自序
因為被告知了未來,而逐漸彼此疏遠的女孩和男孩;想偷走洞裡的手提包,卻抓住的另一隻手;影片裡每播放一次,身體就會轉向我一點的少女背影;在我發生車禍而五感喪失之後,也依然嘗試和我溝通的妻子……藉著若即若離的文字,乙一成了操弄距離的魔術師,他用殊途將我們相阻,又用共感使我們相連。關係擱淺的預言,分開彼此的牆面,生死兩隔的銀幕,五感盡失的世界。即使因著這些隔閡無法靠近,但當頻率對上的瞬間,才發現我們擁有同一種寂寞。
乙一
1978年生於日本福岡縣,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畢業。
1996年,年僅17歲的他以《夏天.煙火.我的屍體》贏得第6屆「JUMP小說大賞」,一鳴驚人。2003年,他再以《GOTH斷掌事件》榮獲第3屆「本格推理小說大賞」,該書並被改編成電影和漫畫。
他的創作範圍極廣,多變的風格讓喜愛他的讀者將他的作品分為驚悚懸疑的「黑乙一」和悲傷療癒的「白乙一」,但作品裡往往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難以單一風格概括而論。
著有《GOTH斷掌事件》、《只有你聽到CALLING YOU》、《失蹤HOLIDAY》、《寂寞的頻率》、《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合著有《殺死瑪麗蘇》等書。
【預購】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卡爾·榮格(Carl G. Jung)(譯者:莊仲黎)
平常價 $28.00☆榮格經典之作,亦是最佳入門原典
☆德文版完整直譯,繁體中文界首次出版
一九〇二年,榮格在一位患有夢遊症的年輕女病患身上,發現了人類心靈中「無意識的自主性」存在的可能性,由此展開對這個課題的探索。一九一六年,他舉行了一場名為「無意識的結構」演講,並將講稿發表於期刊。但由於這個主題太過複雜,直到十二年後,榮格才正式將修改並擴充的論述成果出版成書。
在這本書裡,榮格探討了無意識對意識人格的反應及行為方式所造成的種種影響。和佛洛伊德的觀點不同,榮格認為,無意識是獨立自主的系統,而把無意識區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也是榮格心理學思想的本質之一。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會顯現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話(即所謂的「原型」)裡,原型既是人類不斷重複出現之經驗的載體,也是全人類——即使分屬於不同文化——的共有物。
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總覽榮格所開創的分析心理學最重要的觀點、基本概念和理論脈絡。其論述範圍涵蓋心理學、神話學、宗教學、文學、哲學等,讀者得以深入淺出地一窺這位分析心理學大師的思想洞見。
卡爾・榮格Carl G. Jung
瑞士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Analytische Psychologie)始祖。一八七五年生於瑞士凱斯韋爾(Kesswil),二十歲開始在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學醫,並旁聽法律和哲學課程,一九○○至○九年,於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的附設醫院繼續其學業和研究工作,一九○五至一九一三年,擔任蘇黎世大學的講師,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三年,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與巴塞爾大學授課,一九四八年,榮格於蘇黎世邦的庫斯納赫特(Küsnacht)創立榮格學院(C. G. Jung-Institut Zürich),作為分析心理學的人才培育與研究中心,一九六一年逝於當地。
榮格和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與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同為現代深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的三大先驅。一九一三年,他與亦師亦父且為工作伙伴的佛洛伊德決裂之後,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分析心理學」,其對意識、集體無意識等提出的深刻洞見,至今仍極具影響力與啟發。
譯者簡介
莊仲黎
一九六九年生,女,德國漢堡大學民族學碩士、博士候選人。目前從事英、德語譯介工作,譯筆簡明流暢、清晰易讀,譯有《榮格論心理類型》、《心理韌性訓練》、《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盛會不歇: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時光,納粹統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德國文化關鍵詞:從德意志到德國的64個核心概念》、《柏林:歐洲灰姑娘的重生與蛻變》、《想像之城:與二十三位經典人物穿越柏林五百年》、《德意志領導:足球場的哲學家-勒夫,德國足球金盃路》、《帶著兩隻大象翻越阿爾卑斯山》、《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達爾文密碼》、《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與美味料理》、《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守護者的凝視:八個不放棄生命的動人故事》、《怎麼有人研究這個?》、《讀書別靠意志力 : 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等書。
這部篇幅不長的著作起初濫觴於本人那場標題為「無意識的結構」(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的演講,一九一六年十二月,我還將講稿發表在《心理學檔案》(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二頁起)這份法國心理學期刊。此外,我還把這場演講的內容擴充為論文,並收錄於《分析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這本我在一九一七年出版的英文著作裡,論文標題則改為〈無意識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我之所以提起這個過程,是因為我希望藉此指出,本書的內容其實不是經由單次的撰述所完成的,而是我數十年來致力於理解、並至少依據某些主要特徵而把人們「內在戲劇」(drame intérieur)的特性和發展過程——即無意識心靈(unbewußte Seele)的轉變過程——呈現出來的成果。
早在一九〇二年,當我在處理一位患有夢遊症的年輕女性的心靈發展史時,「無意識的自主性」這個觀念便在我的心裡萌芽滋長。後來在蘇黎世市政廳那場以「精神異常的內容」(Der Inhalt der Psychose)為主題的演講裡,我則改由另一個面向來探討無意識的自主性。到了一九一二年,我在〈力比多的轉變與象徵〉(Wandlungen und Symbole der Libido)這份論文中,曾以某個案例作為例證,說明無意識心靈轉變過程有哪些主要部分,同時我還指出,人類顯然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動在歷史與族群文化層面裡,仍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在前面已提到的〈無意識的結構〉這篇發表於一九一六年的講稿裡,我首次試著總結無意識心靈的整個轉變過程。然而,這卻只是一個嘗試,因為我當時心裡很清楚,自己的論述仍不夠充分!由於相關的材料相當錯綜複雜,我當時根本不認為,僅僅透過一篇文章的撰寫就可以對這個主題有合宜允當的闡述。我那時只將那份講稿「暫時發表在期刊上」,而我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有明確的用意—我希望留待日後再重新探討這個關於無意識的主題。到了一九二八年,我又累積了十二年的診療經驗,因此,我已有能力全面而仔細地修改〈無意識的結構〉這篇文章,而相關的論述成果就集結在本書裡。
我在本書所試圖闡述的內容,主要是自我意識(Ichbewußtsein)和無意識過程(unbewußtes Prozeß)的關係。依據這個研究目的,我特別討論意識人格(bewußte Persönlichkeit)如何回應無意識作用的那些現象,並由此而嘗試探索人類真實的無意識過程。當然,這些研究仍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因為至今我依舊無法回答關於無意識過程的性質和本質這個主要問題。在竭盡所能地累積最大量的經驗之前,我還不敢貿然展開這項格外艱難的任務,因此只能留待日後再完成。
