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2015
- 25週年紀念版
- 50首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islinn Emirzian
- Alvin Pang
- and Get to Work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ath Paper Press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hyNot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首詩的時間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可預期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為什麼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十首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體雕塑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光觸媒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冯啟明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創刊號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名的起源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喧囂過後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城市書房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星子
- 孤獨六講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說集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國強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草地裡的男生
- 新文潮
- 新文潮文學社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者
- 旅行的困境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代精神
- 時代精神書屋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一期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樂園輿圖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均榮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流蘇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消滅眾神
- 游俊豪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潘朵拉的任意門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狂言三國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質詩社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4期
- 第5期
- 第6期
- 第7期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期
- 第一部
- 第七期
- 第三期
- 第三部
- 第二期
- 第二緝
- 第二部
- 第五期
- 第五部
- 第六期
- 第四期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薔薇邊緣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精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語凡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赤道風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文慧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淑瑤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那個字太殘忍我不敢說◎周予寧
平常價 $27.00用疼痛寫一首情詩,獻給這個有點糟的世界。
「寫下所有細微,像是咬到舌尖
輕礙的小小煩惱
要告訴你所有祕密,像是
每一次你字裡有雨
我就跟著淋漓」
直視青春的熾熱與哀傷,詩人最真摯的情感──
因為對這世界有愛,對你有愛,才能為這易碎年少,寫下一首首疼痛的情詩。
書中收錄88首詩作,少女詩人周予寧用溫柔的鋒利,解剖未熟視角的天真與疼痛。
88首詩,是對愛、對世界、對自我的困惑與撞擊,
她用詩意闡述了最細微的成長痛,一次又一次,靠近愛與生命的本質。
她的詩,藉某一感情的情境去描繪自己渴望被在乎、但又孤獨易碎的心理狀態。
文字帶有都會感的遊戲性,當觸及沉重的感情題材時,
能夠妥當運用平凡日常的意象,詩作有種獨特氛圍,
使憂鬱的情緒或失望的感覺讀起來輕盈而容易入口。
全書分為兩輯,輯一「讓我們成為彼此的禮物」,收錄了45首無處安分依傍著情感而生的情詩;
輯二「青春作為沒有妥善結尾的小說」則是細數了43則屬於青春時期的心事,收納了各種年少的天真、遺憾和感傷。
【讓詩句化為設計,在書封上飛起】
設計源自〈約定〉詩作──
「我親愛的,一切慢慢都會變好
長大以後,他們就會把衣櫃深處的翅膀還給你
它們仍像初生時那般潔白
能嵌入你肩胛骨上美麗的凹陷
所以答應我,要一直偷偷地記得怎麼飛行」
採用較手感的凝雪映畫美術紙做為書衣,
燙上從肩胛骨上長出的、深深嵌入身體凹陷的翅膀,
透明雙翼隨著光線展現不同折射,變化各異色澤,
如同青春,透明純粹,可能易碎,卻也剔透,
就像每個純真的年輕靈魂,在晃動的折射裡找尋自我,
不安,卻也期待晃動雙翅、開始飛行的那日。
【詩句摘錄】
#致青春
偷偷傳遞的紙條,手作的信封
我們壓在桌墊底下的夏日,遠方海的剪影
青春作為沒有妥善結尾的小說
始終壓著我,無法搬開
──節錄〈賣紙〉
想笑就尖叫痛苦就逃跑畢竟
日子也沒辦法浪費在更好的事物上
──節錄〈我們去西門町〉
#致愛戀
你不該希冀我變成更好的人
你不該討厭我的軟弱或殘忍
就如我
是如何深深地深深地愛著你的愚蠢
你無須試圖掩蓋你的汙穢
我會用力擁抱你的刻薄與尖銳
就如我
也需要你接納我空洞的靈魂
關於那些太安靜的、曾被我藏匿起來的陰影
你要知道它們都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一旦剪去,我或許
就不能被算作一個完整的人
──節錄〈那種東西不能叫做愛情〉
我身上的一切凹陷
都是為了擁抱你的突出
──〈積木〉
可是生活不像推理小說
很多人都死得不明不白
真愛也不是殺人兇手
他承認了不代表他真的就是
──節錄〈不要再看推理小說了〉
#致陪伴
愛不是你的解藥
或許悲傷才是你本來的模樣
情歌和童話都在說謊
但我可以陪你跌倒,陪你躺好
在你不知道怎麼活下來的日子裡
陪著你先不要死掉,這樣就好
──節錄〈陪你跌倒〉
#致都會
他們吃下多少號稱健康的食品
再爭先恐後去掛心理科的門診
他們蓋了那麼多高樓大廈
卻忘了替家人留一個擁抱的面積
每天有多少人努力遠離地面
就有多少人墜落地面
很多人約好了再見
卻一直等不到那天
──〈於是臺北一直是個矛盾的城市〉
#致自我
用玻璃珠的眼睛承接一場太陽雨
知曉痛,知曉孤獨
知道為了成為自己
你得先成為自己的容器
──節錄〈孤獨〉
觸動推薦
宋尚緯 | 詩人
林達陽 | 詩人
段戎 | 詩人
神小風 | 作家
陳雋弘 | 詩人
陳繁齊 | 詩人
張嘉真 | 作家
裴拓 | 新聲饒舌團體【沒有才能】團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短語‧觸心推薦】
那是檸檬口味糖果的年紀,既渴望又害怕大家看我的年紀,天天想死卻不小心在愛裡復活的年紀。曾有過一些說不清楚的念頭,在起風的冬日小雨裡擊中我……。回到教室,整堂課躲在最後一排,用力去寫,但越寫,那種感覺跑得越遠,追追停停,就這樣度過了青春期。
可能是幾年後一個隨便就翹了課的下午,坐在城市小巷裡的咖啡店,穿戴整齊回想起這些,傷心地做出決定:不要再想什麼厲害深刻的事了,找一個對象務實地愛、不要死掉、不要羞愧、好好過重複的生活,這樣就很好了。
那樣的感覺我們都經歷過了,但在這些詩裡,卻彷彿永遠不會發生。如果你曾像在音樂祭上錯過一個熱愛的冷門樂團那樣、想念著過去的自己,或許你也可以在這塊草地坐一下休息。甜酒準備好了,這裡還來得及。——詩人‧林達陽
讀周予寧的詩,像喝一杯檸檬水,清淡中帶著些許苦澀,不知不覺就發了一整個下午的呆,而極重要的都只是些小事。——詩人‧陳雋弘
讀予寧的詩能感受到她對畫面堆砌的精巧,帶讀者進入到每一個她敘寫的空間中;她的敘事節奏輕快,但每一步又踩得深厚──即使是快步穿過一場午後的豪雨,也能深刻記得鞋子被水吻過。——詩人‧陳繁齊
「飄浮在空中,我好像看見了那時踽踽獨行的自己,原來成長的過程,本該如此深刻」,作家的文字不斷帶給我這樣的感受,每首詩都像一張照片,在充滿詩意的同時,也讓那些飽滿的情緒,都彷彿近在眼前。——新聲饒舌團體【沒有才能】團員‧裴拓
周予寧
2001年生,北一女中畢業,目前就讀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淡水人。曾經用黃巾賊當筆名,但現在有點後悔。希望未來能擁有自稱美少女詩人的勇氣。
不太喜歡出門,但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散步到河堤邊看書,因為這樣看起來很像詩人。
非常嗜甜,但為了健康飲料都喝半糖去冰。少數維持超過一年的興趣是購物、追星和寫詩。
曾獲北一女中校內文藝獎新詩首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等。
IG:yellow_scarvess
捉住光裡的微塵,詩是時空膠囊
我國中的時候想當小說家,寫過一些短篇小說,也煞有其事地做過故事大綱、人物設定,幻想自己能寫出幾百章的長篇連載,當然最後一個都沒完成。除了沒有毅力以外,有人說小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衝突」,引發改變,讓故事能精彩的進行下去。但是我最討厭衝突了。
我在閱讀上很挑食,喜歡的小說看過一遍後,就只挑自己喜歡的章節一再重讀,跳過那些讓人心跳加速、擔心後面會如何發展的重要內容,只看故事人物普通地生活的部分。不討伐魔王,只待在新手村裡面趕羊。不發生命案也不去找兇手,只坐在安樂椅裡和助手喝茶聊天。不會遇上什麼攸關人類安危的大事件,普通地在魔法學院裡讀到畢業然後就業。為什麼不能有這種彷彿靜止一般的故事呢?
完成我這樣的夢想的是詩。
不一定要有情節的推進,不一定要有轉折,只是把當下的空氣、味道、細微到下一刻就會消失的想法,像捉住光裡的微塵一樣保存起來,好像每一次讀都能重新感受到那時的氛圍,我想寫的詩是一罐「2021/02/17,15:05」的空氣,完整的時空膠囊。在準備詩集的過程中,我從頭讀了一次以前的詩,就像在過去的書頁上貼上的標籤紙,連著高中時代的我、那時候想的事,喜歡的書和歌曲都一併抽出來。
〈流年〉和〈一起褪色〉是國中時代的我,上學路上早晨閃著光的河堤從公車窗外掠過,海風的味道,放學在學校後門買剛炸好的甜甜圈,穿過開滿九重葛的小巷去文具店。〈我們去西門町〉是高中和朋友下課後說走就走,穿著制服走到西門吃飯逛街看電影,每一次都嫌棄太常去西門了早就膩了,但下一次還是會隨口說出「不然去西門啊。」然後還是玩得很開心。有好幾首情詩都是寫給我當時著迷的演員或偶像,認認真真地幻想我們在交往,平凡地一起生活甚至偶爾吵架。聽起來稍微有點像怪人,但那絕對也是堂堂正正的戀愛心情。
除了寫下的內容,因為寫作才遇上的珍貴的事也非常多。很幸運地在剛開始寫作時就得到一些文學獎的鼓勵,在網路上、社團裡遇到也在寫詩的怪人們,辦了一些群組一起約出來吃飯唱歌做根本無關文學的事。高一的小圈圈「砰砰砰」、高二跟社團的朋友們在我得獎時,雖然根本看不懂我在寫什麼還是為我高興。甚至因為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高二的綽號變成「十萬塊」,滿十八歲的那天被一大堆人提醒要趕快去辦帳戶兌現獎金支票,這些荒唐的事現在想起來也只有開心而已。
因為加入校刊社,在邀約評審時認識了林達陽老師,和編輯微宣見面討論出詩集的可能,也因為得獎的關係得到了一些關注,所以現在有這個機會把作品整理成詩集出版,也是非常珍貴又不可思議的事。老實說當初討論出版的事時,我滿腦子都在想「真的假的,我嗎?我欸,我憑什麼啊。」「會放在誠品的架上嗎?跟那些作家放在附近?跟我之前買的那些詩集放在一起?」苦惱了非常久,但為了不辜負自己的幸運,我想為了自己訂下來的目標,不去思考太多地全力以赴一次。此刻有機會能夠寫下這篇序,讓更多人看到我寫的作品,和根本見不到面的人以這種形式相遇,除了感謝以外真的無話可說。當然,正式上架的話我絕對會去書店找我的書合照的。
最後一定得感謝的是我爸,讓我的生活平靜安穩到只需要專心讀書、自由地去做喜歡的事,據他說還遺傳了「文學基因」給我。也要感謝曾經在網路上給予我評論的人、在文學獎上遇見的作家評審,在陷入瓶頸時反覆讀那些評語已經變成我的習慣了。希望藉由這本詩集讓第一次讀到這些作品的人、曾經讀過我的詩的人,即使只是一個句子、一個詞也好,能夠在我珍惜保存的時光膠囊裡面,找到對你而言的寶物。
【預購】第2名的逆襲:WBL2寫真書◎結果娛樂、WeTV
平常價 $33.00【預購】第2名的逆襲:WBL2◎羽宸寰、林珮瑜、結果娛樂
平常價 $24.00羽宸寰
合作過的改編案:《夜光》遊戲小說改編、《HIStory3,圈套》戲劇小說改編、《永遠的第一名》《第二名的逆襲》戲劇小說改編。
期待接觸到更多不同種類的改編,歡迎製作方前來洽談,讓好故事透過不同的載體得到更多戲迷的喜愛。
聯絡方式如下:
噗浪:www.plurk.com/m/?mode=my
FB粉絲團:川千丈、羽宸寰-羽大娘-、Salun
聯絡MAIL:uchenhu@gmail.com
林珮瑜
HIStory系列編劇。
作品:《WBL系列》、《最佳利益》、《History系列:著魔、是非、越界、圈套》、《獨家保鑣》、《愛上哥們》、《女人三十情定水舞間》、《兩個爸爸》……等。
其中《最佳利益》榮獲文化部105年度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優等。
滿腦子○○(請自填),拼命寫故事、從小說到戲劇,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永遠是下一個的怪孩子。
結果娛樂
2015年8月開始運作,以故事行銷累積品牌價值,運用各種深度經營,從產品形成IP連結到品牌,挖掘無限延伸的可能。
累積多部多元類型電視影集行銷案例,包括史詩歷史、原著改編、寫實、社會、愛情、穿越、奇幻、驚悚懸疑、律法刑偵、動畫、同志等;主導多部類型國片電影行銷,包括賀歲、宮廟、復古、性別;更橫跨各種異業推動,如性別議題舞台劇、同志影像計畫、同志公民運動等。
結果娛樂從企劃到劇本參與到製作面的協助,以及整合性的行銷推廣,擁有從市場面回推內容文本的敏銳嗅覺,運用與各製作單位多元性的溝通磨合經驗,拉出從計畫到行銷市場最完整的脈絡,將成為台灣首次以「行銷」帶動「戲劇作品」的孵化模型。
【預購】永遠的第1名:WBL1寫真書◎結果娛樂、WeTV
平常價 $32.00【預購】永遠的第1名:WBL1◎羽宸寰、林珮瑜、結果娛樂
平常價 $25.00★特別收錄:
1.全彩精選劇照。
2.精彩番外篇。
★高顏值且實力派的迷人CP:
主要演出:林子閎、楊宇騰、李齊、羅德弘、范姜彥豐、辛樂兒
特別演出:張睿家、石知田
★WeTV和結果娛樂出品、金鐘行銷推手蔡妃喬監製、金鐘導演姜瑞智聯合製作的2021口碑BL作。
★人氣編劇家林珮瑜主寫;暢銷小說家羽宸寰改編小說。
一直被人壓在下面是什麼感覺?周書逸只有三個字……好、想、死!
自從高仕德在小學五年級時走進自己的生命後,第一名就離他遠去,他從「永遠第一」變成「萬年老二」……幸好,大學後便能分道揚鑣,他們終於可以再見再見再也不見!
周書逸滿心愉悅迎接大學生活並加入自己鍾愛的游泳社,不但回歸第一名還一路被捧著,沒想到在PK賽時竟又看見高仕德,不僅無法帥氣奪冠,還掉進水裡抽筋差點溺水。
他不知道天地那麼大,為何高仕德總跟著他,是為了笑話自己,還是──
如果只有一直贏你,你才會一直看著我,
那麼我只能努力成為第一名,永遠讓你的名字旁邊,都是我。
羽宸寰
合作過的改編案:《夜光》遊戲小說改編、《HIStory3,圈套》戲劇小說改編、《永遠的第一名》《第二名的逆襲》戲劇小說改編。
期待接觸到更多不同種類的改編,歡迎製作方前來洽談,讓好故事透過不同的載體得到更多戲迷的喜愛。
聯絡方式如下:
噗浪:www.plurk.com/m/?mode=my
FB粉絲團:川千丈、羽宸寰-羽大娘-、Salun
聯絡MAIL:uchenhu@gmail.com
林珮瑜
HIStory系列編劇。
作品:《WBL系列》、《最佳利益》、《History系列:著魔、是非、越界、圈套》、《獨家保鑣》、《愛上哥們》、《女人三十情定水舞間》、《兩個爸爸》……等。
其中《最佳利益》榮獲文化部105年度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優等。
滿腦子○○(請自填),拼命寫故事、從小說到戲劇,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永遠是下一個的怪孩子。
結果娛樂
2015年8月開始運作,以故事行銷累積品牌價值,運用各種深度經營,從產品形成IP連結到品牌,挖掘無限延伸的可能。
累積多部多元類型電視影集行銷案例,包括史詩歷史、原著改編、寫實、社會、愛情、穿越、奇幻、驚悚懸疑、律法刑偵、動畫、同志等;主導多部類型國片電影行銷,包括賀歲、宮廟、復古、性別;更橫跨各種異業推動,如性別議題舞台劇、同志影像計畫、同志公民運動等。
結果娛樂從企劃到劇本參與到製作面的協助,以及整合性的行銷推廣,擁有從市場面回推內容文本的敏銳嗅覺,運用與各製作單位多元性的溝通磨合經驗,拉出從計畫到行銷市場最完整的脈絡,將成為台灣首次以「行銷」帶動「戲劇作品」的孵化模型。
【預購】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甘耀明
平常價 $28.00甘耀明2021年灼人小說。
台灣文壇首部以1945年「三叉山事件」史實為基底,
繾綣又磅礡的動人小說。
這世上沒有英雄,只有找回尊嚴的人。
「他緊緊抱他,越抱越緊,那個老是開玩笑叫他砂糖天婦羅的哥哥、那個只接得到他棒球的捕手、那個睡在同張榻榻米上猛打呼的豬隊友……那個在都市被罵番人而挺身擋刀的室友、那個右臂提供他作畫的傻子,記憶跟得緊,蹭著心坎,哈魯牧特知道再不抱下去就沒了,於是他深呼口氣,緊緊再抱下去,他不曾這樣親密擁抱,直到失去海努南與對方的呼吸。」
──節錄自第三章〈轟炸機、月鏡湖、鹿王,以及豹眸中的哈魯牧特〉
甘耀明以一九四五年真實發生的「三叉山事件」(台灣少見的空難+山難)為基底,柔情繾綣又波瀾壯闊地述說:
一個被緘封化灰燼、無人知曉的灼人愛戀,那是一部懺情、表白、告解之書;
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那是一個與天、與地、與時間拚博的艱困任務。
海拔3000多公尺的惡地高山,颱風肆虐、尖銳冰雹轟炸、失溫使人瘋魔,救援隊命懸一線,人人逼近獸。
哈魯牧特是救援隊的唯一倖存者,經歷欲望漩渦與內在糾葛絞纏,當他從人間地獄返回,身上背負多名幽靈的他,攜回的是身為一個人的價值。
本書特色
◎ 睽違五年,甘耀明最新炙熱又動人的長篇小說。
◎「多年來,這故事蟄伏在我心田,發芽生長,我不斷蒐集資料餵養它,也拿出我幻想的情節灌溉它。磕磕絆絆的日子,無風無雨,故事總是按照它的規律成長;或遇到大雷大雨,故事像颱風中的樹幹會失去部分。守候陽光,守候著樹影斜長,以及那些微苦的付出,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非得耗時數十年努力才得以達到,終於在今日付梓出版。」──摘自【跋】不存在的美好
◎本書獲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
甘耀明
目前專事寫作,小說出版《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與李崇建合著《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等教育書。著作曾獲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不存在的美好
有些故事猝然闖入,趕也趕不走,死賴在心房。那是二○○四年十一月的事了,我從南橫向陽登上海拔三千餘公尺的嘉明湖,在湖畔盤桓幾日。當時的嘉明湖不是高山攀登熱點,普遍認為它是隕石坑湖,而非後來證實的冰斗湖。那是鬆散日子,天氣好得很,好山好水,與難得好無聊,哪都不去,紮營在當時可露營的停機坪附近,耗在湖邊發呆看書。就在那時,我聽聞了「三叉山事件」,在嘉明湖北方數公里處,曾有架美軍飛機墜落,前去營救的地面人員也罹難。故事總是猝然闖入,防不慎防,最後趕不走了。
「三叉山事件」始末如何?從嘉明湖下山後,我翻閱資料,大抵以中研院施添福教授調查最完整。「三叉山事件」是空難與山難結合,一九四五年初秋,二戰結束時,美軍運送前盟軍戰俘的轟炸機,受颱風影響,墜落臺灣山區,有五位機組員、二十位戰俘死亡;臺東海端鄉與關山鎮出動的大批搜索隊(包括日警、布農、阿美,平埔、漢人等),在山區遭受下個颱風,二十六人失溫死亡。
多年來,這故事蟄伏在我心田,發芽生長,我不斷蒐集資料餵養它,也拿出我幻想的情節灌溉它。磕磕絆絆的日子,無風無雨,故事總是按照它的規律成長;或遇到大雷大雨,故事像颱風中的樹幹會失去部分。守候陽光,守候著樹影斜長,以及那些微苦的付出,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非得耗時數十年努力才得以達到,終於在今日付梓出版。《成為真正的人》描寫布農少年哈魯牧特(Halmut)的蛻變,他的棒球失落夢,他為何在救難時搖擺,以及他為何成為他後來的樣子。此書有一半以上篇幅以「三叉山事件」為背景,未必有「三叉山事件」的原貌,我的意思是,那些我調查的、寫作過程孳衍的眾多想法,未必要寫入。小說與現實是兩條線,哪時該平行、哪時該交錯,哪時該重疊、哪時該模糊、哪時又像兩輛火車通過單一軌道般的誰要待避,真的由作者決定就結案了。
實際上,以我的認知而言,讀者要是不清楚「三叉山事件」始末,未礙閱讀本書,仍能進入小說角色的漫漫歷程。將人物個性塑造立體才是我的本意,這才是小說,歷史是重要襯景,但非錙銖必較的細節考究。當然,讀者另對「三叉山事件」有興趣,以及對此書在書寫過程的餘末,或延伸的相關報導等,可在臉書「成為真正的人」(www.facebook.com/minhalmut)觀看更多的訊息,我懇請見諒,這網站訊息更新慢,甚或沒什麼資訊,最美好、最善意的閱讀邊界是停留在《成為真正的人》內,不假外求。
這本書完成,要感謝很多人與單位,謝謝林茂生先生、張萬生先生、謝璦竹女士、森嵐章先生、許泊濬先生、沈明佑先生、張紅雲女士、葉柏強先生、沙力浪先生、朱和之先生協助,他們有些提供「三叉山事件」訊息細節,有些一起去現場考察,有些協助提供小說的背景資料。關於布農文化、歷史與語言,感謝布農專家沙力浪(Salizan Takisvilainan)先生提供意見,但最終由我取捨,以貼近我認為的小說藝術。關於布農植物語言,感謝臺東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的書籍。亦特別謝謝好友李崇建先生默默幫忙。謝謝國藝會贊助此書寫作。以及,花蓮臺東的大山大水,沒哪片風景會失去它的意義。
【預購】熱源◎ 川越宗一 (譯者:HANA)
平常價 $27.00【預購】葉有慧◎張西
平常價 $28.00── 誠品十大華文暢銷作家 ──
最具影響力的新生代作家 張西
睽違2年,第二本長篇小說
///有些傷口難以癒合,是因為裡面有愛。///
「你覺得我要去參加我爸的婚禮嗎?」
一則簡訊,想要刪掉但是已經來不及;
「我甚至是個壞掉的磚,蓋不成一個家。」
一個女孩,站在陽台邊,不敢再往前多走一步。
第一次興起「我是誰」的念頭,
是在什麼時候呢?
小慧,小慧。葉有慧站在牆邊,聽見了自己的名字,是爸爸媽媽對她最親暱的稱呼。小慧,小慧。小慧是哪種孩子。什麼是家庭不健全。葉有慧壓根忘記自己餓著的肚子,她恍惚地走回房間,覺得有可能是自己聽錯了,爸爸姓葉,她一直都是葉家的人啊。
「家」是人出生後碰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小的社會單位,嬰孩會從中認知到自己是誰。然而,欲言又止是帶有份量的瞬間,那些閃爍猶疑的片刻,讓女孩不再確定「我們家」這三個字,可以繼續使用嗎?
「我從何而來?」失去過往認知的葉有慧,
「我是誰?」同時失去了自己,
不確定「我」和「我們」的位置,如何理解愛與被愛?
每個人都假裝告知等於解決,
還好,生命是靠問題推進的……
#妳是誰?
葉有慧沒有回應同學們的耳語,她站在陽光下,汗珠在她的額頭上排列成脆弱的隊伍,風輕輕一吹就會像眼淚一樣滑下臉龐。
她終於提起腳步,而那一步之後,她再也沒有喊過這個女人「媽媽」。
#我是誰?
「我到底是誰的孩子?」
「小慧,孩子不屬於父母,父母也不屬於孩子。」女人說:「我們擁有跟彼此的關係,但我們不屬於對方。妳是妳自己的。」
一九八九年出生的葉有慧,和我們一起聽著周杰倫和西城男孩,哼著蔡健雅和阿桑,好奇學姊如何學會為自己上妝,和同居男孩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她不特別,和其他女孩踩著相同的步伐長大。她只有一個疑問,其他女孩怎麼確認自己值得被愛?
「妳覺得,人跟人之間跨不過去的是什麼呢?」
「是寂寞吧。我們要先跨過自己的寂寞,才能抵達對方。」
「有時候抵達的也不是對方,而是對方的寂寞。」
本書特色
關於這本書的一些祕密
#一生都是雨季 #不屬於 #但我不交換
●長大真的悶悶痛痛的。
●有時候想忘記的和想留下的是同一件事。
●跟誰擁抱過,身上就會有他的味道,真幸福。
●當我往前走,我會在心裡為你留一個位置。
張西:「成長的過程中有無數次這麼想著,好想要有慧,就算只有像一片葉子那麼小也好。」
有一種愛是把自己能有的最好都給你,縱然已不在期限之內。張西的文字一如往常,捕捉畫面中細微的情緒,一個字就戳中了你。每個人都可以在葉有慧的故事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
趁晴朗天氣晾一晾濕潤的皺褶,就算雨不會因此不再來,但也終於攤開,在舒服的陽光下曬著。
――――「我還是會傷心,但我不要跟別人交換。」
【驚喜彩蛋】
《二常公園》神祕配角,再次登場!
他/她是誰?出現在哪兒?是張西留給書迷的小小回音。
【裝禎設計】
設計師莊謹銘,二度合作!
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宇宙,每個小宇宙的碰撞,則撞出了與他人相對等的關係。這一本書從關係的裂痕起始,終於找到專屬自己的關係。設計師以橫向年輪般的圓圈,定義了每一個人的存在,當中有你、有我、有葉有慧。選用了蒝織紙,獨有的日式士壁壓紋讓手感更加豐厚。當中象徵著葉有慧的圖騰,燙上了局部亮紅,與書名相望。
觸動推薦
王小棣
王聰威
吳淡如
李屏瑤
林予晞
姚愛寗
陳雪
温貞菱
葛大為
鄭有傑
鄭宜農
蘇絢慧
(依姓氏筆畫排序)
張西
來自1992,有一隻暮暮貓咪。
喜歡散步,喜歡靠窗邊的位置,喜歡起床後在鏡子前跟自己說說話。不喜歡氣溫超過23度。正在學習維持孤獨的品質。
|散文作品——《把你的名字曬一曬》、《你走慢了我的時間》、《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
|小說作品——《二常公園》
|絕版作品—— 《朝朝暮暮》、《時時刻刻》
FB粉絲團:張西 Ayri Chang
IG:ayrichang
二○一五年八月,跟Spring 和副總編輯微宣簽完我的第一份出版合約後沒多久,我們約在一個咖啡廳討論第一本書的書稿。那時候Spring 問我,妳有想成為什麼樣的作者嗎。我大言不慚地說,嗯……張愛玲吧。她問我為什麼,我說,因為她寫的東西是文學。Spring 和微宣又問我,那妳覺得什麼是文學。我說不出來,然後我們三個就坐在那裡討論什麼是文學,討論了一個晚上。
實際聊了什麼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離開時她們告訴我,也許文學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明確,也許無形之間,我們每個人就都寫出了文學作品。我聽不懂,只感覺到自己一心想要擠進那兩個字,好像那樣才符合能夠出書、能夠成為像張愛玲這樣的作者的標準。當時小小的我才剛滿二十三歲。
後來,有長長一陣子我很容易遇到評議,多數是在說,這種文字也能暢銷,這根本不是文學,之類之類。可能是為了淡化被評議的感覺,我轉而想著,好唄,也許我寫的真的不是(畢竟我確實沒有文學院的求學背景),那什麼才是文學啊。我不知道。一邊困惑也一邊一直走在「繼續寫著下一本書」的路上。
去年某天,Spring 傳給我一個王小棣老師在談IP轉換的採訪,小棣老師在採訪中說道:「作家下筆自由,文本的想像也相對豐富。但把文字轉化成視覺,要怎麼拍,考慮層面就複雜許多。本來文字與影像這兩條路上,我們彼此相望,會有不一樣的視角,若為了影視而影響作家,反而限縮了他的視角,那就太可惜了。讓作家寫好他的書,是更重要的事。」小棣老師呼籲年輕作家:「不管用什麼方式創作,請真的往文學最高點去努力與追求,不要趨附流俗。」
這是多年後我才又被「文學」兩個字勾住。這些年總覺得,文學是一個精緻的甜點店,而我是坐在門口吃滷味(小辣)的小女生。小棣老師的這席話給了迫切地想要擁有影視化機會的我重要提點,我不知道文學的最高點是什麼,只知道在寫的時候,我下筆時必須以我有感的故事為最優先,我寫出的句子必須是自己最最喜歡的。那是我每一日、每一日創作的至高點。
其實後來我的內心會害怕刻意地把「文學」兩個字拉出來大聲定義的人,每個人提出的觀點都是憧憬,就和五、六年前那天晚上的我一樣。我害怕文學太崇高、不可褻瀆,因為我不是那樣的人。每當我的文字可能因為深度或廣度不夠而被評議時,我總會想,無論如何我還是只能寫出那個階段的我能寫的、想寫的東西吧。我可以被討論,但我不能欺騙自己。而當所有人都想要有所不同時,刻意的獨特是不是也等於媚俗了呢。我不知道。
今天在開會時,我們討論著二○○○到二○二○這二十年間大家的共同記憶,我忽然間想起自己景仰張愛玲的原因,比起我並沒有真實體會過的悲涼、或是我仍無法定義的文學性,最根本的是因為,她的文字伏貼著她活過的時代。當我誠實地寫我能寫、想寫的事物時,原來我也慢慢地成為了自己嚮往的寫者了嗎。看著會議裡簡單的簡報,我的心無比悸動。當然,我和愛玲姊姊還差很遠很遠,所以我也不以她作為和自己的比較,而是一種叮嚀,我也要寫我活過的時間和場域,也所以,我不會成為她,我會成為張西。我就是張西。
於是很高興,《葉有慧》從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我是誰」開始探問,這是無論我們的父母是誰,都會踏上的旅程,進而對於自己的人際、喜歡的心意或只是去過的地方進行撫摸,無形間就摸到了時代裡一部分、細小的紋理。我知道這還不是最好的故事,但是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寫出最好的故事,所以我只要求自己,每一次比上一次再更努力一點點、更進步一點點,小小的我大概只能以此珍惜手心裡握著的幸福和幸運了。
最後,這本書有著很多親人和好朋友的陪伴,謝謝許多朋友常常在半夜被我打擾,每次卡住的時候,是他們做我的小桌燈。這本書也集結了許多人的智慧和心血,謝謝二次合作的莊謹銘設計師,讓《葉有慧》有了更明確的視覺想像,也謝謝整個三采出版社這些年一直是這麼疼愛著莽撞任性的我,這本書中間曾經打掉重練、有過無數次寫稿溺水期,團隊們都不厭其煩地和我討論,陪著我釐清盲點並給予我具體的重要提點。
尤其感謝去年年底身分轉為經紀人的Spring、這一次新合作的副總編輯曉雯、以及團隊裡令人安心的小單和細心的Darcy。他們每一個人都比我還要資深和專業,謝謝是這樣的團隊做我的後盾,讓我能保有創作中最大的快樂與自由,同時讓我有能量承受其中巨大的孤獨。
這是我的第二本長篇小說,在寫的時候一直想起自己在成長歷程中經常冒出的念頭:「好想要有慧,就算只有像一片葉子那麼小也好。」 所以,想將這本書獻給我親愛的三個妹妹,相信我們成長時有所重疊的部分,都有著有慧的瞬間。有慧不一定就能擁有無瑕的人生,但是沒關係,生命累積出有瑕疵的彼此,那是我愛妳的樣子。
可能是這樣吧,當懂得對著混沌的世界指認自己害怕直視的事情時,也就直視了傷口和幸福,它們摻雜在一起。我想要這麼活著,我想要體會無法分割的它們,所以我會繼續這麼寫著、繼續指認、繼續把我那顆淺淺的心浸泡在深深的人群裡,讓各種感受有機地發生。因為現在的我相信,用心活著就參與了文化和時代,用心寫下活過的感覺就參與了文學。現在的我喜歡這麼活著。
張西2021.03
推薦序
認識張西是在二常公園時,拿起書本一讀便再也沒有離開。那時候在文字裡被一團親切的濃霧包裹住,那種親切並不是和藹的鄰家姊姊對你露出笑容,而是住在你內心的那隻被稱為內在小孩的悲傷和脆弱有了接應,細細得被光滲透。
後來我開始追蹤了張西的instagram,即使沒有見過面,也深深的喜歡這個寫下所有感覺的女孩。後來,她成了西西。
西西的文字裡紀錄著她生命的所有,那些細膩的能量在文字之中滲入觀看的我們,有時候是被洗淨的舒暢,有時候是被深刻理解的溫柔,有時候那些文字會剛好觸碰到我內心的困惑,我試著鼓起勇氣寫訊息給她。明明不是太過熟識,可是她總是認真地思量回覆,那些問題彷彿成了她的貴客,被重視款待著。
有慧也是這樣的。細膩的去感受每個時刻,安安靜靜藏在話語裡的悸動,是那樣的感知帶她來到生命的此刻,也是那樣的感知將帶她前往下一刻,有一天,那樣的感知,會帶她認出愛的模樣,她不再渺小,她得以被自己好好收藏。
在讀《葉有慧》的時候能夠很深刻的閱讀到那些真實,一方面覺得心疼,一方面覺得快樂。能在一件事裡坦誠自己的心意,便能生出勇氣,西西能在文字裡真誠地接住自己,真是太好了。因為我們也在遇見那份真誠的時候,想要誠實做自己。
寫出了這麼多溫柔,謝謝西西。
葉有慧如同仍在決定活什麼樣子的我們,以為從未失去或是從未發生,就沒有需要修正的部分,走著走將自己走成了迷宮,但世上所謂的永遠,指的原來不是未來,而是過去,而我們能決定後續的永遠。
她告訴我:「要記得這輩子能夠陪自己走最遠的人,是自己。」
張西常常讓我想起曾見過的礦石們。雖名為礦石,但其實質地各異,罕若鑽石堅硬,有些礦石更是用指甲小刀就譨摧毀的脆弱。她讓我覺得是這樣子的人喔。從外觀察就是那樣好像應該堅強的存在,你反而更好奇她的脆弱與追尋,甚至想從她的文字裡,找到能夠毀滅這樣子靈魂的切入點。畢竟摧毀她也等於摧毀相似的自己,現代生活不就在日日考驗自己的能耐嗎?我們都是自虐的。
另一個我覺得我跟張西文字有共感的地方,是音樂。她的文字深受當代流行音樂影響,於是又輕盈、又沉重、又淡然、又深邃。常常看她文字的時候有種似曾相識的感受,就像是自己在歌詞創作時的鋪排,那鋪排充滿自主性,完成時回頭再望,卻是滿滿的宿命感。
【預購】夜行大腦: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The Nocturnal Brain: Nightmares, Neuroscience,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Sleep)◎蓋伊・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譯者:郭庭瑄)
平常價 $31.00★《衛報》、《週日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等外媒幽默推薦★
打蒼蠅卻突然睡著、無意識起床吃鳥飼料、夢遊騎車去兜風……以充滿張力的真實故事,從神經學開拓你對睡眠的既定印象──原來有些人的夜晚是這樣的啊!
我們總以為睡覺時應該是很安靜的,但有些人的大腦在夜晚卻特別活躍,彷彿一隻夜行性動物。
當你走進蓋伊醫師的診間,你會看見形形色色的病人:十六歲的文森每天都要「調時差」,因為他的生理時鐘有二十五小時,讓他得不斷忍受日夜顛倒的生活。賈姬從小就會夢遊,她到七十多歲時甚至還夢遊騎車出門,可怕的是她連自己有沒有戴安全帽都完全沒印象,卻能把機車完美地停回原位。湯姆則會在睡覺中突然跟莎拉求歡,但莎拉說他的動作非常笨拙,只是一味抽插,而且怎麼叫他都沒反應,像是失了神。唐是一名夜食症患者,每天早上起來都覺得肚子很脹,有一次他覺得自己前一晚可能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因為他發現一碗鳥飼料竟然被吃光了……
睡眠常被認為是寧靜安詳的活動,但對這些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夜晚可能充滿喊叫、抽搐、打鼾和痙攣。在這本書中,作者蓋伊醫師記錄他二十多年來治療各種睡眠障礙患者所聽聞的個案經歷。藉由這十幾位病人的生命故事,蓋伊醫師將帶我們探索大腦如何控制睡眠,以及當睡眠機制故障時,會引發哪些症狀:遺傳如何讓我們在睡夢中遊走、進食、性交甚至騎車?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為什麼會讓我們在開車時突然睡著?癲癇如何讓人以為自己是在睡夢中被掐住,無法呼吸?