或許我可以請求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以諒解的態度將本書視為我本人在這個嶄新的、尚未被研究的經驗領域裡,所進行的一場鄭重而認真的探索。因為本書所涉及的,並不是已構思完備的思想體系,而是對人們的綜合心理體驗(psychische Erlebniskomplexe)的闡述,更何況這些心理體驗從來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由於心靈(Seele)是非理性的東西,因此,我們絕不可依照舊的思維模式,把它和或多或少比較卓越的理性相提並論。還有,當我們在心理經驗(psychologische Erfahrung)裡極其頻繁地碰到某些不合乎我們的理性預期,因而被我們理性傾向的意識所摒棄的心理發展過程和體驗時,其實大可不必為此感到訝異!畢竟我們的理性傾向往往沒有科學根據,所以不適合進行心理方面的觀察。這就好比我們如果想觀察大自然如何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運作,就不該對大自然懷有先入之見一樣。
我當然不認為,本書已呈現二十八年來自己在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裡累積的一切經驗。不過在撰寫本書時,我的確試圖依據長年的診療經驗,提出一些概括性結論,因此,本書應該受到讀者認真看待。此外,讀者不妨把《太乙金華宗旨》這部中國道教內丹學經典,當作本書末章的續篇。我和已故摯友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 1873-1930)曾以「金花的祕密」(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為名,共同發表《太乙金華宗旨》的德譯本,由衛禮賢負責翻譯和注釋,我則針對內容撰寫評論。我在這裡必須提到這份出版品,因為,東方哲學早在好幾百年前,便已探討人類內在心靈的發展過程,而這部中國道教經典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跨文化比較材料,因此,對我們的心理學研究著實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卡爾.榮格
一九三四年十月
【推薦專文】
似曾相識燕歸來:一部榮格原典的前世今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一書雖然短小輕薄,但卻是榮格心理學的濃縮精華,為榮格學派入門最重要的原典之一。
本書(或者更精準地說,是篇論文),出於一九一六年榮格在蘇黎世對分析心理學派同道的演講,同年先以法文譯出,題為「無意識的結構」(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刊登在《心理學期刊》(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XVI卷,一五二到一七九頁)。英語版本明顯的是根據一份隨後卻遺失的德文手稿所翻譯的,以「無意識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為題,刊登在《分析心理學合輯》(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一九一七年)。而現在被收錄於榮格全集中通行的英語首版,則是從法文版英譯出來的。
一九六一年榮格過世後,題為「關於無意識及其內容」(Über das Unbewusste und seine Inhalte)的德文手稿,才又重見天日。作者本人曾根據自己手稿,進行過一次修訂和增補,內容大部分都被囊括在一九二八年題為「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dem Ich und dem Unbewussten)的修訂與擴充版本當中,也就是我們現在將要讀到的這本書的初版。然而,德文抄本並未包括一九二八年所增添的新內容。
《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是榮格對自己畢生戮力建構的心理學理論,所進行的第一次完整論述,將與佛洛伊德學派精神分析理論的關係作出理論與實務經驗的區別。他與佛洛伊德同樣重視無意識對意識的影響力,但榮格認為:無意識並不僅止於佛氏所主張的個人層面,集體無意識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會促使人必須走上從集體中脫穎而出,以彰顯個體性的個體化歷程,也就是熟悉榮格心理學讀者常謂之以「英雄之旅」的心靈征途。
而本書的結構就是在個體化理論假設架構下所進行的,它分成上下兩篇,上篇標題為「無意識對於意識的作用」。重點在於從意識到個人與集體無意識後,發現阻隔在個人與集體無意識間的那層隔膜就是「人格面具」,能夠區別屬於集體的「personality」與屬於個體的「individuality」是不同的,才有辦法正確處理人格面具,繼而有機會碰觸到集體無意識的層面,與在個人與集體交界間的情結遭遇;接下來面質原型、擴張意識層面,甚至獲取不可思議的巨大集體能量。
嚴格而言,《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一書的故事僅僅說了一半,如果說這部分是分析心理學理論的「今生」,那麼還有個「前世」的部分,其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榮格在一九一三年與佛洛伊德徹底決裂前,在一九一二年就於《Rascher瑞士藝術年鑑》(Rascher’s Jahrbuch für Schweizer Art und Kunst)以〈心理學的新途徑〉(Neue Bahnen der Psychologie,蘇黎世,一九一二年)為題發表論文,概述了新心理學研究由「生理的」到「心理的」的轉折,進而觸發深度心理學的歷史過程,並初步提出集體無意識與個人無意識是不同存在的論證,進而闡述兩者在研究進路、治療實務上的取向,以及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該文之後英譯為〈心理學的新途徑〉(New Paths in Psychology),收錄進《分析式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初版,倫敦,一九一六年)一書之中。隨後經過校訂與擴充,內容擴張超過三倍之多,再以「無意識過程運作心理學」(Die Psychologie der unbewussten Prozesse,蘇黎世,1917)為題,以德文出版。隨後英譯為〈無意識過程運作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收錄於《分析式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第二版,倫敦,一九一七年;紐約,一九二〇年)。這份論文在進一步修訂與擴充後,最後成為《無意識心理學》(Ueber die Psychologie des Unbewussten,蘇黎世,一九四三年)一書面世。
〈無意識心理學〉與〈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日後被同時收錄進《榮格全集》的第七卷當中,加上歷年來榮格自行修訂、增刪、改寫,或者新出土的本人手稿資料等,合編成為著名的《分析心理學二論》(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是為最完整的榮格心理學入門經典。
《榮格全集》分別有德文版與英文版,內容大致相同,部分行文、論述稍有出入,但經歷多年來,包括榮格本人的修正後,基本上已經沒有版本優劣的大問題存在。然而,有鑒於英文是最通行的國際語言,大多數人入門榮格,還是通過英語,不免在文化思維上愈形「美式」,積久成習,「美國榮格」隨「偉大的美國」國際揚威,將來若定於一尊,未免可惜。榮格在世時就強調自己是榮格,而非「榮格學派」。他早就預知到他的思想將來一定會開枝散葉,愈形紛雜,至於是好、是壞?也很難說。因為思想是發展的,而不是「標準答案」。
本書的價值在於由德文翻譯,相較於英譯本氾濫,當然是華文市場的珍本,有可能更接近以德文為母語的榮格本來的想法。然而,這是不是就表示和其他譯本存在著爭執「對錯」的問題?這就仁智互見了。畢竟,翻譯是門大學問,不可能有一個文本可以全然對等轉譯成另一個語言,當中所涉及的,不僅是文字意涵,還有文化脈絡、思維方式、環境指涉、存在意境……等諸多問題,錯綜複雜,根本難以完全解決。對於不顧文化背景,執著於文字的完美主義者,只能抱歉地說,一說就是錯,若恐誤入文字魔障,還不如乾脆一開始就放棄文字相。其實,深度心理學的價值在於「心領神會」,而非「蟲魚之學」,過於執著文義精準,恐怕只會落入另一個阻礙進步的迷思陷阱當中。比如有榮格基本教義派學者主張,榮格心理學在榮格死後就已經定調,他本人所制定的理論結構與內涵,都不能加以改變。這樣的論調,令人不寒而慄。他們似乎完全忘記榮格說過的,他所探究的心靈是不可言說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段文字可以表達於那種心靈實相於萬一者,當然也包括他自己殫心竭力所完成的這一切。
榮格心理學還在發展當中,就華文讀者而言,與其囫圇吞棗,遍閱二手糟粕,倒不如扎扎實實地由原典入手,如果能讀德文當然最好,次求英文亦非不可。若限於語言,一定得從中譯本入手,那就真的得找到一本好譯本。商周出版的這本《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源自榮格最重要的原典之一,雖為迻譯,惟譯筆流暢,文義足夠精準,加上對心理學敘事脈絡掌握具一定水準,堪為信達雅之作,凡有志於榮格心理學者,在目前相關書海氾濫的本地市場中,本書無疑地,是必選的口袋名單之一。
【預購】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典藏版)◎夏目漱石(譯者: 劉子倩)
平常價 $33.00至於人類?此一邪惡物種大概只是我茶餘飯後的愚蠢笑料吧!