睡眠障礙已經是現代的隱性流行病,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高達一半的男性與四分之一的女性有睡眠呼吸問題、百分之五的成人因為不寧腿症候群而無法睡著……,我們無法再忽視睡眠障礙,應該更正視睡眠問題,而閱讀本書即是為你打開一扇知識之窗,它將帶你重新理解睡眠在生理、心理與神經健康上的重要性。
⚫非二十四小時節律睡眠障礙
「基本上我的睡眠模式一直在變,身體每天都會想晚一個小時睡,」文森說。「也就是說,如果我今天晚上十點睡,隔天就會自然而然想要晚上十一點睡,以此類推。」
⚫夢遊
「妳昨晚都去哪裡了?」賈姬非常驚訝,她沒有去哪裡呀,不就上床睡覺,然後就起床了?鄰居說「妳昨晚騎著摩托車出門了!」「那我有戴安全帽嗎?」「有唷!妳離開了差不多有二十分鐘之久。」
⚫非常典型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那一次,約翰整個人貼近我睡的這一側,緊抓住我的手臂,用力到指甲都陷進肉裡。我真的很害怕,腦袋都還沒意會過來,身體就已經跳下床拼命尖叫。我這個平常根本不尖叫的人叫到頭都快爆炸了。我不停發抖,邊哭邊說,『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就是最後一根稻草。我再也受不了了。」
⚫睡眠呼吸中止症
「過去幾年我老是覺得累,」瑪麗亞說。「既沒活力又沒精神,身體也很不舒服,所以就去看了醫生。我以為可能是甲狀腺或貧血之類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抽血,做一大堆檢查。而且我體重過重,不管用什麼方法就是瘦不下來,也沒有力氣去運動。」
⚫猝睡症
「我偷偷摸摸地沿著車道走,可以看到我媽正在後花園忙東忙西,」亞卓安回憶道。「她就站在花園籬笆旁邊,我想說突然大叫猛敲籬笆應該很好玩,她一定會嚇到跳起來,然後大家就會笑成一團。每次都這樣。」事情還沒完呢。「但我完全沒料到的是,我突然跌坐在地上,只能沿著車庫門慢慢爬,最後在車道上躺了我猜大概有十五到二十秒吧,身體還微微顫抖。」
⚫不寧腿症候群
他注意到睡覺時胸口會出現一種奇怪的震動感,只要他移動身體,震動就會停止,可是一旦重新平躺,又會開始震動。此外,最近他還發現靜靜躺在床上時,右腿會有種騷動不安的感覺,他自己也會有衝動想動動腿,只要一動,問題就會立刻緩解。
……
▎國內推薦
江秉穎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德國總會 暨 台灣分會 理事長
英國創新醫療與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 共同創辦人
IMHTC亞太營運中心執行長 暨 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
科技部睡眠科技產學聯盟 主持人
歐盟先驅睡眠醫學專科醫師 (Grandparent Somnologist)
台北榮總 前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 暨 耳鼻喉部 主治醫師
美國 史丹佛大學 睡眠醫學中心 研究員 暨 台灣校友會 理事
世界睡眠醫學會(World Sleep Society)世界睡眠日委員會委員
美國 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耳鼻喉科 暨 梅約診所 睡眠中心 客座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智慧生活中心(INSIGHT) 睡眠科技研究群 主席
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 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吳家碩 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Podcast 哇賽心理學負責人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睡眠」是個非常特別、有趣且重要的狀態、時間及名詞,是每個人都有,甚至每一天都會發生的,但也是因為每天都得面對,睡眠不佳的人也就苦於每天都沒辦法逃避它。因此,有數不盡的書籍在談睡眠一事。有的是用醫學、科普、文學和臨床的立場來談論,有的則是用學術、案例、繪本,和故事性的方式來呈現。為什麼要如此多元呢?因為睡眠這迷人世界充滿了多種樣貌,甚至存在許多現今醫學界仍在探索的謎團。因此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你的睡眠,推薦你這本書。它用一則一則引人入勝的案例,以微小說般的載體來架構全書,再將實實在在的神經科學之內涵包裹在故事裡,是種輕鬆又扎實的閱讀體驗。──吳家碩 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海外推薦
「讀來頗有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的味道;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知名記者、BBC廣播節目主持人瑪莎・卡尼(Martha Kearney)
《夜行大腦》結合了兩件我最喜歡的事:人性和醫學科學。萊施茨納醫師將有趣的故事交織在一起,說明了睡眠障礙如何影響生命,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因為這本書,你我都將走向一趟神奇的睡眠科學之旅。多麼美妙啊!──梅爾·克萊格(Meir Kryger)加拿大皇家內外科醫學會醫學博士,耶魯大學教授,《睡眠的祕密》作者(The Mystery of Sleep)
揭露真相、資訊扎實……讀者將能體驗到故事中的迷人之處,並在閱讀過程中習得一些夜晚能睡得更好的小技巧。──《出版人週刊》
非常好的睡眠科普書。當睡眠障礙惡化,這本書將會提供一些有用的解方。──《科克斯書評》
萊施茨納恰如其分地掌握了故事性及科普知識之間的完美平衡,這也將影響到更廣大的讀者。──《圖書館雜誌》
無論你或你的愛人是否在生活中遭遇睡眠障礙,或者你只是單純地享受學習更多關於人類大島的新知,這本精采的書絕不會讓你無聊到睡著。──《心靈與健康》雜誌
書寫關於神經疾病的個案故事通常都很怪奇、很精采,但這本書還很特別。──《週日泰晤士報》
讀《夜行大腦》不保證能治癒你的失眠,但它可以讓你擁有趣味、發人深省的睡前閱讀時光──《衛報》
蓋伊・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
神經科主治醫師及睡眠專業醫師,現於歐洲最大的睡眠醫學服務據點之一——倫敦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睡眠中心擔任臨床部門主任。除了收治包含猝睡症、不寧腿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夜發癲癇等各種睡眠障礙患者外,他也積極參與研究和公共教育工作。他曾到BBC廣播四臺(BBC Radio 4)的節目中受訪,並開設廣播及電視節目,探討睡眠相關話題。本書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郭庭瑄
自由譯者,喜歡一邊寫稿一邊吸貓,花上大半天琢磨文字既是樂趣,也是日常。譯有《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祕密花園》、《解碼梵谷》等書。
聯絡信箱:realelise@gmail.com
根據一份未公開的調查,一半以上臺灣同胞的第一顆安眠藥都不是由醫生開出來的!
筆者二○○六年初完成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中心研究員訓練返臺時,大部分的民眾對於睡眠障礙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說重視了,不管是睡不著或睡不好便直接吞藥。但這十幾年來,經過臺灣睡眠醫學界前輩們的共同努力,大家已經慢慢知道睡著之後並不是單純把身體「關機」而已,睡夢中其實也會有睡眠障礙的存在。如果我們不去發現、重視、接受正確診斷,進而治療這些睡眠障礙,許多的慢性病就容易因而產生。現存許多不同的慢性疾病都是直接或間接導因於睡眠障礙,然而大部分的醫師因為忽略了病患睡眠時的狀態,所以他們仍不知道他們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血糖不易控制、性功能障礙……,為何無法被改善或治癒!
睡眠是一個非常深奧且有趣的領域,它跟其他西醫著重在器官/系統分類的科別不同,並非以器官為主要的關注焦點。睡眠沒有器官。睡眠就是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除了以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為主的「睡眠醫學」之外,筆者在史丹佛大學進修期間,經過長期與工程領域專家腦力激盪,也培養出定義「睡眠科技」新領域的想法。基於此,回國後二○○八年在臺灣大學智慧生活中心(iNSIGHT Center)開始發展跨領域的「睡眠科技」。二○一二年,我們主編睡眠科技領域第一本英文教科書《現代睡眠科技簡介》(Introduction to Modern Sleep Technology. Springer,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1st ed. 2012/12. https://www.springer.com/gp/book/9789400754690), 由全球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並藉此定義睡眠科技新領域。二○一二年與幾位睡眠醫學領域的國際級大師共同創辦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 (ISSTA, www.isstasleep.org)德國總會並成立各國分會,除推動全球睡眠科技產業標準制定之外,也獲得臺灣科技部支持,成立睡眠科技產學聯盟(http://sleeptechconsortium.org)。
筆者任ISSTA德國總會祕書長期間,爭取臺灣衛福部、經濟部、外交部、臺經院支持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www.apec.org)睡眠科技提案(https://www.isstasleep.org/sleep-technology-apec-agenda-englis)。二○一七年底,我們的提案正式獲得亞太經合會祕書處的支持。因為這項提案是當時睡眠醫療科技史上受到最高層級國際組織支持的案例,所以二○一八年十月,睡眠醫學界最高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 10.6)的全球知名學術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主編邀請我們針對APEC睡眠科技提案發表一篇題為〈The Importance of Sleep for Governmental Sectors,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Sleep Technology Agenda〉的文章(Letter-to-Editor)(https://www.smrv-journal.com/article/S1087-0792(18)30168-0/fulltext)。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得以理解睡眠的奧妙。從睡眠生理(sleep physiology)到睡眠病理(sleep pathology),從巨觀睡眠到微觀睡眠,從睡眠當中的夢境到意識,從睡眠醫學到睡眠科技,從睡眠科技產業到相關的法律與經濟學,加上筆者現在攻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與ISSTA(www.isstasleep.org)協會專家及同事們所努力推動的 「睡眠健康管理學」與「睡眠健康政策」等,交織成為豐富的睡眠領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如何達成睡眠健康的目標,以成為健康生活的基礎。
近幾年,坊間和睡眠有關的書籍愈來愈多,表示睡眠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書中提到,「這些(睡眠)疾病很多都不算罕見,例如十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十五分之一的成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二十分之一的成人有不寧腿症候群。」本書作者把科學與醫學的現象,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書中介紹的個案都是作者多年來在英國蓋伊醫院睡眠障礙中心和倫敦橋醫院看過的病患,從醫療專業的角度,用淺顯易懂,說故事的方式介紹睡眠醫學領域相關的問題.是一本有趣、易懂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創新醫療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亞太營運處執行長暨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
【預購】天上有顆孤獨星:照亮世人獨行時◎張曼娟
平常價 $27.0010首古典詩,10種孤獨情境,引領我們走向更自在的生命體悟。
他們的熱烈與冷清,飛昇與墜落,在我們的生命裡不斷拓印。
審美你的孤獨,因為那才是完整的自己。
★驚喜加碼/張曼娟的隱藏版禮物/專屬讀者的聆聽饗宴
★掃描書中[QR code]可聆聽張曼娟「孤獨處方籤」
★全書搭配精美彩色插圖,結合優雅與時尚的質感設計
/
來到後疫情時代,人們在渴望回復日常生活中被隔絕。
所謂「社交距離」,其實是逃避社交,卻使人與人的距離更遙遠。
孤獨,成為我們共同的深刻感受。然而,人不是生而孤獨的嗎?
曼娟老師寫給我們,最適合在這個孤獨的時代,自在自處的生命禮物書,她說——
在書寫中,我懂得了詩人們在生活與創作時,都是孤獨的。
孤獨成就了他們與眾不同的生命,讓他們像星星那樣,
懸掛在歷史的長夜,閃閃發光。
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是比較有自信的,
因為他懂得與自己的相處之道。
在孤獨中,我重新讀詩,重新認識了這些詩人與情感。
當蘇軾在大牢中等待死刑執行的那些日子,看著冬日雪花飄落,他是什麼樣的心情?
在「牛李黨爭」中,與兩黨皆有頗深淵源的李商隱,兩邊的情義都捨不下,只能成為被兩黨排擠輕視的叛徒,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
不畏艱難,投入朝廷改革,而後慘烈失敗的柳宗元,當他一身病痛,被貶謫到愈來愈遙遠的荒僻之地,他會不會後悔?
我想問王維,大家都說你是療癒系詩人,讀著你的詩,便能尋找到內心的平靜,但我一直相信,療癒人心的文字,是出自受創的心靈,你的內在到底忍受著什麼樣的痛苦呢?
我也想問寫下《詩經》〈擊鼓〉篇的無名詩人,你知道兩、三千年來,人們都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比喻為愛侶天長地久的盟誓嗎?這其實是在戰爭中與袍澤的生死誓約──在殺伐中不要死去,要好好的活著,直到年老。
還有年少時啟蒙過我的審美觀的「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與他們直面相對,才發現,還有那麼多的層面與堆疊,那麼多的明亮與陰暗,卻又有那麼深的啟發和體會。
古詩十九首與張籍,則是讓我在中年的渡口,回溯青春,並揚帆向老年駛去。
……
與其說是我挑選了這些詩人與詩作,不如說是命運使然。
他們挑選了我,讓我懂得,命我書寫,既是散文又是小說。
讓我們翻開古老又新鮮的詩篇,
去尋找詩人對孤獨的描摹,
審美他們在孤獨中的提升與淨化。
而後,可以坦然的說:
「嗨,孤獨,你總在這裡,
真是我的靈魂伴侶。」
與孤獨同行,
乃是大自在。
張曼娟
自從2000年開始,
張曼娟與麥田出版社合作,
推出【張曼娟藏詩卷】系列,
開創了古典新詮的寫作潮流,
更完成了全齡閱讀的新境界。
青少年在閱讀中提升了審美觀;
成年人在閱讀中感受到被同理,
堪稱為「文普創作」第一人。
2021年來到後疫情時代,
張曼娟體驗並思索孤獨的意義。
十位詩人,十段人生故事,
在獨行中依然有堅持的勇氣,
像星星那樣璀璨光亮。
Facebook/張曼娟官方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manchuan320/
YouTube/張曼娟的微小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XGwJw2WmtqCOm0xLAps9g/videos
相關著作:《天上有顆孤獨星:照亮世人獨行時(限量親筆簽名/東坡名句藏書章/緞綠書腰款)》《人間好時節(流金歲月版)》《愛情, 詩流域(紀念珍藏版)》《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張曼娟手寫概念書特別套裝版)》《好潮的夢--快意慢活《幽夢影》》《柔軟的神殿》
【預購】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王溢嘉
平常價 $27.00#文壇心靈醫師 王溢嘉,最新創作計畫
人生是自己品嘗酸甜苦辣,不是擺出來給人看的!
40篇真情書寫,寫給心中的小孩
也寫給忘記自己的你
他的《青春第二課》、《新編蟲洞書簡》,激勵無數學子突破自我、大膽出演人生舞台。這次,他決定多說點自己的故事,讓我們更靠近他的文學小宇宙。
中學生最好的心靈伴讀作家——王溢嘉,全新創作計畫《浮世短歌》,從個人的生命體驗、閱讀與思考所得出發,精煉對浮世人間新穎、多元且豐富的觀照方式。
長大了,也別丟失赤子之心
幸福,更不是我們一定要去哪裡——
【關於人生,他說】
「沒有人會把現成的人生送到我面前來,我必須自己去挑選。」
「即使人生到頭來是一場空,也要空得很充實;縱然是白忙一場,也要忙得很快樂。」
【關於工作,他說】
「工作,就是在向世界宣告,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工作,除了能讓你得到什麼外,更重要的是能讓你學到什麼,能給你什麼未來性。」
【關於幸福,他說】
「自己的幸福是自家的事,自己負責,何必他人的鼓掌、認可、指導或允許?」
「幸福不是我要去的某個地方、想追求的某個目標,而是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如果對所經歷的一切,都能產生快樂而有意義的感受,那麼不管我身處何地、做什麼事,都能發現幸福、體驗幸福。」
名人推薦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凌性傑(作家)
凱若(親子暢銷書作家)
黃庭鈺(作家.新竹女中教師)
蔡淇華(作家)
藍白拖(背包旅人)
初心推薦
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牛頓》《台北評論》等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
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莊子陪你走紅塵》《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數》《誰伸出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問世間,性是何物?:中國文化裡的情與色》《青春第二課》《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新編蟲洞書簡》《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新編古典今看》《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中國經典詮釋、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
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賦予經典典籍不一樣的眼光,閱讀與詮釋不一樣的世界和人生。
臉書搜尋:「王溢嘉的人文天地」
【預購】張愛玲課◎周芬伶
平常價 $26.00張愛玲留予後世的課題:恥感與敗德的兩難,有恥無廉乎?
她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答案,彷如永無止境的魔考
三十年的探索詰問,創作課堂的經驗傳承
周芬伶梳理「讀懂張愛玲的十三堂課」
上卷「亂世之音」:從散文、傳記入手,循序深入短中長篇的張愛玲小說世界,品味歷百年不俗不舊的新穎,幾無間斷的寫作毅力,以及承先啟後、一個人完成好幾代人作品的獨特魅力。
下卷「喧赫家聲」:張愛玲所來自的家族是新舊時期中國的縮影,家族的衰落象徵一個時代的黑暗,欲貼近她的內裡,非得從她龐雜糾結的家世著手,方能體悟她一生執著的根源。
張愛玲一九四四年出版《傳奇》就有傅雷嚴肅評論〈論張愛玲小說〉,之後研究與評論者不斷,高度評價她的胡適、夏志清在五、六○年代奠定其地位。成名於中國,轉戰國際在香港,出版在台灣,死於美國。二十一世紀對岸掀起新一波張奶奶熱,百年誕辰時正逢大疫,在亂局中又想起張愛玲,她可說是「亂世之音」,生於亂世,成名於亂世,似乎最能抓到亂世之心,也鎮定撫慰許多痛苦的心靈,世界越亂,她越通透,這是她作品魅力不減的原因。
封面繪圖:曾湘玲
脫胎自張愛玲的女人花——「圓形輻射狀的圖像接近星辰,代表女人對宇宙天體及生命的冥冥感知。」
本書特色
不只讀張愛玲,更要透過她,理解自己。
周芬伶以數十年研究、教學經驗,引領讀者進入張愛玲漫長創作生涯的曲折密徑。
好評推薦
著魔門生傾心推薦
總是在老師的老屋,門前白梅盛開,午後和煦的陽光落在木質地板,大紅袍、金駿眉、老普洱,恐龍蛋朱泥壺、裂紋水方,一人兩只茶杯,聞香與品茶。不時會安靜片刻,僅有燒水聲與白霧水氣,我私以為這是聊張愛玲的最佳地點。--許閔淳
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雨客與花客》、《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等。
閱讀張愛玲先從《流言》及傳記入手,可先選讀〈私語〉、〈童言無忌〉、〈公寓生活記趣〉、〈燼餘錄〉等,散文中的她,機智、幽默,常有金句,還有她的溫暖、淡定、睿智,是周作人加周樹人,冰心加丁玲兼美,國小以上皆可讀。
小說可從《傳奇》入門,先選讀〈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封鎖〉等,這本小說集包含短、中、長篇題材,可見她處理各類型創作的能力。
中晚年以長篇為主,也會兼寫中、短篇。長篇中以《半生緣》最受歡迎,《秧歌》更好,不談政治因素的,兩者都可讀,晚期則是《小團圓》,這本簡化、淡化的寫法受《紅樓夢》、《海上花列傳》影響,藏閃、夾縫文章特多,故要晚點讀,多次讀。
張愛玲用小說、散文寫詩,其疏離、陌生化、意象繽紛,一魚三吃。
推薦序
不寂寞的松林徑
許閔淳
張愛玲逝世二十五周年,一百歲誕辰的二○二○,文學雜誌的封面又張燈結彩,亮起祖師奶奶圖像,不知她可否知曉這熱鬧光景呢?
二○一八年完成的碩論,竟真在有意無意間以張愛玲為主題完成了,大學時期初次遇見的作品為《半生緣》、《金鎖記》,似一幢歪斜陷落的屋,愈走愈是被扭曲的窗花遮蔽了景緻,是那句經典句子「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漂浮的寂靜塵埃就那樣匯聚,在凹陷的呼吸道盤桓成一抹幽魂。
碩士期間讀了《流言》,記憶中靛紫色的張愛玲忽地燃出澄紅赤色。她在散文集《流言》(Written on Water ,水上寫的字)裡寫吃寫穿,以及對書畫、音樂、舞蹈的觀察,把生活中的小事寫出閃動的熠熠微光;和從前對張總是晦暗幽森的印象全然不同,使我對她產生了好奇,接著又被《秧歌》中寫得清淡而可怕,卻又奇怪的富有淺淺詩意的飢餓與人性所驚豔。
碩論主題是:《雷峰塔》、《易經》、《小團圓》(張愛玲晚期自傳小說三部曲)。和老師聊起碩論方向,提了幾種可能性,張愛玲列在其中,原有些擔心,畢竟是老師是長期做張愛玲研究的專家,沒想很快被答應。「早期太多人做了,你做晚期吧。」於是開啟了三部曲之路。最初被派遣的幾項功課是:1〈私語〉和〈燼餘錄〉是怎麼轉換為三部曲的內容;2把年表列出來;3找《張愛玲私語錄》、《張愛玲書信集》來讀。第一項功課便是了解張愛玲的「十七歲之塚」,那是她到了晚年仍不斷反覆書寫的家族故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是在老師的老屋,門前白梅盛開,午後和煦的陽光落在木質地板,大紅袍、金駿眉、老普洱,恐龍蛋朱泥壺、裂紋水方,一人兩只茶杯,聞香與品茶。不時會安靜片刻,僅有燒水聲與白霧水氣,我私以為這是聊張愛玲的最佳地點,某次meeting,老師說曾覺得張愛玲晦暗曲折,原先也並非她欣賞的作家;心中有些詫異,以為老師原本就是張迷。可能老師焚香飲茶、喜好老物、少言、又開立紅樓夢、海派小說等課程,以及每日規律勤奮的寫作習慣,使人不禁如此聯想。
「後來讀了越多資料才被她吸引的。」老師如此說道。對於這點我很是認同,例如發現她有錢不買書寧可買丹祺唇膏、喜好吃紫雪糕、山芋糖、爆米花,又嗜讀人類學書籍(收錄於已絕版的《張看》〈談看書〉一篇章)又曾「激賞路易士(紀弦)詩作」,我說:「祖師奶奶果然是很有趣的人。」老師滔滔和我補充張愛玲的事蹟時,我會錯覺那僅是在談論一位住在附近的朋友,當老師告訴我曾經訪問過張愛玲的二表姐(為張小燕之母),霎時感到祖師奶奶也並非如此遙不可觸。
張愛玲就是有這樣奇異的魔力,凡以她為支點似乎就能召喚出隱隱磁力。距她逝世百年的當代,因王德威而得名的「祖師奶奶」為何依然魅力不減?她曾自言:「像一切潮流一樣,我永遠是在外面的。」然事實是她始終是被熱議/憶的。我以為這樣的現象也許出自張本身的多歧曖昧,諸如傳統抑或現代,弒父抑或厭女等等;老師在書中有了更清晰的說明:
中西交融,新舊折衷一直是她的專長,現代主義作家有其靈魂的重量與探索,卻不屑古典,有其古典的,卻不夠前衛,她是既古典又前衛,又是書寫流放的專家,這是為什麼時間越久,越顯其重要性。
就是這樣難以界定的朦朧,使那身著旗袍、昂首睥睨的姿態,或是即便是蚤子,也始終散發出神祕光暈。
早在一九九九年和二○○五年,老師便分別出版《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與《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皆已絕版),前者論述張愛玲書寫美學,以及其在中國女性文學中的地位,後者則側重張愛玲的母女關係與女性情誼;除此之外還有數篇論文。今年出版的《張愛玲課》穿插張愛玲重要生命故事與作品分析的方式,使讀者對於她的書寫能有更深刻的閱讀與理解,骨肉相連,讀完彷彿也歷經她跌宕的一生,每一課後的小習題增添了與祖師奶奶的互動性,對於想理解張愛玲生平與重要作品的讀者,是非常飽滿的補帖。
碩論期間,苦事之一便是釐清《雷》、《易》、《小》三部曲的人物關係,有點似讀《海上花列傳》時的感覺,閃藏夾躲,拐彎便到另個空間,突如便從壁堵消逸或冒出的人物。因三部曲為自傳小說,因此更需要對照張的家世背景以利理解,第九課〈風流雲集〉對於張愛玲龐雜的「李、張、黃、張」四大家族的構成與來龍關係有清楚的爬梳,對於理解張愛玲與閱讀三部曲有極大的幫助。
老師大概也有點考據癖,對於需要耐心而稍顯枯燥的事情並不排斥,碩班《紅樓夢》課堂時,最強調的便是不同版本間的差異。當我面對三部曲的繁雜人物、瑣碎跳接的情節不知如何下筆時,老師要求我先將《雷峰塔》、《易經》(張愛玲原計畫以英文書寫《易經》一長篇小說,由於篇幅太長只好一分為二,上部為《雷峰塔》)與《小團圓》中反覆書寫的情節,卻又有所不同的部分以表格列出,能從中發現端倪,進而繼續開展,然而我發現張愛玲反覆在不同時期書寫的重複情節,皆顯現出愛的失落,莫怪她說:「我的人生──如看完了早場電影出來,有靜蕩蕩的一天在面前。」(《張愛玲私語錄》)
對於張愛玲的研究,老師親自做訪談、奔走尋覓資料,寫口述歷史與論文,才能將張愛玲的龐雜的家族理得如此有條。又張愛玲的家族人物中,影響她至深的是母親與姑姑,張與母親的關係處在愛恨交雜的曖昧狀態,呼喚但也撕裂割離的那個「抽離物」,abject,同時具有迷戀吸引又有排拒仇恨的磁力中心,這是較為人所知的部分,相較而言,張與姑姑的關係,相較於母親便少了許多,老師在《張愛玲課》中書寫了許多姑姑張茂淵對張愛玲的影響。
陳芳明將張愛玲列為「台灣作家」,她一直細細密密的影響著許多創作者,在這個張愛玲已是受「傳奇」加冕數餘年的今日,究竟要再如何閱讀與理解?無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張愛玲的作品與人始終瀰散使人欲覷內裡的煙氣,悠遠的煙氣之中,掩映的是上海的物質與現代,然而再一個反面又仍是「返古」的荒野。如老師所說:張談的是一種「空間的私人性道德感覺與意象」,是「考古學家出現遠古時期的洞穴壁畫,洞的底部還有一處女之泉……彷彿通往人類所有感覺源頭的鏈結突然的被打開」。
老師也許亦是一步一步被打開,被吸納進去,在《張愛玲課》中,感受到老師以最高的誠意去梳理她,以最大的同理去貼近她,例如她序裡所寫「我是真的被她的狠與真觸動了。」「就是這樣的從未成熟,也不懂人情世故的老少女讓人心疼。」彷彿〈色戒〉裡的王佳芝,終究是動了真情。
《小團圓》的最終,張愛玲寫到一首與電影同名的曲子〈寂寞的松林徑〉(Trail of the Lonesome Pine),陽光下滿地樹影搖晃著,松林裡有孩子,愛人將她拉進木屋。然而「這樣的夢只作過一次,考試的夢倒是常作,總是噩夢。」晚年身在異地,這樣的句子顯現出一種黑白電影的安靜孤單,小團圓裡的所有團圓最終僅是來到一條寂寞的松林徑;如今這屬於她的松林徑並不孤單,充斥追隨者熱鬧如嘉年華,似乎有了另種意義的團圓。然而「一明二暗」,明亮之處總有暗影隨側,總感覺那斜睨的雙眼仍透出涼氣看著我們,我們姑且忽略那雙眼,只管細細閱讀。
自序
張愛玲糾結
時間停在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的晚間新聞,畫面不斷出現張愛玲最後居住的那間公寓,裡面除了一張行軍床、一盞太陽燈、散落的報紙,其他別無所有。這麼空洞且乾淨的死亡,讓我洞見了一些什麼,從未有一刻如此貼近,原來我們有幸生為半個同代人,得以見證她的死亡,不能保持沉默,總得說些什麼。
為此寫出超過五十萬字的口述歷史與論文,隨著時間挪移,世紀與世代更替,時經二十幾年,有關張的評價已有些改變,如果說一九九五至世紀交替是張研究的爆發年,那麼新世紀初是舊作出土年,隨著中文作品《同學少年都不賤》、《康乃馨》……到《小團圓》;英文譯作也陸續推出《易經》、《雷峰塔》、《少帥》……她的中文書寫夾帶著神祕的魅力,新的「張奶奶迷」轉移到對岸。在這些出土作中,以《小團圓》為代表,評價雖兩極,有些句子與思考實在超展開,就研究角度來看,這本書對她的傳記研究實在重要,它比許多傳記小說更坦露大膽,然而也給了一些暗黑的解釋:與胡蘭成的婚戀、與桑弧悲涼的分手、與母親決裂、姑姑與姪子的癡戀……這麼多事情一股腦都發生在她三十歲前後,太難的人生考題,用一輩子來回答也答不完。我是真正被她的狠與真觸動了,如得其情,唯有哀矜。
那時還追著寫一些小論文,新一代的台灣張派學者頗有越過她,擴大為海派與電影之研究,在歷史研究中,把張圈到一個角落:大陸學者則是收編的意志不改。從二○一○年後則是沉澱年,研究的數量稍減,這說明了如何的狀態?
在這裡要小談一下宋淇與鄺文美,經過宋以朗的策劃,張與宋淇夫婦的熱誠友誼感人面世,張最溫暖幽默可愛的一面全倒給了這對夫妻,而宋、鄺對張的付出也是古今少有,如果說賴雅無條件支持布萊希特,換來的是冷待:這三人的友誼真可謂水乳交融,看來宋、鄺付出的更多,然張的生活幾乎以他們為支柱,信中不斷重複只要想到你們就覺得開心,不用寫信也能想像你們的生活,宋、鄺付出真情與實質的幫助,張回報以癡情。
如果張暗比曹雪芹(她亦自認為條件、背景相當,也只有她有可能匹及,如今看來是沒有),那宋、鄺可比脂硯、畸笏叟,從五○年代之後,她的作品都有他們的意見與眉批。
他們不同意《小團圓》出版確有道理,然相隔近四十年才出版,味道走了,光華仍在,至於中晚期英文作品,相信他們也是有意見的。
張的英文不差,但英文作品大都是敗筆,跟中文作品相差懸殊,不得不說她是個中文文體家,她使用的中文超前漂亮,又不退流行,四○年代到今天仍有新異之處,因此不管寫什麼皆有可觀之處,但英文卻是越用力越失敗。
有人說《易經》、《雷峰塔》敗在英文、重複、變態……,也有人以「晚期風格」為她緩頰,我卻覺得是敗在急功近利,又高估自己與讀者。她在五○年代想以自己顯赫變態的家庭隱喻新中國的墮落,五四與革命非但沒為中國帶來進步,反而讓人心倒退,道德淪喪,因此她寫的淨是中國與人性的負面。就此觀點,過於偏激,就算現在也很少人能接受,而她還未入籍美國,就急於與家國切割,寫些重複的故事,只因美國讀者是新的處女地,她想重演以家族傳奇快速成名上海灘的模式,征服紐約,她迷信國際大城市才是她的舞台,然而五○年代的紐約跟四○年代的上海、香港不同,他們的口味是賽珍珠、韓素音、陳紀瀅……而《易經》、《雷峰塔》真的沒寫好,同樣是英文作品,卻比《秧歌》差很多,就算她不擅長的政治小說,也是意象鮮明,氣氛濃郁、人性表達能得溫柔敦厚之詩旨。而《易經》就像是得失心瘋的人寫的失心瘋故事,為她的文學地位扣分不少。
也就是說,美國的英文創作不但沒比較好,還有一種急切性,早年她是「成名要趁早」,似乎是名在利前,中晚期知道成名美國已難,只能求利了,故而五、六○年代她的主要創作是電影劇本,這種急切也在《少帥》中看到窘境,就算她能採訪到張學良,這個故事原型還是脫不了《羅麗塔》與《易經》的再版,更何況是未完成。故而要再一次評價張愛玲恐怕免不了,四、五○年代上海時期的作品還是最重要最精采,《傳奇》、《流言》到《半生緣》皆足以傳世,後期作品為《小團圓》,一個作家能留下這麼多本已屬不易,本來是前幾名,現在要調後一些。
我覺得自己的意見不能代表多數人的意見,張愛玲為挖掘現代人與家庭的種種變態的重要作家,「亂倫」為其中一種,《紅樓夢》的重要亂倫情節為作者或脂評小組刪去,如果不刪,可能更為激進,不減損它的文學價值。然而「亂倫」在西方文學一直是重要主題,一旦出現必是重點,且能駭人心魂,從《伊底帕斯》到馬奎斯《百年孤寂》、電影《烈火情人》、《玻璃玫瑰》,它皆能引發恐懼與哀憐之悲劇美感;然「戀母弒父」情節出在中國作品中就有違和感,就算出現在日、韓、印……都會怪怪的,西方倫理以愛情為軸;東方倫理多以親子為軸,如說有什麼情結,也只能是「戀子弒子」,君不見那些拖著兒女一起死的家庭悲劇,或者一點也不浪漫的《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
亂倫主題也許不是《易經》、《雷峰塔》的致命傷,而是作者自我毀容與至親毀容作得過火,照理說,自剖文學越真實深刻越好,與《易經》同時代的《麥田捕手》、稍前的《北回歸線》之悖德書寫已成為經典,為什麼難以接受張愛玲之悖德書寫?
只能說她過於執著這些輕易碰不得的題材,而再也看不見其他。多麼懷念《流言》中那充滿生活情趣、觸手成春的才女,那時的她熱愛生活,想必也熱愛情人、母親、姑姑……;他們是她創作的靈感,然而在三十歲之後一切變樣了。
重點在母女決裂的時刻,對她來說剪斷臍帶就沒事了,事實上這件事一直沒過去,愛得深也恨得深,如果決裂時間點在一九四六年母親最後一次回國,事實上一九三九年她已有此念頭,主要是母親賭掉她好不容易得到的獎學金,與其說是為錢,不如說是「幻滅」,這個母親雖然不及格,卻是她心目中的女神,女神崩毀與幻滅,於她是世界崩毀與幻滅,之後她還錢了斷,一九五七年母親過世前要求見她一面,她沒去,又是寄錢了事。這些行為看來還是青少年的叛逆之舉。
就是這樣的從未成熟、也不懂人情世故的老少女讓人心疼,我每讀《私語張愛玲》必流淚,那個錦心繡口、金釧玉釧來相會、柔情似水的「流言女子」更是張愛玲啊!
在心靈上,她從未離開中國,作品的場景還是在上海或香港,她所居住的東岸小城、西岸舊金山、洛杉磯皆不在其中,概因一九六三年賴雅倒下後,她已過著半幽居的生活,最後完全隱匿,美國生活對她來說是扁平而無真正的人際關係,這時她把對人際關係的渴求,透過回憶與他們神交(主要是宋淇與鄺文美),或是鑽研古典小說或是書寫自傳營造她自己的人際關係,她對社交的渴望全在裡面了,那裡有擁擠的人際關係與人心猜度,這些對她說更是心靈寄託,她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愜意的人際關係就是她的終極追求,正如她自己說的:
李叔同(弘一法師)與康韋與香港教授與釋迦等皆一例,動人的美男子,愜意的人際關係得來太易……過量……厭世與出世思想。正如富人之厭倦。如我,則如一個要為生活最低需求而工作的人,能獲得愜意的人際關係,就像啟示與奇蹟。當中更富深意。
要求如此低,說敗德實在太嚴重,相反的,張是個超我強烈到神經過敏的作家,自我省察過度,言語表達阻塞而心裡的焦慮隨著時間越久,也越不安,只有化為文字表達,看了《小團圓》、《易經》,大約知道她傳奇時代小說主角的原型是誰,對後人解析小說是有幫助的,她只寫自己熟悉的題材,她所來自的大家族比曹雪芹更龐大更複雜更黑暗,可說是新舊時期現代中國的縮影,當西方文化橫掃過積弱不振的中國,革命並沒有改變什麼,只有往更黑之處沉淪。
她的恥感太深了,年幼時會為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哭;會為弟弟被繼母打不還手而哭,面對沒有恥感的家族與時代,她寫出自己與他人的無恥。
張要訴說的是一種空間的私人性道德感覺與意象,跟五四文學談空間的象徵秩序或平等正義不同,那具有倫理學上意義的屈辱與犧牲—如同歷史學家乍見史前的洞穴壁畫那般的震驚,洞壁上有遭圍獵的瀕死野牛,洞的底處還湧出處女之泉,處女因被姦殺而死,死後頭部湧出清泉,通過她的死亡拯救了一個時代,這是她一再重複的場景與情節。
她不斷訴說恥感與敗德的兩難,有恥無廉乎?這是她面對的考題,也是她丟給讀者的考題,終其一生她都在尋求答案,而永遠不會有答案,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魔考。
【預購】《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製作全紀錄:獨家收錄未曝光劇照、劇組幕後訪談及製作花絮歷程◎可米傳媒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平常價 $29.00★2021年眾星雲集、備受矚目的優質話題性台劇!台灣唯一官方授權影視書
★陳意涵、林心如、邱澤、簡嫚書、李立群、藍心湄、宥勝、林哲熹等領銜主演,華麗卡司陣容集結!