近代諷刺文學經典
創作當時,夏目漱石的心理狀態,在別人看來是瘋狂的,
但就漱石本人來說,卻是在特具意識的心理下追求真實,
這部作品不僅僅以它的玄學意味,以及其滑稽特質受人稱道,
事實上,《我是貓》被當作日本近代諷刺文學的經典類型,至今仍擁有崇高地位!
──文藝評論家 成瀨正勝
《我是貓》可說是一本「人類圖鑑」,透過貓的眼睛描寫人類各種奇妙的模樣。從「我是貓。尚無名字。」這句話開始,「貓」向讀者揭開浮世人間的種種愚昧。貓自始自終都沒有名字,不受人類馴服,與如同牡蠣般的宅男主人苦沙彌一起生活,「主人就像難纏的牡蠣緊緊吸附在書房,從不曾對外界開口。然後擺出一副只有自己最豁達的樣子真是有點可笑。」貓不只消遣自己的主人,連同時常來到屋頂長草的主人家的客人們,如美學家迷亭、物理學家寒月、詩人東風以及哲學家獨仙等,都是貓的嘲諷對象。
比嘲笑他們,我更嘲笑我自己,像我這樣嘻笑怒罵是帶有一種苦艾的餘韻的。──夏目漱石
本書於1905年起在《杜鵑》雜誌上連載,輕快逗趣的文風,迅速獲得廣大迴響。書中對話形式宛如日本傳統說唱藝術「落語」,並蘊藏了許多日本及世界文化的典故,在在顯示漱石學識之淵博。夏目漱石作為小說中貓主人苦沙彌老師的縮影,嘲笑著明治時代知識分子的無奈、迂腐、無知,卻也是漱石的自我反省。
貓族的世界與內心自白也是小說中饒富趣味之處──
「像主人這種表裡不一的人,或許有必要偷偷寫日記躲在暗室發洩自己不可告人的真面目,但我等貓族無論行住坐臥、行屎送尿皆是真正的日記,所以用不著那麼大費周章保存自己的真面目。有那個閒功夫寫日記還不如在簷廊睡大頭覺。」
「世人的評價因時因地如同我們貓族的眼珠一樣變化。我的眼珠不過忽大忽小,而人類的評說卻會在瞬間顛倒黑白。顛倒也無妨。事物皆有兩面,有兩端。敲打兩端讓同一事物身上發生黑白顛倒的變化,正是人類懂得變通的地方。」
「人類很愚蠢,只要用『貓哄聲』──貓哄聲是我對人類發出的聲音。若以我為標準來看待,那不是貓哄聲,應該是被哄聲──算了,總之人類很愚蠢,所以我只要那樣細聲細氣湊到人類的膝旁,通常他或她就會誤以為我很愛他們,不僅任我為所欲為甚至不時還會摸我的頭。」
「說到人類什麼最難看,我想莫過於張嘴酣睡的醜態。貓族終其一生也不會丟這種臉。」
貓的世界同樣反映著人類世界。漱石以反諷手法,爐火純青地刻畫人性共相,即使歷時百年,仍深受讀者喜愛,為書中貓言貓語的的犀利幽默莞爾。
本書特色
★經典中譯典藏本,資深日本文學小說譯者劉子倩融和當代與明治語言風格,完整體現「貓族」的機伶活潑。
★夏目漱石一舉成為「日本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魯迅、芥川龍之介、村上春樹等文學大家無不深受《我是貓》的深刻影響。
★兼具日本俳諧文學和西歐諷刺文學的傳統,善用辛辣諷刺的手法進行揭露和批判。
夏目漱石
本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出生於東京。1893年自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畢業。1899年赴英國留學三年,專攻十八世紀英國文學,回國後開始文學創作。1905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我是貓》,大受好評並一舉成名。
夏目漱石自幼學習漢文,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其作品風格更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代表作有《我是貓》、《三四郎》、《從此以後》、《門》、《心》、《行人》、《草枕》等。1916年因胃潰瘍惡化辭世,享年四十九歲。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包括三島由紀夫《憂國》、川端康成《伊豆之旅》、谷崎潤一郎《春琴抄》、太宰治《女生徒》、夏目漱石《門》等日本文學作品。
【預購】宇宙密碼:地球編年史第六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徐冬妲、宋易)
平常價 $35.00人類的基因裡有著與宇宙的關聯?
在本書中,西琴博士回溯蘇美的古老文獻與傳說,述說神的天命與半神的命運之差異、死亡與復活的故事,同時探究人類基因的來源、字母表的誕生過程、解開《聖經》之密碼的關鍵、聖經先知的預言與史實的對照、耶路撒冷特殊的命運,以及古代近東各國興衰起伏之命運的源頭。
◎揭開古文獻裡隱藏的密碼、神祕數字和預言
西琴博士將遺傳學的最新進展,應用到幾千年前的經文中,證明人類不僅在地球上進化,也是「星星之子」,是宇宙生命準則的產物,也受其約束。
他提出一種革命性的理論,認為阿努納奇運用「生物-數字-字母」代碼,來為祕密知識編碼。阿努納奇將這些知識傳授給以諾等被選中的少數人士,並由這些人來創建科學資料的儲存庫,在適當的時候授予人類。這些資料也構成了預言的基礎。西琴博士在預定的天命與各種可選擇的命運之間的微妙平衡中,確定了天體和地球事務的轉折點。他揭露了預言的奧祕,並掀開長期掩蓋了歷史真相的那些誤解迷霧,同時揭示將人類與宇宙連結起來的「主要密碼」。
書中重申《創世記》及其來源的《聖經》記述的完整性,以及蘇美的《創世史詩》對「生命種子」起源的描述,確認了古代蘇美宇宙學家們的斷言:從尼比魯星帶到太陽系的生命種子,實際上是在天體碰撞時期植入地球的。因而,我們(那個種子的產品)是宇宙密碼的一部分。
本書最突出的發現之一是,由二十二個希伯來字母所組成的字母表,是在模仿人類的二十二對染色體。此外,希伯來文字透過模仿組成蛋白質的三個核酸,創造出由三個字母組成的動詞結構設計。這終將讓我們明白,那些「創造」我們的神,只是從另一個空間來的、使我們和宇宙得以連結的信使。
‧蘇美王吉爾伽美什為何無法獲得永生?
‧命運與黃道星宮有何關聯?
‧木乃伊的製法真的源自埃及嗎?
‧源自父系和母系的人類基因,各有什麼重要性?