★《我們與惡的距離》《誰先愛上他的》金鐘編劇呂蒔媛x教父級製作人兼導演馮 瑞x《酸甜之味》《愛情合約》金鐘導演許肇任x《麻醉風暴2》金鐘導演林志儒,黃金組合操刀!
★獨家完整收錄上百張劇照、導演及演員深度訪談、幕後製作歷程
★每集故事和金句與劇照插敘呈現,以不同方式完整詮釋影視文本的核心情感
►名人熱情推薦◄(以下按姓名筆畫排序)
知名導演 蔡岳勳
知名導演 馮凱
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周品均
學會對「鳥事」一笑置之
不是認輸,而是成長
三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女人——
埋頭苦幹的夏芷、獨斷專制的公冶小蔦、人脈擔當林美季,
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離開優渥平穩的白領生活,一同創業。
在不被看好的創業過程中,三人從誤解、爭執到互補,
她們在這條艱辛的創業道路上,學著跌倒、學著受傷,
攙扶彼此飛越愛情、友情和親情的寒冬。
每個成就真正自己的女強人
都經歷過不畏他人眼光的靈魂拷問
可米傳媒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以《流星花園》劃時代開創全亞洲偶像劇市場,造就F4等新一代國際明星崛起。陸續製作《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公主小妹》等作品,屢創收視佳績。2005年起自創「終極系列」原創IP品牌,推出《終極一班》、《終極三國》等超時空穿越劇,開創科幻校園幽默新境界,塑造「飛輪海」、「SpeXial」男孩偶像團體。長年經營廣播電視電影節目製作、發行、經紀人培養、文學創作,結合亞洲市場資源,開拓更大的影視版圖。
相關著作:《《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製作全紀錄:獨家收錄未曝光劇照、劇組幕後訪談及製作花絮歷程(演員獨家限量親簽版,隨機贈送)》
【預購】諾蘭變奏曲【誠品獨家書衣】:當代國際名導Christopher Nolan電影全書(The Nolan Variations: The Movies, Mysteries, and Marvels of Christopher Nolan)◎ 湯姆·邵恩(Tom Shone)(譯者:但唐謨、黃政淵)
平常價 $105.00《星際效應》
《頂尖對決》
《敦克爾克大行動》
《天能》
《記憶拼圖》
等鉅片大導,
【唯一一本】克里斯多夫.諾蘭親自受訪、親身參與的電影寶典
▲全球票房累積超過50億美元,台灣票房累積17億元以上,當代最有號召力的電影導演
■收錄228張全彩圖片、劇照、片場照、分鏡手稿、設定手稿等,包含未曾公開的珍稀照片
▼「本書定義了諾蘭,影癡必備!」──《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諾蘭的電影容易進入,要出來卻如登天難,就像滴進水裡的墨滴,看完之後在你的腦裡無窮發散。我們一旦看過他的電影,就再也無法當作沒看過。事實上,電影甚至還沒結束,在許多面向上,它才剛開始。」──湯姆.邵恩(本書作者)
▌「顯然,要正確理解克里斯多夫.諾蘭或其電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著他走進迷宮。」
諾蘭的電影有如迷宮,甚至,他的製作公司「Syncopy」標誌本身就是一座迷宮。
本書以諾蘭的成長背景與知識涵養為線索,用作者20年的深交與第一手訪談實錄作證詞,
全面解答諾蘭至今每一部電影的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
一層又一層,深入挖掘,帶領影迷和讀者走進他的迷宮,一窺所有謎團的真相……的真相!
時間、空間、感知、夢境、情感、知識等,
每章皆以一部電影和一個概念為主題,
帶領讀者步上旅程,全覽諾蘭生涯至今11部電影長片 + 4部短片。
.關於時間──
諾蘭早在首部長片《跟蹤》,就已經大玩時間軸錯亂的經典把戲。
他的電影時常有多條時間軸同時進行,觀眾必須費盡心思才能勉強跟上,
然而,諾蘭卻說:「其實,我是把時間變單純了。」
.關於剪接──
《記憶拼圖》有兩條時間線,《跟蹤》有三條,《頂尖對決》有四條,《全面啟動》有五條,而且每一條的速度都不同。
如何呈現出多線交錯的時序?靠的就是精準的剪接。
「電影製作當中,最棒的特效就是剪接。」諾蘭說道。
.關於分鏡構圖──
諾蘭總能以清晰的設定架構,將心中的繁複主題化為影像。
書中收錄《天能》、《星際效應》、《全面啟動》等作品的分鏡與設定手稿,諾蘭親筆繪製,
鏡頭之外層層疊疊的敘事結構,都能一覽無遺。
.關於配樂──
諾蘭與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長年合作中,都是「概念先行」,甚至在劇本寫完前就開始譜曲。
《黑暗騎士》裡,季默為了表達小丑的「混亂」概念,寫下400首曲子與9000小節音樂,
最後,他在培根畫作《尖叫的教皇》裡找到了那個無可取代的樂音:單一大提琴音符的嗡鳴與摩擦。
.關於劇本──
諾蘭幾乎是唯一一位至今仍親自撰寫每部劇本的一線大導演,而他最有力的編劇夥伴,就是弟弟喬納。
《記憶拼圖》、《頂尖對決》、《黑暗騎士》、《星際效應》都是喬納的點子,諾蘭再延伸發揚。
與複雜的劇情相反,他的劇本總是極簡,《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劇本只有76頁:「劇本越樸實無華,越好。」
.關於閱讀──
諾蘭從波赫士、錢德勒、佛萊明、狄更斯等作家的小說汲取養分,創作出獨一無二的電影語言。
《全面啟動》開場,李奧納多在海灘甦醒,就是波赫士《環形廢墟》的橋段。
《敦克爾克大行動》裡的漁船「月光石」,則來自他鍾愛的同名推理小說。
在這些關於迷失、禁錮、流放等意象的閱讀經驗裡,諾蘭形塑出他的電影主角。
.關於影像──
在好萊塢特效產業日趨興盛的當下,諾蘭反其道而行,避免電腦動畫影像,偏好攝影機實拍,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全片3000個鏡頭裡,使用的電腦特效竟比浪漫喜劇片還少。
在影像的全面數位化浪潮下,他仍堅守類比的魔幻力道,造就了諾蘭電影獨特的魅力來源。
鏡射、遞迴、囚禁、套疊、迴文,都是諾蘭的電影招牌,
他是魔術師、科學家、造夢者,
他睜著雙眼作夢,並邀請我們一同參與。
▌首次深度揭露,與諾蘭面對面,暢談電影製作的酸甜苦辣
.談論創作心態:
「我每次拍一部新片,都必須相信自己正在製作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
.談論《記憶拼圖》的獨特敘事:
「我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你真的辦得到嗎?你竟打算拍一個倒著講故事的電影?」
.談論《黑暗騎士》希斯.萊傑的經典反派:
「在所有反派當中,我最懼怕小丑。」
.談論《星際效應》的科幻架構:
「網路上對我的電影情節設計,標準高得奇怪。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想,這應該是一種讚美吧。」
.談論《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配樂製作:
「每一個參與這工作的人都飽受折磨,漢斯.季默和他的工作人員都在詛咒我……整部電影全是這樣做出來的。」
.談論《天能》的倒轉場景應該怎麼拍:
「大家越鑽研劇本,越搞不懂。」
媒體及影人推薦
「本書定義了諾蘭,影癡必備!」──《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諾蘭變奏曲》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珍寶,是講述這位當代電影人的寶典。本書博學、繁複,有如迷宮,並開拓人們的眼界。世上最接近錯視藝術大師艾雪(Escher)作品的東西,就是諾蘭那顆不凡的腦袋。」──山姆.曼德斯(《1917》、《007:空降危機》、《美國心玫瑰情》導演)
「在一個個由主題與概念所構成的章節中(時間、混亂、夢境),我們得以用前所未見的觀點來親近這位導演。邵恩探索了諾蘭的思想泉源、他的觀點、他謎一般的童年過往,當然,還有他的電影。從故事情節、情感羈絆,到身分認同、感知體驗,皆有深刻探索,並包括他的最新科幻諜報片:天能。」──《綜藝》雜誌(Variety)
湯姆.邵恩(Tom Shone)
美國著名影評人,評論刊於《泰晤士報》、《Vogue》雜誌、《Slate》雜誌、《紐約客》、《紐約時報》、《衛報》等各大報章雜誌,並著有數本好萊塢研究及導演傳記:《Blockbuster: How Hollywood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Summer》、《Woody Allen: A Retrospective》、《Tarantino: A Retrospective》等。
譯者簡介
黃政淵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歷年影視與文字作品曾多次獲獎。
(翻譯本書引言至第8章)
但唐謨
影評人,影評專欄,自由寫作,愛好B級電影,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譯有《在夢中》、《猜火車》、《猜火車2:春宮電影》等。
(翻譯本書第9章至第13章)
2001年2月,在洛杉磯北費爾法克斯大道上的坎特餐廳,距離日落大道不遠,我第一次遇到諾蘭。這位導演的第二部電影《記憶拼圖》,在經歷焦慮且漫長的一年之後終於找到發行商,彼時剛在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獲得好評。這部新黑色電影(neo-noir)的敘事結構詭譎,又有著如夢境般充滿陽光的怪誕與清晰質地。主角是個失憶的男人,努力要解開妻子之死的謎團。眼前的事情他可以記住,但每過十分鐘左右他就會忘記一切──電影的結構反映了他的迷茫狀態,電影在我們眼前倒帶,讓觀眾總是處在情節開展了一半才看到的情境。在《豬頭,我的車咧》(Dude, Where’s My Car? 2000)這類電影當道的一年,此片聰明到幾乎褻瀆的敘事方式,讓人好奇究竟票房會表現如何。然而,本片擅長圈粉、卻無法贏得發行商青睞的這件事,在2000年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的週末放映會後就成了好萊塢公開的祕密。在會場,好萊塢每一個發行商都拒絕了諾蘭,說法差不多都是「這部片很棒」、「我們很喜歡」、「我們真的很想跟你合作」,然後就是「但此片不適合我們」。在「電影威脅」(Film Threat)網站上,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有感而發,他說本片「顯示獨立電影運動已死,因為在我觀看之前,就知道好萊塢人人都看過了,卻全部拒絕發行……我看完離開戲院時心想:『玩完了,這麼棒的電影卻無法發行,那就是玩完了。』」
本片在電影圈混沌不明了一整年,原本的製作公司「新市場」(Newmarket Films)才決定冒險發行。所以那天我在坎特餐廳與諾蘭相遇,一起坐在紅色軟墊長椅時,他胸口那塊大石頭已經放下。雖然他外在散發出自信的氣質,但當他暢談影響自己電影的作品時──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小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小說、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電影──金色瀏海就散亂地垂落在他的眼瞼之上。對我而言,他似乎是很常見的英國人類型,出身倫敦周遭郡縣的中上階層孩子,不禁讓人想像他在倫敦金融城工作、假日跟股票營業員同事一起打橄欖球的樣子。但是他人在好萊塢,創作出一部倒轉敘事的電影──主角那不能讓人信任的腦袋,洩露出轉瞬即逝、不可捉摸的情感。如此驚人的反差,讓人覺得彷彿是年輕的大亨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開了一間公司來處理小說家愛倫坡的經紀業務。他拿起菜單的時候,我無法不注意到他是由後面往前翻閱。他說他是左撇子,看雜誌之類的刊物總是從後往前翻。我好奇這與他電影倒過來呈現場景順序的結構是否有關係。他告訴我,也許我講到重點了,並向我說明他長期著迷於對稱、鏡映與反轉的概念。諾蘭說話時,他粉藍的雙眼會洩露一絲充滿距離感的亮光,就像他的大腦提早三個星期在解數學難題一樣。此時我清楚發現,就像日舞影展孕育的那些成長啟蒙類型電影、貧民窟題材處女作一樣,這部電影(與其中那些閃耀的幾何圖形)對諾蘭來說也相當具有個人色彩。《記憶拼圖》的誕生,是因為一個內在聲音驅動著諾蘭,讓他執著不已,他幾乎無法想像自己不把它表現出來。諾蘭拍這部片,是因為他必須拍。
「我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你真的辦得到嗎?你竟打算拍一個倒著講故事的電影?」他告訴我,「就好像遲早會有人闖進來說『這簡直是瘋了』。在製作電影時,你會一頭鑽進案子裡,所以似乎什麼都看不清楚了,你如此沉浸其中,電影不再具有真實感。所以你得告訴自己說,好吧,這個劇本是我六個月前寫的,那時候似乎是個好點子……我對主角有種奇怪的同理心,他必須信任那些自己寫給自己的筆記,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自己的直覺。你只需要說,這就是我要做的東西。這就是我寫這個劇本的原因。它會有成果,只要相信它就好。」
數週後,3月16號,本片終於在十一家戲院上映,第一週票房收入為352,243美元,第二週擴大到十五家戲院,票房是353,523美元。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也是一開始拒絕本片的發行商之一,此時回頭瘋狂地想要從新市場手上買下本片,但因為口碑已經開始流傳,第三週上映戲院擴張到七十六家,賺進965,519美元,所以米拉麥克斯只能眼看本片爆紅,名列當年前十大賣座片長達4週、前二十大賣座片長達16週,最後在531家戲院上映,比1975年夏季《大白鯊》(Jaws)上映的戲院更多。結果,《記憶拼圖》的北美票房超過2500萬美元,海外票房則超過1400萬,全球票房總計將近4000萬,成為那個暑假檔的黑馬賣座片。它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劇本與最佳剪接兩項提名,並讓諾蘭在2002年的獨立精神獎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得獎那天,恰好是那場災難般的發行商試映會兩週年。
【預購】諾蘭變奏曲【博客來限定.獨家書衣精裝版】:當代國際名導Christopher Nolan電影全書(The Nolan Variations: The Movies, Mysteries, and Marvels of Christopher Nolan)◎ 湯姆·邵恩(Tom Shone)(譯者:但唐謨、黃政淵)
平常價 $105.00《星際效應》
《頂尖對決》
《敦克爾克大行動》
《天能》
《記憶拼圖》
等鉅片大導,
【唯一一本】克里斯多夫.諾蘭親自受訪、親身參與的電影寶典
▲全球票房累積超過50億美元,台灣票房累積17億元以上,當代最有號召力的電影導演
■收錄228張全彩圖片、劇照、片場照、分鏡手稿、設定手稿等,包含未曾公開的珍稀照片
▼「本書定義了諾蘭,影癡必備!」──《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諾蘭的電影容易進入,要出來卻如登天難,就像滴進水裡的墨滴,看完之後在你的腦裡無窮發散。我們一旦看過他的電影,就再也無法當作沒看過。事實上,電影甚至還沒結束,在許多面向上,它才剛開始。」──湯姆.邵恩(本書作者)
▌「顯然,要正確理解克里斯多夫.諾蘭或其電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著他走進迷宮。」
諾蘭的電影有如迷宮,甚至,他的製作公司「Syncopy」標誌本身就是一座迷宮。
本書以諾蘭的成長背景與知識涵養為線索,用作者20年的深交與第一手訪談實錄作證詞,
全面解答諾蘭至今每一部電影的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
一層又一層,深入挖掘,帶領影迷和讀者走進他的迷宮,一窺所有謎團的真相……的真相!
時間、空間、感知、夢境、情感、知識等,
每章皆以一部電影和一個概念為主題,
帶領讀者步上旅程,全覽諾蘭生涯至今11部電影長片 + 4部短片。
.關於時間──
諾蘭早在首部長片《跟蹤》,就已經大玩時間軸錯亂的經典把戲。
他的電影時常有多條時間軸同時進行,觀眾必須費盡心思才能勉強跟上,
然而,諾蘭卻說:「其實,我是把時間變單純了。」
.關於剪接──
《記憶拼圖》有兩條時間線,《跟蹤》有三條,《頂尖對決》有四條,《全面啟動》有五條,而且每一條的速度都不同。
如何呈現出多線交錯的時序?靠的就是精準的剪接。
「電影製作當中,最棒的特效就是剪接。」諾蘭說道。
.關於分鏡構圖──
諾蘭總能以清晰的設定架構,將心中的繁複主題化為影像。
書中收錄《天能》、《星際效應》、《全面啟動》等作品的分鏡與設定手稿,諾蘭親筆繪製,
鏡頭之外層層疊疊的敘事結構,都能一覽無遺。
.關於配樂──
諾蘭與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長年合作中,都是「概念先行」,甚至在劇本寫完前就開始譜曲。
《黑暗騎士》裡,季默為了表達小丑的「混亂」概念,寫下400首曲子與9000小節音樂,
最後,他在培根畫作《尖叫的教皇》裡找到了那個無可取代的樂音:單一大提琴音符的嗡鳴與摩擦。
.關於劇本──
諾蘭幾乎是唯一一位至今仍親自撰寫每部劇本的一線大導演,而他最有力的編劇夥伴,就是弟弟喬納。
《記憶拼圖》、《頂尖對決》、《黑暗騎士》、《星際效應》都是喬納的點子,諾蘭再延伸發揚。
與複雜的劇情相反,他的劇本總是極簡,《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劇本只有76頁:「劇本越樸實無華,越好。」
.關於閱讀──
諾蘭從波赫士、錢德勒、佛萊明、狄更斯等作家的小說汲取養分,創作出獨一無二的電影語言。
《全面啟動》開場,李奧納多在海灘甦醒,就是波赫士《環形廢墟》的橋段。
《敦克爾克大行動》裡的漁船「月光石」,則來自他鍾愛的同名推理小說。
在這些關於迷失、禁錮、流放等意象的閱讀經驗裡,諾蘭形塑出他的電影主角。
.關於影像──
在好萊塢特效產業日趨興盛的當下,諾蘭反其道而行,避免電腦動畫影像,偏好攝影機實拍,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全片3000個鏡頭裡,使用的電腦特效竟比浪漫喜劇片還少。
在影像的全面數位化浪潮下,他仍堅守類比的魔幻力道,造就了諾蘭電影獨特的魅力來源。
鏡射、遞迴、囚禁、套疊、迴文,都是諾蘭的電影招牌,
他是魔術師、科學家、造夢者,
他睜著雙眼作夢,並邀請我們一同參與。
▌首次深度揭露,與諾蘭面對面,暢談電影製作的酸甜苦辣
.談論創作心態:
「我每次拍一部新片,都必須相信自己正在製作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
.談論《記憶拼圖》的獨特敘事:
「我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你真的辦得到嗎?你竟打算拍一個倒著講故事的電影?」
.談論《黑暗騎士》希斯.萊傑的經典反派:
「在所有反派當中,我最懼怕小丑。」
.談論《星際效應》的科幻架構:
「網路上對我的電影情節設計,標準高得奇怪。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想,這應該是一種讚美吧。」
.談論《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配樂製作:
「每一個參與這工作的人都飽受折磨,漢斯.季默和他的工作人員都在詛咒我……整部電影全是這樣做出來的。」
.談論《天能》的倒轉場景應該怎麼拍:
「大家越鑽研劇本,越搞不懂。」
媒體及影人推薦
「本書定義了諾蘭,影癡必備!」──《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諾蘭變奏曲》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珍寶,是講述這位當代電影人的寶典。本書博學、繁複,有如迷宮,並開拓人們的眼界。世上最接近錯視藝術大師艾雪(Escher)作品的東西,就是諾蘭那顆不凡的腦袋。」──山姆.曼德斯(《1917》、《007:空降危機》、《美國心玫瑰情》導演)
「在一個個由主題與概念所構成的章節中(時間、混亂、夢境),我們得以用前所未見的觀點來親近這位導演。邵恩探索了諾蘭的思想泉源、他的觀點、他謎一般的童年過往,當然,還有他的電影。從故事情節、情感羈絆,到身分認同、感知體驗,皆有深刻探索,並包括他的最新科幻諜報片:天能。」──《綜藝》雜誌(Variety)
湯姆.邵恩(Tom Shone)
美國著名影評人,評論刊於《泰晤士報》、《Vogue》雜誌、《Slate》雜誌、《紐約客》、《紐約時報》、《衛報》等各大報章雜誌,並著有數本好萊塢研究及導演傳記:《Blockbuster: How Hollywood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Summer》、《Woody Allen: A Retrospective》、《Tarantino: A Retrospective》等。
譯者簡介
黃政淵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歷年影視與文字作品曾多次獲獎。
(翻譯本書引言至第8章)
但唐謨
影評人,影評專欄,自由寫作,愛好B級電影,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譯有《在夢中》、《猜火車》、《猜火車2:春宮電影》等。
(翻譯本書第9章至第13章)
2001年2月,在洛杉磯北費爾法克斯大道上的坎特餐廳,距離日落大道不遠,我第一次遇到諾蘭。這位導演的第二部電影《記憶拼圖》,在經歷焦慮且漫長的一年之後終於找到發行商,彼時剛在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獲得好評。這部新黑色電影(neo-noir)的敘事結構詭譎,又有著如夢境般充滿陽光的怪誕與清晰質地。主角是個失憶的男人,努力要解開妻子之死的謎團。眼前的事情他可以記住,但每過十分鐘左右他就會忘記一切──電影的結構反映了他的迷茫狀態,電影在我們眼前倒帶,讓觀眾總是處在情節開展了一半才看到的情境。在《豬頭,我的車咧》(Dude, Where’s My Car? 2000)這類電影當道的一年,此片聰明到幾乎褻瀆的敘事方式,讓人好奇究竟票房會表現如何。然而,本片擅長圈粉、卻無法贏得發行商青睞的這件事,在2000年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的週末放映會後就成了好萊塢公開的祕密。在會場,好萊塢每一個發行商都拒絕了諾蘭,說法差不多都是「這部片很棒」、「我們很喜歡」、「我們真的很想跟你合作」,然後就是「但此片不適合我們」。在「電影威脅」(Film Threat)網站上,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有感而發,他說本片「顯示獨立電影運動已死,因為在我觀看之前,就知道好萊塢人人都看過了,卻全部拒絕發行……我看完離開戲院時心想:『玩完了,這麼棒的電影卻無法發行,那就是玩完了。』」
本片在電影圈混沌不明了一整年,原本的製作公司「新市場」(Newmarket Films)才決定冒險發行。所以那天我在坎特餐廳與諾蘭相遇,一起坐在紅色軟墊長椅時,他胸口那塊大石頭已經放下。雖然他外在散發出自信的氣質,但當他暢談影響自己電影的作品時──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小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小說、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電影──金色瀏海就散亂地垂落在他的眼瞼之上。對我而言,他似乎是很常見的英國人類型,出身倫敦周遭郡縣的中上階層孩子,不禁讓人想像他在倫敦金融城工作、假日跟股票營業員同事一起打橄欖球的樣子。但是他人在好萊塢,創作出一部倒轉敘事的電影──主角那不能讓人信任的腦袋,洩露出轉瞬即逝、不可捉摸的情感。如此驚人的反差,讓人覺得彷彿是年輕的大亨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開了一間公司來處理小說家愛倫坡的經紀業務。他拿起菜單的時候,我無法不注意到他是由後面往前翻閱。他說他是左撇子,看雜誌之類的刊物總是從後往前翻。我好奇這與他電影倒過來呈現場景順序的結構是否有關係。他告訴我,也許我講到重點了,並向我說明他長期著迷於對稱、鏡映與反轉的概念。諾蘭說話時,他粉藍的雙眼會洩露一絲充滿距離感的亮光,就像他的大腦提早三個星期在解數學難題一樣。此時我清楚發現,就像日舞影展孕育的那些成長啟蒙類型電影、貧民窟題材處女作一樣,這部電影(與其中那些閃耀的幾何圖形)對諾蘭來說也相當具有個人色彩。《記憶拼圖》的誕生,是因為一個內在聲音驅動著諾蘭,讓他執著不已,他幾乎無法想像自己不把它表現出來。諾蘭拍這部片,是因為他必須拍。
「我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你真的辦得到嗎?你竟打算拍一個倒著講故事的電影?」他告訴我,「就好像遲早會有人闖進來說『這簡直是瘋了』。在製作電影時,你會一頭鑽進案子裡,所以似乎什麼都看不清楚了,你如此沉浸其中,電影不再具有真實感。所以你得告訴自己說,好吧,這個劇本是我六個月前寫的,那時候似乎是個好點子……我對主角有種奇怪的同理心,他必須信任那些自己寫給自己的筆記,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自己的直覺。你只需要說,這就是我要做的東西。這就是我寫這個劇本的原因。它會有成果,只要相信它就好。」
數週後,3月16號,本片終於在十一家戲院上映,第一週票房收入為352,243美元,第二週擴大到十五家戲院,票房是353,523美元。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也是一開始拒絕本片的發行商之一,此時回頭瘋狂地想要從新市場手上買下本片,但因為口碑已經開始流傳,第三週上映戲院擴張到七十六家,賺進965,519美元,所以米拉麥克斯只能眼看本片爆紅,名列當年前十大賣座片長達4週、前二十大賣座片長達16週,最後在531家戲院上映,比1975年夏季《大白鯊》(Jaws)上映的戲院更多。結果,《記憶拼圖》的北美票房超過2500萬美元,海外票房則超過1400萬,全球票房總計將近4000萬,成為那個暑假檔的黑馬賣座片。它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劇本與最佳剪接兩項提名,並讓諾蘭在2002年的獨立精神獎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得獎那天,恰好是那場災難般的發行商試映會兩週年。
【預購】諾蘭變奏曲:當代國際名導Christopher Nolan電影全書(The Nolan Variations: The Movies, Mysteries, and Marvels of Christopher Nolan)◎ 湯姆·邵恩(Tom Shone)(譯者:但唐謨、黃政淵)
平常價 $105.00《星際效應》
《頂尖對決》
《敦克爾克大行動》
《天能》
《記憶拼圖》
等鉅片大導,
【唯一一本】克里斯多夫.諾蘭親自受訪、親身參與的電影寶典
▲全球票房累積超過50億美元,台灣票房累積17億元以上,當代最有號召力的電影導演
■收錄228張全彩圖片、劇照、片場照、分鏡手稿、設定手稿等,包含未曾公開的珍稀照片
▼「本書定義了諾蘭,影癡必備!」──《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諾蘭的電影容易進入,要出來卻如登天難,就像滴進水裡的墨滴,看完之後在你的腦裡無窮發散。我們一旦看過他的電影,就再也無法當作沒看過。事實上,電影甚至還沒結束,在許多面向上,它才剛開始。」──湯姆.邵恩(本書作者)
▌「顯然,要正確理解克里斯多夫.諾蘭或其電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著他走進迷宮。」
諾蘭的電影有如迷宮,甚至,他的製作公司「Syncopy」標誌本身就是一座迷宮。
本書以諾蘭的成長背景與知識涵養為線索,用作者20年的深交與第一手訪談實錄作證詞,
全面解答諾蘭至今每一部電影的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
一層又一層,深入挖掘,帶領影迷和讀者走進他的迷宮,一窺所有謎團的真相……的真相!
時間、空間、感知、夢境、情感、知識等,
每章皆以一部電影和一個概念為主題,
帶領讀者步上旅程,全覽諾蘭生涯至今11部電影長片 + 4部短片。
.關於時間──
諾蘭早在首部長片《跟蹤》,就已經大玩時間軸錯亂的經典把戲。
他的電影時常有多條時間軸同時進行,觀眾必須費盡心思才能勉強跟上,
然而,諾蘭卻說:「其實,我是把時間變單純了。」
.關於剪接──
《記憶拼圖》有兩條時間線,《跟蹤》有三條,《頂尖對決》有四條,《全面啟動》有五條,而且每一條的速度都不同。
如何呈現出多線交錯的時序?靠的就是精準的剪接。
「電影製作當中,最棒的特效就是剪接。」諾蘭說道。
.關於分鏡構圖──
諾蘭總能以清晰的設定架構,將心中的繁複主題化為影像。
書中收錄《天能》、《星際效應》、《全面啟動》等作品的分鏡與設定手稿,諾蘭親筆繪製,
鏡頭之外層層疊疊的敘事結構,都能一覽無遺。
.關於配樂──
諾蘭與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長年合作中,都是「概念先行」,甚至在劇本寫完前就開始譜曲。
《黑暗騎士》裡,季默為了表達小丑的「混亂」概念,寫下400首曲子與9000小節音樂,
最後,他在培根畫作《尖叫的教皇》裡找到了那個無可取代的樂音:單一大提琴音符的嗡鳴與摩擦。
.關於劇本──
諾蘭幾乎是唯一一位至今仍親自撰寫每部劇本的一線大導演,而他最有力的編劇夥伴,就是弟弟喬納。
《記憶拼圖》、《頂尖對決》、《黑暗騎士》、《星際效應》都是喬納的點子,諾蘭再延伸發揚。
與複雜的劇情相反,他的劇本總是極簡,《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劇本只有76頁:「劇本越樸實無華,越好。」
.關於閱讀──
諾蘭從波赫士、錢德勒、佛萊明、狄更斯等作家的小說汲取養分,創作出獨一無二的電影語言。
《全面啟動》開場,李奧納多在海灘甦醒,就是波赫士《環形廢墟》的橋段。
《敦克爾克大行動》裡的漁船「月光石」,則來自他鍾愛的同名推理小說。
在這些關於迷失、禁錮、流放等意象的閱讀經驗裡,諾蘭形塑出他的電影主角。
.關於影像──
在好萊塢特效產業日趨興盛的當下,諾蘭反其道而行,避免電腦動畫影像,偏好攝影機實拍,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全片3000個鏡頭裡,使用的電腦特效竟比浪漫喜劇片還少。
在影像的全面數位化浪潮下,他仍堅守類比的魔幻力道,造就了諾蘭電影獨特的魅力來源。
鏡射、遞迴、囚禁、套疊、迴文,都是諾蘭的電影招牌,
他是魔術師、科學家、造夢者,
他睜著雙眼作夢,並邀請我們一同參與。
▌首次深度揭露,與諾蘭面對面,暢談電影製作的酸甜苦辣
.談論創作心態:
「我每次拍一部新片,都必須相信自己正在製作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
.談論《記憶拼圖》的獨特敘事:
「我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你真的辦得到嗎?你竟打算拍一個倒著講故事的電影?」
.談論《黑暗騎士》希斯.萊傑的經典反派:
「在所有反派當中,我最懼怕小丑。」
.談論《星際效應》的科幻架構:
「網路上對我的電影情節設計,標準高得奇怪。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想,這應該是一種讚美吧。」
.談論《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配樂製作:
「每一個參與這工作的人都飽受折磨,漢斯.季默和他的工作人員都在詛咒我……整部電影全是這樣做出來的。」
.談論《天能》的倒轉場景應該怎麼拍:
「大家越鑽研劇本,越搞不懂。」
媒體及影人推薦
「本書定義了諾蘭,影癡必備!」──《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諾蘭變奏曲》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珍寶,是講述這位當代電影人的寶典。本書博學、繁複,有如迷宮,並開拓人們的眼界。世上最接近錯視藝術大師艾雪(Escher)作品的東西,就是諾蘭那顆不凡的腦袋。」──山姆.曼德斯(《1917》、《007:空降危機》、《美國心玫瑰情》導演)
「在一個個由主題與概念所構成的章節中(時間、混亂、夢境),我們得以用前所未見的觀點來親近這位導演。邵恩探索了諾蘭的思想泉源、他的觀點、他謎一般的童年過往,當然,還有他的電影。從故事情節、情感羈絆,到身分認同、感知體驗,皆有深刻探索,並包括他的最新科幻諜報片:天能。」──《綜藝》雜誌(Variety)
湯姆.邵恩(Tom Shone)
美國著名影評人,評論刊於《泰晤士報》、《Vogue》雜誌、《Slate》雜誌、《紐約客》、《紐約時報》、《衛報》等各大報章雜誌,並著有數本好萊塢研究及導演傳記:《Blockbuster: How Hollywood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Summer》、《Woody Allen: A Retrospective》、《Tarantino: A Retrospective》等。
譯者簡介
黃政淵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歷年影視與文字作品曾多次獲獎。
(翻譯本書引言至第8章)
但唐謨
影評人,影評專欄,自由寫作,愛好B級電影,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譯有《在夢中》、《猜火車》、《猜火車2:春宮電影》等。
(翻譯本書第9章至第13章)
2001年2月,在洛杉磯北費爾法克斯大道上的坎特餐廳,距離日落大道不遠,我第一次遇到諾蘭。這位導演的第二部電影《記憶拼圖》,在經歷焦慮且漫長的一年之後終於找到發行商,彼時剛在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獲得好評。這部新黑色電影(neo-noir)的敘事結構詭譎,又有著如夢境般充滿陽光的怪誕與清晰質地。主角是個失憶的男人,努力要解開妻子之死的謎團。眼前的事情他可以記住,但每過十分鐘左右他就會忘記一切──電影的結構反映了他的迷茫狀態,電影在我們眼前倒帶,讓觀眾總是處在情節開展了一半才看到的情境。在《豬頭,我的車咧》(Dude, Where’s My Car? 2000)這類電影當道的一年,此片聰明到幾乎褻瀆的敘事方式,讓人好奇究竟票房會表現如何。然而,本片擅長圈粉、卻無法贏得發行商青睞的這件事,在2000年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的週末放映會後就成了好萊塢公開的祕密。在會場,好萊塢每一個發行商都拒絕了諾蘭,說法差不多都是「這部片很棒」、「我們很喜歡」、「我們真的很想跟你合作」,然後就是「但此片不適合我們」。在「電影威脅」(Film Threat)網站上,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有感而發,他說本片「顯示獨立電影運動已死,因為在我觀看之前,就知道好萊塢人人都看過了,卻全部拒絕發行……我看完離開戲院時心想:『玩完了,這麼棒的電影卻無法發行,那就是玩完了。』」
本片在電影圈混沌不明了一整年,原本的製作公司「新市場」(Newmarket Films)才決定冒險發行。所以那天我在坎特餐廳與諾蘭相遇,一起坐在紅色軟墊長椅時,他胸口那塊大石頭已經放下。雖然他外在散發出自信的氣質,但當他暢談影響自己電影的作品時──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小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小說、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電影──金色瀏海就散亂地垂落在他的眼瞼之上。對我而言,他似乎是很常見的英國人類型,出身倫敦周遭郡縣的中上階層孩子,不禁讓人想像他在倫敦金融城工作、假日跟股票營業員同事一起打橄欖球的樣子。但是他人在好萊塢,創作出一部倒轉敘事的電影──主角那不能讓人信任的腦袋,洩露出轉瞬即逝、不可捉摸的情感。如此驚人的反差,讓人覺得彷彿是年輕的大亨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開了一間公司來處理小說家愛倫坡的經紀業務。他拿起菜單的時候,我無法不注意到他是由後面往前翻閱。他說他是左撇子,看雜誌之類的刊物總是從後往前翻。我好奇這與他電影倒過來呈現場景順序的結構是否有關係。他告訴我,也許我講到重點了,並向我說明他長期著迷於對稱、鏡映與反轉的概念。諾蘭說話時,他粉藍的雙眼會洩露一絲充滿距離感的亮光,就像他的大腦提早三個星期在解數學難題一樣。此時我清楚發現,就像日舞影展孕育的那些成長啟蒙類型電影、貧民窟題材處女作一樣,這部電影(與其中那些閃耀的幾何圖形)對諾蘭來說也相當具有個人色彩。《記憶拼圖》的誕生,是因為一個內在聲音驅動著諾蘭,讓他執著不已,他幾乎無法想像自己不把它表現出來。諾蘭拍這部片,是因為他必須拍。
「我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你真的辦得到嗎?你竟打算拍一個倒著講故事的電影?」他告訴我,「就好像遲早會有人闖進來說『這簡直是瘋了』。在製作電影時,你會一頭鑽進案子裡,所以似乎什麼都看不清楚了,你如此沉浸其中,電影不再具有真實感。所以你得告訴自己說,好吧,這個劇本是我六個月前寫的,那時候似乎是個好點子……我對主角有種奇怪的同理心,他必須信任那些自己寫給自己的筆記,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自己的直覺。你只需要說,這就是我要做的東西。這就是我寫這個劇本的原因。它會有成果,只要相信它就好。」
數週後,3月16號,本片終於在十一家戲院上映,第一週票房收入為352,243美元,第二週擴大到十五家戲院,票房是353,523美元。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也是一開始拒絕本片的發行商之一,此時回頭瘋狂地想要從新市場手上買下本片,但因為口碑已經開始流傳,第三週上映戲院擴張到七十六家,賺進965,519美元,所以米拉麥克斯只能眼看本片爆紅,名列當年前十大賣座片長達4週、前二十大賣座片長達16週,最後在531家戲院上映,比1975年夏季《大白鯊》(Jaws)上映的戲院更多。結果,《記憶拼圖》的北美票房超過2500萬美元,海外票房則超過1400萬,全球票房總計將近4000萬,成為那個暑假檔的黑馬賣座片。它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劇本與最佳剪接兩項提名,並讓諾蘭在2002年的獨立精神獎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得獎那天,恰好是那場災難般的發行商試映會兩週年。
【預購】鬼入門:陳克華詩集◎陳克華(繪者:吳衍震)
平常價 $48.00★萬眾矚目!全方位藝術家陳克華執筆揮灑的全新題材──鬼
★鬼比人可愛得多,狂歡直至午夜,你真的不想知道人死後的璀燦秘密?