‧希伯來字母表是在模仿人類的二十二對染色體?
‧《聖經》裡的關鍵密碼其實是數字?
‧亞伯拉罕與馬杜克的命運在哈蘭城交錯?
‧耶路撒冷最初是眾神的登陸點?
本書將揭開所有的祕辛!
好評推薦
本書內容經過充分研究且具說服力……西琴為本書帶來了少見的邏輯和學術知識……他展示了既有理論中的缺陷,並揭露了一些古老的騙局。──《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地球編年史》揭示的古老密義,在第六部中得到了新的解答:宇宙的真相就藏在我們自身的DNA之中!本書再次證明,西琴有通天徹地的能力。 ──《書目雜誌》(Booklist)
西琴的研究精深,證據充分……在學識方面,他猶如眾多著名作家背景中閃亮的明星。 ——《紐約城市論壇》(New York City Tribune)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讀者也許會記得,我以對《聖經》中有關納菲力姆(Nefilim)的一段話提出疑問,做為《地球編年史》系列的開端。然後,這種探索擴展到神話、考古學、語言學、天文學、宗教學……就這樣產生了一系列的書。在這些書中,古代文獻和資料都與希伯來《聖經》相符,也與現代科學的發現相合。結果有了將《聖經》當作科學彙編的新觀點,也是對古代(在創世之初)「科學即宗教,宗教即科學」的認識。
儘管從《宇宙密碼》首次出版至今不過十年,基因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所取得的科學進步,卻是革命性的。那些改變的典範超越了生物學或醫藥學,擴展到科學的各個方面。令大多數人驚歎的是,人們在地球上發現的許多跡象,似乎與透過太空任務如射電望遠鏡在天際所發現的相符。無法預料到的是,哲學和神學已在變化的風雲中交織。突如其來地,一個有才智的設計理論引起了對進化論的新一輪挑戰。
然而,科學和宗教是相對立的,一切科學的進步都能把我們帶回整個循環的源頭(創世之初)嗎?那時,這兩個部分是硬幣的兩面。《宇宙密碼》中重申了《創世記》及其來源的《聖經》記述的完整性,以及蘇美的《創世史詩》對「生命種子」起源的描述,確認了古代蘇美宇宙學家們的斷言:從被稱為尼比魯(Nibiru)的外星球帶到太陽系的生命種子,實際上是在天體碰撞時期植入地球的。因而,我們(那個種子的產品)是宇宙密碼的一部分。
這本書最突出的發現之一是,由二十二個希伯來字母所組成的字母表,是在模仿二十二對DNA染色體。此外,希伯來文字透過模仿組成蛋白質的三個核苷酸,創造出由三個字母組成的動詞結構設計。這一發現不僅提供了語言學上的新視角,也為神學研究開闢了新途徑。它讓我們逐漸認識到,當一切都被揭曉之後,我們終將明白,那些「創造」我們的神,只是從另一個空間來的、使我們和宇宙得以連結的信使。
二○○六年十月於紐約
【預購】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軟精版)(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譯者:林俊宏)
平常價 $43.00撼動世界 哈拉瑞「人類三部曲」
連天才們都驚艷不已的曠世傑作
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柏、康納曼……全球重要意見領袖 人手一冊
《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作者
當代全球思想指標 哈拉瑞 成名代表作
《人類大歷史》為什麼能夠在國際暢銷書榜上爆衝?原因很簡單,它處理的是歷史的大問題、現代世界的大問題,而且,它的寫作風格是刻骨銘心的生動。你會愛上它!——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
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亦即明智的人種。
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慾、情慾、到物慾,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本書作者哈拉瑞希望滿足讀者的是:
「請給我單單一本書,不到五百頁的篇幅,用清晰可讀的散文,不填塞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就能涵蓋了人類如何崛起、如何被農作物綁架……乃至影響現代生活甚巨的資本主義、一神教、自由人文主義、基因工程……如何興盛的重大脈絡,讓我洞悉其中的關鍵和意涵。」
許多所謂「大歷史」書,標榜要給讀者一個完整的人類歷史輪廓,但很少成功。
通常,描寫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的專長;但是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則是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擅場。
至於如何讓這兩大段歷史之間沒有斷層,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過去幾乎沒人做得到。許多著名史家的作品,由於欠缺遺傳學或生態學的視野,很多關鍵史事的詮釋,也只是隔靴搔癢。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分成四部分來描述人類大歷史:
七萬年前的大腦認知革命(有能力談八卦,想像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我們渴求更多、生產更多,分工分職愈趨細膩)、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帶來快速進步,讓我們擁有上帝的力量,也帶來毀滅)、以及導致全球大一統、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金錢、帝國、宗教。
作者還希望這本《人類大歷史》能填補傳統史書的三個鴻溝:
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
作者認為,讀者若是錯過這樣的觀點和角度,不帶著這些疑問來思考,將會一再錯過歷史中最關鍵、最有意思的部分。
【遠見獨家專訪】
1.哈拉瑞:最大敵人非病毒,而是心中惡魔(摘自《遠見雜誌》2020年6月號)
www.gvm.com.tw/article/72907
www.gvm.com.tw/article/72908
哈拉瑞:pse.is/RBU7N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
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海法,2002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最初專研中世紀史和軍事史,發表了許多學術書籍和論文;現在專研世界史和宏觀的歷史進程,《人類大歷史》這本巨著就是最新的研究成果,2012年以希伯來文出版,在以色列成為暢銷書,陸續翻譯成23種語文,代表全球主要文明國家都看重他的作品。
最獨特的是,哈拉瑞給各國的版本都是量身訂做的,書中舉例盡可能選用當地熟悉的史實,顯示他用功之深,知識之淵博。而且,身為人文歷史學者,他也懂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等硬科學,蹲馬步的功夫非常扎實。
哈拉瑞的世界史講座系列影片,已被放上YouTube。
目前他也在《應許之地》雜誌,定期撰寫專欄文章。
譯者簡介
林俊宏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
譯有《大數據》、《英語的秘密家譜》、《建築為何重要》、《如果房子會說話》、《大科學》、《群的智慧》等書。
現就讀於師大譯研所博士班。
(距今年代)
135億年 物質和能量出現。物理學之始。
原子和分子出現。化學之始。
45億年 地球形成。
38億年 生物形成。生物學之始。
600萬年 人類和黑猩猩最後的共祖。
250萬年 非洲的人屬開始演化。出現最早的石器。
200萬年 人類由非洲傳播到歐亞大陸,演化為不同人種。
50萬年 尼安德塔人在歐洲和中東演化。
30萬年 開始日常用火。
20萬年 智人在東非演化。
7.0萬年 認知革命:出現能夠描述非現實的語言。
歷史學之始。智人傳播至非洲之外。
4.5萬年 智人抵達澳洲。澳洲巨型動物絕種。
3.0萬年 尼安德塔人絕種。
1.6萬年 智人抵達美洲。美洲巨型動物絕種。
1.3萬年 弗洛瑞斯人絕種。智人成為唯一存活的人類物種。
1.2萬年 農業革命:馴化動植物,出現永久聚落。
5000年 出現最早的王國、文字和金錢、多神教信仰。
4250年 出現最早的帝國:薩爾貢大帝的阿卡德帝國。
2500年 出現最早的硬幣——通用的貨幣。
波斯帝國:試圖建立普世的政治秩序——「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印度佛教興起:試圖建立普世的真理——「讓所有人類解脫痛苦」。
2000年 中國漢帝國。地中海羅馬帝國。基督教興起。
1400年 伊斯蘭教興起。
500年 科學革命: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開始取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歐洲人開始征服美洲和各大洋。
整個地球形成單一歷史場域。資本主義興起。
200年 工業革命。家族和地方社群被國家和市場取代。
動植物大規模絕種。
現代 人類跨出地球的疆域。
核武器威脅人類的生存。
生物逐漸由「智慧設計」形塑,而非天擇。
未來 「智慧設計」成為生命的基本原則?