和人類相較,鬼何懼之有?
鬼和人相比簡直太單純、太直接、太一目了然、太不知什麼叫做「城府」和「手段」。
「我是在父親往生之後,才突然感受到這個思考的急迫性──死後的爸爸究竟去了哪裡?」詩人剖析自己,拋出一個深刻的叩問,「素無堅定信仰的我,才知在與至親生離死別的關頭,生命可以多麼虛無縹渺,徬徨無依。」
這三年來詩人有感而發,寫了不少鬼詩。絕大多數都收進了這本集子。
希望人類如果向上看不到神,中摸不著良心,起碼往下看得到地獄,看得出人間其實是地獄偽裝。
全書收錄26首陳克華的鬼詩,73幅吳衍震的鬼畫,看盡另一個世界藏匿其間的每一張鬼的臉孔。
本書特色
☆毫無保留的「鬼畫連篇」,收錄陳克華最完整的鬼詩,內有可愛的鬼、無奈的鬼、最歡天喜地的鬼!
☆全書插圖色彩飽滿、鮮豔、大膽、前衛,歡迎光臨畫家吳衍震璀璨的恐怖慾望邊界!
☆ ▌特殊裝幀 ▌設計充滿互動巧思,掀起賽璐璐片書衣,呼應主題「鬼入門」,就好像打開一扇通往鬼世界的大門,你能看見其中最綺麗幻想!準備好,開門了嗎──
陳克華
男,一九六一年十月四日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山東省汶上縣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個人網站:桂冠與蛇杖www.thinkerstar.com/kc/index-c.html
繪者簡介
吳衍震
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創所,以黑普普美學獨樹一格。長年觀察次文化底層生活而發展出迥異於一般學院的書寫語言。作品十足體現後現代的文化精神,開創屬於台灣次文化的繪畫語彙,宛如一幅現代浮世繪。
【預購】乳頭上的天使:陳克華情色詩選,1979-2013◎陳克華
平常價 $43.00橙色:力量──集體展現,我們就是力量
黃色:希望──勇往直前,打造希望種子
綠色:自然──看見差異,自然展現本性
藍色:自由──自主多元,解放身體自由
紫色:藝術──活出自我,創造繽紛藝術
無與倫比的絢爛,每一頁都被彩虹六色填滿。
無法定義,無法僭越。透過陳克華將「情‧色」詩最真實的展現。
本書特色
★詩人陳克華集結近35年的情色詩,將同志彩虹盡情揮灑
陳克華
男,一九六一年十月四日生於台灣省花蓮市,山東省汶上縣人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個人網站:桂冠與蛇杖www.thinkerstar.com/kc/index-c.html
得獎記錄:
中國時報敘事詩文學獎,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聯副新人月,全國學生文學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沉默的母親, 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文藝類》,第一屆陽光詩獎,中國新詩協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
「乳頭上的天使」
陳克華
已經不再寫情色意味的詩。因而有了整理回顧的念頭。
然而也才發現,我的「色情」大多不過是多用了些器官和生理字眼罷了,真正寫到性本身的,並不多。這樣的創作心態,只圖讓讀者看著刺眼礙眼,衝撞內心道德柵欄,臉紅心跳,只好做嘔心狀道:這,這也叫詩?這也能寫成詩?
我的「情色詩」其實並不「色」,反而比較接近控訴,顛覆與反擊。
某詩人說得好,陳克華的情色其實是意圖冒犯全世界。而我竟還把這些「廁所裡的塗鴉」公然稱作詩還加以出版。
因此我取了「乳頭上的天使」這樣一個書名,意取歐洲中世紀神學走火入魔至探索一個針尖上可以站立多少位天使的地步。
另外,我在電腦裡發現一組哈佛時期(1997 -2000)寫的詩。為數不多,也並不色情,只因為實在放不進其他任何一本書裡,只好也將就塞在這裡。如果讀者發現這本詩集裡並非每首詩都一致地色情/器官,敬請見諒。
【預購】流浪的終站(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三毛
平常價 $26.00三毛
1943年,她來到這世界。
她的本名是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便自己改名為「陳平」。很久以後,她又給自己取了另一個筆名「三毛」。
她從小活潑熱情,行事獨立自主,對萬物充滿好奇。兩歲時就跑去墳場玩土,三歲時曾落入水缸,被救起後卻一片淡定。
她的記憶力極佳,感受力豐富,多以真實生活為寫作場域,展現獨有的浪漫與遼闊。曾不吃不喝只為買一張羅浮宮門票,也曾為了寫作閉關七天七夜直至暈倒。
她沒有數字概念,更不肯為金錢工作。她最捨不得花錢吃東西,更不喜歡給別人請。她的每一個口袋裡都有忘掉的錢,而每一元的失而復得,總會花在書店裡。
她活在現在,不活在將來。她喜歡孤獨,也喜歡陪伴。她倔強叛逆,又真誠體貼。她時常不按牌理出牌,思想總是跳躍靈動。
大學三年級第一次遠走他鄉後,便開啟她一生對流浪的追求。後來她走得更遠,遠到天涯海角的撒哈拉沙漠。在那裏,她讓華文世界吹起了一股「三毛熱」,也將「流浪文學」推向顛峰。
她用她的眷戀和熱情,寫下那些人情與風景。她在1991年化為點點繁星,將溫暖永留後世。這世界因為她的愛過與走過,而從此多了一分無可取代的浪漫。
●「永遠的三毛」紀念官網:www.crown.com.tw/book/echo
而我們又想起了妳。
像沙漠裡吹來的一陣風,像長夜裡恆常閃耀的星光,像繁花盛放不問花期,像四季更迭卻不曾遺忘各自的美麗。是三毛,她將她自己活成了最生動的傳奇。是三毛筆下的故事,豐盛了我們那一片枯槁的心田。
三十年了,好像只是一轉眼,而一轉眼,她已經走得那麼遠,遠到我們的想念蔓延得越來越深邃。
是這樣的想念,驅使我們重新出版「三毛典藏」,我們將透過全新的書封裝幀,吸引更多讀者走進三毛的文學世界。「三毛典藏」一共十一冊,集結了三毛創作近三十年的點點滴滴:《撒哈拉歲月》記錄了她住在撒哈拉時期的故事,《稻草人的微笑》收錄她從沙漠搬遷到迦納利群島前期,與荷西生活的點點滴滴。《夢中的橄欖樹》則是她在迦納利群島後期的故事,她追憶遠方的友人,並抒發失去摯愛荷西的心情。
除此之外,還有《快樂鬧學去》,收錄了三毛從小到大求學的故事。《流浪的終站》裡的三毛回到了台灣,她寫故鄉人、故鄉事。《心裏的夢田》收錄三毛年少的創作、對文學藝術的評論,以及最私密的心靈札記。《把快樂當傳染病》則收錄三毛與讀者談心的往返書信,《奔走在日光大道》記錄她到中南美洲及中國大陸的旅行見聞。《永遠的寶貝》則與讀者分享她最心愛、最珍惜的收藏品,以及她各時期的照片精選。《請代我問候》是她寫給至親摯友的八十五封書信,《思念的長河》則收錄她所寫下的雜文,或抒發真情,或追憶過往時光。
她所寫下的字字句句,我們至今還在讀,那是一場不問終點的流浪,同時也是恆常依戀的鄉愁。三毛曾經這樣寫:「我願將自己化為一座小橋,跨越在淺淺的溪流上,但願親愛的你,接住我的真誠和擁抱。」親愛的三毛,這一份真誠,依然明亮,這一個擁抱,依然溫暖。如果我們的眷戀有回聲,如果我們依然對遠方有所嚮往,如果我們對萬事萬物保有好奇——那也許只是因為,我們又想起了妳。
【預購】夢中的橄欖樹(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三毛
平常價 $26.00與摯愛說再見,需要多大的勇氣?
三毛與荷西在迦納利群島的最後絮語。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愛到底是什麼東西,
為什麼那麼辛酸那麼苦痛,
只要還能握住它,
到死還是不肯放棄,到死也是甘心。
搬到迦納利群島好一陣子,三毛與荷西在這裡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三毛的熱情也遍布每座島嶼,為她贏得了許多友誼,更珍惜著每一段萍水相逢的緣分。
她曾在深夜下廚,用一桌佳肴餵飽潦倒的街頭青年;也曾動用人脈,傾囊幫助朋友度過生死交關的危機;更慷慨地與老婦人分享日常用品,即便自己已所剩無幾……
當荷西在一片靜謐的山坡上永遠長眠,三毛獨自撐起所有的悲傷。她將荷西婚禮上穿的衣服熨燙整齊,送給某位貧窮的母親,像是把這份思念延續下去。她也揮別了那個充滿回憶的「家」,以實惠的價格將房子出售給一對恩愛的夫妻。
一切都留在這裡了,留在這片美麗的大地。三毛只帶走一個箱子、一個背包和一個手提袋,因為她知道那些美好的過往,早已化為她的肌膚和血液,也堅信那些愛與相思,會在接下來的人生旅途裡,陪伴她繼續前行。
三毛
1943年,她來到這世界。
她的本名是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便自己改名為「陳平」。很久以後,她又給自己取了另一個筆名「三毛」。
她從小活潑熱情,行事獨立自主,對萬物充滿好奇。兩歲時就跑去墳場玩土,三歲時曾落入水缸,被救起後卻一片淡定。
她的記憶力極佳,感受力豐富,多以真實生活為寫作場域,展現獨有的浪漫與遼闊。曾不吃不喝只為買一張羅浮宮門票,也曾為了寫作閉關七天七夜直至暈倒。
她沒有數字概念,更不肯為金錢工作。她最捨不得花錢吃東西,更不喜歡給別人請。她的每一個口袋裡都有忘掉的錢,而每一元的失而復得,總會花在書店裡。
她活在現在,不活在將來。她喜歡孤獨,也喜歡陪伴。她倔強叛逆,又真誠體貼。她時常不按牌理出牌,思想總是跳躍靈動。
大學三年級第一次遠走他鄉後,便開啟她一生對流浪的追求。後來她走得更遠,遠到天涯海角的撒哈拉沙漠。在那裏,她讓華文世界吹起了一股「三毛熱」,也將「流浪文學」推向顛峰。
她用她的眷戀和熱情,寫下那些人情與風景。她在1991年化為點點繁星,將溫暖永留後世。這世界因為她的愛過與走過,而從此多了一分無可取代的浪漫。
●「永遠的三毛」紀念官網:www.crown.com.tw/book/echo
而我們又想起了妳。
像沙漠裡吹來的一陣風,像長夜裡恆常閃耀的星光,像繁花盛放不問花期,像四季更迭卻不曾遺忘各自的美麗。是三毛,她將她自己活成了最生動的傳奇。是三毛筆下的故事,豐盛了我們那一片枯槁的心田。
三十年了,好像只是一轉眼,而一轉眼,她已經走得那麼遠,遠到我們的想念蔓延得越來越深邃。
是這樣的想念,驅使我們重新出版「三毛典藏」,我們將透過全新的書封裝幀,吸引更多讀者走進三毛的文學世界。「三毛典藏」一共十一冊,集結了三毛創作近三十年的點點滴滴:《撒哈拉歲月》記錄了她住在撒哈拉時期的故事,《稻草人的微笑》收錄她從沙漠搬遷到迦納利群島前期,與荷西生活的點點滴滴。《夢中的橄欖樹》則是她在迦納利群島後期的故事,她追憶遠方的友人,並抒發失去摯愛荷西的心情。
除此之外,還有《快樂鬧學去》,收錄了三毛從小到大求學的故事。《流浪的終站》裡的三毛回到了台灣,她寫故鄉人、故鄉事。《心裏的夢田》收錄三毛年少的創作、對文學藝術的評論,以及最私密的心靈札記。《把快樂當傳染病》則收錄三毛與讀者談心的往返書信,《奔走在日光大道》記錄她到中南美洲及中國大陸的旅行見聞。《永遠的寶貝》則與讀者分享她最心愛、最珍惜的收藏品,以及她各時期的照片精選。《請代我問候》是她寫給至親摯友的八十五封書信,《思念的長河》則收錄她所寫下的雜文,或抒發真情,或追憶過往時光。
她所寫下的字字句句,我們至今還在讀,那是一場不問終點的流浪,同時也是恆常依戀的鄉愁。三毛曾經這樣寫:「我願將自己化為一座小橋,跨越在淺淺的溪流上,但願親愛的你,接住我的真誠和擁抱。」親愛的三毛,這一份真誠,依然明亮,這一個擁抱,依然溫暖。如果我們的眷戀有回聲,如果我們依然對遠方有所嚮往,如果我們對萬事萬物保有好奇——那也許只是因為,我們又想起了妳。
【預購】野貓阿健◎村松友視(譯者:王淑儀)
平常價 $23.00下雨時便期望「路邊的貓都能有地方躲雨」,
所有遇見的貓從此都掛在心上。
★從家貓到野貓的奇特緣分
阿健是隻融合了俊美與狂暴,又好逞凶鬥狠的野貓,然而在我們為牠命名為阿健之後,牠已不是一隻貓而是阿健的念頭也就這麼開始了,太太與我看著阿健的種種生存面貌,深深為牠著迷。
以在室內生活了一輩子的愛貓苦艾酒作為反射鏡,野貓阿健在野外積累著生存時光,我想要試著走進牠這座迷宮,這樣的想法日漸膨脹,於是推動了我動手寫下這部作品。
──村松友視
★來到村松家的那些貓兒
所謂的「野貓」與真正的野生動物不太一樣,雖然不被人類飼養,卻得依賴著人類始能維生。
可說是軟弱的野生動物,為了生存卻也得強韌勇猛,因此呈現出一種非常奇特而不可思議的野生姿態。
村松家的愛貓苦艾酒去世至今已十五年,這之中,家中庭院裡不時有貓來訪。他與太太幫每隻貓取了名字,並為這些不速之客隨時備有食物……
為了母貓袖萩和牠的小貓們,他們特別做了紙箱小屋,
好讓貓咪可以躲雨,沒想到,某日有隻小貓竟然選擇此處作為死去的場所;
偶爾來家裡蹭飯的Leon大方闖進家裡,老神在在,
甚至還圈起身子,直接窩在愛貓苦艾酒曾躺過的草編圓墊裡;
自尊心強的阿健受了重傷,在半夜一點多來到村松家門外,
他們趕緊在屋內鋪上舊報紙,阿健居然跨過結界,進門躺下,並喝完魚湯;
自由活動的自在爽快與野外求生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讓野貓身上散發出一種生命無常觀,
村松寫下與這些貓兒來往的每一天,與不同貓兒的野性魅力,一探其生命風景,共歷生死的真實模樣。
★和田誠 繪圖/角田光代 解說
★愛貓人推薦
書中的貓都立體而生動,各有其毛色與味道,鳴叫聲高低不同,讀者可望見登堂入室的Leon獨特的步伐,看見以香木佐曾羅為名的夏拉蘭有如名媛貴婦的身段,窺見自尊心強大的阿健在狹小的鳥籠中睡覺的可愛模樣時,會跟著村松夫婦與我一起拚命憋著不敢笑出聲……啊啊,每一隻貓都好迷人吶!在這些個性十足的貓兒進進出出的庭院裡,季節不斷更迭,歲月漸漸積累,村松夫婦悄聲屏息地守護著這些貓的來去。──角田光代
村松友視(Muramatsu Tomomi)
1940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82年以《時代屋的太太》榮獲直木獎,97年以《鐮倉的奶奶》獲得泉鏡花文學獎。著有《夢的道歉聲明》、《百合子小姐是什麼顏色》、《苦艾酒物語》、《幸田文的火柴盒》、《淳之介流》、《俵屋的不可思議》、《帝國大飯店的不可思議》、《金澤的不可思議》等書。
譯者簡介
王淑儀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曾任報社編譯、出版社長工。以小說散文療養身心,兼與平假名、片假名馬拉松賽跑中。龜速啃書譯書;超速買書堆書。
譯有《太宰治的人生筆記》、《裝釘考》、《向陽處的謊言》、《花之鎖》等作品。
【預購】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創作全紀錄◎公共電視、原子映象
平常價 $36.00「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
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
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導演 楊雅喆
金馬X金鐘X金曲 跨界打造旗艦級影集
影視創作理念、演員詮釋心緒──首度完整揭密
‧中華商場和西門町當年街景,怎麼經過美術和視效的分工,得以重現?
‧八○年代的聲音記憶,如何在音效和歌曲的搭配下重被喚醒?
‧來歷神祕的魔術師,演員如何巧妙詮釋?服裝設定藏有什麼玄機?
‧小黑人的造型藏了什麼巧思?小黑人是怎麼動起來的?
‧「九十九樓」是什麼樣的地方?
#主創團隊登場,親自解說動人戲法的奧祕與構思#
「我想用比較溫暖的態度去面對消失這件事。」──導演‧楊雅喆(金鐘獎最佳導演)
「時光有一種魔力,我試圖將那股魔力實像化。」──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用人的顏色去串起整個商場。」──造型指導‧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主角是這座商場裡的眾生相。」──攝影指導‧陳克勤(金鐘金馬獎最佳攝影)
「我們用聲音變魔術。」──聲音指導‧杜篤之(金馬獎最佳聲音設計)、江宜真
#一次擁有《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完整紀錄#
★逾200張精美劇照、工作花絮,值得珍藏
★14篇獨家專訪:原著作者+主創團隊+演員,暢談創作與演繹心緒
★「中華商場」場景美術設定細膩呈現,從搭建到陳設完整揭露
★20多位角色造型設定首度曝光,從頭到腳充滿驚喜細節
★台韓跨國團隊視效製作解說,一探魔幻畫面祕辛
★收錄原著作者吳明益最新專文〈一把不明的鑰匙〉
公視耗時五年、斥資二億,改編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打造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再創台灣戲劇新高峰!