智人被超人類取代?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大約在一百三十五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霹靂(Big Bang)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三十八億年前,在這顆叫做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稱為生物。生物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學」。
到了大約七萬年前,一些屬於智人(Homo sapiens)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複雜的架構,稱為文化。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歷史學」。
在人類大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七萬年前,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我們所謂的歷史正式啟動。大約一萬兩千年前,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讓歷史加速發展。到了大約不過是五百年前,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說是讓過往的歷史告一段落,而另創新局。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在描述這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周遭的生物。
事實上,人類早在史前就已存在:早在兩百五十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類似現代人類的動物。然而,即使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他們與共享棲地的其他生物相比,也沒什麼特別突出之處。
如果到兩百萬年前的東非逛一逛,你很可能會看到一群很像人類的生物:有些媽媽一邊哄著小嬰兒、一邊還得將玩瘋的小孩抓回來,忙得團團轉;有些年輕人對社會上種種規範氣憤不滿,也有些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只想圖個清靜;有肌肉猛男搥著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邊的美女能夠垂青;也有年長充滿智慧的大家長,對這一切早就習以為常。這些遠古時期的人類已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地位、奪權力。
不過,這些天性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沒什麼不同。這些遠古人類,和一般動物比起來就是沒什麼特別。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後代有某一天竟能在月亮上漫步、分裂原子、瞭解遺傳密碼,還能寫寫歷史書。說到史前人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們在當時根本無足掛齒,對環境的影響也不見得比大猩猩、螢火蟲或是水母來得多。
生物學家把所有生物劃分成不同的物種(species,簡稱種)。而所謂屬於同一物種,就是牠們會彼此交配、能夠產出有生殖力的下一代。例如馬和驢,雖然有共同的祖先、也有許多類似的身體特徵,也能夠互相交配,但牠們彼此卻是性趣缺缺,就算刻意讓牠們交配,產出的下一代會是騾,而不具有生育能力。因此,驢的DNA突變就不可能會傳給馬這個物種,馬的也不會傳給驢。於是我們認定馬和驢屬於兩個不同的物種,各有各自的演化路徑。相較之下,雖然鬥牛犬和西班牙獵犬看來天差地遠,卻屬於同一物種、有一樣的基因池。牠們很願意互相交配,而且牠們的小犬長大後,也能再和其他狗交配、子孫滿堂。
從同一祖先演化而來的不同物種,會屬於同一個屬(genus)。例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豹,雖然是不同物種,但都是「豹屬」(Panthera)。生物學家用拉丁文為生物命名,每個名字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屬名、第二個字則是種名。例如獅子就稱為Panthera leo,指的是豹屬(Panthera)的獅種(leo)。而只要沒有意外,每一位在讀這本書的讀者,應該都是一個Homo sapiens:人屬(Homo,指「人」)的人種(sapiens,指「明智」)。
許多屬還能再歸類為同一科(family),例如貓科動物(獅子、獵豹、家貓)、犬科(狼、狐狸、豺)、象科(大象、長毛象、乳齒象)。同一科的所有成員,都能追溯到某個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祖先。例如所有的貓科動物,不管是家裡喵喵叫的小貓或是草原上吼聲震天的獅子,都是來自大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某一頭祖先。
至於智人,也是屬於某個科。雖然這件事看起來再平凡不過,卻曾經是整個歷史上最大的祕密。智人一直希望自己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彷彿整個科就只有自己存在,沒有兄弟姊妹、沒有遠近親戚,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父母。但可惜這絕非事實。不論你是否接受,我們所屬的人科不僅成員眾多、而且還特別吵鬧——就是一堆大猿。與我們最相近的親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紅毛猩猩。其中,黑猩猩與我們最為接近。不過就在六百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下兩個女兒,一個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個則成了所有人類的祖奶奶。
【預購】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譯者:洪世民)
平常價 $25.00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面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困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家哀嘆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出的畫面,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了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系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家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家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面向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出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好評推薦
‧與書名《如何獨處》相反的是,讀者完全不會感到孤獨……這本文集凸顯了法蘭岑的優雅、敏銳,以及身為散文家的膽識,他富有才智又迷人的自我覺察力,就跟唐‧德里羅一樣傑出。——《紐約時報》
‧為什麼要獨處?為了體會閱讀的愉悅,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娛樂週刊》
‧法蘭岑以不下於他在小說裡展現的熱情批評了後現代美國的疏離效應……鞭辟入裡,針針見血……這些文章給了我們絕佳的理由關掉電視、夜裡獨坐、沉浸思緒之中。──《Time out》雜誌紐約版
‧本書重新展現小說家參與社會評論的權力。而讓法蘭岑揮灑出兼具冷靜與激昂論述的,不是犯罪學、神經醫學、郵政科學等知識,是小說家對內在混亂結構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書評版》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貫穿這本書的一句話
我耗時多年的第三本小說《修正》,出版於世界貿易中心崩塌的前一週。那似乎是我和商業都該默不作聲的時候——套用尼克‧卡羅威的話,那是「我只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的姿態。」的時刻。但公事還是得公辦。大難過後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又開始受訪了。
訪問我的人對他們稱之為「那篇《哈潑》上的文章」特別感興趣(沒有人用原標題「偶然作夢」)。採訪者大多這樣開場:「在你一九九六年那篇《哈潑》上的文章中,你保證第三本書會是一部大型社會小說,攻擊主流文化並振興美國文學,你認為《修正》實踐了這個諾言嗎?」我對後繼每一位採訪者都這麼解釋:我在那篇文章裡對我的第三本小說隻字未提,「保證」這個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是《紐約時報週日雜誌》某個編輯或標題撰寫者杜撰的;事實上,我非但沒有承諾要寫一本針砭主流的大型社會小說,反倒把那篇文章當成聲明放棄種種企圖的機會。因為多數採訪者並沒有讀過那篇文章,極少數讀過的人又似乎對它有誤解,於是我便愈來愈嫻熟於簡單扼要地反駁;當採訪來到第一百或一百一十場,也就是十一月時,我已經研擬出一套小而美的說辭以正視聽:「不,事實上,那篇《哈潑》上的文章是在講我要放棄身為小說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學習寫一本兼具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小說……」我不理解,也不只有一點委屈,文章中這麼簡單明白的意思竟沒人看得懂。這些媒體人真是笨得徹底!
十二月時,我決定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包括〈偶然作夢〉全文,並澄清我說過和沒說過的話。但打開一九九六年四月號《哈潑》雜誌時,我卻看到一篇顯然是我寫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開場,裡頭尖叫聲之刺耳,邏輯之薄弱,連我都看不下去。五年前寫了那篇文章後,今天的我竟然忘記自己曾是一個滿肚子怒氣、滿腦子理論的人。我曾認為美國人愛看電視、不讀亨利‧詹姆斯猶如世界末日令人憂心;也曾是那種理念狂熱份子,深信世界若脫離了它獨特的信仰(就我而言,是對文學的信仰),就表示我們活在末世。我曾認為美國政治經濟是個龐大的陰謀集團,目標是阻撓我的藝術抱負、消滅文明所有令我愉快的物事,並在過程中強暴、謀害我們的星球。那篇《哈潑》上的文章前三分之一就是由這樣的憤怒和絕望寫成,在闡述理論時迸出的怨懟,自己現在看了都膽顫心驚。
的確,一九九六年時,我是打算以那篇文章記錄一位止步不前的小說家如何逃離憤怒思想的監牢。現在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現它原本的面貌――我早期狂傲的見證,但恐怕大部分讀者不會對這樣的宣言感興趣:
在我看來清楚不過的是,若有哪位商業或政府要員相信書有未來,我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瘋狂地為一條資訊公路籌募五千億美金,雖然擁護者嘴巴上在乎它對閱讀造成的蹂躪(「你得習慣在螢幕上閱讀」)但仍遮掩不了他們對這前景的無感。
這只是一小段,諸如此類的篇幅很長,於是我行使了作者的權利,把那篇文章刪去四分之一,徹底改寫(也把標題改為「自尋煩惱?」)。雖然文章依舊長,但我想現在它讀起來沒那麼累贅、費勁,也比較直截明確了。別的不提,我希望能夠指著它說:「看,這論點簡單明白,就像我之前說的。」
這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也跟《哈潑》那篇有著一樣的效用。我打算讓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成為我揮別憤怒和恐懼的紀錄,轉而接受、甚至頌揚我身為讀者和寫作者的身分。這不表示世界已經沒那麼多令人惱火和害怕的事。我們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已經造就兩個布希總統和一次醜惡的波斯灣戰爭,此刻眼看又要帶領我們沒入永無止境的中亞爭端。雖然你以為不可能,但今日美國人對美國政府的質疑,遠比一九九一年(主流媒體集體擁護武力外交政策)還少。當國會再次否決了放寬運動型休旅車的節能標準,電視廣告上可見的是福特汽車總裁憂國憂民地高呼美國人絕不可接受「任何一種設限」來捍衛他們的產品。
儘管每天都有那麼多厚顏無恥新事件上演,我仍選擇對書中其他文章做最小程度的修補。沒有世界貿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讀起來會不太一樣;〈帝國臥室〉是在約翰‧艾許克洛夫帶著他對個人自由的冷漠上台前定稿;炭疽熱令美國郵政總局雪上加霜,一如〈信件裡迷途〉所呈現的;歐普拉取消了我上她讀書俱樂部受訪的通告,讓「菁英」這個形容詞在好幾篇文章裡閃閃發亮。但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導讀
獨處如何?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帶著一本書尋找校園或城市裡的「凹槽」,一個剛剛好能容納我的憂鬱和孤癖的所在。我並不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而喜歡一種介於可能被發現,又通常不會被發現的地點看書──比方說稍稍隔開人群的校園樹林裡。這並不是真正的憂鬱與孤癖,而是渴望被詢問,卻又希望不被打擾的兩難處境。我認為這便是「閱讀」這種活動的獨特性──在閱讀中,你會有一段時間的獨處過程,它不像看電影那麼具有時間的獨占強制,而是一個你一跨步,就可以回返這個世界的專屬空間。
後來我發現寫作是另一種獨處行為,在那個過程裡沒有人掌握到你腦袋裡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創世紀」。但它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私密空間、獨處時光或許有一天會公眾化、公開化,如果你成功了,還會有一群人專門解剖那個世界的種種。文學確實是個難定義的東西,但它必然是一種心靈的傳播模式。
我一開始閱讀美國舉足輕重的中生代作家強納森‧法蘭岑時,以為他是一個擅長寫「私家族小說」的作家。因為不論是成名作《修正》(二○○一)或是備受讚譽的《自由》(二○一○),都是從一個美國社會中的尋常家庭出發,而這個家庭,多多少少藏有法蘭岑自己人生的影子。
《修正》裡的家庭產生偏移是父親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家族其中成員也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境遇裡掙扎,最終則在「最後一個全家團聚的聖誕節」重聚。在這個「自我修正」的相處過程中,他們各自領略了一些事,比方說「愛的方式並非靠近,而是保持距離」。
《自由》寫的則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柏格蘭一家的成員,進而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戀人,橫跨數十年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在這個「自由」被奉為最高精神也是口頭禪的國度裡,年紀漸長的法蘭岑詢問讀者是否發現自由這個氣球總是被綁在一條線上頭。熱愛賞鳥的法蘭岑和主人翁漸漸理解,生命的自由展示的不是全然的自我,反而是自我的有限性。人有時候像在追求自由,實際上卻是在「避免」全然地自由。我們被愛捆綁,也自願被愛綑綁。
法蘭岑有一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他也有並不順利的婚姻,但這兩部小說卻沒有像失敗的「私家族小說」那樣的沉溺於挖掘陰黯,在一個窄仄意識裡掙扎的缺點,反而有一種恢宏、充滿嘆息卻睿智的大氣。讀完《如何獨處》以後我才知道法蘭岑正藉由他的小說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獨處成果:他不只寫出了一個美國家庭,他寫出了美國。
如果你打開這本法蘭岑的散文《如何獨處》,一開始你會被整本「書」的方向感到迷惑。法蘭岑討論小說、文學,寫他父親、母親,也像庶民史家一樣討論美國的郵政史、菸草史、城市史。法蘭岑的文字一如他的小說一樣,簡明、銳利,帶著獨特的幽默,以及無與倫比的知識性與聯想力,但也讓我擔心,讀者會不會可能對美國郵政史沒有興趣,而失去閱讀一本能帶你獨處的好書的動力?