本劇由導演楊雅喆領軍,主創團隊皆為金馬、金鐘、金曲得主,視覺特效由台韓團隊跨國合作,終將情感飽滿、敘事迷人、角色鮮活,既具復古寫實又魔幻炫目的精緻之作,呈現於眾人眼前。
本書將帶你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中「八○年代台灣眾生相」的魅力從何而來,並對台灣影視人才豐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
當我們接近完工、一遍又一遍確認畫面顏色、聲音對白時,看著劇中主角說出最後一集的台詞:「因為它消失了、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忽然感到迷惘:究竟這個句子是來自於原作者?還是編劇組?
三年前農曆正月初二的西門町,製作人劉蔚然和我來回走在中華商場消失的舊址:現在的中華路公車專用道,我們開始醞釀這個劇集。無數次翻讀小說,想要參透原著的核心意義:消失。童年玩伴消失了、初戀消失了,最後連這些故事的「家」也在一九九二年消失了。那麼它們現在在哪裡?它們是否還存在?
一千多日以來,我們一直著手故事的撰寫、調整、推翻,最後同事們把原著放在會議桌正中間供起來:在思緒困頓的時候,總會有人翻起那本書然後疑惑地問其他人:「原著裡面不是有個橋段寫魔術師如何如何的,怎麼找不到了?」
No,原著裡面沒有那些橋段,也沒有那些對白。組員們以為存在的細節,其實是反覆咀嚼原著多次產生出來的幻覺:一如小說裡面長大的童年伙伴聊著往事,卻總是無法拼湊成同一個故事。原來記憶會隨著時間過去,產生不同版本的「真實」。
不同世代、專長的劇組人員讓書中那些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經驗結合了私密的生命經驗,發酵出了另外一個版本的「八○年代台灣眾生相」。那時我忽然明白:每個工作人員心中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魔術師,而且因為感動,所以執著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我們終於將整部作品的核心「消失」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了:那個當年商場孩子們幻想出來的「九十九樓」,消失的、想要的、慾望的東西都在那裡。而在那個無法定義的「九十九樓」,消失的人和事都隨時可以存取,即便來自不同時空的人們也可以因此交換了生命經驗而發生共感。
「上個世紀的八○年代,一個神祕的魔術師和少年們在天橋相遇,他們因此找到自己的心,相信那個生命奇蹟的魔幻瞬間。」這句話一直牢牢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不曾擦掉,成為工作人員找不到答案時的指南針。
在劇集上映前的此時,我想對原著作者吳明益先生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在這劇集上映時我們可以說「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且讓我自私地代表千名工作人員與演員,這個劇集是我們集體獻給作者吳明益先生的「讀後感想」,它是我們與世界各地觀眾之間的天橋:這齣戲通往的不只是風華絕代的中華商場,也通往每個大人小孩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夢想;即便每個人的過去偶有悲傷失意,但是不要忘了當時懷著夢想的初衷,一直都燦爛。
楊雅喆〈風華已消失,燦爛一直在〉
【預購】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創作全紀錄(博客來獨家限量雙封面書衣版)◎公共電視、原子映象
平常價 $36.00「相信自己的心,你就是奇蹟。」
「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
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
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導演 楊雅喆
金馬X金鐘X金曲 跨界打造旗艦級影集
影視創作理念、演員詮釋心緒──首度完整揭密
‧中華商場和西門町當年街景,怎麼經過美術和視效的分工,得以重現?
‧八○年代的聲音記憶,如何在音效和歌曲的搭配下重被喚醒?
‧來歷神祕的魔術師,演員如何巧妙詮釋?服裝設定藏有什麼玄機?
‧小黑人的造型藏了什麼巧思?小黑人是怎麼動起來的?
‧「九十九樓」是什麼樣的地方?
#主創團隊登場,親自解說動人戲法的奧祕與構思#
「我想用比較溫暖的態度去面對消失這件事。」──導演‧楊雅喆(金鐘獎最佳導演)
「時光有一種魔力,我試圖將那股魔力實像化。」──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用人的顏色去串起整個商場。」──造型指導‧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主角是這座商場裡的眾生相。」──攝影指導‧陳克勤(金鐘金馬獎最佳攝影)
「我們用聲音變魔術。」──聲音指導‧杜篤之(金馬獎最佳聲音設計)、江宜真
#一次擁有《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完整紀錄#
★逾200張精美劇照、工作花絮,值得珍藏
★14篇獨家專訪:原著作者+主創團隊+演員,暢談創作與演繹心緒
★「中華商場」場景美術設定細膩呈現,從搭建到陳設完整揭露
★20多位角色造型設定首度曝光,從頭到腳充滿驚喜細節
★台韓跨國團隊視效製作解說,一探魔幻畫面祕辛
★收錄原著作者吳明益最新專文〈一把不明的鑰匙〉
公視耗時五年、斥資二億,改編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打造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再創台灣戲劇新高峰!
本劇由導演楊雅喆領軍,主創團隊皆為金馬、金鐘、金曲得主,視覺特效由台韓團隊跨國合作,終將情感飽滿、敘事迷人、角色鮮活,既具復古寫實又魔幻炫目的精緻之作,呈現於眾人眼前。
本書將帶你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中「八○年代台灣眾生相」的魅力從何而來,並對台灣影視人才豐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
當我們接近完工、一遍又一遍確認畫面顏色、聲音對白時,看著劇中主角說出最後一集的台詞:「因為它消失了、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忽然感到迷惘:究竟這個句子是來自於原作者?還是編劇組?
三年前農曆正月初二的西門町,製作人劉蔚然和我來回走在中華商場消失的舊址:現在的中華路公車專用道,我們開始醞釀這個劇集。無數次翻讀小說,想要參透原著的核心意義:消失。童年玩伴消失了、初戀消失了,最後連這些故事的「家」也在一九九二年消失了。那麼它們現在在哪裡?它們是否還存在?
一千多日以來,我們一直著手故事的撰寫、調整、推翻,最後同事們把原著放在會議桌正中間供起來:在思緒困頓的時候,總會有人翻起那本書然後疑惑地問其他人:「原著裡面不是有個橋段寫魔術師如何如何的,怎麼找不到了?」
No,原著裡面沒有那些橋段,也沒有那些對白。組員們以為存在的細節,其實是反覆咀嚼原著多次產生出來的幻覺:一如小說裡面長大的童年伙伴聊著往事,卻總是無法拼湊成同一個故事。原來記憶會隨著時間過去,產生不同版本的「真實」。
不同世代、專長的劇組人員讓書中那些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經驗結合了私密的生命經驗,發酵出了另外一個版本的「八○年代台灣眾生相」。那時我忽然明白:每個工作人員心中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魔術師,而且因為感動,所以執著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我們終於將整部作品的核心「消失」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了:那個當年商場孩子們幻想出來的「九十九樓」,消失的、想要的、慾望的東西都在那裡。而在那個無法定義的「九十九樓」,消失的人和事都隨時可以存取,即便來自不同時空的人們也可以因此交換了生命經驗而發生共感。
「上個世紀的八○年代,一個神祕的魔術師和少年們在天橋相遇,他們因此找到自己的心,相信那個生命奇蹟的魔幻瞬間。」這句話一直牢牢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不曾擦掉,成為工作人員找不到答案時的指南針。
在劇集上映前的此時,我想對原著作者吳明益先生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在這劇集上映時我們可以說「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且讓我自私地代表千名工作人員與演員,這個劇集是我們集體獻給作者吳明益先生的「讀後感想」,它是我們與世界各地觀眾之間的天橋:這齣戲通往的不只是風華絕代的中華商場,也通往每個大人小孩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夢想;即便每個人的過去偶有悲傷失意,但是不要忘了當時懷著夢想的初衷,一直都燦爛。
楊雅喆〈風華已消失,燦爛一直在〉
【預購】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釋法海、丁福保
平常價 $25.00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他受韶州刺史的邀請在大梵寺說法,台下聆聽者不分僧俗,超過千餘人。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透過講經的法會,惠能自述生平遭遇與學佛經歷,並闡述禪宗傳承之心法,其中心思想為「見性成佛」。所謂「性」,即指世間眾生本身皆具成佛的可能性。
《壇經》自唐朝問世以來,不僅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其影響力更超出宗教範疇,深入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層面,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影響之深,至今可見。
本書採用民初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壇經箋註》為本。丁氏箋註態度會通儒、釋、道三家,以漢儒註儒家經典的嚴謹態度,審慎求實,廣採古今註解為解說,是集大乘的箋註本之一。本書加以新式標點,輔以現代編排,俾使讀者容易閱讀、領會,感受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深刻思想與底蘊。
六祖惠能
(638年~713年)唐嶺南新洲人,為禪宗創始者,俗姓盧。父親早亡而家貧,以採薪奉養寡母。因聽聞有客讀《金剛經》而開悟,後得到五祖傳授,授其衣法,遣其南歸。於法性寺出家,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法門。
釋法海
唐代韶州曲江人,六祖惠能弟子,俗姓張,生卒年不詳。曾於韶州大梵寺謁見惠能大師,因一言而頓悟,而後將惠能大師的生明、事蹟、講到內容,集錄而為《六祖壇經》。
丁福保
(1874年~1952年)清末民初人,醫生、翻譯家,近代著名佛學研究者。出生於江蘇,為光緒二十二年秀才。後讀書於南菁書院,東吳大學肄業,師從照元益學醫,於上海行醫,並創辦醫學書局。因學習佛法,曾出版多種佛學經典,並節錄、翻譯日本《佛學大辭典》。
【預購】她喜歡的是BL,不是同志的我◎浅原ナオト(譯者:許婷婷)(繪者:新井陽次郎)
平常價 $26.00隱瞞自己身為同性戀的事實,
就這樣過著每一天的男高中生安藤純,
在得知同年級的女學生三浦紗枝是所謂的「腐女」之後,
兩人開始急遽拉近距離。
「這個世界並不簡單。不會因為同樣是同性戀者,就能夠明白對方的心情。」
一方面只對同性有感覺,一方面又渴望和異性相戀、生子,
純渴望建立家庭,渴望獲得在這個社會上被稱作「普通」的幸福。
「〈波希米亞狂想曲〉。
由一名男性殺人犯描述的灰色故事。足以讓觸及的一切粉碎的激情、以及讓人聯想到永久乾枯大地的空虛感,兩者同時存在,不可思議又具有魅力的世界觀。
在這首歌裡頭,殺人犯哀嘆著他不想死,然而,卻又若無其事地表示『要是自己不曾出生就好了』。以『為什麽會變成這樣呢』咒罵自己的人生,緩緩墜入沒有出口的糾葛深淵。
簡直就跟現在的我一樣。」
在少年懇切的心願和少女純粹的心意交織之時,
因而萌生的是……
本書特色
★於小說投稿網站「KAKUYOMU」發表後瞬間引發廣大迴響!
★了解LGBT的人、不了解LGBT的人、想為懷抱這類痛苦的人加油的人、對懷抱這類痛苦的人敬而遠之的人……希望所有人都能閱讀本書。
★渴望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幸福」,隱瞞自己是同性戀一事的少年、和身為腐女的少女。由兩人單純卻也扭曲的心意編織而成,觸動人心的青春小說。
★〈波希米亞狂想曲〉、〈I Was Born To Love You〉、〈Good Old Fashioned Lover Boy〉、〈Love of my life〉……於QUEEN樂團的經典樂曲中聽懂少年掙扎的心。
【預購】Test Love 同居試愛(上部)(一套兩本不拆售)◎MAME(譯者:天府泰劇_大文)(繪者:早餐、芝士餡蛋捲)
平常價 $54.00火山口的音樂◎陳家帶
平常價 $21.00現在,都攤開在你眼珠底下了
本書為詩人的第六本詩集,輯錄近年全新創作。文字的密度和質感更臻洗練,意境乃最後依歸,創造火源仍在時間長河中力爭上游。全書分成四輯,每輯以主題共構,分別為「在地平線外」、「靈光再現」、「鏡面折射中」、「天問的形式」。或歌詠地景,為台灣山水畫上零星座標;或擷取詩文畫樂的靈光片羽,向心儀藝術家致敬;又或捕捉季節風貌,為有情世界顯影造像,乃至於個人尋索天道、地理、人世的存在命題,發出永恆之嘆,皆是希望用錘鍊過的語詞來傳達不滅的情思。
名人推薦
詩人白靈專文導讀
陳家帶對「美好純粹的事物」的偏好充分展現在這本《火山口的音樂》中,不論分輯和詩作的形式和內容,都說明了詩的純粹是他的「潔癖之最」,唯如此方能如火山自深層地心噴向火山口並直上九霄雲天,將內在能量化成漿成灰成塵成煙成音成樂成無乃至無所不在。──白靈〈詩出一條回家的路〉
陳家帶
生於台灣基隆。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就讀政大時發起創辦長廊詩社。
現為文山社區大學人文講師,慈心華德福高中藝文教師。曾任《聯合晚報》編輯中心主任、《聯合報》高級資深記者、《音樂月刊》主筆及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講師。
出版詩集有《聖稜線》、《人工夜鶯》、《城市的靈魂》、《雨落在全世界的屋頂》、《夜奔》。編有戴洪軒音樂文集《狂人之血》。
曾獲台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中國時報敘事詩獎、新聞編輯金鼎獎。文學之餘,深愛古典音樂和電影。
詩作收錄於《新世紀20年詩選》、《現代百家詩選》、《現代新詩讀本》、《閱讀文學地景》、《天下詩選》、《台北山水詩選》、《八十年代詩選》等。
詩出一條回家的路
白靈
詩是宇宙潛意識在人身上的展現形式,詩的生發絕非偶然,必是遍在宇宙各個深處角落的。每個人都似獨立的一顆星球,不知為什麼地繞著一個黑暗中心旋轉,內在都充滿了能量,卻可能一輩子都忘記向外噴發,詩人是耐不住這種騷動的。而騷動的騷字拆開來看,或指馬匹耐不住搔癢,內在涵義說的正是一種被壓抑的情緒無法忍耐後的行為表現,如此詩人之所以會被叫騷客也就不足為奇。「深閨幽怨,騷客工愁」,詩人的愁正是內在壓不住的能量時不時要向外噴發。仰望夜空,浩瀚星海,有光處必有無數行星飽含火山想要噴或正在噴,而恆星或像是徹底炸裂解放至極致而不可收拾的火山。
陳家帶在漫長的「詩的火山歲月」中則是極為隨心、隨性乃至隨緣的,有時想起「火山口的音樂」了,就向外噴一陣子,更多的日子幾乎是休眠的狀態,玩一玩他的黑膠唱片,舉起紫砂小嘴壺沖倒他的鐵觀音茶,要不吆喝著旅行考察去了,像極了他的故鄉基隆,後來就常常忘記了下雨,而年輕時的基隆那可是全世界的雨都會下在同一個黑色屋頂上的。當他還是二十多歲的啷噹青春,當七、八○年代詩人輩出時,他即以一首代表作〈雨落在全世界的屋頂〉崛起詩壇,才一出手即鶴鳴雞群,譜出了自己年輕特異的聲音,比如這樣的段落:「我聽見輕快的雨聲中載負幾分重量/我看見華美的雨光中含帶幾抹淒涼//我知道雨是孤獨削瘦的/被天體分割被地磁引誘/我知道雨是靜默神祕的/被全世界發光的事物歡呼著//春天使得黑暗也開始流動的時候/我看見全世界的雨落在同一個屋頂上」,如此豐美的意象、流動著音樂聲響的詩句,在那年代絕對是獨特而令人神怡嚮往的,此後傳誦多時,被晚出的詩人讚揚有加,譽為具有「最高濕意」(鯨向海語)的傑作。
只可惜他在一九七五年出版《夜奔》、一九八○年出版《雨落在全世界的屋頂》後,詩名正盛,卻隱伏沉寂了近二十年,間有零星詩作,要到一九九九年才再出版《城市的靈魂》一書。之後又再度如「火山口的音樂」暫時休眠去了,到二○○八年才聽說他以一首〈鐵觀音在我身體旅行〉榮獲台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那時他已年過半百,而且在簡介中預告即將出版詩集《春天不會偷工減料》,卻始終未見到此書,要到二○一一年才見到詩集《人工夜鶯》問世。如此或可看出他隨心又隨緣、不隨潮流起伏的個人特質,果然如孤立荒野的一座火山,想噴才噴、欲火才火,在二○○八年的簡介他還自謂「喜歡美好純粹的事物,例如印象派音樂、新浪潮電影,還有火候獨特的貓空鐵觀音茶。於詩深愛王維的高淡,也欣賞李商隱的深幽。」高淡、深幽正說明了他的詩觀,恐也是人生觀。其後他的「噴發」趨於常態,二○一五年出版《聖稜線》,接著即是眼前這本《火山口的音樂》了。
對「美好純粹的事物」偏好,說明了陳家帶的「潔癖」,但這世界偏偏所有事物都摻了很多雜質,甚至是惡濁不堪的,由此必生矛盾糾結。但作為新聞專業、記者出身的陳家帶,基於本業專長,又有為民發聲的天職,很自然地會對所處環境和世局、乃至對現代文明、自然生態的遷變,有深刻入微的觀察,相對於常人,有更深切的記錄、思索和體會,剛好可藉助左右身邊的媒體刊物代為傳播,如此其騷其憂不必然再以詩藝傳達,這或可解釋他休眠期偏長的原因。但新聞講究真實和批判,這畢竟離他喜好的「美好純粹」有不短距離,甚至格格不入,於是內在騷動依然,那又當如何「離其騷」或「離其憂」?這又可能使他想起離群孤立荒涼的「火山口音樂」了。他的新聞專業是「即」,他的火山口是「離」,除了音樂和茶,他的詩於是成了我們還看得見的陳家帶展現「美好純粹」的一面,那是他將世界「提純」的方式。
從《火山口的音樂》四輯的分類或可約略見出他「提純自身」的策略,輯一「在地平線外」是地,輯三「鏡面折射中」是人,輯四「天問的形式」是天,輯二「靈光再現」接近詩藝神祕之源,可視為神,四輯剛好是海德格「天/地/人/神」四重說的領域,而「神」正足以抵擋被非本真化、並試圖重建的「天/地/人」,使之回歸正軌。