法蘭岑是在一個父母親彼此是對方不快樂根源的家庭出生,加上失敗的婚姻,可能因而讓他擁有大量的獨處時光。當然他也是一個嗜讀,以寫作做為出口的人,因此他的工作也是個獨處的職業。相對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全球最高度資本主義、擁有世界最忙亂大都會的地方。
在讀第二遍時,我就發現那些層層疊疊的,乍看之下不連貫、不相干的主題,原來就像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所說的,「人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後,還是看得到糖上布萊登的字樣。這就是人性。」法蘭岑遞給我們的,就是一根印有「alone」字樣的棒棒糖,不管他寫的是郵票、電視,還是紐約,抑或是監獄。
在這本書裡,最啟發我的是法蘭岑分析此刻文學所面對的新世界的種種問題。這個時代因電子媒體的發達,「就像照相機拿木樁釘入肖像畫的心臟,電視也殺死了實地報導社會的小說。」〔如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嚴肅文學迅速地失去他們的讀者,我們則每天在獨處時光打開電視機,以至於失去了獨處的機會。
我們幾個月裡收到厚厚的信件裡,只有一封是真的信,其它都是廣告單了;我們接受了媒體浮光掠影式的世界,不再相信小說要帶我們審視的意識之核;我們在城市裡找不到一個獨處的「凹槽」,有一天老去的時候或許還可能罹患一種記憶的疾病,「失去感受事情重複的大腦裝備」,當我們彎腰聞玫瑰花香時,卻不記得自己已經彎腰聞同一株玫瑰花聞了一整個早上。
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獨處?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跟alone有關,獨白、獨處、孤獨。這正是文學處理的人生裡,最感艱難之事。面對這個考驗的不只是美國人,也不只是美國作家。
不久前英國《衛報》報導了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的談話,恩達爾認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他的理由恰好與部分作家希望獲得補助後來寫作,或期待成為專業作家的思考方式不同,恩達爾認為,每個作家都靠補助來寫作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過去作家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為了生計他們可能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但這些自力更生的生活經驗,對寫作可能反而比上創意寫作班來得有助益得多。
身為諾貝爾獎評委的恩達爾對美國文學作家已久未獲獎,也有他的一番看法。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後來他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本意並非說美國作家缺乏價值,而是生命力萎縮。因為太少國外的作品翻譯進入美國,因此「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我同意恩達爾部分的說法,過度依賴補助反而使文學活力萎縮,美國市場確實太少翻譯非英文的作品,但我也懷疑他的看法。我比較相信的是法蘭岑引述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獨斷的評語:「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地域性的。」我比較相信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在一九六一年所說的:「如果一個小說作者感覺他不真住在自己的國家(無論從生活、或他踏出家門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定是嚴重的職業障礙。」
這正是法蘭岑寫作的關鍵語。他總是將個人經驗鑲嵌進美國社會這個巨大輪輻之中,找到一個深刻的軸心點。就像多年以來,精采美國作家諸如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唐‧德里羅(Don DeLillo)、菲利普‧羅斯、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安‧泰勒(Anne Tyler)、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一樣,那些並不是「孤立而狹隘」的作品,他們寫的看似是俄亥俄州的美國、紐約的美國、明尼蘇達的美國,事實上是一根根打印著人類心靈共相的棒棒糖。因此,並非美國人的讀者如我們,也會像鐘一樣被敲打,發出讓自己都為之震動的共鳴。
在《時代》雜誌對法蘭岑的報導裡提到:「過去十年,全球的小說都走向專精某個領域的寫法:特寫、縮影、微小世界。……小說轉向追求離奇和獨特,將題材深探到次文化中,傾聽個別聲音,接觸特殊群體……」強納森.法蘭岑卻不這麼做,「他顯然是『大論述』的信奉者,仍然想讓小說包羅萬象,描寫美國人當下的生活方式。」
這正是法蘭岑式的寫作,他自己說:「創新並不是開創一種新的、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小說形式,而是關注當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以簡單連貫的文字記錄下來」,將現實以「透明、優美、拐彎抹角」的方式,融入小說之中。
在本書那篇被登在《哈潑》雜誌上,標題從〈偶然作夢〉改成〈自尋煩惱?〉的文章裡,法蘭岑引述了一位研究閱讀行為的學者海斯所說的話。她說,寫作或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隔絕於世的獨處,反而是「叫你不要孤立自己,也叫你不要聽什麼沒有出路、沒有存在意義之類的話。意義在於持續,在持久存在的重大衝突裡。」這話講的並不只是閱讀,還是我們的人生處境,不是嗎?
所以,我忍不住對你發出邀請,此刻「獨處如何」?就從你手上的這本法蘭岑開始,就從關掉電視,重返心靈獨處的閱讀開始。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預購】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張甲麗、宋易)
平常價 $35.00西琴博士比對中南美洲史前遺蹟與編年史文獻,挖掘出它們在數千年前與蘇美、埃及文明的關聯,包括:抵達美洲的最早移民、馬雅文明與曆法的起源、馬丘比丘的古王朝、安地斯山區的蘇美印記、到中美洲尋找新天地的埃及蛇神……
新舊大陸之間,有著五千年以上的關聯
當年,西班牙人來到這片新大陸,卻意外發現此處的文明與舊大陸非常相似,而且瞭解得越深入,這些文明看起來就越像是承襲自古代的近東。到底是如何、何時,又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偉大的文明出現在新大陸上?西琴博士認為,一切都是因為地球上確實存在「那些從太空來到地球」的阿努納奇。
中南美洲看似孤立的史前文明,其實與這個星球上所有神和人的傳說源於一體。蘇美/西臺文明中的阿達德/特舒蔔,在南美文明中是以印加創造神「維拉科查」的面貌出現;蘇美/埃及文明中的寧吉什西達/圖特,則是中美洲文明中的羽蛇神「魁札爾科亞特爾」。兩者串連起來,則解開了中美洲當地充滿非洲色彩的奧爾梅克文明之謎。
‧墨西哥日月金字塔是埃及吉薩金字塔的翻版?
‧中美洲是流浪者該隱的國度?
‧埃及蛇神是馬雅曆法的傳授者?
‧的的喀喀湖是史前銅錫冶金業的首都?
‧馬丘比丘是傳說中坦普托科王朝的所在地?
‧奧蘭太坦波是阿努納奇的登陸點?
你將在本書找到答案!
好評推薦
《地球編年史》關注的焦點終於轉移到了美洲……而一切依然如此神奇!──《燈塔》季刊(The Beacon)
以高度的科學知識,完成對美洲史前文明的探索,令人難忘。──《科學與宗教新聞》雜誌(Science & Religion News)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地球編年史》系列叢書的第四部—《失落的國度》,已經成為去「新大陸」探訪前哥倫比亞文明的旅行者必備書。它之所以有如此際遇,不僅是因為它極其詳盡地描述了那裡的主要考古學遺址,更由於書中還創造性地發現並介紹了這些遺蹟與「舊大陸」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些看似孤立的史前文明其實與這個星球上所有神和人的傳說源於一體。
就像本系列叢書的其他幾部所遭遇的情形一樣,自從本書首次出版以來,新的探索發現和科學進步一直有力地支撐和增強本書的基本觀點和最終結論。關於史前時期的移民潮,人們曾經斷言,面對這麼多的不利條件,最早的移民不可能在冰河時期從北方橫跨大陸到達美洲,而只可能從南方乘船穿過太平洋到達美洲。但本書卻在一開始就把這條被人們認為不可能的移民路線視為真實事件,並指出它其源有自,是基於中美洲及南美洲古老的傳說或神話之上的。後來,那些新的科學發現更加堅定了作者這個長時間以來信奉的人類史前傳說。但這些看法或理論對其他一些學者來說,則是把它當成想像出來的神話,沒有納入學術考量,而它們實際上是真正發生過的史事,是遠古知識在今天的殘留記憶。
對於史前美洲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代而言,一些新發現肯定了它真的存在過,並為新大陸帶來了文明的曙光。同時,這些新發現也進一步支持了本書關於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有著千年以上的聯繫的結論。而且,對於眾神體系身分的重新識別,也確認了兩個世界文明的交集—蘇美/西臺文明中的阿達德/特舒蔔(Adad/Teshub),在南美文明中是以印加創造神維拉科查(Viracocha)的面貌出現;而蘇美/埃及文明中的大神寧吉什西達/圖特(Ningishzidda/Thoth),則是中美洲文明中的「羽蛇神」魁札爾科亞特爾(Quetzalcoatl)。
兩個似乎毫無關聯的事件,最終闡明了我們關於非洲-奧爾梅克(Olmec)之謎的結論的正確性。這使我得以在本書中指出:他們與圖特一起在西元前三一一三年來到中美洲。
在二○○○年,又出現了最新的證據—美國太空人高登.庫珀(“Gordo” Cooper)在他的《信仰之躍》(Leap of Faith)中,回憶了他是如何被派遣到墨西哥,以及他的團隊怎樣誤入了奧爾梅克的廢墟遺址。官方的歷史學家因此被召集。「關於廢墟的年代,」庫珀寫道,「可以肯定是西元前三○○○年。」他曾給我一段他們探訪廢墟的影片,在其中,奧爾梅克文明的年代被再次確認為西元前三○○○年。
蓄鬍人(Bearded Ones)—明顯是近東的人—的奧祕依舊難解,但他們出現在馬雅時代的結論已經被推翻。也許正是他們將亞特蘭提斯(Atlantis)的傳說帶回地中海地區。如果真是這樣,亞特蘭提斯的傳說將是人類記憶的反映,而本書也正是如此。
二○○六年十月於紐約
前言
在歐洲編年史上,新大陸的發現有著埃爾多拉多(El Dorado,黃金國)的深深印記,也就是對於黃金的瘋狂找尋。但征服者幾乎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不過是在對地球上這片「新」的土地重新進行搜索而已,因為同樣的工作在很多個世紀前早就發生過了!
然而,當新的進入者發現財寶在自己到來之前就已經被觸及,則不免沉浸於那些關於貪婪、掠奪和肆意破壞的紀錄和傳說之中。當代編年史也記錄了歐洲人在遇到與舊大陸非常相似的文明時,有多麼困惑:王國和皇宮,城市和聖域,藝術和詩歌,與天空一樣高的神廟,祭司,以及類似於十字架的象徵物和對創造神的全部信仰。最後,還有關於那些蓄鬍的白種神傳說: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承諾一定會回來。
困擾著西班牙征服者的馬雅人(Mayan)、阿茲特克人(Aztecs)、印加人(Inca)的神祕及其先祖之謎,在五百年後的今天,也依然使學者以及像我們這樣的門外漢感到困惑。
如何、何時且為什麼會有如此偉大的文明出現在新大陸上?難道這只是巧合:我們對於它們瞭解得越多,它們看起來就越像是承襲自古代近東的文明?
答案只能在那些可以被接受的事實中找尋,而不是那些所謂的神話。我們的論點是,地球上確實存在「那些從太空來到地球」的阿努納奇人(Anunnaki)。
而本書再次對此提供了證據。
【預購】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越娟、宋易)
平常價 $35.00《地球編年史系列》第三部──顛覆宇宙觀與史前文明的震撼之作
眾神曾經親臨戰場,為了地球的統治權而發動戰爭,竟然意外引發了消滅蘇美文明的核爆?
西琴博士以蘇美文獻驗證《聖經》故事,重現星際眾神主掌下的地球與人類文明變化
人類的好戰本性,其實源自外星眾神?
尼比魯星的阿努納奇眾神,為了拯救母星球而來到地球淘金,同時也不斷繁衍後代。
眾神為了爭奪統治繼承權而亂倫,所造就的複雜血脈關係,又引發一連串的爭權之戰……
以「原始工人」之名被創造出來的人類,自然也被捲入其中……
西琴博士在《眾神與人類的戰爭》中,重塑了當時發生在地球和天國的所有事件,資料來源包括目擊者所紀錄的文獻,而這些故事也被記載在《聖經.創世記》中。書中講述了眾神之間的對抗和野心如何越演越烈,最後失去控制,導致了地球上第一次使用核彈──大約四千年前,一場無意中產生的巨大災難,毀滅了人類的文明。
‧埃及、希臘與印度的神譜,有哪些雷同之處?
‧在大洪水之後,為何地球的農牧業會開始繁榮發展?
‧眾神如何分配地球的領地?為何會引發一次又一次的金字塔大戰?
‧金字塔內部的密室及通道,是為何及如何建造而成的?
‧亞伯拉罕的真實身分及肩負的使命為何?
‧《聖經》裡的所多瑪和蛾摩拉遺址,就在蘇美嗎?
本書將一一解密!
好評推薦
《地球編年史》繼續其偉大的進程,為我們展開了眾神統治地球時發生的世界大戰,乃至星際大戰。這將是一部最重要,也最受爭議的史詩大作……值得一讀! ——《銳評》雜誌(Critical Review)
大洪水、特洛伊戰爭、罪惡之城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西琴全景式的還原了上古時代諸神與人類共同參與的世界大戰,其真實性令人震撼。 ——《每日鏡報》(Daily Mirror)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序
為什麼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似乎是一部描述一場又一場戰爭的書籍?為什麼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眾多戰役中,至少有一場是整個戰爭的終結,而之後的二十一世紀卻是以眾多挑戰先例的恐怖主義為開端,緊隨其後的也依舊是連綿不絕的戰爭和對核子災難的恐懼?
難道人類天生就是戰士嗎?難道他們的天性就是戰鬥和殘殺?……或者,人類早就接受過發動戰爭的專業訓練?
我們之所以研究過去,是為了對我們的現存狀態做出一個評判。《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將向讀者展示一些很久以前發生的戰爭,那時眾神也親臨戰場;而事實上,這些戰爭只是一連串眾神之戰和人類戰爭的開端。讀者將會看到,眾神之間為了爭奪地球的統治權而發動戰爭,最早的戰場是發生在他們自己的母星球。是的,不僅人類的歷史看起來是一本描述戰爭的書籍,關於來自「謎之行星」尼比魯的造物者阿努納奇眾神(Anunnaki)的傳說,同樣也是一部戰爭史。
我們重塑了當時發生在地球和天國的所有事件,其來源包括目擊者的紀錄文獻—其中一些人真實記下了眾神如何發號施令。那些故事也被記載在《聖經.創世記》裡,這顯然讓《聖經》的真實性更受到肯定,也影響了我們看待世界和生命的方法。
更具有啟示性,也讓人倍感苦惱的是,本書一步步地講述了眾神之間的對抗和野心是如何越演越烈,以至於到最後失去控制,進而導致了地球上第一次使用核彈—大約四千年前。那一場無意中產生的巨大災難,是對人類第一次文明的毀滅。
這些都是事實,並非虛構和杜撰;慶幸的是科學研究者在這本書首次出版之後,證實了我們在書中所描述的事情、它們的發生背景,以及精確的發生時間:西元前二○二四年。
現今,在西元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我們還會重複西元前二十一世紀的事件嗎?《眾神與人類的戰爭》的各個章節,將為讀者詳盡講述這些故事。
撒迦利亞.西琴
二○○六年十月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